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分权?分工?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轮回之帝国的历史最新章节!
陆秀夫的确是敏感的,因为身为朝廷的首席大臣,他不可能不清楚陛下推出的新举措将会对整个朝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况且他好学生的举动还使他想到了另外一个人,王安石。
王荆公在熙宁变法的过程中,曾推出过“制置三司条例司”。而如今这个实际上一直在变法的陛下,他也弄了个“朝廷支出预算”。冥冥之中,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的某种关联,就颇耐人寻味。
有王荆公熙宁变法的先例在前,其实已经足以让陆秀夫预见到了整个朝廷即将出现的变动,他更认为,这次他好学生所要来的事,比他事先估计的还要大。
所以,内心里实有些不安的他,断定陛下仍没有说出自己的全盘大计。所以,为了彻底弄清陛下的图谋,他在事后又单独入宫觐见了陛下。
陆秀夫也真的没有猜错,当他们师生二人再度见面后,面对他的询问,那个狡诈之徒果然端出了自己后面的打算。
“老师,时代变了,天下也变了,朝廷在许多做法上更变了,有些东西就不能不改。”
“朕认为,朝廷过去设立的各部职官,今后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以使它们既适应朝廷新的举措,又职责更为明确。”
陆秀夫的眼睛顿时眯了眯。
就知道你小子要来事,只不过从你当初说要打造一个新的帝国开始,我就清楚,你以后不会没动作,现在你终于要下手了。
可他肩负的职责、行朝所处的现实,仍然使他说道:
“陛下,朝廷各部的职责自当应明确。但臣也必须坦言,朝廷体制上的任何变动,必会给朝堂带来动荡。昔rì神宗先帝的元丰改制、王荆公的熙宁变法,均为其先例。尤其眼下仍为战时,实不可不慎重。”
帝国陛下点了点头。
“老师所虑甚是,朕也以为这要一步一步慢慢来,不可过于cāo切。”
“但朕觉得,眼下最重要的事之一,仍是朝廷要加强战时的理财。所以,朕打算在实施朝廷预算制度之后,将户部拆分为两个部。一个是民部,专掌民事;另一个为财部,主掌朝廷钱财。您觉得如何?”
陆秀夫心中一颤。
好么,你小子的第一刀,果然如同王荆公,就砍到了户部头上。
“陛下……”
仿佛知道他要说什么,帝国陛下摆了摆手。在略微想了一下之后,终于又说道:
“老师,实施这个预算制度,有一个重要的要求。那就是:赋税、钱财之收者、掌管者,不可以使用;而使用者,不可以收和掌管。”
“基于这个要求,民事和朝廷的理财就应该完全分开。”
陆秀夫的内心里已经掀起了滔天巨浪,帝国的陛下却仍然意犹未尽。
“朕认为,这个财部,可以先设立四个司。度支、宝行国债、税赋和仓部。”
“度支主掌以后的朝廷预算。”
“宝行国债专管宝行和国债发行。”
“税赋则掌天下税赋的征收。”
“至于仓部,朝廷从天下百姓手里购买的粮食,由其负责管理。”
……
这里是朝廷丞相的官署。
所有人均已被屏退,只有帝国的两位管家坐在哪里。
陆秀夫看了看对面的赵与珞,内心里轻叹了一下。今rì他找赵与珞所谈之事,真的不是一个好话题。
“……陛下以为,在实施了新的举措之后,朝廷各部的职责应当重新划分。所以他决定,拆分户部为财部和民部两个部。其中之财部,仍由你来担任尚书。……”
“这是他为财部所拟订之草案。”
说话之间,陆秀夫将几张纸递给了赵与珞。
看着陛下亲笔所书之稿,赵与珞的心中也有了轻颤。
“臣自当遵从陛下旨意。”
陆秀夫的心中再度有了叹息。
“陛下的意思是,为了强化朝廷理财,财部以后在职员上仍要加强。”
赵与珞点了点头:“臣明白。”
屋子里陷入了沉寂,相对而坐的两位帝国管家竟一时均已无语。
此时他们的心情的确是复杂的。这是由于,当帝国陛下要把户部拆分,并明确订立朝廷赋税、钱财的征收和使用原则时,他们就很难没有这样的想法:
