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小说网 > 中华万年历全书 > 第三章 天干与地支

第三章 天干与地支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中华万年历全书最新章节!

    了解天干与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全称十天干、十二地支,简称“干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称为“干支纪法”。

    根据《五行大义》的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枝”即支。

    十天干的顺序蕴含着万物从萌芽到成长,到兴旺,到衰退,到消失的全过程。十天干的十个字的原本含义是:

    甲:“铠甲”,指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

    乙:同“轧”,指万物伸长;

    丙:同“炳”,指万物茂盛;

    丁:“壮”,指达到“壮丁”的时候;

    戊:同“茂”,指事物繁茂;

    己:同“起”,指万物奋然而起;

    庚:同“更”,指万物更新;

    辛:同“新”,指万物一新;

    壬:同“妊”,指万物被养育;

    癸:同“揆”,指万物萌芽。

    同样,十二地支的顺序也蕴含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子:同“孽”,表示万物繁茂;

    丑:同“纽”,指用绳子捆住;

    寅:同“演”,指万物开始生长;

    卯:同“茂”,指万物茂盛;

    辰:同“震”,指万物震动;

    巳:同“已”,指万物已成;

    午:同“仵”,指万物已过极盛之时,又是阴阳相交的时候;

    未:同“味”,是万物有滋味;

    申:同“身”,是万物初具形体;

    酉:同“鲍”,指万物十分成熟;

    戌:同“灭”,指万物消灭归土;

    亥:同“核”,指万物成种子。

    干支的相合、相冲、相害和相刑

    十天干化合: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天干的合化如同自然界中的事物遇到另一种事物后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十天干相冲:甲戊相冲,乙己相冲,丙庚相冲,丁辛相冲,戊壬相冲,己癸相冲,庚甲相冲,辛乙相冲,壬丙相冲,癸丁相冲。

    十二地支二合局: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土。

    十二地支三合局:申子辰合化水局,亥卯未合化木局,寅午戌合化火局,巳酉丑合化金局。

    十二地支三会局:寅卯辰会木局,巳午未会火局,申酉戌会金局,亥子丑会水局。

    十二地支相冲: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

    十二地支相害: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

    十二地支相刑:子卯相刑为无礼之刑,寅巳申为恃势之刑,丑未戌为无恩之刑,辰午酉亥为自刑。

    十二地支暗藏:子宫癸,丑宫己癸辛,寅宫甲丙戊,卯宫乙,辰宫戊乙癸,巳宫丙戊庚,午宫丁己,未宫己丁乙,申宫庚壬戊,酉宫辛,戌宫戊辛丁,亥宫壬甲。

    天干地支综合表

    天干(十天干)地支(十二支)

    干支名称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阳甲、丙、戊、庚、壬子、寅、辰、午、申、戌

    阴乙、丁、已、辛、癸丑、卯、巳、未、酉、亥

    合化甲已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地支六合:

    子丑合土,寅亥合木,戌卯合火,辰酉合金,巳申合水,午未合日月。

    相冲甲—戊乙—已丙—庚丁—辛戊—壬已—癸庚—申辛—乙壬—丙癸—丁地支六冲:

    子午相冲,卯酉相冲,寅申相冲,已亥相冲,辰戌相冲,丑未相冲。

    地支三合:

    申子辰会成水局,亥卯未会成木局,寅午戌会成火局,巳酉丑会成金局,辰戌丑未会成土局(即为四库)。

    干支配四时方位、月建和人体

    天干配四时方位:甲乙东方木,属春;丙丁南方火,属夏;戊己中央土,属长夏;庚辛西方金,属秋;壬癸北方水,属冬。

    天干配属身体:甲为头,乙为肩,丙为额,丁为齿舌,戊己为鼻面,庚为筋,辛为胸,壬为胫,癸为足。

    天干配属脏腑:甲为胆,乙为肝,丙为小肠,丁为心,戊为胃,己为脾,庚为大肠,辛为肺,壬为膀胱,癸为肾。

    十二支配四时方位: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戌、丑、未在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为四季土。

    十二支与四季: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

    十二支与月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十二支与脏腑:寅为胆、卯为肝、巳为心、午小肠、辰戌胃、丑未脾、申大肠、酉为肺、亥为肾、子为膀胱。

    见下表: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五行阳木阴木阳火阴火阳土阴土阳金阴金阳水阴水

    配人体头、胆肩、肝额、小肠齿舌、心鼻、胃面、脾筋、大肠胸、肺胫、膀胱足、肾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行阳水阴土阳木阴木阳土阴火阳火阴土阳金阴金阳土阴水

    月建十一十二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

    干支纪法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时期,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称为“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而东汉的历学者未使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依此类推,60年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地循环。如1947年为农历丁亥年,60年后的2007年同为农历丁亥年;1948年为农历戊子年,2008年同为农历戊子年,依次类推。

