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风波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将门枭虎吴年柳香最新章节!
刘知行闻言顿时一个头,两个大。
这位将军想的太简单了一点。编个民族大义的书倒也简单。可以根据史书,录入那些民族英雄的事迹,甚至也可以无中生有,编造一些故事。
甚至于这一次蒙元入侵,很多战死的将军、百姓、豪杰,都是很好的素材,比如说卫长青将军。
再绞尽脑汁,抬高炎汉的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比如说可以追溯到神话时期,如何如何。
总之,编辑这样一本书容易。但是要让读书人,去读这本书不容易。
经过千年的发展。儒家的读书人,一般都只读儒家经典。一则是正统。二则是科举需要。
甚至于,现在的读书人已经很少有人作诗作词了。那都是歪门邪道。
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让读书人,去读什么民族大义的书?读律法?读算学?读兵书?
君臣二人推心置腹,如鱼得水。没什么不好说的。刘知行深呼吸了一口气,对吴年诚恳说道:“将军。我看很难。不。几乎不可能。”
“知行啊。你怯懦了。没做过,你怎么知道不行呢?俗话说得好。事在人为、人定胜天。想当年,我用三百精兵与金桓山大战。当时谁又知道,我能有现在的三府之地,十八个万户的战兵呢?”
“大丈夫做事。勇往直前,轰轰烈烈。”
“而且。现在我是君王。我设定科举。我要考教他们民族大义、律法、算学。他们不会,那就不要怪我,给他们关上当官的大门了。”
“相反。他们不仅限于读儒家经典。知道律法、算学,又知道汉贼不两立。知道我们炎汉与外族战斗的不容易。我很欢迎他们来当官。”
吴年不以为意,眉毛平直,眼睛睁开,目光中尽是锐意进取之色。
刘知行苦笑不已,对这件事情很不看好。这是挑战整个儒家的社会结构啊。未必与蒙元人作战容易。
但谁叫吴年是君王呢?
刘知行想了一下,一咬牙,抱拳说道:“好。我试试。”
“这才是知行嘛。你执掌内政,我掌握杀伐。我们合力,什么事情都能摆平。”吴年笑了起来,昂起头来,气势十足。
“将军说的对。”吴年的这锐意进取的态度,彻底激发起了刘知行的斗志。他也昂起头来,抱拳说道。
然后,他便站了起来,大踏步的走了。
是的。
儒家也必须改变了。读书人必须改变。
我们辅汉将军府,不养只读死书的读书人。
“科举吗?说的也是啊。我需要一大批的官员,帮我管理整个国家。现在是三府,然后是辽东五府三十二县,最后。”
吴年收敛了脸上的笑容,转头看向了楚都的方向。
.........
在楚国时期。府、县都有官学。在蒙元入侵的时候,这些官学当然荒废了。或老师跑了,或学生跑了。
在蒙元夺取了辽东五府三十二县,局势稳定的时候。官学被蒙元朝廷控制,甚至举办了一次科举。
只是结果不太好,状元被吴年派遣的刺客杀了。蒙元选拔的进士、举人。目前不是在蒙元大都,就是待在家宅之中,不敢冒头。
真正家世清白,没有给蒙元人做官,或是参加蒙元科举的读书人,十分的稀少。
但是读书人,一批一批的成长。随着吴年的势力越来越强,他治下的三府,当然也是越来越稳定。
送子弟去读书的人很多,相应的民间私塾也是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新生代的读书人,开始崭露头角。
刘知行的计划分作两步。第一步是重建各地荒废的官学,召回劝学官,或者是寻找合适的劝学官,召回当年的秀才。
第二步。增加精通律法、算学、历史的劝学官,增加课程。
