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小说网 > 穿越之我是大宋小地主 > 第84章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
第84章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穿越之我是大宋小地主最新章节!
公元1076年夏4月18日,烈日当空,炎炎的夏日终于如期而至。百姓们纷纷脱去厚重的春装,换上清爽的葛布与麻衣,穿着草鞋,迎着朝阳,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城东大街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仿佛整个颍州的生机与活力都汇聚于此。
聚贤堂此刻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招募工作。尤其是船工和力工这两个岗位,需求量极大,待遇优厚。一时间,四面八方的百姓们纷纷闻讯赶来,向城东聚集而来,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百草园医学堂前的广场,学子们正在齐声朗读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日有些不同,晏几道也带着200名8到12岁的童子,笔直地站在医学堂学子的外围,与他们一同诵读。这些童子们虽然年纪尚小,但个个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展现出了他们蓬勃的朝气。
张载和晏几道隔着众人学子,两人的眼神在空中撞出了火花。他们曾同室教学;此刻,两人虽未言语交流,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微妙的紧张气氛。两人有些不对付的样子。
赵令畤站在医学堂对面的二楼,透过窗缝,目睹了这一幕。他轻轻摇头,叹气道:“这个大哥,经历了家变之后,还是不能改掉年轻好胜之心。才拉起队伍,就和张子正面对上。”赵令畤深知,张载和晏几道的矛盾若是处理不当,可能会对医学堂乃至整个学部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化解这场潜在的危机,赵令畤决定制定一份详细的管理条例,以规范学部的各项工作。他在二楼走廊来回走了十几步,走到根雕书桌坐下,提笔开始撰写《百草园学部管理条例》。
在这篇管理条中,赵令畤对学部的组织架构进行了明确的规划。学部部长一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德高望重的张载,并为其设定了每月300两的月钱。把张载打造为学部的旗帜,引领更多的文人参与学部的教育事业。
学部副部长的职位则由各学堂的负责人担任,他们每月200两的月钱。目前,这个职位的成员包括庞安时、晏几道和邓御夫等杰出名人。高级讲师则是各学科的实际管理者,他们每月享有100两的月钱,并且拥有一项特权:每培养出一名优秀的人才,月钱将增加1两。这样的激励机制旨在激发高级讲师们的教学热情,培养更多的人才。
讲师们则是各课的授课者,他们每月50两的月钱,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要任务。除此之外,赵令畤还对医学堂和蒙学堂的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在医学堂类专业学堂的管理,赵令畤规定了学员的招收标准和学习内容。学员需年满12周岁,或由蒙学堂负责人推荐入学。他们将学习官话、识字书写、算学、速写、应用文章、体质训练以及医学知识和草药制作等技能。这样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管理制度方面,医学堂等专业学堂采用了三三制。学员入学学习三个月后,开始进行月考。根据连续三次月考成绩,对学员进行评级。评级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学员的学习安排和未来发展。对于单科连续三次为优者,将有机会跟随高级讲师深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对于单科连续三次为合格以上者,将安排每日工作两个时辰,入学堂学习两个时辰,以平衡学习和工作的时间;而对于单科无连续三次为合格者,则将安排每日去相关行业工作4个时辰,七天两休,夜间可入夜校就读,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和适应行业需求。
蒙学堂管理方面同样有着严格的规定。学员招收年龄为8到12周岁,学习内容涵盖了官话、识字书写、算学、绘画、音律、诗词、历史故事、史学以及体质训练等多个方面。这样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爱好,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管理制度方面,经过学堂主管的考校后,表现优秀的学员将被推荐到其他专业学堂继续深造。
蒙学堂还设有幼儿分堂和医馆儿科管理。幼儿分堂主要针对3岁到7岁的幼童,通过体质训练、官话、识字书写、绘画、音律、诗词、历史故事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幼童的基本素养和兴趣爱好。同时,配合医馆儿科对每位幼儿进行健康管理,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
医馆儿科管理则还负责管理怀孕3个月到产后3年的妇女和幼童,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营养情况,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营养补贴。
赵令畤在仔细审查完《百草园学部管理条例》后,让李师师誊抄几遍,发给钱庄的所有负责人和股东。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城东,张载和晏几道的矛盾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张载更是激动不已,他拉着晏几道的手,一同来找赵令畤。
张载满脸激动地对赵令畤说:“这个学部部长,还是给晏公子吧!我愿意负责蒙学的教学工作!”他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期待,仿佛看到了蒙学堂未来的美好前景。
然而,赵令畤却并未立即答应。他语重心长地对张载说:“教些小屁孩,还是让年轻人上吧。晏公子精力旺盛,我准备为他配备60名护士,让他全力负责蒙学堂的筹建工作。”
张载听了,心中不禁有些失落。询问道:“我是学部部长,蒙学堂是否也归我管呢?”语气中带着一丝不甘和期待。
赵令畤点了点头,表示认可:“是的,作为学部部长,有权监督、检查、指导各学堂的工作。注意!不能直接干涉学堂的具体教学工作。”
张载听后,心中的失落感更加强烈。他不甘心地追问道:“那这部长有何用?我还不如做个学堂负责人来得实在。”
赵令畤看着张载急切的样子,微笑着解释道:“学部的工作远不止于此。医学堂目前也是张儒直管,作为学部部长,还需要负责组织编制教学书籍、录用教学人才和工作人员、教学任务和计划、教学设施建设等重要工作。除了不直接插手学堂内的具体工作外,其他事务还有很多需要张儒去处理。”
张载一听能编书,顿时眼前一亮。他深知编书对于传承学术、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心中的疑惑和不满顿时烟消云散。他感慨地说道:“学部编的书,学堂若不采纳,可有说法?”
