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二更)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明]狭路相逢最新章节!
底下的考生们就算对于这个题目有满腹的抱怨,但也只能硬着头皮答卷了。
明朝的发展到了这个时候,对于沿海的关注真心不多。成祖当年的郑和下西洋已经是前尘如烟,后来的倭.寇侵边还有海禁政策让大海隔开了大明与外界的交流。
当然如果谈到大明对于大海的看法,不能从朱棣开始算起,而是要追根溯源到朱元璋身上才行。这位对于商贸的态度真的是不好,他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也试图牢牢束缚住整个大明可能发生的变动,在最初的皇室训诫中,朱元璋就定下话来,‘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按照朱元璋的话,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明朝建立之初其他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来围困大明,并且有太多的倭寇骚扰沿海,所以那个时候朱元璋绝对不喜欢与大海打交道。他也认为那些大海之外的国家,本就是弹丸小国也是番邦之地,根本没有什么良田沃土,对大明既没有大的威胁,也没有大的帮助,所以不要与他们来往,特别是民间私人是绝对不让做海上生意的。
即便是有贸易,也只是朝贡贸易,就算是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也不是为了自由通商。
然而,大势所趋不是一个人阻挡了的,特别当那些也是利益所趋的时候。16世纪日本发现了银矿,大明的流通货币正是白银,于是商人想把它运进来,但是海禁的这道坎拦住了他们,于是他们只能开始非法走私。
朝廷当然要管制,在这样的争斗中,沿海的氏族开始想办法武装起来,又正好恰逢日本的割据将军们都想要扩充人手,于是大明沿海的氏族发展成了海盗,顺理成章地与日本联手了,也就有了倭寇侵边。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直到1567年,隆庆皇帝登基后才开放了海禁,虽然只是一个小港口,但是隆庆开关打破了民间不能私人海上贸易的藩篱,事实也证明了这样一道小口子,却收获了许多的真金白银。
可以说直到1630年,朱由检对着这群不知海事的考生时,在没有商税的明朝,就靠着那些田赋入国库,还要养着宗室又是接连的打仗,如果没有这一百年来海上利润给明朝的财政帮了一个大忙,要不早就入不敷出了。
可惜好景不长,就算有了一道小口子被打开了,朝廷在海上的力量越来越弱,并且当年的开放政策中严格禁止了与日本通商,理由自然是因为那里是海盗与倭寇的大本营,怎么可以与那里做生意。于是就要在大明之外的地方找一个中转地,自然就是台湾。
同时这个时候,欧洲人来到了大明的沿海,于是在走私与中转地之后,他们有了第三个选择,就是让欧洲人做中转点,来到这里的葡萄牙人也很快找到了立足的方式。这样就可以看出来在台湾一带的海盗,与欧洲来的葡萄人、荷兰人之间,不是合作伙伴而更多是竞争的关系。
然而就算民间斗成了一锅粥,朝廷自己在海上的力量却每况愈下,同时他们的眼中始终没有纠正那个理念,海上贸易或者是商贸都似乎是歪门邪道,不值得用心对待。对于这样的现状,朱由检不去多想背后究竟是朝臣眼光所限,还是几任的君王无道,或者还有那藏在深处聪明人之间的心照不宣。因为这个东西赚钱,所以不让皇上接触到,反而要闷声不肯的大发财。这些都不重要,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理由,现实是朝廷可战的海军几乎是零。
