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二章 绍兴师爷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平凡的明穿日子最新章节!
绍兴城位于浙江省中北部,东连宁波府,南临台州和金华县,西接杭州府,北隔钱塘县与嘉兴县,自古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
夏朝时的绍兴乃越国的中心地带,秦代称为稽郡,晋代改为会稽。从隋朝后,交替称为会稽郡或越州,到了南宋时期,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于建炎五年(1131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
元代设为绍兴路,元顺帝时期复置绍兴府,明朝沿袭。
作为著名的鱼米之乡,绍兴的陶瓷业和造纸业、丝织品自隋唐以来即久负盛名,宋代时期的制药业和酿酒业更为闻名,酒肆遍布城池各个角落,蓬莱春,女儿红,状元红等名酒誉满江南。
这些年,绍兴府陆续出现了一批酿酒、酱园工场,黄酒的年产量达到了四万吨左右,腐乳和丝绸茶叶远销欧洲。
绍兴在宋朝时期最为辉煌,乃是仅次于金陵的两大城市之一,大明立国以来,依然是最繁华的商业农业重镇,其手工业的发展在近几年极为迅速,促使商业一片繁荣。
这样的江南商业大城,亦是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烟雨绍兴诞生了王羲之、谢安、王献之、谢道韫、陆游、谢灵运、贺知章、王冕、王阳明等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以及无可计数的官员。
此外绍兴最著名的,就是“无绍不成衙”的官场俚语了。清代,天下书吏之职几乎尽被绍兴人所垄断,而绍兴书吏和师爷的兴起,就是源自于明代,绍兴人的全面崛起最初源自于明万历年间,当时绍兴山阴出生的朱赓辅政,提拔了很多绍兴籍的书吏。这些书吏相互支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
更早一些的宋代,各地官场就已经喜欢聘请绍兴人担任幕友书吏,最大的原因是绍兴文风炽盛,人才辈出。东晋以来,中原士族一批一批的迁徙定居,形成了好学笃志,尊师择友,弦诵之声,比屋相闻的动人局面和上至士大夫。下至蓬户,耻不以诗书训其子的风气。
绍兴师爷的形成原因很多,一是以明代文武进士为例,绍兴一地竟然多达560人,如此文风的熏陶下,造就了绍兴人普遍文化素养较高。
二来是人口的不断增加,绍兴的耕地无法承载,凡是可以耕种的土地都种上了庄稼,以至水岸田畔。凡可资耕种者,几无一隙之存,加上洪武朝时期的地域歧视,绍兴百姓负担了最沉重的赋税。穷则思变,人们为了生计,办起了蓬勃的手工业、商业等。
而读书人不屑于经商,自然而然的动起了扬己之长。外出给人做幕僚的打算,此乃明朝版的第三产业。
三是科举太难了,通过读书求得功名。是一代又一代绍兴人的奋斗目标,明初绍兴中举者的比例,占到本省的百分之十以上,惊人数字的背后,意味着竞争的惨烈,绍兴人若要考中秀才举人,比起其他地方无疑要困难得多。
尽管古代官场的编制很庞大,那也官职有限,即使不少进士也不得不在家苦苦等待吏部的任命,那先给人做幕僚,再等待机遇,成为很多进士或举人的捷径。
大量举人以下的读书人无法越过科举这座独木桥,也不得不另辟蹊径,或求名,或求生,做书吏自然是最佳的选择,再由书吏而做官。
也有一些读书人选择求财,做了讼师或者干脆经商。