赵令畤直言不讳地回答道:“在条例范围内,学堂负责人有权选择教学书籍。若对学部推荐的书籍不采用,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否则,必须按照条例执行。”
张载听了赵令畤的解释,心中的疑虑终于消除。他开始对学部的部长未来工作充满了期待和信心。然而,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追问一些细节问题。赵令畤虽然有些不耐烦,但还是耐心地一一解答了他的疑问。
最后,张载拿着《百草园学部管理条例》和晏几道离开了赵令畤的二楼房宅。为了把学部声势搞起来,当日便写了十几封书信,利用急脚递的加急递送业务,去信给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等一众弟子。要他们来参与学部的教学,为大宋新治学之道展示关学的力量。
《百草园学部管理条例》的发布,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晏几道和阎孝忠,两位学堂的负责人,拿着这份沉甸甸的条例,双手颤抖,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期待。
晏几道,身为蒙学的掌舵人,深知肩上重任。他望着蒙学须教授学生跨度从3~12岁一行字,心中满是愁云。蒙学教育,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基础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如今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晏几道不禁感到力不从心。优秀的教师资源是教育的关键,目前学堂内却缺乏足够的专业教师来应对这一挑战。
而阎孝忠的儿科,也从医学堂独立出来,独立儿科的决策,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儿科作为医学的一个细分领域,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经验。目前医馆内的名医大多擅长成人疾病的诊治,对于儿科疾病的了解并不深入。因此,阎孝忠面临着寻找合适大夫、建立儿科与孕妇治疗体系的双重难题。
随着消息传遍了整个颍州,让很多人对钱庄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羡慕。聚贤堂的拥挤现象也更加剧烈了,人们纷纷来到这里,希望能够成为学部的一份子,让自己的子女也享受到学部的医疗、教育资源。
得知消息的吕公着、欧阳辩都不得不叹服,赵令畤会整事,钱庄能火是必然的,有赵令畤没事整花活,钱庄的未来不敢想象。
……………………………………………………………………………………………
午膳过后,阳光斜洒在二楼的走廊上,赵平安手持一叠文书,步履匆匆地走上楼来。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紧张,手中的这些文书,关乎着他们昨日才敲定的战后利益分配方案。谁没想到,仅仅一夜之间,所有的文契都已准备就绪。
赵令畤接过赵平安递来的临泉县石灰矿文契,仔细阅读起来。他眉头微蹙,抬起头,对赵平安说道:“这处石灰矿就交由王进管理吧,让他把赵小七、赵九、赵十一、赵十八四人用起来,管理好石灰矿和石炭矿。对了,运输队进展如何了?”
赵平安闻言,心中一紧,但面上却尽量保持平静。他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回公子,运输队的人员已招募至一千人,现已全面接管了码头和城东的主要运输任务。今日又接收了七十艘商船,通过张三的介绍,我们还从退役的水军中招募了八百多人,现已建立起钱庄的水上运输队。”
赵令畤听着赵平安的汇报,心中颇为满意。他看出赵平安在成长过程中已经逐渐成熟,能够独当一面。于是,他微笑着说道:“很好,你的努力我都看在眼里。月钱加五两,好好干。运输队的下一步,是挑选一些机灵的卖货郎,让他们在钱庄周边地区搜集情报。同时,也要送他们去护卫队和学堂接受训练。这是我早就想做却一直没能实现的事情,现在交给你去办,希望你能不负所望。”
赵平安听后,心中一阵激动。这是赵令畤对他的信任和重托,是自己展现能力的机会。他认真地望着赵令畤,坚定地说道:“请公子放心,我会在六个月内将田间卖货郎的队伍组建起来。”
说完,赵平安擦去额头上的汗水,急匆匆地赶往自己的运输队。组建田间卖货郎的队伍并不容易,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不早早行动,六个月后可能一无所获。
城东的管事们也都感受到了来自赵令畤的压力。他们纷纷加强了自己的工作力度,就连平日里不怎么现身的邓御夫,也主动找上了赵令畤。
邓御夫开门见山地说道:“今早有百名资福禅寺的和尚来找我,说是要来农学堂学习务农,这是你的安排吗?”
赵令畤看着他,微笑不语。他知道邓御夫是个聪明人,不需要多说什么,他自然能够明白自己的意图。
邓御夫见赵令畤如此表情,心中已然有了答案。他接着说道:“我让他们先去医学堂学习三个月再说。”
赵令畤点了点头,给邓御夫倒了盏茶。赵令畤端起茶杯,轻轻啜了一口,然后缓缓说道:“农学之道,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不断地研究、积累和实践,才能有所成就。如今有人愿意投身其中,学习农学知识,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欢迎他们,给予他们学习的机会。”
邓御夫听了赵令畤的话,心中不禁暗暗佩服。他从袖中掏出一封信,递给赵令畤说:“与那些和尚一起来的,还有一位抱着一对幼童的老僧。他给了我这封信,让我务必交予你。”
赵令畤接过信笺,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辽国易州飞狐招抚司为谍报组织,与佛门密宗有密切合作。辽国谍报人员常以商人和云游僧人的身份为掩护,进行情报收集和传递。密宗男女双修或在欲行禅法门,乃是他们掩人耳目的手段之一。而三圣寺,常接待四方云游的僧人。
赵令畤看完信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寒意。他没想到,辽宋两国的谍战竟然已经打到了颍州这样的地方。这就是秘密?这就是银子?这是钱庄玩得转的?这是张潜的救命稻草!
赵令畤深吸了一口气,将信笺和信封递给一旁的李师师说:“把这封信速速亲自交给吕大人。”说完,连动的兴致都没有了,坐回扶手椅上,闭目养神。
自己得知了如此机密的事情,很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这个万佛寺寺主,看似慈悲为怀,实则心机深沉,不仅搞悬赏刺杀,还牵扯出两国间谍战的机密。
赵令畤心中暗自祈祷,希望吕大人收到信笺后能够妥善处理此事,不要让自己也卷入两国谍战中去。同时,他也期盼着周同和徐宁能够尽快归来,为自己分担一些压力。
在这个充满阴谋和危险的时代,赵令畤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大海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巨浪吞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振作精神,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利益。
……………………………………………………………………………………………
有些事情,即便你费尽心思想要躲避,也终究无法逃脱其纠缠。在府衙门前,一封急件刚刚送达,未过半个时辰,吕公着与张潜便匆匆骑马而来。两人上楼后,即刻喝退众人,吕公着神情凝重地说道:“万佛寺的寺主竟然失踪了。”
赵令畤依旧保持着闭目靠坐的姿态,仿佛一切世事都与他无关。他淡淡地说道:“近段时间我并未见过他,你们或许可以问问大通善本禅师,他对此事的了解比我多。”
张潜喘着粗气,坐在根雕茶桌旁,自斟自饮。他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已经派人去请禅师了,应该很快就会到。”
吕公着也坐下,眉头紧锁,问道:“你就没有什么想说的吗?”
