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君临天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骁骑最新章节!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骁骑》更多支持!
————————————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展形成的制度。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汉武帝夺外朝权,设立以大将军为的内朝,专门处理军国大事。以原属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来转达表章,沟通内外朝,为后世尚书省的端。
汉时设置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长官称尚书令。但是此时的尚书台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将军、大司马、太傅以录尚书事的名义秉政。
东汉末设侍中寺,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置侍中、散骑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学识的士人充任,为一时清选。
然而东汉时虽有尚书台,已经成为处理政务的主要机关,但毕竟是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正式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三省六部制的产生和展脉络都在李利脑海里。从执掌西凉军的那一刻起,他就在谋划着政治体系改革。他很清楚三省六部制的利弊。当权力被下放到三省之后,权力相对分散。不会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便于帝王掌控,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然而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权力虽然分散,却很容易滋生互相扯皮推诿,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相互推卸责任,从而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再加上。李利自后世而来,对军政分制度有着极高的认可,因此他一直在刻意营造军事和政务分离的体系氛围,文官治理地方州郡,武将专事军务和征伐;就像两条平行存在的轨道,并驾齐驱而互不干扰,保持相对独立的运行态势。
有鉴于此,李利一直在寻求三省六部制和军政双轨制之间的契合点,想将这两种政治体制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既有利于皇权统治,又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行政效率。这种念头在他脑海里酝酿了十几年,并付诸于行动。大胆尝试,悄无声息地改变现行体制,让麾下文武潜移默化地接受新制度。在他预定的统治体系中运转,最终改变整个官僚体系。
此次西凉建国就是一个重要契机。是正式推行三省六部制的最佳时机,也是实现李利谋划已久的军政分开的试验田。
而李利筹谋许久的制度仍是以三省六部制为模板。以实现军政分开为目的,将三省改为尚书省和军机处,尚书省主管政务和地方治理,军机处主管军队和征伐。六部之中吏部、兵和户部是重中之重,因时下正处于战争期间,不适宜全部改制,因此六部暂时不变,仍旧隶属于尚书省管辖,待日后再行完善。
受限于目前局势,三国鼎立,形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因此李利谋划的新制度无法一步到位,须在不影响当前局势的情况下,随着局势的展变化而逐步推进,一步步完成。现下推行的只是新制度的雏形,以军机处为主,六部为辅,没有明确的军政分开。
李玄受封吏部尚书,领相国事,其实就是尚书省的主官,即宰相。而包括李玄、贾诩、郭嘉、周瑜和诸葛亮等八人在内的军机大臣,就是军机处的核心成员;军机处是战时的权力中枢,与李利共同掌管军国大事。这是战争形势的展需要,乱世尚武,必须以军事战争为中心,因此军机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军队才是维系晋国兴衰存亡的根本。
长乐大殿上,李儒站在上阶,仍在宣读封赏诏令。
“敕封幽州刺史华歆为礼部尚书,并州刺史崔琰为户部尚书,荀谌为工部尚书;敕封滕霄为征北将军,徐荣为征东将军,张辽为征南将军,波才为征西将军;桓飞为镇东将军,典韦为镇西将军,赵云为镇南将军,马为镇北将军;黄忠为安南将军,许褚为安北将军,高顺为安东将军,滕羽为安西将军”
