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金融改制,工业正起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草清最新章节!
第六百二十九章 金融改制,工业正起
圣道九年,英华一国天灾不断,再加上工业刚起,蒸汽机轰鸣着搅碎国中人心,“**论”大行其道,一国舆论都在问责。
谁来背责?当然不是皇帝,皇帝已还了相权,还将一些议事权给了东西两院,这几年已不太过问内政,怎么也轮不到皇帝背责。
那么得了相权的内阁,就是最理想的背责人选了。三月中,各家报纸都开始追责李朱绶,说首辅唯唯诺诺,只重调和,不重开拓,出了事也没周全的应对。更有人翻出老帐,说李朱绶这届内阁一上任就建议南北议和,徒让满清又喘息四年。靠着江南得利,满清现在休养生息,已是兵强马壮,异日要复华夏,所费力气,所流血汗,十倍于前。
在这滔滔问责声浪中,首辅李朱绶和次辅刘兴纯,以及不少阁臣都不得不自辞背责。皇帝循着旧例,挽留了三次,最终认下了。
内阁虽已有相权,但人选还是由皇帝来定。第二届内阁由一位首辅和两位次辅组成。首辅是汤右曾,次辅是范晋和邬亚罗。
李朱绶本就是“清官”,因此汤右曾的出身已无人在意,他本质和李朱绶一样,擅于调和,在朝堂和地方很有名望,而因他更重民情,民间舆论也很推崇。唯一有些不满的是工商联会,他们希望有出身工商的阁臣任首辅。但他们靠着西院,本就跟政事堂唱对台戏,汤右曾路数跟李朱绶差不多,也就没什么闹腾。
如果说汤右曾是又一个糊墙匠以及预备黑锅,那么两位次辅就是干实事的,他们二人亮相,在寻常人眼里,就意味着英华国策有所更张。
范晋,早前弃文从武,辅佐皇帝一手培养出英华陆军。之后转任江南行营总管,确保英华江南攻略顺畅进行,文武两面经历颇足。现在升任次辅,民间推测,是要加强政事堂与枢密院的联系,以备随时爆发的大战。
而邬亚罗本是工部尚书,凤田村老人,学问不深,但很懂工坊利害。他升任次辅,是因应英华工业崛起,确保工业资本、工坊主以及工人的利益。这个变化才是内阁调整最关键的一项,但不管是朝堂还是民间,能看透这一层的人都极少。
“我这个前任次辅为什么来江南?请在座诸位回忆一下,在任次辅之前,我管的是什么?没错,管的是内防!官家为什么要把我放在江南?好了,诸位心中明白,嘴里就不必说出来了。”
江南行营,刘兴纯正在发表就任讲演,听到他这话,官员们神色激动,难道朝廷是要准备吃下江南了?
见众人举目相望,满眼都是兴奋,刘兴纯皱眉道:“你们在想什么?别想岔了,我又不管军务。收不收江南,是官家和枢密院考虑的事。我来江南,是要保证资本和商货之潮不会冲乱江南,就算乱,也要让这乱有益于我英华!”
商货之潮?难道以前的商货洪流都还是小的?
众人份外不解,这四年来,英华的商货横行江南,盐米、棉布、钢铁,甚至煤和煤炉,都从英华滚滚而来。按龙门海关的统计,圣道八年,从英华输入江南的商货总值高达七百万两,而出江南的商货总值也有四百万两,算上流通商路,最终搅动的江南银钱估计七八千万两。跟英华一国的商货总值相比,虽还只是很小一部分,但对江南来说,两成多的商货已跟英华挂上了钩,这还不够?
“官家昔日有云,谋食于外,江南虽不算外,但亲疏有别。眼下国中天灾四起,人心摇曳,既要安内,也要变天灾为机,为一国谋利。因此这江南,也将成国中泄洪之地。至于这是怎样的洪流,我们很快就能看到。我们和刘总管在江南的任务,就是确保这番动荡,不至引发南北大变局。”
宋既的声音响起,这几年他在江南,一方面研究资本往来,一方面襄赞行营事务,对刘兴纯来江南的用意理解得很深。
刘兴纯点头道:“洪流来自三方,一方是银钱,一方是商货,还有一方就是人心……”
浙江石门县,县城比四年前热闹了许多,一条大道自城门口破开,向东面伸展而去。这条三合土铺成的大道,是城中新贵张三旺出钱修的。
张三旺的宅邸就在城中最繁华之地,跟县衙隔街相望,此刻他身着大红精织暗纹绸袄,挥舞的双手套着八颗金玉相间的扳指,正在书房里训着自己的儿子:“别听那教书先生的胡言乱语!跟他学认字就好!什么四书五经,学来能顶饭吃!?不是念着龙门的学堂连乡巴佬都收,我早把你送去龙门那读书了。什么?龙门那也教四书五经?呸,你一个混小子哪知道龙门的事!”