四是古人最讲究个“声气”,绍兴人特别讲究包括乡缘、血缘、师缘等等的亲缘关系,遍布天下的绍兴会馆,提供了交流便利的平台。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儿女联姻,使得一代代的绍兴师爷源源不绝,加上绍兴人精明强干,善于案牍的特点,最终近乎垄断了行业,堪称官场上的无冕之王,横行天下,乃封建王朝统治百姓不可或缺的阶级工具。
师爷带了一个爷字,是从满清时期流行起来的称谓,大概明朝时期也有,师爷师爷,等同半个老爷。
清朝之前更多的是称呼“幕府”,后来很多将帅大臣也自称幕府,故此衍伸出了幕僚、幕宾、幕友等相应称谓,社会地位极高。
到了明朝,师爷的地位渐渐两极分化,低阶官员和有钱人家也纷纷聘请师爷,大多称呼为老夫子,西宾,而师爷称主人家为东翁,东家,看似乃传统的宾主关系,实则形成了雇佣关系,等同于半个家仆。
被誉为明代第一才人的徐渭,即典型的绍兴师爷。不过徐渭是嘉兴时期的人物,此刻尚未出生。
绍兴城内,知府莫昌拜见了姚太监,回到衙门后,马上雷厉风行,不动声色的召集各县县令。为了完成任务,他亲自率领各级官员、地方的头面人物、各县各乡的地保里长以及媒婆牙婆等等,挨家挨户的搜寻,务必不漏过一个美人。
可是很快就惊动了城内城外,有官员暗中传出了消息,绍兴又是最重视亲缘的地方,短短时间内一传十,十传百,有女儿的人家都得到了消息。
家家户户惊得半死,有病才愿意将闺女送去做宫女呢,为了抢时间,此时此刻也不管男人好与丑,也不问年龄家世有没有钱,只要能将女儿抢先嫁出去,便是万幸。
绍兴最多的是学子,一时间洛阳纸贵,没成家的读书人都被抢光了。一些得到消息晚了的人家无不扼腕,后来连路上经过的小学生,长得不错,管你年纪多大,直接拉扯到家里拜堂成亲。
莫知府没料到绍兴人如此凶猛,竟然视官府的告示为无物,奈何法不责众,总不能将人全都抓了吧?他也没这个胆量。
莫知府很生气,除了先去的头一个倒霉县城,选了十几个姿色不错的女孩外,其他地方基本就剩些歪瓜裂枣了。
这咋整?曾出现过谢道韫等才貌兼备大美人的绍兴,这一次不少说献上七八个绝色?没有完成任务倒也罢了,就怕姚太监怪罪自己有意怠慢。
莫知府为之愁眉不展,治下也不是找不出绝色美人,可一来绝色不愁嫁,许的人家大多有头有脸,要不年纪不合适,不是太小就是太大,必须十三四岁至十**岁之间。
勉强征集了数百女孩,里头有不少好看的,可结果不是一身小家子气,就是打小准备当摇钱树培养,不清纯,总之莫知府都不满意。
莫知府认为太子不会喜欢仅有姿色的美人?皇宫容不下烟视媚行,送一万个被宠幸的美貌宫女又有何用?做不成嫔妃都白费心机。
也是这位莫知府想多了,不明白家花哪有野花香,王八看绿豆的道理,历史上帝王的嗜好千奇百怪。
莫知府希望送出位绝世佳人,并且要考虑到绝色佳人的家世,能否将来成为自己的助力。因为大家伙一起送美女,太子会记得你是哪根葱?而选个家世平常的人家,封为贵妃也短时间内成不了气候,总之这里头的学问大了。
正在这时,他府里一位很有名的师爷名叫袁成宇,大约是云南袁空的同族亲戚,说道:“大人,姚公此次奉旨来选美女,侍御东宫,此乃朝廷大事,在下不敢隐瞒。素来知道方孝孺的孙女馨蕊小姐,国色无双,足堪上宠。大人何不指名上报,若蒙上幸,大人亦有荣宠之加矣?”
方孝孺?莫知府眉头皱了起来,那可是燕王最不喜的人物,建文朝的半个宰相,虽然圣上没有降罪方家,可也发配到了绍兴定居,子孙三代不许出仕。
莫知府慢慢摇头道:“本府仰慕方大人的贤名,其孙女不是赘了什么才子么?实在是不便上报。”
袁成宇笑道:“大人为何为方家推辞?莫非要攀附他建文忠臣,违背圣旨?况且现成的绝色舍弃不报,而徒事旗母东施,以搪塞上差?”