就在一个月前,荷兰人趁着大明沿海的海盗内讧突袭了厦门,可是更加搞笑的是就在几天前朱由检接到了要封赏荷兰人的奏章,理由是荷兰人帮忙平息了李魁奇这位海盗的势力。
对于现在厦门与台湾一带的几支海盗势力,你说他们是土匪也不尽然,但是你说他们与朝廷是一条心的,那也不可能。势力最大的郑芝龙在朱由检登基的第二年就归顺了朝廷,但是那种归顺只是名义上的。
说起这些海盗的事情简直是一团乱麻,从里面勉强理出一个头绪来,只能归结成为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奔向利益的人。郑芝龙许是怀揣过劫富济贫的理念,从几艘破船走到一个横行台湾海峡的海盗头子,他下令不许伤害百姓,更是严格规范了自己的手下,福建一带就有上万因为饥荒的百姓投奔于他。
而当荷兰来到大明沿海,希望可以从中获利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后,与郑芝龙当然也对上过。朝廷也拉拢荷兰,企图对抗郑芝龙,不过明显郑芝龙更技高一筹突袭了厦门。三年前朱由检根本腾不出手来对付郑芝龙,朝廷也是采取了招安的方法,这之后郑芝龙就是朝廷的官员,可以招兵买马,授权他平定台湾海峡之事。
海峡上当然不只他一个海盗,郑芝龙归顺了朝廷,他手下曾经的指挥官李魁奇又被一群海盗推选为新的掌舵人,也是这次朝廷又联合了荷兰人击溃的人。可是李魁奇之所以会这么快被击败,也是因为海盗内讧,刘斌与他反目了,当李魁奇被抓,刘斌又做了海盗头子,开始与郑芝龙对着干了。
“当——”铜鼓一敲,夕阳要下山了,殿试的时间也到了,众位考生都搁下了笔,明显大多数人的脸色都不算好,不用相互看,都知道这次的考题很坑人。其实他们也闹不明白,照理来说殿试的题目是内阁拟定了之后给皇上批复的。这几年沿海难道有大事?大到了内阁们都用它来做考题了?也不知道温体仁大人是怎么想的。
温体仁属于躺着中枪,他除了呵呵哒,还能说什么,皇上要考这个,徐光启对西洋感兴趣,毕自严也想赚洋人的银子,文震孟看不惯海盗没有礼教总是反反复复的无常性子。他能说什么,说多了都是泪。
不过等到明天过后,他们也能知道自己的名次了。
殿试的后一日阅卷,第三日就发榜了,有再多的疑问等上一天就知道了。
然而批卷子的那些大臣们脸色不太好,原因自然是皇上就坐在首座,美名其曰要为了他们分担一些,这次所有的试卷他们批阅了后,皇上都要亲自过目。不过朱由检大方地表示自己不会参与到前三甲的评分过程中,你们选你们的,朕看朕的,就是想要第一时间知道这些考生的水平如何。皇上你不用这么积极的,真的!
“在看卷子前,朕随便说两句。”朱由检让王承恩给每个大臣发了一叠纸,今天有资格批阅殿试卷子都是重臣,“这几天都没有朝会,有些事情没有及时与你们说,福建厦门又打起来的事情,你们恐怕知道的不清楚。李魁奇被抓了,于是厦门那头上书说要给荷兰人办一个嘉奖仪式,赐予他们一块匾额,以表彰他们抗敌有功。朕听了之后很想笑,当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几年前朕就想笑,但是那个时候朕对沿海的事情不熟悉不敢笑,就怕贻笑大方了。这次却是真的敢笑了。大明的海边有了大明人组成的海盗,我们却靠着荷兰人抓住了一个海盗头子,还要好好谢谢荷兰人的帮忙。”
“那么朕就有一个疑问了,现在平息海峡之乱是原来的海盗郑芝龙,帮忙的是荷兰人,那么我们自己的军人呢?都死绝了?这些年海禁海禁的叫着,你们说那里是番邦小国才争的蝇头之利,你们也说那里是海外未开化之地,不值得一顾,但是为何那里的一笔买卖就能抵上国库一月的收入。这样的利润若是小利,那么都放给了海盗岂不可惜。若不是小利,从前那些因为惧怕打仗而要海禁的人,真的是为了朝廷好吗?莫不是想等着朕不管沿海了,能往自己的口袋中捞钱吧。还是与晋商的事情一样,都是背着朝廷中饱私囊,私通海外了!”
