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张家镇(第八更,25000!)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
今天脑子发热,又发回疯,狂更八章,两万五千字!兄弟们,这么给力的更新,你们不给点订阅、月票、打赏支持一下作者吗?
一隔近月,再回到张家沟,发现这里依然十分热闹。
白鹿书院,扩建已经完成,在村东一侧圈占了一大片地方,还折了原来的村墙一块,向外扩展了大片。如今新的教室、宿舍、食堂都已经建起,操场也更大。甚至书院里还修建了几个水塔,水井里装上了井车,水塔下立起了筒车,书院也有了自来水。
一进村子,就能听到书院传来的朗朗读书声。
张超和马周这两个正副山长不在,书院里还是运行的很好。新的小学教材编好后,白鹿书院是继崇门馆小学后,第二批用上新教材的学生。
村里的那条中路,如今还已经正式改建了一下,成为了一条集市。那条村路两边,沿屋檐搭了伸出的雨蓬,雨蓬下屋墙边,设了许多个简易的摊位。
附近的村民们每天可以过来这里赶集,买卖些土产。
一头,还有张家开设的一间正式的店铺,是一家杂货铺,什么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锅铲锄头,零罗百货,各种都有,大大方便了附近百姓,都不用再去乡上县里。甚至这铺里还有个窗口,可以办理张家沟到长安的寄信以及寄物,这里还卖车票,每天有几趟车往返长安,只要花点钱,就能搭趟顺风车了。
另外这里还可以存钱,典当,也能借钱,算是张记钱庄、当铺在这里的一个窗口了。本乡的乡民,还能享受优惠。
“没想到,才一月而已,这里这么热闹了。”
赶来迎接的郑管家笑着张超解释,如今随着白酒坊、陶器场以及书坊的运营,张家沟的人越来越多了,数家作坊以及学校,还有洗澡沟那边的工地,使得在这里作事生活的人数,已经突破了五千。
五千人,比一般的乡人口还多。何况这五千人集中在这一块,还都是在做工,做工可不同于普通居住,做工都是能赚不少工钱的,他们辛苦些,但工钱也比较高,相比于普及的农民来说,这些人算是高收入的人群了。
有钱就有消费,有消费自然就会有市场。
张家沟村,也已经迅速的在向着张家镇的方向发展。
普通的村民们也获利不少,比如把空闲的房屋租出去,比如给这些工人们洗衣裳等。
张超没想到,张家沟都已经出现了服务业了,还甚至有些人家在家里支几张桌子,都开始做些私房菜,给那些想来喝几杯,或者加个餐的人服务。
‘前几天还有个商人过来,提出想在这里租栋房子,然后弄些***来,不过被村正他们拒绝了。’
连伎-女都来了,看来张家沟的热闹确实已经名声在外了。
“那个商人的要求其实也可以答应,但不能弄到我们村里来,可以给他们离村子有些远的地方租块地,让他们自己盖个房子,或者我们盖个房子租给他们,让他们经营。”
有些东西,光靠禁也是禁不住的。毕竟这里这么多的工坊,有这么多的工人。这就跟后世那些矿区一样,矿区里的那些洗头房是最多的,因为他们需要比较高。
“热闹挺好的,不过也要注音一些东西,比如村里得安排巡逻队,白天晚上都得有人巡逻,得加强防火防盗。”
当初张超坚持把酒坊、酒坛坊、印书坊都建到张家沟来,也正是因为预料到了现在的情况。工坊多,就工人多,赚工钱的工人多,就会带动消费,服务业的需求也会有,这一样也是需求。
甚至还会有青楼、赌坊也会过来。
只要能控制的好,其实规划好了,是又能增加不少钱的。
不说别的,人多了,这里的消费力就能吸引周边的乡民来这里交易,让这里形成一个新的市集中心。
张家沟规划一下,可以建一条商业街出来,可以出租商铺、摊位,光这笔钱就不少了。甚至以后,还能对一些商家收些卫生费治安费什么的,不需多,可积少成多,也不少。
几千个赚工钱的工人,消费力还是很高的。
张家大院还是那个样子,家里留下的仆佣们把家里打理的很好,就跟他们刚离开时一样。
张超刚坐下,就有许多人赶过来拜访。
有里正有村正,还有书院的老师,作坊的管事们。
大家来了都先恭喜张超又升官晋爵了。
“三郎啊,咱们家书坊快要停工了,我正要去京师找你呢。”负责印书坊的是崔莺莺带来的一个陪房,也姓郑,郑昭郑管事。
“怎么回事?”
