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410章 准备北伐凉州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最新章节!
在新年的忙碌中,历史的篇章悄然翻到了195年,也是这个时空的建安元年。
国渊的年底述职,最终给李素提了不少困难:
比如在蜀地种棉花有多难、而如今诸葛瑾诸葛芷为了解决“成都平原冬天水车闲置”的事儿,又必须在益州补偿性地发展一定量的棉布产业,免得工业资源浪费。
这个问题,李素跟国渊最终讨论的结果,是让他安排人去相对干燥的巴西郡找嘉陵江两岸支流灌溉便利、气候又相对干燥的区域,种植棉花。
而且可以利用棉花作物吸水快、田地不需要蓄水的特点,挑山谷河流坡地种植,别浪费平地种水稻。
众所周知,后世蜀地也就重庆周边夏天比较燥热,无降雨时间足够长,而成都平原是不可能的。这么安排,也算是资源充分配置了。
除了蜀地种棉花的问题之外,国渊的第二个难处,是他发现“双季稻连续种了两年后,就开始出现地力下降,而且施肥都不一定补得回来”。
这个问题也是汉朝人不可能有解的,因为他们之前还没有如此狠地压榨过地力,也不可能跟后世种双季稻的宋朝人那样精耕细作大量施肥。
林邑稻引入益州,不过两年,第一年因为只有不到两万石的种子量,所以推广种植的面积还不到一个郡,大约也就几个县。194年的时候,才推广到益州大部分水稻产区都种。
所以,有“连续种植两年”实验经历的,大致也就是犍为郡治江阳县周边,和朱提郡邻泸水的一些县屯田区。国渊能那么快发现问题,可见工作态度还是很细致的,每年都在试点田严密统计产量。
要是换一个不负责任的一点的屯田官,要么放卫星随便吹牛谎报,要么无所谓不报单产,那样都得耽误不少时间,说不定将来还导致百姓因为种植技术不得法而减产。
因此不管这次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国渊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就凭这个态度,李素就额外赏赐了他黄金二十斤,而且表示会在届时给刘备的表章中,说明国渊的认真工作态度。
然后就是具体的解决了,李素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无非是借助那些泛泛而谈的经验。他首先提出了“一旦出现地力下降,别忙着休耕养地,可以种两年双季稻后,轮流套种一季黄豆”,毕竟大豆的固氮菌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点常识李素还是想得到的。
但是黄豆产量低,还不到种稻米的一半,农民亏肯定是要亏的,所以能不用就不用。
李素想到的第二个办法,是让国渊在那些山坡河谷屯田区,分类种植——比如几年前李素组织国渊在嘉陵江和泸水两岸屯田时,都是沿着江一长溜低洼平整的水浇地种稻米,高坡不平的地方种茶树和萝卜。
现在,就可以把一部分不太平整的萝卜田,改成种黄豆。收获季节之后,把黄豆收割了,剩下的植株全部翻耕挖出来,然后或集中堆放焚烧、把草木灰运到稻田里施肥。或者运力方便的话,在焚烧之前就把豆类植株完整拖到稻田里沤肥。
国渊种了多年田,他当然也知道种豆子貌似能让田地更加肥沃,但原先只弄过“轮种之后,直接把豆的残株翻耕到土里,为下一季作物肥田”,至于李素说的这种异地肥田,他似乎没有什么好印象。
听了这个建议时,国渊辩解道:“使君,这些我也病笃乱投医试过,把烧了的豆杆灰烬、或者是砍下来的豆杆,都倒到稻田里。但效果总是不如原田翻耕更能肥田。”
