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恶气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
“燕王殿下,这是三十万贯定金,先起运一百万石粮食,后续金额会陆续打到北平银行的账上,请殿下放心。”
朱棣看了看眼前这个户部官员,无奈吸口气。
这要是换成别人,无论如何,也是要狠狠敲一笔的,想拿这么点定钱,就把粮食运走,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行的。
这么多年了,他朱棣还没吃过亏。
不过当朱标开口之后,他就真的没办法了。
这年头朱棣应付不了的几个人里面,大哥朱标绝对算一个,而且还是排名非常靠前的那一个。
说实话,这些年朱棣能迅速发展壮大,绝对跟朱标的纵容有分不开的关系。
没有朱标点头,就连朱元璋和马皇后都不好给朱棣大开方便之门,难道你们想看孩子们自相残杀啊?
更何况朱标牵着那么多人,他们都能出来给朱棣下绊子。
但是对不起了,朱标什么都没做,甚至还纵容朱棣,容忍他为所欲为。
朱棣虽然混点,但是他不傻。
大哥替自己遮风挡雨,自己要是不能知恩图报,满天下的人,都能把他撕碎了。
“行,这是太子哥哥吩咐的,就没有不行的……不过我可要提醒你们,粮食运走了,这也是俺辛辛苦苦弄出来的,你们可要小心应付,务必稳妥,不许出一点差错!”
户部的官吏立刻点头道:“多谢燕王提点,请殿下放心,我们心里有数!”
交代完毕之后,官吏上了漕船,一声令下,满载着粮食的船只,沿着大运河,直接向南。
另外还有一些粮船,干脆满载着辽东的粮食,自大沽南下,运往浙江和福建。
一直以来,都是南方的漕粮,运往北方,支持九边的军事开销。
什么时候,北方居然有多余的粮食,可以运到南方?
这不是做梦吗?
谁知道,这个梦里才能发生的事情,居然真的变成了现实。
这个影响,哪怕是朱标,也没有办法预料,他不得不跑去中书省,时刻盯着,一旦出现任何问题,立刻处置。
相比起朱标的忐忑,张希孟回京之后,宅在家里,闲着也没事,每天给夫人做点饭,江楠则是每天坐班,回家就能吃到丈夫做的饭菜。
当年的一句戏言,还真成真了。
果然是江楠在外面忙活,养活张希孟了。
“你还是出去做点事吧!要不你写点书也好!你总要干点什么事吧!”江楠道:“你这么蹉跎岁月,那些仰慕你的人,都会失望的。”
张希孟哈哈大笑,“我现在能去干什么?还是等见了分晓,我再写点东西,总结一下,也就是了。”
江楠稍微怔了一下,随即道:“到底会走到哪一步?你能预料到吗?”
张希孟笑道:“既然你问到了,咱们不妨就推演一下……你先说,这些年,一直存在的缺粮问题,真的是产的粮食不够吗?”
江楠呵呵一笑,“我好歹也管着商业部,现在能登记在册的商行,只怕还不足实际数额的一半。有太多私下里产业,根本就记录不了,尤其是湖广,巴蜀,岭南,到处都有。我不断行文各地,要求他们,彻查境内的商行,还派了官吏过去彻查。但终归效果有限。这个大明朝,当真是太大了,有太多经济活动,根本就不在朝廷的掌控之内。”
对于夫人的抱怨,张希孟一点不觉得意外,甚至还觉得理所当然。
存在于民间,没法统计的经济,别说大明朝了,哪怕到了后世,也不稀奇。有些管理水平很差的某南亚大国,竟然有九成以上的劳动力,都没法纳入国家统计范畴。十亿牲口,实至名归了。
以大明如今的状态,就一定比某三哥更强吗?
还真说不好了。
“咱们想发展工商,而地方上,总是有一股顽强的力量在抵抗着,在老百姓这一块,是尽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不愿意购买商品,减少开支……这是几千年的传统了,也没什么好说的。我推行的均田,就是向这个基本盘妥协,是满足他们的要求,然后才有了大明朝。”
“现在我们想改出这个困局,就必须朝着这个局面下手才行。”
江楠想了想,道:“可我们已经颁布了最严厉的均田令,不许兼并土地,那现在的做法,还有用吗?”
张希孟笑道:“土地是根本,有田地,能种粮食,这就保证了九成以上百姓的基本需求,不至于出现大的乱子。你也不要忘了,就在这个男耕女织的基础上,还有不少商贾,比如粮商,他们靠着自己手上的财力,从老百姓手里,集中农业剩余。聚敛财富的同时,又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区域。”
“所以我们说男耕女织,是一层一层的……最底层,是丈夫和妻子,男耕女织,满足衣食需要,尽量少采购商品。往上一层,或许就是一个县城,在县里,有铁匠炉、有牲口市场、有布铺、粮行,他们又构成了一层,以此类推,一直到一个行省,或者几个行省……总而言之,咱们这个大明朝,是被一层层笼罩着。”
江楠咀嚼着张希孟的话,忍不住点头,“我大约懂了,想发展工商,就要足够的市场,充足的原材料,还要充裕的劳动力。可现在的大明,层层叠叠,都在抗拒工商业发展,制约商货流通。只有通过北平的商品冲击,把这个局面打开,才能实现全国一盘棋?”