冗长的封赏诏书足足宣读了半个时辰,涉及李利麾下所有官秩千石以上的三百余位文臣武将,这些都是在诏书上留下的官员,余下各州郡官吏均有封赏,大多予以升迁提拔,剩下的一部分即便没有升迁,也得到了财帛赏赐。
随着李利登基称帝,麾下所有文武官员随之水涨船高。其中,文官的升迁相对平稳,论资排辈的现象比较明显。相比之下,此次武将得到的封赏真正算得上是跳跃式升迁,尤其是各营主将或久经沙场的悍将,赏赐之丰厚前所未有,官升三级者不在少数,拜将封侯的将领更是多达数百人,且大多数最早跟随李利征战的那批中低层将领。或许这就是他们竭力拥护李利登基的根本原因所在,完美诠释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真谛。
值得提的是,此次封赏中涌现了一大批后起之秀,如郭淮、郝昭、孙礼、张翼、王平等三十余名年轻将领。与军中宿将和老将们相比,他们没有显赫的战绩,也没有独领一营人马,但是他们能从数以千计的将领之中脱颖而出,足见他们才能不凡。已然成为晋国百万大军的中坚力量,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取代一众老将的位置。后来居上,独当一面。
在封赏文武百官的同时。李利名下的十余位妻妾也得到了应得的赏赐。正室李欣进位皇后,继续执掌内府,蔡琰、董婉、任红昌、陈钰和滇无瑕等五位妻室进位贵妃,余下十余位妾室同样进位为妃。这样以来,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现象:整个内府除了一位皇后之外,其他姐妹全是妃子,地位相差无几。并且,皇后和嫔妃们仍然住在一起,仍以姐妹相称。没有另设宫殿,没有厚此薄彼;开支用度上一如既往的平等分配,统一由李欣居中分配,甄氏张霭掌管内府名下所有产业,供应内府日常用度。
这是因为她们都有子女,按照惯例都应该有相应的名分,加之她们长期住在一起,感情深厚,不是姐妹却胜似姐妹。而李利对待她们历来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对待,无形中让她们知道,自家男人对内府争斗深恶痛绝,这就促使她们收起不该有的心思。必须与姐妹们和睦相处。
更重要的是,李利登基之前就对她们说过,自己的儿子都在一起学习成长。长大成人之后都必须进入军队或下放郡县历练,全凭自身的努力获取功名。想要得到王爵或继承帝位就必须积攒足够的功绩,早日独当一面。进而率军远征或随军征战。
在这一点上,李利的态度极其坚决,毋庸置疑,因为他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儿子,选出一位德才兼备的继承人。眼下他的长子李昊已有十一岁,余下几个儿子与李昊一般大,十几个儿子之中最小的现年也有五岁,而李利如今只有二十九岁。因此他有大把时间培养儿子,只要挤出一些空闲,就能亲自教育他们长大成人。即使这样,等到他们长大之后,李利仍是年富力强的年龄,可以亲手挑选继承人,继而把他扶上马、再送一程,完全不是问题。只要他稍加留心,一旦现内斗的苗头,他就能及时出手制止,从而妥善安置,善加引导,不至于兄弟相残,如此就能杜绝宫廷内斗。
正是因为子女众多,李利才会决定,即使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了,也不用赐封他们爵位。让他们之间不会过早的产生地位差异,不要人为的给他们设置障碍、增加矛盾,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安安心心、和和睦睦的一起长大,然后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功名,从而决定日后的展方向和地位。这是李利的执念,也是坚若磐石的信念。既然养育了这些孩子,就要对他们负责,就要教育好他们,绝对不能生兄弟相残之事,否则他李利的人生就是残缺的,就是一个失败者。
封赏群臣之后,就是盛大的阅兵仪式。
这是此次登基大典的重头戏。为了确保阅兵万无一失,李利早在半个月前便抽调桓飞帐下飞熊营、许褚帐下青龙营、高顺帐下陷阵营、甘宁帐下锦帆营和驻扎在豫州的武威营等五营兵马入京,与拱卫京畿的典韦帐下虎贲营组成六支三军齐备的阅兵队伍。经过半个月的集训之后,重新更换装备的六支兵马进入皇家校场,向十四个番外使团和两大诸侯国使团展现军威。战骑冲锋、步军演阵、水军驰射,三军队伍如臂使指,威武雄壮,每一支队伍的出现都让前来观礼的使团见之色变,深深为之动容,震惊不已。
建国之后的第三个月,随着晋帝李利颁布了一道震惊天下的诏令,由此拉开了三国大战的序幕。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ps:【衷心感谢:流天泪心龙书友的月票支持,多谢!】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骁骑》更多支持!