李素想了想,提醒道:“移肥不如原田翻耕肥力好,那说明你没做彻底——你也说了,是让屯民把豆萁收割了堆到稻田里,那最宝贵的豆根你没有挖走嘛,豆株的肥力,估计多半都在豆根里。”
李素内心当然知道,关键在于豆类植物的“根瘤菌”可以固氮,所以收割秸秆不挖根,效果就差了。但他必须用国渊听得懂的语言来说这事儿,不能贸然提“根瘤、固氮菌”这些专业术语。
而且因为根瘤菌在豆子收割之后还有可能游离存活,所以把豆根直接翻耕拔出来移走,肯定比烧成草木灰要好。只要固氮菌活着,总能再多固氮一些。
所以李素也提醒国渊:要么直接把秸秆烧成草木灰施肥,要么把豆根连根拔起一起堆肥,千万别多此一举把豆根挖出来后烧了施肥,那是暴殄天物。
国渊虽然不知道里面的科学原理,但使君难得肯跟他头脑风暴帮他想办法,他当然要都记下。哪怕使君说得不专业,国渊只要脑子里有了这根弦,大不了回去之后再做对照组实验嘛,一年之后不就知道“把豆根烧了施肥”和没烧沤肥效果差距有多大了。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李素和国渊商量的这套办法,也算是为地形复杂的蜀地量身定做了。要是搁北方大平原上,还犯不着费那么大劲儿折腾。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山田旁边就是水田”的复杂环境,用山田差田的轮种、种豆,来换取平田、水田的持续高强度种双季稻。
解决了轮种和豆子固氮肥地之后,李素唯一能补救的就是化肥了,但“化肥”这个念头在他心里也就一闪而过,随后就觉得自己可笑——他完全知道,在没有化工工业的朝代,要搞出化肥的难度,还不如想办法搞出火枪大炮呢。
但就在他放弃的时候,随着他本性谨慎、一条条梳理头脑风暴,还是被他发现了一些可能有用的思路:化学合成化肥是不可能了,但如果天然矿物里本身就有可以当化肥用的成分,而且本来就要分离出来,也没别的用处,那倒是可以想办法变废为宝的。
李素想来想去,可以动脑子的思路就是两条,前者有点遥远,后者方便倒是方便,但是产量杯水车薪,又犯不着单独特地去弄。
他就这么跟国渊说:“据我所知,古人便知道海岛鸟石可以肥田,诸如此类的矿物,《山海经》种也有只言片语提及。将来要长远解决肥田的问题,还是得开发交州,寻交趾海外无树荒岛、尤其是要确保树木稀少的,那样千万年积攒鸟粪化而为石的才多。
《山海经》说朱崖、夷洲周边小岛,这种东西都多。若是海船运输便利,将来可以给交州、扬州之民肥田。不过运到益州就算了,翻山越岭运那种腌臜之物,划不来。
不过,咱炼铁烧瓷建窑用到的泥炭,在炼制焦炭的时候,也会散发出一些臭气,山海经说这些臭气也能为肥。将来让僰道、江阳二县诸泥炭炼焦厂,全部在排废气时让废气过水吸附,或者在水中撒草木灰和其他酸盐,总之自己慢慢试,看什么东西又便宜又容易吸附炼焦废气。
吸了废气的草木灰水,就近低价卖给江阳僰道等县的种双季稻百姓,帮他们肥田。”
李素提到的煤炭炼焦的废气,自然是以氨气为主了,吸收之后也算是氮肥的一种。当然煤炭里要是烧出二氧化硫,他也无所谓,大不了形成很稀的亚硫酸,亚硫酸再跟氨气形成硫酸铵或者亚硫酸铵,也是直接当氮肥。
只不过,这种天然矿物种分离出来的肥料,比化学合成产量低很多。如今那两个县的炼铁产业最多每年消费一两千吨煤炭,加上烧瓷烧砖别的一切用煤产业,总消耗不会超过五千吨。这里面的杂质氨气一年能搜集几百吨就不错了,还有消耗,最后做成氮肥,绝对不会超过千余吨。
按照后世每亩几十公斤的用量,折合汉亩至少也要每亩十公斤,一吨氮肥只够一百汉亩。江阳僰道的工厂废气,也就肥十几万汉亩的水稻田。
