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为华夏而战1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春秋小领主最新章节!
第二百二十二章 为华夏而战1
息桓对这种晋国的贵族运动早有耳闻,他脚下稍作停顿,打算观赏一下精彩的比赛,伯州犁却脚下不停,眨眼间两人拉开了距离,息桓无奈,只得加快脚步,恋恋不舍的离开。
再往里走,是还没来得及安置的晋国步兵,只见晋国步兵依旧排列着整齐的队形,盘腿坐在地上,他们身边竖立着半人多高的大背包,不时有军官喊走一队人马,这队被点名的士兵会站起身来,把身边那半人多高的大背包抡在肩上,双肩背起来,随着军官一队队的离开……晋国逃臣伯州犁明白,他们将被领到指定的宿营地区,开始安营扎寨。
息桓倒是好奇,他扫了一眼士兵的大肩包,很想知道包里装着什么东西,使背包鼓鼓囊囊,只见大肩包上上上下下缝了很多小口袋,小口袋也塞得满满当当,有水壶、有碗筷,这些东西都是统一规格的,所有的肩包都一模一样,肩包里塞得东西也大小完全相同,这种完全相似让息桓有点痴迷,连伯州犁也忍不住愣了一下,低声嘟囔:“如今的晋国,竟然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吗?!”
伯州犁的感慨是有原因的,春秋时代,各种东西都是手工制作,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而大批一模一样的物品,意味着工业化了。楚国的使者就是被这种工业化产品而震撼,他们从来想象不到,几千人的队伍,他们随身携带的背包与水壶,竟能做到完全的一模一样。
来的人当中,纯粹的楚国人还在暗自震惊,他们震惊于晋国人对“好整以暇”的追求,竟然到了如此偏执的地步,连士兵的随身装备都刻板的要求这种令人发指的整齐。唯有伯州犁知道,这些变化不是“晋国化”,是“赵武化”。早听说赵武改变军制,开始由国家统一“授兵授甲”,连武器铠甲都要求统一规格,统一的由国家配发,没想到居然做到如此变态的地步。
“这支军队应该是武卫军”,伯州犁心里暗自琢磨:“听说国内建立了三个师的常备军,这三个师的士兵都由国家统一发放武器、统一训练模式……如此统一的军队,一定是武卫军了。”
伯州犁放慢了脚步,偷偷观察着这支春秋第一支职业化军队。当然,他们也是中国第一支职业化军队。
只见这三个师的士兵均身材高大,身上的肌肉充满了爆炸性的力量,他们也带有晋国人天性中的那种刻板,比如盘腿坐在地上的士兵,没有被叫到的时候,他们就静静的坐在那里,连呼吸都是统一的悠长、均匀。而被点名到的士兵,他们会一言不发的站起身来,用整齐的动作拎起背包,背在肩上,迈着整齐的步伐随军官离开。
息桓低声嘟囔:“那个背包怕有三十斤重吧?”
伯州犁悄声回答:“不止,我看见背包后面闪烁的金属光芒,那大概就是向戎所说的板式金精甲,一身金精甲有十来斤重吧,所以这背包不止四十斤。”
息桓悄声问:“我们前茅遇到的就是这伙人吗?四十斤的背包抡在背上,这伙人轻松的像是背一只鸡鸭……如此强悍的体力,也难怪我们吃亏呢。”
伯州犁轻轻摇头:“前茅遭遇的不是这伙士兵,是骑军,这伙武卫军士兵是最神秘的,我听说赵武最早是把他们拉到黄河南岸,在面临齐国的领地内秘密训练的。曲沃之战当中,曾有部分武卫军被范匄调去攻城,但也有人说,留在国都附近的武卫军只是武卫军的预备师,真正的武卫军从没有踏入国都之内。
我不知道这群人赵武子是怎样训练出来的,但我听说赵武子最强调士兵体能,他自己所属的领主武装,每天都要坚持绕城跑步,至今依然每天训练不停,甚至大多数时候还要携带随身装备,进行徒步行军拉练——如果赵武子也用同样的方法训练武卫军,那么这伙武卫军轻松的背着行李走,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想必他们日常训练中,每天都有全副武装徒步行军的操练。士兵习惯了背包的重量,也就觉得轻松了。”
两人正说话间,赵武的中军大帐到了。
迎上这两人的是魏舒。