我们真的不是来开朝会的,是来批卷子的。大臣们算是知道了这次就是要开海禁来着,于是都把眼光看向了温体仁,温体仁却低眉顺目地看着眼前的桌子,他才不说话。
“朕还是那句话,不要想着敌人来了怎么守,从来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只有掌握了主动性才行。要是海军没有荒废,一切都不至于这样。别看温卿家,他已经被朕骂过一顿了。”朱由检算是为温体仁解围了,“你们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温卿家,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是嘛?好了大家批卷子吧,也看看这些大明未来的重臣们都是怎么想的。你们手里的只是这些年来台湾一带的琐碎事情。朕怕你们没有心思关注那里的小事,帮你们整理了一下。总不能批阅着关于沿海的问题,自己却不清楚吧。”
这一天一夜的批卷子十分的安静,期间大臣们吃了几顿御膳房为他们特别准备的批卷子专用犒劳伙食,味道与口感简直达到了让人惊艳的地步,然而这几顿饭他们吃的不见得有多香。就连已经认命的温体仁也在腹诽,这绝对是大明朝建朝以来最憋屈的一次批改考卷了,究竟是为什么当初要同意皇上用这个题目。而最苦的绝不是那群考生,现在所有的人都被绕进去了,这根本不是在批卷子,而是在考他们,每个人对于海禁与沿海的态度,单单从这次阅卷中就可见一二了,而他们倾向于哪份试卷,皇上还不是一目了然。
对,皇上是不干涉他们选了哪个人入前三甲,他甚至都不表态自己中意的人到底是谁,或许皇上也不关心也没有希望有什么惊艳才绝的人出现,这一切就为了来看看他们这群大臣心中究竟是个什么偏好。
于是野史有记载,咸元三年的殿试,充满了各种古怪,据说为了防止舞弊与不公,咸元帝不眠不休,与大臣共同阅卷,真的出了一批皇上满意的天子门生。那一夜后,朝廷对于海洋政策的奇异松动。
底下的考生们就算对于这个题目有满腹的抱怨,但也只能硬着头皮答卷了。
明朝的发展到了这个时候,对于沿海的关注真心不多。成祖当年的郑和下西洋已经是前尘如烟,后来的倭.寇侵边还有海禁政策让大海隔开了大明与外界的交流。
当然如果谈到大明对于大海的看法,不能从朱棣开始算起,而是要追根溯源到朱元璋身上才行。这位对于商贸的态度真的是不好,他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也试图牢牢束缚住整个大明可能发生的变动,在最初的皇室训诫中,朱元璋就定下话来,‘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按照朱元璋的话,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明朝建立之初其他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来围困大明,并且有太多的倭寇骚扰沿海,所以那个时候朱元璋绝对不喜欢与大海打交道。他也认为那些大海之外的国家,本就是弹丸小国也是番邦之地,根本没有什么良田沃土,对大明既没有大的威胁,也没有大的帮助,所以不要与他们来往,特别是民间私人是绝对不让做海上生意的。
即便是有贸易,也只是朝贡贸易,就算是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也不是为了自由通商。
然而,大势所趋不是一个人阻挡了的,特别当那些也是利益所趋的时候。16世纪日本发现了银矿,大明的流通货币正是白银,于是商人想把它运进来,但是海禁的这道坎拦住了他们,于是他们只能开始非法走私。
朝廷当然要管制,在这样的争斗中,沿海的氏族开始想办法武装起来,又正好恰逢日本的割据将军们都想要扩充人手,于是大明沿海的氏族发展成了海盗,顺理成章地与日本联手了,也就有了倭寇侵边。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直到1567年,隆庆皇帝登基后才开放了海禁,虽然只是一个小港口,但是隆庆开关打破了民间不能私人海上贸易的藩篱,事实也证明了这样一道小口子,却收获了许多的真金白银。
