都市小说网 > 重生柒零末:我的人生我做主 > 第六百九十六章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第六百九十六章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重生柒零末:我的人生我做主最新章节!
说起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那个木锦绣也不是个好东西! 蒋家在自己园子里就种了十来棵桔子树,据说今年挂了不少果子,怎么也不可能缺她吃的,吃之前就不能先给老人剥一个,非要老太太开口,结果闹出这么大个事来,差点连肚子里的孩子都不保,说
起来就是个没什么孝心的!
就算俞珠妹真的生气想用拐杖捣木锦绣的肚子,她就不能躲?
还有蒋玉贵,就算怕伸手拉开木锦绣会伤了她肚子里的娃,他也不该伸手推老太太,他有时间对老太太伸手,就该有时间挡在木锦绣和老太太之间。
说到底,还是没什么孝心,不把老太太当家人!
难怪王秀英得知情况以后,会让王兴顺直接取了钱去医院,让俞珠妹爱住多久住多久。
可是正因为如此,镇上传出许多不好听的话,矛头全都指向出钱买安宁的王秀英。
这些流言蜚语的起源在哪里,张青杨不用想也知道不无非是王兴菊、王兴梅和王兴有、俞满芬这几个人以及他们的儿女。
总之张青杨对蒋家就是一百万个的看不顺,同时也替王秀英一百万个不值。
“青杨哥,你别替我不值,做人对得起天地,对得起良心即可。”王秀英真的不在乎。
“总不能让你奶一直住在医院吧,兴顺叔这些日子愁得嘛直抓头!”想起启程之前张青杨去王兴顺家道别,王兴顺那苦瓜脸,张青杨不由又多了一句。
王秀英虽然还没有与王兴顺交底最终怎么安置俞珠妹,却并不准备继续瞒着张青杨,很干脆地将她的打算告诉张青杨。
“你是说,准备送你奶去敬老院?这倒是个办法,只怕你奶还是不乐意。”张青杨的声音明快了些,大概想起俞珠妹那难缠的性子又有些担心。
这次回去他也听说过离清溪镇大约十来里地的双桥镇上有人办了所敬老院。
据说里面的居住条件相当不错,老人们可以在里面看看电视、下下棋打打牌,最主要的还在于价格合适,包吃包住还有专人打扫双人间一个月才收两百块。
两百块钱要在几年前肯定没人愿意送老人去,可是现在Y县几乎是全民办厂经商,为了赚钱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个用,哪有那多时间精力照顾老人?
生意做得好的,一个月不知能挣多少个两百块呢!
据说敬老院三月份才开业,现在已经有不少人预约了,还有老人是自己提出要去敬老院的。
毕竟那里都是老年人,大家在一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也省得在家里拖累儿女被儿女嫌弃。
张青杨之所以知道那个敬老院,是因为他家老爹老娘都去那里看过,看过回来还颇有些心动,为此张青杨还打趣过老俩口,问他们是不是也想去。
老头没接话,老娘扫了他一眼有些气恼地说道:“你还别说,我还真想去!我和你爸把你们一个个养大,又帮着你们把你们的孩子们带大,难不成还要我们继续给你们带孙子不成?”
那天张青杨在听了老娘的话,觉得脸烧得不行。 父母生了他们兄弟五个,如今个个结婚生子,作为长孙的张家明去年已经结婚,媳妇儿的预产期比木锦绣还要早一个来月,张家眼看着就要四世同堂,这本是件喜事,偏偏张青山的妻子也就是张家明
的母亲张青杨的大嫂却琢磨着要将带孙子的担子交给家里的老俩口。
想想老子娘已经不年轻了,眨眼间都已经六十多往七十奔的人了,该是他们享福的时候了,难道真得还要让他们继续一把屎一把尿地带重孙子重孙女?
