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暗谋(六)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北雄最新章节!
姑藏西城,兵部尚书谢统师府邸。
谢府真心不大,三进的宅院,建筑也挺诡异,外面和凉州平常人家差不多,方方正正的房子,灰突突的,显得既敦实又普通。
主宅却是个二层小楼,还顶着一个圆滚滚的大脑袋。
谢统师每次回到家中看到这个,心情都要暗淡一下,不过也没办法,这是一个胡商留下的房子,商人们重利轻别离,根本不会好好布置这种旅途中落脚的地方。
说起来姑藏作为通商西域的重要节点之一,还是西北重镇,屯兵牧马之所在,重要性不言而喻,秦汉时受到重视,开始日渐繁盛辉煌,近千年过去,有起有落,到了大业年间来到鼎盛。
兴盛的时间维持的不长,可当时商队往来,络绎不绝,各色财货,堆积如山,姑藏的人口也曾一度超过二十万人,比之中原大城,也不逊色多少,正经的西北通衢,人口聚集之所在。
可时至今日,失去了中原的支持,又饱经战乱之下,姑藏便无比迅速的落寞了下来,其实地理环境已经决定了它不可能独自支撑起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任,不然的话,丝绸之路的起点也不会是长安,而应该换做是姑藏了。
和这座城池一样,曾经掌管它的守卫者,前凉州刺史谢统师的落差同样巨大。
谢统师一直觉得,他身份尊贵,所处官职也曾在西北一言九鼎,并在白瑜娑之乱时,守住了凉州,功劳很大。
可最终呢,却要委身从贼,这叫什么?这叫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好吧,有点不恰当,李轨若为竖子,其他人岂不是连竖子都不如了嘛,可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谢统师心里不舒服。
所以一直以来,谢统师都以正统自居,并时刻准备回归“正朔”,听上去很别扭,因为如今天下哪里还有什么正朔?
可在西北,和谢统师志同道合的人还真不少,他们大多都是当年驻守西北的关西世阀中人,其中便以礼部尚书韦士政为主。
其实吧,简单来说什么回归正朔,那都是自我安慰的托词,就是放不下架子,不愿跟一群西北土著混在一处,还要居于李轨这样商家子之下。
这是当今诸侯们遇到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关西世阀作为隋末贵族当中最骄傲的一个群体,不想为李轨所用,根本不值得奇怪。
这一天,谢统师回的很晚,月亮都已经挂在天上了。
谢统师翻身下马,跺了跺脚,抬头又望见自家上面那个大脑袋,不由自主的哼哼了两声,感觉浑身上下都不得劲儿。
谢统师祖籍蜀中,个子长的不高,可隔了几代,也就是个头上还跟蜀人相像一些而已,因为在西北为官多年,所以皮肤早已变得黝黑粗糙,身材有些胖,却还堪矫健。
嗯,谢统师是个黑胖子,外间有些人戏称其为长牙,这是西北人对野猪的雅称,落在谢统师头上,除了喻其好斗蛮强之外,可就没有半点褒义的成分在里面了。
这个恼人的绰号据说是梁硕原创,传入谢统师的耳朵里,让他羞恼了好久,于是回之以黑面神,只是缺点技术含量,未能传开。
而这几年下来,谢统师已经搬了好几次家,宅院是越搬越小,食用也越来越糟糕,还有满心的怨愤亟待发泄,嗯,总的来说,他的日子是越过越惨。
更惨的是,凉州即将大乱,他手中竟然没多少兵马,有名无实,又很爱闹情绪的兵部尚书就是这么可怜。
满脑门官司的谢统师进门的时候都在想,自己这么劳劳碌碌的到底为的哪般?好在家眷几乎都不在身边,他这里只有两个小妾和两个庶子,不然的话,大乱一起,他可顾不过来。
将从人都打发去各自休息,回到内宅,谢统师刚洗漱一番换上便服,连一口热茶还没等入口,下人来报,左右卫大将军安兴贵登门造访。
谢统师这个腻歪就不用提了,却也不得不见。
可以说,现在姑藏城中的大人物们,没谁不想喘口气歇歇的,可却无人敢于松懈,那纯是在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摆上酒菜,两人在谢府厅堂间谈说良久,安兴贵才告辞离去。
谢统师揉着额头,疲惫的叹口气,脸色更加黑了几分,又喝了几口酒,吃了几口菜,却越发觉着没什么滋味。
安兴贵频繁造访,礼物越来越重,可说的东西却越发没有新意,除了屡屡谈起长安风物,李渊的贤明之外,好像就剩下了说李轨等人的坏话了。
这些话开始的时候,谢统师是很愿意倾听的,好像每一句话都能说到他的心坎上,因为他既鄙薄于李轨等人的出身,又极想能重回长安。
可事情就是这般,听的多了也就习以为常,尤为重要的一点则是,安兴贵的意图很明显,可却拿不出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哪怕你拿出个凉州总管的职位来,也能让人心安不是?可每每谈及于此,安兴贵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这哪能让谢统师满意?