    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2006年是岁次丙戌年,但严格来讲,这个丙戌年是自2006年立春起至2007年立春止。

    由于干支纪年用的是农历,所以若用公元年数套用农历干支纪年时要注意,农历每年的年尾的日期在公历里都是跨年的,即公历的1月和2月的某些日期是属于上一年农历的范围。例如2009年,相应于农历是己丑年,但2009年1月25日以前的日期仍是属于农历戊子年的范围,即农历己丑年是从2009年1月26日(春节)开始的。

    干支纪月法

    在《史记·律书》中有详细记载,由于农历通常有十二个月,而地支又是十二个,所以各月的纪月地支是固定的。这种以十二地支固定分配年内各月,称为“建”,如建子、建丑等。将各月的地支再配上天干,就构成了干支纪月法。

    在不同的朝代,年的开始月份对应的地支也不同,有以建寅为正月的,有以建子为正月的,有以建亥为正月的。现今以建寅为正月,是从西汉《太初历》开始的。查干支表,带“寅”的干支只有五个,即丙寅、戌寅、庚寅、壬寅、甲寅。如甲子年丙寅开始,二月为丁卯,……十二月为丁丑;接着是乙丑年戊寅为正月,丙寅年庚寅为正月,丁卯年壬寅为正月,戊辰年甲寅为正月。再继续下去,己巳年又是丙寅为正月,二月为丁卯,等等。所以干支纪月法以五年为一周,循环使用。

    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若遇甲或己之年,正月大致为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如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农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

    年上起月法,就是查每一年十二个月的每个月是什么名称(干支)。

    一年中阴历月的地支一字是固定的,即寅为正月,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巳为四月,午为五月,未为六月,申为七月,酉为八月,戌为九月,亥为十月,子为十一月,丑为十二月。但月的天干一字却不固定,须由该年所属的天干推得。

    以下口诀是年上起月法的简单记忆法,也称“五虎遁”: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年戊为头;

    丙辛之岁寻庚土,丁壬壬寅顺水流;

    若问戊癸何处起,甲寅之上好追求。

    即若遇甲或己的,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的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顺序推知。

    例如:1984年是甲子年,1989年是己巳年,其年干是甲和己,所以这两年的正月都是“丙寅”月。

    年上起月表

    月年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

    正月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

    二月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卯

    三月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

    四月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

    五月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

    六月辛未癸未乙未丁未己未

    七月壬申甲申丙申戊申庚申

    八月癸酉乙酉丁酉己酉辛酉

    九月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

    十月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

    冬月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子

    腊月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丑

    干支纪日法

    干支纪日早在殷代就已经使用了,其顺序到现在是否有无间断或错乱,尚需考证。但已确切知道以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起,一直延续至今,中间从未间断和错乱过,已经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纪日法。欲求公历某月某日的纪日干支很容易,因为公历的历月、历年所包含的日期有一定规律,所以它的纪日干支也有一定规律,只要知道任何一天的纪日干支就行了。

    例如,1986年元旦是乙巳日,那么到6月22日,其间有172天,去掉60的倍数,尚余52天,查干支表,从乙巳往后数52,即是6月22日的纪日干支为丁酉日。现今纪日干支仍在使用着。

    干支纪时法

    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

    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一字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余照推。时的天干却由该日所对应天干遁得,其歌诀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上配上戊为戊子,丁壬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日上起时表

    时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

    子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

    丑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

    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

    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卯

    辰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

    巳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

    午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

    未辛未癸未乙未丁未己未

    申壬申甲申丙申戊申庚申

    酉癸酉乙酉丁酉己酉辛酉

    戌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

    亥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

    干支纪法与阳历的近似换算

    计算农历年干支(每60年循环一次)

    方法一:年干支序数=(农历年数-3)÷60后的余数

    方法二:年干数=(农历年数-3)÷10后的余数(即取个位数,0作10即癸)

    年支数=(农历年数-3)÷12的余数(0作12计即亥)

    例如:求农历2009年的年干支

    方法一:(2009-3)÷12的余数为26,对照六十甲子表为“己丑”。

    方法二:(2009-3)÷10的余数为6,算出年天干为“己”;(2009-3)÷12的余数为2,算出年地支为“丑”,年干支合起来为“己丑”。

    计算农历月干支(每5年循环一次)

    农历月天干序数与年天干序数有关系,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依次推之。

    方法一:月天干序数=(年天干序数×2+月数)÷10取余数

    因每年正月为寅,故从正月至十二月的地支依次为:

    月份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

    月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方法二:月地支序数=(月数+2)÷12取余数

    例如:计算2008年5月12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初八)的月干支

    方法一:月天干=(5×2+4)÷10得余数为4,即月天干为“丁”;

    方法二:月地支=(4+2)÷12得余数为6,即月地支为“巳”。

    求得月干支合为“丁巳”。

    计算日干支(每60天循环一次)

