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五章 纯粹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残明最新章节!
击毙济尔哈朗的捷报传来后,朱聿鐭、马吉祥、乃至他们手下的文武官员有一个算一个,怎么都不敢相信这个消息是真的……明明打得这么辛苦,突然说击毙了敌军主帅,十有**……不,十足十是误报。←頂點小說,
两天后,张汉儒那批关禁闭的官员来了,再三确认之下,朱聿鐭和马吉祥才终于相信,楚军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胜仗,真的击毙了济尔哈朗!
擒贼先擒王!
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在实战中很难做到,两军交战,先把重重保护之下的敌军主帅干掉,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楚军却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一举奠定胜局,朱聿鐭和马吉祥都陷入不可抑制的狂喜,极度亢奋之下,连着几天晕晕乎乎不知道怎么过来的。
如果把隆武政权比作一棵大树的话,王公勋贵和文武大臣就是处在树冠顶端的枝叶,他们个人的生死荣辱,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与之息息相关。宁镇会战打赢了,这颗大树屹立不倒,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会更加繁盛,这些王公勋贵和文武大臣都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不管以前是否有矛盾,有分歧,这一刻他们的确对汪克凡充满了感激,把他看成国之干城,不可替代的社稷栋梁。
朱聿鐭以前被圈养,和汪克凡没有交集,也就谈不上矛盾和分歧,所以他的喜悦更加纯粹,宁镇会战的胜败关系国运,必将浓墨重彩地写入史册。能够亲眼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诞生,甚至亲身参与其中。还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都让朱聿鐭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马吉祥是一个武将出身的官员。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客,看到宁镇会战胜局已定,他除了高兴之外,比朱聿鐭想得更多,也更加长远,私下里给汪克凡写了一封信……
(在封建时代的人治社会里,“政”和“治”这两个字一般都是分开使用的,政是管理和施政的手段,治是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统治者只要稍有节操,希望通过施“政”手段以实现天下大“治”,当然了,这也只是希望罢了,一般情况下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崇祯肯定不想当亡国之君,呕心沥血折腾了十几年,最后却把大明玩死了……“客”却是一种寄生状态。政客就是政治上的寄生虫,只关心权力,只关心自己和小集团的利益,往往为此斗个你死我活。全然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在他们的词典里从来没有相忍为国的概念,比如明末的东林党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马吉祥没有节操。张汉儒这样的官员多少还有一点节操,宁镇会战取胜后。亡国的危险暂时消除,一条康庄大道似乎就摆在眼前。张汉儒多日来的顾虑和担忧都一扫而空,欣喜之余,开始考虑隆武政权的将来,对汪克凡和楚军的心态很是纠结,又有了新的顾虑和担忧,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楚军将士没有想那么多,和朱聿鐭那种简单的纯粹相比,他们才是真正的纯粹,仗还没打完,还有好几万鞑子等着楚军去消灭,哪有时间考虑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
追!追上去!绝不能让何洛会跑了!楚军上下战意昂然,明知受伤的野兽更加凶狠,却毫不犹豫地追了上去。
朱聿鐭也想跟着一起去,被汪晟直接挡驾,一点情面不讲。
“汪三儿!我一直把你当好人,没想到你是个蔫坏,比汪老四肚子里的坏水还多!你被何洛会按着猛揍的时候,孤王不惧危险来帮你,现在好容易反攻了,要赢了,你却过河拆桥,难道怕我和你抢功不成?”
“殿下误会了。”
汪晟是个实诚人,朱聿鐭虽然强词夺理,他却老老实实的对答,诚恳解释道:“当初何洛会攻,我军守,局面虽然看着凶险,战局却在掌握之中,末将可以确保殿下的安全……如今我军虽然反攻,但是清军拼死突围,战场形势瞬息千变,殿下若是再亲至前敌,将士们未必能护卫周全,万一出了什么差池,就算能斩首千级也难咎其责,还请殿下体谅我等的难处。”
“别说这些没用的,反正你这么做就是忘恩负义!这样吧,我跟着吕仁青一起走,不离他的中军总没危险,行不行?”朱聿鐭不会讨价还价,直接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了。
“那也不行。殿下想去前敌,最少要等我军合围之后,那时候一切都稳定下来,应该风险不大。”
“别唬我了!我懂!我找人问过,这一仗必然是速战速决,哪有合围一说?”
