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御审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公子风流最新章节!
宁王是在当日入的宫,自是一把老泪的陈说委屈,堂堂宁王竟是失声痛哭,朱棣安抚了足足半个时辰才将他稳住。
紧接着,都察院的奏书适时的递了进来,不少御使弹劾请陛下立即主持公道。
郝风楼平素就没有给大家留下什么好印象,此时更是墙倒众人推,许多人求之不得落井下石。
随后,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文渊阁大学士解缙、此外还有翰林黄淮、胡广、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人等的奏书也递了上来。
永乐登基之后,朝廷的权利已经从各部的尚书逐渐转移到了翰林院,尤其是一些亲近的翰林侍读、侍讲,由于日夜陪伴君侧,成为朱棣的主要顾问,因此虽然品级不高,却已掌握了中枢大权,大明朝的内阁也正因为如此有了一些雏形。
当然,朱棣如此安排,自然有他的用心,他是靖难来的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建文朝的那些老资格们,朱棣信不过,反而提拔这些新人,委以重任,更让他放心一些。
在奉天殿里,一场讨论围绕着东华门事件悄然开始。
解缙的态度最为坚决,正色道:“陛下,郝风楼此举已与谋反无异,如今天下侧目,宗室疑心,为安宇内,还请陛下立即下旨以谋逆罪论处郝风楼,明正典刑,以安众心。”
解缙率先开口,胡广立即附议,这位胡大人很是年轻,乃是建文二年的进士,不过如今已高居侍讲学士了。而他第一个出来支持,一方面固然有他自己的想法,而另一方面,却是因他与解缙乃是同乡,在江西吉水有一句童谣,说是一门三进士,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这其中的五里三状元,讲的就是解缙和胡广,他们二人祖籍相隔不过五里地,又都是状元出身,同乡加同僚,英雄惜英雄,早就穿了同一条裤子。紧接着金幼孜与胡俨二人也都点头,纷纷道:“臣等以为应当如此。”
没有错,金幼孜与胡俨一样,也都是江西人,不只是如此,同殿之中的杨士奇,其实也是江西人士,在场的人中,江西人占了足足七成,既是同乡,少不了拉帮结派,而且也没有为一个小小的锦衣卫百户而得罪解缙的必要。
倒是杨士奇和杨荣二人默然无语,杨荣不吭声,是因为他素来受江西帮的排挤,没必要捧这些人的臭脚。倒是杨士奇,虽也是江西人,却似乎看出了朱棣脸上的不快之色,他心里忍不住琢磨,陛下如此,定有什么苦衷,此时也不急于表态。
果然,一干人气冲冲的表态之后,朱棣并没有直接点头称是,反而是看向了保持沉默的杨荣和杨士奇二人,语气平淡地道:“二位爱卿有什么主意呢?”
一般情况,这么多人都一致的提出了意见,天子却突然又问为数不多的两个沉默之人,态度其实就已经十分明确,天子对解缙这些人的表态很不满意。
杨荣沉吟片刻,才道:“微臣以为,事情已经发生,固然是无法挽回,可是国有国法,若是立即裁处郝风楼,反倒显得宫中为讨好藩王而不惜一切息事宁人,这样做固然是好,却也不免让天下人以为陛下有失公允。郝风楼毕竟是天子亲军,若是寻常人倒也罢了,可是他的身份却也敏感,倒不如先把事情弄清楚再做决断,如此一来,若是果有亲军不法,自是严惩不贷。可若是情有可原,却不分青红皂白的袒护宗室,难免让人诟病。”
朱棣阴着脸,仍旧没有表态,最后看向杨士奇,道:“士奇怎么看?”