正说得兴起,仆人来报,说王之彦王先生来访。
张三旺头都不回:“王先生是谁?不认识!肯定又是来打秋风的,赶走赶走!”
仆人还没反应过来,张三旺自己反应过来了,啪地打了自己一个耳刮子,一边向外冲一边嚷嚷道:“不是刘先生么?怎么用回本名了?该死该死!”
来人正是他的上家,江南盐业公司管事刘文朗,本名叫王之彦。
客厅里,被张三旺送入上座的王之彦淡淡地道:“托了行营和公司的福,江浙总督李绂也给面子,暗地把我的家人活动回来了,从现在起,我再不用化名。”
再看了一眼束手谨立在一边的张三旺,暗道此人虽为人粗疏,暴富之后不太懂收敛,却还知恩义,依旧能用,王之彦再道:“眼下我英华一国在江南正有大动,你愿不愿趁势而起,打下百年家业?”
张三旺两眼圆瞪,颇为激动地道:“朝廷是要收江南了么?太好了!别的不敢说,只要定下时辰,我老张亲自带队,三两下就把县衙给砸了,迎朝廷大军入石门!”
王之彦咳嗽连连,摇手道:“我又不是朝廷命官,怎会给你交代这事?再说朝廷也不是来占江南,而是要大泄商货。听说你现在不仅在作盐生意,还在买卖粮米,南洋米业公司希望从石门县入手,将粮米生意铺到杭州,你有没有兴趣?”
张三旺灿灿一笑,摸着脑袋道:“粮米生意,不过是跟石门几个粮商搭伙在作,他们就靠我的名号,能在厘金局那少报一些货量。这生意动静可大,我手头可没那么多银钱来作周转。”
看他眼中炽热,就知道其实是很希望接下这生意。这四年来,张三旺和所有江南盐代一样,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尽管清廷设了厘金局,要在他们身上抽成。可没有损他们的大利。盐代和其他商代一样,有价格极廉的英华商货支撑,抱着以和为贵的心态,他们也乐得付一些“买路钱”,换得商货通行四处。
王之彦道:“少银钱没什么,南洋米业可以用银钱入份子,也可以通过南洋银行给你放贷钱,年息一分九厘。”
前者是盐业生意的老套路,现在张三旺的生意,还有两成是新组的江南盐业的份子。而后者则是新法子,张三旺心头一喜,能给他们江南人放贷了?年息才一分九厘,江南民贷最低都是一年三分。
王之彦点头:“没错,你们江南商代现在不仅可以在龙门的各家银行办贷,还可以在银行和票行办银票和汇票。”
张三旺喜上加喜,银票也就是银行券,各家银行所发,汇票则是行间结算。之前这些业务,都只针对英华商家,对他们江南人可不开放。他作生意时,王之彦对他可以用银票汇票结算,他对下家却只能现银交割。如果他也能开银票和汇票,跟下家都免了来往现银的麻烦,那可是极大的便利。
张三旺恭谨地再问:“先生您看,我是继续用福兴银行呢,还是选其他银行?”