朱聿鐭事先已经做过功课,向内行请教当前的战局。何洛会的部队散布在群山之间,三路清军齐头并进,一旦被楚军的主力追上,立刻就会土崩瓦解,运气好了能跑出去一些,运气差了全军覆没,总之没有条件把部队重新收拢在一起负隅顽抗,也就没有包围、合围的战斗过程。
他指着汪晟,痛心疾首地说道:“坏呀!你可真坏!这个节骨眼上还骗我,说你一肚子坏水没亏说你吧?”
汪晟努力做出坦然的表情,脸皮却微微发烫,解释道:“就算速战速决,也会有小股残敌被围困,末将并未欺骗殿下,总之这件事没有商量,殿下先留在这里等两天吧……”
汪晟油盐不进,朱聿鐭只好留在他的中军营。
从重要角色突然变成观众,让朱聿鐭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早到晚坐卧不安,每支楚军追击部队出发的时候,他都亲自跑去送行。
“国樟(顾宗福字),抓到何洛会或者哪个满清宗室,你都尽量活着带回来,我拜祭孝陵的时候用得上,拜托了。”
吉安营的一部参加追击战,由顾宗福率领,朱聿鐭在汪克凡和汪晟面前没大没小,在顾宗福这一级别的将领面前还有几分矜持,虽然很想跟着他一起开溜去前线,但总算忍住没说。
“诺!”顾宗福是老派的明军将领,对明朝宗室非常尊重,知道自己的大嘴巴没有把门的,在朱聿鐭就有意少说话,能说一个字绝不说两个字,让熟悉他的楚军官兵都非常诧异,要知道,顾宗福平常说话一向没溜儿,在汪克凡面前有时候都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朱聿鐭却也是个没溜儿的王爷,和大家心目中的亲王形象差距甚远,顾宗福在他面前却一改常态,大家都觉得很不适应。
“去吧,祝你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朱聿鐭也不喜欢这个样子。
大多数楚军将领对他没这么尊重,京良那样的年轻人跟他更是无话不说,朱聿鐭反而觉得更开心,顾宗福见了他总是过于拘谨,他也只好一起端着,太累。
“多谢唐王吉言!”顾宗福是将门世家,几代人为大明效忠,尊重的是唐王的身份,而不是朱聿鐭这个人。
随着他一声令下,吉安营的队伍开始出发,士兵们唱起战歌,大步走向苍茫的群山。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
赴水火兮,敢迟留?”
看着慷慨豪迈的出征将士,朱聿鐭心潮起伏,向顾宗福问道:“国樟,宁镇会战取胜后,我们能收复南京吗?”
顾宗福正要告辞,又肃立答道:“必克!”
“将来……再过几年啊,我们能把鞑子赶出关外,回到北京吗?”朱聿鐭充满憧憬,却又觉得那样的场景太过遥远,就像做了个美梦,最后总是要醒来回到现实。
顾宗福回答得斩钉截铁:“大明中兴,天命所归!”
“好!说得好!三军将士万众一心,定然能将满清打败!”朱聿鐭开心地哈哈大笑,顿了顿,又对顾宗福问道:“等到天下太平了,你想做什么?还在军中为将吗?”
顾宗福沉默片刻,抬起头平静地望着朱聿鐭:“那时候,我大概已经死了。鞑子早晚会被赶出关外,但楚军的十万将士中,很多人都会死在战场上吧。”
……
带着视死如归的勇气,吉安营、蒲圻营和崇阳营的一部,共计五千余人的精锐楚军,从斜刺里向东北方向穿插,昼夜行军,追赶并拦截清军。
连成一串的火把像一条长龙般在夜晚的山岭间穿行,顾宗福等人率领的这五千楚军担负正面作战的任务,每个战兵都要披甲和携带武器,为了提高行军速度,汪晟把手下大部分辅兵和牲口都派来了,帮助战兵背运沉重的铠甲,减轻他们的负重。
但是山间的小路崎岖难行,楚军既要绕开清军巴山等部的阻击部队,又要提防谭泰的接应部队,在山里拐来拐去,行军的速度受到严重影响,唯一能够帮助他们的,就是先前派出的小股骚扰部队和阻击部队,把清军的速度拖得更慢。
如果有人能在高空俯瞰全局,就会看到明清两军都在艰苦跋涉,一追一逃中,双方的距离在一点点拉近。
击毙济尔哈朗的捷报传来后,朱聿鐭、马吉祥、乃至他们手下的文武官员有一个算一个,怎么都不敢相信这个消息是真的……明明打得这么辛苦,突然说击毙了敌军主帅,十有**……不,十足十是误报。←頂點小說,
两天后,张汉儒那批关禁闭的官员来了,再三确认之下,朱聿鐭和马吉祥才终于相信,楚军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胜仗,真的击毙了济尔哈朗!