张家当年分家,父母没跟任何人过,除了医药费均摊以外,他们兄弟五人每人每年必须给父母二百斤大米六百元零用,这样算下来,就算父母没有一点收入,每年雷打不动也有一千斤大米三千元钱。
这些大米和钱如果老两口只在在家过日子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是如果要去敬老院,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敬老院现在的价格是一个人一个月两百元,那么一年就是二千四,两个人就是四千八,而他们兄弟几个给老两口的米和钱加在一起大概也就三千五,整整差了一千三的费用。
再说老人真的住进敬老院,手上总不能还没一分钱吧,这样一算差距就更大。
得知老两口心里的想法,除夕那天在家的兄弟四人聚在一起好好议了议,上面几个哥哥还好些,几个嫂子的脸色就真的很不好看了。 为了这件事张青杨特地给张青凡打过电话,张青凡表示只要娘老子过得好,就算不足部分他一个人补足,他也是愿意的,他到期向张青杨提议,干脆将娘老子接京城来跟着他们两兄弟过好了,上面的
哥哥嫂子愿意出钱出米那就最好的,不愿意他们兄弟俩也应该负担得起。
有了张青凡的这番话,张青杨心里也就有了底,又与苏琴商量了一番,这才在除夕那天挑起这个话题。 虽然上面几个兄长听说娘老子去敬老院的话还要另外加钱,脸色就不是那么好看,身边的婆娘又是使眼色又是拉衣裳,兄弟几个总算还有点孝心,最终个个都表示,如果娘老子愿意去住敬老院,除了
每年需要孝敬父母的,住敬老院的钱大家另外平摊。
只是这样一来,无端端地每家一个月要多支出四百块,虽然对于现在的张家几兄弟来说也不算是什么大事,却也引起家里的大震动。
尽管谁都没闹到明面上来,一个年家里的气氛都显得十分沉闷。
最终还是张大伯和张伯娘亲自发话,他们现在还干得动,自然不需要去住什么敬老院,家里的气氛才算缓和了些。
张家没有去预定敬老院的房间,依张青杨的意思,就是观望观望再说。
事实如何王秀英心里多少还是能猜出一些。 张家明那个妈一向算盘打得精,现在张大伯和张伯娘还都是健健康康的,两人又是闲不住的性子,别说替他们带孩子,有这两老的在家,几家的自留地根本不需要他们去种,老两口就给他们收拾得妥
妥当当。
他们忙的时候,回到家甚至还能吃上现成的热饭菜,这也是几家一定要留两个老的在祖屋这边居住的原因。
所谓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当年张大伯和张伯娘到明溪农庄帮张青杨和张青凡带孩子一直带到张家昌和张家轩上学,两位老人提出回家,张青杨和张青凡是反对的。
不是因为少了父母没人替他们干活,而是希望两老的就那样跟着他们过过轻松的日子,就算以后只由他们兄弟养老都无所谓。
张大伯和张伯娘却坚持要回清溪镇,他们生了五个儿子,哪里能让最小的这两个给他们养老送终呢?
如果他们不回去,上面那三个肯定做甩手掌柜,还会编出不少闲话。
张家早不是刚刚接了王秀英家承包田的那个张家了,王秀英不由地为张大伯和张伯娘叹息。
两老人在明溪农庄待的那几年,张家上面三个儿子是一分一厘都没给张大伯和张伯娘,而张青杨和张青凡自从张家分家以后,从来没少过该他们出的那份赡养。 王秀英与张家其他几个兄弟几乎没有多少交往,就算回清溪镇也只是做那么一点表面文章,连带着王秀诚也与张家明渐行渐远,现在几乎已经不再联系,但是他们姐弟却一直愿意将张青杨和张青凡当兄长对待。
说起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那个木锦绣也不是个好东西! 蒋家在自己园子里就种了十来棵桔子树,据说今年挂了不少果子,怎么也不可能缺她吃的,吃之前就不能先给老人剥一个,非要老太太开口,结果闹出这么大个事来,差点连肚子里的孩子都不保,说
起来就是个没什么孝心的!
就算俞珠妹真的生气想用拐杖捣木锦绣的肚子,她就不能躲?
还有蒋玉贵,就算怕伸手拉开木锦绣会伤了她肚子里的娃,他也不该伸手推老太太,他有时间对老太太伸手,就该有时间挡在木锦绣和老太太之间。
说到底,还是没什么孝心,不把老太太当家人!
难怪王秀英得知情况以后,会让王兴顺直接取了钱去医院,让俞珠妹爱住多久住多久。
可是正因为如此,镇上传出许多不好听的话,矛头全都指向出钱买安宁的王秀英。
这些流言蜚语的起源在哪里,张青杨不用想也知道不无非是王兴菊、王兴梅和王兴有、俞满芬这几个人以及他们的儿女。
总之张青杨对蒋家就是一百万个的看不顺,同时也替王秀英一百万个不值。
“青杨哥,你别替我不值,做人对得起天地,对得起良心即可。”王秀英真的不在乎。
“总不能让你奶一直住在医院吧,兴顺叔这些日子愁得嘛直抓头!”想起启程之前张青杨去王兴顺家道别,王兴顺那苦瓜脸,张青杨不由又多了一句。
王秀英虽然还没有与王兴顺交底最终怎么安置俞珠妹,却并不准备继续瞒着张青杨,很干脆地将她的打算告诉张青杨。
“你是说,准备送你奶去敬老院?这倒是个办法,只怕你奶还是不乐意。”张青杨的声音明快了些,大概想起俞珠妹那难缠的性子又有些担心。
这次回去他也听说过离清溪镇大约十来里地的双桥镇上有人办了所敬老院。
据说里面的居住条件相当不错,老人们可以在里面看看电视、下下棋打打牌,最主要的还在于价格合适,包吃包住还有专人打扫双人间一个月才收两百块。
两百块钱要在几年前肯定没人愿意送老人去,可是现在Y县几乎是全民办厂经商,为了赚钱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个用,哪有那多时间精力照顾老人?
生意做得好的,一个月不知能挣多少个两百块呢!