这个事情,由辅汉将军府的正式发布命令。传达到府、县的主官手中,再以布告的形势,昭告整个三府。
消息一出,三府一片哗然。
百姓们无所谓,他们也不懂,只是看个热闹。而且吴年在三府的威望实在是太高。
只要吴年不是忽然变成昏君,横征暴敛。
吴年爱干啥就干啥。
但是读书人就不一样了。
静海县。
布告栏前。有两个衙役扶刀站立,维持秩序。一个衙役断了右手,一脸凶相,散发着精悍的气息,明显是军中退下来的老卒。
这样的老卒,甚至比健全的衙役,还要有威慑力。一瞪眼,就能震慑霄小。
人群把布告栏给围了起来。
有贩夫走卒,也有读书人。了解了布告内容之后,贩夫走卒很快就走了,就剩下了读书人。
有一高一瘦两个年轻的读书人,看着布告栏,脸色都不好看。
高的叫刘成,瘦的叫刘武。二人是堂兄弟关系。
看着这个布告栏,兄弟二人打算说上几句,但是看了一旁那断手的衙役,又止住话,二人对视了一眼,来到了刘成的家。
刘成家境还算富裕,有大宅有奴婢。
二人来到了书房坐下,刘成马上让女婢下去沏茶。
“将军这是受了谁的蛊惑?竟然这么乱来。这读书的,读圣人之学就可以了。读什么律法、算学、史书。我们又不是法家、史家。”
刘成没有忍住,开口说道。
“是啊。一定有小人在将军面前进了谗言。”刘武也是点头附和。
兄弟二人虽然年轻,但是才学很高,八年前就是官学的秀才。二人也很有气节,没有与蒙元人苟合。
甚至于,他们对于吴年非常非常的支持。
辽东旱灾,吴年求雨。
这天灾之下,哪里分什么富人、穷人,读书人、普通百姓了。大家一样渴死,饿死。
他们也不敢说,这件事情是吴年做错了。
肯定不是吴年做错了,但是吴年的身边有小人。
小人进了谗言。
简单来说,他们是吴年的自己人。现在是自己人内部,产生了分歧。
而像兄弟二人的人,在三府不在少数。事情很快闹大了。读书人们对于这件事情的反应很激烈。
有很多读书人约定一起前往江县,面见吴年。
“清君侧”。
谁特码的出了这个馊主意,大家伙干掉这个小人。
刘知行闻言顿时一个头,两个大。
这位将军想的太简单了一点。编个民族大义的书倒也简单。可以根据史书,录入那些民族英雄的事迹,甚至也可以无中生有,编造一些故事。
甚至于这一次蒙元入侵,很多战死的将军、百姓、豪杰,都是很好的素材,比如说卫长青将军。
再绞尽脑汁,抬高炎汉的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比如说可以追溯到神话时期,如何如何。
总之,编辑这样一本书容易。但是要让读书人,去读这本书不容易。
经过千年的发展。儒家的读书人,一般都只读儒家经典。一则是正统。二则是科举需要。
甚至于,现在的读书人已经很少有人作诗作词了。那都是歪门邪道。
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让读书人,去读什么民族大义的书?读律法?读算学?读兵书?
君臣二人推心置腹,如鱼得水。没什么不好说的。刘知行深呼吸了一口气,对吴年诚恳说道:“将军。我看很难。不。几乎不可能。”
“知行啊。你怯懦了。没做过,你怎么知道不行呢?俗话说得好。事在人为、人定胜天。想当年,我用三百精兵与金桓山大战。当时谁又知道,我能有现在的三府之地,十八个万户的战兵呢?”
“大丈夫做事。勇往直前,轰轰烈烈。”
“而且。现在我是君王。我设定科举。我要考教他们民族大义、律法、算学。他们不会,那就不要怪我,给他们关上当官的大门了。”
“相反。他们不仅限于读儒家经典。知道律法、算学,又知道汉贼不两立。知道我们炎汉与外族战斗的不容易。我很欢迎他们来当官。”
吴年不以为意,眉毛平直,眼睛睁开,目光中尽是锐意进取之色。
刘知行苦笑不已,对这件事情很不看好。这是挑战整个儒家的社会结构啊。未必与蒙元人作战容易。
但谁叫吴年是君王呢?