    日干支一般用公历来算,主要是因为公历的大、小月有规律,容易计算日数。

    方法一:查到各年的元旦日干支,再算出所求日距当年元旦的天数,利用天干和地支的循环规律来求。

    第一步:查出或算出当年的元旦干支。因为日干支每60天循环一次,公历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故如果知道了某一年的元旦干支就可以推导出下一年元旦的干支:平年干支数加5,闰年加6。如求1980至2080年间元旦干支可用下列公式算出:

    (1)设(年数-1980)÷4的商为A,余数为B;

    (2)当B=0时,

    元旦天干数=((年数-1980)×5+A)÷10取余数;

    元旦地支数=((年数-1980)×5+A+10)÷12取余数;

    (3)当B≠0时,

    元旦天干序数=((年数-1980)×5+A+1)÷10取余数;

    元旦地支序数=((年数-1980)×5+A+10+1)÷12取余数;

    第二步:算出当日距元旦天数,设为C。

    C=依次累加当日前各月天数+当日日期

    第三步:算出当日干支。

    日干支的推算公式为(适用公元1年之后):

    日天干序数=(元旦日天干序数+C-1)÷10取余数

    日地支序数=(元旦日地支序数+C-1)÷12取余数

    第二、三步有另外一种算法:利用循环规律,用各个月加减数算,各月加减数如下表:

    月份一月二

    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

    月九月十

    月十一月十二月

    天干-10-2-1-10012233

    地支-10105-16072839

    闰年001111111111

    计算公式为:

    日天干序数=(元旦日天干序数+当月天干加减数+日期数+闰年修正值)÷10取余数

    日地支序数=(元旦日天干序数+当月天干加减数+日期数+闰年修正值)÷12取余数

    例如:求2009年1月29日的干支

    第一步:求2009年元旦干支:

    2009年元旦天干=((2009-1980)×5+7+1)÷10取余数=3;

    2009年元旦地支=((2009-1980)×5+7+11)÷12取余数=7;

    第二步:求当日距2009年1月1日的天数。

    C=29;

    第三步:求2009年1月29日干支。

    当日天干=(3+29-1)÷10取余数=1;或当日天干=(3-1+29+0)÷10取余数=1

    当日地支=(7+29-1)÷12取余数=11;或当日地支=(7-1+29+0)÷12取余数=11。

    求得2009年1月29日的干支为“甲戌”。

    计算时干支(每5天循环一次)

    时地支数=([(当时时间+1)/2]+1)÷12取余数(注当时时间取值为0-24);

    时天干数=((日天干数-1)×2+时地支数)÷10取余数;

    例如:计算2009年1月29日(甲戌日)13时43分的时干支

    时地支数=([(13+1)/2+1])÷12取余数=8;

    时天干数=((1-1)×2+8)÷10取余数=8;

    求得时干支为“辛未”时。

    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循环纪年法

    以天干和地支按顺序相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组合,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满六十为一周,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又由于起头是“甲”字的有六组,所以也称“六甲”。

    我国用六十甲子循环纪年月日由来已久,尤其以纪年为普遍,例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句子,壬戌就是壬戌年。以六十甲子纪数,较之以数目来记数不易发生错误,例如孔子诞辰的干支为庚子,有人认为是阴历八月二十一日,有人认为是八月二十七日,有人认为是八月二十八日,颇有争论,因在史籍上有年月日干支可以考证,所以才确定孔子诞辰日为八月二十七日。

    六十甲子表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时辰

    古时辰与今24时的对应关系

    十二地支纪时(十二辰纪时)和天象纪时及24时的对应关系表

    24时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象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日晡日入黄昏入定

    子时(北京时间23:00至1: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丑时(北京时间1:00至3:00):鸡鸣,又名荒鸡。

    寅时(北京时间3:00至5:00):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寅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北京时间5:00至7:00):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一段时间。

    辰时(北京时间7:00至9:00):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北京时间9:00至11:00):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

    午时(北京时间11:00至13:00):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北京时间13:00至15:00):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的时候。

    申时(北京时间15:00至17:00):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北京时间17:00至19:0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北京时间19:00至21:00):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的时候,又称黄昏。

    亥时(北京时间21:00至23:00):人定,又名定昏等。深夜时刻。

    古代的“更点”

    古代也用“更”来计算时辰,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每更又分为五点,每点24分钟。

    古代辰制的分类

    古代的辰制有多种分法。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此类推,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称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偏西时称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称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即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称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称晡时。

本站推荐: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神医毒妃兽黑狂妃:皇叔逆天宠神医嫡女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好色婶子绝色毒医:腹黑蛇王溺宠妻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嫂子的诱惑明朝败家子

中华万年历全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都市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雅瑟 主编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雅瑟 主编并收藏中华万年历全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