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节 京中大审(2)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清山变最新章节!
第160节京中大审(2)
载滢没有休息数日,他是年轻人,自问身体支撑得住;心中来这件哄传全国的案子也实在好奇,回府呆了一天,第二天便到了刑部,名为白云亭的治公之所,和绍祺、桑春荣、刚毅、翁曾桂几个人见了面。这其中绍祺和桑春荣是刑部满汉尚书,翁曾桂听审此案,却是因为他是刑部浙江司的主事。
桑春荣为八月二十日的时候,提京会审杨乃武一案的上谕大伤脑筋,因为第一,宝鋆早有嘱托,希望他对这件案子格外关顾;第二,浙江巡抚杨昌浚刚刚送了一份重礼。走的是外省督抚照例的碳敬的名义。
以刑部尚书的身份,每年的冰炭二敬总是在一二百两银子,但这一次却高达一千两。得人钱财,为人消灾,煌煌上谕虽然不能公然违抗,但想办法拖延,还是能够给杨昌浚一段化解的时间的。
因为这样,浙江司主事的吉顺拿着根据上谕所拟的咨文上堂请求画行的时候,桑春荣摆摆手说,“先放在那里,等我看过了再说。”
这原也正常,桑春荣虽然不像刚毅那样精通律例,但说要看,也是合理举动,因此吉顺并未多说。但一等两三天,桑春荣始终不提此事,让吉顺有些按捺不住了,“白公……”桑春荣号白斋,所以这样称呼他,“卑职看,还是马上办出去的好。”
“为什么呢?”
“刑部复核此案,几次驳下去,都让浙江顶了回来,威信大损;如今既有上谕,正该及早发出,若是耽搁太久,怕不好交代。”
桑春荣无理之下,只得胡搅蛮缠,“我看,胡学使的复奏也该到了,等看看他如何说法,再做道理,比较妥当,也许已经审明白了呢?那就不必多此一举了嘛!”
“复奏是复奏,上谕是上谕;如果浙江那边真的已经审问明白,自然也可以申复,请求免提人证卷宗,那时候再奏闻请旨也不要紧。”
“不,不能这么办。”桑春荣执意不允,却又说不出一个理由。
吉顺很觉得无奈,只得去找绍祺。绍祺是个泥菩萨,为人只知自谦以保名,任何得罪人的事都不做;眼看此事要出现岔头,没奈何之下,只好去找一个人,此人叫汪鸣銮,他是在京中的浙江籍的翰林魁首之一,任职在国子监司业,是翁同龢的学生;还有一个人是咸丰十年的状元钟骏声,现在的翰林院侍读。
这两个人和另外十八个人连衔起草了一份状子,但领衔的却不是他们,而是一个叫汪树屏的杭州士绅,这样做的目的是表示呈控乃是出于地方公意,而并不是以浙江的京官意图干预桑梓的公事。
折子递到都察院,认为此案惟有提京部审,才能有正确的结果,而惶惶上谕如天,竟然在刑部为人打了折扣,这样的事情,不知道朝廷问不问,管不管?
这样的诉讼,先不必说大部分是雅负清望,为公卿所尊敬的名士,也不必问在都察院内有没有人动问,只是看事情的由头,就非出奏不可。
但都察院的奏折刚刚转到御前,皇帝还不曾看过,桑春荣先慌了手脚,赶忙传吉顺上堂,首先画行,随即抄缮用印,封缄妥当,封套上标明‘加紧’,送交兵部驿递。
而办过这件差事,桑春荣仍旧魂梦不安,以为最起码也要落一个奉旨申斥的罪名,即便没有什么实际损失,大大的跌一番面子也是肯定的;谁知道皇帝倒似乎并不将此事放在心上似的,肃顺问及此事,也为他含糊的敷衍过去。
等到甘滢到部听审此案,连桑春荣在内都很觉得奇怪,他在二月的时候调任户部侍郎,如何到此处来听审案了?他的身份无一不知,但煌煌上谕写得清楚明白,还是叫他‘甘滢’,可知皇帝并不是要他以皇子之尊坐镇刑部。这如何接待,倒成了很大的问题。
还是翁曾桂说了一句话,“既然上谕上说,以户左甘滢听审此案,就当他是户部左侍郎就是了。我等奉旨而行,还能有什么错吗?”