当然了,后世的土地地力已经被榨干了,这个时代毕竟才刚刚开始榨,下化肥的效果会好一些。而且并不是用了化肥就不施农家肥了,这只是个补充。这么一算,跟农家肥混着用,补贴五六十万汉亩稻田还是可以的,那也就才一两个县,只够江阳和僰道本县农业生产,无法外运。
也算是不无小补了。
……
把国渊遇到的难题,都集中整顿了之后,李素让他尽快安排下去,让他的心腹属官今年春耕就开始做对照实验,炼焦氨气化肥和豆根移田肥田全部要试别落下。
安排完之后,李素就吩咐国渊,让他准备跟着他春耕后即将组织的一批移民凉州的百姓,今年先到武都郡的沓中屯田、适应环境、尝试在北方环境下种棉花,明年就要在凉州河西走廊也种棉花了。
国渊对于李素“害怕蜀地人口爆炸”的想法很不理解,但他毕竟只是执行层的官员,不理解也得干,所以还是很勤勤恳恳地先安排自己的下属们组织春耕屯田、安排李素交代的各种实验。
李素也知道,关中地区去年大灾,所以余粮不足,尽量别在今年秋粮收获之前太早就往北方移民。陇西天水一带去年虽然没有关中那么惨,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李素的计划是,今年从成都平原派一批彻底无地的赤贫移民,春耕农忙季节结束后去沓中,大约四月份抵达,然后种一季夏粮和棉花。这样只要用当地存粮帮这些人撑到七月秋收,就熬过了青黄不接,这些百姓自己种的夏粮在九月份收获之后,就能还回去。不够的部分从成都往北运输,只要总量不大,就走诸葛亮六出祁山去天水的老路,也不算太难运。
而且到时候关羽马超都已经对郭汜用兵了,还可以因粮于敌一部分。对于河套地区的羌人,在他们心服口服归顺朝廷之前,李素也是不会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民的,该抢就抢该威慑就威慑。
——
对不起这两天状态不太好。
在新年的忙碌中,历史的篇章悄然翻到了195年,也是这个时空的建安元年。
国渊的年底述职,最终给李素提了不少困难:
比如在蜀地种棉花有多难、而如今诸葛瑾诸葛芷为了解决“成都平原冬天水车闲置”的事儿,又必须在益州补偿性地发展一定量的棉布产业,免得工业资源浪费。
这个问题,李素跟国渊最终讨论的结果,是让他安排人去相对干燥的巴西郡找嘉陵江两岸支流灌溉便利、气候又相对干燥的区域,种植棉花。
而且可以利用棉花作物吸水快、田地不需要蓄水的特点,挑山谷河流坡地种植,别浪费平地种水稻。
众所周知,后世蜀地也就重庆周边夏天比较燥热,无降雨时间足够长,而成都平原是不可能的。这么安排,也算是资源充分配置了。
除了蜀地种棉花的问题之外,国渊的第二个难处,是他发现“双季稻连续种了两年后,就开始出现地力下降,而且施肥都不一定补得回来”。
这个问题也是汉朝人不可能有解的,因为他们之前还没有如此狠地压榨过地力,也不可能跟后世种双季稻的宋朝人那样精耕细作大量施肥。
林邑稻引入益州,不过两年,第一年因为只有不到两万石的种子量,所以推广种植的面积还不到一个郡,大约也就几个县。194年的时候,才推广到益州大部分水稻产区都种。
所以,有“连续种植两年”实验经历的,大致也就是犍为郡治江阳县周边,和朱提郡邻泸水的一些县屯田区。国渊能那么快发现问题,可见工作态度还是很细致的,每年都在试点田严密统计产量。
要是换一个不负责任的一点的屯田官,要么放卫星随便吹牛谎报,要么无所谓不报单产,那样都得耽误不少时间,说不定将来还导致百姓因为种植技术不得法而减产。
