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破城之时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盛明皇师最新章节!
徐辉祖依然在同朱棣做着最后的抵抗,他的抵抗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朱棣的军队经过长期的征战也总算到达了极点,士兵们十分疲劳。
眼前就是岌岌可危的京城,再咬牙坚持坚持胜利就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朱棣没有选择退兵,只是在浦子口一带屯兵休整。反正他现在粮草军需充足的很,不怕跟徐辉祖耗下去。
朱棣虽然按兵不动,但他可不是真的干耗时间,他一刻都没闲着的为攻破京城做着周密的准备工作。
比如,写密旨给陌石山庄的夜殇,让她火速进行最后的行动。
比如,立刻传令给在附近的待机部队前来汇合准备向京城发起最后的冲击。
再比如,叶羽又在关键时刻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修书一封送到京城里,交给那个人,一定会在此战最后关键的时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于是,在经过了半个多月的准备后,朱棣再次列阵待发,准备开始他向京城的最后一次冲击。
徐辉祖在浦子口摆下阵型迎击朱棣的大军,他觉得仅仅只是休整了一段时间而已,朱棣的军队应该还没有完全恢复战力才对。
但是,徐辉祖料错了,北军已经恢复了最佳的状态他们这次渡江,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的。
要问为什么北军突然有了这么强的战斗力,那是因为朱棣半月前写信调来的部队赶到了。
带兵赶过来支援的人,是燕王次子朱高煦。
由于朱高炽身为世子,被朱棣委任了固守大本营北平的任务,所以能够最快赶过来的人只剩朱高煦。
朱高煦自有喜欢舞刀弄枪,性情颇有些像他的父亲朱棣,所以朱棣对他本就极是疼爱和信任,这次看到他第一个赶到支援自己,自然更是开心。
朱高煦的及时赶到使得北军如虎添翼,终于将状态调整到最好的时候。
朱棣看着身后的军队,一股激动的感情自心底升起,他再次询问率部的众将是否一切准备就绪。
此时,自靖难起跟随在朱棣身边的将领还剩下丘福、朱能、岚琴等人,他们全都集中在朱棣身边,等待着最后冲击的命令。
朱棣带领着最佳状态的北军开始渡江,向对岸的徐辉祖发起了进攻,新加入的生力军朱高煦部表现的十分积极,而作为燕王次子的朱高煦本人也是极其卖命,因为眼看江山就要打下来了,而自己即将从燕王之子升级为皇子,而且还是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江山之主的皇子。
朱棣的儿子不多,活下来序齿的只有世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而这其中军功最大的人要算朱高煦了,所以他十分有信心,未来自己可以成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所以这次渡江战役中,朱高煦表现的极其优秀,而他身先士卒的表现也确实给他的父亲留下了极佳的印象。
为此,北军大破徐辉祖的南军时,朱棣十分高兴的表扬了朱高煦,并且拍着朱高煦的肩膀说:“北平有世子防守,而你伴随我身边攻陷京城,你们兄弟二人表现的很好。这次攻破南军有你跟在我身边,也让我觉得安心多了。”
事实上,朱棣说这话纯粹只是想表扬一下自己这个儿子,也是趁着大战取得胜利表达了自己开心的情绪。然而,却让朱高煦误会了。
朱高煦从朱棣的这句话里,听出了将储位传给自己的错误信息,这直接导致,未来的朱高煦事事以夺取皇位为最优先选择。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总之目前形势还是一片大好,北军顺利击溃徐辉祖的军队,击溃了南军最后一道防线,屯兵京城之下。
北军刚刚到达京城,朱棣便下达了将京城团团围住的命令,他并不准备立刻展开攻击,因为虽然只剩这最后一步,但却没有想象中的容易。此时的京城城墙是明朝最坚固的城墙,而且城内还有几万禁军,若要真的攻下京城并非易事。
而皇城内的朱允炆则彻底绝望了,他颓然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
留在他身边的,只剩下一个方孝孺而已。
朱允炆在最后关头拒绝了南逃的提议,选择听从方孝孺的意见留在京城。
“方爱卿,若是连京城也守不住了,朕该怎么办?”
方孝孺虽然是个书生,但他却十分有气节,还是个硬汉。于是当他面对皇帝提出的这个问题后,一字一字坚定的说道:“即使守不住城池,皇帝陛下为江山社稷而死,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朱允炆怔怔看着站在殿中的这唯一一位臣子,方孝孺虽然是书生,一生未经历过战场的烽火,但濒死之际却有这样铮铮傲骨,确实是让人打从心底生出许多敬佩之意。
朱允炆闭上眼睛,靠坐在龙椅上,听天由命吧。
事到如今,除了听天由命,还能做什么呢?
