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小说网 > 穿越之我是大宋小地主 > 第65章 大宋宫廷贡米:辉县香稻

第65章 大宋宫廷贡米:辉县香稻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穿越之我是大宋小地主最新章节!

    公元1076年4月1日,自晨曦初露的那一刻起,百草园的广场上便热闹非凡。每逢晴天,晨光熹微中,三十名学童身着统一的服饰,井然有序地排列成队。他们面对着石碑,声音洪亮地朗读着那四句振聋发聩的箴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仿佛是一道光芒,照亮了学童们的前行之路,也为整个城东带来了无尽的希望与力量。

    赵令畤为了让学童们深刻领会这四句话的内涵,制定了一个让晏几道日后感觉恶心的计划。每天,他都会随机抽取几名学童,站在石碑下,向众人解释这四句话中的任意一句,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后还由晏几道点评和讲解,而且是所有学堂学子,按班级每天都要来一遍。这样的活动,对于学子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锻炼和提升。

    赵令畤对这项任务的要求极高,他要求晏几道和秦观二人亲自组织并监督完成。在没有新的先生到来之前,二人每天都要轮流上场,对学童们的表现进行点评和讲解。妥妥的洗脑啊!洗学童的脑,也是给他们洗脑!连每天从这路过的人都被洗脑。

    这四句话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在广场上回荡,仿佛成为了城东的永恒旋律。然而,赵令畤总觉得这简单的回声尚不足以震撼人心,于是他在石碑顶部和周边巧妙地加装了扩音器。自此,这四句话不再只是简单的回荡,而是变成了整点报时的钟声,无论风雨雷电,都准时无误地响彻城东,甚至传入了颍州城的每个角落。

    ……………………………………………………………………………………………

    耳边不绝地回荡着横渠四句那磅礴大气的词句,赵令畤站在钱庄二楼的窗前,目光远眺,注视着钱庄东面的那片宅院。那里,曾经是一片宁静的住宅,如今却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原本,李诫承诺按时将东边的宅院交付给钱庄使用,然而,世事难料,这片宅院竟然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的挖掘坑。李诫送来的界画,清晰地描绘着“城东立体防御与快速反应地道界画”的蓝图。没错,就像你们想象的那样,李诫计划利用地道,将城东区域连成一片,并在每个建筑内预设弓弩射击位和明暗哨观察位,形成一个严密的防御网络。

    更令人惊叹的是,地道的设计还巧妙地结合了水井和城东的排水系统,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给排水体系。赵令畤看着这份界画,不禁龇牙咧嘴,心想,李诫真是与刘彝有着莫逆之交啊,一有机会,二人就要斗上一斗。

    然而,钱庄的工作并没有因为这片工地的出现而停滞不前。相反,由于前几日的饥民事件,钱庄的工作反而变得更加繁忙和紧张。为了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钱庄的大门紧闭,24名账房先生以及秋香、夏清等人都在紧张地核算账目。因为今天是发月钱的日子,对于每一个工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月中最为期待的一天。

    直至午膳时分,账目才终于核算完毕。冬雪、秋香、夏清三人推着一辆满载账本的餐车来到赵令畤面前。冬雪打开账本,开始汇报三月份的财务情况:“三月份,城东合计拥有工人人,须发放月钱共计两白银。此外,我们还采购了大量的铜铁锡木等原材料,合计花费了两白银。与欧阳家的食物采购交易金额达到了两白银,目前尚须支付3121两白银。另外,我们还采购了3515石粮食和1500两草药,总共花费了1555两白银。综上所述,本月合计支出达到了两白银。”

    冬雪又翻开另一个账本,继续说道:“上月个工坊总盈利为两白银。其中,服务部的对外酒宴项目是我们的主要盈利来源……经过核算,本月我们结余了两白银。加上钱庄现有的活钱两、上月结余的银两两以及河堤剩余善款6100两,合并之后,钱庄共计拥有活钱两白银。此活钱并未计入须全额兑付商家的缺额9万元。”

    听完冬雪的汇报后,赵令畤接过账本翻了翻,眉头微皱地问道:“收储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了?”冬雪犹豫了一下,回答道:“还需要一些时日才能完成。”赵令畤听后点了点头,合上账本说道:“不能再等了!我给你半日时间,明日开始所有工人放假一天,排队来钱庄领取月钱。同时,钱庄必须立即开展收储宣传工作,并做好相关准备。”