听说印书坊要停工,张超马上皱起了眉头。
现在张记书坊可是张家的重点产业,不仅仅是印书坊利润很可观,而且印书坊还是维持张超名声的一个好工具啊。
多少名士大儒,本来有些不服气张超如今红的发紫,想要找张超辩论一下经义,考据一下历史的,结果张超一句你想要印书吗,就把他们给诱惑了。
他还刚从皇帝那里拿到了把崇文馆版小学教材刊印三万套的大单子呢,一套可是有六个年级十二册,而且还有数门课程呢,虽然每册书印数不多,但加起来可是等于有上千万页的书可印啊。
随随便便就是数千贯的利润啊,而且书印出来,他张超那就真正的天下皆知了。
而且他还准备再扩大下书坊,再多招些人,然后把朝廷正准备编的五经正义,以及修的各朝史书的印刷单子也接下来。
“三郎,纸张和墨供应不上了!”
郑昭一脸无奈,印书坊确实火爆无比,如今都已经前后招了五批刻字学徒了,其它的制板、印刷、装订等学徒工也招了许多,书坊的人数都突破了两千。
虽说大多是些学徒,可生产力还是很高的。
张超那边源源不断的下单子,书坊这边排的也很紧。
可现在问题不是雕版刻字刻不过来,而是材料不足。印书最重要的两个材料,纸张和墨,同时出现了供应问题。
原来印的少,还没这问题,可现在印刷单子实在是大,光一个小学教材全印完,就得上千万页,光一听这个数字就够吓人的了。
原来给张家供应纸张的长安纸坊都无奈的表示供应不了这么多,管事又去联系了京畿其它一些纸坊,可许多纸坊每年的产量也就那么多,而且多数是早就有了买家的,一下子又要增加许多产量,他们也一时提高不了。
“现在长安的纸价都上涨了两成了,都是我们印书坊四处买纸给买涨价的,但现在我们再加价,也买不到更多的纸了,那些造纸坊的产量都达到上限了,只能等到明年才可能有纸。”
“墨水也是这样吗?”张超问道,印刷的墨是张家自己加工的,主要是向墨坊买粗烟子,然后再买胶,加油等一起调制。
“松烟子和胶都供应不过来了。”
这倒是麻烦了,没有纸没有墨,抢到再多的印书单子也没有用啊。这可不像是雕版,自己多培养一些工人,反正也能刻的出来。可没有纸,没有墨,拿什么印书?
不能看着那么多的订单压在那里啊,都是钱啊,都是名啊。
张超还打算要办一坐长安半月谈呢,都在筹划之中了,你现在跟我说缺纸少墨,印刷不了,这不是坑爹吗?
必须解决。
“小郑管事,你看看有没有办法我们直接收购几家造纸坊和制墨坊,收购过来后,我们再多招募一些人,扩大生产规模?”
“回三郎,能开造纸坊和制墨坊的,都不是普通商人,多是些大家族的产业。他们是不会轻易把这些产业出售的,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
如果能用钱解释的事情,对张三来说都不是事。可如果钱都解决不了,那就有些麻烦了。他还是有些习惯用后世的思维来思考,却忽略了这里是大唐啊。
你愿意出高价收购,可人家不愿意卖,这有什么办法。
“那我们自己请匠人来建造纸坊和制墨坊呢?”
张超知道,在南北朝时,造纸术是有了根本性的发展的,有了大量的造纸作坊出现,也使唤得纸的质量更好,价格更便宜,让纸真正的成为了文字的载体,取代了简、帛。而制墨也是一样,到了此时,成为了比较成熟的产业。
“三郎,要想从那些作坊里挖出造纸和制墨的匠人,比直接买他们的作坊还要难的。特别是那些懂得关键技术的匠人,许多往往都是那些家族里的奴仆部曲,想挖都是挖不到的。”
造纸和制墨虽然如今成为比较成熟的产业,但每个掌握着这种产业的家族,都是严守秘密。想靠挖人来另起炉灶,比直接收购别人的作坊更难。
该死的封建思想,太保守了,怪不得社会难以进步,就是这些人妨碍了啊。
手里拿着钱,居然收购不到作坊,也挖不到技术人才,这让张超很火大,还不如后世付专利费呢。
“实在不行,那我们自己建作坊,自己培养工匠。”
“可是我们没有那技术啊!”
张超冷笑几声,“不就是造纸和制墨嘛,算不得什么高深的本事,我就会!”
