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夺储还是篡位(第五更,为hcylovegtt万赏加更)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
送上第五更,为hcylovegtt万赏加更!兄弟们,订阅走起啊!
“太子招招狠辣,这是欲置秦王于死地啊,先罢陕东大行台,又要秦王搬出皇宫,现在还要撤王府左右六护军府,三郎,你知道这几条是何人给太子献谋划策?”
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房玄龄找到个机会,询问张超。
“除了第一条,其余两条都是我向太子建议的。”张超回道。
房玄龄惊讶的望着张超。
“我还以为是李纲、窦轨,或者是裴世矩、郑善果所言,要不就是友贺德仁、魏征、王珪、徐师谟、欧阳询等人出的谋划,真没料到是你。”
张超笑笑,“其实这些,我不说也会有其它人说,我先说还能得太子信任。”
“话是如此,只是初听到时我还是有些惊讶的。文远,你真认为陛下会下令秦王裁撤秦王府左右六护军府吗?”
“既然陛下都撤了四行台,那么再裁撤王府护军府也不稀奇。毕竟如今天下一统了,诸王手里握着大军,也不符合制度的。”说到这里,张超却依然是一副很平淡的面容,“但是这其实算不得什么大事。没有了陕东大行台,也没有战事,秦王府就算保留着左右六护军府几万人马,可也轻易调动不得,调兵得有皇帝旨意,有兵部的兵符,缺一而不可。”
“可......”房玄龄也不知道要说什么了,总觉得兵权这个东西,一旦交出去了,那可就彻底没有了半点依靠了。
“在长安城里,难道秦王还能调动的了几万府兵?有亲事府和账内府千余护卫,其实已经不少了,再多,可兵都在关内各军府,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
“东宫咄咄逼人,秦王府形势不妙啊,殿下最近都有些急躁了。”
“房公莫及,我有一策可化解之。”
“哦,有何妙策?”
太子这边撤行台撤护军府,让李世民搬出大内,重申敕、令、教的上下等级,其实都是一直在打压李世民的威望,而且都是堂堂正正的手段。
李世民连反对的理由都找不到。
这种光挨打还不了手的感觉是很糟糕的。
“我劝殿下暂时低调,其实关键的不是殿下当不当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或在不在大内居住,又或者秦王教是否能与太子令并行,最关键的是秦王殿下能得到多少人的忠心。只要有人,就输不了。”
“因此,太子要撤行台,那就让他撤。他要让秦王般出大内,那就搬,搬出去了其实还更安全,更方便。太子要撤掉护军府,也没关系。我们还可以趁机把秦王府的将领们安排到外面,分掌兵马,还更有利。”
裁撤行台是势在必行的,毕竟行台权柄太大,就如陕东道大行台,差不多管辖河东河北河南三地的军政大权,简直就是个关东******,谁能容忍,不说太子,李渊也不可能一直让他存在的。
但撤了行台,朝廷也一样还会有军事上的需求,不可能三百多州就这样散着,虽设了十五道监察州,可监察州只是监察,不管具体的行政的。
尤其是现在好多地方还有叛乱未平,边疆之地更是不稳,军事上的压力很大。因此如今各地存在着许多总管府,一些刺史加总管号,并加使持节名,可以总领军政。
有的总管管数州甚至十余州,也有总管管一两州的,总之就是负有军事重任。
张超觉得,完全可以上奏朝廷,整理一下这些总管啊都督等,统一一下。
“十五监察道的设立不错,但只是监察,现在地方几百州,朝廷中央根本管不过来了,尤其是许多边疆之地还不太平,而许多腹心内地也是新附不久,因此我以为,朝廷有必要在监察道观察使之外,再设一武将,以统管兵马。”
张超意思很简单,朝廷嫌行台权力太大,撤了。可又对地方州县两级制管不过来了,加了一个十五道监察道,监察方面虽然加强了。可地方上的军事方面却还是散着的,没有了行台的总领,就显得太散了。
因此张超建议,朝廷再设十五个大都督,京畿和都畿的可以是亲王遥领,其余十三道则派出大将镇守。大都督府下,还可按需要,设立一些都督府分领。
“观察使是文,大都督是武,州县之上十三道有这一文一武统领,可解需求。”