张希孟含笑点头,“夫人果然厉害!”
江楠忍不住一笑,“我算什么厉害,老爷才是真正的高人,这么多年的布局,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怪不得听说,老爷做饭的时候,都在哼着小曲,您着实是欢喜异常啊!”
张希孟轻叹道:“那只是我的估算,到底能不能顺利做到,还不好说,所以咱们依旧拭目以待!”
……
北平的第一批粮食,运抵应天。
在清点之后,第三天就开始了销售。
四百七十文宝钞一石!
不到一贯宝钞,就能买到两石。
当这个价格贴出来之后,可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按照大明官方的价格,一两黄金,大约兑换十两银子,而一两银子,大约可以兑换两贯宝钞。
各地的币值多少会有些差异,但是大概不会差很多。
过去在丰收年景,粮食集中上市,一两银子大约能买三石粮食,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最多只有两石粮。
也就是说,大明粮价最贵的时候,差不多是一贯宝钞买一石粮。
现在好了,一贯宝钞能买到两石粮食还多!
带来的震撼,可想而知。
有些大聪明觉得不会是粮食有问题吧?
是陈年的粮食?或者发霉了?
不然怎么会卖得这么便宜?
有人不信,但到底有人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
他们走进了粮行,果然背出了一石粮食。
等到手之后,一看这个粮食,不少人都愣住了,立刻扭头,再来一石!
甚至有人干脆赶着车去采买了。
北方的粮食,尤其是辽东,只种一季稻谷,生长周期长,积累的养分充足,蛋白质含量高。
古代北方人身形魁梧强壮,就跟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有关系。当然到了后世,肉类都随便吃了,这点差别就不明显了,南方年轻人的身高,也急速蹿起。
但是有一点却是实实在在的,北方的粮食,确实口感会更好。
质优价廉,天上掉下来了便宜,哪能不捡啊!
一时间,北平粮,或者说是辽东粮,在应天,在苏州,在杭州,还有其他几个主要城市,都打出了名气,迅速抢占市场。
原来的那些粮商,面对这个局面,简直措手不及。
怎么办?降低价格吗?
可问题是降到了和北平粮一样的价钱,他们就赔了。
而且就算降到了,也不一定卖得过人家啊?
坐着数钱的生意,怎么就一下子没了呢?
一时间粮市哀鸿遍野,乱成了一团。
不出意外,朱棣又遭到了咒骂,说他扰乱市场,胡作非为,是大明之祸。
已经有人在报纸上刊发文章,要求朝廷惩办朱棣,停了北平粮食,不然只会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哈哈哈!”
看到这篇文章,朱标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不停拍着桌子。
好!
实在是太好了!
“孙相,憋在肚子里的这口气,足有好几年了,总算是出来了。”
孙炎看在眼里,也是喜上眉梢。
他们和粮商之间的仇口,早就结下了……上一次清查各地仓库,闹出了大面积亏空,紧接着粮价暴涨,百姓苦不堪言。
甚至几乎破坏了清查亏空的大事。
从那以后,朱标就注意到了,确实存在一大批实力不俗的粮商,他们低买高卖,大发利市。
而且还借着朝廷清查出亏空的机会发财,干扰国政。
这要是朱元璋,早就按照囤积居奇的罪名,杀一个人头滚滚了。
朱标毕竟厚道,没有这么干。
而且那一次已经罢免了李善长,如果再大开杀戒,造成后患太大,不是他能承受的。
到了现在,机会终于成熟了,北平的粮食来了,重新洗牌的时候终于到了。
“粮食这么紧要的东西,必须掌握在朝廷的手里,这一仗只许胜不许败!”朱标看了一眼孙炎,问道:“孙相,咱们手里的粮食,能够吗?”
孙炎微微一笑,“殿下,往日北平可是需要江南的漕粮啊!”
朱标突然吸了口气,似乎明白了孙炎的意思,重重点头!
而几乎与此同时,有人也悄悄到了汪广洋的府邸,找到了这位右相公。
“您老无论如何,也要帮帮忙,盐已经被抢走了,要是连粮食也捏不住,还怎么赚钱啊?”
汪广洋黑着脸,怒道:“你们不要问我!这是太子殿下定下来的事情,上面有陛下,有张太师,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我来管。你们不是有那么多钱吗?赔点能怎么样?”