赵令畤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说道:“啥事?我啥也不知道,说啥?”
吕公着没有步步紧逼,涉及两国谍战之事,对于颍州这样的地方来说,就如同一头庞然凶兽,无人愿意轻易涉足。这是张潜的事情,吕公着也开始调整呼吸,准备养精蓄锐。
张潜看到二人的态度,心中也明白了七八分。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愿意轻易插手。他只能寄希望于大通善本禅师能提供更多的线索,然后等待京城的指令。颍州距离京城有500里,最迟明晚就会有快马传来消息。
一声“阿弥陀佛!”打破了二楼的宁静。三人齐刷刷地看向楼梯口,大通善本禅师缓缓走上楼来。赵令畤带着愠色地看着他,吕公着不悲不喜地望着他,而张潜则是一脸复杂地看着这位禅师。
不等禅师见礼说话,张潜便率先开口问道:“万佛寺的寺主一家已经潜逃了,禅师可知此事?”
大通善本禅师平静地说道:“那位寺主已年近半百,平日对万佛寺的僧众颇为照顾。贫僧观其言行,已有悔过之心。念其身体欠佳,又有幼童妇人需要照顾,于是贫僧便擅自做主,送其一家东游去了。阿弥陀佛!”
赵令畤听后,心中更是坚定了不插手了。他继续闭目养神,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吕公着作为颍州的一方大员,虽然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他忍不住问道:“禅师,万佛寺寺主临走之前可有什么交代?”
大通善本禅师从袖中掏出一封信,说道:“这是贫僧刚从他的住处翻得的信件,没有署名。”
张潜接过信笺,看了看吕公着和赵令畤,见二人都没有要看的意思,便小心地拆开信件。只见信中写道:“和光同尘心不动,尚德修行月满空。名利如梦皆过客,号称浮云任西东。”
张潜看完信后,又翻转信笺看了看,又朝信封里看了看,最后又看向信笺。他眉头紧锁,对大通善本禅师问道:“禅师,除了这封信外,还有其他发现吗?”
大通善本禅师微微摇头,手中转着佛珠,闭眼站在一旁。张潜见状,只能将信笺递给吕公着。吕公着瞟了一眼信笺,没有接过来。他又看向赵令畤,只见赵令畤更是直接闭眼不语,态度十分明确——不参与此事。
张潜此时感到十分无奈,他只能低三下四地求助道:“看在国事的份上,还请诸位相助。”
吕公着叹了口气,说道:“张大人请吩咐就是,颍州所有力量皆可调动。”
大通善本禅师也跟着说道:“资福禅寺和万佛寺也将全力配合张大人行事。”
屋内的氛围显得有些沉重,众人围坐在桌旁,唯独赵令畤保持沉默,并未表态。在他看来,钱庄若是掺和进此事,恐怕只会带来无尽的麻烦和损失。以钱庄目前的实力,能够顶着皇亲的身份,赚取一些小钱已属不易,又何苦去涉足这国家层面的纷争呢?更何况,他两世为人,也只在电视上见过谍战的情节,真正面对时,是谁谁不慌啊!
张潜并未强求赵令畤的意见,他再次将信笺递给吕公着,郑重其事地说道:“还请吕大人仔细查看这封信,看看能否从中发现什么线索。”吕公着接过信笺,眉头紧锁,开始认真研读起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三人仍在屋内枯坐,仍未研究出任何头绪。赵令畤早已跑到卧室休息去了,待他精神饱满地从房间出来时,看到几人仍在苦思冥想,他不禁有些无奈。他未去打搅他们,而是叫来李师师准备晚膳。看着几人唉声叹气的样子,赵令畤边吃边说道:“有什么好叹气的!想不出来,就去实地看看!看不出来问题,就找个理由把寺庙给围了!还查不出来,就一个个上刑,严刑拷打。总会有结果的。”
大通善本禅师听得心惊胆跳,连忙宣了个佛号,直呼:“阿弥陀佛!”其他话一句不敢多说,自己已经因一念之仁而摘不干净了,若是再说错做错,恐怕自己也得身陷囹圄。
吕公着与张潜对视一阵后,便去吕公着的书房议事。宽敞的走廊上,只剩下大通善本禅师和赵令畤两人。赵令畤随口问了句:“大师吃了没有?要不要来点斋饭?”大通善本禅师也不客气,说了句:“那就叨扰施主了。”李师师被支开,下楼准备斋食。
在等待斋食的过程中,赵令畤边吃边随性小声地说道:“修佛修佛!人心都没修透!被人摆一刀了吧!可知这其中凶险?都是凶神恶煞,你我在里面屁都不是。下次涉及我的事,还请大师不要擅自做主,我不想被人坑死。”
大通善本禅师脸色有些难看,他胸口起伏良久,最终还是宣了个佛号说:“阿弥陀佛!事已至此,又能如何,至少德行无愧。”
赵令畤边吃边说:“还是仔细回忆回忆啊,应该是有所提示的!不想说,连消息都不会透露;既然开口,无非是设局为难人,让他念头通达;或者说让我等无时间去抓捕他。破局的关键或许还是在三圣寺。”
说到此处,赵令畤突然心生好奇,他转向大通善本禅师,问道:“这西夏和辽是否都盛行佛教,又以佛门什么宗派为主,不知大师是否知道?”
