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赈灾、清议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回到明朝做千户最新章节!
第273章 赈灾、清议
黄来福在这篇署名文章上指出天灾只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例朝例代,甚至是史书上有名的圣君贤臣在位时也经常会有灾害,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灾害发生不可怕,最重要的是灾后及时有效的赈灾,以便减少百姓们的损失。不但如此,平日里的勤政预防也非常重要,如此,就算灾害来临,也不是不可以取得盛年时所取得的成果。
黄来福不客气地举出自己的例子,自己在山西大同两镇许多地方的屯田,由于平时注意水利的建设,所以虽与大明北方各地同样的大旱,但在夏粮秋粮上,却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获,丝毫不输于盛年时的年景。不但如此,由于采取有效的措施,境内并没有如其它地方一样形成流民潮,灾后的瘟疫也没有出现。
不但如此,在京畿附地,虽同样是大灾,但依从五寨堡模式发展经营的三宫皇庄却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每亩田地都有两石谷米的收获,与附近民户几乎颗粒无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大大吃惊。
这些年中,黄来福与皇室合作经营的各样畜场、果园、菜园、超市、玻璃厂等都是大大赚钱,眼下就算大灾中,各地的皇庄田地同样取得了大丰收,自然是让人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黄来福以铁一般的事实驳斥了所谓灾害是上天对皇帝开矿的警示,认为所有借灾害攻击皇帝的官员们都是别有用心,种种目的,都是为自己挟私沽名。黄来福认为,这些官员们如果真的是为国为民,就应该把心思放到赈灾及平日里的政务上,而不是为了私利攻击这攻击那的,如果他们真的勤奋,关注民生,他们境内便不会流民满地了。
黄来福的文章自然让无数的文官们暴跳如雷,这篇文章犀利地撕开了他们的道德真面目,许多人想要驳斥,却发现自己哑口无言。可不是,他们自诩为国之忠臣,一心是为国为民,不过怎么境内都是颗粒无收,流民满地?
同样是受大灾的肆虐,然后山西境内却是同样丰收,百姓们也没有流离颠沛,灾后的瘟疫更没有出现。相反的,由于山西境内容易活命,大规模的流民反而纷纷进入山西求食。这种情况让人吃惊迷惘,为什么黄来福这个武夫反而做得比那些自诩国之重材的文人们好呢?难道真的因为他真心关心国事,而那些文人们只是在挟私沽名?
黄来福这篇文章流传非常广,许多看到文章的官员文人们都是感觉脸上火辣辣的,这是赤裸裸的打脸啊,连京师许多识字的百姓们也是议论纷纷。当然了,驳斥黄来福文章的文官们也不是没有,不过在事实面前,他们的驳斥都是如此的无力。似乎更印证了他们只是为了私利或是掩盖自己的无能而找的借口。
当然了,黄来福这篇文章如此露骨,将所有攻击万历皇帝开矿榷税政策的人都斥以挟私沽名的用心,得罪的人肯定不少,而且很多还是重量级的人物,毕竟此次天灾,连内阁首辅沈一贯与吏部尚书李戴都有借机上疏攻击矿税之害。
不过现在黄来福却是无所谓理会这些文官们怎么反应,放到他现在的地位与影响,就算他再怎么低调,他也早己是文官们心目中的公敌,低调与高调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再说了,以黄来福现在的武人地位,他的升降早己由皇帝直接裁决,而不必再经过吏部与兵部的考核,自己只要紧抱皇帝大腿就好了,那些文官们怎么反应,对自己重要吗?