这句话如拨云见日,做臣下的,领旨而行,便万无一失。于是,等载滢到了刑部,翁曾桂和刚毅迎出白云亭——载滢也曾经在刑部任过职,知道白云亭是平日聚谈会食之所,是刑部这样一个满地肃杀的衙门中唯一一处小有花木之盛的地方。
载滢进到亭中,依足礼数,逐一见过,虽然有翁曾桂的话在先,但任何一个也不敢大刺刺的受他的礼,纷纷起身,还礼如仪,“甘大人这一次东渡海峡,为国劳军,路上多有风涛之恶,我等还以为甘兄总还要休整几天,才能入值呢,何来之速耶?”
“说来好笑,我这一次到东瀛,……”载滢胡乱解释了几句,最后说道,“只盼着这件案子能够水落石出,也好鱼雁相传,一解众人心头疑惑呢!”
他向一边看去,“这位是刚子良刚大人吧?”
子良是刚毅的字,他是旗人,读的书不多,偏偏喜欢掉文,经常念白字,给人家当笑话讲;但在刑部多年,律例烂熟于心,所以虽然是直隶司的司官,这一次却被调了出来,到浙江司审理此案——这也可以看的出来,朝廷对于浙江司上下并不信任。
刚毅闻言赶忙起身,“见过大人。”这倒不是他有意逢迎。甘滢的身份是户部侍郎,较他的司中主事还要高上一阶。
“不敢,子良兄请坐。”甘滢微笑着说道,“久闻老兄目光如炬,折狱精到,而又熟于律例,说起来,办这一桩案子,仰仗你老兄之处甚多啊?”
刚毅高兴极了,咧嘴笑了几声,方觉得不对,“刚某何能,还要靠白公、筱珊(翁曾桂的字,一做小山)和甘大人指点,我不过尽一番书役之务,以求皇上圣心所求,秋曹折狱,不可草‘管’人命的至意,不会落到空处而已。”
刚毅经常读白字,把草菅人命的‘菅’念做‘管’,把皋陶的陶字念做本音(这个字应该念做摇,传说他是虞舜时候的司法官),给部中同僚当笑话讲;关于他的笑话还有很多,其中一个是:刑部提牢司报请公文,有一个犯人‘瘐’毙狱中,刚毅提笔改作‘瘦’毙,且训斥司员不识字。
另外有一次,四川报称,征剿番夷获胜,其中有‘追奔逐北’一句,刚毅不懂,以为是对方写错了,“怎么就知道是向北跑的?难道就不能向东、南、西逃窜吗?”一时为众人引以为笑谈。
但其人秉性峻刻,而且心眼儿极小,旁人知道他这个毛病,本着与人为善的念头,轻易不会纠正他,他还自以为得计;载滢初至,不知内情,很是楞了一下,看看周围人诡笑的眼神,猜到了一些,“子良兄,草菅人命。”
刚毅还不明白,瞪大了眼睛,“什么?”
“不是草‘管’人命,是草菅人命。老兄读错了字音了。”
刚毅脸一红,载滢是他得罪不起的,只好唯唯应承。转而又觉得奇怪:自己念了多年的‘管’,旁人怎么就不提醒一下?难道是他们都不识得?还是故意不说,让自己在听审的阿哥面前出丑?!这样一想,心中更是大恨!
小白菜是九月初六日解到北京的。在杭州,这个提审的消息引发了极大的轰动,茶坊酒肆到处有人议论,有那好事的,钻头觅缝的打听两个人起解的日期,走旱路还是水路?好赶到前面要冲之地去一睹庐山真面目。
但始终没有确信,据说杨昌浚在接到刑部的公事后,大发雷霆,说,“正案既有确供,案子铁定不移,要提人证卷宗到京,简直是自找麻烦。”
杨昌浚这样的说话,在省内引起很大的麻烦,士绅百姓对其早有不满,听到他言辞中公然诋毁,开始上下活动,要给他一个好看。便是他的幕僚也认为居停大人这种做法殊为不智,苦劝良久,才终于成行,但也只有小白菜一个人;杨乃武伤情极重,必须要等医好了才能就道。
杨乃武的刑伤非常严重,本来已经调养得差不多了,但胡瑞澜重开此案,由边葆诚主审,又大大的吃了一番苦头,新创引发旧伤,寸步难行。于是杨昌浚决定,全案卷宗连同葛毕氏及一干认证先行解送;杨乃武这一斌,等他的伤好了,再由海路进京。
浙江逆伦大案哄传天下,经过两年有余的往返繁复,终于到了水落石出的日子,北京城中百姓又是好奇,又是有心凑趣,知道这一天是押解的威远带着正犯、人证和卷宗解交到部的日子,因此一早起来,刑部门外聚满了百姓,都想看看这花名叫小白菜的女子是如何颜色!
