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求学的生活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三国之挣扎求活最新章节!
热热闹闹的拜师仪式结束了,谢家邀请来的那些亲朋好友也陆陆续续的启程回去了。作为后世在商场打滚了十几年的准成功人士马淳来说,这种交际活动自然心知肚明,大家各取所需而已,谢家得到了各大家族的支持,甚至如果太子对谢家的示好做出回应的话,那就可以攀上太子这条线,那么谢家以后在吴国的地位就更加稳固了。
而对于马淳,不管将来能在谢赞这里学到多少东西,至少会稽名士谢赞弟子这个身份能让他抱上谢家大腿,跻身东吴士林,得到士人们的承认,在这乱世当中暂时得到安全保证。至于以后如何,那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趁着在谢家求学这段时间好好的规划一下以后的道路。
只是他还不知道这东吴至尊孙权有那么一瞬间对他产生了兴趣,想要征召他入朝陪驾。不过即便知道了,他也不敢入朝。
一来他毕竟是个冒牌诗人,肚子里存货有限,陪驾时间一长难免出现疏漏,等到存货出空失了圣眷,以历史上老年孙权的脾性,自己难免性命不保;二来马淳天然畏惧官场,前世小小镇高官就能把他耍的团团转,一旦入朝,朝堂上那些血里火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人尖子、老滑头们分分钟就可以把他吃个渣都不剩。
别以为后世那些穿越文里主角只要凭着一些小聪明,虎躯一震就可以把那些历史名人、高官武将镇的一愣一愣纳头就拜,那只是爽文小说,yy罢了。真要这么想,那么恭喜你,绝对活不过一集。
如今这个世道,自己能活的舒服一些,甚至能帮着周围的人相对安全的活下去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苟着才是王道,在谢家学个几年,等自己成年凭谢家的人脉和自己的才名求个小官,不入朝堂,再娶个妻子,慢慢开枝散叶经营成不大不小的家族。
毕竟吴国后期朝堂虽然比较混乱,政变也有些频繁,但底下郡县还是相对平稳。特别是会稽郡,除了经常要进剿山越,其他也没多少战事。就算四十年后大晋朝统一天下,会稽郡也是和平投降,只要马家那时还有子弟在郡县做官,家族存续是没有问题的。在九品中正制的范畴里,马家混个五六品应当没有多大难度。
至于南北朝时代更只有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还是没有多少危险,即便是有,自己也早已黄土一堆了。
马淳自己想的很美,也很周全,大道理也不错。可惜他来到这个乱世,这个小小蝴蝶翅膀扇了一下终会影响到周围的一切。朝堂上大佬们每一个决策都有可能改变底下小民的命运,他想要守护的一切,大佬们轻轻一句话就可以轻易的破碎。
命运不是你想苟就能苟的起来,大势之下无人能免。命运的抉择随时都有可能摆在你面前,以他前世三流县城小工厂主的见识,此时此刻还远远没有意识到他眼前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
求学的日子开始了,马淳每日清晨起床,和两个伙伴书童周良、彭志跑步习武锻炼身体,然后等老师谢赞起床早食,问安后跟着他学习经义。
儒家经典博大精深,到东汉时已经分裂成五经十四家,对经义的解释权都集中在中原豪门世家手里,东吴偏僻,文化相对落后,谢家虽然是江东一流大家,但在经义一道还是不能跟中原士家相比。不过马淳学习的目的并不纯粹,他只想在这个世界上好好活下去,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抱大腿,并不想在经义上与那些所谓的名士们过多的争论,成为一个皓首穷经的老儒生。
当然老师谢赞教导他的时候还是很认真的学习,毕竟老师的评语对他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他在学习的同时也会结合后世的一些观念跟老师做一下探讨,这也让谢赞对这个学生更加欣喜和看重,觉得收了马淳这个学生是他平生做的最得意的事情之一。
这天师生二人照例在书房学习经义,当谢赞教到《论语.泰伯篇》中经典的句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时,谢赞照例按照通用的说法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上位者必须以仁者爱民之心治理国政,这样才能使下民安居乐业。民智不可开,这样上位者才能顺利施政,由之可也。”