啊,原来你就是带着张嘴来了,其他什么都没有,便想糊弄老子跟你一道去投李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当然了,这只是条件上难以谈拢,其他倒也没什么,安修仁别看是胡人,可着实是个厉害人物,和其站在一处,总归应该没有坏处。
再说李渊名声很不错,又是正经的关西门阀中人……
其实走到这一步上,谢统师也没了什么选择,他毕竟和李赟等人不一样,对安修仁等没那么强烈的排斥感。
而安兴贵前脚刚走,礼部尚书韦士政便又来了,谢统师这顿饭吃的很不安生。
换过酒菜,又是一轮密谈。
这两位凑在一处说话,可和安兴贵来时不一样,他们两个一个是当年的凉州刺史,一个则是凉州郡丞,是同过患难的老交情,现在又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没什么话不能说。
可让人无奈的是,两个人先谈的却是正经的公事,近日要为梁硕出丧,礼部是重中之重,而那么多的西北权贵都要随行,兵部也得派人护卫。
这都还成,可有些事却越不过安修仁去,调兵得跟安修仁商量,却还要提防安修仁一些,不能让他借此引羌兵为乱,毕竟时机不对,所以有必要知会曹珍等人一声……
这还只是调兵一事,以王礼出丧,不管花费多少,都得在户部支出,可现在安修仁把紧库房,就是不肯松口,想逼着韦士政等人去皇帝的病床前诉苦外加劝说皇帝改变主意。
此时韦士政哪敢入宫去跟皇帝说这事儿?李轨病的稀里糊涂,说不定张嘴就是个斩字出来,要是这么掉了脑袋,韦士政觉着那可就太冤了。
可以说,这两位纠结的一塌糊涂,却也无计可施,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像他们这种略显中立的骑墙派,到了关键时候就是这般尴尬,既没那个实力争取到主动权,又没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看似无忧,实则凶险万端。
其实这和当年马邑刘武周之乱很相像,马邑的官员将领在太守王仁恭最需要支持的时候,选择了冷眼旁观,可暴乱一起,最先受到伤害的就是他们。
轮到谢统师,韦士政这里,安修仁确实不是刘武周,可道理却也没什么两样,而谢韦两人的犹豫,和那会马邑的官员们,也没什么不同,他们既想坐观保全自身,又想从乱中取得利益,你说这种想法本身有多危险。
这其实很明显的意味着,两人才干都有所不足。
月上中天,谢统师才送走了韦士政,两人的商议没什么结果,只能在明日里各凭本事,去跟安修仁,曹珍等人说话。
谢统师和范文进不一样,回到堂中,丝毫没有睡意,只是一杯一杯的喝酒,想来个一醉解千愁。
显然,大乱将至的紧迫感并没有在他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正饮间,他的儿子领着领着府中幕僚陈陵悄悄来到堂上,先是见礼,然后儿子凑到父亲的身边,一边给父亲斟酒,一边小声道:“有人日间投书一封于府中,儿未敢声张,只等阿爷回转……阿爷可要瞧瞧?”