与文官们的羞怒等反应不一样,万历帝见到黄来福这篇力挺自己的文章则是大喜,不但立时传旨嘉奖黄来福治理地方之功,使灾年时百姓仍是安居乐业,接下来更是连召黄来福的老爹黄思豪等人进宫宴饮,并赏赐了很多东西,恩宠之意,让人见了眼热。这也让百官们对黄来福更是不满。
黄来福这篇文章让整个大明官场都是沸沸扬扬的,不过他发完文章后就不管不问了,对他来说,与其与这些官员们纠缠于口舌之争,还不如干些更重要的事,比如说眼下的赈灾。
万历二十九年下半年时,大明北方的流民们便浩浩荡荡地涌入各地,主要是分三个方向。一个是京师之地,一个是江南地带,另外一个则是山西与塞外之地。其中以前往山西及塞外的流民潮最为庞大。
托黄来福这些年的宣传,山西这些年的发展早让众人看得眼热,天灾仍是丰收,让人不可思议。还有山西两镇轰轰烈烈的五年计划,需要庞大的用工数额,到这里就可以活命,特别是到塞外分取土地,前三年还可以免税,更是吸引人。
拖家带口的滚滚人流,满怀希望,往山西大同两镇及塞外之地而来。他们一部分在两镇之地被吸引,一部分则是继续往塞外而去。随着滚滚流民的到来,一个又一个庞大的移民安置点在两镇各地建立。
到了这里,不但有栅屋住,每天还有稀饭喝,更重要的是,流民们都会经过严格的卫生消毒,换取发放的新衣服,保证不会有传染病的疫病爆发。在安置点观察七日后,他们便会被组织起来前往各地安顿劳作,开始新的生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工代赈才是王道,黄来福可不养懒人。
这些流民们被安置在两镇境内只是一小部分,毕竟两镇内自己的居民都不少,土地也不多,将他们送往塞外才是正理,毕竟那里才有无尽的土地资源,也需要大量的人口。
据移民局的统计,仅仅从万历二十九年下半年到第二年的春天,送往塞外的大明流民就高达百万之多,无数的新城镇与屯田农场在塞外建立起来。而黄来福从万历二十一年开始经营塞外起,这多年中,前往塞外的大明汉人总共不过百万,此次天灾,也为黄来福的塞外布局,获得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黄来福在忙着组织流民移民塞外同时,当然也不会不关注那些仍在内地的流民们,在万历皇帝调粮赈济灾民的同时,大批的粮队也从山西及塞外前往京畿之地,更引起了百官们对塞外的关注。
早在几年前,当塞外开始向大明内地输粮时,很多人己经改变了对该地鸟不拉屎的印象,眼下连大明内地都大灾后,塞外仍有余力输粮,就更引起人们的重视了。内阁首辅沈一贯甚至向万历皇帝建议在塞外诸多地方设立州县。
……
万历二十九年这场大规模的灾害一直到年底才有所平静,此次黄来福的地方治理能力及赈灾能力再次引起众人的侧目,在整个大明北方都是一片凄惨的时候,黄来福境下两镇却是屯田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这不能不引起有心人的思考,到底是原因何在。
而由于黄来福的治理成绩及对自己的力挺,万历皇帝是越来越对黄来福满意,特别是今年八月时,黄来福发动大明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捐来的财物都以皇帝的名义赈济灾民,让流民们对皇帝百口称颂,这更是让万历高兴。
因此,在接下来黄来福向万历帝上疏在大明各地设立灾害紧急预防体系时,万历皇帝当然是立时答应了。眼下大明己经有全国体系的矿务局与税务局,仿效这两局再次成立灾害预防局,并不是什么难事。当然了,该局借鉴的目标自然就是黄来福在两镇设立的灾害相关部门。
对于这个什么灾害预防局,百官们自然是有许多非议,不过在万历皇帝的力挺下,该局顺利设立。事实上,在大明此后几年的灾害中,如万历三十一年南北的大水灾中,万历三十二年京师的大水灾中,万历三十三年广东、福建等省的大地震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很快在沸沸扬扬中,万历二十九年过去,万历三十年(1602年)来到。
这年的春天,五寨堡一些农场中多了一种新式的栽培作物:土豆!
