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长安风 232章天空一声巨响,萧睿粉墨登场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大唐酒徒最新章节!
李隆基微笑不语。
只是这微笑,在李林甫看来,太过阴险和虚伪。
李林甫咬了咬牙,低低道,“皇上,可是庆王殿下支持皇甫唯明在陇右私自扩军……倘若再让庆王去了陇右,臣担心……”
李隆基摇了摇头,“皇甫唯明扩军,是打着防卫吐蕃人的旗号,朕也有所耳闻,但是朕并没有放在心上。”
李隆基嘴角一晒,“李琮毕竟是朕的皇子,他扩军无非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以期争得储君之位罢了,这些朕心知肚明。但是换个角度看,吐蕃袭扰边关,河陇一线的确是需要扩增大量的兵员,只是如今国库空虚无力扩军——既然庆王和皇甫唯明肯出资为朝廷分忧,朕也乐享其成……”
说完,李隆基很是阴险的笑了起来。
李林甫心中一惊,心道好阴险的老皇帝。他这摆明了是想要阴皇甫唯明和庆王一把,如果庆王扩军只是为了增强自身一系的实力,作为皇帝他可以装糊涂,但如果你图谋不轨,没说的,他会毫不迟疑地举全国之力灭了他们。
一旦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和大唐江山,李隆基绝不会再讲什么父子亲情。
但他这却是在玩火,很容易玩火**的。李林甫心中叹息了一声,这皇帝还是太过自信、太过刚愎自用了一些,他总觉得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可事实上,一旦让李琮积聚到足够的力量,一旦他明白,储君已经再也没有一丝希望,为了皇位,他起兵造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这些话儿。李林甫却不会说了。
他躬身行礼。就要离去。但听李隆基却又沉声道。“李爱卿。萧睿还活着地消息。虽然朕已经封锁了起来。但想必你也知晓了吧。”
李林甫确实已经知道。作为独掌朝政皇帝一人之下地实权派人物。这大唐上下有什么风吹草动能瞒得住他。
他笑了笑。“皇上。臣什么都不知道。就算是知道。臣也不会多嘴。即便是对空儿。臣也没有说什么。”
李隆基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朕自有安排。暂且先让宜儿等几日吧。朕估摸着。这两日间萧睿也该回到长安了。”
~~~~~~~~~~~~=
朝会。
听着依旧喧闹的朝臣上奏议立庆王李琮为太子的声浪,李隆基一反常态,渐渐变得不耐烦起来。这种不耐烦之态,落在殿中一直保持沉默的李林甫眼里。李林甫心里一跳,又是一阵狂喜:莫非,是萧睿即将或者已经秘密到京?
李林甫正在揣测间,却听李隆基沉声道,“诸位爱卿休要争执了,朕已经决定,册立盛王李琦为东宫太子!”
此言一出,表明了皇帝的态度。也说明,皇帝立储的决心已经下了。
众臣大惊,立盛王之前不过是一种传言,皇帝这些日子并没有正式表态。但今日却出人意料地表态了。
户部尚书裴宽心里一急,急急出班跪倒在地,朗声道,“皇上,臣有本奏!”
“说。”
“皇上,在诸皇子之中,庆王殿下文武双全,才德兼备,众望所归,是东宫储君的不二人选……而盛王殿下,不仅年幼且毫无才学声望,皇上弃明珠而捧暇玉……”
“皇上,臣附议裴大人。”
“皇上,臣也以为,庆王殿下比盛王殿下更适合储君之位,还请皇上三思!”
……
……
在裴宽的带领下,支持庆王的一干朝臣不厌其烦冒着公开得罪盛王李琦的风险,进行了狂轰滥炸一般的上奏,说得李隆基头昏脑胀,烦不胜烦。但他还不能不听,只能耐着性子微笑倾听。
立储事关大唐江山社稷,李隆基不能独裁,最起码,也要做足面子上的功夫,充分聆听群臣的意见和建议——这便是所谓的议储之仪。这是从太宗皇帝朝时传下来的朝廷礼制,李隆基不能舍弃。
见局面又有混乱起来的态势,李隆基的眉头越加的紧皱起来。
高力士捧着几封越过兵部直抵宫中的边关密报,嘶哑着嗓子沉声喊道,“诸位大人肃静!”
别看高力士只是一个太监,但这殿中能惹得起高力士的人还真不多。高力士喊了这么一嗓子,众臣皆不敢怠慢,安静下来,静静地一起抬头望着缓缓走下皇台之下的当朝第一权势太监高力士。
高力士清了清嗓子,朗声呼道,“诸位大人,皇上接到陇右、河东、剑南三镇节度使密报,礼部侍郎、河陇监军安抚使萧睿萧大人顺利从石堡城突围,入了吐蕃境内……是时,萧大人亲率300唐
士卒,在吐蕃境内千里奔袭剿灭吐蕃军数千人,同时T=王都松芒布结……目前,萧睿萧大人已经带着吐蕃王昼夜疾驰返回长安!”