这在佛门不是什么秘密,大通善本禅师微微一笑,说道:“辽国佛教以华严宗为主,觉华岛海云寺的海山法师便是其代表人物。辽兴宗还曾赐予‘崇禄大夫,守司空,辅国大师’的封号。此外,密宗在辽国也颇有影响,密宗没有纲常礼教的制约,觉苑和道殿便是辽国密宗的代表人物。他们专攻密部,志在弘扬咒典。道殿还着有《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试图调和显、密两派的矛盾。相比之下,我大宋则以禅宗为主,但势力并不昌盛。”
大通善本禅师停顿了一下,继续为赵令畤普及佛教知识:“至于西夏,佛教更是被定为国教。西夏的佛教封号制度沿袭自唐朝,分为帝师、国师、德师、法师、禅师、仁师、忠师等。西夏佛教以藏传密宗为主,其第一位国师便是贤觉帝师波罗显胜,他是一位吐蕃僧人。”
听到此处,赵令畤故意刺激大通善本禅师,对着这位禅宗高僧发出了一声长叹道:“想我大宋,国势鼎盛,佛门禅宗更是千万万计,却居然找不出一个能与辽夏高僧一较高下之人。这般境地,实在令人痛心。相比之下,华严宗、密宗、藏传佛教等宗派,似乎更显得光彩夺目。哎,这实在是可悲可叹啊!”
大通善本禅师闻言,双手紧握佛珠,每一颗珠子滑过指尖,似乎都在努力压抑着心中升起的波澜。他低吟一声“阿弥陀佛”,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施主,羞辱贫僧无妨,但请不要羞辱我禅宗宗门!”
赵令畤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继续刺激道:“禅师,不若如此。颍州钱庄愿资助禅宗高僧,每年远赴夏辽两国,进行佛法比斗。通过斗法,我们不仅可以验证我大宋高僧的修行境界和佛法理解,更能让禅宗在夏辽两国发扬光大。如何?”
大通善本禅师心中一动,觉得前方似乎有莫大的诱惑在向他招手。他努力平复心境,闭目咏唱佛经,试图驱散心中的杂念。待内心恢复平静后,他缓缓睁开眼睛,说道:“此事干系重大,涉及我禅宗的未来。贫僧需与各地禅宗高僧共同商议后,才能给施主一个答复。”
赵令畤见禅师心动,便继续蛊惑道:“禅师,此事可谓是天大的功德。只要禅宗在斗法中胜出,让西夏和辽国都信仰佛门禅宗,甚至规劝宋辽夏三国止戈息战,那将是多大的功德业力啊!禅师若能促成此事,必定能立地成佛,受万人敬仰。”
大通善本禅师闻言,心中一阵悸动。对于一个虔诚的佛教弟子来说,这样的诱惑力简直如同亲眼见到佛祖一般。他深知禅宗虽在大宋境内声势浩大,但与其他佛门宗派相比,仍显逊色。若能借此次机会,让禅宗在夏辽两国发扬光大,那将是对禅宗莫大的荣耀。
他也明白,此事并非易事。远赴夏辽两国进行佛法比斗,不仅考验高僧们的修行境界和佛法理解,更考验他们的意志和智慧。而且,夏辽两国高僧众多,实力不容小觑。禅宗要想胜出,绝非易事。
大通善本禅师心中矛盾重重,既想为禅宗争取这份荣耀,又担心实力不济,败下阵来。他沉思许久,最终决定暂时不给予答复,待回去与禅宗高僧们商议后再做决定。
……………………………………………………………………………………………
以下为相关史料或资料,可跳阅
……………………………………………………………………………………………
辽自圣宗朝以后,其佛教进入全盛期,史称圣宗对“道释二教,皆洞其旨,尤留心释典”。而奉国寺大雄殿之始建年代恰在圣宗时期,其时佛教之盛,在诸多规模宏大的辽代佛教建筑遗构中均有所体现,义县奉国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契丹人本没有佛教信仰,随着对外征服战争的扩大,契丹人接触到汉族和女真族的佛教。为了使被掳掠的汉民能够在迁徙地稳定生活,契丹统治者开始容许佛教的存在和发展。
当“燕云十六州”这些佛教兴盛的地区被纳入辽的版图,才真正意义上的辽代佛教。
圣宗、兴宗和道宗(982年—1101年)这三朝,则是辽代佛教的百年兴盛时期。
道宗耶律洪基(1055年—1101年)对佛教的尊崇、沉醉和痴迷尤为突出。根据《辽史·道宗本纪》中的资料,咸雍四年(1068年)二月,他颁行自己撰写的《华严经赞》;咸雍八年(1072年)七月,颁行自己书写的华严五颂。此外,他还着有《华严经随品赞》等。太康元年,他命皇太子写佛书。
辽代寺院大多有相当规模的地产,其主要来源是社会的捐献,特别是辽帝室、贵族的大量施舍。例如,圣宗次女秦越长公主舍南京(今北京)私宅,建大昊天寺,同时施舍田地百顷,民户百家,其女懿德皇后又施舍钱13万贯。兰陵郡夫人萧氏施中京(内蒙古大名城)静安寺土地3000顷,谷1万石,钱2000贯,民户50家,牛50头,马40匹。还有些寺院,并没有直接获得朝廷或富豪的土地捐赐,而是通过社会捐献的钱财购买土地,置办庄园。
道宗时滥度僧尼的情形臻于极致,僧侣人口数量达到了高峰。辽代总人口约近千万,道宗时的僧侣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3.6%。与辽同时代的北宋,其僧侣人口的最高峰是真宗天禧五年,僧侣人口占总人口数也不过0.92%。
出使辽国的苏辙,曾说:“契丹之人,缘此诵经念佛,杀心稍悛。此盖北界之巨蠹,而中朝之利也。”此言道出了在佛教的长期濡染浸润下,契丹人由强健变为文弱,辽王朝由雄盛转为衰微,国势由此一蹶不振。以致最后竟不敌以2500人起兵的女真,走向覆亡。
……………………………………………………………………………………………
公元1076年夏4月18日,烈日当空,炎炎的夏日终于如期而至。百姓们纷纷脱去厚重的春装,换上清爽的葛布与麻衣,穿着草鞋,迎着朝阳,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城东大街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仿佛整个颍州的生机与活力都汇聚于此。
聚贤堂此刻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招募工作。尤其是船工和力工这两个岗位,需求量极大,待遇优厚。一时间,四面八方的百姓们纷纷闻讯赶来,向城东聚集而来,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百草园医学堂前的广场,学子们正在齐声朗读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日有些不同,晏几道也带着200名8到12岁的童子,笔直地站在医学堂学子的外围,与他们一同诵读。这些童子们虽然年纪尚小,但个个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展现出了他们蓬勃的朝气。