擒贼先擒王!
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在实战中很难做到,两军交战,先把重重保护之下的敌军主帅干掉,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楚军却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一举奠定胜局,朱聿鐭和马吉祥都陷入不可抑制的狂喜,极度亢奋之下,连着几天晕晕乎乎不知道怎么过来的。
如果把隆武政权比作一棵大树的话,王公勋贵和文武大臣就是处在树冠顶端的枝叶,他们个人的生死荣辱,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与之息息相关。宁镇会战打赢了,这颗大树屹立不倒,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会更加繁盛,这些王公勋贵和文武大臣都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不管以前是否有矛盾,有分歧,这一刻他们的确对汪克凡充满了感激,把他看成国之干城,不可替代的社稷栋梁。
朱聿鐭以前被圈养,和汪克凡没有交集,也就谈不上矛盾和分歧,所以他的喜悦更加纯粹,宁镇会战的胜败关系国运,必将浓墨重彩地写入史册。能够亲眼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诞生,甚至亲身参与其中。还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都让朱聿鐭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马吉祥是一个武将出身的官员。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客,看到宁镇会战胜局已定,他除了高兴之外,比朱聿鐭想得更多,也更加长远,私下里给汪克凡写了一封信……
(在封建时代的人治社会里,“政”和“治”这两个字一般都是分开使用的,政是管理和施政的手段,治是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统治者只要稍有节操,希望通过施“政”手段以实现天下大“治”,当然了,这也只是希望罢了,一般情况下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崇祯肯定不想当亡国之君,呕心沥血折腾了十几年,最后却把大明玩死了……“客”却是一种寄生状态。政客就是政治上的寄生虫,只关心权力,只关心自己和小集团的利益,往往为此斗个你死我活。全然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在他们的词典里从来没有相忍为国的概念,比如明末的东林党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马吉祥没有节操。张汉儒这样的官员多少还有一点节操,宁镇会战取胜后。亡国的危险暂时消除,一条康庄大道似乎就摆在眼前。张汉儒多日来的顾虑和担忧都一扫而空,欣喜之余,开始考虑隆武政权的将来,对汪克凡和楚军的心态很是纠结,又有了新的顾虑和担忧,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楚军将士没有想那么多,和朱聿鐭那种简单的纯粹相比,他们才是真正的纯粹,仗还没打完,还有好几万鞑子等着楚军去消灭,哪有时间考虑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
追!追上去!绝不能让何洛会跑了!楚军上下战意昂然,明知受伤的野兽更加凶狠,却毫不犹豫地追了上去。
朱聿鐭也想跟着一起去,被汪晟直接挡驾,一点情面不讲。
“汪三儿!我一直把你当好人,没想到你是个蔫坏,比汪老四肚子里的坏水还多!你被何洛会按着猛揍的时候,孤王不惧危险来帮你,现在好容易反攻了,要赢了,你却过河拆桥,难道怕我和你抢功不成?”
“殿下误会了。”
汪晟是个实诚人,朱聿鐭虽然强词夺理,他却老老实实的对答,诚恳解释道:“当初何洛会攻,我军守,局面虽然看着凶险,战局却在掌握之中,末将可以确保殿下的安全……如今我军虽然反攻,但是清军拼死突围,战场形势瞬息千变,殿下若是再亲至前敌,将士们未必能护卫周全,万一出了什么差池,就算能斩首千级也难咎其责,还请殿下体谅我等的难处。”
“别说这些没用的,反正你这么做就是忘恩负义!这样吧,我跟着吕仁青一起走,不离他的中军总没危险,行不行?”朱聿鐭不会讨价还价,直接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了。
“那也不行。殿下想去前敌,最少要等我军合围之后,那时候一切都稳定下来,应该风险不大。”
“别唬我了!我懂!我找人问过,这一仗必然是速战速决,哪有合围一说?”
