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诸侯的好处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汉末帝国时代最新章节!
当诸侯,有着当诸侯的好处。
在确定身份的转变,同时系统获得了升级之后,刘铭花费了大量的钱财,招募了将近二十万村民。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幽州境内,少数进入草原定居。
在长城外,刘铭这些年也修建了十多个大小的城寨,以此作为据点收拢草原百姓在这里定居,发展畜牧业和粗加工业。
当然,靠近水源的地方,也稍微发展了一些农业,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辅助林业发展,好歹是让这些游牧民族除了放牧以外,多了一些经济收入。
百姓思定,有了好的经济来源,没有谁喜欢逐草放牧。由此也可以看出,草原民族的生活习惯,已经开始发生了改变。
十万部队立刻招募完毕,实际上原本额外训练了一批,稍微转职一下便是。
充足的武力,也就意味着征服。
幽州全境,不过十多天的功夫,除了辽西和辽东那一部分,其余的已经完全落入了刘铭的手中。郡守全部? 更换,驻军也经过了清洗。
每一个郡的郡治,如今都被系统默认为刘铭的势力范围,这意味着可以直接在那里设置行政中心。每个分村的农田提升至50块,幽州的粮食问题可以说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唯一的问题,就是行政中心越建越贵,显然应该是系统限制的一部分。
完成了对幽州全境的夺权工作,刘铭也开始发兵前去接手辽西和辽东的管理权。公孙家直接处于刘氏的兵锋之下,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就是投降,要么就是毁灭!
公孙家,选择了臣服……
过程没有那么简单,双方在右北平发生了激战,当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被郭嘉设计的落石计消灭了大半之后,在数万大军的包围下,公孙瓒果断的选择了投降。他或许很想逞英雄,但他知道若不投降,刘铭杀的是他全家……
若仅仅是他们一支,死了也就死了。
他却是很清楚,刘铭不会允许一支庞大的家族存在,所以刘铭会把公孙家全部诛杀,一个不留。族灭可是很可怕的事情,公孙瓒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投降的结果,就是公孙家被进一步打散,分散到幽州各个地区居住。
在郭嘉和戏志才的主持下,五个旁系子弟独立了出来,成为新的家族。这些原本一直被嫡系侵占了大量资源,不得不生活在嫡系的阴影下的旁系家族,难得扬眉吐气,只怕以后很难再和嫡系一条心了。
公孙瓒的兵权没有被夺,但却换成了刘铭的嫡系军队,这批军队有着优秀的军官选拔系统,军饷的发放也独立,公孙瓒根本找不到渗透进入的方法。
换言之,他没办法控制这支军队,只能够按照正规程序统领他们。
换言之,他已经沦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将军,而不是诸侯。在诸侯割据还没有开始之前,这位诸侯就早早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刘铭的大行动没有隐瞒的意思,不多时已经传遍了天下。
有人骂他就是一个国难投机者,国难当头不思进京勤王,却行同僚相残之事。一句句诛心的话,无不指出刘铭就是挂着汉室宗亲之名,行谋朝篡位之事的逆贼。
有人拍手叫好,高呼刘铭担任幽州刺史这几年,幽州风调雨顺,人民生活日益安定,州郡也变得越来越繁荣昌盛。偏偏有那么几个地方的郡守,名为刺史治下部属,实则真正的诸侯。特立独行,对刺史法令不屑一顾,或敷衍了事。
如此不把刺史放在眼里,无为而治耽误百姓,甚至穷兵黩武祸害百姓者,若是继续放任他们这样下去,这才是对大汉百姓最大的不公!