方孝孺却依然有些信心,他坚信着凭京城的坚固,再加上禁军的守卫,朱棣一定不会轻易攻下城池,而到时就有可能等到勤王的援军。
方孝孺的算盘打得不错,不过他还是太天真了。他不了解朱棣,更不了解跟在朱棣身边的叶羽。如果他了解他们,就不会有这样天真的想法了。
因为作为北军军师的叶羽给朱棣出了靖难之战中最后一个计策,也是决定性的计策。
“兵临城下之时,殿下不必大张旗鼓的进攻,只需要在城外布阵将京城团团围住即可。剩下的事,殿下那封信自然会起到该起到的作用。”
朱棣明白叶羽的意思,因为那封信正好是他自己写的。
那封信的收件人的李景隆,而信的内容是劝降。
朱棣在信中将目前的形势利弊给李景隆一条条摆明,并且劝说他识时务归降,之后的事情都好说,之前的事也可以一笔勾销。
叶羽让朱棣写这封信,就是因为完全拿住了李景隆的性情。
李景隆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这种人在关键时刻最先考虑到的就是利与弊,他会将自身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其他的事都可以不被列入考虑。
眼前这件事就是,李景隆最在意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和爵位,至于朱允炆的皇位是否能保住,不是他会考虑的事情。
于是,原本代替徐辉祖统领禁军守卫京城的李景隆,率先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打开了金川门,将北军迎了进来。
至此,李景隆终于又在他的人生中添加了浓重的一笔,他从一个军事白痴彻底沦为了内奸。而后,他将在朱棣的统治下继续苟延残喘的活着,他这一生是为曹国公一脉蒙上了最大的羞耻。想当年李文忠有多么的风光,如今的曹国公一脉就有多么的屈辱。
不过这也无所谓了,毕竟是李景隆自己选择的道路。
而最关键的是,在李景隆帮助下,朱棣的北军终于顺利进入了京城,这代表着江山即将易主。
皇城中的朱允炆得到了消息,他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天真,而这一刻他其实也早有准备。只是,此刻的他呆坐在宫中,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真正降临的时刻还是会觉得特别的残酷。
朱允炆环视空空如也的大殿,那些所谓的谋臣一个都不见了,那些趾高气昂高谈阔论的书呆子也不见了。
朱允炆内心的绝望、悲哀、恐惧,在这一刻全部转变为强烈的愤怒,他一把抽出悬挂在龙椅旁的长剑,对着空旷的大殿怒吼:“是你这么这些人给我出的主意,事到临头却各自逃命!全部弃我于不顾!”
然而,悲哀的是,他的怒吼没有得到任何的响应,回应他的只有深邃大殿内不停循环的回声。
“陛下!”
一个急切的声音从门口响起,朱允炆愣愣的抬头看着跑进来的人。
那人冲过来一把拉住朱允炆的胳膊,急道:“陛下!燕王殿下已经攻进京城了,您还是快跑吧!”
朱允炆不可置信的看着眼前的人,他努力回想着,自己似乎跟这个人并没有任何过多的交往。
徐增寿?徐辉祖的四弟。
在朱允炆的印象中,徐增寿和徐辉祖完全不是同一种人,徐辉祖是完全忠诚于自己的,而徐增寿则会不停的劝导自己,让自己不要昏头一般的削番,并不停告诉自己燕王是不会真心造反的。
不会真心造反?
呵,开玩笑么?那如今到底是谁攻进了朕的京城中!
“徐爱卿,事到如今,你还是要告诉朕,燕王不会造反么?”
徐增寿停下脚步,他呆呆看向朱允炆,看着朱允炆空洞无神的双眼。
虽然徐增寿没有说话,但在如今意识几乎都涣散的朱允炆眼中,却从徐增寿脸上看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嘲笑之意。那神情似乎在说,让你刚愎自用,如今想后悔都来不及了吧?