……
第160节京中大审(2)
载滢没有休息数日,他是年轻人,自问身体支撑得住;心中来这件哄传全国的案子也实在好奇,回府呆了一天,第二天便到了刑部,名为白云亭的治公之所,和绍祺、桑春荣、刚毅、翁曾桂几个人见了面。这其中绍祺和桑春荣是刑部满汉尚书,翁曾桂听审此案,却是因为他是刑部浙江司的主事。
桑春荣为八月二十日的时候,提京会审杨乃武一案的上谕大伤脑筋,因为第一,宝鋆早有嘱托,希望他对这件案子格外关顾;第二,浙江巡抚杨昌浚刚刚送了一份重礼。走的是外省督抚照例的碳敬的名义。
以刑部尚书的身份,每年的冰炭二敬总是在一二百两银子,但这一次却高达一千两。得人钱财,为人消灾,煌煌上谕虽然不能公然违抗,但想办法拖延,还是能够给杨昌浚一段化解的时间的。
因为这样,浙江司主事的吉顺拿着根据上谕所拟的咨文上堂请求画行的时候,桑春荣摆摆手说,“先放在那里,等我看过了再说。”
这原也正常,桑春荣虽然不像刚毅那样精通律例,但说要看,也是合理举动,因此吉顺并未多说。但一等两三天,桑春荣始终不提此事,让吉顺有些按捺不住了,“白公……”桑春荣号白斋,所以这样称呼他,“卑职看,还是马上办出去的好。”
“为什么呢?”
“刑部复核此案,几次驳下去,都让浙江顶了回来,威信大损;如今既有上谕,正该及早发出,若是耽搁太久,怕不好交代。”
桑春荣无理之下,只得胡搅蛮缠,“我看,胡学使的复奏也该到了,等看看他如何说法,再做道理,比较妥当,也许已经审明白了呢?那就不必多此一举了嘛!”
“复奏是复奏,上谕是上谕;如果浙江那边真的已经审问明白,自然也可以申复,请求免提人证卷宗,那时候再奏闻请旨也不要紧。”
“不,不能这么办。”桑春荣执意不允,却又说不出一个理由。
吉顺很觉得无奈,只得去找绍祺。绍祺是个泥菩萨,为人只知自谦以保名,任何得罪人的事都不做;眼看此事要出现岔头,没奈何之下,只好去找一个人,此人叫汪鸣銮,他是在京中的浙江籍的翰林魁首之一,任职在国子监司业,是翁同龢的学生;还有一个人是咸丰十年的状元钟骏声,现在的翰林院侍读。
这两个人和另外十八个人连衔起草了一份状子,但领衔的却不是他们,而是一个叫汪树屏的杭州士绅,这样做的目的是表示呈控乃是出于地方公意,而并不是以浙江的京官意图干预桑梓的公事。
折子递到都察院,认为此案惟有提京部审,才能有正确的结果,而惶惶上谕如天,竟然在刑部为人打了折扣,这样的事情,不知道朝廷问不问,管不管?
这样的诉讼,先不必说大部分是雅负清望,为公卿所尊敬的名士,也不必问在都察院内有没有人动问,只是看事情的由头,就非出奏不可。
但都察院的奏折刚刚转到御前,皇帝还不曾看过,桑春荣先慌了手脚,赶忙传吉顺上堂,首先画行,随即抄缮用印,封缄妥当,封套上标明‘加紧’,送交兵部驿递。
而办过这件差事,桑春荣仍旧魂梦不安,以为最起码也要落一个奉旨申斥的罪名,即便没有什么实际损失,大大的跌一番面子也是肯定的;谁知道皇帝倒似乎并不将此事放在心上似的,肃顺问及此事,也为他含糊的敷衍过去。
等到甘滢到部听审此案,连桑春荣在内都很觉得奇怪,他在二月的时候调任户部侍郎,如何到此处来听审案了?他的身份无一不知,但煌煌上谕写得清楚明白,还是叫他‘甘滢’,可知皇帝并不是要他以皇子之尊坐镇刑部。这如何接待,倒成了很大的问题。
还是翁曾桂说了一句话,“既然上谕上说,以户左甘滢听审此案,就当他是户部左侍郎就是了。我等奉旨而行,还能有什么错吗?”
