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0章 考核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逍遥侯最新章节!
李中易对参议们的考核,既刁钻又十分考验基本功,而且,由于是皇帝本人亲自出题考试,一旦考砸了,很可能影响未来的前程,谁敢马虎大意?
出完题目之后,李中易只留下了张三正监督考试,他本人则在马光达的陪同之下,继续在军营里四处溜达。
“耀明,你治军的手段越来越多了。”李中易旁观了两队士兵捉对用木刀木枪撕杀之后,不由大发感慨。
马光达摸着脑袋,露出憨厚的笑容,解释说:“我军迟早要打遍全天下的军队,早点作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正好符合您一向倡导的有备无患!”
李中易频频点头,摸着下巴说:“朕部下的大将之中,就数你最是踏实肯干,比廖晓达那个喜欢耍嘴皮子的家伙,可强出太多了。”
马光达听得懂李中易的潜台词,李中易并不是在批评廖山河,而是分别指出了两员大将的性格特点。
实际上,李中易对廖山河的喜爱,军中的大将之中,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和喜欢多嘴多舌的廖山河相比,马光达属于闷嘴葫芦的类型,脾气秉性和杨烈大致相仿。
这主要是和马光达的成长环境有关系,马光达自幼丧父,靠着母亲替人作针线活赚些银钱,这才慢慢的被养大了。
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马光达便学会了看成年人的眼色,也让他养成了谨言慎行的好习惯。
不过,马光达的话少,那仅仅是针对一般人而已。只要和李中易在一起,他的话就很多,多到李中易有种面对廖山河的感觉。
“皇上,您常说,玉不琢不成器,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臣以为,练兵之道,就要敢于设想从未见过的场景,并督促军官和士兵们加以训练。”马光达一旦打开话匣子,比廖山河那个大嘴巴,还要话多。
李中易笑道:“兵者国之大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能够持续性多年如一日都这么在做着未雨绸缪的事情,朕没有看走眼。”
马光达得了李中易的夸赞,颇有些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后脑勺,轻声道:“臣的这么点本事,还不都是皇上您教的么?”
“哈哈,你这马屁拍得朕很舒服呐。”李中易被逗笑了,越是平日里不拍马屁之人,突然拍的如此的热烈,倒让李中易颇有些不太适应之感。
马光达微红着脸,小声说:“臣不会拍马屁,皇上不罪臣的乱说话,也就很满足了。”
李中易差点笑出声了,嘿嘿,他身边的大将们,从杨烈开始,个个都是人精。
在马光达的军营里逛了一圈之后,李中易回到参议司的驻地,挨个看大家提交的答案。
这一次,李中易出的题目,其实并不刁钻,而是四平八稳的论述题:浅论劳师远征的后勤?
打仗就是打后勤,参议司的人虽然没管后勤辎重,可是,计算战果的得失,又必须首先计算后勤物资的充裕程度,这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天堑!
在李家军的参议司之中,后勤辎重的供给能力,属于最基础的一种能力,人人都应具备。
李中易信手拿起一份答案,仔细的读了一遍之后,不由眼前一亮。他在末尾处,找到了此人的姓名,曾公昌。
曾公昌提出了一个很新颖的构想,在全国的重要水运枢纽城市,设立辎重物资储备和转运仓库。
遇见战时,由于平常已经有了储备的物资,大军只需要乘马快速赶到即可,而不需要召集太多的民夫,随军转运粮草和辎重。
李中易自然很清楚,不管是英国在全球的初级殖民统治,还是美国的经济殖民统治,都建立在军事基地控制范围的基础之上。
比如说,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就是利用印度的基地,快速将兵员和作战物资,通过海上交通线,运到中国的沿海地区。
按照曾公昌的构想,可以在全国的沿江或沿河地区,设置若干个军事物资转运中心。不管遇见兵变还是民变,朝廷派出大军镇压的速度,都会因转运中心的存在,而大大的加快。
李中易把曾公昌的答案,翻过来倒过去,反复看了三遍,却并没有当众叫曾公昌过来,反而把答案直接塞进了袖口,然后像没事人一般,接着看其他参议的答案。