马淳看到这个句子,不由得一怔,后世对这句话争议很多,不同的历史时期那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论调,特别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成为了“批林批孔”最大的学术武器,全面的推翻了孔子的历史地位。当然在随后的时期,很多历史学家结合《论语》和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更符合孔子言论的解释,他也对这传统的解释并不太认同,赞同他们的说法。一时间有些感慨,虽然没有反驳,但神情却有点不以为然。
谢赞见他如此表情,便问道:“子厚莫非有不同见解,不妨说出来让为师听听。”这谢赞也是极喜爱自己的学生,别的先生授徒只管让弟子接受自己的学问,不许弟子有不同见解,他却相反,一段时间下来觉得马淳总有自己的看法,提出来的见解又很严谨符合实际,两人渐渐的从教导变成了探讨。他甚至觉得教导马淳是一种学术的研讨,自己的学问也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升,他竟然有些享受这个过程的感觉。
马淳见老师问他,在脑海中组织了一下语言,道:“老师有没有觉得这句话的解释和圣人思想有所冲突?圣人曾言“有教无类”,又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有弟子三千,贤人七二,其弟子中不限出身从而下民众多,颜回、子路更是平民贱役身份。
若圣人只想由之而不欲知之,他又怎会教导这些弟子呢?
故此,学生认为这句话其实可能是另一种解释,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师以为如何?”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谢赞喃喃道,“子厚的解释虽然有些标新立异,但紧扣了圣人“仁政”的思想,使《泰伯篇》更加通顺无碍,善!大善!”
谢赞毕竟是学问大家,细思之下豁然开朗,顿时觉得马淳的见解更加符合孔子的思想,赞道:“《易》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神而化之,当以教化解之,如此才能使民宜之。区区数月,子厚便能以高屋建瓴之态融汇圣人之言,如此已得圣人之仁矣。”
热热闹闹的拜师仪式结束了,谢家邀请来的那些亲朋好友也陆陆续续的启程回去了。作为后世在商场打滚了十几年的准成功人士马淳来说,这种交际活动自然心知肚明,大家各取所需而已,谢家得到了各大家族的支持,甚至如果太子对谢家的示好做出回应的话,那就可以攀上太子这条线,那么谢家以后在吴国的地位就更加稳固了。
而对于马淳,不管将来能在谢赞这里学到多少东西,至少会稽名士谢赞弟子这个身份能让他抱上谢家大腿,跻身东吴士林,得到士人们的承认,在这乱世当中暂时得到安全保证。至于以后如何,那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趁着在谢家求学这段时间好好的规划一下以后的道路。
只是他还不知道这东吴至尊孙权有那么一瞬间对他产生了兴趣,想要征召他入朝陪驾。不过即便知道了,他也不敢入朝。
一来他毕竟是个冒牌诗人,肚子里存货有限,陪驾时间一长难免出现疏漏,等到存货出空失了圣眷,以历史上老年孙权的脾性,自己难免性命不保;二来马淳天然畏惧官场,前世小小镇高官就能把他耍的团团转,一旦入朝,朝堂上那些血里火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人尖子、老滑头们分分钟就可以把他吃个渣都不剩。
别以为后世那些穿越文里主角只要凭着一些小聪明,虎躯一震就可以把那些历史名人、高官武将镇的一愣一愣纳头就拜,那只是爽文小说,yy罢了。真要这么想,那么恭喜你,绝对活不过一集。
如今这个世道,自己能活的舒服一些,甚至能帮着周围的人相对安全的活下去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苟着才是王道,在谢家学个几年,等自己成年凭谢家的人脉和自己的才名求个小官,不入朝堂,再娶个妻子,慢慢开枝散叶经营成不大不小的家族。
毕竟吴国后期朝堂虽然比较混乱,政变也有些频繁,但底下郡县还是相对平稳。特别是会稽郡,除了经常要进剿山越,其他也没多少战事。就算四十年后大晋朝统一天下,会稽郡也是和平投降,只要马家那时还有子弟在郡县做官,家族存续是没有问题的。在九品中正制的范畴里,马家混个五六品应当没有多大难度。
