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章:刁民?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大秦之帝国再起最新章节!
“在下朱石鸡。”
“我叫英布。”
“英校尉,二万石稻米,请容我唤来罗县县长清点一下。”
“本是应该的。朱校尉请!”
要说起来吧,朱石鸡和英布都是在周文麾下混过,但那是英布从周文麾下脱离之后,朱石鸡才和余樊君到了周文帐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觉得周文实在没有前途,后面队伍被打散了全部都是另找“下家”,英布去了吴芮麾下,朱石鸡去了中原,余樊君跑去了楚国。
朱石鸡后面不知道是什么个情况竟是与陈胜混到了一块,然后等刘邦在陈胜队伍中成了主要头领,他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不牢牢抱住陈胜的大腿,甚至是不去抱吴广的大腿,反而去选择了怎么看都没有什么特别才能的刘邦。
或许说刘邦没有什么才能也不对,至少刘邦非常会笼络人,估计也是这样朱石鸡才会成了刘邦手下?
罗县的县长看着是一个长相非常普通的人,可能是因为近期劳累的关系,他的脸色有些不好,但是精神看着却是谁都能发现有着一种莫名的亢奋。他叫杨亮,本来是阳羡县的县丞,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总算是爬到了一县的父母之官。
“英校尉辛苦了。”杨亮满脸带笑,他还刻意地看了一下英布脸上的黥字,不过并没有露出什么异色。
英布脸上就是有黥字,很长一段时间里脸上那个黥字还是他的骄傲。
这年头脸上有黥面的人不少,缺点手指脚趾的人也不奇怪,那是因为秦律的严苛,触犯了秦律动辄就是身体上要少点什么或是多点什么,正因为这样人们喊暴秦也才喊得理直气壮。
杨亮只是与英布稍微客套了一下,必要的礼节过后立刻查验粮食。
要说为了官场客套,做一些比如说信任谁谁谁,然后不按照程序查验的事情,被信任的那人未必会感激。其实感激大多时候也没有什么屁用,要是没有查验而出了问题,两人最后都要受罪。
稻米是好稻米,可不是什么陈年的玩意。帝国也不具备将粮食存个十来年的机会,毕竟几处产量基地建设的时间也就是那么几年人成型的事情,再有长期都有大军在作战,粮食是哗啦啦像流水一般的淌出去。
运来罗县的粮食是帝都那边的存货,杨亮一看稻米的颗粒大小也能猜出产地是哪。他将手里的米粒重新放回去。不由感慨了一句:“南方……西南方真的是一处种粮食的好地方啊!”
可不是嘛,因为气候的原因,越是靠近西南粮食就越好种,一年两熟是常态,杨亮似乎还听说南洋舰队发现了一些可以一年三熟种粮食的风水宝地,心里感概要是连这样帝国还会缺乏储备粮,那该是荒唐到了什么份上。
“县长可是查验完了?”英布才不管杨亮有什么感概,他说:“若是查验无误,布便要带着队伍返回帝都。下午再将其余物资运过来。”
杨亮拱手行礼道:“查验完了,有劳校尉。”
英布拱手回礼。面无表情地说:“职责所在。”
朱石鸡只是站在一旁,他看着面无表情的英布,心中思索着:“英布这个名字怎么好像在哪里听过?”