张载和晏几道隔着众人学子,两人的眼神在空中撞出了火花。他们曾同室教学;此刻,两人虽未言语交流,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微妙的紧张气氛。两人有些不对付的样子。
赵令畤站在医学堂对面的二楼,透过窗缝,目睹了这一幕。他轻轻摇头,叹气道:“这个大哥,经历了家变之后,还是不能改掉年轻好胜之心。才拉起队伍,就和张子正面对上。”赵令畤深知,张载和晏几道的矛盾若是处理不当,可能会对医学堂乃至整个学部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化解这场潜在的危机,赵令畤决定制定一份详细的管理条例,以规范学部的各项工作。他在二楼走廊来回走了十几步,走到根雕书桌坐下,提笔开始撰写《百草园学部管理条例》。
在这篇管理条中,赵令畤对学部的组织架构进行了明确的规划。学部部长一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德高望重的张载,并为其设定了每月300两的月钱。把张载打造为学部的旗帜,引领更多的文人参与学部的教育事业。
学部副部长的职位则由各学堂的负责人担任,他们每月200两的月钱。目前,这个职位的成员包括庞安时、晏几道和邓御夫等杰出名人。高级讲师则是各学科的实际管理者,他们每月享有100两的月钱,并且拥有一项特权:每培养出一名优秀的人才,月钱将增加1两。这样的激励机制旨在激发高级讲师们的教学热情,培养更多的人才。
讲师们则是各课的授课者,他们每月50两的月钱,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要任务。除此之外,赵令畤还对医学堂和蒙学堂的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在医学堂类专业学堂的管理,赵令畤规定了学员的招收标准和学习内容。学员需年满12周岁,或由蒙学堂负责人推荐入学。他们将学习官话、识字书写、算学、速写、应用文章、体质训练以及医学知识和草药制作等技能。这样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管理制度方面,医学堂等专业学堂采用了三三制。学员入学学习三个月后,开始进行月考。根据连续三次月考成绩,对学员进行评级。评级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学员的学习安排和未来发展。对于单科连续三次为优者,将有机会跟随高级讲师深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对于单科连续三次为合格以上者,将安排每日工作两个时辰,入学堂学习两个时辰,以平衡学习和工作的时间;而对于单科无连续三次为合格者,则将安排每日去相关行业工作4个时辰,七天两休,夜间可入夜校就读,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和适应行业需求。
蒙学堂管理方面同样有着严格的规定。学员招收年龄为8到12周岁,学习内容涵盖了官话、识字书写、算学、绘画、音律、诗词、历史故事、史学以及体质训练等多个方面。这样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爱好,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管理制度方面,经过学堂主管的考校后,表现优秀的学员将被推荐到其他专业学堂继续深造。
蒙学堂还设有幼儿分堂和医馆儿科管理。幼儿分堂主要针对3岁到7岁的幼童,通过体质训练、官话、识字书写、绘画、音律、诗词、历史故事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幼童的基本素养和兴趣爱好。同时,配合医馆儿科对每位幼儿进行健康管理,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
医馆儿科管理则还负责管理怀孕3个月到产后3年的妇女和幼童,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营养情况,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营养补贴。
赵令畤在仔细审查完《百草园学部管理条例》后,让李师师誊抄几遍,发给钱庄的所有负责人和股东。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城东,张载和晏几道的矛盾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张载更是激动不已,他拉着晏几道的手,一同来找赵令畤。
张载满脸激动地对赵令畤说:“这个学部部长,还是给晏公子吧!我愿意负责蒙学的教学工作!”他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期待,仿佛看到了蒙学堂未来的美好前景。
然而,赵令畤却并未立即答应。他语重心长地对张载说:“教些小屁孩,还是让年轻人上吧。晏公子精力旺盛,我准备为他配备60名护士,让他全力负责蒙学堂的筹建工作。”
张载听了,心中不禁有些失落。询问道:“我是学部部长,蒙学堂是否也归我管呢?”语气中带着一丝不甘和期待。
赵令畤点了点头,表示认可:“是的,作为学部部长,有权监督、检查、指导各学堂的工作。注意!不能直接干涉学堂的具体教学工作。”
张载听后,心中的失落感更加强烈。他不甘心地追问道:“那这部长有何用?我还不如做个学堂负责人来得实在。”
赵令畤看着张载急切的样子,微笑着解释道:“学部的工作远不止于此。医学堂目前也是张儒直管,作为学部部长,还需要负责组织编制教学书籍、录用教学人才和工作人员、教学任务和计划、教学设施建设等重要工作。除了不直接插手学堂内的具体工作外,其他事务还有很多需要张儒去处理。”
张载一听能编书,顿时眼前一亮。他深知编书对于传承学术、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心中的疑惑和不满顿时烟消云散。他感慨地说道:“学部编的书,学堂若不采纳,可有说法?”
