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在路上
推荐阅读: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娱乐初唐最新章节!
从长安出发后李好在经济开发区还停留了一会才继续前行,经济开发区现在已经隐隐有了和长安城一般的规模了,这里集中了大唐最多的富豪和工厂。工业区现在已经增加到第十工业区了,原来的五期计划不够又继续增加了六期,七期计划才真正的固定下来,现在已经开始在修外围城墙了。李二和大唐朝廷现在对这里也看的很重,所以这里的保护也非常给力,但在李好的设想中这里原本是不打算修城墙的,到时以大唐的军威给人摸到这里那就相当悲剧了。
尽管建设扩展的非常快,但是李好还是一再要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不能房弃环境保护的建设,这个必须同步进行,所以现在的经济开发区环境保护的非常到位。过来投资的老板看到这里的环境和设施都非常的满意,经济开发区还会不时的给他们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但是李好之前要求的对那些开设工厂的对员工的待遇和对品质的要求也是非常严的,尤其那几家加工食品的,李好还特别给他们制定了一个食品制造加工和销售管理条理。没办法,李好前世的时候对那些生儿子没屁*眼的家伙加工出来的各种恶心食品狠透了,所以现在他有机会管理了就特别制定了这个条理,但是李好也给了这几家免费赠送了一些后世的加工创意给他们发展新的产品做为慰籍。
李好在这里必须停留一会的原因是因为那些商人们怕李好一走这里的政策将无法继续。所以全部都有点忐忑,在得到李好和经济开发区的新领导的保证后大家才慢慢散去,前来送行的还有两个学院的老师和李好相识的人。同大家一一道别离开经济开发区后。李好的车队继续往洛阳行去。
长安城到洛阳不过几百公里,快马一天就能到达,步行的话半个月也差不多了,而且这条路铺了水泥后行走起来更加方便了。李好他们的速度介于快马和步行之间,估计的话也就几天的时间就能到达。这是李好第一次东行,车上大部分人也是,得利于马车上的玻璃窗子。所以大家还能一路看到各处的风景。青的山,蓝的天。绿的水,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流。
这一路上李好很少坐马车上,他经常骑着马,不时的看下周围的环境还有其他情况。然后让武顺帮他记录下来,这些还有大用的。比如说他们这一路看到的环境问题,这就是一个大问题。水泥路两边古人比后世的人不会差多少,两边都种了树木,用来遮荫也可以护路,两边还修有排水沟。但是其他地方保护的就没这么好了,李好想起从唐以后,长安的繁荣似乎就一去不回了,这大概就跟他们现在过量的开采耕种又不注意保护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导致粮食什么的依靠关中无法满足了,所以只有东移。为了后世子孙不用看着黄河的水越来越黄,不用担心黄河泛滥。不用怕沙尘暴,那么现在就要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了。
李好这次东行南下是带着很多目的的,他想真正的考察下这个年代全国的水利环境情况到底是什么样,为什么会演变成后世那种处处是灾害的样子,虽然有一段时间某些脑残搞了个与天斗,但是在那之前神州大地也是灾荒不断的。尤其以黄河和洞庭湖区域为最了。这两个地方也就成了李好这次出行的重点考察的地方,其次是给南方和海边的人带去一些后世验证过的新技术。而现在黄河就是李好的第一个要考察的地方。
黄河是华夏境内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全河天然径流量多年平均为57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流域内有耕地上亿亩,人口上千万人。如包括下游河南、山东两省沿河关系密切的地区,总耕地达两亿亿亩,总人口在后世为上亿人了。因此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但是,黄河给华夏民族带来不光是好处,黄河也给他们带来很多的灾难。历史上黄河两岸以水灾严重而著称。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遍及全河的上、中、下游。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在下游决口的年份达543年,平均约四年半一次。有的一年中决溢多次,总计决溢达1590多次,并有多次大的改道和迁徙。改道最北的经海河至天津入海,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因此,水灾波及黄淮海平原冀、鲁、豫、皖、苏五省区,总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
黄河下游河道由于泥沙不断淤积,形成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地上悬河”,一旦洪水破堤决口后,往往不再回归原河道,而走新辟的河道入海,形成河流改道。每次改道,都要冲毁当地的村舍田园,破坏原有的水系和交通设施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所以决口改道是黄河水灾一大特征。据195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历史时期见于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总计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这26次较大的改道中,又有6次影响巨大的改道,所涉及的地区有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今临漳西南)元城(今大名东)以上决口,泛滥清河(今县东南)以东数郡。王景、王吴治理黄河,使“河汴分流”,固定了从荥阳到千乘海口的新河道,即东汉到隋唐五代的黄河下游河道。从长寿津(今濮阳西南)与西汉大河分离,流经今濮阳、范县以南,阳谷、东阿以北,茌平以东,禹城以北,商河、惠民以南,东至利津入海。王景治河以后,黄河进入一个相对安流时期,原因除了中游地区由农变牧,来沙量减少外,也和这条河道距海较近,地形低下,水流顺畅有密切关系。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未完待续)