朱允炆觉得这是羞辱,他无法忍受这个时候只有自己看不顺眼的徐增寿出现在自己身边,已经几近崩溃的朱允炆根本不想看到徐增寿。
潜意识里虽然觉得自己这不过是可笑的迁怒,但朱允炆还是根本控制不了这种愤怒的感情。
强烈的厌恶感让他将全部的愤怒转嫁到曾为朱棣说情的徐增寿身上,朱允炆毫无预兆的抬起握着剑的手,下一瞬间手起剑落,直直刺入徐增寿的后心中。
徐辉祖依然在同朱棣做着最后的抵抗,他的抵抗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朱棣的军队经过长期的征战也总算到达了极点,士兵们十分疲劳。
眼前就是岌岌可危的京城,再咬牙坚持坚持胜利就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朱棣没有选择退兵,只是在浦子口一带屯兵休整。反正他现在粮草军需充足的很,不怕跟徐辉祖耗下去。
朱棣虽然按兵不动,但他可不是真的干耗时间,他一刻都没闲着的为攻破京城做着周密的准备工作。
比如,写密旨给陌石山庄的夜殇,让她火速进行最后的行动。
比如,立刻传令给在附近的待机部队前来汇合准备向京城发起最后的冲击。
再比如,叶羽又在关键时刻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修书一封送到京城里,交给那个人,一定会在此战最后关键的时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于是,在经过了半个多月的准备后,朱棣再次列阵待发,准备开始他向京城的最后一次冲击。
徐辉祖在浦子口摆下阵型迎击朱棣的大军,他觉得仅仅只是休整了一段时间而已,朱棣的军队应该还没有完全恢复战力才对。
但是,徐辉祖料错了,北军已经恢复了最佳的状态他们这次渡江,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的。
要问为什么北军突然有了这么强的战斗力,那是因为朱棣半月前写信调来的部队赶到了。
带兵赶过来支援的人,是燕王次子朱高煦。
由于朱高炽身为世子,被朱棣委任了固守大本营北平的任务,所以能够最快赶过来的人只剩朱高煦。
朱高煦自有喜欢舞刀弄枪,性情颇有些像他的父亲朱棣,所以朱棣对他本就极是疼爱和信任,这次看到他第一个赶到支援自己,自然更是开心。
朱高煦的及时赶到使得北军如虎添翼,终于将状态调整到最好的时候。
朱棣看着身后的军队,一股激动的感情自心底升起,他再次询问率部的众将是否一切准备就绪。
此时,自靖难起跟随在朱棣身边的将领还剩下丘福、朱能、岚琴等人,他们全都集中在朱棣身边,等待着最后冲击的命令。
朱棣带领着最佳状态的北军开始渡江,向对岸的徐辉祖发起了进攻,新加入的生力军朱高煦部表现的十分积极,而作为燕王次子的朱高煦本人也是极其卖命,因为眼看江山就要打下来了,而自己即将从燕王之子升级为皇子,而且还是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江山之主的皇子。
朱棣的儿子不多,活下来序齿的只有世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而这其中军功最大的人要算朱高煦了,所以他十分有信心,未来自己可以成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所以这次渡江战役中,朱高煦表现的极其优秀,而他身先士卒的表现也确实给他的父亲留下了极佳的印象。
为此,北军大破徐辉祖的南军时,朱棣十分高兴的表扬了朱高煦,并且拍着朱高煦的肩膀说:“北平有世子防守,而你伴随我身边攻陷京城,你们兄弟二人表现的很好。这次攻破南军有你跟在我身边,也让我觉得安心多了。”
事实上,朱棣说这话纯粹只是想表扬一下自己这个儿子,也是趁着大战取得胜利表达了自己开心的情绪。然而,却让朱高煦误会了。
朱高煦从朱棣的这句话里,听出了将储位传给自己的错误信息,这直接导致,未来的朱高煦事事以夺取皇位为最优先选择。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总之目前形势还是一片大好,北军顺利击溃徐辉祖的军队,击溃了南军最后一道防线,屯兵京城之下。
北军刚刚到达京城,朱棣便下达了将京城团团围住的命令,他并不准备立刻展开攻击,因为虽然只剩这最后一步,但却没有想象中的容易。此时的京城城墙是明朝最坚固的城墙,而且城内还有几万禁军,若要真的攻下京城并非易事。
而皇城内的朱允炆则彻底绝望了,他颓然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
留在他身边的,只剩下一个方孝孺而已。
朱允炆在最后关头拒绝了南逃的提议,选择听从方孝孺的意见留在京城。
“方爱卿,若是连京城也守不住了,朕该怎么办?”
方孝孺虽然是个书生,但他却十分有气节,还是个硬汉。于是当他面对皇帝提出的这个问题后,一字一字坚定的说道:“即使守不住城池,皇帝陛下为江山社稷而死,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朱允炆怔怔看着站在殿中的这唯一一位臣子,方孝孺虽然是书生,一生未经历过战场的烽火,但濒死之际却有这样铮铮傲骨,确实是让人打从心底生出许多敬佩之意。
朱允炆闭上眼睛,靠坐在龙椅上,听天由命吧。
事到如今,除了听天由命,还能做什么呢?