有人沉默不言,如颍川荀氏等人看着那些人你来我往的争斗,只是微微一笑。是人都看得出,前面大骂刘铭的,不过是门阀联盟的那些货色,目的自然是为了抹黑刘铭;后者则是与刘铭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世家联盟,以及那些由刘铭老班底发展起来的世家在高调称颂,毕竟他们是主要受益者。
双方都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玩舆论战,实际上都没有把大汉放在眼里。
能够被糊弄的,还是那些不识字的愚民罢了,他们这些高端学者,听过来笑笑也就罢了,没必要当真,当真那就输了。
只是荀氏一直都是大汉忠臣,自然也是不忍心看着大汉落入别人的手中。
内部,已经悄悄出现了两个派系。
一个是以荀谌为主的反对派,言明刘铭只是政治需要才进入大汉宗谱,实则是不是大汉宗亲都成很大的问题。就算是也没用,一个落魄宗亲发展起来的势力,从底蕴上就不是门阀联盟的对手。难得如今格局已经明了,荀氏最好靠向袁阀,或者帮助下发展起来。
一方是以荀彧荀攸叔侄的赞成派,言明刘铭不管血统如何,都是大汉公认的汉县侯,汉室宗亲!他以后不管发展出什么势力,天下依然是大汉的天下,就如同汉光武皇帝复兴汉室一般。若是大汉落入门阀的手中,且不说荀氏可以在这次**之中获得什么好处,然大汉既然已经毁灭,那么他们这些读了那么多年忠贞报国,为国效力的文人,又将如何自处?这,完全对不起自己心中的信念和忠义啊!
说到底,还是家族利益至上,还是忠义国体之上的辩论。
于是,荀氏当家的荀绲,其实也是荀彧的老爹发出了最终通牒。说穿了,核心概念就是——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
荀攸以黄门郎的身份,继续在洛阳任职,观察刘协和董卓;荀谌北上冀州,想办法让袁绍入主,通过这个方法让荀氏搭上门阀的列车;最后荀彧北上,考核刘铭的品格和实力,若有这个资格,则留在幽州辅佐。荀氏的其他族人,也会四散而仕,只是出仕的重点,偏向于袁阀和刘铭二人。
自此,不仅仅是荀氏,不少依然在观风的世家,也都陆续排出了家族子弟。
谁都看得出来,这天下最大的潜力股就是袁阀;然而异军突起,已然夺得幽州全境的刘铭,也是难得的大黑马,值得适当投资。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洛阳诸公依然在董卓的yin威下战战兢兢;袁绍在渤海招兵买马,却不知道有何打算。有趣的是渤海就横在刘铭南下的必经之路上,董卓的任命刚好限制了刘铭南下的步伐……
好处就是,这三个月里,招贤馆来了不少的贤才。他们不少都是一县之才,少数管理一郡也不成问题。历史之中为何默默无闻,刘铭也不太明白。
一番甄选,刘铭才知道,这批不少都是旁支庶出的子弟,是各大世家的探路石。有趣的是,不少还直接来自门阀联盟。是的,他们就是那种牺牲了也无所谓的存在,他们的出仕,只是为了让向刘铭表达家族的一些善意,同时也为了避免家族单一押宝的风险。
这批家族子弟,刘铭都安排他们在辽东那边的荒凉之地上任。
得知刘铭的安排,六成以上的贤才偷偷离开了幽州。
“连吃苦都做不到的家伙,养着也不过是lang费粮食……”刘铭听到汇报之后,不屑的说了句。
实际上就辽东那边的黑土地问题,刘铭已经找人收集了不少数据。他麾下的文武大臣是了解的,只要那里开发好,未必比中原差多少。只可惜,大家只看到了那里的荒凉,看不到那里的潜力。进一步说,就是大家都习惯了当守成者,而不敢担当开拓者。
到了最后,只有五人愿意在辽东那边担任县令。
一为京兆杜陵人杜畿,字伯侯。经过初步考核,贾诩给予的评价是刺史之才!实际上按照历史来看,这位也是曹操麾下数得上的内政人才。
一为陈留平丘人毛玠,字孝先。经过初步考核,贾诩给予的评价是允文允武忠直之才,可堪大用。
一为山阳昌邑人满宠,字伯宁。经过初步考核,贾诩给予的评价是文武全才,果敢善守,一方牧守之才!