四大行台,改成十五道大都督府和监察道,文武分领道内州县民政和军事。
房玄龄听到张超的这个说法,有些眼前一亮。
汉魏时就有都督府,后来还兼领刺史,总领军政。到了周隋,改称总管。
隋朝时,更有五大总管府,几乎是把大隋江山分领,各统数十州,权柄极大。
唐朝此时也有总管府,但又设置了一些都督府,反正有些混乱,但没有如隋朝时的那种大总管府出现。
张超也没想过弄大总管府,要不然,那就是大行台变大总管府,换汤不换药,朝廷也不会答应。
他提出这个十五道大都督府,其实也是为李世民考虑的。李世民当不了大行台尚书令,也出不了京了,那就让他的手下去争些大都督、都督的位置,这些可都是能统兵的职位。
只要手下忠心,撒出去了既能统兵,还有地盘,这实际上也依然是保存李世民实力的一个办法。
十五道大都督,只管军事,且不兼刺史,不管州事,那么大都督加使唤持节,也只是一个派驻将领,对朝廷来了说,既能满足军事需要,又不用担心地方将领实力过强,拥兵过重。
毕竟只统兵不管民政,他们还是限制比较多的,再在这些大都督下,多设些都督,同时取消大都督、都督们的自置幕僚的权力,兵将改为轮换,就不用太担心了。
“十五个大都督府下,再设四十五个都督府,天下分设六十都督府,这样就兵权就比较分散,都督府非战时接受朝廷诏令,听从大都督府调遣,平时并不受大都督府节制。”
张超的这个大都督府和都督府并不是完全的上下级关系,比如河北道,可能辖有二三十州,而河北道大都督府,只辖幽、定等数州之地,而河北道魏州都督府,则辖、贝两三州,却并不在河北道大都督府的直辖之中,只是在战时,会归属河北道大都督府的管辖,平时,大都督府对本道的其它都督府,只有监督权,并有直接管辖权。这样的设置,也是防止大都督府权力过大,一道之内,一大三小四个都督府能互相制约。
毕竟要推出这个制度,总得让朝廷放心。
要是不考虑这些,就很难通过。不可能朝廷刚撤了四行台,又设权柄极大的十三道大都督府。
这样的都督府制度,比起原来了的总管府制度,看起来权力要小了,但张超认为有利于安置秦王府的将领,让他们分掌兵权。对李世民来了说,掌握一些兵权是最重要的,其余的可以暂时不考虑。
“秦王府的将领都外调,如此一来秦王府空虚啊!”
“秦王在京城,有千余护卫足矣,太子的地位,不可能主动在京城动兵。真要到那份上,秦王府多一群将领,也没有什么用。”
“我总是觉得很危险。”
“危险肯定是有的,但若是秦王把护军府交出去,把府中将领调出去,也能暂时的的麻痹东宫,为殿下再争取更多准备时机。”
“准备?难道最后要?”房玄龄惊问。
“当然是得做两手准备,如果能够让陛下换储,这是最好的。可万一不行,最后总也得有另外的准备啊,房公,你说是吧?”
房玄龄真没有想到要到那一步,他们现在一直做的准备,都是如杨广当年夺嫡那样的准备,想办法让皇帝废掉建成,另立秦王为储。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凡事总要做好最坏的打算的。若真到了那一天,秦王只要有实力,那么退可离京,在外登高一呼,四方云集,强取啊!”
房玄龄擦汗,这个张三,年纪轻轻,可说到起兵造反这样的大事,居然如此淡定从容。
“嗯,我回头会跟秦王转达你的话的。”
房玄龄脚步有些踉跄的离开,他受到的冲击有点大。
大内。
宫殿炉火正旺,李渊和裴寂、萧瑀、陈叔达、杨恭仁一众宰辅们在谈话。
“秦王上奏,称眼下天下刚统一,边疆未靖,一下子撤掉行台之后,地方上诸总管府有些混乱,这不利于朝廷对地方及边疆的控制。因此奏请整理天下总管府,于十五道设立大都督府,并每道再置三都督府,加号使持节,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禀,总判府事,但不再加刺史,文武分领,诸卿怎么看此事?”
“陛下,这是好事,臣赞同秦王之议。撤掉行台之后,地方上确实有些散。现在设立十五道,派观察使监察各道州县,又设大都督府和都督府以掌边要之地镇戍,这是良策。”
“臣附议,都督府还是多设一些的好,一道内设一大三小都督府,这是老成谋国的想法。”萧瑀等也都赞同。
李渊点了点头,“那就收诸王府兵马,然后分调这些将领赴各道任都督吧!”