小郑管事望着张超,一脸不信。(未完待续。)
今天脑子发热,又发回疯,狂更八章,两万五千字!兄弟们,这么给力的更新,你们不给点订阅、月票、打赏支持一下作者吗?
一隔近月,再回到张家沟,发现这里依然十分热闹。
白鹿书院,扩建已经完成,在村东一侧圈占了一大片地方,还折了原来的村墙一块,向外扩展了大片。如今新的教室、宿舍、食堂都已经建起,操场也更大。甚至书院里还修建了几个水塔,水井里装上了井车,水塔下立起了筒车,书院也有了自来水。
一进村子,就能听到书院传来的朗朗读书声。
张超和马周这两个正副山长不在,书院里还是运行的很好。新的小学教材编好后,白鹿书院是继崇门馆小学后,第二批用上新教材的学生。
村里的那条中路,如今还已经正式改建了一下,成为了一条集市。那条村路两边,沿屋檐搭了伸出的雨蓬,雨蓬下屋墙边,设了许多个简易的摊位。
附近的村民们每天可以过来这里赶集,买卖些土产。
一头,还有张家开设的一间正式的店铺,是一家杂货铺,什么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锅铲锄头,零罗百货,各种都有,大大方便了附近百姓,都不用再去乡上县里。甚至这铺里还有个窗口,可以办理张家沟到长安的寄信以及寄物,这里还卖车票,每天有几趟车往返长安,只要花点钱,就能搭趟顺风车了。
另外这里还可以存钱,典当,也能借钱,算是张记钱庄、当铺在这里的一个窗口了。本乡的乡民,还能享受优惠。
“没想到,才一月而已,这里这么热闹了。”
赶来迎接的郑管家笑着张超解释,如今随着白酒坊、陶器场以及书坊的运营,张家沟的人越来越多了,数家作坊以及学校,还有洗澡沟那边的工地,使得在这里作事生活的人数,已经突破了五千。
五千人,比一般的乡人口还多。何况这五千人集中在这一块,还都是在做工,做工可不同于普通居住,做工都是能赚不少工钱的,他们辛苦些,但工钱也比较高,相比于普及的农民来说,这些人算是高收入的人群了。
有钱就有消费,有消费自然就会有市场。
张家沟村,也已经迅速的在向着张家镇的方向发展。
普通的村民们也获利不少,比如把空闲的房屋租出去,比如给这些工人们洗衣裳等。
张超没想到,张家沟都已经出现了服务业了,还甚至有些人家在家里支几张桌子,都开始做些私房菜,给那些想来喝几杯,或者加个餐的人服务。
‘前几天还有个商人过来,提出想在这里租栋房子,然后弄些***来,不过被村正他们拒绝了。’
连伎-女都来了,看来张家沟的热闹确实已经名声在外了。
“那个商人的要求其实也可以答应,但不能弄到我们村里来,可以给他们离村子有些远的地方租块地,让他们自己盖个房子,或者我们盖个房子租给他们,让他们经营。”
有些东西,光靠禁也是禁不住的。毕竟这里这么多的工坊,有这么多的工人。这就跟后世那些矿区一样,矿区里的那些洗头房是最多的,因为他们需要比较高。
“热闹挺好的,不过也要注音一些东西,比如村里得安排巡逻队,白天晚上都得有人巡逻,得加强防火防盗。”
当初张超坚持把酒坊、酒坛坊、印书坊都建到张家沟来,也正是因为预料到了现在的情况。工坊多,就工人多,赚工钱的工人多,就会带动消费,服务业的需求也会有,这一样也是需求。
甚至还会有青楼、赌坊也会过来。
只要能控制的好,其实规划好了,是又能增加不少钱的。
不说别的,人多了,这里的消费力就能吸引周边的乡民来这里交易,让这里形成一个新的市集中心。
张家沟规划一下,可以建一条商业街出来,可以出租商铺、摊位,光这笔钱就不少了。甚至以后,还能对一些商家收些卫生费治安费什么的,不需多,可积少成多,也不少。
几千个赚工钱的工人,消费力还是很高的。
张家大院还是那个样子,家里留下的仆佣们把家里打理的很好,就跟他们刚离开时一样。
张超刚坐下,就有许多人赶过来拜访。
有里正有村正,还有书院的老师,作坊的管事们。
大家来了都先恭喜张超又升官晋爵了。
“三郎啊,咱们家书坊快要停工了,我正要去京师找你呢。”负责印书坊的是崔莺莺带来的一个陪房,也姓郑,郑昭郑管事。
“怎么回事?”