这句话如拨云见日,做臣下的,领旨而行,便万无一失。于是,等载滢到了刑部,翁曾桂和刚毅迎出白云亭——载滢也曾经在刑部任过职,知道白云亭是平日聚谈会食之所,是刑部这样一个满地肃杀的衙门中唯一一处小有花木之盛的地方。
载滢进到亭中,依足礼数,逐一见过,虽然有翁曾桂的话在先,但任何一个也不敢大刺刺的受他的礼,纷纷起身,还礼如仪,“甘大人这一次东渡海峡,为国劳军,路上多有风涛之恶,我等还以为甘兄总还要休整几天,才能入值呢,何来之速耶?”
“说来好笑,我这一次到东瀛,……”载滢胡乱解释了几句,最后说道,“只盼着这件案子能够水落石出,也好鱼雁相传,一解众人心头疑惑呢!”
他向一边看去,“这位是刚子良刚大人吧?”
子良是刚毅的字,他是旗人,读的书不多,偏偏喜欢掉文,经常念白字,给人家当笑话讲;但在刑部多年,律例烂熟于心,所以虽然是直隶司的司官,这一次却被调了出来,到浙江司审理此案——这也可以看的出来,朝廷对于浙江司上下并不信任。
刚毅闻言赶忙起身,“见过大人。”这倒不是他有意逢迎。甘滢的身份是户部侍郎,较他的司中主事还要高上一阶。
“不敢,子良兄请坐。”甘滢微笑着说道,“久闻老兄目光如炬,折狱精到,而又熟于律例,说起来,办这一桩案子,仰仗你老兄之处甚多啊?”
刚毅高兴极了,咧嘴笑了几声,方觉得不对,“刚某何能,还要靠白公、筱珊(翁曾桂的字,一做小山)和甘大人指点,我不过尽一番书役之务,以求皇上圣心所求,秋曹折狱,不可草‘管’人命的至意,不会落到空处而已。”
刚毅经常读白字,把草菅人命的‘菅’念做‘管’,把皋陶的陶字念做本音(这个字应该念做摇,传说他是虞舜时候的司法官),给部中同僚当笑话讲;关于他的笑话还有很多,其中一个是:刑部提牢司报请公文,有一个犯人‘瘐’毙狱中,刚毅提笔改作‘瘦’毙,且训斥司员不识字。
另外有一次,四川报称,征剿番夷获胜,其中有‘追奔逐北’一句,刚毅不懂,以为是对方写错了,“怎么就知道是向北跑的?难道就不能向东、南、西逃窜吗?”一时为众人引以为笑谈。
但其人秉性峻刻,而且心眼儿极小,旁人知道他这个毛病,本着与人为善的念头,轻易不会纠正他,他还自以为得计;载滢初至,不知内情,很是楞了一下,看看周围人诡笑的眼神,猜到了一些,“子良兄,草菅人命。”
刚毅还不明白,瞪大了眼睛,“什么?”
“不是草‘管’人命,是草菅人命。老兄读错了字音了。”
刚毅脸一红,载滢是他得罪不起的,只好唯唯应承。转而又觉得奇怪:自己念了多年的‘管’,旁人怎么就不提醒一下?难道是他们都不识得?还是故意不说,让自己在听审的阿哥面前出丑?!这样一想,心中更是大恨!
小白菜是九月初六日解到北京的。在杭州,这个提审的消息引发了极大的轰动,茶坊酒肆到处有人议论,有那好事的,钻头觅缝的打听两个人起解的日期,走旱路还是水路?好赶到前面要冲之地去一睹庐山真面目。
但始终没有确信,据说杨昌浚在接到刑部的公事后,大发雷霆,说,“正案既有确供,案子铁定不移,要提人证卷宗到京,简直是自找麻烦。”
杨昌浚这样的说话,在省内引起很大的麻烦,士绅百姓对其早有不满,听到他言辞中公然诋毁,开始上下活动,要给他一个好看。便是他的幕僚也认为居停大人这种做法殊为不智,苦劝良久,才终于成行,但也只有小白菜一个人;杨乃武伤情极重,必须要等医好了才能就道。
杨乃武的刑伤非常严重,本来已经调养得差不多了,但胡瑞澜重开此案,由边葆诚主审,又大大的吃了一番苦头,新创引发旧伤,寸步难行。于是杨昌浚决定,全案卷宗连同葛毕氏及一干认证先行解送;杨乃武这一斌,等他的伤好了,再由海路进京。
浙江逆伦大案哄传天下,经过两年有余的往返繁复,终于到了水落石出的日子,北京城中百姓又是好奇,又是有心凑趣,知道这一天是押解的威远带着正犯、人证和卷宗解交到部的日子,因此一早起来,刑部门外聚满了百姓,都想看看这花名叫小白菜的女子是如何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