倒不是朱石鸡知道英布也在周文麾下混过,他是想起了自己的好友余樊君似乎有说过这么个人。
现在在使节团任职的余樊君与朱石鸡确实是好友,两人可以算得上是一块出生入死的刎颈之交,天下大乱之后一同漂泊着连续投了几方势力,最后和邓说、郑布、丁疾等人一块入了刘邦帐下。
余樊君到了帝国之后有自己的发展,朱石鸡很清楚余樊君这一次能任职使节团,可以与当今天子的唯一徒弟成为上下级关系,那是余樊君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能这般好运。
朱石鸡认为余樊君会好运很简单。前往中亚的使节团颇为被皇帝关注,韩信更是余樊君的顶头上司,余樊君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是能与韩信建立起友谊。日后怎么也会是得到很大的一份助力。
朱石鸡一点都不嫉妒余樊君,因为在这么个年代里,刎颈之交要是发达了绝对不会忘记弟兄。他想了有一会才记得余樊君还真的说起过英布这么个人,那是余樊君从韩信那里听到了一些消息,其中就有关于英布的一些事情。
“这位仁兄的风评简直是差劲到没边了!”朱石鸡看着另一边招呼士卒卸下粮食的英布,想着:“明明有一身的本事。却是心思太多,韩信提起他的时候似乎感到非常的可惜?”
杨亮在那边忙碌完来到朱石鸡身侧,说道:“朱校尉,还劳烦准备调动军士维稳。”
朱石鸡不再胡思乱想,应承了杨亮一声唤来副手,吩咐道:“调动一曲士卒,配合罗县一干官吏。”
一曲士卒就是一千人,他们这种禁军的建制不存在非满编,一直都是满编状态,必要的时候甚至是会被加强,视实际需要某一个建制下弄个什么加强屯加强曲什么的。
军方配合地方官行事的机会不多,一般情况下只有地方官配合军方的份。不过吧,这一次事情有点特别,执政府那边赈灾需要用到维稳力量,考虑到有三十多万众,也是考虑到禁军的特殊性,张良是先得到萧何的支持,然后萧何与张良一同找到监国吕议,一番解释之后得到吕议的同意,驻扎在南陵周边的禁军才调动起来,参与到一应事物之中。
朱石鸡现在也是校尉身份,按照帝国军方不成文的规则,禁军的待遇要比国防军高上半级左右,比郡县兵等二线部队的待遇自然也是更好。那就是英布与朱石鸡见面之后,隐隐约约中表现出嫉妒和不甘心的主要原因。
禁军参与到赈灾的数量其实不多,也就是一校五千人,另有三万临时调动来的屯田兵和郡县兵。
屯田兵和郡县兵是干一些建立营地什么的事情,还需要充当一下搬运工之类的杂活。禁军在罗县的主要任务是维持治安,因为他们是皇帝亲军的身份,升斗小民本能地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唯唯诺诺地按照禁军规定办事是常态,更加没人敢乱来什么的。这也是为什么是禁军来维持治安,能够比其他建制的部队更能事半功倍的原因。
安置灾民的营地就在不远处,远远看去看到的是一片摆列整齐的营帐。规格上是按照军方的习惯来,只不过里面住的不是士兵,是从一些地区集中过来的黔首。
春汛的时候长江溃堤了嘛,这种事情往年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帝国没有建立之前。官府虽然在天灾发生的时候会赈灾什么的,但是得说一句天大的实话,被妥善安置的黔首不是没有,但是更多受了灾的黔首基本上只能是听天由命。
帝国一直在启动大型工程,对于怎么来安置数万人或是数十万众人可谓是经验丰富,前期的时候会出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甚至是发生暴动什么的,但是近些年来哪怕是有事也只是出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大事倒是也没有再发生了。
三十多万灾民被安置到长沙郡的罗县,他们并不会一直被安排在这里吃公家棚子里的稀粥。过一段时间就会以以工代赈的名义进行招募,本着自愿的原则被四散分流,然后前往边郡地区先打工,当地官府再用自己办法诱使他们原地安家。
“挺麻烦的吧?”朱石鸡一脸的揶揄,对杨亮说道:“那些家伙是出了名的不挪窝,要不是天灾发生,想让他们离开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田可不容易的很。”