早在万历二十三年时,黄来福的家丁阿智从南方带回来了花生,土豆,玉米,红薯,烟草等数种高产农作物种子。这些年中,五寨堡农政部一直在对这些种子进行研究培育,希望能培育出一些优良品种推广天下。
几年过去了,适合在炎热地方生存的花生,玉米,红薯,烟草等几种农作物良种在五寨堡仍没有培育出来,不过耐寒的土豆良种却己是培育出来,并试着在五寨堡一些农场中开始栽种。
消息传开,黄来福大喜,别人不知道这土豆的妙用,黄来福却是知道的,如果这土豆大规模推广开后,真不知道可以活民多少。
……
黄来福在为土豆欢喜若狂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师仍是一片沸沸扬扬,百官各种纷争不休。
各样纷争是大明官场老现象了,动不动什么事情就是闹得沸沸扬扬的。不过今年京师官场似乎有了一些新意,出现了另外几种不同的东西。在去年的京师官场中,虽然攻击黄来福,攻击万历皇帝的开矿榷税言论一样不停,不过久了听众也是厌倦了,攻者也多少腻了,加上黄来福文章的打脸缘故,攻击万历皇帝与黄来福的文章今年少了很多,不过另外一种所谓“清议”及廷臣树党相攻现象却是突然冒了出来。
所谓的清议是由东林党所引起的,早在万历二十二年时,吏部郎中顾宪成被革职为民,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由于遥相应和者甚多,东林之名大著,人称东林党。
这些东林党人虽然大多在野,不过却是喜欢发言评论,批评官吏,人称清议。东林党人的清议范围很广,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官员喜好,都难逃他们的清议。
中国传统官场都很在乎民间的读书人舆论,特别是由于应和东林党人的读书人极多,这些东林党人的清议,便似乎代表了大明的民间舆论看法,这几年中,是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从今年开始,清议的力量,连庙堂上亦有畏忌。
在历史上,东林党人的清议力量确实是越来越大,往往有被清议褒扬的人便万民传颂,而遭受清议批评的人则是仕途蹇滞,难得升迁的现象。到了最后,清议甚至成为一种左右官员升迁或是影响其身家性命的庞大力量,连朝廷的用人也是看其清议,而不论其真才实干。最后,这种清议自然不可避免地沦为党争及意气相争的工具,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眼下东林党人的清议力量虽然刚起,但己经显示出了他的威力,很自然的,由于这些东林党人肆意批评朝中官吏,自然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于是上下呼应,廷臣结成朋党交攻,就是所谓的齐、楚、浙三党攻击东林现象。
一时间,双方攻来攻去,一片的乌烟瘴气。
对这些所谓的廷臣朋党交攻,黄来福只是冷眼旁观,静静地忙着自己的事。
第273章 赈灾、清议
黄来福在这篇署名文章上指出天灾只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例朝例代,甚至是史书上有名的圣君贤臣在位时也经常会有灾害,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灾害发生不可怕,最重要的是灾后及时有效的赈灾,以便减少百姓们的损失。不但如此,平日里的勤政预防也非常重要,如此,就算灾害来临,也不是不可以取得盛年时所取得的成果。
黄来福不客气地举出自己的例子,自己在山西大同两镇许多地方的屯田,由于平时注意水利的建设,所以虽与大明北方各地同样的大旱,但在夏粮秋粮上,却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获,丝毫不输于盛年时的年景。不但如此,由于采取有效的措施,境内并没有如其它地方一样形成流民潮,灾后的瘟疫也没有出现。
不但如此,在京畿附地,虽同样是大灾,但依从五寨堡模式发展经营的三宫皇庄却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每亩田地都有两石谷米的收获,与附近民户几乎颗粒无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大大吃惊。
这些年中,黄来福与皇室合作经营的各样畜场、果园、菜园、超市、玻璃厂等都是大大赚钱,眼下就算大灾中,各地的皇庄田地同样取得了大丰收,自然是让人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黄来福以铁一般的事实驳斥了所谓灾害是上天对皇帝开矿的警示,认为所有借灾害攻击皇帝的官员们都是别有用心,种种目的,都是为自己挟私沽名。黄来福认为,这些官员们如果真的是为国为民,就应该把心思放到赈灾及平日里的政务上,而不是为了私利攻击这攻击那的,如果他们真的勤奋,关注民生,他们境内便不会流民满地了。
黄来福的文章自然让无数的文官们暴跳如雷,这篇文章犀利地撕开了他们的道德真面目,许多人想要驳斥,却发现自己哑口无言。可不是,他们自诩为国之忠臣,一心是为国为民,不过怎么境内都是颗粒无收,流民满地?