    对于钱庄来说,这注定是又是一个繁忙的一天。而对于城东的工人们来说,从这一天开始,他们每个月的1至2号都将迎来一个特别的节日——发薪日。在这一天,他们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休息两天来领取自己的月钱。对于那些不能休息的岗位,管事们也会安排人员,错开时间进行轮休,确保每一位工人都能享受到这份特殊的待遇。

    ……………………………………………………………………………………………

    解决完钱庄的棘手问题后,赵令畤立刻赶往河堤工地。那里,3000名饥民今日即将上工,开始他们的劳动生涯。这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项关乎民生的大计。若是安置不当,只怕会被吕公着指着鼻子责备,给朝廷带来负面影响。

    当赵令畤抵达河堤时,眼前的景象令他颇为震撼。1500名饥民已经开始了辛勤的工作,他们或挖土,或搬运,或修筑,忙碌的身影遍布整个工地。整整4500人在这片两里长的河堤上,形成了一道壮观的风景线。

    李百全带着他的医疗团队在河堤上设立了临时医疗站,为工人们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见到赵令畤到来,他立刻迎了上来,恭敬地行礼。赵令畤微笑着与他打招呼,并关切地询问起饥民的安置情况。

    李百全认真地回答道:“公子,这1500名饥民身体素质尚可。李诫先生安排他们从事赶车、修路、转运砂石料等体力劳动。至于剩下的1500名老弱妇孺,则已交由邓御夫邓先生负责安置。这些饥民虽然生活困苦,但干活时却十分老实卖力,在乡老的带领下,他们不辞辛劳地投入到工作中。估计马上李诫李先生就会来找公子。”

    赵令畤听到这里,不禁好奇地问道:“为何会来找我?”

    李百全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李诫已经骑着马疾驰而来。他甚至连马都没下,就冲到赵令畤身边,气喘吁吁地说道:“公子,后面的饥民别再送来了!我们现在安置这些人已经有些吃力了。整个工地都在等着刘彝先生修改的界画,我看还是让李譓那边想想办法吧。”

    赵令畤试探性地问道:“新建一批建筑吗?”

    李诫点头说道:“是的,我们需要把饥民安插到工匠中去,新建一些简单的建筑。”

    令畤回头看了看试验田方向,脑海中开始构想新的建筑布局。他思索片刻后说:“我们可以每四块试验田间建一个农庄,这个简单,又能为试验田提供便利的农事服务。另外,在贸易市场东边可以建一个同样大小的集市,采用一层开敞式的棚子设计,方便商贾们进行交易。如果还有人多,在官办酒坊东边建个煤场,用于制作煤球和堆放石炭、焦炭。”

    李诫下马坐在草地上,神情略显疲惫。他望着远方忙碌的工匠们,不禁叹气道:“还是不够啊!贸易市场的改造工作预计这两天就能完成。”

    赵令畤听闻此言,望着他说:“我还有个想法,你觉得在煤场的东南方向,建立一个鬼方部落营地如何?”

    李诫听后,沉思片刻,然后点了点头:“嗯,这个主意不错。趁着部落还没到,先把营地建好!三弟!以后还是别这么干了,一次上太多人太难管理了。”

    赵令畤闻言,也露出了苦涩的笑容。他明白李诫的困境,城东的营造队伍规模日益壮大,但管理却越来越困难。他叹息道:“大哥啊!你也要改改管理模式了!我一直在思考,是否可以让晏几道和比丘尼们,一同办个夜校,让更多的工匠讲官话能识字。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提高工匠们的文化素养,还能多培养一些工头预备,以备将来能够管理更多的人。这一天迟早会到来的,城东的营造队伍不可能永远只有这么大。”

    李诫听了赵令畤的话,沉默了一会儿。他深知赵令畤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城东的营造队伍确实需要不断地发展壮大,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工程需求。同时,他也意识到,通过提高工匠们的文化素养和管理水平,不仅能够提升整个队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能为队伍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于是,李诫站起身来,走向旁边的马匹。他打算亲自去找晏几道商量办夜校的事情。赵令畤见状,连忙问道:“大哥,你这是要去哪儿啊?”李诫调转马头,回答道:“我去找晏几道商量办夜校的事情。驾!”说完,他便骑着马疾驰而去。

    望着李诫离去的背影,赵令畤微微一笑。李诫是一个有远见、有决断的人,他一定会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进管理模式,推动城东营造队伍的发展。而夜校的事情,也就这样被李诫搞定了。