赵令畤直言不讳地回答道:“在条例范围内,学堂负责人有权选择教学书籍。若对学部推荐的书籍不采用,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否则,必须按照条例执行。”
张载听了赵令畤的解释,心中的疑虑终于消除。他开始对学部的部长未来工作充满了期待和信心。然而,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追问一些细节问题。赵令畤虽然有些不耐烦,但还是耐心地一一解答了他的疑问。
最后,张载拿着《百草园学部管理条例》和晏几道离开了赵令畤的二楼房宅。为了把学部声势搞起来,当日便写了十几封书信,利用急脚递的加急递送业务,去信给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等一众弟子。要他们来参与学部的教学,为大宋新治学之道展示关学的力量。
《百草园学部管理条例》的发布,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晏几道和阎孝忠,两位学堂的负责人,拿着这份沉甸甸的条例,双手颤抖,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期待。
晏几道,身为蒙学的掌舵人,深知肩上重任。他望着蒙学须教授学生跨度从3~12岁一行字,心中满是愁云。蒙学教育,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基础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如今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晏几道不禁感到力不从心。优秀的教师资源是教育的关键,目前学堂内却缺乏足够的专业教师来应对这一挑战。
而阎孝忠的儿科,也从医学堂独立出来,独立儿科的决策,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儿科作为医学的一个细分领域,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经验。目前医馆内的名医大多擅长成人疾病的诊治,对于儿科疾病的了解并不深入。因此,阎孝忠面临着寻找合适大夫、建立儿科与孕妇治疗体系的双重难题。
随着消息传遍了整个颍州,让很多人对钱庄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羡慕。聚贤堂的拥挤现象也更加剧烈了,人们纷纷来到这里,希望能够成为学部的一份子,让自己的子女也享受到学部的医疗、教育资源。
得知消息的吕公着、欧阳辩都不得不叹服,赵令畤会整事,钱庄能火是必然的,有赵令畤没事整花活,钱庄的未来不敢想象。
……………………………………………………………………………………………
午膳过后,阳光斜洒在二楼的走廊上,赵平安手持一叠文书,步履匆匆地走上楼来。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紧张,手中的这些文书,关乎着他们昨日才敲定的战后利益分配方案。谁没想到,仅仅一夜之间,所有的文契都已准备就绪。
赵令畤接过赵平安递来的临泉县石灰矿文契,仔细阅读起来。他眉头微蹙,抬起头,对赵平安说道:“这处石灰矿就交由王进管理吧,让他把赵小七、赵九、赵十一、赵十八四人用起来,管理好石灰矿和石炭矿。对了,运输队进展如何了?”
赵平安闻言,心中一紧,但面上却尽量保持平静。他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回公子,运输队的人员已招募至一千人,现已全面接管了码头和城东的主要运输任务。今日又接收了七十艘商船,通过张三的介绍,我们还从退役的水军中招募了八百多人,现已建立起钱庄的水上运输队。”
赵令畤听着赵平安的汇报,心中颇为满意。他看出赵平安在成长过程中已经逐渐成熟,能够独当一面。于是,他微笑着说道:“很好,你的努力我都看在眼里。月钱加五两,好好干。运输队的下一步,是挑选一些机灵的卖货郎,让他们在钱庄周边地区搜集情报。同时,也要送他们去护卫队和学堂接受训练。这是我早就想做却一直没能实现的事情,现在交给你去办,希望你能不负所望。”
赵平安听后,心中一阵激动。这是赵令畤对他的信任和重托,是自己展现能力的机会。他认真地望着赵令畤,坚定地说道:“请公子放心,我会在六个月内将田间卖货郎的队伍组建起来。”
说完,赵平安擦去额头上的汗水,急匆匆地赶往自己的运输队。组建田间卖货郎的队伍并不容易,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不早早行动,六个月后可能一无所获。
城东的管事们也都感受到了来自赵令畤的压力。他们纷纷加强了自己的工作力度,就连平日里不怎么现身的邓御夫,也主动找上了赵令畤。
邓御夫开门见山地说道:“今早有百名资福禅寺的和尚来找我,说是要来农学堂学习务农,这是你的安排吗?”
赵令畤看着他,微笑不语。他知道邓御夫是个聪明人,不需要多说什么,他自然能够明白自己的意图。
邓御夫见赵令畤如此表情,心中已然有了答案。他接着说道:“我让他们先去医学堂学习三个月再说。”
赵令畤点了点头,给邓御夫倒了盏茶。赵令畤端起茶杯,轻轻啜了一口,然后缓缓说道:“农学之道,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不断地研究、积累和实践,才能有所成就。如今有人愿意投身其中,学习农学知识,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欢迎他们,给予他们学习的机会。”
邓御夫听了赵令畤的话,心中不禁暗暗佩服。他从袖中掏出一封信,递给赵令畤说:“与那些和尚一起来的,还有一位抱着一对幼童的老僧。他给了我这封信,让我务必交予你。”
赵令畤接过信笺,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辽国易州飞狐招抚司为谍报组织,与佛门密宗有密切合作。辽国谍报人员常以商人和云游僧人的身份为掩护,进行情报收集和传递。密宗男女双修或在欲行禅法门,乃是他们掩人耳目的手段之一。而三圣寺,常接待四方云游的僧人。
赵令畤看完信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寒意。他没想到,辽宋两国的谍战竟然已经打到了颍州这样的地方。这就是秘密?这就是银子?这是钱庄玩得转的?这是张潜的救命稻草!
赵令畤深吸了一口气,将信笺和信封递给一旁的李师师说:“把这封信速速亲自交给吕大人。”说完,连动的兴致都没有了,坐回扶手椅上,闭目养神。
自己得知了如此机密的事情,很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这个万佛寺寺主,看似慈悲为怀,实则心机深沉,不仅搞悬赏刺杀,还牵扯出两国间谍战的机密。
赵令畤心中暗自祈祷,希望吕大人收到信笺后能够妥善处理此事,不要让自己也卷入两国谍战中去。同时,他也期盼着周同和徐宁能够尽快归来,为自己分担一些压力。
在这个充满阴谋和危险的时代,赵令畤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大海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巨浪吞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振作精神,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利益。
……………………………………………………………………………………………
有些事情,即便你费尽心思想要躲避,也终究无法逃脱其纠缠。在府衙门前,一封急件刚刚送达,未过半个时辰,吕公着与张潜便匆匆骑马而来。两人上楼后,即刻喝退众人,吕公着神情凝重地说道:“万佛寺的寺主竟然失踪了。”
赵令畤依旧保持着闭目靠坐的姿态,仿佛一切世事都与他无关。他淡淡地说道:“近段时间我并未见过他,你们或许可以问问大通善本禅师,他对此事的了解比我多。”
张潜喘着粗气,坐在根雕茶桌旁,自斟自饮。他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已经派人去请禅师了,应该很快就会到。”
吕公着也坐下,眉头紧锁,问道:“你就没有什么想说的吗?”