因此不管这次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国渊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就凭这个态度,李素就额外赏赐了他黄金二十斤,而且表示会在届时给刘备的表章中,说明国渊的认真工作态度。
然后就是具体的解决了,李素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无非是借助那些泛泛而谈的经验。他首先提出了“一旦出现地力下降,别忙着休耕养地,可以种两年双季稻后,轮流套种一季黄豆”,毕竟大豆的固氮菌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点常识李素还是想得到的。
但是黄豆产量低,还不到种稻米的一半,农民亏肯定是要亏的,所以能不用就不用。
李素想到的第二个办法,是让国渊在那些山坡河谷屯田区,分类种植——比如几年前李素组织国渊在嘉陵江和泸水两岸屯田时,都是沿着江一长溜低洼平整的水浇地种稻米,高坡不平的地方种茶树和萝卜。
现在,就可以把一部分不太平整的萝卜田,改成种黄豆。收获季节之后,把黄豆收割了,剩下的植株全部翻耕挖出来,然后或集中堆放焚烧、把草木灰运到稻田里施肥。或者运力方便的话,在焚烧之前就把豆类植株完整拖到稻田里沤肥。
国渊种了多年田,他当然也知道种豆子貌似能让田地更加肥沃,但原先只弄过“轮种之后,直接把豆的残株翻耕到土里,为下一季作物肥田”,至于李素说的这种异地肥田,他似乎没有什么好印象。
听了这个建议时,国渊辩解道:“使君,这些我也病笃乱投医试过,把烧了的豆杆灰烬、或者是砍下来的豆杆,都倒到稻田里。但效果总是不如原田翻耕更能肥田。”
李素想了想,提醒道:“移肥不如原田翻耕肥力好,那说明你没做彻底——你也说了,是让屯民把豆萁收割了堆到稻田里,那最宝贵的豆根你没有挖走嘛,豆株的肥力,估计多半都在豆根里。”
李素内心当然知道,关键在于豆类植物的“根瘤菌”可以固氮,所以收割秸秆不挖根,效果就差了。但他必须用国渊听得懂的语言来说这事儿,不能贸然提“根瘤、固氮菌”这些专业术语。
而且因为根瘤菌在豆子收割之后还有可能游离存活,所以把豆根直接翻耕拔出来移走,肯定比烧成草木灰要好。只要固氮菌活着,总能再多固氮一些。
所以李素也提醒国渊:要么直接把秸秆烧成草木灰施肥,要么把豆根连根拔起一起堆肥,千万别多此一举把豆根挖出来后烧了施肥,那是暴殄天物。
国渊虽然不知道里面的科学原理,但使君难得肯跟他头脑风暴帮他想办法,他当然要都记下。哪怕使君说得不专业,国渊只要脑子里有了这根弦,大不了回去之后再做对照组实验嘛,一年之后不就知道“把豆根烧了施肥”和没烧沤肥效果差距有多大了。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李素和国渊商量的这套办法,也算是为地形复杂的蜀地量身定做了。要是搁北方大平原上,还犯不着费那么大劲儿折腾。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山田旁边就是水田”的复杂环境,用山田差田的轮种、种豆,来换取平田、水田的持续高强度种双季稻。
解决了轮种和豆子固氮肥地之后,李素唯一能补救的就是化肥了,但“化肥”这个念头在他心里也就一闪而过,随后就觉得自己可笑——他完全知道,在没有化工工业的朝代,要搞出化肥的难度,还不如想办法搞出火枪大炮呢。
但就在他放弃的时候,随着他本性谨慎、一条条梳理头脑风暴,还是被他发现了一些可能有用的思路:化学合成化肥是不可能了,但如果天然矿物里本身就有可以当化肥用的成分,而且本来就要分离出来,也没别的用处,那倒是可以想办法变废为宝的。