    不久之后,夜校在城东的营造队伍中应运而生。晏几道和比丘尼们亲自授课,工匠们踊跃参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工匠们的文化素养和管理能力得到了显着提高。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工作任务,还能更加高效地与其他人合作,共同推动工程建设的进展。

    同时,夜校也为城东营造队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头预备。这些工头预备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锻炼,逐渐具备了管理更多人的能力和素质。他们将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城东营造队伍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赵令畤与李百全两人,在一路谈笑风生间,来到了试验田。此时,试验田的景象令人颇为震撼。只见田间地头,小孩、妇人、老人等各个年龄段的百姓都在忙碌地拔草,他们或蹲或站,手中的动作不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劳作后的满足与喜悦。田间不时传来阵阵欢歌笑语,整个场景显得生机勃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随着赵令畤一行人的到来,欢笑声逐渐变得稀疏起来。不少人好奇地抬起头,望着这位一身贵气的儒生。赵令畤环顾四周,看着这些曾经在饥荒中挣扎的妇孺,他们虽然衣衫褴褛,但精神却异常饱满。他们熟练地将拔出的杂草扔向池塘,喂给池塘中的鱼儿。赵令畤不由得笑了笑,感叹道:“这种场景,恐怕也只有此时此地才能见到了。”

    赵令畤的队伍没有过多停留,继续朝邓御夫的位置行去。一路上,他回忆起自己有限的农家知识,思索着如何才能增加这片土地的农业产量。毕竟,在这个饥荒肆虐的年代,提高产量对于缓解百姓的饥饿状况至关重要。

    邓御夫此时正在几个大型的农家肥沤肥池边观察。他眉头紧锁,显得颇为忧虑。赵令畤戴着口罩,命人将他抬至邓御夫身边。问道:“农家肥的发酵情况如何?”

    邓御夫叹了口气,回答道:“发酵速度实在太慢了,而且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臭味实在难以忍受。”

    赵令畤瞄了一眼沤肥池,说道:“或许可以尝试添加一些植物秸秆、稻壳、树叶等物质来加速发酵过程。另外,我觉得沤肥池里的水分太多了,我们可以试着降低一下水分含量,让肥料达到手握能成团、落地即散的状态。”

    邓御夫有些不满地说道:“你说得倒轻巧,这些肥料拉回来时就是尿粪不分的状态,怎么可能做到你说的那样?”

    赵令畤一拍手掌,说道:“有道理!既然如此,我们把颍州的所有厕所都改造成大小便分开的形式。”他转头对身边的赵平安说道:“你去把颍州城的公厕生意全买断了。然后按照我的要求去改造这些公厕。以后颍州夜香生意我们城东就包了。让张三配合你去做这件事。”

    邓御夫听到这里,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他不可置信地说道:“你这还没研究出个所以然来呢,这是要把城东变成臭气熏天的地方吗?”

    赵令畤哈哈笑道:“别担心,我自有妙计。尿液我们可以用缸装起来,然后用石炭去煮,提取出其中的结晶体。这些结晶体可以用来试验对幼苗、蔬菜、药园等作物的效果。至于粪便的水分问题,食堂不是有很多烧过的煤灰吗?我们可以用它来中和一下粪便的水分。还有啊,粪肥发酵时要控制好温度,时常翻翻,这样才能保证肥料的质量。”

    邓御夫听得一头雾水,疑惑地问道:“你这些都是从哪里看到的?怎么和我所知道的不太一样呢?我们大宋一直都是用水沤熟肥料,然后去掉水分再浇灌田地的。”

    赵令畤耸耸肩,说道:“我等农人,就是要敢于尝试各种方法,不要拘泥于常识。我认为各种垃圾、各种动物粪便,都可以作为肥料的原料。毕竟这些东西都是地里长出来的,通过发酵处理后再回归地里,理应也能长出庄稼或作物来。无非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而已。”

    邓御夫捋着胡须,点头说道:“你说的有些道理。”

    赵令畤又指了指田间的那些妇人和小孩,说道:“看到这么多人吗?我们可以把他们组织成一支夜香队,负责收集城中的所有垃圾和粪便。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原料来进行肥料的配比试验了。就算失败了,也无非就是损失一些人力和钱粮而已。”

    邓御夫叹了口气,说道:“要是我们能多一些农学人才就好了!”