听说印书坊要停工,张超马上皱起了眉头。
现在张记书坊可是张家的重点产业,不仅仅是印书坊利润很可观,而且印书坊还是维持张超名声的一个好工具啊。
多少名士大儒,本来有些不服气张超如今红的发紫,想要找张超辩论一下经义,考据一下历史的,结果张超一句你想要印书吗,就把他们给诱惑了。
他还刚从皇帝那里拿到了把崇文馆版小学教材刊印三万套的大单子呢,一套可是有六个年级十二册,而且还有数门课程呢,虽然每册书印数不多,但加起来可是等于有上千万页的书可印啊。
随随便便就是数千贯的利润啊,而且书印出来,他张超那就真正的天下皆知了。
而且他还准备再扩大下书坊,再多招些人,然后把朝廷正准备编的五经正义,以及修的各朝史书的印刷单子也接下来。
“三郎,纸张和墨供应不上了!”
郑昭一脸无奈,印书坊确实火爆无比,如今都已经前后招了五批刻字学徒了,其它的制板、印刷、装订等学徒工也招了许多,书坊的人数都突破了两千。
虽说大多是些学徒,可生产力还是很高的。
张超那边源源不断的下单子,书坊这边排的也很紧。
可现在问题不是雕版刻字刻不过来,而是材料不足。印书最重要的两个材料,纸张和墨,同时出现了供应问题。
原来印的少,还没这问题,可现在印刷单子实在是大,光一个小学教材全印完,就得上千万页,光一听这个数字就够吓人的了。
原来给张家供应纸张的长安纸坊都无奈的表示供应不了这么多,管事又去联系了京畿其它一些纸坊,可许多纸坊每年的产量也就那么多,而且多数是早就有了买家的,一下子又要增加许多产量,他们也一时提高不了。
“现在长安的纸价都上涨了两成了,都是我们印书坊四处买纸给买涨价的,但现在我们再加价,也买不到更多的纸了,那些造纸坊的产量都达到上限了,只能等到明年才可能有纸。”
“墨水也是这样吗?”张超问道,印刷的墨是张家自己加工的,主要是向墨坊买粗烟子,然后再买胶,加油等一起调制。
“松烟子和胶都供应不过来了。”
这倒是麻烦了,没有纸没有墨,抢到再多的印书单子也没有用啊。这可不像是雕版,自己多培养一些工人,反正也能刻的出来。可没有纸,没有墨,拿什么印书?
不能看着那么多的订单压在那里啊,都是钱啊,都是名啊。
张超还打算要办一坐长安半月谈呢,都在筹划之中了,你现在跟我说缺纸少墨,印刷不了,这不是坑爹吗?
必须解决。
“小郑管事,你看看有没有办法我们直接收购几家造纸坊和制墨坊,收购过来后,我们再多招募一些人,扩大生产规模?”
“回三郎,能开造纸坊和制墨坊的,都不是普通商人,多是些大家族的产业。他们是不会轻易把这些产业出售的,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
如果能用钱解释的事情,对张三来说都不是事。可如果钱都解决不了,那就有些麻烦了。他还是有些习惯用后世的思维来思考,却忽略了这里是大唐啊。
你愿意出高价收购,可人家不愿意卖,这有什么办法。
“那我们自己请匠人来建造纸坊和制墨坊呢?”
张超知道,在南北朝时,造纸术是有了根本性的发展的,有了大量的造纸作坊出现,也使唤得纸的质量更好,价格更便宜,让纸真正的成为了文字的载体,取代了简、帛。而制墨也是一样,到了此时,成为了比较成熟的产业。
“三郎,要想从那些作坊里挖出造纸和制墨的匠人,比直接买他们的作坊还要难的。特别是那些懂得关键技术的匠人,许多往往都是那些家族里的奴仆部曲,想挖都是挖不到的。”
造纸和制墨虽然如今成为比较成熟的产业,但每个掌握着这种产业的家族,都是严守秘密。想靠挖人来另起炉灶,比直接收购别人的作坊更难。
该死的封建思想,太保守了,怪不得社会难以进步,就是这些人妨碍了啊。
手里拿着钱,居然收购不到作坊,也挖不到技术人才,这让张超很火大,还不如后世付专利费呢。
“实在不行,那我们自己建作坊,自己培养工匠。”
“可是我们没有那技术啊!”
张超冷笑几声,“不就是造纸和制墨嘛,算不得什么高深的本事,我就会!”
小郑管事望着张超,一脸不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