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9章大案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北雄最新章节!
冬天的西域人心惶惶,西域诸国大概率会迎来新的主人,怎么才能生存下去是西域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自古以来,西域就是纷争之地,东西南北的各个民族在这里交汇,没有任何统一,诞生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的机会。
无数的部族来到这里,发展壮大,然后迅速消亡,即便是西域诸国的国王,多数也分不清自己的血脉来自何方。
尤其是从东北方向的漠北草原吹过来的寒风,隔上个十年二十年的就要吹袭一下西域,就像一个个轮回,永无休止。
现在好像又到了西域“改朝换代”的时节,突厥人再次发动了统一战争,可对于西域诸国来说,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到的只有被残酷的命运支配的痛苦。
…………
元贞七年冬天里的长安百姓则无比幸福,大唐立国七年了,隋末战乱的阴影正在人们的记忆中迅速澹去。
大唐在国境周边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几乎年年大捷,可以说唐人正在追逐着前隋强盛时期的荣耀狂飙突进。
收复了大片的疆域,前隋时面临的那些敌人,吐谷浑诸部烟消云散,部众正在大唐的管理之下,一天天的改变他们的生活习俗,为大唐牧羊牛羊。
高句丽人在大唐迅勐的攻击之下亡国灭种,铲除了这个大患强仇的大唐欢欣鼓舞。
一队队的高句丽战俘在东来上岸,很快就会分散到大唐境内,为大唐国力的恢复做出各种贡献。
南方遍布山林的蛮寨,已在唐军将士的清剿之下支离破碎,大唐的政策开始转向安抚,在大唐元贞七年秋天,四川南道首先召集蛮族首领共商未来。
因为那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多数早已在战争中得到解决,蛮族首领们没有过多讨价还价的余地,所以当年冬天,四川南道上书朝中,献上了一系列的抚蛮之策。
在三省之中商议了一番,便送去到了李破的桉上,和褚遂良所上的建言相互印证,最终诏令岭南各郡施行。
首先就是对蛮族造册,和大唐郡县的户籍制度一样,开始全方位的清查,登记蛮族户籍,对那些愿意接受大唐统治的蛮族首领,加以奖赏。
凡不愿登记户籍的蛮寨,则视为流民,清剿俘获之后,全部贬为奴户,鼓励投顺的蛮族去捉住他们,到官府换取奖赏。
接着便是官府对蛮族的管理政策,改变自秦汉以来,平安时对蛮族收取重税,激起蛮族反抗的时候便进行清剿的野蛮政策。
对恭顺的蛮族部落进行一定的优待,派人去教授他们先进的生产方式,改变他们的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调和唐人和蛮族的矛盾。
另外最为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大规模招收蛮族健勇者从军,开放大唐的官僚体系给蛮族有功之人。
招收上来的蛮族军兵,在操练过后,派往南海驻扎,持续的加强大唐南海都护府的力量,对真腊,扶南等南海小国形成有效的威慑。
这些其实还是沿袭了汉时的抚蛮政策。
当年汉时的五溪蛮,长沙蛮,亭蛮等南蛮部族,如今大多融入到了中原社会当中,南方一些黄姓,刘姓,沙姓等大族就是他们的后裔。
可以鼓励他们去到岭南为官,对蛮族部落进行引导,支持各处蛮寨去丛林里面进行探索,开辟商路,为大唐疆域的扩展做出贡献,另外给他们找点事做,别总想着当强盗,抢劫洗掠唐人的村落。
大唐内部正在进入和平时期,蛮族虽然是不稳定因素,却也闹不起来了,同化蛮族则成为了大唐治蛮政策的主题。
褚遂良的建议其实就是恩威并施,以兵势慑之,以仁德怀之,以信义示之,大唐元贞七年出台的治蛮之策就很好的体现出了这些要点。
这也说明,在经过无数次谈论之后,褚遂良的建言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能够影响到朝廷大政,褚遂良终于在朝中站稳了脚跟,并有了不小的名气,和他一般的则是长安海事学院的马周。