刘知行想了一下,一咬牙,抱拳说道:“好。我试试。”
“这才是知行嘛。你执掌内政,我掌握杀伐。我们合力,什么事情都能摆平。”吴年笑了起来,昂起头来,气势十足。
“将军说的对。”吴年的这锐意进取的态度,彻底激发起了刘知行的斗志。他也昂起头来,抱拳说道。
然后,他便站了起来,大踏步的走了。
是的。
儒家也必须改变了。读书人必须改变。
我们辅汉将军府,不养只读死书的读书人。
“科举吗?说的也是啊。我需要一大批的官员,帮我管理整个国家。现在是三府,然后是辽东五府三十二县,最后。”
吴年收敛了脸上的笑容,转头看向了楚都的方向。
.........
在楚国时期。府、县都有官学。在蒙元入侵的时候,这些官学当然荒废了。或老师跑了,或学生跑了。
在蒙元夺取了辽东五府三十二县,局势稳定的时候。官学被蒙元朝廷控制,甚至举办了一次科举。
只是结果不太好,状元被吴年派遣的刺客杀了。蒙元选拔的进士、举人。目前不是在蒙元大都,就是待在家宅之中,不敢冒头。
真正家世清白,没有给蒙元人做官,或是参加蒙元科举的读书人,十分的稀少。
但是读书人,一批一批的成长。随着吴年的势力越来越强,他治下的三府,当然也是越来越稳定。
送子弟去读书的人很多,相应的民间私塾也是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新生代的读书人,开始崭露头角。
刘知行的计划分作两步。第一步是重建各地荒废的官学,召回劝学官,或者是寻找合适的劝学官,召回当年的秀才。
第二步。增加精通律法、算学、历史的劝学官,增加课程。
这个事情,由辅汉将军府的正式发布命令。传达到府、县的主官手中,再以布告的形势,昭告整个三府。
消息一出,三府一片哗然。
百姓们无所谓,他们也不懂,只是看个热闹。而且吴年在三府的威望实在是太高。
只要吴年不是忽然变成昏君,横征暴敛。
吴年爱干啥就干啥。
但是读书人就不一样了。
静海县。
布告栏前。有两个衙役扶刀站立,维持秩序。一个衙役断了右手,一脸凶相,散发着精悍的气息,明显是军中退下来的老卒。
这样的老卒,甚至比健全的衙役,还要有威慑力。一瞪眼,就能震慑霄小。
人群把布告栏给围了起来。
有贩夫走卒,也有读书人。了解了布告内容之后,贩夫走卒很快就走了,就剩下了读书人。
有一高一瘦两个年轻的读书人,看着布告栏,脸色都不好看。
高的叫刘成,瘦的叫刘武。二人是堂兄弟关系。
看着这个布告栏,兄弟二人打算说上几句,但是看了一旁那断手的衙役,又止住话,二人对视了一眼,来到了刘成的家。
刘成家境还算富裕,有大宅有奴婢。
二人来到了书房坐下,刘成马上让女婢下去沏茶。
“将军这是受了谁的蛊惑?竟然这么乱来。这读书的,读圣人之学就可以了。读什么律法、算学、史书。我们又不是法家、史家。”
刘成没有忍住,开口说道。
“是啊。一定有小人在将军面前进了谗言。”刘武也是点头附和。
兄弟二人虽然年轻,但是才学很高,八年前就是官学的秀才。二人也很有气节,没有与蒙元人苟合。
甚至于,他们对于吴年非常非常的支持。
辽东旱灾,吴年求雨。
这天灾之下,哪里分什么富人、穷人,读书人、普通百姓了。大家一样渴死,饿死。
他们也不敢说,这件事情是吴年做错了。
肯定不是吴年做错了,但是吴年的身边有小人。
小人进了谗言。
简单来说,他们是吴年的自己人。现在是自己人内部,产生了分歧。
而像兄弟二人的人,在三府不在少数。事情很快闹大了。读书人们对于这件事情的反应很激烈。
有很多读书人约定一起前往江县,面见吴年。
“清君侧”。
谁特码的出了这个馊主意,大家伙干掉这个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