至于南北朝时代更只有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还是没有多少危险,即便是有,自己也早已黄土一堆了。
马淳自己想的很美,也很周全,大道理也不错。可惜他来到这个乱世,这个小小蝴蝶翅膀扇了一下终会影响到周围的一切。朝堂上大佬们每一个决策都有可能改变底下小民的命运,他想要守护的一切,大佬们轻轻一句话就可以轻易的破碎。
命运不是你想苟就能苟的起来,大势之下无人能免。命运的抉择随时都有可能摆在你面前,以他前世三流县城小工厂主的见识,此时此刻还远远没有意识到他眼前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
求学的日子开始了,马淳每日清晨起床,和两个伙伴书童周良、彭志跑步习武锻炼身体,然后等老师谢赞起床早食,问安后跟着他学习经义。
儒家经典博大精深,到东汉时已经分裂成五经十四家,对经义的解释权都集中在中原豪门世家手里,东吴偏僻,文化相对落后,谢家虽然是江东一流大家,但在经义一道还是不能跟中原士家相比。不过马淳学习的目的并不纯粹,他只想在这个世界上好好活下去,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抱大腿,并不想在经义上与那些所谓的名士们过多的争论,成为一个皓首穷经的老儒生。
当然老师谢赞教导他的时候还是很认真的学习,毕竟老师的评语对他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他在学习的同时也会结合后世的一些观念跟老师做一下探讨,这也让谢赞对这个学生更加欣喜和看重,觉得收了马淳这个学生是他平生做的最得意的事情之一。
这天师生二人照例在书房学习经义,当谢赞教到《论语.泰伯篇》中经典的句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时,谢赞照例按照通用的说法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上位者必须以仁者爱民之心治理国政,这样才能使下民安居乐业。民智不可开,这样上位者才能顺利施政,由之可也。”
马淳看到这个句子,不由得一怔,后世对这句话争议很多,不同的历史时期那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论调,特别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成为了“批林批孔”最大的学术武器,全面的推翻了孔子的历史地位。当然在随后的时期,很多历史学家结合《论语》和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更符合孔子言论的解释,他也对这传统的解释并不太认同,赞同他们的说法。一时间有些感慨,虽然没有反驳,但神情却有点不以为然。
谢赞见他如此表情,便问道:“子厚莫非有不同见解,不妨说出来让为师听听。”这谢赞也是极喜爱自己的学生,别的先生授徒只管让弟子接受自己的学问,不许弟子有不同见解,他却相反,一段时间下来觉得马淳总有自己的看法,提出来的见解又很严谨符合实际,两人渐渐的从教导变成了探讨。他甚至觉得教导马淳是一种学术的研讨,自己的学问也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升,他竟然有些享受这个过程的感觉。
马淳见老师问他,在脑海中组织了一下语言,道:“老师有没有觉得这句话的解释和圣人思想有所冲突?圣人曾言“有教无类”,又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有弟子三千,贤人七二,其弟子中不限出身从而下民众多,颜回、子路更是平民贱役身份。
若圣人只想由之而不欲知之,他又怎会教导这些弟子呢?
故此,学生认为这句话其实可能是另一种解释,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师以为如何?”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谢赞喃喃道,“子厚的解释虽然有些标新立异,但紧扣了圣人“仁政”的思想,使《泰伯篇》更加通顺无碍,善!大善!”
谢赞毕竟是学问大家,细思之下豁然开朗,顿时觉得马淳的见解更加符合孔子的思想,赞道:“《易》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神而化之,当以教化解之,如此才能使民宜之。区区数月,子厚便能以高屋建瓴之态融汇圣人之言,如此已得圣人之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