方孝孺却依然有些信心,他坚信着凭京城的坚固,再加上禁军的守卫,朱棣一定不会轻易攻下城池,而到时就有可能等到勤王的援军。
方孝孺的算盘打得不错,不过他还是太天真了。他不了解朱棣,更不了解跟在朱棣身边的叶羽。如果他了解他们,就不会有这样天真的想法了。
因为作为北军军师的叶羽给朱棣出了靖难之战中最后一个计策,也是决定性的计策。
“兵临城下之时,殿下不必大张旗鼓的进攻,只需要在城外布阵将京城团团围住即可。剩下的事,殿下那封信自然会起到该起到的作用。”
朱棣明白叶羽的意思,因为那封信正好是他自己写的。
那封信的收件人的李景隆,而信的内容是劝降。
朱棣在信中将目前的形势利弊给李景隆一条条摆明,并且劝说他识时务归降,之后的事情都好说,之前的事也可以一笔勾销。
叶羽让朱棣写这封信,就是因为完全拿住了李景隆的性情。
李景隆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这种人在关键时刻最先考虑到的就是利与弊,他会将自身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其他的事都可以不被列入考虑。
眼前这件事就是,李景隆最在意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和爵位,至于朱允炆的皇位是否能保住,不是他会考虑的事情。
于是,原本代替徐辉祖统领禁军守卫京城的李景隆,率先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打开了金川门,将北军迎了进来。
至此,李景隆终于又在他的人生中添加了浓重的一笔,他从一个军事白痴彻底沦为了内奸。而后,他将在朱棣的统治下继续苟延残喘的活着,他这一生是为曹国公一脉蒙上了最大的羞耻。想当年李文忠有多么的风光,如今的曹国公一脉就有多么的屈辱。
不过这也无所谓了,毕竟是李景隆自己选择的道路。
而最关键的是,在李景隆帮助下,朱棣的北军终于顺利进入了京城,这代表着江山即将易主。
皇城中的朱允炆得到了消息,他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天真,而这一刻他其实也早有准备。只是,此刻的他呆坐在宫中,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真正降临的时刻还是会觉得特别的残酷。
朱允炆环视空空如也的大殿,那些所谓的谋臣一个都不见了,那些趾高气昂高谈阔论的书呆子也不见了。
朱允炆内心的绝望、悲哀、恐惧,在这一刻全部转变为强烈的愤怒,他一把抽出悬挂在龙椅旁的长剑,对着空旷的大殿怒吼:“是你这么这些人给我出的主意,事到临头却各自逃命!全部弃我于不顾!”
然而,悲哀的是,他的怒吼没有得到任何的响应,回应他的只有深邃大殿内不停循环的回声。
“陛下!”
一个急切的声音从门口响起,朱允炆愣愣的抬头看着跑进来的人。
那人冲过来一把拉住朱允炆的胳膊,急道:“陛下!燕王殿下已经攻进京城了,您还是快跑吧!”
朱允炆不可置信的看着眼前的人,他努力回想着,自己似乎跟这个人并没有任何过多的交往。
徐增寿?徐辉祖的四弟。
在朱允炆的印象中,徐增寿和徐辉祖完全不是同一种人,徐辉祖是完全忠诚于自己的,而徐增寿则会不停的劝导自己,让自己不要昏头一般的削番,并不停告诉自己燕王是不会真心造反的。
不会真心造反?
呵,开玩笑么?那如今到底是谁攻进了朕的京城中!
“徐爱卿,事到如今,你还是要告诉朕,燕王不会造反么?”
徐增寿停下脚步,他呆呆看向朱允炆,看着朱允炆空洞无神的双眼。
虽然徐增寿没有说话,但在如今意识几乎都涣散的朱允炆眼中,却从徐增寿脸上看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嘲笑之意。那神情似乎在说,让你刚愎自用,如今想后悔都来不及了吧?
朱允炆觉得这是羞辱,他无法忍受这个时候只有自己看不顺眼的徐增寿出现在自己身边,已经几近崩溃的朱允炆根本不想看到徐增寿。
潜意识里虽然觉得自己这不过是可笑的迁怒,但朱允炆还是根本控制不了这种愤怒的感情。
强烈的厌恶感让他将全部的愤怒转嫁到曾为朱棣说情的徐增寿身上,朱允炆毫无预兆的抬起握着剑的手,下一瞬间手起剑落,直直刺入徐增寿的后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