杨士奇深深地看了朱棣一眼,似乎揣摩出了什么,平淡地道:“杨侍读所言不差,不过微臣也有一些浅见,事情闹得这么大,郝风楼肯定要惩处的,关键在于如何惩处,陛下应当追根问底,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而后再进行惩处。”
这番话似乎和杨荣的意思差不多,其实却是差之千里。杨荣的意思是,把事情查清楚,分出对错来,再进行处置。可是杨士奇虽然也主张把事情查清楚,可是查清楚的本意是分清责任,若是郝风楼确实占理,但还是要惩处,当然,这个惩罚就要轻上许多,解缙这些人喊着要以谋反惩处,这太重了,只要郝风楼没有错,再将他削职为民,如此,不但给了宗室们交代,看这意思,似乎天子也有保全郝风楼的心思。
解缙这些人直接以谋反论处,不但无情,而且给人一种天子纵容宗室的感觉。杨荣呢,公事公办也不好,若是郝风楼当真无罪,最后权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可伤的人毕竟是宁王世子,宗室们还不要炸锅?
反而杨士奇的法子最是妥当,就算郝风楼没有错,陛下依旧给予了处罚,这是照顾藩王的颜面,给宁王一个交代,谁也不敢说个不字。
朱棣笑了:“士奇所言甚是。”
这一句话出来,让解缙等人顿时有点脸色挂不住,老乡坑老乡,谁知道,这时候杨士奇居然推陈出新,投了陛下所好,反而他们显得里外不是人了。
杨士奇却是苦笑,他一开始就感觉事情不对,因为天子不顾忌这个郝风楼,还需要找这么多大臣来商议?直接一句话,姓郝的脑袋就搬家,这个世界自然也就清静了,何必多此一举。所以他早就预料陛下召大家来未必是询问意见,而是要得出一个符合他心理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既要安抚住藩王,同时,也没必要取了郝风楼的性命。
朱棣随后又问:“既要彻查,又当如何彻查?”
大臣们面面相觑,大致已经明白了陛下的心思,怎么查又成了一个问题。
假若是让锦衣卫自己去查,难免包庇,其他衙门呢?其实也未必靠谱,大家都知道,宁王的影响很大,最后查出来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大抵是要有失公允的。
解缙吃了一次亏,现在倒是谨言慎行起来,其他人见解缙不做声,也不好发言。
倒是杨荣正色道:“此事非同小可,牵涉藩王,陛下不可置身事外,臣窃以为,该当当殿御审,以陛下之能,方能明辨是非。”
朱棣抚案,笑而不语。
杨士奇补上一句:“杨大人所言甚是,陛下御审,才能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
这番话很厉害,别人来审,若是郝风楼无罪,宁王那边肯定不能接受,也肯定要跳出来大骂不公。可要是郝风楼有罪,别人只会认为这是有人袒护宁王,陷害忠良。御审的作用不是解决问题,而在于安抚舆论,天子出面决断,谁敢不服?
朱棣笑了,点头称善,道:“如此甚好,后日廷议,那么……就定于后日召宁王等宗室,再押郝风楼入宫。二位杨卿留下,和朕说说御审问事宜,其余人等各忙公务去罢。”
解缙等人灰溜溜的被赶了出来,许多人的脸色都不是很好看,杨荣倒也罢了,偏偏这个杨士奇让大家感觉背后被插了一刀,出殿之后,解缙走在前头,胡广快步追上去,用吉水话道:“解学士,杨士奇是怎么回事,事先为何也不通融两句,突然在陛下面前大放厥词。”
解缙的脸色平静,抬头看了看天边的一抹余晖,却是反问:“这个郝风楼,你怎么看?”