    赵令畤笑笑说:“人才嘛,总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可以去苗圃匠人那里挖掘一些有潜力的年轻人。过段时间我打算建一所农学堂,专门培养农学人才。当然啦,关键是要有愿意学习农学的学生才行啊。”

    邓御夫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公子,您打算何时开始建设农学堂?我愿意回家乡一趟,去招揽一批有志于农学的学童过来。”

    赵令畤尴尬地笑了笑,摸了摸鼻子道:“这个嘛,其实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我想,这个月应该可以开始吧。对了,说到农学,我觉得草木灰对作物的生长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邓御夫听到赵令畤提到这个月,眼睛顿时一亮:“好!我这就修书一封,让族中送些学童过来。至于草木灰的作用,让苗圃匠人去研究。”

    赵令畤见邓御夫如此热心,心中有些过意不去,于是插话道:“邓兄,其实我们现在还是应该先专注于肥料的研究。农学堂的事,可以稍后再议。”

    邓御夫摆摆手,不以为意地说:“肥料的事是小事,调集一些苗圃匠人,肯定能够研究出来。农学堂才是我们当前的要紧事。”

    赵令畤见邓御夫如此坚持,知道再岔不开话题,于是实话实说道:“邓兄,其实我想先建设一片育苗暖房,作为作物研究室。等玻璃造出来之后,再考虑建设农学堂的事。”

    邓御夫闻言,眉头一皱,有些不满地看着赵令畤:“公子,您这是在戏耍我吗?您之前不是说要建农学堂的吗?”

    赵令畤见邓御夫有些生气,连忙解释道:“邓先生误会了。作物暖房可以作为作物研究室,为我们提供更稳定的环境来研究肥料和作物生长。”

    邓御夫听了赵令畤的解释,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但仍然有些疑惑地问道:“那农学堂的建设就不能同时进行吗?”

    赵令畤叹了口气,解释道:“邓先生,我们人手不足啊!要建的东西太多了。无力同时进行农学堂和暖房的建设。再者,只要有学童愿意学农学,即使没有农学堂,我们也可以进行教学。不是吗?”

    邓御夫听了赵令畤的解释,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捋了捋胡须说道:“公子所言有理。还望公子不忘初心,继续加大农学的研究。我来到颍州,也是因为你对农学的热情和执着。”

    赵令畤见邓御夫的态度有所缓和,也松了一口气,笑道:“邓先生放心,我一直在为农学的建设做准备。只是现在人手不足,需要等到玻璃制造出来之后,再开始建设。”

    邓御夫轻轻捋了捋颌下的胡须,微笑着对赵令畤说道:“公子言之有理,期望我们能为大宋百姓共创一番不一样的农业。”

    赵令畤撇了撇嘴,嘴角微扬,露出一丝得意之色:“邓先生,你这说的!好似我没投资农事样的!你可知这试验田和试验林地,我们投资开垦了多少亩,你可曾算过?”

    邓御夫胸有成竹地回答道:“目前,实验田已有360亩,实验林地则达到了288亩。林地的面积几乎要与田地面积相媲美了,不知公子种这么多漆树和桐树干嘛?”

    赵令畤语重心长的说:“是为了防风固土。你看那黄河,因为两岸的树木和草地被砍伐殆尽,导致泥沙大量流入河中,形成了如今这般汹涌澎湃的黄河。若我们不及时预防,后果不堪设想。”

    邓御夫听后,面色凝重地问道:“当真如此?其中的原因真的如你所言?”

    赵令畤不以为然的摇了摇头,说道:“去翻翻史料和地方志,便可一探究竟。你看看宋之前,黄河是否如此泛滥成灾?”

    邓御夫轻轻低下头,一边捋着胡须,一边沉思着回答道:“若真如此,那又该如何治理呢?”他的家乡就在黄河之滨,对于这条养育了无数儿女的母亲河,他既怀有深深的热爱,又对其带来的灾难感到痛心疾首。

    赵令畤似乎并不想在这个话题上过多纠缠,他岔开话题问道:“黄河治理不是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等今后有实力再说吧。对了,邓先生,你听说过辉县香稻吗?”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些许好奇与期待。

    邓御夫点了点头,说道:“辉县香稻,那可是大宋宫廷的贡品,产于豫北太行山一带,其香气扑鼻,口感独特,深受皇室喜爱。”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辉县香稻的赞誉与向往。

    赵令畤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小声说道:“邓先生,你有没有熟人能搞点种子过来研究研究?”