朱聿鐭事先已经做过功课,向内行请教当前的战局。何洛会的部队散布在群山之间,三路清军齐头并进,一旦被楚军的主力追上,立刻就会土崩瓦解,运气好了能跑出去一些,运气差了全军覆没,总之没有条件把部队重新收拢在一起负隅顽抗,也就没有包围、合围的战斗过程。
他指着汪晟,痛心疾首地说道:“坏呀!你可真坏!这个节骨眼上还骗我,说你一肚子坏水没亏说你吧?”
汪晟努力做出坦然的表情,脸皮却微微发烫,解释道:“就算速战速决,也会有小股残敌被围困,末将并未欺骗殿下,总之这件事没有商量,殿下先留在这里等两天吧……”
汪晟油盐不进,朱聿鐭只好留在他的中军营。
从重要角色突然变成观众,让朱聿鐭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早到晚坐卧不安,每支楚军追击部队出发的时候,他都亲自跑去送行。
“国樟(顾宗福字),抓到何洛会或者哪个满清宗室,你都尽量活着带回来,我拜祭孝陵的时候用得上,拜托了。”
吉安营的一部参加追击战,由顾宗福率领,朱聿鐭在汪克凡和汪晟面前没大没小,在顾宗福这一级别的将领面前还有几分矜持,虽然很想跟着他一起开溜去前线,但总算忍住没说。
“诺!”顾宗福是老派的明军将领,对明朝宗室非常尊重,知道自己的大嘴巴没有把门的,在朱聿鐭就有意少说话,能说一个字绝不说两个字,让熟悉他的楚军官兵都非常诧异,要知道,顾宗福平常说话一向没溜儿,在汪克凡面前有时候都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朱聿鐭却也是个没溜儿的王爷,和大家心目中的亲王形象差距甚远,顾宗福在他面前却一改常态,大家都觉得很不适应。
“去吧,祝你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朱聿鐭也不喜欢这个样子。
大多数楚军将领对他没这么尊重,京良那样的年轻人跟他更是无话不说,朱聿鐭反而觉得更开心,顾宗福见了他总是过于拘谨,他也只好一起端着,太累。
“多谢唐王吉言!”顾宗福是将门世家,几代人为大明效忠,尊重的是唐王的身份,而不是朱聿鐭这个人。
随着他一声令下,吉安营的队伍开始出发,士兵们唱起战歌,大步走向苍茫的群山。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
赴水火兮,敢迟留?”
看着慷慨豪迈的出征将士,朱聿鐭心潮起伏,向顾宗福问道:“国樟,宁镇会战取胜后,我们能收复南京吗?”
顾宗福正要告辞,又肃立答道:“必克!”
“将来……再过几年啊,我们能把鞑子赶出关外,回到北京吗?”朱聿鐭充满憧憬,却又觉得那样的场景太过遥远,就像做了个美梦,最后总是要醒来回到现实。
顾宗福回答得斩钉截铁:“大明中兴,天命所归!”
“好!说得好!三军将士万众一心,定然能将满清打败!”朱聿鐭开心地哈哈大笑,顿了顿,又对顾宗福问道:“等到天下太平了,你想做什么?还在军中为将吗?”
顾宗福沉默片刻,抬起头平静地望着朱聿鐭:“那时候,我大概已经死了。鞑子早晚会被赶出关外,但楚军的十万将士中,很多人都会死在战场上吧。”
……
带着视死如归的勇气,吉安营、蒲圻营和崇阳营的一部,共计五千余人的精锐楚军,从斜刺里向东北方向穿插,昼夜行军,追赶并拦截清军。
连成一串的火把像一条长龙般在夜晚的山岭间穿行,顾宗福等人率领的这五千楚军担负正面作战的任务,每个战兵都要披甲和携带武器,为了提高行军速度,汪晟把手下大部分辅兵和牲口都派来了,帮助战兵背运沉重的铠甲,减轻他们的负重。
但是山间的小路崎岖难行,楚军既要绕开清军巴山等部的阻击部队,又要提防谭泰的接应部队,在山里拐来拐去,行军的速度受到严重影响,唯一能够帮助他们的,就是先前派出的小股骚扰部队和阻击部队,把清军的速度拖得更慢。
如果有人能在高空俯瞰全局,就会看到明清两军都在艰苦跋涉,一追一逃中,双方的距离在一点点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