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只有自己知道王守仁的本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大明之最逍遥太子最新章节!
朱厚照匆匆忙忙地赶来,连行礼都来不及,就直接反对派钱钺去贵州平叛。弘治心想,平时你不懂礼数也就算了,今天这么多大臣在场,就不能收敛一点吗?
大臣们也纷纷看向朱厚照,疑惑他为什么要反对钱钺成为贵州巡抚。最近朱厚照过得有些慵懒,被众人注视着,他也意识到自己急着反对可能失礼了。
弘治看着迟到的朱厚照,问道:"太子为什么反对派钱钺去贵州平叛呢?"
朱厚照只知道"米鲁之乱"持续了好几年,后来换人并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得以平定。既然这么久都没解决,说明一开始派出的大臣并不适合。但他不能直接说这是从后世听来的。
朱厚照听说过钱钺,思考了一下,回答道:"钱公确是能干的官员,我也有所耳闻。不过他在山东、河南管理的只是百姓,约束的也只是下属官员。或许他的能力足以应对那些情况,但贵州的情况完全不同,他的方法可能无效。儿臣担心,不久后可能会因为钱公,导致更大的灾难。我们应该找一个更适合的人选。"
大臣们听了朱厚照的话,若有所思。然而,刘大夏不满意了,他推荐的人大家都同意,皇上也认可,现在朱厚照突然跳出来说不行,什么意思?朝廷里虽然公认朱厚照擅长做生意赚钱,但处理国家大事他有什么经验?
刘大夏不满地质问:"太子殿下认为钱钺不合适,那么您觉得应该派谁去呢?"
朱厚照立刻想到了王守仁的功绩,平定了思田、诸瑶的叛乱,还剿灭了南赣的盗贼。王守仁显然比钱钺更为合适。于是他说:"本宫觉得王守仁通晓军事,善于安抚夷族,可以派他去平叛。"
大臣们都很失望,原本期待太子有什么高明见解,结果他推荐的是刚刚踏入仕途的王守仁。大家都知道太子和王守仁关系密切,两人都痴迷于探究事物的本质,还成立了一个名叫物理会的小团体。
然而,王守仁只是一个翰林院的庶吉士,怎么可能胜任如此重要的贵州巡抚职务呢?尽管大家普遍认为王守仁潜力无限,是个难得的人才,但前提是他不能被太子带偏。而且,朱厚照此刻的行为显得过于任人唯亲,这不仅对王守仁没有好处,反而会让人觉得王守仁为了升迁而讨好太子...
现在的王守仁每天都在翰林院宣扬他的格物理念,还拉了好几个人加入物理社。
那些原本是国家重要支柱、内阁未来之星的人,现在却天天沉迷于这些奇特的技艺,这算怎么回事呢?
刘大夏被气笑了。他说钱钺不适合担当重任,可他推荐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庶吉士,这太过分了。
太子显然对国事一窍不通,还是回去西山研究那些奇特技艺吧,朝廷的事情他还差得远呢。
弘治也有些失落。王华以前还找过弘治,暗示太子别再跟王守仁混在一起,说王守仁下班后就直奔西山研究格物,几乎不回家了。
弘治开口道:“王守仁确有潜力,但他太年轻了,暂时无法承担重任。让钱钺去贵州处理叛乱吧。”
说完,他还瞪了朱厚照一眼,意思是:你还是别说话了,我叫你来是多余的。
朱厚照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只有他自己清楚王守仁的能力。但现在王守仁名气不大,没人会相信他有能力平叛。
朱厚照想说,就算王守仁不行,也不能派钱钺去啊。但在弘治锐利的目光下,他没敢再开口。
大臣们讨论完贵州平叛的事情后,都告辞离开了。
朱厚照等到他们都走了,对弘治说:“父皇,儿臣还是觉得钱钺不行,到时候他肯定会坏事。”
弘治拍了拍御案,反问道:“钱钺不行,王守仁就行吗?”
朱厚照回答:“你们都不信任王守仁,可儿臣天天和他相处,了解他的本事。”
弘治说:“就算王守仁有能力,也被你带偏了。先不谈这个,钱钺担任贵州巡抚平叛的事已成定局。
今天把你叫来,是想问你,为何之前如此确信普安会发生叛乱。”
朱厚照当然不能说实话,但他之前确实对少数民族政策有所思考。
“儿臣只是猜测,但也有依据。我大明对云贵少数民族的管理主要依赖土司自治,实际上在云贵等地,土司的权利比朝廷还要大。
自明朝初期以来,朝廷为了稳固在贵州的统治,便在那里设置卫所制度,屯兵屯田,推行‘汉化’政策,已有初步成效。
但土司们已经察觉到朝廷的意图,如果朝廷继续推行‘汉化’,他们的权力迟早会被削弱。
所以米鲁之乱看似是家庭纠纷引发的,但实际上,这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
弘治点点头,看来太子确实对此做过研究,他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然而,朝中的官员都知道这个问题啊。关键是如何解决。
不过,太子能通过分析少数民族的情况预测到贵州的叛乱已经很不容易了,要他提出解决方案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弘治说:“少数民族的问题确实是历代朝廷的心头病,至今也没有找到特别有效的解决办法。”
朱厚照接着说:“儿臣倒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弘治点点头,示意朱厚照继续讲下去... ...