对于特殊人才提拔上升的通道,在李中易看来,本就应该多元化,而不应僵化古板的机械执行。
一般性质的考试,其实是选拔普通军官的模式,并不适应特殊人才的需求。
比如说,曾公昌此人吧,他的名字已经被李中易牢牢的记住了,只等合适的时机,再单独召见,慢慢的深谈。
至于那些准备不充分,以至于答题不怎么好的参议,李中易不需要去记住他们的名字,只需要把答案点评一番,就可以起到鞭打快马的效果。
人的社会,天然就有竞争,要么符合李中易的要求,被快速提拔起来。要么,就会被末位淘汰出局。
在参议司系统之中,每个月都会有固定的考试,根据考试的结果,总有百分之五的参议,被请出参议司的系统,并补充同等数量的新型军官进来。
在李家军的体系之中,参议司系统的军官,起到的作用是谋划作战并承上启下,绝对不容庸人长期混日子。
在回去行宫的路上,李中易接到了水师发来的战报:赵老幺已经利用各种火炮的巨大威力,在杭州湾成功逼降了吴越国的水师。
“嘿嘿,赵老幺不愧是水师宿将。”李中易对赵老幺的表现,非常之满意。
吴越国的水师力量,当然无法和强汉朝的强大水师相提并论,单单是船载火炮这一项,就差距甚远。
但是,吴越国的水师力量的特点是,运输型的海运大船颇多,正好适合搬运杭州城中缴获来的数不胜数的战果物资。
说白了,多了吴越国水师的诸多大船,不管是运兵、运马,还是运物资,都比此前要从容宽裕的多。
如今,强汉朝的水师加上吴越国的水师,大船已近千艘之多。单就水上力量而言,强汉朝的水师已经远远超过了林仁肇统帅的南唐水师,更别提强汉朝的传统优势——步军力量。
归根到底,李中易是依靠强悍的步军力量,夺取的大周江山,南唐的羸弱步军根本无法和李家军相提并论。
在历代统治者之中,李中易算是最重视水师的一位,水师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调兵和运输物资的成本最低。
有了曾公昌的提醒,李中易已经下定了决心,打算沿着淮河、黄河和长江,修建若干个物资储备中心,以应对帝国领土日益扩大的政治和经济需求。
回到行宫之后,吴越国官员们的试卷,已经整理完毕,并整齐的码放到了李中易的御案之上。
李中易望着堆积得老高的试卷,不由暗暗叹息一声,这就是为人君父的代价吧。
此次吴越国低级官员们的考核,因是大军出征之中,文臣们都没随军,主考官只能由李中易亲自担任,也必须由他亲自担任。
毕竟,选拔任用合格的官员,事关吏治的清明以及基本国策的推行,李中易绝不敢马虎大意,哪怕试卷再多,也必须他一个人勇于承担起来。
三天过去了,李中易紧赶慢赶,终于赶在出兵西进之前,把所有的试卷,全都精读了一遍。
最终的结果是,符合李中易要求的吴越本地官员,仅有不足十人而已。其余的人,要么书法甚佳,但治国的政策完全是瞎编;要么是,空洞之极,不知所云。
不过,透过批阅的这些试卷,李中易算是看明白了,无论大江南北,儒学的影响力可谓是根深蒂固。
客观的说,一百份试卷之中,有九十九份,和儒学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近千名官员之中,仅有不足十人,和李中易的治国理念有着大致的相似之处。
其中,最令李中易欣赏的一份试卷,是前任吴越国市泊司主簿刘佳文所写。
在试卷中,刘佳文花了很大的篇幅,分析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虽然,刘佳文更多的是关心赋税的增多,却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李中易提笔在小本本上,一笔一划的记下了刘佳文的名字,在他看来,只要是人才皆可使用,不拘一格降人才嘛!
至于,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这主要是看监督机构,能否进行有效的监督了。
要让官员们不敢贪,不能贪,以及不愿贪,并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解决,只能慢慢的来。
尽管符合李中易心意的吴越国官员,不足十位,不过,李中易留下名字的官员,依然超过了五十位。
毕竟,吴越国刚刚平定不久。如果李中易头一次选拔出来的官员,仅有不足十位,难免会让吴越地区的仕绅们,人心浮动且不稳。
就在李中易批阅完公文,即将上床安寝之时,同知军法司事的李浩东突然紧急求见,说是有大事禀报。
李中易心头猛的一沉,以李浩东的性格,必须是真的出了大事,他才可能漏夜来报。
李中易对参议们的考核,既刁钻又十分考验基本功,而且,由于是皇帝本人亲自出题考试,一旦考砸了,很可能影响未来的前程,谁敢马虎大意?