高力士的话音刚落,朝会上几乎要炸了窝。
萧睿竟然没有死?
竟然跑到吐蕃境内袭杀吐蕃军数千?
还俘虏了吐蕃王?
天哪!
众臣脸上皆显出了不可思议和无比震惊的神色,瞬间,因为立储而搞乱的朝堂在一阵骚乱之后,渐渐变得异样的安静下来。
既然萧睿还活着……这意味着萧睿又有了一笔大功在身,俘虏了吐蕃王,这等盖世功勋怕是空前绝后吧?这意味着盛王李琮又有了强大的助力。众臣慢慢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一些保持中立的朝臣几乎是片刻间就决定倒向盛王李琦。
李琮面色苍白,他与裴宽交换了一个眼神,眼神中的震怒都难以掩饰。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萧睿竟然还活着!他恨恨地咬了咬牙,暗暗咒骂起皇甫唯明来,竟然没有给他报个信息。
其实他真是冤枉了皇甫唯明。皇甫唯明在接到吐蕃人使臣抗议上奏皇帝的同时,就派出亲兵飞速赶往长安的庆王府通风报信。可是这报信的亲兵,刚刚进了长安城,就被李隆基手下的影子组织的人给控制了,至今还幽禁在长安城里的某处。
……
……
所谓天空一声巨响,萧睿粉墨登场。
高力士见众臣震惊无语的样子,微微笑了一笑,回头望了李隆基一眼,见皇帝发出会心的微笑,便扭头大声呼道,“皇上有旨,宣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河陇监军安抚使萧睿进殿见驾!”
萧睿定了定神,他昨晚就回到了长安。可是,他还没有来得及进城回家去,就被影子秘密接进了宫去。跟李隆基密谈了一次,又将吐蕃赞普都松芒布结安置在宫中,就歇在了宫里。当然了,他平安无恙的消息,已经被武惠妃派人报到了萧家。
他等候在殿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听着殿中众臣议立李琮的声浪,他心里非常淡然。在明确得知了李隆基的心意之后,他明白,李琮已经彻底失去了争储的机会。
李琮比李琦更优秀,谁都明白。就算是跟李琮有嫌隙的萧睿,也无法否认。但是,李琦却是目前最符合李隆基要求的一个皇子。
最单纯、年龄小,没有参与过党争,可塑性很强。李隆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思去向李琦灌输他自以为是的治国理念。才学不够可以培养嘛,年龄幼小正好让朕调教嘛,这是昨晚李隆基跟萧睿说的原话。
听到高力士的宣召,萧睿定了定神,飘然进了大殿。
殿中鸦雀无声,众臣皆侧首望着眼前这个神态淡然英挺一如往昔、但比往昔肤色变得黝黑、又多了淡淡肃杀凛然之气的青年权贵,阔步而入,神色各异。
无视众臣或震惊或凛然或警惕或复杂的眼神,萧睿直入殿前,缓缓跪倒在地,朗声呼道,“臣萧睿,拜见皇上。”
李隆基哈哈一笑,居然起身摆了摆手,“起来,朕很高兴。面对石堡城数万吐蕃叛军的包围,萧爱卿不仅率军突围,还直入吐蕃境内,虏获吐蕃王,大大涨了我大唐的威风,朕很高兴!”
萧睿叹息一声,起身又躬身道,“启禀皇上,臣虽然率军突围,但仍然有数百大唐士卒流落吐蕃境内……还有众多大唐士卒为国捐躯,臣一想起来,汗颜无地!”
李隆基点了点头,“你或许还不知,郭知运已经率领残余的数百河东军冲出吐蕃,回返了河东了。”
萧睿大喜,“蒙皇上洪福!”