朱厚照匆匆忙忙地赶来,连行礼都来不及,就直接反对派钱钺去贵州平叛。弘治心想,平时你不懂礼数也就算了,今天这么多大臣在场,就不能收敛一点吗?
大臣们也纷纷看向朱厚照,疑惑他为什么要反对钱钺成为贵州巡抚。最近朱厚照过得有些慵懒,被众人注视着,他也意识到自己急着反对可能失礼了。
弘治看着迟到的朱厚照,问道:"太子为什么反对派钱钺去贵州平叛呢?"
朱厚照只知道"米鲁之乱"持续了好几年,后来换人并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得以平定。既然这么久都没解决,说明一开始派出的大臣并不适合。但他不能直接说这是从后世听来的。
朱厚照听说过钱钺,思考了一下,回答道:"钱公确是能干的官员,我也有所耳闻。不过他在山东、河南管理的只是百姓,约束的也只是下属官员。或许他的能力足以应对那些情况,但贵州的情况完全不同,他的方法可能无效。儿臣担心,不久后可能会因为钱公,导致更大的灾难。我们应该找一个更适合的人选。"
大臣们听了朱厚照的话,若有所思。然而,刘大夏不满意了,他推荐的人大家都同意,皇上也认可,现在朱厚照突然跳出来说不行,什么意思?朝廷里虽然公认朱厚照擅长做生意赚钱,但处理国家大事他有什么经验?
刘大夏不满地质问:"太子殿下认为钱钺不合适,那么您觉得应该派谁去呢?"
朱厚照立刻想到了王守仁的功绩,平定了思田、诸瑶的叛乱,还剿灭了南赣的盗贼。王守仁显然比钱钺更为合适。于是他说:"本宫觉得王守仁通晓军事,善于安抚夷族,可以派他去平叛。"
大臣们都很失望,原本期待太子有什么高明见解,结果他推荐的是刚刚踏入仕途的王守仁。大家都知道太子和王守仁关系密切,两人都痴迷于探究事物的本质,还成立了一个名叫物理会的小团体。
然而,王守仁只是一个翰林院的庶吉士,怎么可能胜任如此重要的贵州巡抚职务呢?尽管大家普遍认为王守仁潜力无限,是个难得的人才,但前提是他不能被太子带偏。而且,朱厚照此刻的行为显得过于任人唯亲,这不仅对王守仁没有好处,反而会让人觉得王守仁为了升迁而讨好太子...
现在的王守仁每天都在翰林院宣扬他的格物理念,还拉了好几个人加入物理社。
那些原本是国家重要支柱、内阁未来之星的人,现在却天天沉迷于这些奇特的技艺,这算怎么回事呢?
刘大夏被气笑了。他说钱钺不适合担当重任,可他推荐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庶吉士,这太过分了。
太子显然对国事一窍不通,还是回去西山研究那些奇特技艺吧,朝廷的事情他还差得远呢。
弘治也有些失落。王华以前还找过弘治,暗示太子别再跟王守仁混在一起,说王守仁下班后就直奔西山研究格物,几乎不回家了。
弘治开口道:“王守仁确有潜力,但他太年轻了,暂时无法承担重任。让钱钺去贵州处理叛乱吧。”
说完,他还瞪了朱厚照一眼,意思是:你还是别说话了,我叫你来是多余的。
朱厚照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只有他自己清楚王守仁的能力。但现在王守仁名气不大,没人会相信他有能力平叛。
朱厚照想说,就算王守仁不行,也不能派钱钺去啊。但在弘治锐利的目光下,他没敢再开口。
大臣们讨论完贵州平叛的事情后,都告辞离开了。
朱厚照等到他们都走了,对弘治说:“父皇,儿臣还是觉得钱钺不行,到时候他肯定会坏事。”
弘治拍了拍御案,反问道:“钱钺不行,王守仁就行吗?”
朱厚照回答:“你们都不信任王守仁,可儿臣天天和他相处,了解他的本事。”
弘治说:“就算王守仁有能力,也被你带偏了。先不谈这个,钱钺担任贵州巡抚平叛的事已成定局。
今天把你叫来,是想问你,为何之前如此确信普安会发生叛乱。”
朱厚照当然不能说实话,但他之前确实对少数民族政策有所思考。
“儿臣只是猜测,但也有依据。我大明对云贵少数民族的管理主要依赖土司自治,实际上在云贵等地,土司的权利比朝廷还要大。
自明朝初期以来,朝廷为了稳固在贵州的统治,便在那里设置卫所制度,屯兵屯田,推行‘汉化’政策,已有初步成效。
但土司们已经察觉到朝廷的意图,如果朝廷继续推行‘汉化’,他们的权力迟早会被削弱。
所以米鲁之乱看似是家庭纠纷引发的,但实际上,这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
弘治点点头,看来太子确实对此做过研究,他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然而,朝中的官员都知道这个问题啊。关键是如何解决。
不过,太子能通过分析少数民族的情况预测到贵州的叛乱已经很不容易了,要他提出解决方案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弘治说:“少数民族的问题确实是历代朝廷的心头病,至今也没有找到特别有效的解决办法。”
朱厚照接着说:“儿臣倒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弘治点点头,示意朱厚照继续讲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