王之彦的真正东家是盛良盐业,在福兴银行有份子,所以盐代早前都将现银存入福兴银行。但说到具体生意,王之彦身为最早进入江南的工商人士,也有自己的一番生意。各家银行都在拉现银存单,保不定王之彦是想让张三旺换银行。
王之彦摇头:“无所谓了,之前两院刚核定过了《银行法》,开始推联票,这种联票在哪家银行都能兑付,最适合你们这些作小生意的。”
联票……
张三旺没太懂,思绪也被后一句话拉住了,小生意……自己加上下家,每年十几万两的流水,在王先生眼里也就是小生意,大人物就是大人物啊。
在石门县人眼里,张三旺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而在王之彦眼里,他也就是个普通的渠道商。当然,在江南行营的眼里,江南盐业,也只是一个小角色,而到了英华朝堂,跟布局全国的金融新制相比,江南也只是地方一角而已。
圣道九年四月,《银行法》在英华施行,一种叫做“联票”的小额定额银票开始在国内流通,江南行营也发布了《银行法江南条例》,将其推入江南。这种印刷精美,纸张厚韧,绝难仿制的银票,分为一两、十两、百两三种,属于见票即付的不记名通用银行券。这看起来像是元明时的钱钞,但背后的运转机制却大不一样,这是国家牵头,民间分责,上下一体推动的信用货币。
这种银票是英华银行联合所有民间银行推行的,初发五千万两,与各银行的银票汇票业务并存。英华银行要求所有民间银行在英华银行存下两千万两现银,以备现银不足以兑付时,可由英华银行汇票进行转兑。
民间银行欣然接受这一法令,根据法令,英华银行将退出民间业务,作为一家管银行的银行存在。
这项法令是计司早在几年前就拟定好的,但因为各业蓬勃发展,对银钱来往的状况一直掌握不足,心里没底,没有机会实施。眼下趁天灾四起,工业勃发的关口,以金融改制为门,进行国家经济的整体调控,正当其时。
而在江南,资本大潮随着这项法令的颁布,联票的推行,轰然涌入,将原本商货殖民的步伐,进一步推动到资本殖民的阶段。之前几乎所有商代都仰赖英华资本周转,而现在,联票的流动,将更多江南银钱,卷入到了英华的各家银行,由此命脉也交到了英华金融的手中。
这是江南大潮的第一步,在李肆前世,欧罗巴列强从资本层面侵蚀华夏,都是以这一步而入。买办之所以会成为买办,完全为列强效力,是因为他们欠列强各家公司的钱,是因为没有列强各家公司提供周转资金,他们就无法作生意,无法讨生活。
现在,江南商代,甚至江南商代的下家,那些来往于乡间街市,将各项商货组织起来,或外卖,或内销的商人们,他们也成了这样的买办,他们都得靠着英华资本活着。
这还仅仅只是商人的一面,在另一面,不止是江南商人,连英华商人都开始感觉到,他们渐渐难以主宰资本,一个新的怪兽正在崛起,正蹲在了他们的脑袋上,把他们变为下家,他们还得仰受这头怪兽的鼻息,这就是工业。
*
第六百二十九章 金融改制,工业正起
圣道九年,英华一国天灾不断,再加上工业刚起,蒸汽机轰鸣着搅碎国中人心,“**论”大行其道,一国舆论都在问责。
谁来背责?当然不是皇帝,皇帝已还了相权,还将一些议事权给了东西两院,这几年已不太过问内政,怎么也轮不到皇帝背责。
那么得了相权的内阁,就是最理想的背责人选了。三月中,各家报纸都开始追责李朱绶,说首辅唯唯诺诺,只重调和,不重开拓,出了事也没周全的应对。更有人翻出老帐,说李朱绶这届内阁一上任就建议南北议和,徒让满清又喘息四年。靠着江南得利,满清现在休养生息,已是兵强马壮,异日要复华夏,所费力气,所流血汗,十倍于前。
在这滔滔问责声浪中,首辅李朱绶和次辅刘兴纯,以及不少阁臣都不得不自辞背责。皇帝循着旧例,挽留了三次,最终认下了。
内阁虽已有相权,但人选还是由皇帝来定。第二届内阁由一位首辅和两位次辅组成。首辅是汤右曾,次辅是范晋和邬亚罗。
李朱绶本就是“清官”,因此汤右曾的出身已无人在意,他本质和李朱绶一样,擅于调和,在朝堂和地方很有名望,而因他更重民情,民间舆论也很推崇。唯一有些不满的是工商联会,他们希望有出身工商的阁臣任首辅。但他们靠着西院,本就跟政事堂唱对台戏,汤右曾路数跟李朱绶差不多,也就没什么闹腾。
如果说汤右曾是又一个糊墙匠以及预备黑锅,那么两位次辅就是干实事的,他们二人亮相,在寻常人眼里,就意味着英华国策有所更张。
范晋,早前弃文从武,辅佐皇帝一手培养出英华陆军。之后转任江南行营总管,确保英华江南攻略顺畅进行,文武两面经历颇足。现在升任次辅,民间推测,是要加强政事堂与枢密院的联系,以备随时爆发的大战。
而邬亚罗本是工部尚书,凤田村老人,学问不深,但很懂工坊利害。他升任次辅,是因应英华工业崛起,确保工业资本、工坊主以及工人的利益。这个变化才是内阁调整最关键的一项,但不管是朝堂还是民间,能看透这一层的人都极少。
“我这个前任次辅为什么来江南?请在座诸位回忆一下,在任次辅之前,我管的是什么?没错,管的是内防!官家为什么要把我放在江南?好了,诸位心中明白,嘴里就不必说出来了。”
江南行营,刘兴纯正在发表就任讲演,听到他这话,官员们神色激动,难道朝廷是要准备吃下江南了?