“是啊。”杨亮感慨道:“之前就有听说了,只是没想到会麻烦到这份上。”
穷山恶水多刁民什么的最是让官员烦恼了,一般情况下的穷山有地理位置的因素,可是也不缺少一些思想僵化的人。他们明明就待在不错的地理位置,可是死脑筋不肯跟着时代的进步一块腾达。
长江地段是好地方吧?没人能够否认有着水利便利的长江区域是不好的地方,很大一片区域因为不缺乏水源的关系也是算是容易耕种的好土地。
恰恰是因为长江流域对于农耕来说真的太合适了,结果就是在帝国开始要迈向大开拓时代和建设基础工业的时候。明明工业的利益点已经迸发出来,可是许许多多的人依然是盯着那一亩三分田,只是在农忙的时候劳作一下。
长江流域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比较奇怪的是从中原或是其它地方迁移过来的人懂得去抓住机会,也是他们在长江流域没有属于自己的田亩,只能去打工。那些拥有土地的人。他们在非农忙的时候宁肯蹲在自家门口抓身上的虱子,都不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去借机打工。
这一次执政府针对的区域就是那些属于思想僵化的区域,运用的手段不怎么光彩,但也不是为了折腾而折腾。
杨亮因为罗县的县长,恰好是属于执政府划拨出来安置灾民的地方,他幸运地能够参与到执政府的一系列的计划当中来。只是吧,关乎到迁移黔首的事情从来都不简单,特别是要将一些本来有田产的人迁移到其它地方,不说到底好不好忽悠,没有发生大乱就能称得上是大功一件。
“天灾,不是吗?”朱石鸡也有属于自己的感慨,他十分佩服萧何,也觉得张良的胆子实在有够大。他吸了一口气,放慢了说话的速度,说道:“几乎全变成了泽国,没有个一两年的时间根本就无法耕作,他们会发现这个事实。”
杨亮有些心不在焉地“嗯嗯”了两声,指着安置灾民的营地,随口说道:“已经将情况告诉他们了,他们也清楚短时间内无法劳作。”
其实招募灾民前往其它郡县打工的事情并不顺利,那帮子家伙,他们很清楚水灾过后农田将变得更加肥沃,大多数是想着这一段时间内让官府周济一下,撑过这一段时间再来好好地继续做一个刨土的农夫。
想依靠官府周济撑过眼前难关的人真的非常多,他们明明知道这样很有难度,可是依然期盼着粥长能够持续下去。
事实上是什么?是上古先秦时代讲究的是有付出才有回报,哪怕是官府都没有无缘无故地养着一帮吃闲饭的人,只是在突发意外的时候周济一下,一定时间过后就会收敛周济的行为,那是一种绝不让国民养成懒惰的国策,亦是国力真心撑不住。所以吧,要是看某一些史书,记载着某地发生天灾,然后国家仅仅是意思一下就放任黔首自生自灭,那真心不是统治阶层的过错,是那时候的思维特点,亦是当时每个国家的国策。
发生灾变由国家来养着灾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真的查阅一下史书,好像是到了有宋一代才成为惯例,此前的任何一个朝代里面都是先期周济一下,然后官方找一些事情给灾民干,持续履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观念。
有宋一代周期非常长的赈灾行为有历史因素,那是老赵家得天下不正,也是那时候的社会观念已经改变。他们无条件的赈灾也没有持续多久,吃闲饭吃得久了是个人都想着要不劳而获。
国策的变动也让赵宋吃到了苦头,当不劳而获成为一种习惯,很多人就会忘却自己其实也是有手有脚。到最后,赵宋朝廷估计是实在受不了那些长期吃闲饭的人,搞出了厢兵制度。
说白了有宋一代的厢兵制度就不是用来打仗的。他们是非常粗鲁地将任何发生混编区域的人,毫无例外地收编为管制人员,然后像是一帮牲口一般的养着,既不成为国有劳动力,只是定时定点地投入一些财帛和粮食,并且还有非常多的限制,最后是玩脱了,被自己制定的国策给牵扯国力,然后耗死。
朱石鸡像是在揶揄一般地说:“这活不好干,但是干得好了可是会飞黄腾达的。”
杨亮的回应是什么?他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有一脸的苦笑。(~^~)
“在下朱石鸡。”
“我叫英布。”
“英校尉,二万石稻米,请容我唤来罗县县长清点一下。”
“本是应该的。朱校尉请!”