陛下新近的举动,固然是要强化朝廷的理财,可他也是在一石二鸟,借此于朝廷内部实施新的分权。
而赵与珞个人的原因,更强化了他们的这个观念。
因为他们全都知道,当初在对赵与珞的任用上,陛下是有点破格的。
在宗室的任用上面,大宋过去的规矩是:宗室经考试可以为官,但不可于朝中任实权高职。南渡之后,高宗赵构更明确将其定为不可为相。
如果不是当年行朝将行在设在琼州,在很多事情上要仰仗赵与珞这个当地的父母官,他是不可能得到被称为“计相”的户部尚书职位的。
陆秀夫就非常清楚,即便在当时的情况下,朝中也不是没人以祖宗的规矩提出过异议。
也许此刻他们全都想到了另外一个人,赵汝愚。
在整个宋代,宗室中只有一人破了例,他就是历经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在关键的时候鼎持宁宗为皇帝、并曾经为相的赵汝愚。但赵汝愚的结局很不怎么样。
从深一点的角度讲,其实陆秀夫眼下的心情远比赵与珞要更复杂。因为他既对赵与珞存在有些同情,可在内心里又不能说陛下做的不对。
他非常明白,自从陛下推出国债和宝行之措以后,户部所掌的权力,实已比过去不知道大了多少。因为户部现在掌管的已不仅仅是朝廷之财,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下之财。
陛下当初关于国债和宝行的说辞、尤其是宝行,早已说明了这点。
所以,以今rì之赵与珞,他所掌的权力已经到了不能不“分”,也不能不“限”的程度;所以,在强化朝廷理财的名目下,陛下才要首先拿户部来开刀。
而这,不仅是帝国的分权传统所要求,更牵涉到大宋宗室中的某些规矩,他就真的难以说什么了。
陆秀夫并不愚,宋瑞明白的事,并不是说他陆秀夫就不明白。
他好学生口口声声的“文武分途”,其实质是什么?还是文武分权。
事实上,尽管身为朝廷首席大臣兼帝师,且陛下也曾有过他可以过问军情的旨意,但他和宋瑞刻意不参与朝政一样,如果不是什么重大之事,他同样也在尽量回避。
他知道,本朝太祖立国后曾定有一个规矩:掌管朝政的大臣与掌管枢密院的长官入朝奏事,要分先后,彼此不通消息。
这个惯例的打破,是从仁宗朝宰相兼任枢密使才开始。
他的好学生虽然任命他为丞相,并将处理朝政的大权交给了他,甚至连“参知政事”这样的副相都已不再设立,可这个“英睿的太祖之后”,并没有让他兼枢密使,显然并不是想让他太过问兵部之事。
面对如此“yīn睿之主”,即使有着师生之谊的陆秀夫,他也是不能不谨慎的。
况且以大宋的政治氛围,假如他四处插手、过于揽权,恐怕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人像当年的陈宜中等人那样,上书弹劾他,给他安上一个“权臣”之名。而“权臣”,实已离另一个世人口中的“激ān臣”并不远了。
陆秀夫是不愿意被世人称之为“权臣”的,更不要说是“激ān臣”了。
但是,无论是陆秀夫、还是赵与珞,他们都没能准确理解帝国陛下的本意。
东是不会刻意为了分权而分权的,因为作为一个后世之人,他所注重的,是一种更大意义上的历史趋势。
在他自己的看法中,人类社会分工深化的总体趋势,是后世国家在行政权力上比过去更分散、更细化的最重要原因。而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恰恰就是这种趋势的一个最好说明。
自隋、唐以来,除了过去的“三公九卿”已演变为“三省六部”,在“三省六部”之下,朝廷还有着分掌不同职责的“二十四司”。
这种变化,不仅是因社会上分工的扩大,导致朝廷在管理上需要更细化,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分散。
如果对比后世,古代六个部就基本上将朝廷的事都担了起来,后世却没有几个国家zhèngfǔ仅有六个部,就是不以这个东亚之国为例,人们也总不能说后世的国外zhèngfǔ构成,还不如中古时代吧?