见众人举目相望,满眼都是兴奋,刘兴纯皱眉道:“你们在想什么?别想岔了,我又不管军务。收不收江南,是官家和枢密院考虑的事。我来江南,是要保证资本和商货之潮不会冲乱江南,就算乱,也要让这乱有益于我英华!”
商货之潮?难道以前的商货洪流都还是小的?
众人份外不解,这四年来,英华的商货横行江南,盐米、棉布、钢铁,甚至煤和煤炉,都从英华滚滚而来。按龙门海关的统计,圣道八年,从英华输入江南的商货总值高达七百万两,而出江南的商货总值也有四百万两,算上流通商路,最终搅动的江南银钱估计七八千万两。跟英华一国的商货总值相比,虽还只是很小一部分,但对江南来说,两成多的商货已跟英华挂上了钩,这还不够?
“官家昔日有云,谋食于外,江南虽不算外,但亲疏有别。眼下国中天灾四起,人心摇曳,既要安内,也要变天灾为机,为一国谋利。因此这江南,也将成国中泄洪之地。至于这是怎样的洪流,我们很快就能看到。我们和刘总管在江南的任务,就是确保这番动荡,不至引发南北大变局。”
宋既的声音响起,这几年他在江南,一方面研究资本往来,一方面襄赞行营事务,对刘兴纯来江南的用意理解得很深。
刘兴纯点头道:“洪流来自三方,一方是银钱,一方是商货,还有一方就是人心……”
浙江石门县,县城比四年前热闹了许多,一条大道自城门口破开,向东面伸展而去。这条三合土铺成的大道,是城中新贵张三旺出钱修的。
张三旺的宅邸就在城中最繁华之地,跟县衙隔街相望,此刻他身着大红精织暗纹绸袄,挥舞的双手套着八颗金玉相间的扳指,正在书房里训着自己的儿子:“别听那教书先生的胡言乱语!跟他学认字就好!什么四书五经,学来能顶饭吃!?不是念着龙门的学堂连乡巴佬都收,我早把你送去龙门那读书了。什么?龙门那也教四书五经?呸,你一个混小子哪知道龙门的事!”
正说得兴起,仆人来报,说王之彦王先生来访。
张三旺头都不回:“王先生是谁?不认识!肯定又是来打秋风的,赶走赶走!”
仆人还没反应过来,张三旺自己反应过来了,啪地打了自己一个耳刮子,一边向外冲一边嚷嚷道:“不是刘先生么?怎么用回本名了?该死该死!”
来人正是他的上家,江南盐业公司管事刘文朗,本名叫王之彦。
客厅里,被张三旺送入上座的王之彦淡淡地道:“托了行营和公司的福,江浙总督李绂也给面子,暗地把我的家人活动回来了,从现在起,我再不用化名。”
再看了一眼束手谨立在一边的张三旺,暗道此人虽为人粗疏,暴富之后不太懂收敛,却还知恩义,依旧能用,王之彦再道:“眼下我英华一国在江南正有大动,你愿不愿趁势而起,打下百年家业?”
张三旺两眼圆瞪,颇为激动地道:“朝廷是要收江南了么?太好了!别的不敢说,只要定下时辰,我老张亲自带队,三两下就把县衙给砸了,迎朝廷大军入石门!”
王之彦咳嗽连连,摇手道:“我又不是朝廷命官,怎会给你交代这事?再说朝廷也不是来占江南,而是要大泄商货。听说你现在不仅在作盐生意,还在买卖粮米,南洋米业公司希望从石门县入手,将粮米生意铺到杭州,你有没有兴趣?”