要说起来吧,朱石鸡和英布都是在周文麾下混过,但那是英布从周文麾下脱离之后,朱石鸡才和余樊君到了周文帐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觉得周文实在没有前途,后面队伍被打散了全部都是另找“下家”,英布去了吴芮麾下,朱石鸡去了中原,余樊君跑去了楚国。
朱石鸡后面不知道是什么个情况竟是与陈胜混到了一块,然后等刘邦在陈胜队伍中成了主要头领,他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不牢牢抱住陈胜的大腿,甚至是不去抱吴广的大腿,反而去选择了怎么看都没有什么特别才能的刘邦。
或许说刘邦没有什么才能也不对,至少刘邦非常会笼络人,估计也是这样朱石鸡才会成了刘邦手下?
罗县的县长看着是一个长相非常普通的人,可能是因为近期劳累的关系,他的脸色有些不好,但是精神看着却是谁都能发现有着一种莫名的亢奋。他叫杨亮,本来是阳羡县的县丞,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总算是爬到了一县的父母之官。
“英校尉辛苦了。”杨亮满脸带笑,他还刻意地看了一下英布脸上的黥字,不过并没有露出什么异色。
英布脸上就是有黥字,很长一段时间里脸上那个黥字还是他的骄傲。
这年头脸上有黥面的人不少,缺点手指脚趾的人也不奇怪,那是因为秦律的严苛,触犯了秦律动辄就是身体上要少点什么或是多点什么,正因为这样人们喊暴秦也才喊得理直气壮。
杨亮只是与英布稍微客套了一下,必要的礼节过后立刻查验粮食。
要说为了官场客套,做一些比如说信任谁谁谁,然后不按照程序查验的事情,被信任的那人未必会感激。其实感激大多时候也没有什么屁用,要是没有查验而出了问题,两人最后都要受罪。
稻米是好稻米,可不是什么陈年的玩意。帝国也不具备将粮食存个十来年的机会,毕竟几处产量基地建设的时间也就是那么几年人成型的事情,再有长期都有大军在作战,粮食是哗啦啦像流水一般的淌出去。
运来罗县的粮食是帝都那边的存货,杨亮一看稻米的颗粒大小也能猜出产地是哪。他将手里的米粒重新放回去。不由感慨了一句:“南方……西南方真的是一处种粮食的好地方啊!”
可不是嘛,因为气候的原因,越是靠近西南粮食就越好种,一年两熟是常态,杨亮似乎还听说南洋舰队发现了一些可以一年三熟种粮食的风水宝地,心里感概要是连这样帝国还会缺乏储备粮,那该是荒唐到了什么份上。
“县长可是查验完了?”英布才不管杨亮有什么感概,他说:“若是查验无误,布便要带着队伍返回帝都。下午再将其余物资运过来。”
杨亮拱手行礼道:“查验完了,有劳校尉。”
英布拱手回礼。面无表情地说:“职责所在。”
朱石鸡只是站在一旁,他看着面无表情的英布,心中思索着:“英布这个名字怎么好像在哪里听过?”