莫知府脸上微微变色,幸好朝廷早已承诺不追究建文旧臣,不然师爷这一句玩笑话,就可能要了他的老命。
方家的名气实在太大了,莫知府岂敢打他家的主意?尤其是其孙女早已许了人,这要是把人给献上去,还不被天下士林的口水喷死?沦为人人鄙夷的过街老鼠。
袁师爷瞅着莫知府沉吟不语,难掩失望的道:“既然大人不愿,那明日晚生自当寻有身份之人,随之去求见姚公,到时少不得报知此事,谅大人也不能殉情也!”说完一拱手,悻悻离去。
这边莫知府还在犹豫不决,刚要开口,人竟然不告而别了,顿时没了主意。心想就算我豁出去了,依着他行事,方家面前也太过无情了,算起来我还是方孝孺的门生呢。
再说岂有拆人姻缘的道理?可是这家伙一旦真找了有身份之人,把名字报了上去,这下好了,先有办事不利,后有故意隐瞒,大概我的官也做到头了。
绍兴城位于浙江省中北部,东连宁波府,南临台州和金华县,西接杭州府,北隔钱塘县与嘉兴县,自古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
夏朝时的绍兴乃越国的中心地带,秦代称为稽郡,晋代改为会稽。从隋朝后,交替称为会稽郡或越州,到了南宋时期,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于建炎五年(1131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
元代设为绍兴路,元顺帝时期复置绍兴府,明朝沿袭。
作为著名的鱼米之乡,绍兴的陶瓷业和造纸业、丝织品自隋唐以来即久负盛名,宋代时期的制药业和酿酒业更为闻名,酒肆遍布城池各个角落,蓬莱春,女儿红,状元红等名酒誉满江南。
这些年,绍兴府陆续出现了一批酿酒、酱园工场,黄酒的年产量达到了四万吨左右,腐乳和丝绸茶叶远销欧洲。
绍兴在宋朝时期最为辉煌,乃是仅次于金陵的两大城市之一,大明立国以来,依然是最繁华的商业农业重镇,其手工业的发展在近几年极为迅速,促使商业一片繁荣。
这样的江南商业大城,亦是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烟雨绍兴诞生了王羲之、谢安、王献之、谢道韫、陆游、谢灵运、贺知章、王冕、王阳明等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以及无可计数的官员。
此外绍兴最著名的,就是“无绍不成衙”的官场俚语了。清代,天下书吏之职几乎尽被绍兴人所垄断,而绍兴书吏和师爷的兴起,就是源自于明代,绍兴人的全面崛起最初源自于明万历年间,当时绍兴山阴出生的朱赓辅政,提拔了很多绍兴籍的书吏。这些书吏相互支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
更早一些的宋代,各地官场就已经喜欢聘请绍兴人担任幕友书吏,最大的原因是绍兴文风炽盛,人才辈出。东晋以来,中原士族一批一批的迁徙定居,形成了好学笃志,尊师择友,弦诵之声,比屋相闻的动人局面和上至士大夫。下至蓬户,耻不以诗书训其子的风气。
绍兴师爷的形成原因很多,一是以明代文武进士为例,绍兴一地竟然多达560人,如此文风的熏陶下,造就了绍兴人普遍文化素养较高。
二来是人口的不断增加,绍兴的耕地无法承载,凡是可以耕种的土地都种上了庄稼,以至水岸田畔。凡可资耕种者,几无一隙之存,加上洪武朝时期的地域歧视,绍兴百姓负担了最沉重的赋税。穷则思变,人们为了生计,办起了蓬勃的手工业、商业等。
而读书人不屑于经商,自然而然的动起了扬己之长。外出给人做幕僚的打算,此乃明朝版的第三产业。
三是科举太难了,通过读书求得功名。是一代又一代绍兴人的奋斗目标,明初绍兴中举者的比例,占到本省的百分之十以上,惊人数字的背后,意味着竞争的惨烈,绍兴人若要考中秀才举人,比起其他地方无疑要困难得多。
尽管古代官场的编制很庞大,那也官职有限,即使不少进士也不得不在家苦苦等待吏部的任命,那先给人做幕僚,再等待机遇,成为很多进士或举人的捷径。
大量举人以下的读书人无法越过科举这座独木桥,也不得不另辟蹊径,或求名,或求生,做书吏自然是最佳的选择,再由书吏而做官。
也有一些读书人选择求财,做了讼师或者干脆经商。