“燕王殿下,这是三十万贯定金,先起运一百万石粮食,后续金额会陆续打到北平银行的账上,请殿下放心。”
朱棣看了看眼前这个户部官员,无奈吸口气。
这要是换成别人,无论如何,也是要狠狠敲一笔的,想拿这么点定钱,就把粮食运走,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行的。
这么多年了,他朱棣还没吃过亏。
不过当朱标开口之后,他就真的没办法了。
这年头朱棣应付不了的几个人里面,大哥朱标绝对算一个,而且还是排名非常靠前的那一个。
说实话,这些年朱棣能迅速发展壮大,绝对跟朱标的纵容有分不开的关系。
没有朱标点头,就连朱元璋和马皇后都不好给朱棣大开方便之门,难道你们想看孩子们自相残杀啊?
更何况朱标牵着那么多人,他们都能出来给朱棣下绊子。
但是对不起了,朱标什么都没做,甚至还纵容朱棣,容忍他为所欲为。
朱棣虽然混点,但是他不傻。
大哥替自己遮风挡雨,自己要是不能知恩图报,满天下的人,都能把他撕碎了。
“行,这是太子哥哥吩咐的,就没有不行的……不过我可要提醒你们,粮食运走了,这也是俺辛辛苦苦弄出来的,你们可要小心应付,务必稳妥,不许出一点差错!”
户部的官吏立刻点头道:“多谢燕王提点,请殿下放心,我们心里有数!”
交代完毕之后,官吏上了漕船,一声令下,满载着粮食的船只,沿着大运河,直接向南。
另外还有一些粮船,干脆满载着辽东的粮食,自大沽南下,运往浙江和福建。
一直以来,都是南方的漕粮,运往北方,支持九边的军事开销。
什么时候,北方居然有多余的粮食,可以运到南方?
这不是做梦吗?
谁知道,这个梦里才能发生的事情,居然真的变成了现实。
这个影响,哪怕是朱标,也没有办法预料,他不得不跑去中书省,时刻盯着,一旦出现任何问题,立刻处置。
相比起朱标的忐忑,张希孟回京之后,宅在家里,闲着也没事,每天给夫人做点饭,江楠则是每天坐班,回家就能吃到丈夫做的饭菜。
当年的一句戏言,还真成真了。
果然是江楠在外面忙活,养活张希孟了。
“你还是出去做点事吧!要不你写点书也好!你总要干点什么事吧!”江楠道:“你这么蹉跎岁月,那些仰慕你的人,都会失望的。”
张希孟哈哈大笑,“我现在能去干什么?还是等见了分晓,我再写点东西,总结一下,也就是了。”
江楠稍微怔了一下,随即道:“到底会走到哪一步?你能预料到吗?”
张希孟笑道:“既然你问到了,咱们不妨就推演一下……你先说,这些年,一直存在的缺粮问题,真的是产的粮食不够吗?”
江楠呵呵一笑,“我好歹也管着商业部,现在能登记在册的商行,只怕还不足实际数额的一半。有太多私下里产业,根本就记录不了,尤其是湖广,巴蜀,岭南,到处都有。我不断行文各地,要求他们,彻查境内的商行,还派了官吏过去彻查。但终归效果有限。这个大明朝,当真是太大了,有太多经济活动,根本就不在朝廷的掌控之内。”
对于夫人的抱怨,张希孟一点不觉得意外,甚至还觉得理所当然。
存在于民间,没法统计的经济,别说大明朝了,哪怕到了后世,也不稀奇。有些管理水平很差的某南亚大国,竟然有九成以上的劳动力,都没法纳入国家统计范畴。十亿牲口,实至名归了。
以大明如今的状态,就一定比某三哥更强吗?
还真说不好了。
“咱们想发展工商,而地方上,总是有一股顽强的力量在抵抗着,在老百姓这一块,是尽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不愿意购买商品,减少开支……这是几千年的传统了,也没什么好说的。我推行的均田,就是向这个基本盘妥协,是满足他们的要求,然后才有了大明朝。”
“现在我们想改出这个困局,就必须朝着这个局面下手才行。”
江楠想了想,道:“可我们已经颁布了最严厉的均田令,不许兼并土地,那现在的做法,还有用吗?”
张希孟笑道:“土地是根本,有田地,能种粮食,这就保证了九成以上百姓的基本需求,不至于出现大的乱子。你也不要忘了,就在这个男耕女织的基础上,还有不少商贾,比如粮商,他们靠着自己手上的财力,从老百姓手里,集中农业剩余。聚敛财富的同时,又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区域。”
“所以我们说男耕女织,是一层一层的……最底层,是丈夫和妻子,男耕女织,满足衣食需要,尽量少采购商品。往上一层,或许就是一个县城,在县里,有铁匠炉、有牲口市场、有布铺、粮行,他们又构成了一层,以此类推,一直到一个行省,或者几个行省……总而言之,咱们这个大明朝,是被一层层笼罩着。”
江楠咀嚼着张希孟的话,忍不住点头,“我大约懂了,想发展工商,就要足够的市场,充足的原材料,还要充裕的劳动力。可现在的大明,层层叠叠,都在抗拒工商业发展,制约商货流通。只有通过北平的商品冲击,把这个局面打开,才能实现全国一盘棋?”