————————————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展形成的制度。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汉武帝夺外朝权,设立以大将军为的内朝,专门处理军国大事。以原属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来转达表章,沟通内外朝,为后世尚书省的端。
汉时设置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长官称尚书令。但是此时的尚书台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将军、大司马、太傅以录尚书事的名义秉政。
东汉末设侍中寺,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置侍中、散骑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学识的士人充任,为一时清选。
然而东汉时虽有尚书台,已经成为处理政务的主要机关,但毕竟是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正式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三省六部制的产生和展脉络都在李利脑海里。从执掌西凉军的那一刻起,他就在谋划着政治体系改革。他很清楚三省六部制的利弊。当权力被下放到三省之后,权力相对分散。不会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便于帝王掌控,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然而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权力虽然分散,却很容易滋生互相扯皮推诿,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相互推卸责任,从而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再加上。李利自后世而来,对军政分制度有着极高的认可,因此他一直在刻意营造军事和政务分离的体系氛围,文官治理地方州郡,武将专事军务和征伐;就像两条平行存在的轨道,并驾齐驱而互不干扰,保持相对独立的运行态势。
有鉴于此,李利一直在寻求三省六部制和军政双轨制之间的契合点,想将这两种政治体制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既有利于皇权统治,又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行政效率。这种念头在他脑海里酝酿了十几年,并付诸于行动。大胆尝试,悄无声息地改变现行体制,让麾下文武潜移默化地接受新制度。在他预定的统治体系中运转,最终改变整个官僚体系。
此次西凉建国就是一个重要契机。是正式推行三省六部制的最佳时机,也是实现李利谋划已久的军政分开的试验田。
而李利筹谋许久的制度仍是以三省六部制为模板。以实现军政分开为目的,将三省改为尚书省和军机处,尚书省主管政务和地方治理,军机处主管军队和征伐。六部之中吏部、兵和户部是重中之重,因时下正处于战争期间,不适宜全部改制,因此六部暂时不变,仍旧隶属于尚书省管辖,待日后再行完善。
受限于目前局势,三国鼎立,形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因此李利谋划的新制度无法一步到位,须在不影响当前局势的情况下,随着局势的展变化而逐步推进,一步步完成。现下推行的只是新制度的雏形,以军机处为主,六部为辅,没有明确的军政分开。
李玄受封吏部尚书,领相国事,其实就是尚书省的主官,即宰相。而包括李玄、贾诩、郭嘉、周瑜和诸葛亮等八人在内的军机大臣,就是军机处的核心成员;军机处是战时的权力中枢,与李利共同掌管军国大事。这是战争形势的展需要,乱世尚武,必须以军事战争为中心,因此军机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军队才是维系晋国兴衰存亡的根本。
长乐大殿上,李儒站在上阶,仍在宣读封赏诏令。
“敕封幽州刺史华歆为礼部尚书,并州刺史崔琰为户部尚书,荀谌为工部尚书;敕封滕霄为征北将军,徐荣为征东将军,张辽为征南将军,波才为征西将军;桓飞为镇东将军,典韦为镇西将军,赵云为镇南将军,马为镇北将军;黄忠为安南将军,许褚为安北将军,高顺为安东将军,滕羽为安西将军”