按照昨夜跟李隆基达成的“默契”,萧睿正准备上奏,要求皇帝对阵亡在石堡城的河东军士卒下旨褒奖封赏,顺便公开表示一下自己支持皇帝立盛王为储君的态度,却见庆王李琮阴沉着脸,缓缓走到近前,默默跪倒了下去。
李隆基眉头一跳。他有些不满地看着跪在自己脚下的长子李琮,说句心里话,对于李琮,他还是有几分喜欢的。可是,李琮就是跟他太相像了,正是这种“相像”让李隆基犹豫来犹豫去,最终还是将李琮排除出去。
无他,他需要的是一个好控制的太子储君。李琮心性沉稳,颇有手腕,这些年又积攒下不少声望,根本就不是一个好控制的人。如果让他登上了太子之位,恐怕用不了多久,他就会一点点侵蚀他手中至高无上的皇权。
其实,当年的李隆基就是这么做的。不过,如今他并不希望他的儿子这样做。
李隆基微笑不语。
只是这微笑,在李林甫看来,太过阴险和虚伪。
李林甫咬了咬牙,低低道,“皇上,可是庆王殿下支持皇甫唯明在陇右私自扩军……倘若再让庆王去了陇右,臣担心……”
李隆基摇了摇头,“皇甫唯明扩军,是打着防卫吐蕃人的旗号,朕也有所耳闻,但是朕并没有放在心上。”
李隆基嘴角一晒,“李琮毕竟是朕的皇子,他扩军无非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以期争得储君之位罢了,这些朕心知肚明。但是换个角度看,吐蕃袭扰边关,河陇一线的确是需要扩增大量的兵员,只是如今国库空虚无力扩军——既然庆王和皇甫唯明肯出资为朝廷分忧,朕也乐享其成……”
说完,李隆基很是阴险的笑了起来。
李林甫心中一惊,心道好阴险的老皇帝。他这摆明了是想要阴皇甫唯明和庆王一把,如果庆王扩军只是为了增强自身一系的实力,作为皇帝他可以装糊涂,但如果你图谋不轨,没说的,他会毫不迟疑地举全国之力灭了他们。
一旦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和大唐江山,李隆基绝不会再讲什么父子亲情。
但他这却是在玩火,很容易玩火**的。李林甫心中叹息了一声,这皇帝还是太过自信、太过刚愎自用了一些,他总觉得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可事实上,一旦让李琮积聚到足够的力量,一旦他明白,储君已经再也没有一丝希望,为了皇位,他起兵造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这些话儿。李林甫却不会说了。
他躬身行礼。就要离去。但听李隆基却又沉声道。“李爱卿。萧睿还活着地消息。虽然朕已经封锁了起来。但想必你也知晓了吧。”
李林甫确实已经知道。作为独掌朝政皇帝一人之下地实权派人物。这大唐上下有什么风吹草动能瞒得住他。
他笑了笑。“皇上。臣什么都不知道。就算是知道。臣也不会多嘴。即便是对空儿。臣也没有说什么。”
李隆基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朕自有安排。暂且先让宜儿等几日吧。朕估摸着。这两日间萧睿也该回到长安了。”
~~~~~~~~~~~~=
朝会。
听着依旧喧闹的朝臣上奏议立庆王李琮为太子的声浪,李隆基一反常态,渐渐变得不耐烦起来。这种不耐烦之态,落在殿中一直保持沉默的李林甫眼里。李林甫心里一跳,又是一阵狂喜:莫非,是萧睿即将或者已经秘密到京?
李林甫正在揣测间,却听李隆基沉声道,“诸位爱卿休要争执了,朕已经决定,册立盛王李琦为东宫太子!”
此言一出,表明了皇帝的态度。也说明,皇帝立储的决心已经下了。
众臣大惊,立盛王之前不过是一种传言,皇帝这些日子并没有正式表态。但今日却出人意料地表态了。
户部尚书裴宽心里一急,急急出班跪倒在地,朗声道,“皇上,臣有本奏!”
“说。”
“皇上,在诸皇子之中,庆王殿下文武双全,才德兼备,众望所归,是东宫储君的不二人选……而盛王殿下,不仅年幼且毫无才学声望,皇上弃明珠而捧暇玉……”
“皇上,臣附议裴大人。”
“皇上,臣也以为,庆王殿下比盛王殿下更适合储君之位,还请皇上三思!”
……
……
在裴宽的带领下,支持庆王的一干朝臣不厌其烦冒着公开得罪盛王李琦的风险,进行了狂轰滥炸一般的上奏,说得李隆基头昏脑胀,烦不胜烦。但他还不能不听,只能耐着性子微笑倾听。
立储事关大唐江山社稷,李隆基不能独裁,最起码,也要做足面子上的功夫,充分聆听群臣的意见和建议——这便是所谓的议储之仪。这是从太宗皇帝朝时传下来的朝廷礼制,李隆基不能舍弃。
见局面又有混乱起来的态势,李隆基的眉头越加的紧皱起来。
高力士捧着几封越过兵部直抵宫中的边关密报,嘶哑着嗓子沉声喊道,“诸位大人肃静!”
别看高力士只是一个太监,但这殿中能惹得起高力士的人还真不多。高力士喊了这么一嗓子,众臣皆不敢怠慢,安静下来,静静地一起抬头望着缓缓走下皇台之下的当朝第一权势太监高力士。
高力士清了清嗓子,朗声呼道,“诸位大人,皇上接到陇右、河东、剑南三镇节度使密报,礼部侍郎、河陇监军安抚使萧睿萧大人顺利从石堡城突围,入了吐蕃境内……是时,萧大人亲率300唐
士卒,在吐蕃境内千里奔袭剿灭吐蕃军数千人,同时T=王都松芒布结……目前,萧睿萧大人已经带着吐蕃王昼夜疾驰返回长安!”