同样是受大灾的肆虐,然后山西境内却是同样丰收,百姓们也没有流离颠沛,灾后的瘟疫更没有出现。相反的,由于山西境内容易活命,大规模的流民反而纷纷进入山西求食。这种情况让人吃惊迷惘,为什么黄来福这个武夫反而做得比那些自诩国之重材的文人们好呢?难道真的因为他真心关心国事,而那些文人们只是在挟私沽名?
黄来福这篇文章流传非常广,许多看到文章的官员文人们都是感觉脸上火辣辣的,这是赤裸裸的打脸啊,连京师许多识字的百姓们也是议论纷纷。当然了,驳斥黄来福文章的文官们也不是没有,不过在事实面前,他们的驳斥都是如此的无力。似乎更印证了他们只是为了私利或是掩盖自己的无能而找的借口。
当然了,黄来福这篇文章如此露骨,将所有攻击万历皇帝开矿榷税政策的人都斥以挟私沽名的用心,得罪的人肯定不少,而且很多还是重量级的人物,毕竟此次天灾,连内阁首辅沈一贯与吏部尚书李戴都有借机上疏攻击矿税之害。
不过现在黄来福却是无所谓理会这些文官们怎么反应,放到他现在的地位与影响,就算他再怎么低调,他也早己是文官们心目中的公敌,低调与高调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再说了,以黄来福现在的武人地位,他的升降早己由皇帝直接裁决,而不必再经过吏部与兵部的考核,自己只要紧抱皇帝大腿就好了,那些文官们怎么反应,对自己重要吗?
与文官们的羞怒等反应不一样,万历帝见到黄来福这篇力挺自己的文章则是大喜,不但立时传旨嘉奖黄来福治理地方之功,使灾年时百姓仍是安居乐业,接下来更是连召黄来福的老爹黄思豪等人进宫宴饮,并赏赐了很多东西,恩宠之意,让人见了眼热。这也让百官们对黄来福更是不满。
黄来福这篇文章让整个大明官场都是沸沸扬扬的,不过他发完文章后就不管不问了,对他来说,与其与这些官员们纠缠于口舌之争,还不如干些更重要的事,比如说眼下的赈灾。
万历二十九年下半年时,大明北方的流民们便浩浩荡荡地涌入各地,主要是分三个方向。一个是京师之地,一个是江南地带,另外一个则是山西与塞外之地。其中以前往山西及塞外的流民潮最为庞大。
托黄来福这些年的宣传,山西这些年的发展早让众人看得眼热,天灾仍是丰收,让人不可思议。还有山西两镇轰轰烈烈的五年计划,需要庞大的用工数额,到这里就可以活命,特别是到塞外分取土地,前三年还可以免税,更是吸引人。
拖家带口的滚滚人流,满怀希望,往山西大同两镇及塞外之地而来。他们一部分在两镇之地被吸引,一部分则是继续往塞外而去。随着滚滚流民的到来,一个又一个庞大的移民安置点在两镇各地建立。
到了这里,不但有栅屋住,每天还有稀饭喝,更重要的是,流民们都会经过严格的卫生消毒,换取发放的新衣服,保证不会有传染病的疫病爆发。在安置点观察七日后,他们便会被组织起来前往各地安顿劳作,开始新的生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工代赈才是王道,黄来福可不养懒人。
这些流民们被安置在两镇境内只是一小部分,毕竟两镇内自己的居民都不少,土地也不多,将他们送往塞外才是正理,毕竟那里才有无尽的土地资源,也需要大量的人口。
据移民局的统计,仅仅从万历二十九年下半年到第二年的春天,送往塞外的大明流民就高达百万之多,无数的新城镇与屯田农场在塞外建立起来。而黄来福从万历二十一年开始经营塞外起,这多年中,前往塞外的大明汉人总共不过百万,此次天灾,也为黄来福的塞外布局,获得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黄来福在忙着组织流民移民塞外同时,当然也不会不关注那些仍在内地的流民们,在万历皇帝调粮赈济灾民的同时,大批的粮队也从山西及塞外前往京畿之地,更引起了百官们对塞外的关注。
早在几年前,当塞外开始向大明内地输粮时,很多人己经改变了对该地鸟不拉屎的印象,眼下连大明内地都大灾后,塞外仍有余力输粮,就更引起人们的重视了。内阁首辅沈一贯甚至向万历皇帝建议在塞外诸多地方设立州县。
……
万历二十九年这场大规模的灾害一直到年底才有所平静,此次黄来福的地方治理能力及赈灾能力再次引起众人的侧目,在整个大明北方都是一片凄惨的时候,黄来福境下两镇却是屯田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这不能不引起有心人的思考,到底是原因何在。