倒不是朱石鸡知道英布也在周文麾下混过,他是想起了自己的好友余樊君似乎有说过这么个人。
现在在使节团任职的余樊君与朱石鸡确实是好友,两人可以算得上是一块出生入死的刎颈之交,天下大乱之后一同漂泊着连续投了几方势力,最后和邓说、郑布、丁疾等人一块入了刘邦帐下。
余樊君到了帝国之后有自己的发展,朱石鸡很清楚余樊君这一次能任职使节团,可以与当今天子的唯一徒弟成为上下级关系,那是余樊君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能这般好运。
朱石鸡认为余樊君会好运很简单。前往中亚的使节团颇为被皇帝关注,韩信更是余樊君的顶头上司,余樊君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是能与韩信建立起友谊。日后怎么也会是得到很大的一份助力。
朱石鸡一点都不嫉妒余樊君,因为在这么个年代里,刎颈之交要是发达了绝对不会忘记弟兄。他想了有一会才记得余樊君还真的说起过英布这么个人,那是余樊君从韩信那里听到了一些消息,其中就有关于英布的一些事情。
“这位仁兄的风评简直是差劲到没边了!”朱石鸡看着另一边招呼士卒卸下粮食的英布,想着:“明明有一身的本事。却是心思太多,韩信提起他的时候似乎感到非常的可惜?”
杨亮在那边忙碌完来到朱石鸡身侧,说道:“朱校尉,还劳烦准备调动军士维稳。”
朱石鸡不再胡思乱想,应承了杨亮一声唤来副手,吩咐道:“调动一曲士卒,配合罗县一干官吏。”
一曲士卒就是一千人,他们这种禁军的建制不存在非满编,一直都是满编状态,必要的时候甚至是会被加强,视实际需要某一个建制下弄个什么加强屯加强曲什么的。
军方配合地方官行事的机会不多,一般情况下只有地方官配合军方的份。不过吧,这一次事情有点特别,执政府那边赈灾需要用到维稳力量,考虑到有三十多万众,也是考虑到禁军的特殊性,张良是先得到萧何的支持,然后萧何与张良一同找到监国吕议,一番解释之后得到吕议的同意,驻扎在南陵周边的禁军才调动起来,参与到一应事物之中。
朱石鸡现在也是校尉身份,按照帝国军方不成文的规则,禁军的待遇要比国防军高上半级左右,比郡县兵等二线部队的待遇自然也是更好。那就是英布与朱石鸡见面之后,隐隐约约中表现出嫉妒和不甘心的主要原因。
禁军参与到赈灾的数量其实不多,也就是一校五千人,另有三万临时调动来的屯田兵和郡县兵。
屯田兵和郡县兵是干一些建立营地什么的事情,还需要充当一下搬运工之类的杂活。禁军在罗县的主要任务是维持治安,因为他们是皇帝亲军的身份,升斗小民本能地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唯唯诺诺地按照禁军规定办事是常态,更加没人敢乱来什么的。这也是为什么是禁军来维持治安,能够比其他建制的部队更能事半功倍的原因。
安置灾民的营地就在不远处,远远看去看到的是一片摆列整齐的营帐。规格上是按照军方的习惯来,只不过里面住的不是士兵,是从一些地区集中过来的黔首。
春汛的时候长江溃堤了嘛,这种事情往年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帝国没有建立之前。官府虽然在天灾发生的时候会赈灾什么的,但是得说一句天大的实话,被妥善安置的黔首不是没有,但是更多受了灾的黔首基本上只能是听天由命。
帝国一直在启动大型工程,对于怎么来安置数万人或是数十万众人可谓是经验丰富,前期的时候会出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甚至是发生暴动什么的,但是近些年来哪怕是有事也只是出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大事倒是也没有再发生了。
三十多万灾民被安置到长沙郡的罗县,他们并不会一直被安排在这里吃公家棚子里的稀粥。过一段时间就会以以工代赈的名义进行招募,本着自愿的原则被四散分流,然后前往边郡地区先打工,当地官府再用自己办法诱使他们原地安家。
“挺麻烦的吧?”朱石鸡一脸的揶揄,对杨亮说道:“那些家伙是出了名的不挪窝,要不是天灾发生,想让他们离开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田可不容易的很。”