张希孟含笑点头,“夫人果然厉害!”
江楠忍不住一笑,“我算什么厉害,老爷才是真正的高人,这么多年的布局,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怪不得听说,老爷做饭的时候,都在哼着小曲,您着实是欢喜异常啊!”
张希孟轻叹道:“那只是我的估算,到底能不能顺利做到,还不好说,所以咱们依旧拭目以待!”
……
北平的第一批粮食,运抵应天。
在清点之后,第三天就开始了销售。
四百七十文宝钞一石!
不到一贯宝钞,就能买到两石。
当这个价格贴出来之后,可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按照大明官方的价格,一两黄金,大约兑换十两银子,而一两银子,大约可以兑换两贯宝钞。
各地的币值多少会有些差异,但是大概不会差很多。
过去在丰收年景,粮食集中上市,一两银子大约能买三石粮食,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最多只有两石粮。
也就是说,大明粮价最贵的时候,差不多是一贯宝钞买一石粮。
现在好了,一贯宝钞能买到两石粮食还多!
带来的震撼,可想而知。
有些大聪明觉得不会是粮食有问题吧?
是陈年的粮食?或者发霉了?
不然怎么会卖得这么便宜?
有人不信,但到底有人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
他们走进了粮行,果然背出了一石粮食。
等到手之后,一看这个粮食,不少人都愣住了,立刻扭头,再来一石!
甚至有人干脆赶着车去采买了。
北方的粮食,尤其是辽东,只种一季稻谷,生长周期长,积累的养分充足,蛋白质含量高。
古代北方人身形魁梧强壮,就跟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有关系。当然到了后世,肉类都随便吃了,这点差别就不明显了,南方年轻人的身高,也急速蹿起。
但是有一点却是实实在在的,北方的粮食,确实口感会更好。
质优价廉,天上掉下来了便宜,哪能不捡啊!
一时间,北平粮,或者说是辽东粮,在应天,在苏州,在杭州,还有其他几个主要城市,都打出了名气,迅速抢占市场。
原来的那些粮商,面对这个局面,简直措手不及。
怎么办?降低价格吗?
可问题是降到了和北平粮一样的价钱,他们就赔了。
而且就算降到了,也不一定卖得过人家啊?
坐着数钱的生意,怎么就一下子没了呢?
一时间粮市哀鸿遍野,乱成了一团。
不出意外,朱棣又遭到了咒骂,说他扰乱市场,胡作非为,是大明之祸。
已经有人在报纸上刊发文章,要求朝廷惩办朱棣,停了北平粮食,不然只会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哈哈哈!”
看到这篇文章,朱标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不停拍着桌子。
好!
实在是太好了!
“孙相,憋在肚子里的这口气,足有好几年了,总算是出来了。”
孙炎看在眼里,也是喜上眉梢。
他们和粮商之间的仇口,早就结下了……上一次清查各地仓库,闹出了大面积亏空,紧接着粮价暴涨,百姓苦不堪言。
甚至几乎破坏了清查亏空的大事。
从那以后,朱标就注意到了,确实存在一大批实力不俗的粮商,他们低买高卖,大发利市。
而且还借着朝廷清查出亏空的机会发财,干扰国政。
这要是朱元璋,早就按照囤积居奇的罪名,杀一个人头滚滚了。
朱标毕竟厚道,没有这么干。
而且那一次已经罢免了李善长,如果再大开杀戒,造成后患太大,不是他能承受的。
到了现在,机会终于成熟了,北平的粮食来了,重新洗牌的时候终于到了。
“粮食这么紧要的东西,必须掌握在朝廷的手里,这一仗只许胜不许败!”朱标看了一眼孙炎,问道:“孙相,咱们手里的粮食,能够吗?”
孙炎微微一笑,“殿下,往日北平可是需要江南的漕粮啊!”
朱标突然吸了口气,似乎明白了孙炎的意思,重重点头!
而几乎与此同时,有人也悄悄到了汪广洋的府邸,找到了这位右相公。
“您老无论如何,也要帮帮忙,盐已经被抢走了,要是连粮食也捏不住,还怎么赚钱啊?”
汪广洋黑着脸,怒道:“你们不要问我!这是太子殿下定下来的事情,上面有陛下,有张太师,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我来管。你们不是有那么多钱吗?赔点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