从长安出发后李好在经济开发区还停留了一会才继续前行,经济开发区现在已经隐隐有了和长安城一般的规模了,这里集中了大唐最多的富豪和工厂。工业区现在已经增加到第十工业区了,原来的五期计划不够又继续增加了六期,七期计划才真正的固定下来,现在已经开始在修外围城墙了。李二和大唐朝廷现在对这里也看的很重,所以这里的保护也非常给力,但在李好的设想中这里原本是不打算修城墙的,到时以大唐的军威给人摸到这里那就相当悲剧了。
尽管建设扩展的非常快,但是李好还是一再要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不能房弃环境保护的建设,这个必须同步进行,所以现在的经济开发区环境保护的非常到位。过来投资的老板看到这里的环境和设施都非常的满意,经济开发区还会不时的给他们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但是李好之前要求的对那些开设工厂的对员工的待遇和对品质的要求也是非常严的,尤其那几家加工食品的,李好还特别给他们制定了一个食品制造加工和销售管理条理。没办法,李好前世的时候对那些生儿子没屁*眼的家伙加工出来的各种恶心食品狠透了,所以现在他有机会管理了就特别制定了这个条理,但是李好也给了这几家免费赠送了一些后世的加工创意给他们发展新的产品做为慰籍。
李好在这里必须停留一会的原因是因为那些商人们怕李好一走这里的政策将无法继续。所以全部都有点忐忑,在得到李好和经济开发区的新领导的保证后大家才慢慢散去,前来送行的还有两个学院的老师和李好相识的人。同大家一一道别离开经济开发区后。李好的车队继续往洛阳行去。
长安城到洛阳不过几百公里,快马一天就能到达,步行的话半个月也差不多了,而且这条路铺了水泥后行走起来更加方便了。李好他们的速度介于快马和步行之间,估计的话也就几天的时间就能到达。这是李好第一次东行,车上大部分人也是,得利于马车上的玻璃窗子。所以大家还能一路看到各处的风景。青的山,蓝的天。绿的水,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流。
这一路上李好很少坐马车上,他经常骑着马,不时的看下周围的环境还有其他情况。然后让武顺帮他记录下来,这些还有大用的。比如说他们这一路看到的环境问题,这就是一个大问题。水泥路两边古人比后世的人不会差多少,两边都种了树木,用来遮荫也可以护路,两边还修有排水沟。但是其他地方保护的就没这么好了,李好想起从唐以后,长安的繁荣似乎就一去不回了,这大概就跟他们现在过量的开采耕种又不注意保护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导致粮食什么的依靠关中无法满足了,所以只有东移。为了后世子孙不用看着黄河的水越来越黄,不用担心黄河泛滥。不用怕沙尘暴,那么现在就要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了。
李好这次东行南下是带着很多目的的,他想真正的考察下这个年代全国的水利环境情况到底是什么样,为什么会演变成后世那种处处是灾害的样子,虽然有一段时间某些脑残搞了个与天斗,但是在那之前神州大地也是灾荒不断的。尤其以黄河和洞庭湖区域为最了。这两个地方也就成了李好这次出行的重点考察的地方,其次是给南方和海边的人带去一些后世验证过的新技术。而现在黄河就是李好的第一个要考察的地方。
黄河是华夏境内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全河天然径流量多年平均为57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流域内有耕地上亿亩,人口上千万人。如包括下游河南、山东两省沿河关系密切的地区,总耕地达两亿亿亩,总人口在后世为上亿人了。因此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但是,黄河给华夏民族带来不光是好处,黄河也给他们带来很多的灾难。历史上黄河两岸以水灾严重而著称。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遍及全河的上、中、下游。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在下游决口的年份达543年,平均约四年半一次。有的一年中决溢多次,总计决溢达1590多次,并有多次大的改道和迁徙。改道最北的经海河至天津入海,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因此,水灾波及黄淮海平原冀、鲁、豫、皖、苏五省区,总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
黄河下游河道由于泥沙不断淤积,形成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地上悬河”,一旦洪水破堤决口后,往往不再回归原河道,而走新辟的河道入海,形成河流改道。每次改道,都要冲毁当地的村舍田园,破坏原有的水系和交通设施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所以决口改道是黄河水灾一大特征。据195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历史时期见于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总计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这26次较大的改道中,又有6次影响巨大的改道,所涉及的地区有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今临漳西南)元城(今大名东)以上决口,泛滥清河(今县东南)以东数郡。王景、王吴治理黄河,使“河汴分流”,固定了从荥阳到千乘海口的新河道,即东汉到隋唐五代的黄河下游河道。从长寿津(今濮阳西南)与西汉大河分离,流经今濮阳、范县以南,阳谷、东阿以北,茌平以东,禹城以北,商河、惠民以南,东至利津入海。王景治河以后,黄河进入一个相对安流时期,原因除了中游地区由农变牧,来沙量减少外,也和这条河道距海较近,地形低下,水流顺畅有密切关系。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