而由于黄来福的治理成绩及对自己的力挺,万历皇帝是越来越对黄来福满意,特别是今年八月时,黄来福发动大明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捐来的财物都以皇帝的名义赈济灾民,让流民们对皇帝百口称颂,这更是让万历高兴。
因此,在接下来黄来福向万历帝上疏在大明各地设立灾害紧急预防体系时,万历皇帝当然是立时答应了。眼下大明己经有全国体系的矿务局与税务局,仿效这两局再次成立灾害预防局,并不是什么难事。当然了,该局借鉴的目标自然就是黄来福在两镇设立的灾害相关部门。
对于这个什么灾害预防局,百官们自然是有许多非议,不过在万历皇帝的力挺下,该局顺利设立。事实上,在大明此后几年的灾害中,如万历三十一年南北的大水灾中,万历三十二年京师的大水灾中,万历三十三年广东、福建等省的大地震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很快在沸沸扬扬中,万历二十九年过去,万历三十年(1602年)来到。
这年的春天,五寨堡一些农场中多了一种新式的栽培作物:土豆!
早在万历二十三年时,黄来福的家丁阿智从南方带回来了花生,土豆,玉米,红薯,烟草等数种高产农作物种子。这些年中,五寨堡农政部一直在对这些种子进行研究培育,希望能培育出一些优良品种推广天下。
几年过去了,适合在炎热地方生存的花生,玉米,红薯,烟草等几种农作物良种在五寨堡仍没有培育出来,不过耐寒的土豆良种却己是培育出来,并试着在五寨堡一些农场中开始栽种。
消息传开,黄来福大喜,别人不知道这土豆的妙用,黄来福却是知道的,如果这土豆大规模推广开后,真不知道可以活民多少。
……
黄来福在为土豆欢喜若狂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师仍是一片沸沸扬扬,百官各种纷争不休。
各样纷争是大明官场老现象了,动不动什么事情就是闹得沸沸扬扬的。不过今年京师官场似乎有了一些新意,出现了另外几种不同的东西。在去年的京师官场中,虽然攻击黄来福,攻击万历皇帝的开矿榷税言论一样不停,不过久了听众也是厌倦了,攻者也多少腻了,加上黄来福文章的打脸缘故,攻击万历皇帝与黄来福的文章今年少了很多,不过另外一种所谓“清议”及廷臣树党相攻现象却是突然冒了出来。
所谓的清议是由东林党所引起的,早在万历二十二年时,吏部郎中顾宪成被革职为民,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由于遥相应和者甚多,东林之名大著,人称东林党。
这些东林党人虽然大多在野,不过却是喜欢发言评论,批评官吏,人称清议。东林党人的清议范围很广,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官员喜好,都难逃他们的清议。
中国传统官场都很在乎民间的读书人舆论,特别是由于应和东林党人的读书人极多,这些东林党人的清议,便似乎代表了大明的民间舆论看法,这几年中,是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从今年开始,清议的力量,连庙堂上亦有畏忌。
在历史上,东林党人的清议力量确实是越来越大,往往有被清议褒扬的人便万民传颂,而遭受清议批评的人则是仕途蹇滞,难得升迁的现象。到了最后,清议甚至成为一种左右官员升迁或是影响其身家性命的庞大力量,连朝廷的用人也是看其清议,而不论其真才实干。最后,这种清议自然不可避免地沦为党争及意气相争的工具,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眼下东林党人的清议力量虽然刚起,但己经显示出了他的威力,很自然的,由于这些东林党人肆意批评朝中官吏,自然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于是上下呼应,廷臣结成朋党交攻,就是所谓的齐、楚、浙三党攻击东林现象。
一时间,双方攻来攻去,一片的乌烟瘴气。
对这些所谓的廷臣朋党交攻,黄来福只是冷眼旁观,静静地忙着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