一为颍川长社人钟繇,字元常。经过初步考核,贾诩给予的评价是聪慧过人,博学多才治政能人。
一为颍川颍阴人荀彧,字文若。经过初步考核,贾诩给予的评价是‘张良萧何之才’。是的,就那么六个字就足够说明这位的强大能力。
情报汇总到刘铭这边,倒是轮到他犯难了,这批可都是魏国日后的重臣,放他们到荒凉的东北,他倒是舍不得了。
当诸侯,有着当诸侯的好处。
在确定身份的转变,同时系统获得了升级之后,刘铭花费了大量的钱财,招募了将近二十万村民。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幽州境内,少数进入草原定居。
在长城外,刘铭这些年也修建了十多个大小的城寨,以此作为据点收拢草原百姓在这里定居,发展畜牧业和粗加工业。
当然,靠近水源的地方,也稍微发展了一些农业,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辅助林业发展,好歹是让这些游牧民族除了放牧以外,多了一些经济收入。
百姓思定,有了好的经济来源,没有谁喜欢逐草放牧。由此也可以看出,草原民族的生活习惯,已经开始发生了改变。
十万部队立刻招募完毕,实际上原本额外训练了一批,稍微转职一下便是。
充足的武力,也就意味着征服。
幽州全境,不过十多天的功夫,除了辽西和辽东那一部分,其余的已经完全落入了刘铭的手中。郡守全部? 更换,驻军也经过了清洗。
每一个郡的郡治,如今都被系统默认为刘铭的势力范围,这意味着可以直接在那里设置行政中心。每个分村的农田提升至50块,幽州的粮食问题可以说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唯一的问题,就是行政中心越建越贵,显然应该是系统限制的一部分。
完成了对幽州全境的夺权工作,刘铭也开始发兵前去接手辽西和辽东的管理权。公孙家直接处于刘氏的兵锋之下,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就是投降,要么就是毁灭!
公孙家,选择了臣服……
过程没有那么简单,双方在右北平发生了激战,当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被郭嘉设计的落石计消灭了大半之后,在数万大军的包围下,公孙瓒果断的选择了投降。他或许很想逞英雄,但他知道若不投降,刘铭杀的是他全家……
若仅仅是他们一支,死了也就死了。
他却是很清楚,刘铭不会允许一支庞大的家族存在,所以刘铭会把公孙家全部诛杀,一个不留。族灭可是很可怕的事情,公孙瓒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投降的结果,就是公孙家被进一步打散,分散到幽州各个地区居住。
在郭嘉和戏志才的主持下,五个旁系子弟独立了出来,成为新的家族。这些原本一直被嫡系侵占了大量资源,不得不生活在嫡系的阴影下的旁系家族,难得扬眉吐气,只怕以后很难再和嫡系一条心了。
公孙瓒的兵权没有被夺,但却换成了刘铭的嫡系军队,这批军队有着优秀的军官选拔系统,军饷的发放也独立,公孙瓒根本找不到渗透进入的方法。
换言之,他没办法控制这支军队,只能够按照正规程序统领他们。
换言之,他已经沦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将军,而不是诸侯。在诸侯割据还没有开始之前,这位诸侯就早早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刘铭的大行动没有隐瞒的意思,不多时已经传遍了天下。
有人骂他就是一个国难投机者,国难当头不思进京勤王,却行同僚相残之事。一句句诛心的话,无不指出刘铭就是挂着汉室宗亲之名,行谋朝篡位之事的逆贼。
有人拍手叫好,高呼刘铭担任幽州刺史这几年,幽州风调雨顺,人民生活日益安定,州郡也变得越来越繁荣昌盛。偏偏有那么几个地方的郡守,名为刺史治下部属,实则真正的诸侯。特立独行,对刺史法令不屑一顾,或敷衍了事。
如此不把刺史放在眼里,无为而治耽误百姓,甚至穷兵黩武祸害百姓者,若是继续放任他们这样下去,这才是对大汉百姓最大的不公!