赵令畤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说道:“啥事?我啥也不知道,说啥?”
吕公着没有步步紧逼,涉及两国谍战之事,对于颍州这样的地方来说,就如同一头庞然凶兽,无人愿意轻易涉足。这是张潜的事情,吕公着也开始调整呼吸,准备养精蓄锐。
张潜看到二人的态度,心中也明白了七八分。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愿意轻易插手。他只能寄希望于大通善本禅师能提供更多的线索,然后等待京城的指令。颍州距离京城有500里,最迟明晚就会有快马传来消息。
一声“阿弥陀佛!”打破了二楼的宁静。三人齐刷刷地看向楼梯口,大通善本禅师缓缓走上楼来。赵令畤带着愠色地看着他,吕公着不悲不喜地望着他,而张潜则是一脸复杂地看着这位禅师。
不等禅师见礼说话,张潜便率先开口问道:“万佛寺的寺主一家已经潜逃了,禅师可知此事?”
大通善本禅师平静地说道:“那位寺主已年近半百,平日对万佛寺的僧众颇为照顾。贫僧观其言行,已有悔过之心。念其身体欠佳,又有幼童妇人需要照顾,于是贫僧便擅自做主,送其一家东游去了。阿弥陀佛!”
赵令畤听后,心中更是坚定了不插手了。他继续闭目养神,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吕公着作为颍州的一方大员,虽然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他忍不住问道:“禅师,万佛寺寺主临走之前可有什么交代?”
大通善本禅师从袖中掏出一封信,说道:“这是贫僧刚从他的住处翻得的信件,没有署名。”
张潜接过信笺,看了看吕公着和赵令畤,见二人都没有要看的意思,便小心地拆开信件。只见信中写道:“和光同尘心不动,尚德修行月满空。名利如梦皆过客,号称浮云任西东。”
张潜看完信后,又翻转信笺看了看,又朝信封里看了看,最后又看向信笺。他眉头紧锁,对大通善本禅师问道:“禅师,除了这封信外,还有其他发现吗?”
大通善本禅师微微摇头,手中转着佛珠,闭眼站在一旁。张潜见状,只能将信笺递给吕公着。吕公着瞟了一眼信笺,没有接过来。他又看向赵令畤,只见赵令畤更是直接闭眼不语,态度十分明确——不参与此事。
张潜此时感到十分无奈,他只能低三下四地求助道:“看在国事的份上,还请诸位相助。”
吕公着叹了口气,说道:“张大人请吩咐就是,颍州所有力量皆可调动。”
大通善本禅师也跟着说道:“资福禅寺和万佛寺也将全力配合张大人行事。”
屋内的氛围显得有些沉重,众人围坐在桌旁,唯独赵令畤保持沉默,并未表态。在他看来,钱庄若是掺和进此事,恐怕只会带来无尽的麻烦和损失。以钱庄目前的实力,能够顶着皇亲的身份,赚取一些小钱已属不易,又何苦去涉足这国家层面的纷争呢?更何况,他两世为人,也只在电视上见过谍战的情节,真正面对时,是谁谁不慌啊!
张潜并未强求赵令畤的意见,他再次将信笺递给吕公着,郑重其事地说道:“还请吕大人仔细查看这封信,看看能否从中发现什么线索。”吕公着接过信笺,眉头紧锁,开始认真研读起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三人仍在屋内枯坐,仍未研究出任何头绪。赵令畤早已跑到卧室休息去了,待他精神饱满地从房间出来时,看到几人仍在苦思冥想,他不禁有些无奈。他未去打搅他们,而是叫来李师师准备晚膳。看着几人唉声叹气的样子,赵令畤边吃边说道:“有什么好叹气的!想不出来,就去实地看看!看不出来问题,就找个理由把寺庙给围了!还查不出来,就一个个上刑,严刑拷打。总会有结果的。”
大通善本禅师听得心惊胆跳,连忙宣了个佛号,直呼:“阿弥陀佛!”其他话一句不敢多说,自己已经因一念之仁而摘不干净了,若是再说错做错,恐怕自己也得身陷囹圄。
吕公着与张潜对视一阵后,便去吕公着的书房议事。宽敞的走廊上,只剩下大通善本禅师和赵令畤两人。赵令畤随口问了句:“大师吃了没有?要不要来点斋饭?”大通善本禅师也不客气,说了句:“那就叨扰施主了。”李师师被支开,下楼准备斋食。
在等待斋食的过程中,赵令畤边吃边随性小声地说道:“修佛修佛!人心都没修透!被人摆一刀了吧!可知这其中凶险?都是凶神恶煞,你我在里面屁都不是。下次涉及我的事,还请大师不要擅自做主,我不想被人坑死。”
大通善本禅师脸色有些难看,他胸口起伏良久,最终还是宣了个佛号说:“阿弥陀佛!事已至此,又能如何,至少德行无愧。”
赵令畤边吃边说:“还是仔细回忆回忆啊,应该是有所提示的!不想说,连消息都不会透露;既然开口,无非是设局为难人,让他念头通达;或者说让我等无时间去抓捕他。破局的关键或许还是在三圣寺。”
说到此处,赵令畤突然心生好奇,他转向大通善本禅师,问道:“这西夏和辽是否都盛行佛教,又以佛门什么宗派为主,不知大师是否知道?”