对于秦王没有反对撤消行台,还交出所统护军府兵马,并提出这样于国有利的良策,李渊很满意,看来自己之前过于担心了。(未完待续。)
送上第五更,为hcylovegtt万赏加更!兄弟们,订阅走起啊!
“太子招招狠辣,这是欲置秦王于死地啊,先罢陕东大行台,又要秦王搬出皇宫,现在还要撤王府左右六护军府,三郎,你知道这几条是何人给太子献谋划策?”
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房玄龄找到个机会,询问张超。
“除了第一条,其余两条都是我向太子建议的。”张超回道。
房玄龄惊讶的望着张超。
“我还以为是李纲、窦轨,或者是裴世矩、郑善果所言,要不就是友贺德仁、魏征、王珪、徐师谟、欧阳询等人出的谋划,真没料到是你。”
张超笑笑,“其实这些,我不说也会有其它人说,我先说还能得太子信任。”
“话是如此,只是初听到时我还是有些惊讶的。文远,你真认为陛下会下令秦王裁撤秦王府左右六护军府吗?”
“既然陛下都撤了四行台,那么再裁撤王府护军府也不稀奇。毕竟如今天下一统了,诸王手里握着大军,也不符合制度的。”说到这里,张超却依然是一副很平淡的面容,“但是这其实算不得什么大事。没有了陕东大行台,也没有战事,秦王府就算保留着左右六护军府几万人马,可也轻易调动不得,调兵得有皇帝旨意,有兵部的兵符,缺一而不可。”
“可......”房玄龄也不知道要说什么了,总觉得兵权这个东西,一旦交出去了,那可就彻底没有了半点依靠了。
“在长安城里,难道秦王还能调动的了几万府兵?有亲事府和账内府千余护卫,其实已经不少了,再多,可兵都在关内各军府,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
“东宫咄咄逼人,秦王府形势不妙啊,殿下最近都有些急躁了。”
“房公莫及,我有一策可化解之。”
“哦,有何妙策?”
太子这边撤行台撤护军府,让李世民搬出大内,重申敕、令、教的上下等级,其实都是一直在打压李世民的威望,而且都是堂堂正正的手段。
李世民连反对的理由都找不到。
这种光挨打还不了手的感觉是很糟糕的。
“我劝殿下暂时低调,其实关键的不是殿下当不当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或在不在大内居住,又或者秦王教是否能与太子令并行,最关键的是秦王殿下能得到多少人的忠心。只要有人,就输不了。”
“因此,太子要撤行台,那就让他撤。他要让秦王般出大内,那就搬,搬出去了其实还更安全,更方便。太子要撤掉护军府,也没关系。我们还可以趁机把秦王府的将领们安排到外面,分掌兵马,还更有利。”
裁撤行台是势在必行的,毕竟行台权柄太大,就如陕东道大行台,差不多管辖河东河北河南三地的军政大权,简直就是个关东******,谁能容忍,不说太子,李渊也不可能一直让他存在的。
但撤了行台,朝廷也一样还会有军事上的需求,不可能三百多州就这样散着,虽设了十五道监察州,可监察州只是监察,不管具体的行政的。
尤其是现在好多地方还有叛乱未平,边疆之地更是不稳,军事上的压力很大。因此如今各地存在着许多总管府,一些刺史加总管号,并加使持节名,可以总领军政。
有的总管管数州甚至十余州,也有总管管一两州的,总之就是负有军事重任。
张超觉得,完全可以上奏朝廷,整理一下这些总管啊都督等,统一一下。
“十五监察道的设立不错,但只是监察,现在地方几百州,朝廷中央根本管不过来了,尤其是许多边疆之地还不太平,而许多腹心内地也是新附不久,因此我以为,朝廷有必要在监察道观察使之外,再设一武将,以统管兵马。”
张超意思很简单,朝廷嫌行台权力太大,撤了。可又对地方州县两级制管不过来了,加了一个十五道监察道,监察方面虽然加强了。可地方上的军事方面却还是散着的,没有了行台的总领,就显得太散了。
因此张超建议,朝廷再设十五个大都督,京畿和都畿的可以是亲王遥领,其余十三道则派出大将镇守。大都督府下,还可按需要,设立一些都督府分领。
“观察使是文,大都督是武,州县之上十三道有这一文一武统领,可解需求。”
四大行台,改成十五道大都督府和监察道,文武分领道内州县民政和军事。
房玄龄听到张超的这个说法,有些眼前一亮。