胡广叹息道:“不好说。”
解缙笑了:“不是不好说,是有些事不方便说,太子殿下花费了这么多心血去裁剪朝廷开支,增加岁入,可就为了这个郝风楼,结果得来的却是陛下的斥责。你以为只有杨士奇看穿了陛下的心思?不对,杨士奇看到的只是陛下。而本官所虑的却是以后。你明白本官的意思了吗?人无远虑,纵无近忧又如何?所以,不必理会杨士奇,谁更高明,还是未知之数。”
宁王是在当日入的宫,自是一把老泪的陈说委屈,堂堂宁王竟是失声痛哭,朱棣安抚了足足半个时辰才将他稳住。
紧接着,都察院的奏书适时的递了进来,不少御使弹劾请陛下立即主持公道。
郝风楼平素就没有给大家留下什么好印象,此时更是墙倒众人推,许多人求之不得落井下石。
随后,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文渊阁大学士解缙、此外还有翰林黄淮、胡广、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人等的奏书也递了上来。
永乐登基之后,朝廷的权利已经从各部的尚书逐渐转移到了翰林院,尤其是一些亲近的翰林侍读、侍讲,由于日夜陪伴君侧,成为朱棣的主要顾问,因此虽然品级不高,却已掌握了中枢大权,大明朝的内阁也正因为如此有了一些雏形。
当然,朱棣如此安排,自然有他的用心,他是靖难来的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建文朝的那些老资格们,朱棣信不过,反而提拔这些新人,委以重任,更让他放心一些。
在奉天殿里,一场讨论围绕着东华门事件悄然开始。
解缙的态度最为坚决,正色道:“陛下,郝风楼此举已与谋反无异,如今天下侧目,宗室疑心,为安宇内,还请陛下立即下旨以谋逆罪论处郝风楼,明正典刑,以安众心。”
解缙率先开口,胡广立即附议,这位胡大人很是年轻,乃是建文二年的进士,不过如今已高居侍讲学士了。而他第一个出来支持,一方面固然有他自己的想法,而另一方面,却是因他与解缙乃是同乡,在江西吉水有一句童谣,说是一门三进士,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这其中的五里三状元,讲的就是解缙和胡广,他们二人祖籍相隔不过五里地,又都是状元出身,同乡加同僚,英雄惜英雄,早就穿了同一条裤子。紧接着金幼孜与胡俨二人也都点头,纷纷道:“臣等以为应当如此。”
没有错,金幼孜与胡俨一样,也都是江西人,不只是如此,同殿之中的杨士奇,其实也是江西人士,在场的人中,江西人占了足足七成,既是同乡,少不了拉帮结派,而且也没有为一个小小的锦衣卫百户而得罪解缙的必要。
倒是杨士奇和杨荣二人默然无语,杨荣不吭声,是因为他素来受江西帮的排挤,没必要捧这些人的臭脚。倒是杨士奇,虽也是江西人,却似乎看出了朱棣脸上的不快之色,他心里忍不住琢磨,陛下如此,定有什么苦衷,此时也不急于表态。
果然,一干人气冲冲的表态之后,朱棣并没有直接点头称是,反而是看向了保持沉默的杨荣和杨士奇二人,语气平淡地道:“二位爱卿有什么主意呢?”
一般情况,这么多人都一致的提出了意见,天子却突然又问为数不多的两个沉默之人,态度其实就已经十分明确,天子对解缙这些人的表态很不满意。
杨荣沉吟片刻,才道:“微臣以为,事情已经发生,固然是无法挽回,可是国有国法,若是立即裁处郝风楼,反倒显得宫中为讨好藩王而不惜一切息事宁人,这样做固然是好,却也不免让天下人以为陛下有失公允。郝风楼毕竟是天子亲军,若是寻常人倒也罢了,可是他的身份却也敏感,倒不如先把事情弄清楚再做决断,如此一来,若是果有亲军不法,自是严惩不贷。可若是情有可原,却不分青红皂白的袒护宗室,难免让人诟病。”
朱棣阴着脸,仍旧没有表态,最后看向杨士奇,道:“士奇怎么看?”