出完题目之后,李中易只留下了张三正监督考试,他本人则在马光达的陪同之下,继续在军营里四处溜达。
“耀明,你治军的手段越来越多了。”李中易旁观了两队士兵捉对用木刀木枪撕杀之后,不由大发感慨。
马光达摸着脑袋,露出憨厚的笑容,解释说:“我军迟早要打遍全天下的军队,早点作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正好符合您一向倡导的有备无患!”
李中易频频点头,摸着下巴说:“朕部下的大将之中,就数你最是踏实肯干,比廖晓达那个喜欢耍嘴皮子的家伙,可强出太多了。”
马光达听得懂李中易的潜台词,李中易并不是在批评廖山河,而是分别指出了两员大将的性格特点。
实际上,李中易对廖山河的喜爱,军中的大将之中,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和喜欢多嘴多舌的廖山河相比,马光达属于闷嘴葫芦的类型,脾气秉性和杨烈大致相仿。
这主要是和马光达的成长环境有关系,马光达自幼丧父,靠着母亲替人作针线活赚些银钱,这才慢慢的被养大了。
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马光达便学会了看成年人的眼色,也让他养成了谨言慎行的好习惯。
不过,马光达的话少,那仅仅是针对一般人而已。只要和李中易在一起,他的话就很多,多到李中易有种面对廖山河的感觉。
“皇上,您常说,玉不琢不成器,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臣以为,练兵之道,就要敢于设想从未见过的场景,并督促军官和士兵们加以训练。”马光达一旦打开话匣子,比廖山河那个大嘴巴,还要话多。
李中易笑道:“兵者国之大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能够持续性多年如一日都这么在做着未雨绸缪的事情,朕没有看走眼。”
马光达得了李中易的夸赞,颇有些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后脑勺,轻声道:“臣的这么点本事,还不都是皇上您教的么?”
“哈哈,你这马屁拍得朕很舒服呐。”李中易被逗笑了,越是平日里不拍马屁之人,突然拍的如此的热烈,倒让李中易颇有些不太适应之感。
马光达微红着脸,小声说:“臣不会拍马屁,皇上不罪臣的乱说话,也就很满足了。”
李中易差点笑出声了,嘿嘿,他身边的大将们,从杨烈开始,个个都是人精。
在马光达的军营里逛了一圈之后,李中易回到参议司的驻地,挨个看大家提交的答案。
这一次,李中易出的题目,其实并不刁钻,而是四平八稳的论述题:浅论劳师远征的后勤?
打仗就是打后勤,参议司的人虽然没管后勤辎重,可是,计算战果的得失,又必须首先计算后勤物资的充裕程度,这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天堑!
在李家军的参议司之中,后勤辎重的供给能力,属于最基础的一种能力,人人都应具备。
李中易信手拿起一份答案,仔细的读了一遍之后,不由眼前一亮。他在末尾处,找到了此人的姓名,曾公昌。
曾公昌提出了一个很新颖的构想,在全国的重要水运枢纽城市,设立辎重物资储备和转运仓库。
遇见战时,由于平常已经有了储备的物资,大军只需要乘马快速赶到即可,而不需要召集太多的民夫,随军转运粮草和辎重。
李中易自然很清楚,不管是英国在全球的初级殖民统治,还是美国的经济殖民统治,都建立在军事基地控制范围的基础之上。
比如说,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就是利用印度的基地,快速将兵员和作战物资,通过海上交通线,运到中国的沿海地区。
按照曾公昌的构想,可以在全国的沿江或沿河地区,设置若干个军事物资转运中心。不管遇见兵变还是民变,朝廷派出大军镇压的速度,都会因转运中心的存在,而大大的加快。
李中易把曾公昌的答案,翻过来倒过去,反复看了三遍,却并没有当众叫曾公昌过来,反而把答案直接塞进了袖口,然后像没事人一般,接着看其他参议的答案。
对于特殊人才提拔上升的通道,在李中易看来,本就应该多元化,而不应僵化古板的机械执行。
一般性质的考试,其实是选拔普通军官的模式,并不适应特殊人才的需求。