也不怪他小心翼翼,谢统师听了这话,当即瞪起了眼珠子,顺手一巴掌拍在儿子脸上,怒道:“都什么时候了,还敢自作主张,看老子不打死你个不成器的小畜生。”
一边骂着,一边起身,对儿子拳打脚踢,这场景很常见,关西贵族们大多都是在暴躁的父亲的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尤其是庶子们,简直就是父亲的天然出气筒。
幕僚陈陵见此,心和身子一块都哆嗦了起来,暗叹了一声倒霉,却不得不上一把抱住谢统师的腰,压着嗓子道:“尚书莫急,此事怪不得六郎,来人言明,乃尚书故交修书一封,当此之时,为避嫌之故,不敢来见,遂出此下策……”
谢统师气咻咻的停住手,一脚将鼻青脸肿的儿子踢到一边,“哼,藏头露尾之辈,何谈故交……书信在哪儿,拿来我瞧。”
姑藏西城,兵部尚书谢统师府邸。
谢府真心不大,三进的宅院,建筑也挺诡异,外面和凉州平常人家差不多,方方正正的房子,灰突突的,显得既敦实又普通。
主宅却是个二层小楼,还顶着一个圆滚滚的大脑袋。
谢统师每次回到家中看到这个,心情都要暗淡一下,不过也没办法,这是一个胡商留下的房子,商人们重利轻别离,根本不会好好布置这种旅途中落脚的地方。
说起来姑藏作为通商西域的重要节点之一,还是西北重镇,屯兵牧马之所在,重要性不言而喻,秦汉时受到重视,开始日渐繁盛辉煌,近千年过去,有起有落,到了大业年间来到鼎盛。
兴盛的时间维持的不长,可当时商队往来,络绎不绝,各色财货,堆积如山,姑藏的人口也曾一度超过二十万人,比之中原大城,也不逊色多少,正经的西北通衢,人口聚集之所在。
可时至今日,失去了中原的支持,又饱经战乱之下,姑藏便无比迅速的落寞了下来,其实地理环境已经决定了它不可能独自支撑起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任,不然的话,丝绸之路的起点也不会是长安,而应该换做是姑藏了。
和这座城池一样,曾经掌管它的守卫者,前凉州刺史谢统师的落差同样巨大。
谢统师一直觉得,他身份尊贵,所处官职也曾在西北一言九鼎,并在白瑜娑之乱时,守住了凉州,功劳很大。
可最终呢,却要委身从贼,这叫什么?这叫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好吧,有点不恰当,李轨若为竖子,其他人岂不是连竖子都不如了嘛,可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谢统师心里不舒服。
所以一直以来,谢统师都以正统自居,并时刻准备回归“正朔”,听上去很别扭,因为如今天下哪里还有什么正朔?
可在西北,和谢统师志同道合的人还真不少,他们大多都是当年驻守西北的关西世阀中人,其中便以礼部尚书韦士政为主。
其实吧,简单来说什么回归正朔,那都是自我安慰的托词,就是放不下架子,不愿跟一群西北土著混在一处,还要居于李轨这样商家子之下。
这是当今诸侯们遇到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关西世阀作为隋末贵族当中最骄傲的一个群体,不想为李轨所用,根本不值得奇怪。
这一天,谢统师回的很晚,月亮都已经挂在天上了。
谢统师翻身下马,跺了跺脚,抬头又望见自家上面那个大脑袋,不由自主的哼哼了两声,感觉浑身上下都不得劲儿。
谢统师祖籍蜀中,个子长的不高,可隔了几代,也就是个头上还跟蜀人相像一些而已,因为在西北为官多年,所以皮肤早已变得黝黑粗糙,身材有些胖,却还堪矫健。
嗯,谢统师是个黑胖子,外间有些人戏称其为长牙,这是西北人对野猪的雅称,落在谢统师头上,除了喻其好斗蛮强之外,可就没有半点褒义的成分在里面了。
这个恼人的绰号据说是梁硕原创,传入谢统师的耳朵里,让他羞恼了好久,于是回之以黑面神,只是缺点技术含量,未能传开。
而这几年下来,谢统师已经搬了好几次家,宅院是越搬越小,食用也越来越糟糕,还有满心的怨愤亟待发泄,嗯,总的来说,他的日子是越过越惨。
更惨的是,凉州即将大乱,他手中竟然没多少兵马,有名无实,又很爱闹情绪的兵部尚书就是这么可怜。
满脑门官司的谢统师进门的时候都在想,自己这么劳劳碌碌的到底为的哪般?好在家眷几乎都不在身边,他这里只有两个小妾和两个庶子,不然的话,大乱一起,他可顾不过来。
将从人都打发去各自休息,回到内宅,谢统师刚洗漱一番换上便服,连一口热茶还没等入口,下人来报,左右卫大将军安兴贵登门造访。
谢统师这个腻歪就不用提了,却也不得不见。
可以说,现在姑藏城中的大人物们,没谁不想喘口气歇歇的,可却无人敢于松懈,那纯是在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摆上酒菜,两人在谢府厅堂间谈说良久,安兴贵才告辞离去。
谢统师揉着额头,疲惫的叹口气,脸色更加黑了几分,又喝了几口酒,吃了几口菜,却越发觉着没什么滋味。
安兴贵频繁造访,礼物越来越重,可说的东西却越发没有新意,除了屡屡谈起长安风物,李渊的贤明之外,好像就剩下了说李轨等人的坏话了。
这些话开始的时候,谢统师是很愿意倾听的,好像每一句话都能说到他的心坎上,因为他既鄙薄于李轨等人的出身,又极想能重回长安。
可事情就是这般,听的多了也就习以为常,尤为重要的一点则是,安兴贵的意图很明显,可却拿不出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哪怕你拿出个凉州总管的职位来,也能让人心安不是?可每每谈及于此,安兴贵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这哪能让谢统师满意?