杨士奇深深地看了朱棣一眼,似乎揣摩出了什么,平淡地道:“杨侍读所言不差,不过微臣也有一些浅见,事情闹得这么大,郝风楼肯定要惩处的,关键在于如何惩处,陛下应当追根问底,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而后再进行惩处。”
这番话似乎和杨荣的意思差不多,其实却是差之千里。杨荣的意思是,把事情查清楚,分出对错来,再进行处置。可是杨士奇虽然也主张把事情查清楚,可是查清楚的本意是分清责任,若是郝风楼确实占理,但还是要惩处,当然,这个惩罚就要轻上许多,解缙这些人喊着要以谋反惩处,这太重了,只要郝风楼没有错,再将他削职为民,如此,不但给了宗室们交代,看这意思,似乎天子也有保全郝风楼的心思。
解缙这些人直接以谋反论处,不但无情,而且给人一种天子纵容宗室的感觉。杨荣呢,公事公办也不好,若是郝风楼当真无罪,最后权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可伤的人毕竟是宁王世子,宗室们还不要炸锅?
反而杨士奇的法子最是妥当,就算郝风楼没有错,陛下依旧给予了处罚,这是照顾藩王的颜面,给宁王一个交代,谁也不敢说个不字。
朱棣笑了:“士奇所言甚是。”
这一句话出来,让解缙等人顿时有点脸色挂不住,老乡坑老乡,谁知道,这时候杨士奇居然推陈出新,投了陛下所好,反而他们显得里外不是人了。
杨士奇却是苦笑,他一开始就感觉事情不对,因为天子不顾忌这个郝风楼,还需要找这么多大臣来商议?直接一句话,姓郝的脑袋就搬家,这个世界自然也就清静了,何必多此一举。所以他早就预料陛下召大家来未必是询问意见,而是要得出一个符合他心理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既要安抚住藩王,同时,也没必要取了郝风楼的性命。
朱棣随后又问:“既要彻查,又当如何彻查?”
大臣们面面相觑,大致已经明白了陛下的心思,怎么查又成了一个问题。
假若是让锦衣卫自己去查,难免包庇,其他衙门呢?其实也未必靠谱,大家都知道,宁王的影响很大,最后查出来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大抵是要有失公允的。
解缙吃了一次亏,现在倒是谨言慎行起来,其他人见解缙不做声,也不好发言。
倒是杨荣正色道:“此事非同小可,牵涉藩王,陛下不可置身事外,臣窃以为,该当当殿御审,以陛下之能,方能明辨是非。”
朱棣抚案,笑而不语。
杨士奇补上一句:“杨大人所言甚是,陛下御审,才能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
这番话很厉害,别人来审,若是郝风楼无罪,宁王那边肯定不能接受,也肯定要跳出来大骂不公。可要是郝风楼有罪,别人只会认为这是有人袒护宁王,陷害忠良。御审的作用不是解决问题,而在于安抚舆论,天子出面决断,谁敢不服?
朱棣笑了,点头称善,道:“如此甚好,后日廷议,那么……就定于后日召宁王等宗室,再押郝风楼入宫。二位杨卿留下,和朕说说御审问事宜,其余人等各忙公务去罢。”
解缙等人灰溜溜的被赶了出来,许多人的脸色都不是很好看,杨荣倒也罢了,偏偏这个杨士奇让大家感觉背后被插了一刀,出殿之后,解缙走在前头,胡广快步追上去,用吉水话道:“解学士,杨士奇是怎么回事,事先为何也不通融两句,突然在陛下面前大放厥词。”
解缙的脸色平静,抬头看了看天边的一抹余晖,却是反问:“这个郝风楼,你怎么看?”
胡广叹息道:“不好说。”
解缙笑了:“不是不好说,是有些事不方便说,太子殿下花费了这么多心血去裁剪朝廷开支,增加岁入,可就为了这个郝风楼,结果得来的却是陛下的斥责。你以为只有杨士奇看穿了陛下的心思?不对,杨士奇看到的只是陛下。而本官所虑的却是以后。你明白本官的意思了吗?人无远虑,纵无近忧又如何?所以,不必理会杨士奇,谁更高明,还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