据说敬老院三月份才开业,现在已经有不少人预约了,还有老人是自己提出要去敬老院的。
毕竟那里都是老年人,大家在一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也省得在家里拖累儿女被儿女嫌弃。
张青杨之所以知道那个敬老院,是因为他家老爹老娘都去那里看过,看过回来还颇有些心动,为此张青杨还打趣过老俩口,问他们是不是也想去。
老头没接话,老娘扫了他一眼有些气恼地说道:“你还别说,我还真想去!我和你爸把你们一个个养大,又帮着你们把你们的孩子们带大,难不成还要我们继续给你们带孙子不成?”
那天张青杨在听了老娘的话,觉得脸烧得不行。 父母生了他们兄弟五个,如今个个结婚生子,作为长孙的张家明去年已经结婚,媳妇儿的预产期比木锦绣还要早一个来月,张家眼看着就要四世同堂,这本是件喜事,偏偏张青山的妻子也就是张家明
的母亲张青杨的大嫂却琢磨着要将带孙子的担子交给家里的老俩口。
想想老子娘已经不年轻了,眨眼间都已经六十多往七十奔的人了,该是他们享福的时候了,难道真得还要让他们继续一把屎一把尿地带重孙子重孙女?
张家当年分家,父母没跟任何人过,除了医药费均摊以外,他们兄弟五人每人每年必须给父母二百斤大米六百元零用,这样算下来,就算父母没有一点收入,每年雷打不动也有一千斤大米三千元钱。
这些大米和钱如果老两口只在在家过日子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是如果要去敬老院,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敬老院现在的价格是一个人一个月两百元,那么一年就是二千四,两个人就是四千八,而他们兄弟几个给老两口的米和钱加在一起大概也就三千五,整整差了一千三的费用。
再说老人真的住进敬老院,手上总不能还没一分钱吧,这样一算差距就更大。
得知老两口心里的想法,除夕那天在家的兄弟四人聚在一起好好议了议,上面几个哥哥还好些,几个嫂子的脸色就真的很不好看了。 为了这件事张青杨特地给张青凡打过电话,张青凡表示只要娘老子过得好,就算不足部分他一个人补足,他也是愿意的,他到期向张青杨提议,干脆将娘老子接京城来跟着他们两兄弟过好了,上面的
哥哥嫂子愿意出钱出米那就最好的,不愿意他们兄弟俩也应该负担得起。
有了张青凡的这番话,张青杨心里也就有了底,又与苏琴商量了一番,这才在除夕那天挑起这个话题。 虽然上面几个兄长听说娘老子去敬老院的话还要另外加钱,脸色就不是那么好看,身边的婆娘又是使眼色又是拉衣裳,兄弟几个总算还有点孝心,最终个个都表示,如果娘老子愿意去住敬老院,除了
每年需要孝敬父母的,住敬老院的钱大家另外平摊。
只是这样一来,无端端地每家一个月要多支出四百块,虽然对于现在的张家几兄弟来说也不算是什么大事,却也引起家里的大震动。
尽管谁都没闹到明面上来,一个年家里的气氛都显得十分沉闷。
最终还是张大伯和张伯娘亲自发话,他们现在还干得动,自然不需要去住什么敬老院,家里的气氛才算缓和了些。
张家没有去预定敬老院的房间,依张青杨的意思,就是观望观望再说。
事实如何王秀英心里多少还是能猜出一些。 张家明那个妈一向算盘打得精,现在张大伯和张伯娘还都是健健康康的,两人又是闲不住的性子,别说替他们带孩子,有这两老的在家,几家的自留地根本不需要他们去种,老两口就给他们收拾得妥
妥当当。
他们忙的时候,回到家甚至还能吃上现成的热饭菜,这也是几家一定要留两个老的在祖屋这边居住的原因。
所谓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当年张大伯和张伯娘到明溪农庄帮张青杨和张青凡带孩子一直带到张家昌和张家轩上学,两位老人提出回家,张青杨和张青凡是反对的。
不是因为少了父母没人替他们干活,而是希望两老的就那样跟着他们过过轻松的日子,就算以后只由他们兄弟养老都无所谓。
张大伯和张伯娘却坚持要回清溪镇,他们生了五个儿子,哪里能让最小的这两个给他们养老送终呢?
如果他们不回去,上面那三个肯定做甩手掌柜,还会编出不少闲话。
张家早不是刚刚接了王秀英家承包田的那个张家了,王秀英不由地为张大伯和张伯娘叹息。
两老人在明溪农庄待的那几年,张家上面三个儿子是一分一厘都没给张大伯和张伯娘,而张青杨和张青凡自从张家分家以后,从来没少过该他们出的那份赡养。 王秀英与张家其他几个兄弟几乎没有多少交往,就算回清溪镇也只是做那么一点表面文章,连带着王秀诚也与张家明渐行渐远,现在几乎已经不再联系,但是他们姐弟却一直愿意将张青杨和张青凡当兄长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