可以说直到1630年,朱由检对着这群不知海事的考生时,在没有商税的明朝,就靠着那些田赋入国库,还要养着宗室又是接连的打仗,如果没有这一百年来海上利润给明朝的财政帮了一个大忙,要不早就入不敷出了。
可惜好景不长,就算有了一道小口子被打开了,朝廷在海上的力量越来越弱,并且当年的开放政策中严格禁止了与日本通商,理由自然是因为那里是海盗与倭寇的大本营,怎么可以与那里做生意。于是就要在大明之外的地方找一个中转地,自然就是台湾。
同时这个时候,欧洲人来到了大明的沿海,于是在走私与中转地之后,他们有了第三个选择,就是让欧洲人做中转点,来到这里的葡萄牙人也很快找到了立足的方式。这样就可以看出来在台湾一带的海盗,与欧洲来的葡萄人、荷兰人之间,不是合作伙伴而更多是竞争的关系。
然而就算民间斗成了一锅粥,朝廷自己在海上的力量却每况愈下,同时他们的眼中始终没有纠正那个理念,海上贸易或者是商贸都似乎是歪门邪道,不值得用心对待。对于这样的现状,朱由检不去多想背后究竟是朝臣眼光所限,还是几任的君王无道,或者还有那藏在深处聪明人之间的心照不宣。因为这个东西赚钱,所以不让皇上接触到,反而要闷声不肯的大发财。这些都不重要,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理由,现实是朝廷可战的海军几乎是零。
就在一个月前,荷兰人趁着大明沿海的海盗内讧突袭了厦门,可是更加搞笑的是就在几天前朱由检接到了要封赏荷兰人的奏章,理由是荷兰人帮忙平息了李魁奇这位海盗的势力。
对于现在厦门与台湾一带的几支海盗势力,你说他们是土匪也不尽然,但是你说他们与朝廷是一条心的,那也不可能。势力最大的郑芝龙在朱由检登基的第二年就归顺了朝廷,但是那种归顺只是名义上的。
说起这些海盗的事情简直是一团乱麻,从里面勉强理出一个头绪来,只能归结成为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奔向利益的人。郑芝龙许是怀揣过劫富济贫的理念,从几艘破船走到一个横行台湾海峡的海盗头子,他下令不许伤害百姓,更是严格规范了自己的手下,福建一带就有上万因为饥荒的百姓投奔于他。
而当荷兰来到大明沿海,希望可以从中获利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后,与郑芝龙当然也对上过。朝廷也拉拢荷兰,企图对抗郑芝龙,不过明显郑芝龙更技高一筹突袭了厦门。三年前朱由检根本腾不出手来对付郑芝龙,朝廷也是采取了招安的方法,这之后郑芝龙就是朝廷的官员,可以招兵买马,授权他平定台湾海峡之事。
海峡上当然不只他一个海盗,郑芝龙归顺了朝廷,他手下曾经的指挥官李魁奇又被一群海盗推选为新的掌舵人,也是这次朝廷又联合了荷兰人击溃的人。可是李魁奇之所以会这么快被击败,也是因为海盗内讧,刘斌与他反目了,当李魁奇被抓,刘斌又做了海盗头子,开始与郑芝龙对着干了。
“当——”铜鼓一敲,夕阳要下山了,殿试的时间也到了,众位考生都搁下了笔,明显大多数人的脸色都不算好,不用相互看,都知道这次的考题很坑人。其实他们也闹不明白,照理来说殿试的题目是内阁拟定了之后给皇上批复的。这几年沿海难道有大事?大到了内阁们都用它来做考题了?也不知道温体仁大人是怎么想的。
温体仁属于躺着中枪,他除了呵呵哒,还能说什么,皇上要考这个,徐光启对西洋感兴趣,毕自严也想赚洋人的银子,文震孟看不惯海盗没有礼教总是反反复复的无常性子。他能说什么,说多了都是泪。
不过等到明天过后,他们也能知道自己的名次了。
殿试的后一日阅卷,第三日就发榜了,有再多的疑问等上一天就知道了。
然而批卷子的那些大臣们脸色不太好,原因自然是皇上就坐在首座,美名其曰要为了他们分担一些,这次所有的试卷他们批阅了后,皇上都要亲自过目。不过朱由检大方地表示自己不会参与到前三甲的评分过程中,你们选你们的,朕看朕的,就是想要第一时间知道这些考生的水平如何。皇上你不用这么积极的,真的!