啊,原来你就是带着张嘴来了,其他什么都没有,便想糊弄老子跟你一道去投李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当然了,这只是条件上难以谈拢,其他倒也没什么,安修仁别看是胡人,可着实是个厉害人物,和其站在一处,总归应该没有坏处。
再说李渊名声很不错,又是正经的关西门阀中人……
其实走到这一步上,谢统师也没了什么选择,他毕竟和李赟等人不一样,对安修仁等没那么强烈的排斥感。
而安兴贵前脚刚走,礼部尚书韦士政便又来了,谢统师这顿饭吃的很不安生。
换过酒菜,又是一轮密谈。
这两位凑在一处说话,可和安兴贵来时不一样,他们两个一个是当年的凉州刺史,一个则是凉州郡丞,是同过患难的老交情,现在又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没什么话不能说。
可让人无奈的是,两个人先谈的却是正经的公事,近日要为梁硕出丧,礼部是重中之重,而那么多的西北权贵都要随行,兵部也得派人护卫。
这都还成,可有些事却越不过安修仁去,调兵得跟安修仁商量,却还要提防安修仁一些,不能让他借此引羌兵为乱,毕竟时机不对,所以有必要知会曹珍等人一声……
这还只是调兵一事,以王礼出丧,不管花费多少,都得在户部支出,可现在安修仁把紧库房,就是不肯松口,想逼着韦士政等人去皇帝的病床前诉苦外加劝说皇帝改变主意。
此时韦士政哪敢入宫去跟皇帝说这事儿?李轨病的稀里糊涂,说不定张嘴就是个斩字出来,要是这么掉了脑袋,韦士政觉着那可就太冤了。
可以说,这两位纠结的一塌糊涂,却也无计可施,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像他们这种略显中立的骑墙派,到了关键时候就是这般尴尬,既没那个实力争取到主动权,又没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看似无忧,实则凶险万端。
其实这和当年马邑刘武周之乱很相像,马邑的官员将领在太守王仁恭最需要支持的时候,选择了冷眼旁观,可暴乱一起,最先受到伤害的就是他们。
轮到谢统师,韦士政这里,安修仁确实不是刘武周,可道理却也没什么两样,而谢韦两人的犹豫,和那会马邑的官员们,也没什么不同,他们既想坐观保全自身,又想从乱中取得利益,你说这种想法本身有多危险。
这其实很明显的意味着,两人才干都有所不足。
月上中天,谢统师才送走了韦士政,两人的商议没什么结果,只能在明日里各凭本事,去跟安修仁,曹珍等人说话。
谢统师和范文进不一样,回到堂中,丝毫没有睡意,只是一杯一杯的喝酒,想来个一醉解千愁。
显然,大乱将至的紧迫感并没有在他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正饮间,他的儿子领着领着府中幕僚陈陵悄悄来到堂上,先是见礼,然后儿子凑到父亲的身边,一边给父亲斟酒,一边小声道:“有人日间投书一封于府中,儿未敢声张,只等阿爷回转……阿爷可要瞧瞧?”
也不怪他小心翼翼,谢统师听了这话,当即瞪起了眼珠子,顺手一巴掌拍在儿子脸上,怒道:“都什么时候了,还敢自作主张,看老子不打死你个不成器的小畜生。”
一边骂着,一边起身,对儿子拳打脚踢,这场景很常见,关西贵族们大多都是在暴躁的父亲的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尤其是庶子们,简直就是父亲的天然出气筒。
幕僚陈陵见此,心和身子一块都哆嗦了起来,暗叹了一声倒霉,却不得不上一把抱住谢统师的腰,压着嗓子道:“尚书莫急,此事怪不得六郎,来人言明,乃尚书故交修书一封,当此之时,为避嫌之故,不敢来见,遂出此下策……”
谢统师气咻咻的停住手,一脚将鼻青脸肿的儿子踢到一边,“哼,藏头露尾之辈,何谈故交……书信在哪儿,拿来我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