四是古人最讲究个“声气”,绍兴人特别讲究包括乡缘、血缘、师缘等等的亲缘关系,遍布天下的绍兴会馆,提供了交流便利的平台。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儿女联姻,使得一代代的绍兴师爷源源不绝,加上绍兴人精明强干,善于案牍的特点,最终近乎垄断了行业,堪称官场上的无冕之王,横行天下,乃封建王朝统治百姓不可或缺的阶级工具。
师爷带了一个爷字,是从满清时期流行起来的称谓,大概明朝时期也有,师爷师爷,等同半个老爷。
清朝之前更多的是称呼“幕府”,后来很多将帅大臣也自称幕府,故此衍伸出了幕僚、幕宾、幕友等相应称谓,社会地位极高。
到了明朝,师爷的地位渐渐两极分化,低阶官员和有钱人家也纷纷聘请师爷,大多称呼为老夫子,西宾,而师爷称主人家为东翁,东家,看似乃传统的宾主关系,实则形成了雇佣关系,等同于半个家仆。
被誉为明代第一才人的徐渭,即典型的绍兴师爷。不过徐渭是嘉兴时期的人物,此刻尚未出生。
绍兴城内,知府莫昌拜见了姚太监,回到衙门后,马上雷厉风行,不动声色的召集各县县令。为了完成任务,他亲自率领各级官员、地方的头面人物、各县各乡的地保里长以及媒婆牙婆等等,挨家挨户的搜寻,务必不漏过一个美人。
可是很快就惊动了城内城外,有官员暗中传出了消息,绍兴又是最重视亲缘的地方,短短时间内一传十,十传百,有女儿的人家都得到了消息。
家家户户惊得半死,有病才愿意将闺女送去做宫女呢,为了抢时间,此时此刻也不管男人好与丑,也不问年龄家世有没有钱,只要能将女儿抢先嫁出去,便是万幸。
绍兴最多的是学子,一时间洛阳纸贵,没成家的读书人都被抢光了。一些得到消息晚了的人家无不扼腕,后来连路上经过的小学生,长得不错,管你年纪多大,直接拉扯到家里拜堂成亲。
莫知府没料到绍兴人如此凶猛,竟然视官府的告示为无物,奈何法不责众,总不能将人全都抓了吧?他也没这个胆量。
莫知府很生气,除了先去的头一个倒霉县城,选了十几个姿色不错的女孩外,其他地方基本就剩些歪瓜裂枣了。
这咋整?曾出现过谢道韫等才貌兼备大美人的绍兴,这一次不少说献上七八个绝色?没有完成任务倒也罢了,就怕姚太监怪罪自己有意怠慢。
莫知府为之愁眉不展,治下也不是找不出绝色美人,可一来绝色不愁嫁,许的人家大多有头有脸,要不年纪不合适,不是太小就是太大,必须十三四岁至十**岁之间。
勉强征集了数百女孩,里头有不少好看的,可结果不是一身小家子气,就是打小准备当摇钱树培养,不清纯,总之莫知府都不满意。
莫知府认为太子不会喜欢仅有姿色的美人?皇宫容不下烟视媚行,送一万个被宠幸的美貌宫女又有何用?做不成嫔妃都白费心机。
也是这位莫知府想多了,不明白家花哪有野花香,王八看绿豆的道理,历史上帝王的嗜好千奇百怪。
莫知府希望送出位绝世佳人,并且要考虑到绝色佳人的家世,能否将来成为自己的助力。因为大家伙一起送美女,太子会记得你是哪根葱?而选个家世平常的人家,封为贵妃也短时间内成不了气候,总之这里头的学问大了。
正在这时,他府里一位很有名的师爷名叫袁成宇,大约是云南袁空的同族亲戚,说道:“大人,姚公此次奉旨来选美女,侍御东宫,此乃朝廷大事,在下不敢隐瞒。素来知道方孝孺的孙女馨蕊小姐,国色无双,足堪上宠。大人何不指名上报,若蒙上幸,大人亦有荣宠之加矣?”
方孝孺?莫知府眉头皱了起来,那可是燕王最不喜的人物,建文朝的半个宰相,虽然圣上没有降罪方家,可也发配到了绍兴定居,子孙三代不许出仕。
莫知府慢慢摇头道:“本府仰慕方大人的贤名,其孙女不是赘了什么才子么?实在是不便上报。”
袁成宇笑道:“大人为何为方家推辞?莫非要攀附他建文忠臣,违背圣旨?况且现成的绝色舍弃不报,而徒事旗母东施,以搪塞上差?”
莫知府脸上微微变色,幸好朝廷早已承诺不追究建文旧臣,不然师爷这一句玩笑话,就可能要了他的老命。
方家的名气实在太大了,莫知府岂敢打他家的主意?尤其是其孙女早已许了人,这要是把人给献上去,还不被天下士林的口水喷死?沦为人人鄙夷的过街老鼠。
袁师爷瞅着莫知府沉吟不语,难掩失望的道:“既然大人不愿,那明日晚生自当寻有身份之人,随之去求见姚公,到时少不得报知此事,谅大人也不能殉情也!”说完一拱手,悻悻离去。
这边莫知府还在犹豫不决,刚要开口,人竟然不告而别了,顿时没了主意。心想就算我豁出去了,依着他行事,方家面前也太过无情了,算起来我还是方孝孺的门生呢。
再说岂有拆人姻缘的道理?可是这家伙一旦真找了有身份之人,把名字报了上去,这下好了,先有办事不利,后有故意隐瞒,大概我的官也做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