换句话说,中国古代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就是因为它有着比其它地方更细致、更合理的zhèngfǔ分工。
所以他认为,在未来的大宋朝廷架构上,所谓的“部”和“司”,该增加的要增加,该裁减的也应裁减。关键的关键,是要在适应社会分工的条件下,职责明确,避免重叠和出现所谓的相互推诿。那样,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更是zhèngfǔ机构变得不必要庞大的重要原因。
而为了分权而分权,正是宋代官职紊乱、在“冗兵”之外,还出现了“冗官”弊病的重要原因。
他以户部来开刀,原因也正在此。
因为这个时代的户部,实际上兼具了后世民政部和财政部等部门的职能。它之所以如此设立,是由于过去“丁税”的存在,使得朝廷在税收上就必须与民户挂钩。而当朝廷已经取消了所谓的“丁税”之后,东认为就应该使朝廷的民事和财政两者之间脱离。
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对老赵的财部进行一次也许是王安石未能完成的升级。
从时代的特点来讲,东也是一个另类,这就是他以后的某些行为,让这时代所有的人觉得有些惊世骇俗的原因之一。
******************************
三省六部二十四司
三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六部:吏部,兵部,刑部,户部,礼部,工部。
二十四司则是:
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
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
礼部:礼部、祀部、主客、膳部。
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
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
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
******************************
陆秀夫的确是敏感的,因为身为朝廷的首席大臣,他不可能不清楚陛下推出的新举措将会对整个朝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况且他好学生的举动还使他想到了另外一个人,王安石。
王荆公在熙宁变法的过程中,曾推出过“制置三司条例司”。而如今这个实际上一直在变法的陛下,他也弄了个“朝廷支出预算”。冥冥之中,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的某种关联,就颇耐人寻味。
有王荆公熙宁变法的先例在前,其实已经足以让陆秀夫预见到了整个朝廷即将出现的变动,他更认为,这次他好学生所要来的事,比他事先估计的还要大。
所以,内心里实有些不安的他,断定陛下仍没有说出自己的全盘大计。所以,为了彻底弄清陛下的图谋,他在事后又单独入宫觐见了陛下。
陆秀夫也真的没有猜错,当他们师生二人再度见面后,面对他的询问,那个狡诈之徒果然端出了自己后面的打算。
“老师,时代变了,天下也变了,朝廷在许多做法上更变了,有些东西就不能不改。”
“朕认为,朝廷过去设立的各部职官,今后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以使它们既适应朝廷新的举措,又职责更为明确。”
陆秀夫的眼睛顿时眯了眯。
就知道你小子要来事,只不过从你当初说要打造一个新的帝国开始,我就清楚,你以后不会没动作,现在你终于要下手了。
可他肩负的职责、行朝所处的现实,仍然使他说道:
“陛下,朝廷各部的职责自当应明确。但臣也必须坦言,朝廷体制上的任何变动,必会给朝堂带来动荡。昔rì神宗先帝的元丰改制、王荆公的熙宁变法,均为其先例。尤其眼下仍为战时,实不可不慎重。”
帝国陛下点了点头。
“老师所虑甚是,朕也以为这要一步一步慢慢来,不可过于cāo切。”
“但朕觉得,眼下最重要的事之一,仍是朝廷要加强战时的理财。所以,朕打算在实施朝廷预算制度之后,将户部拆分为两个部。一个是民部,专掌民事;另一个为财部,主掌朝廷钱财。您觉得如何?”
陆秀夫心中一颤。
好么,你小子的第一刀,果然如同王荆公,就砍到了户部头上。
“陛下……”
仿佛知道他要说什么,帝国陛下摆了摆手。在略微想了一下之后,终于又说道:
“老师,实施这个预算制度,有一个重要的要求。那就是:赋税、钱财之收者、掌管者,不可以使用;而使用者,不可以收和掌管。”
“基于这个要求,民事和朝廷的理财就应该完全分开。”
陆秀夫的内心里已经掀起了滔天巨浪,帝国的陛下却仍然意犹未尽。
“朕认为,这个财部,可以先设立四个司。度支、宝行国债、税赋和仓部。”
“度支主掌以后的朝廷预算。”
“宝行国债专管宝行和国债发行。”
“税赋则掌天下税赋的征收。”
“至于仓部,朝廷从天下百姓手里购买的粮食,由其负责管理。”
……
这里是朝廷丞相的官署。
所有人均已被屏退,只有帝国的两位管家坐在哪里。
陆秀夫看了看对面的赵与珞,内心里轻叹了一下。今rì他找赵与珞所谈之事,真的不是一个好话题。
“……陛下以为,在实施了新的举措之后,朝廷各部的职责应当重新划分。所以他决定,拆分户部为财部和民部两个部。其中之财部,仍由你来担任尚书。……”
“这是他为财部所拟订之草案。”
说话之间,陆秀夫将几张纸递给了赵与珞。
看着陛下亲笔所书之稿,赵与珞的心中也有了轻颤。
“臣自当遵从陛下旨意。”
陆秀夫的心中再度有了叹息。
“陛下的意思是,为了强化朝廷理财,财部以后在职员上仍要加强。”
赵与珞点了点头:“臣明白。”
屋子里陷入了沉寂,相对而坐的两位帝国管家竟一时均已无语。
此时他们的心情的确是复杂的。这是由于,当帝国陛下要把户部拆分,并明确订立朝廷赋税、钱财的征收和使用原则时,他们就很难没有这样的想法:
陛下新近的举动,固然是要强化朝廷的理财,可他也是在一石二鸟,借此于朝廷内部实施新的分权。