这在佛门不是什么秘密,大通善本禅师微微一笑,说道:“辽国佛教以华严宗为主,觉华岛海云寺的海山法师便是其代表人物。辽兴宗还曾赐予‘崇禄大夫,守司空,辅国大师’的封号。此外,密宗在辽国也颇有影响,密宗没有纲常礼教的制约,觉苑和道殿便是辽国密宗的代表人物。他们专攻密部,志在弘扬咒典。道殿还着有《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试图调和显、密两派的矛盾。相比之下,我大宋则以禅宗为主,但势力并不昌盛。”
大通善本禅师停顿了一下,继续为赵令畤普及佛教知识:“至于西夏,佛教更是被定为国教。西夏的佛教封号制度沿袭自唐朝,分为帝师、国师、德师、法师、禅师、仁师、忠师等。西夏佛教以藏传密宗为主,其第一位国师便是贤觉帝师波罗显胜,他是一位吐蕃僧人。”
听到此处,赵令畤故意刺激大通善本禅师,对着这位禅宗高僧发出了一声长叹道:“想我大宋,国势鼎盛,佛门禅宗更是千万万计,却居然找不出一个能与辽夏高僧一较高下之人。这般境地,实在令人痛心。相比之下,华严宗、密宗、藏传佛教等宗派,似乎更显得光彩夺目。哎,这实在是可悲可叹啊!”
大通善本禅师闻言,双手紧握佛珠,每一颗珠子滑过指尖,似乎都在努力压抑着心中升起的波澜。他低吟一声“阿弥陀佛”,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施主,羞辱贫僧无妨,但请不要羞辱我禅宗宗门!”
赵令畤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继续刺激道:“禅师,不若如此。颍州钱庄愿资助禅宗高僧,每年远赴夏辽两国,进行佛法比斗。通过斗法,我们不仅可以验证我大宋高僧的修行境界和佛法理解,更能让禅宗在夏辽两国发扬光大。如何?”
大通善本禅师心中一动,觉得前方似乎有莫大的诱惑在向他招手。他努力平复心境,闭目咏唱佛经,试图驱散心中的杂念。待内心恢复平静后,他缓缓睁开眼睛,说道:“此事干系重大,涉及我禅宗的未来。贫僧需与各地禅宗高僧共同商议后,才能给施主一个答复。”
赵令畤见禅师心动,便继续蛊惑道:“禅师,此事可谓是天大的功德。只要禅宗在斗法中胜出,让西夏和辽国都信仰佛门禅宗,甚至规劝宋辽夏三国止戈息战,那将是多大的功德业力啊!禅师若能促成此事,必定能立地成佛,受万人敬仰。”
大通善本禅师闻言,心中一阵悸动。对于一个虔诚的佛教弟子来说,这样的诱惑力简直如同亲眼见到佛祖一般。他深知禅宗虽在大宋境内声势浩大,但与其他佛门宗派相比,仍显逊色。若能借此次机会,让禅宗在夏辽两国发扬光大,那将是对禅宗莫大的荣耀。
他也明白,此事并非易事。远赴夏辽两国进行佛法比斗,不仅考验高僧们的修行境界和佛法理解,更考验他们的意志和智慧。而且,夏辽两国高僧众多,实力不容小觑。禅宗要想胜出,绝非易事。
大通善本禅师心中矛盾重重,既想为禅宗争取这份荣耀,又担心实力不济,败下阵来。他沉思许久,最终决定暂时不给予答复,待回去与禅宗高僧们商议后再做决定。
……………………………………………………………………………………………
以下为相关史料或资料,可跳阅
……………………………………………………………………………………………
辽自圣宗朝以后,其佛教进入全盛期,史称圣宗对“道释二教,皆洞其旨,尤留心释典”。而奉国寺大雄殿之始建年代恰在圣宗时期,其时佛教之盛,在诸多规模宏大的辽代佛教建筑遗构中均有所体现,义县奉国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契丹人本没有佛教信仰,随着对外征服战争的扩大,契丹人接触到汉族和女真族的佛教。为了使被掳掠的汉民能够在迁徙地稳定生活,契丹统治者开始容许佛教的存在和发展。
当“燕云十六州”这些佛教兴盛的地区被纳入辽的版图,才真正意义上的辽代佛教。
圣宗、兴宗和道宗(982年—1101年)这三朝,则是辽代佛教的百年兴盛时期。
道宗耶律洪基(1055年—1101年)对佛教的尊崇、沉醉和痴迷尤为突出。根据《辽史·道宗本纪》中的资料,咸雍四年(1068年)二月,他颁行自己撰写的《华严经赞》;咸雍八年(1072年)七月,颁行自己书写的华严五颂。此外,他还着有《华严经随品赞》等。太康元年,他命皇太子写佛书。
辽代寺院大多有相当规模的地产,其主要来源是社会的捐献,特别是辽帝室、贵族的大量施舍。例如,圣宗次女秦越长公主舍南京(今北京)私宅,建大昊天寺,同时施舍田地百顷,民户百家,其女懿德皇后又施舍钱13万贯。兰陵郡夫人萧氏施中京(内蒙古大名城)静安寺土地3000顷,谷1万石,钱2000贯,民户50家,牛50头,马40匹。还有些寺院,并没有直接获得朝廷或富豪的土地捐赐,而是通过社会捐献的钱财购买土地,置办庄园。
道宗时滥度僧尼的情形臻于极致,僧侣人口数量达到了高峰。辽代总人口约近千万,道宗时的僧侣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3.6%。与辽同时代的北宋,其僧侣人口的最高峰是真宗天禧五年,僧侣人口占总人口数也不过0.92%。
出使辽国的苏辙,曾说:“契丹之人,缘此诵经念佛,杀心稍悛。此盖北界之巨蠹,而中朝之利也。”此言道出了在佛教的长期濡染浸润下,契丹人由强健变为文弱,辽王朝由雄盛转为衰微,国势由此一蹶不振。以致最后竟不敌以2500人起兵的女真,走向覆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