高力士的话音刚落,朝会上几乎要炸了窝。
萧睿竟然没有死?
竟然跑到吐蕃境内袭杀吐蕃军数千?
还俘虏了吐蕃王?
天哪!
众臣脸上皆显出了不可思议和无比震惊的神色,瞬间,因为立储而搞乱的朝堂在一阵骚乱之后,渐渐变得异样的安静下来。
既然萧睿还活着……这意味着萧睿又有了一笔大功在身,俘虏了吐蕃王,这等盖世功勋怕是空前绝后吧?这意味着盛王李琮又有了强大的助力。众臣慢慢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一些保持中立的朝臣几乎是片刻间就决定倒向盛王李琦。
李琮面色苍白,他与裴宽交换了一个眼神,眼神中的震怒都难以掩饰。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萧睿竟然还活着!他恨恨地咬了咬牙,暗暗咒骂起皇甫唯明来,竟然没有给他报个信息。
其实他真是冤枉了皇甫唯明。皇甫唯明在接到吐蕃人使臣抗议上奏皇帝的同时,就派出亲兵飞速赶往长安的庆王府通风报信。可是这报信的亲兵,刚刚进了长安城,就被李隆基手下的影子组织的人给控制了,至今还幽禁在长安城里的某处。
……
……
所谓天空一声巨响,萧睿粉墨登场。
高力士见众臣震惊无语的样子,微微笑了一笑,回头望了李隆基一眼,见皇帝发出会心的微笑,便扭头大声呼道,“皇上有旨,宣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河陇监军安抚使萧睿进殿见驾!”
萧睿定了定神,他昨晚就回到了长安。可是,他还没有来得及进城回家去,就被影子秘密接进了宫去。跟李隆基密谈了一次,又将吐蕃赞普都松芒布结安置在宫中,就歇在了宫里。当然了,他平安无恙的消息,已经被武惠妃派人报到了萧家。
他等候在殿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听着殿中众臣议立李琮的声浪,他心里非常淡然。在明确得知了李隆基的心意之后,他明白,李琮已经彻底失去了争储的机会。
李琮比李琦更优秀,谁都明白。就算是跟李琮有嫌隙的萧睿,也无法否认。但是,李琦却是目前最符合李隆基要求的一个皇子。
最单纯、年龄小,没有参与过党争,可塑性很强。李隆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思去向李琦灌输他自以为是的治国理念。才学不够可以培养嘛,年龄幼小正好让朕调教嘛,这是昨晚李隆基跟萧睿说的原话。
听到高力士的宣召,萧睿定了定神,飘然进了大殿。
殿中鸦雀无声,众臣皆侧首望着眼前这个神态淡然英挺一如往昔、但比往昔肤色变得黝黑、又多了淡淡肃杀凛然之气的青年权贵,阔步而入,神色各异。
无视众臣或震惊或凛然或警惕或复杂的眼神,萧睿直入殿前,缓缓跪倒在地,朗声呼道,“臣萧睿,拜见皇上。”
李隆基哈哈一笑,居然起身摆了摆手,“起来,朕很高兴。面对石堡城数万吐蕃叛军的包围,萧爱卿不仅率军突围,还直入吐蕃境内,虏获吐蕃王,大大涨了我大唐的威风,朕很高兴!”
萧睿叹息一声,起身又躬身道,“启禀皇上,臣虽然率军突围,但仍然有数百大唐士卒流落吐蕃境内……还有众多大唐士卒为国捐躯,臣一想起来,汗颜无地!”
李隆基点了点头,“你或许还不知,郭知运已经率领残余的数百河东军冲出吐蕃,回返了河东了。”
萧睿大喜,“蒙皇上洪福!”
按照昨夜跟李隆基达成的“默契”,萧睿正准备上奏,要求皇帝对阵亡在石堡城的河东军士卒下旨褒奖封赏,顺便公开表示一下自己支持皇帝立盛王为储君的态度,却见庆王李琮阴沉着脸,缓缓走到近前,默默跪倒了下去。
李隆基眉头一跳。他有些不满地看着跪在自己脚下的长子李琮,说句心里话,对于李琮,他还是有几分喜欢的。可是,李琮就是跟他太相像了,正是这种“相像”让李隆基犹豫来犹豫去,最终还是将李琮排除出去。
无他,他需要的是一个好控制的太子储君。李琮心性沉稳,颇有手腕,这些年又积攒下不少声望,根本就不是一个好控制的人。如果让他登上了太子之位,恐怕用不了多久,他就会一点点侵蚀他手中至高无上的皇权。
其实,当年的李隆基就是这么做的。不过,如今他并不希望他的儿子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