冗长的封赏诏书足足宣读了半个时辰,涉及李利麾下所有官秩千石以上的三百余位文臣武将,这些都是在诏书上留下的官员,余下各州郡官吏均有封赏,大多予以升迁提拔,剩下的一部分即便没有升迁,也得到了财帛赏赐。
随着李利登基称帝,麾下所有文武官员随之水涨船高。其中,文官的升迁相对平稳,论资排辈的现象比较明显。相比之下,此次武将得到的封赏真正算得上是跳跃式升迁,尤其是各营主将或久经沙场的悍将,赏赐之丰厚前所未有,官升三级者不在少数,拜将封侯的将领更是多达数百人,且大多数最早跟随李利征战的那批中低层将领。或许这就是他们竭力拥护李利登基的根本原因所在,完美诠释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真谛。
值得提的是,此次封赏中涌现了一大批后起之秀,如郭淮、郝昭、孙礼、张翼、王平等三十余名年轻将领。与军中宿将和老将们相比,他们没有显赫的战绩,也没有独领一营人马,但是他们能从数以千计的将领之中脱颖而出,足见他们才能不凡。已然成为晋国百万大军的中坚力量,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取代一众老将的位置。后来居上,独当一面。
在封赏文武百官的同时。李利名下的十余位妻妾也得到了应得的赏赐。正室李欣进位皇后,继续执掌内府,蔡琰、董婉、任红昌、陈钰和滇无瑕等五位妻室进位贵妃,余下十余位妾室同样进位为妃。这样以来,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现象:整个内府除了一位皇后之外,其他姐妹全是妃子,地位相差无几。并且,皇后和嫔妃们仍然住在一起,仍以姐妹相称。没有另设宫殿,没有厚此薄彼;开支用度上一如既往的平等分配,统一由李欣居中分配,甄氏张霭掌管内府名下所有产业,供应内府日常用度。
这是因为她们都有子女,按照惯例都应该有相应的名分,加之她们长期住在一起,感情深厚,不是姐妹却胜似姐妹。而李利对待她们历来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对待,无形中让她们知道,自家男人对内府争斗深恶痛绝,这就促使她们收起不该有的心思。必须与姐妹们和睦相处。
更重要的是,李利登基之前就对她们说过,自己的儿子都在一起学习成长。长大成人之后都必须进入军队或下放郡县历练,全凭自身的努力获取功名。想要得到王爵或继承帝位就必须积攒足够的功绩,早日独当一面。进而率军远征或随军征战。
在这一点上,李利的态度极其坚决,毋庸置疑,因为他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儿子,选出一位德才兼备的继承人。眼下他的长子李昊已有十一岁,余下几个儿子与李昊一般大,十几个儿子之中最小的现年也有五岁,而李利如今只有二十九岁。因此他有大把时间培养儿子,只要挤出一些空闲,就能亲自教育他们长大成人。即使这样,等到他们长大之后,李利仍是年富力强的年龄,可以亲手挑选继承人,继而把他扶上马、再送一程,完全不是问题。只要他稍加留心,一旦现内斗的苗头,他就能及时出手制止,从而妥善安置,善加引导,不至于兄弟相残,如此就能杜绝宫廷内斗。
正是因为子女众多,李利才会决定,即使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了,也不用赐封他们爵位。让他们之间不会过早的产生地位差异,不要人为的给他们设置障碍、增加矛盾,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安安心心、和和睦睦的一起长大,然后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功名,从而决定日后的展方向和地位。这是李利的执念,也是坚若磐石的信念。既然养育了这些孩子,就要对他们负责,就要教育好他们,绝对不能生兄弟相残之事,否则他李利的人生就是残缺的,就是一个失败者。
封赏群臣之后,就是盛大的阅兵仪式。
这是此次登基大典的重头戏。为了确保阅兵万无一失,李利早在半个月前便抽调桓飞帐下飞熊营、许褚帐下青龙营、高顺帐下陷阵营、甘宁帐下锦帆营和驻扎在豫州的武威营等五营兵马入京,与拱卫京畿的典韦帐下虎贲营组成六支三军齐备的阅兵队伍。经过半个月的集训之后,重新更换装备的六支兵马进入皇家校场,向十四个番外使团和两大诸侯国使团展现军威。战骑冲锋、步军演阵、水军驰射,三军队伍如臂使指,威武雄壮,每一支队伍的出现都让前来观礼的使团见之色变,深深为之动容,震惊不已。
建国之后的第三个月,随着晋帝李利颁布了一道震惊天下的诏令,由此拉开了三国大战的序幕。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ps:【衷心感谢:流天泪心龙书友的月票支持,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