比如说,曾公昌此人吧,他的名字已经被李中易牢牢的记住了,只等合适的时机,再单独召见,慢慢的深谈。
至于那些准备不充分,以至于答题不怎么好的参议,李中易不需要去记住他们的名字,只需要把答案点评一番,就可以起到鞭打快马的效果。
人的社会,天然就有竞争,要么符合李中易的要求,被快速提拔起来。要么,就会被末位淘汰出局。
在参议司系统之中,每个月都会有固定的考试,根据考试的结果,总有百分之五的参议,被请出参议司的系统,并补充同等数量的新型军官进来。
在李家军的体系之中,参议司系统的军官,起到的作用是谋划作战并承上启下,绝对不容庸人长期混日子。
在回去行宫的路上,李中易接到了水师发来的战报:赵老幺已经利用各种火炮的巨大威力,在杭州湾成功逼降了吴越国的水师。
“嘿嘿,赵老幺不愧是水师宿将。”李中易对赵老幺的表现,非常之满意。
吴越国的水师力量,当然无法和强汉朝的强大水师相提并论,单单是船载火炮这一项,就差距甚远。
但是,吴越国的水师力量的特点是,运输型的海运大船颇多,正好适合搬运杭州城中缴获来的数不胜数的战果物资。
说白了,多了吴越国水师的诸多大船,不管是运兵、运马,还是运物资,都比此前要从容宽裕的多。
如今,强汉朝的水师加上吴越国的水师,大船已近千艘之多。单就水上力量而言,强汉朝的水师已经远远超过了林仁肇统帅的南唐水师,更别提强汉朝的传统优势——步军力量。
归根到底,李中易是依靠强悍的步军力量,夺取的大周江山,南唐的羸弱步军根本无法和李家军相提并论。
在历代统治者之中,李中易算是最重视水师的一位,水师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调兵和运输物资的成本最低。
有了曾公昌的提醒,李中易已经下定了决心,打算沿着淮河、黄河和长江,修建若干个物资储备中心,以应对帝国领土日益扩大的政治和经济需求。
回到行宫之后,吴越国官员们的试卷,已经整理完毕,并整齐的码放到了李中易的御案之上。
李中易望着堆积得老高的试卷,不由暗暗叹息一声,这就是为人君父的代价吧。
此次吴越国低级官员们的考核,因是大军出征之中,文臣们都没随军,主考官只能由李中易亲自担任,也必须由他亲自担任。
毕竟,选拔任用合格的官员,事关吏治的清明以及基本国策的推行,李中易绝不敢马虎大意,哪怕试卷再多,也必须他一个人勇于承担起来。
三天过去了,李中易紧赶慢赶,终于赶在出兵西进之前,把所有的试卷,全都精读了一遍。
最终的结果是,符合李中易要求的吴越本地官员,仅有不足十人而已。其余的人,要么书法甚佳,但治国的政策完全是瞎编;要么是,空洞之极,不知所云。
不过,透过批阅的这些试卷,李中易算是看明白了,无论大江南北,儒学的影响力可谓是根深蒂固。
客观的说,一百份试卷之中,有九十九份,和儒学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近千名官员之中,仅有不足十人,和李中易的治国理念有着大致的相似之处。
其中,最令李中易欣赏的一份试卷,是前任吴越国市泊司主簿刘佳文所写。
在试卷中,刘佳文花了很大的篇幅,分析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虽然,刘佳文更多的是关心赋税的增多,却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李中易提笔在小本本上,一笔一划的记下了刘佳文的名字,在他看来,只要是人才皆可使用,不拘一格降人才嘛!
至于,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这主要是看监督机构,能否进行有效的监督了。
要让官员们不敢贪,不能贪,以及不愿贪,并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解决,只能慢慢的来。
尽管符合李中易心意的吴越国官员,不足十位,不过,李中易留下名字的官员,依然超过了五十位。
毕竟,吴越国刚刚平定不久。如果李中易头一次选拔出来的官员,仅有不足十位,难免会让吴越地区的仕绅们,人心浮动且不稳。
就在李中易批阅完公文,即将上床安寝之时,同知军法司事的李浩东突然紧急求见,说是有大事禀报。
李中易心头猛的一沉,以李浩东的性格,必须是真的出了大事,他才可能漏夜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