而赵与珞个人的原因,更强化了他们的这个观念。
因为他们全都知道,当初在对赵与珞的任用上,陛下是有点破格的。
在宗室的任用上面,大宋过去的规矩是:宗室经考试可以为官,但不可于朝中任实权高职。南渡之后,高宗赵构更明确将其定为不可为相。
如果不是当年行朝将行在设在琼州,在很多事情上要仰仗赵与珞这个当地的父母官,他是不可能得到被称为“计相”的户部尚书职位的。
陆秀夫就非常清楚,即便在当时的情况下,朝中也不是没人以祖宗的规矩提出过异议。
也许此刻他们全都想到了另外一个人,赵汝愚。
在整个宋代,宗室中只有一人破了例,他就是历经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在关键的时候鼎持宁宗为皇帝、并曾经为相的赵汝愚。但赵汝愚的结局很不怎么样。
从深一点的角度讲,其实陆秀夫眼下的心情远比赵与珞要更复杂。因为他既对赵与珞存在有些同情,可在内心里又不能说陛下做的不对。
他非常明白,自从陛下推出国债和宝行之措以后,户部所掌的权力,实已比过去不知道大了多少。因为户部现在掌管的已不仅仅是朝廷之财,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下之财。
陛下当初关于国债和宝行的说辞、尤其是宝行,早已说明了这点。
所以,以今rì之赵与珞,他所掌的权力已经到了不能不“分”,也不能不“限”的程度;所以,在强化朝廷理财的名目下,陛下才要首先拿户部来开刀。
而这,不仅是帝国的分权传统所要求,更牵涉到大宋宗室中的某些规矩,他就真的难以说什么了。
陆秀夫并不愚,宋瑞明白的事,并不是说他陆秀夫就不明白。
他好学生口口声声的“文武分途”,其实质是什么?还是文武分权。
事实上,尽管身为朝廷首席大臣兼帝师,且陛下也曾有过他可以过问军情的旨意,但他和宋瑞刻意不参与朝政一样,如果不是什么重大之事,他同样也在尽量回避。
他知道,本朝太祖立国后曾定有一个规矩:掌管朝政的大臣与掌管枢密院的长官入朝奏事,要分先后,彼此不通消息。
这个惯例的打破,是从仁宗朝宰相兼任枢密使才开始。
他的好学生虽然任命他为丞相,并将处理朝政的大权交给了他,甚至连“参知政事”这样的副相都已不再设立,可这个“英睿的太祖之后”,并没有让他兼枢密使,显然并不是想让他太过问兵部之事。
面对如此“yīn睿之主”,即使有着师生之谊的陆秀夫,他也是不能不谨慎的。
况且以大宋的政治氛围,假如他四处插手、过于揽权,恐怕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人像当年的陈宜中等人那样,上书弹劾他,给他安上一个“权臣”之名。而“权臣”,实已离另一个世人口中的“激ān臣”并不远了。
陆秀夫是不愿意被世人称之为“权臣”的,更不要说是“激ān臣”了。
但是,无论是陆秀夫、还是赵与珞,他们都没能准确理解帝国陛下的本意。
东是不会刻意为了分权而分权的,因为作为一个后世之人,他所注重的,是一种更大意义上的历史趋势。
在他自己的看法中,人类社会分工深化的总体趋势,是后世国家在行政权力上比过去更分散、更细化的最重要原因。而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恰恰就是这种趋势的一个最好说明。
自隋、唐以来,除了过去的“三公九卿”已演变为“三省六部”,在“三省六部”之下,朝廷还有着分掌不同职责的“二十四司”。
这种变化,不仅是因社会上分工的扩大,导致朝廷在管理上需要更细化,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分散。
如果对比后世,古代六个部就基本上将朝廷的事都担了起来,后世却没有几个国家zhèngfǔ仅有六个部,就是不以这个东亚之国为例,人们也总不能说后世的国外zhèngfǔ构成,还不如中古时代吧?
换句话说,中国古代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就是因为它有着比其它地方更细致、更合理的zhèngfǔ分工。
所以他认为,在未来的大宋朝廷架构上,所谓的“部”和“司”,该增加的要增加,该裁减的也应裁减。关键的关键,是要在适应社会分工的条件下,职责明确,避免重叠和出现所谓的相互推诿。那样,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更是zhèngfǔ机构变得不必要庞大的重要原因。
而为了分权而分权,正是宋代官职紊乱、在“冗兵”之外,还出现了“冗官”弊病的重要原因。
他以户部来开刀,原因也正在此。
因为这个时代的户部,实际上兼具了后世民政部和财政部等部门的职能。它之所以如此设立,是由于过去“丁税”的存在,使得朝廷在税收上就必须与民户挂钩。而当朝廷已经取消了所谓的“丁税”之后,东认为就应该使朝廷的民事和财政两者之间脱离。
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对老赵的财部进行一次也许是王安石未能完成的升级。
从时代的特点来讲,东也是一个另类,这就是他以后的某些行为,让这时代所有的人觉得有些惊世骇俗的原因之一。
******************************
三省六部二十四司
三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六部:吏部,兵部,刑部,户部,礼部,工部。
二十四司则是:
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
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
礼部:礼部、祀部、主客、膳部。
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
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
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