李素想来想去,可以动脑子的思路就是两条,前者有点遥远,后者方便倒是方便,但是产量杯水车薪,又犯不着单独特地去弄。
他就这么跟国渊说:“据我所知,古人便知道海岛鸟石可以肥田,诸如此类的矿物,《山海经》种也有只言片语提及。将来要长远解决肥田的问题,还是得开发交州,寻交趾海外无树荒岛、尤其是要确保树木稀少的,那样千万年积攒鸟粪化而为石的才多。
《山海经》说朱崖、夷洲周边小岛,这种东西都多。若是海船运输便利,将来可以给交州、扬州之民肥田。不过运到益州就算了,翻山越岭运那种腌臜之物,划不来。
不过,咱炼铁烧瓷建窑用到的泥炭,在炼制焦炭的时候,也会散发出一些臭气,山海经说这些臭气也能为肥。将来让僰道、江阳二县诸泥炭炼焦厂,全部在排废气时让废气过水吸附,或者在水中撒草木灰和其他酸盐,总之自己慢慢试,看什么东西又便宜又容易吸附炼焦废气。
吸了废气的草木灰水,就近低价卖给江阳僰道等县的种双季稻百姓,帮他们肥田。”
李素提到的煤炭炼焦的废气,自然是以氨气为主了,吸收之后也算是氮肥的一种。当然煤炭里要是烧出二氧化硫,他也无所谓,大不了形成很稀的亚硫酸,亚硫酸再跟氨气形成硫酸铵或者亚硫酸铵,也是直接当氮肥。
只不过,这种天然矿物种分离出来的肥料,比化学合成产量低很多。如今那两个县的炼铁产业最多每年消费一两千吨煤炭,加上烧瓷烧砖别的一切用煤产业,总消耗不会超过五千吨。这里面的杂质氨气一年能搜集几百吨就不错了,还有消耗,最后做成氮肥,绝对不会超过千余吨。
按照后世每亩几十公斤的用量,折合汉亩至少也要每亩十公斤,一吨氮肥只够一百汉亩。江阳僰道的工厂废气,也就肥十几万汉亩的水稻田。
当然了,后世的土地地力已经被榨干了,这个时代毕竟才刚刚开始榨,下化肥的效果会好一些。而且并不是用了化肥就不施农家肥了,这只是个补充。这么一算,跟农家肥混着用,补贴五六十万汉亩稻田还是可以的,那也就才一两个县,只够江阳和僰道本县农业生产,无法外运。
也算是不无小补了。
……
把国渊遇到的难题,都集中整顿了之后,李素让他尽快安排下去,让他的心腹属官今年春耕就开始做对照实验,炼焦氨气化肥和豆根移田肥田全部要试别落下。
安排完之后,李素就吩咐国渊,让他准备跟着他春耕后即将组织的一批移民凉州的百姓,今年先到武都郡的沓中屯田、适应环境、尝试在北方环境下种棉花,明年就要在凉州河西走廊也种棉花了。
国渊对于李素“害怕蜀地人口爆炸”的想法很不理解,但他毕竟只是执行层的官员,不理解也得干,所以还是很勤勤恳恳地先安排自己的下属们组织春耕屯田、安排李素交代的各种实验。
李素也知道,关中地区去年大灾,所以余粮不足,尽量别在今年秋粮收获之前太早就往北方移民。陇西天水一带去年虽然没有关中那么惨,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李素的计划是,今年从成都平原派一批彻底无地的赤贫移民,春耕农忙季节结束后去沓中,大约四月份抵达,然后种一季夏粮和棉花。这样只要用当地存粮帮这些人撑到七月秋收,就熬过了青黄不接,这些百姓自己种的夏粮在九月份收获之后,就能还回去。不够的部分从成都往北运输,只要总量不大,就走诸葛亮六出祁山去天水的老路,也不算太难运。
而且到时候关羽马超都已经对郭汜用兵了,还可以因粮于敌一部分。对于河套地区的羌人,在他们心服口服归顺朝廷之前,李素也是不会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民的,该抢就抢该威慑就威慑。
——
对不起这两天状态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