张三旺灿灿一笑,摸着脑袋道:“粮米生意,不过是跟石门几个粮商搭伙在作,他们就靠我的名号,能在厘金局那少报一些货量。这生意动静可大,我手头可没那么多银钱来作周转。”
看他眼中炽热,就知道其实是很希望接下这生意。这四年来,张三旺和所有江南盐代一样,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尽管清廷设了厘金局,要在他们身上抽成。可没有损他们的大利。盐代和其他商代一样,有价格极廉的英华商货支撑,抱着以和为贵的心态,他们也乐得付一些“买路钱”,换得商货通行四处。
王之彦道:“少银钱没什么,南洋米业可以用银钱入份子,也可以通过南洋银行给你放贷钱,年息一分九厘。”
前者是盐业生意的老套路,现在张三旺的生意,还有两成是新组的江南盐业的份子。而后者则是新法子,张三旺心头一喜,能给他们江南人放贷了?年息才一分九厘,江南民贷最低都是一年三分。
王之彦点头:“没错,你们江南商代现在不仅可以在龙门的各家银行办贷,还可以在银行和票行办银票和汇票。”
张三旺喜上加喜,银票也就是银行券,各家银行所发,汇票则是行间结算。之前这些业务,都只针对英华商家,对他们江南人可不开放。他作生意时,王之彦对他可以用银票汇票结算,他对下家却只能现银交割。如果他也能开银票和汇票,跟下家都免了来往现银的麻烦,那可是极大的便利。
张三旺恭谨地再问:“先生您看,我是继续用福兴银行呢,还是选其他银行?”
王之彦的真正东家是盛良盐业,在福兴银行有份子,所以盐代早前都将现银存入福兴银行。但说到具体生意,王之彦身为最早进入江南的工商人士,也有自己的一番生意。各家银行都在拉现银存单,保不定王之彦是想让张三旺换银行。
王之彦摇头:“无所谓了,之前两院刚核定过了《银行法》,开始推联票,这种联票在哪家银行都能兑付,最适合你们这些作小生意的。”
联票……
张三旺没太懂,思绪也被后一句话拉住了,小生意……自己加上下家,每年十几万两的流水,在王先生眼里也就是小生意,大人物就是大人物啊。
在石门县人眼里,张三旺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而在王之彦眼里,他也就是个普通的渠道商。当然,在江南行营的眼里,江南盐业,也只是一个小角色,而到了英华朝堂,跟布局全国的金融新制相比,江南也只是地方一角而已。
圣道九年四月,《银行法》在英华施行,一种叫做“联票”的小额定额银票开始在国内流通,江南行营也发布了《银行法江南条例》,将其推入江南。这种印刷精美,纸张厚韧,绝难仿制的银票,分为一两、十两、百两三种,属于见票即付的不记名通用银行券。这看起来像是元明时的钱钞,但背后的运转机制却大不一样,这是国家牵头,民间分责,上下一体推动的信用货币。
这种银票是英华银行联合所有民间银行推行的,初发五千万两,与各银行的银票汇票业务并存。英华银行要求所有民间银行在英华银行存下两千万两现银,以备现银不足以兑付时,可由英华银行汇票进行转兑。
民间银行欣然接受这一法令,根据法令,英华银行将退出民间业务,作为一家管银行的银行存在。
这项法令是计司早在几年前就拟定好的,但因为各业蓬勃发展,对银钱来往的状况一直掌握不足,心里没底,没有机会实施。眼下趁天灾四起,工业勃发的关口,以金融改制为门,进行国家经济的整体调控,正当其时。
而在江南,资本大潮随着这项法令的颁布,联票的推行,轰然涌入,将原本商货殖民的步伐,进一步推动到资本殖民的阶段。之前几乎所有商代都仰赖英华资本周转,而现在,联票的流动,将更多江南银钱,卷入到了英华的各家银行,由此命脉也交到了英华金融的手中。
这是江南大潮的第一步,在李肆前世,欧罗巴列强从资本层面侵蚀华夏,都是以这一步而入。买办之所以会成为买办,完全为列强效力,是因为他们欠列强各家公司的钱,是因为没有列强各家公司提供周转资金,他们就无法作生意,无法讨生活。
现在,江南商代,甚至江南商代的下家,那些来往于乡间街市,将各项商货组织起来,或外卖,或内销的商人们,他们也成了这样的买办,他们都得靠着英华资本活着。
这还仅仅只是商人的一面,在另一面,不止是江南商人,连英华商人都开始感觉到,他们渐渐难以主宰资本,一个新的怪兽正在崛起,正蹲在了他们的脑袋上,把他们变为下家,他们还得仰受这头怪兽的鼻息,这就是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