“是啊。”杨亮感慨道:“之前就有听说了,只是没想到会麻烦到这份上。”
穷山恶水多刁民什么的最是让官员烦恼了,一般情况下的穷山有地理位置的因素,可是也不缺少一些思想僵化的人。他们明明就待在不错的地理位置,可是死脑筋不肯跟着时代的进步一块腾达。
长江地段是好地方吧?没人能够否认有着水利便利的长江区域是不好的地方,很大一片区域因为不缺乏水源的关系也是算是容易耕种的好土地。
恰恰是因为长江流域对于农耕来说真的太合适了,结果就是在帝国开始要迈向大开拓时代和建设基础工业的时候。明明工业的利益点已经迸发出来,可是许许多多的人依然是盯着那一亩三分田,只是在农忙的时候劳作一下。
长江流域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比较奇怪的是从中原或是其它地方迁移过来的人懂得去抓住机会,也是他们在长江流域没有属于自己的田亩,只能去打工。那些拥有土地的人。他们在非农忙的时候宁肯蹲在自家门口抓身上的虱子,都不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去借机打工。
这一次执政府针对的区域就是那些属于思想僵化的区域,运用的手段不怎么光彩,但也不是为了折腾而折腾。
杨亮因为罗县的县长,恰好是属于执政府划拨出来安置灾民的地方,他幸运地能够参与到执政府的一系列的计划当中来。只是吧,关乎到迁移黔首的事情从来都不简单,特别是要将一些本来有田产的人迁移到其它地方,不说到底好不好忽悠,没有发生大乱就能称得上是大功一件。
“天灾,不是吗?”朱石鸡也有属于自己的感慨,他十分佩服萧何,也觉得张良的胆子实在有够大。他吸了一口气,放慢了说话的速度,说道:“几乎全变成了泽国,没有个一两年的时间根本就无法耕作,他们会发现这个事实。”
杨亮有些心不在焉地“嗯嗯”了两声,指着安置灾民的营地,随口说道:“已经将情况告诉他们了,他们也清楚短时间内无法劳作。”
其实招募灾民前往其它郡县打工的事情并不顺利,那帮子家伙,他们很清楚水灾过后农田将变得更加肥沃,大多数是想着这一段时间内让官府周济一下,撑过这一段时间再来好好地继续做一个刨土的农夫。
想依靠官府周济撑过眼前难关的人真的非常多,他们明明知道这样很有难度,可是依然期盼着粥长能够持续下去。
事实上是什么?是上古先秦时代讲究的是有付出才有回报,哪怕是官府都没有无缘无故地养着一帮吃闲饭的人,只是在突发意外的时候周济一下,一定时间过后就会收敛周济的行为,那是一种绝不让国民养成懒惰的国策,亦是国力真心撑不住。所以吧,要是看某一些史书,记载着某地发生天灾,然后国家仅仅是意思一下就放任黔首自生自灭,那真心不是统治阶层的过错,是那时候的思维特点,亦是当时每个国家的国策。
发生灾变由国家来养着灾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真的查阅一下史书,好像是到了有宋一代才成为惯例,此前的任何一个朝代里面都是先期周济一下,然后官方找一些事情给灾民干,持续履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观念。
有宋一代周期非常长的赈灾行为有历史因素,那是老赵家得天下不正,也是那时候的社会观念已经改变。他们无条件的赈灾也没有持续多久,吃闲饭吃得久了是个人都想着要不劳而获。
国策的变动也让赵宋吃到了苦头,当不劳而获成为一种习惯,很多人就会忘却自己其实也是有手有脚。到最后,赵宋朝廷估计是实在受不了那些长期吃闲饭的人,搞出了厢兵制度。
说白了有宋一代的厢兵制度就不是用来打仗的。他们是非常粗鲁地将任何发生混编区域的人,毫无例外地收编为管制人员,然后像是一帮牲口一般的养着,既不成为国有劳动力,只是定时定点地投入一些财帛和粮食,并且还有非常多的限制,最后是玩脱了,被自己制定的国策给牵扯国力,然后耗死。
朱石鸡像是在揶揄一般地说:“这活不好干,但是干得好了可是会飞黄腾达的。”
杨亮的回应是什么?他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有一脸的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