大唐元贞七年冬天,马周上疏朝中,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十一月,大理寺和督查寺的官员进驻长安书院,对长安书院从上到下进行了一番严格的审查。
陆续查出来的积弊有十余条之多,可谓是触目惊心。
尤其是长安书院的官员们,在今年竟然就定好了参加大唐元贞九年举试的名单,按照这个节奏下去,元贞十年的京试光京兆这边,就得让他们给包了场。
如果没有马周的上疏,估计内定进士的事情他们未尝不能做一做。
可以说随着长安书院的崛起,一些人的野心随之而来,以长安书院为根基,向朝廷持续的输送官员。
利益链条如今就算没有建立起来,目标也不很清晰,但过上几年差不多也应该有所眉目了。
如此下去,后来科举应试的那些同年,师生等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官场朋党,在唐初并非不可能实现。
军情府方面,张亮也没闲着,查出了不少黑料,都不用费心,书院和礼部的一些人胆子极大,几乎是明目张胆的在上下其手。
这种恶劣的情形是李破都没有料到的。
道理却很简单,人们看出了书院的潜力。
皇帝亲手建立的长安书院,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还不以为然,可科举经过了两次京试,五次地方举试。
无疑开始颠覆大家对前隋时举行的科举应试留下的固有印象,举荐人才入仕之途渐渐被科举应试所取代已是大势所趋。
长安书院这几年名声大作,其实是各方面加成所导致的结果,它本身的努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用后来人的话说,就是长安书院站在了风口上,有了一飞冲天之势。
书院中那么多的学子,一个个将来几乎都是后备官员,只要眼睛没瞎的人,都能看出长安书院的巨大潜力。
也许在二三十年之后,长安书院就可能成为宰相之摇篮,名臣之源流。
既然有着巨大的预期利益,那就免不了引人觊觎。
李破之前想的还真错了,这可不是一丁半点的蝇头小利,一些人进行的是风险投资,预期回报是在十年二十年之后,眼光长远着呢。
冬天的西域人心惶惶,西域诸国大概率会迎来新的主人,怎么才能生存下去是西域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自古以来,西域就是纷争之地,东西南北的各个民族在这里交汇,没有任何统一,诞生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的机会。
无数的部族来到这里,发展壮大,然后迅速消亡,即便是西域诸国的国王,多数也分不清自己的血脉来自何方。
尤其是从东北方向的漠北草原吹过来的寒风,隔上个十年二十年的就要吹袭一下西域,就像一个个轮回,永无休止。
现在好像又到了西域“改朝换代”的时节,突厥人再次发动了统一战争,可对于西域诸国来说,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到的只有被残酷的命运支配的痛苦。
…………
元贞七年冬天里的长安百姓则无比幸福,大唐立国七年了,隋末战乱的阴影正在人们的记忆中迅速澹去。
大唐在国境周边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几乎年年大捷,可以说唐人正在追逐着前隋强盛时期的荣耀狂飙突进。
收复了大片的疆域,前隋时面临的那些敌人,吐谷浑诸部烟消云散,部众正在大唐的管理之下,一天天的改变他们的生活习俗,为大唐牧羊牛羊。
高句丽人在大唐迅勐的攻击之下亡国灭种,铲除了这个大患强仇的大唐欢欣鼓舞。
一队队的高句丽战俘在东来上岸,很快就会分散到大唐境内,为大唐国力的恢复做出各种贡献。
南方遍布山林的蛮寨,已在唐军将士的清剿之下支离破碎,大唐的政策开始转向安抚,在大唐元贞七年秋天,四川南道首先召集蛮族首领共商未来。
因为那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多数早已在战争中得到解决,蛮族首领们没有过多讨价还价的余地,所以当年冬天,四川南道上书朝中,献上了一系列的抚蛮之策。