魏氏一族奋斗了几百年,魏舒是第二任担任正卿的魏氏家主,家族数百年的文化熏陶,不是赵武这位半路出家的山寨贵族所能比拟的,魏舒依据贵族礼节,中规中矩的迎接了两位楚国大夫,引领着他们走进军帐,而军帐里头,赵武的态度却很散漫,他正低着头跟宋国的左师向戎、郑国的正卿子产谈论着,楚国使者进入大帐后,他都没有起身迎接,只是随意的扫了一眼,而后继续与宋国、郑国正卿交流。
但两位他国正卿却不得不起身迎接,尤其是宋国的左师向戎。伯州犁逃亡楚国途中,曾经过了宋国,左师向戎与他有过交情,而且向戎的交游还不止这些,他开口问:“伯州犁,贵国的令尹子木怎么没来?以前我出使楚国的时候,曾经与子木结识,那时我只是一个蒙昧青年,而子木幼时就很杰出,我曾预言子木将来一定会登上令尹的位置,果不其然。”
向戎在亲热的招呼伯州犁,赵武依旧坐在自己的帅位上,用非常明显的动作翻了个白眼——向戎这个说法纯粹扯淡。
在楚国,不是身为人才就能当官的,当上官的楚国人。除非是“官二代”;能发财的楚国人除非是“富二代”;至于穷人,只能做“穷二代”、“穷三代”,以至于永远穷困下去……而且在楚国,谁能升官不是由其所具备的才能来衡量,是由他爸爸的能量来衡量的。如今的楚国,按照蔡国贤人声子的说法——纯粹是一个“比爹”的国度。如果某人他爸爸在政坛上顺风顺水,从没有就是墙头草所以从未站错队伍,那么他的儿子有可能在父亲的支持下从很高的起点出发,一步步在政坛迈进……
所以,向戎说他在子木很小的时候就感觉到对方能够当令尹,纯粹是拍马屁。
因为子木能不能当上令尹,也许他本人都不知道,也许他父亲都不知道……在一个纯粹奴隶制国度里,这一切完全取决于下一任大奴隶主、楚王能否喜爱他,或者干脆说:子木所在的政治集团,恰好运气好,其首领继承了楚王的位置,所以子木才有了继续发展的机遇。否则,这个幸运不会降临在他身上。
这些,都不是子木能决定的,也不是由子木的才能决定。
第二百二十二章 为华夏而战1
息桓对这种晋国的贵族运动早有耳闻,他脚下稍作停顿,打算观赏一下精彩的比赛,伯州犁却脚下不停,眨眼间两人拉开了距离,息桓无奈,只得加快脚步,恋恋不舍的离开。
再往里走,是还没来得及安置的晋国步兵,只见晋国步兵依旧排列着整齐的队形,盘腿坐在地上,他们身边竖立着半人多高的大背包,不时有军官喊走一队人马,这队被点名的士兵会站起身来,把身边那半人多高的大背包抡在肩上,双肩背起来,随着军官一队队的离开……晋国逃臣伯州犁明白,他们将被领到指定的宿营地区,开始安营扎寨。
息桓倒是好奇,他扫了一眼士兵的大肩包,很想知道包里装着什么东西,使背包鼓鼓囊囊,只见大肩包上上上下下缝了很多小口袋,小口袋也塞得满满当当,有水壶、有碗筷,这些东西都是统一规格的,所有的肩包都一模一样,肩包里塞得东西也大小完全相同,这种完全相似让息桓有点痴迷,连伯州犁也忍不住愣了一下,低声嘟囔:“如今的晋国,竟然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吗?!”
伯州犁的感慨是有原因的,春秋时代,各种东西都是手工制作,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而大批一模一样的物品,意味着工业化了。楚国的使者就是被这种工业化产品而震撼,他们从来想象不到,几千人的队伍,他们随身携带的背包与水壶,竟能做到完全的一模一样。
来的人当中,纯粹的楚国人还在暗自震惊,他们震惊于晋国人对“好整以暇”的追求,竟然到了如此偏执的地步,连士兵的随身装备都刻板的要求这种令人发指的整齐。唯有伯州犁知道,这些变化不是“晋国化”,是“赵武化”。早听说赵武改变军制,开始由国家统一“授兵授甲”,连武器铠甲都要求统一规格,统一的由国家配发,没想到居然做到如此变态的地步。
“这支军队应该是武卫军”,伯州犁心里暗自琢磨:“听说国内建立了三个师的常备军,这三个师的士兵都由国家统一发放武器、统一训练模式……如此统一的军队,一定是武卫军了。”
伯州犁放慢了脚步,偷偷观察着这支春秋第一支职业化军队。当然,他们也是中国第一支职业化军队。
只见这三个师的士兵均身材高大,身上的肌肉充满了爆炸性的力量,他们也带有晋国人天性中的那种刻板,比如盘腿坐在地上的士兵,没有被叫到的时候,他们就静静的坐在那里,连呼吸都是统一的悠长、均匀。而被点名到的士兵,他们会一言不发的站起身来,用整齐的动作拎起背包,背在肩上,迈着整齐的步伐随军官离开。
息桓低声嘟囔:“那个背包怕有三十斤重吧?”