    邓御夫沉吟片刻,说道:“我可以托人去找找看,为何不种植占城稻呢?它的产量高,适应性强。”

    赵令畤摆了摆手,说道:“占城稻虽然好,但它是南方稻种,而辉县香稻则是太行山一带的稻种,相比之下,辉县香稻更适合我们的环境种植。而且,作为贡品,辉县香稻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不愁无人高价采购。”

    邓御夫听后,依然有些不以为然地说道:“我大宋水稻品种繁多,有宜稻、冬稻、早稻、丝黄稻、糯稻、珍珠稻等等。我认为应该广泛种植各种稻种,从中挑选出最适合我们种植的稻种进行培育,这才是长久之计。”

    赵令畤听后,诚恳地说道:“邓先生所言极是,不过目前我们资金有限,只能先集中精力搞辉县香稻的种植。等将来资金充足了,我们再考虑种植其他稻种也不迟。而且,一旦我们成功培育出优质的辉县香稻,也能为将来的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搞农事!经济必须走在前头,才有更多资金投入农业研究。”

    邓御夫最终被赵令畤的经济论说服,答应全力协助他培育辉县香稻。而赵令畤也承诺,一旦他们的玻璃制造项目取得成功,他们将立即开始建设育种暖房,为未来的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赵令畤的讲解,邓御夫意识到要实现大宋农业的腾飞,育种暖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建筑物。

    ……………………………………………………………………………………………

    以下为相关史料或资料,可跳阅

    ……………………………………………………………………………………………

    辉县香稻,是我国水稻名贵品种之一,属于粳亚种糯变种香稻。在豫北太行山一带,泉水灌溉稻区种植历史悠久。靠近百泉河的楼根、八盘磨、西王庄、三小营、中小营等村,泉水环绕,土地肥沃,很早就是香稻的集中产区。其米呈短椭圆型,色泽乳白,具有浓香味,质糯性。可用于作汤圆、八宝饭、米团和糕点等甜食:煮粥时只需加入少许,就香气扑鼻,具有“一家煮粥,全村香”的美誉。大约从北宋以后香稻就成为“贡品”。

    辉县香稻,是辉县古老的农家品种。在豫北原作为春稻栽培,生长期165天左右,后来改为麦茬稻也能正常成熟。香稻品种耐寒、耐早、抗病、适应性强,出米率达75%。但分蘖力较弱,株高140一150厘米,因此成稳率低,植株易倒伏,产量不高。一般亩产仅400一500斤.解放前后都作为水稻搭配品种。五十年代辉县每年仅种植200亩左右. 国家每年收购3—4万斤。

    ……………………………………………………………………………………………

    占城稻,亦称“早占”、“早米”、“早占城”。宋代水稻良种。真宗大中祥符 (1008—1021) 年间从福建推广于江淮、两浙等路。相传其种来自占城国 (今属越南) 而得名。性早莳、早熟、耐旱、粒细,宜于高仰之田,对防止东南各地的旱害有一定效果。南宋时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江南东、西路和两浙路尤为盛行。占城稻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使谷物产量大为增加。

    占城稻引入福建是和闽商往返占城、安南有关。闽商,尤其泉州商人有往海南岛、安南、占城贸易的传统。因为举村去交州(安南、交趾)、占城、 真腊贸易,就会出现移居问题,占城稻极有可能是贾贩者、移居者(早期华侨)们携至泉州的。占城稻之传入福建在五代闽时到北宋初,至北宋真宗时已有上百年历史,故大中祥符五年从福建可以一次取种(占城稻)三万斛。占城稻的传入和沿海对外贸易密不可分,似无疑问。

    ……………………………………………………………………………………………

    北宋时期,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为繁荣的农业区之一,其中水稻种植是其重要的农产品之一。据史料记载,当时江南地区主要水稻品种有:宜稻、冬稻、早稻、丝黄稻、糯稻、珍珠稻等。

    其中,宜稻种植面积最广,也最为普遍。宜稻产量高,品质好,不易倒伏,因此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而冬稻则是江南地区的冬季作物,因其能够在冬季存活而得名。冬稻耐寒,抗旱,且成熟期较晚,这为江南地区农民的生产提供了方便。

    早稻则是江南地区在春季播种,夏季收获的水稻品种。由于早稻的生长周期短,所以适应江南地区气候环境。值得一提的是,丝黄稻也是江南地区较为重要的水稻品种之一。丝黄稻的米质细嫩、有弹性、富有香味,因此备受推崇。

    ……………………………………………………………………………………………

本站推荐: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神医毒妃兽黑狂妃:皇叔逆天宠神医嫡女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好色婶子绝色毒医:腹黑蛇王溺宠妻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嫂子的诱惑明朝败家子

穿越之我是大宋小地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都市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顺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顺手并收藏穿越之我是大宋小地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