汉魏时就有都督府,后来还兼领刺史,总领军政。到了周隋,改称总管。
隋朝时,更有五大总管府,几乎是把大隋江山分领,各统数十州,权柄极大。
唐朝此时也有总管府,但又设置了一些都督府,反正有些混乱,但没有如隋朝时的那种大总管府出现。
张超也没想过弄大总管府,要不然,那就是大行台变大总管府,换汤不换药,朝廷也不会答应。
他提出这个十五道大都督府,其实也是为李世民考虑的。李世民当不了大行台尚书令,也出不了京了,那就让他的手下去争些大都督、都督的位置,这些可都是能统兵的职位。
只要手下忠心,撒出去了既能统兵,还有地盘,这实际上也依然是保存李世民实力的一个办法。
十五道大都督,只管军事,且不兼刺史,不管州事,那么大都督加使唤持节,也只是一个派驻将领,对朝廷来了说,既能满足军事需要,又不用担心地方将领实力过强,拥兵过重。
毕竟只统兵不管民政,他们还是限制比较多的,再在这些大都督下,多设些都督,同时取消大都督、都督们的自置幕僚的权力,兵将改为轮换,就不用太担心了。
“十五个大都督府下,再设四十五个都督府,天下分设六十都督府,这样就兵权就比较分散,都督府非战时接受朝廷诏令,听从大都督府调遣,平时并不受大都督府节制。”
张超的这个大都督府和都督府并不是完全的上下级关系,比如河北道,可能辖有二三十州,而河北道大都督府,只辖幽、定等数州之地,而河北道魏州都督府,则辖、贝两三州,却并不在河北道大都督府的直辖之中,只是在战时,会归属河北道大都督府的管辖,平时,大都督府对本道的其它都督府,只有监督权,并有直接管辖权。这样的设置,也是防止大都督府权力过大,一道之内,一大三小四个都督府能互相制约。
毕竟要推出这个制度,总得让朝廷放心。
要是不考虑这些,就很难通过。不可能朝廷刚撤了四行台,又设权柄极大的十三道大都督府。
这样的都督府制度,比起原来了的总管府制度,看起来权力要小了,但张超认为有利于安置秦王府的将领,让他们分掌兵权。对李世民来了说,掌握一些兵权是最重要的,其余的可以暂时不考虑。
“秦王府的将领都外调,如此一来秦王府空虚啊!”
“秦王在京城,有千余护卫足矣,太子的地位,不可能主动在京城动兵。真要到那份上,秦王府多一群将领,也没有什么用。”
“我总是觉得很危险。”
“危险肯定是有的,但若是秦王把护军府交出去,把府中将领调出去,也能暂时的的麻痹东宫,为殿下再争取更多准备时机。”
“准备?难道最后要?”房玄龄惊问。
“当然是得做两手准备,如果能够让陛下换储,这是最好的。可万一不行,最后总也得有另外的准备啊,房公,你说是吧?”
房玄龄真没有想到要到那一步,他们现在一直做的准备,都是如杨广当年夺嫡那样的准备,想办法让皇帝废掉建成,另立秦王为储。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凡事总要做好最坏的打算的。若真到了那一天,秦王只要有实力,那么退可离京,在外登高一呼,四方云集,强取啊!”
房玄龄擦汗,这个张三,年纪轻轻,可说到起兵造反这样的大事,居然如此淡定从容。
“嗯,我回头会跟秦王转达你的话的。”
房玄龄脚步有些踉跄的离开,他受到的冲击有点大。
大内。
宫殿炉火正旺,李渊和裴寂、萧瑀、陈叔达、杨恭仁一众宰辅们在谈话。
“秦王上奏,称眼下天下刚统一,边疆未靖,一下子撤掉行台之后,地方上诸总管府有些混乱,这不利于朝廷对地方及边疆的控制。因此奏请整理天下总管府,于十五道设立大都督府,并每道再置三都督府,加号使持节,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禀,总判府事,但不再加刺史,文武分领,诸卿怎么看此事?”
“陛下,这是好事,臣赞同秦王之议。撤掉行台之后,地方上确实有些散。现在设立十五道,派观察使监察各道州县,又设大都督府和都督府以掌边要之地镇戍,这是良策。”
“臣附议,都督府还是多设一些的好,一道内设一大三小都督府,这是老成谋国的想法。”萧瑀等也都赞同。
李渊点了点头,“那就收诸王府兵马,然后分调这些将领赴各道任都督吧!”
对于秦王没有反对撤消行台,还交出所统护军府兵马,并提出这样于国有利的良策,李渊很满意,看来自己之前过于担心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