伯州犁悄声回答:“不止,我看见背包后面闪烁的金属光芒,那大概就是向戎所说的板式金精甲,一身金精甲有十来斤重吧,所以这背包不止四十斤。”
息桓悄声问:“我们前茅遇到的就是这伙人吗?四十斤的背包抡在背上,这伙人轻松的像是背一只鸡鸭……如此强悍的体力,也难怪我们吃亏呢。”
伯州犁轻轻摇头:“前茅遭遇的不是这伙士兵,是骑军,这伙武卫军士兵是最神秘的,我听说赵武最早是把他们拉到黄河南岸,在面临齐国的领地内秘密训练的。曲沃之战当中,曾有部分武卫军被范匄调去攻城,但也有人说,留在国都附近的武卫军只是武卫军的预备师,真正的武卫军从没有踏入国都之内。
我不知道这群人赵武子是怎样训练出来的,但我听说赵武子最强调士兵体能,他自己所属的领主武装,每天都要坚持绕城跑步,至今依然每天训练不停,甚至大多数时候还要携带随身装备,进行徒步行军拉练——如果赵武子也用同样的方法训练武卫军,那么这伙武卫军轻松的背着行李走,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想必他们日常训练中,每天都有全副武装徒步行军的操练。士兵习惯了背包的重量,也就觉得轻松了。”
两人正说话间,赵武的中军大帐到了。
迎上这两人的是魏舒。
魏氏一族奋斗了几百年,魏舒是第二任担任正卿的魏氏家主,家族数百年的文化熏陶,不是赵武这位半路出家的山寨贵族所能比拟的,魏舒依据贵族礼节,中规中矩的迎接了两位楚国大夫,引领着他们走进军帐,而军帐里头,赵武的态度却很散漫,他正低着头跟宋国的左师向戎、郑国的正卿子产谈论着,楚国使者进入大帐后,他都没有起身迎接,只是随意的扫了一眼,而后继续与宋国、郑国正卿交流。
但两位他国正卿却不得不起身迎接,尤其是宋国的左师向戎。伯州犁逃亡楚国途中,曾经过了宋国,左师向戎与他有过交情,而且向戎的交游还不止这些,他开口问:“伯州犁,贵国的令尹子木怎么没来?以前我出使楚国的时候,曾经与子木结识,那时我只是一个蒙昧青年,而子木幼时就很杰出,我曾预言子木将来一定会登上令尹的位置,果不其然。”
向戎在亲热的招呼伯州犁,赵武依旧坐在自己的帅位上,用非常明显的动作翻了个白眼——向戎这个说法纯粹扯淡。
在楚国,不是身为人才就能当官的,当上官的楚国人。除非是“官二代”;能发财的楚国人除非是“富二代”;至于穷人,只能做“穷二代”、“穷三代”,以至于永远穷困下去……而且在楚国,谁能升官不是由其所具备的才能来衡量,是由他爸爸的能量来衡量的。如今的楚国,按照蔡国贤人声子的说法——纯粹是一个“比爹”的国度。如果某人他爸爸在政坛上顺风顺水,从没有就是墙头草所以从未站错队伍,那么他的儿子有可能在父亲的支持下从很高的起点出发,一步步在政坛迈进……
所以,向戎说他在子木很小的时候就感觉到对方能够当令尹,纯粹是拍马屁。
因为子木能不能当上令尹,也许他本人都不知道,也许他父亲都不知道……在一个纯粹奴隶制国度里,这一切完全取决于下一任大奴隶主、楚王能否喜爱他,或者干脆说:子木所在的政治集团,恰好运气好,其首领继承了楚王的位置,所以子木才有了继续发展的机遇。否则,这个幸运不会降临在他身上。
这些,都不是子木能决定的,也不是由子木的才能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