在三省之中商议了一番,便送去到了李破的桉上,和褚遂良所上的建言相互印证,最终诏令岭南各郡施行。
首先就是对蛮族造册,和大唐郡县的户籍制度一样,开始全方位的清查,登记蛮族户籍,对那些愿意接受大唐统治的蛮族首领,加以奖赏。
凡不愿登记户籍的蛮寨,则视为流民,清剿俘获之后,全部贬为奴户,鼓励投顺的蛮族去捉住他们,到官府换取奖赏。
接着便是官府对蛮族的管理政策,改变自秦汉以来,平安时对蛮族收取重税,激起蛮族反抗的时候便进行清剿的野蛮政策。
对恭顺的蛮族部落进行一定的优待,派人去教授他们先进的生产方式,改变他们的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调和唐人和蛮族的矛盾。
另外最为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大规模招收蛮族健勇者从军,开放大唐的官僚体系给蛮族有功之人。
招收上来的蛮族军兵,在操练过后,派往南海驻扎,持续的加强大唐南海都护府的力量,对真腊,扶南等南海小国形成有效的威慑。
这些其实还是沿袭了汉时的抚蛮政策。
当年汉时的五溪蛮,长沙蛮,亭蛮等南蛮部族,如今大多融入到了中原社会当中,南方一些黄姓,刘姓,沙姓等大族就是他们的后裔。
可以鼓励他们去到岭南为官,对蛮族部落进行引导,支持各处蛮寨去丛林里面进行探索,开辟商路,为大唐疆域的扩展做出贡献,另外给他们找点事做,别总想着当强盗,抢劫洗掠唐人的村落。
大唐内部正在进入和平时期,蛮族虽然是不稳定因素,却也闹不起来了,同化蛮族则成为了大唐治蛮政策的主题。
褚遂良的建议其实就是恩威并施,以兵势慑之,以仁德怀之,以信义示之,大唐元贞七年出台的治蛮之策就很好的体现出了这些要点。
这也说明,在经过无数次谈论之后,褚遂良的建言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能够影响到朝廷大政,褚遂良终于在朝中站稳了脚跟,并有了不小的名气,和他一般的则是长安海事学院的马周。
大唐元贞七年冬天,马周上疏朝中,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十一月,大理寺和督查寺的官员进驻长安书院,对长安书院从上到下进行了一番严格的审查。
陆续查出来的积弊有十余条之多,可谓是触目惊心。
尤其是长安书院的官员们,在今年竟然就定好了参加大唐元贞九年举试的名单,按照这个节奏下去,元贞十年的京试光京兆这边,就得让他们给包了场。
如果没有马周的上疏,估计内定进士的事情他们未尝不能做一做。
可以说随着长安书院的崛起,一些人的野心随之而来,以长安书院为根基,向朝廷持续的输送官员。
利益链条如今就算没有建立起来,目标也不很清晰,但过上几年差不多也应该有所眉目了。
如此下去,后来科举应试的那些同年,师生等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官场朋党,在唐初并非不可能实现。
军情府方面,张亮也没闲着,查出了不少黑料,都不用费心,书院和礼部的一些人胆子极大,几乎是明目张胆的在上下其手。
这种恶劣的情形是李破都没有料到的。
道理却很简单,人们看出了书院的潜力。
皇帝亲手建立的长安书院,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还不以为然,可科举经过了两次京试,五次地方举试。
无疑开始颠覆大家对前隋时举行的科举应试留下的固有印象,举荐人才入仕之途渐渐被科举应试所取代已是大势所趋。
长安书院这几年名声大作,其实是各方面加成所导致的结果,它本身的努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用后来人的话说,就是长安书院站在了风口上,有了一飞冲天之势。
书院中那么多的学子,一个个将来几乎都是后备官员,只要眼睛没瞎的人,都能看出长安书院的巨大潜力。
也许在二三十年之后,长安书院就可能成为宰相之摇篮,名臣之源流。
既然有着巨大的预期利益,那就免不了引人觊觎。
李破之前想的还真错了,这可不是一丁半点的蝇头小利,一些人进行的是风险投资,预期回报是在十年二十年之后,眼光长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