“在看卷子前,朕随便说两句。”朱由检让王承恩给每个大臣发了一叠纸,今天有资格批阅殿试卷子都是重臣,“这几天都没有朝会,有些事情没有及时与你们说,福建厦门又打起来的事情,你们恐怕知道的不清楚。李魁奇被抓了,于是厦门那头上书说要给荷兰人办一个嘉奖仪式,赐予他们一块匾额,以表彰他们抗敌有功。朕听了之后很想笑,当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几年前朕就想笑,但是那个时候朕对沿海的事情不熟悉不敢笑,就怕贻笑大方了。这次却是真的敢笑了。大明的海边有了大明人组成的海盗,我们却靠着荷兰人抓住了一个海盗头子,还要好好谢谢荷兰人的帮忙。”
“那么朕就有一个疑问了,现在平息海峡之乱是原来的海盗郑芝龙,帮忙的是荷兰人,那么我们自己的军人呢?都死绝了?这些年海禁海禁的叫着,你们说那里是番邦小国才争的蝇头之利,你们也说那里是海外未开化之地,不值得一顾,但是为何那里的一笔买卖就能抵上国库一月的收入。这样的利润若是小利,那么都放给了海盗岂不可惜。若不是小利,从前那些因为惧怕打仗而要海禁的人,真的是为了朝廷好吗?莫不是想等着朕不管沿海了,能往自己的口袋中捞钱吧。还是与晋商的事情一样,都是背着朝廷中饱私囊,私通海外了!”
我们真的不是来开朝会的,是来批卷子的。大臣们算是知道了这次就是要开海禁来着,于是都把眼光看向了温体仁,温体仁却低眉顺目地看着眼前的桌子,他才不说话。
“朕还是那句话,不要想着敌人来了怎么守,从来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只有掌握了主动性才行。要是海军没有荒废,一切都不至于这样。别看温卿家,他已经被朕骂过一顿了。”朱由检算是为温体仁解围了,“你们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温卿家,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是嘛?好了大家批卷子吧,也看看这些大明未来的重臣们都是怎么想的。你们手里的只是这些年来台湾一带的琐碎事情。朕怕你们没有心思关注那里的小事,帮你们整理了一下。总不能批阅着关于沿海的问题,自己却不清楚吧。”
这一天一夜的批卷子十分的安静,期间大臣们吃了几顿御膳房为他们特别准备的批卷子专用犒劳伙食,味道与口感简直达到了让人惊艳的地步,然而这几顿饭他们吃的不见得有多香。就连已经认命的温体仁也在腹诽,这绝对是大明朝建朝以来最憋屈的一次批改考卷了,究竟是为什么当初要同意皇上用这个题目。而最苦的绝不是那群考生,现在所有的人都被绕进去了,这根本不是在批卷子,而是在考他们,每个人对于海禁与沿海的态度,单单从这次阅卷中就可见一二了,而他们倾向于哪份试卷,皇上还不是一目了然。
对,皇上是不干涉他们选了哪个人入前三甲,他甚至都不表态自己中意的人到底是谁,或许皇上也不关心也没有希望有什么惊艳才绝的人出现,这一切就为了来看看他们这群大臣心中究竟是个什么偏好。
于是野史有记载,咸元三年的殿试,充满了各种古怪,据说为了防止舞弊与不公,咸元帝不眠不休,与大臣共同阅卷,真的出了一批皇上满意的天子门生。那一夜后,朝廷对于海洋政策的奇异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