有人沉默不言,如颍川荀氏等人看着那些人你来我往的争斗,只是微微一笑。是人都看得出,前面大骂刘铭的,不过是门阀联盟的那些货色,目的自然是为了抹黑刘铭;后者则是与刘铭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世家联盟,以及那些由刘铭老班底发展起来的世家在高调称颂,毕竟他们是主要受益者。
双方都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玩舆论战,实际上都没有把大汉放在眼里。
能够被糊弄的,还是那些不识字的愚民罢了,他们这些高端学者,听过来笑笑也就罢了,没必要当真,当真那就输了。
只是荀氏一直都是大汉忠臣,自然也是不忍心看着大汉落入别人的手中。
内部,已经悄悄出现了两个派系。
一个是以荀谌为主的反对派,言明刘铭只是政治需要才进入大汉宗谱,实则是不是大汉宗亲都成很大的问题。就算是也没用,一个落魄宗亲发展起来的势力,从底蕴上就不是门阀联盟的对手。难得如今格局已经明了,荀氏最好靠向袁阀,或者帮助下发展起来。
一方是以荀彧荀攸叔侄的赞成派,言明刘铭不管血统如何,都是大汉公认的汉县侯,汉室宗亲!他以后不管发展出什么势力,天下依然是大汉的天下,就如同汉光武皇帝复兴汉室一般。若是大汉落入门阀的手中,且不说荀氏可以在这次**之中获得什么好处,然大汉既然已经毁灭,那么他们这些读了那么多年忠贞报国,为国效力的文人,又将如何自处?这,完全对不起自己心中的信念和忠义啊!
说到底,还是家族利益至上,还是忠义国体之上的辩论。
于是,荀氏当家的荀绲,其实也是荀彧的老爹发出了最终通牒。说穿了,核心概念就是——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
荀攸以黄门郎的身份,继续在洛阳任职,观察刘协和董卓;荀谌北上冀州,想办法让袁绍入主,通过这个方法让荀氏搭上门阀的列车;最后荀彧北上,考核刘铭的品格和实力,若有这个资格,则留在幽州辅佐。荀氏的其他族人,也会四散而仕,只是出仕的重点,偏向于袁阀和刘铭二人。
自此,不仅仅是荀氏,不少依然在观风的世家,也都陆续排出了家族子弟。
谁都看得出来,这天下最大的潜力股就是袁阀;然而异军突起,已然夺得幽州全境的刘铭,也是难得的大黑马,值得适当投资。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洛阳诸公依然在董卓的yin威下战战兢兢;袁绍在渤海招兵买马,却不知道有何打算。有趣的是渤海就横在刘铭南下的必经之路上,董卓的任命刚好限制了刘铭南下的步伐……
好处就是,这三个月里,招贤馆来了不少的贤才。他们不少都是一县之才,少数管理一郡也不成问题。历史之中为何默默无闻,刘铭也不太明白。
一番甄选,刘铭才知道,这批不少都是旁支庶出的子弟,是各大世家的探路石。有趣的是,不少还直接来自门阀联盟。是的,他们就是那种牺牲了也无所谓的存在,他们的出仕,只是为了让向刘铭表达家族的一些善意,同时也为了避免家族单一押宝的风险。
这批家族子弟,刘铭都安排他们在辽东那边的荒凉之地上任。
得知刘铭的安排,六成以上的贤才偷偷离开了幽州。
“连吃苦都做不到的家伙,养着也不过是lang费粮食……”刘铭听到汇报之后,不屑的说了句。
实际上就辽东那边的黑土地问题,刘铭已经找人收集了不少数据。他麾下的文武大臣是了解的,只要那里开发好,未必比中原差多少。只可惜,大家只看到了那里的荒凉,看不到那里的潜力。进一步说,就是大家都习惯了当守成者,而不敢担当开拓者。
到了最后,只有五人愿意在辽东那边担任县令。
一为京兆杜陵人杜畿,字伯侯。经过初步考核,贾诩给予的评价是刺史之才!实际上按照历史来看,这位也是曹操麾下数得上的内政人才。
一为陈留平丘人毛玠,字孝先。经过初步考核,贾诩给予的评价是允文允武忠直之才,可堪大用。
一为山阳昌邑人满宠,字伯宁。经过初步考核,贾诩给予的评价是文武全才,果敢善守,一方牧守之才!
一为颍川长社人钟繇,字元常。经过初步考核,贾诩给予的评价是聪慧过人,博学多才治政能人。
一为颍川颍阴人荀彧,字文若。经过初步考核,贾诩给予的评价是‘张良萧何之才’。是的,就那么六个字就足够说明这位的强大能力。
情报汇总到刘铭这边,倒是轮到他犯难了,这批可都是魏国日后的重臣,放他们到荒凉的东北,他倒是舍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