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为万世开太平(四)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医匡九合最新章节!
团山堡系统内所有人都在琢磨着一件事情,那就是张力张大人是不是该登基称帝了?
张大人现在的称呼可着实不好叫,若说官职,他的职衔还是以前大明朝的辽东督师……但是大明朝已经亡了,团山军的实力已经独步天下,统一全国也只是时间问题,那么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无数的“劝进表”上呈到了张力手上,这个问题也无时无刻不考验着张力的智慧。
是做帝王吗?似乎很美丽,也很霸气,开国太祖嘛,又有谁不想做这个位置呢?
人都是自私的,张力也不例外,从来到大明朝的第一天开始,张力就不是以“做圣人”为目标,他的目标是救国救民,使华夏一族屹立与世界之林,永远繁荣昌盛下去。
若是可以,那么做皇帝张力也不排斥--然则,可能吗?
历史上开国太祖都是“英明神武”的,武力国力也都是强大无比的,但是几代人之后,所有的一切都开始惊人地重复--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
只是这年月去搞什么“民煮”、“共和”也是扯淡的事情,老百姓民智未开,根本不可能推行的下去。
张力记得很清楚,后世苏联解体之时,要搞全民****。结果是一块面包换一张选票,这种“民煮”只会沦为别有用心的阴谋家上位的工具,不要也罢。
有些事情急不来,有些事情却很着急。
国,是一定要建;各种政治改良,那需要漫长的过程,张力决定自己做一个引路人。
仅此而已。
西元1637年三月初一,张力在京师举行了盛大的仪式,终于建国了,国号“新明”。
关于国号,张力想了很久。很明显什么“中华人民XX国”是不可能的,这年月用这种国号纯属扯淡。
也不可能去用什么汉、唐之类,用“华夏”也不合适,干脆就沿用“大明”的国号。只是改一个字,这其实有莫大的好处。
首先所谓的明朝,其实说“明”是错误的,人家朱元璋建立的国号叫做“大明”。但凡明代的正式文书,国号一定“大明”而不是“明”。这一点也被满清鞑子学去了。他们口头禅“我大清”这种说法很正确,因为人家黄台吉建国之时,国号正是“大清”而不是“清”。
既然国号用两个字是惯例了,那么“新明”这两个字也就没什么不妥。
这里面也有一层拉拢人心的意思,我张力是大明之臣,大明亡国其罪不在我,我的国号沿用“明”字,实在是心念旧国的一种表示。
而这个“新”字,又与先前的“大明”区分开来--新,实在是个绝妙的字眼。
“苟日新。****新,又日新”这是中国儒家经典--《大学》第二章的内容,对于熟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来说是在熟悉不过的了。
“苟日新,****新,又日新”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的意思!
做新民是中国古代的帝王成汤的座右铭,倡导代表人类不断发展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变化,从量变到达质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人类思想进步和物质创新的哲学。
张力要推行的工业革命,或者再往后的政治改革。都需要这一个“新”字。
……
新明王国建立了,张力出任的是国家元首。这个名称实在是很前卫,不过字面意思理解也不难,“元”和“首”都有“头儿”的意思。相当的浅显易懂。
进入京师之后,张力将以前自家的宅子扩建了一倍有余,就这么搬进去了……
正当所有人被“元首”这个称呼震撼的时候,张力居然不进紫禁城,这是什么意思?
张力很快发表通告,说紫禁城包括昌平的皇陵都要修缮。以后作为文物古迹保护起来--至于开放参观,张力并没有提,现在提这些太过惊世骇俗。
张力的这一举动,被舆论视为善待前朝的表现,为他赢得了大量心怀故明之人的人心。
万事开头难,王朝新建大量的琐事等着张力去拿主意,张力暂时照搬以前大明朝相对合理的制度,等以后再徐徐改进。
毕竟完全用后世的那些制度在现在绝对是不行的,因为有现代思想的人,只有张力一人而已。所有识字之人都是读四书五经长大,这是张力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制度可以照搬,但是改良却逐步开始。譬如眼下最为重要的,一切一切的基础,那就是教育。
而教育的根本,便是考试。
张力有些吐槽后世的教育制度,似乎根本就不重视素质教育。然则素质教育显然不能当饭吃,因为高考制度决定了--分数才能当饭吃……
新明王朝的改革一定很多,张力也会徐徐推进--现在张力才二十岁出头,还有大把的时间来完成国家的改良,使之成为近代国家。
但是眼下新明王国的第一项改革也最为引人注意,那就是科举。张力规定科举分科,初步分为工科、农科、商科、兵科、国学科五科,以后再逐步调整。
这里面工、农、商、兵四科顾名思义,考的都是相关的内容。而张力设立了一个国学科,乃是一招妙棋,可以大大的降低改革的阻力。
是啊,大明朝的读书人读了一辈子四书五经,你张力一来就不考八股文,而去考什么工、农、商、兵,这不是断人生路么?
历史让他们成为了八股文的受害者,但错误的并不是他们本身,而是制度。张力要改革,也必须考虑这部分人的利益。
所以国学科就这么出来了,考中之人也可以做官,不过是偏文方面的官职,譬如国子监之类的。这国学科并不限制文体,你愿意写八股文就写八股文,你愿意写诗写词甚至写短篇小说都行,采取一种海纳百川的考试风格。
这样那些完全不懂变通的读书人,也可以去考国学科,继续写他的八股文,也算是有个念想。而更多的聪明人,肯定是会另辟蹊径,不再抱着一棵大树吊死。
张力忙忙碌碌了将近一个月,总算是先把“考试取才”这一项最为重要的事情初步搞定,可是后面还有更多棘手的问题等着他……(未完待续。)
团山堡系统内所有人都在琢磨着一件事情,那就是张力张大人是不是该登基称帝了?
张大人现在的称呼可着实不好叫,若说官职,他的职衔还是以前大明朝的辽东督师……但是大明朝已经亡了,团山军的实力已经独步天下,统一全国也只是时间问题,那么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无数的“劝进表”上呈到了张力手上,这个问题也无时无刻不考验着张力的智慧。
是做帝王吗?似乎很美丽,也很霸气,开国太祖嘛,又有谁不想做这个位置呢?
人都是自私的,张力也不例外,从来到大明朝的第一天开始,张力就不是以“做圣人”为目标,他的目标是救国救民,使华夏一族屹立与世界之林,永远繁荣昌盛下去。
若是可以,那么做皇帝张力也不排斥--然则,可能吗?
历史上开国太祖都是“英明神武”的,武力国力也都是强大无比的,但是几代人之后,所有的一切都开始惊人地重复--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
只是这年月去搞什么“民煮”、“共和”也是扯淡的事情,老百姓民智未开,根本不可能推行的下去。
张力记得很清楚,后世苏联解体之时,要搞全民****。结果是一块面包换一张选票,这种“民煮”只会沦为别有用心的阴谋家上位的工具,不要也罢。
有些事情急不来,有些事情却很着急。
国,是一定要建;各种政治改良,那需要漫长的过程,张力决定自己做一个引路人。
仅此而已。
西元1637年三月初一,张力在京师举行了盛大的仪式,终于建国了,国号“新明”。
关于国号,张力想了很久。很明显什么“中华人民XX国”是不可能的,这年月用这种国号纯属扯淡。
也不可能去用什么汉、唐之类,用“华夏”也不合适,干脆就沿用“大明”的国号。只是改一个字,这其实有莫大的好处。
首先所谓的明朝,其实说“明”是错误的,人家朱元璋建立的国号叫做“大明”。但凡明代的正式文书,国号一定“大明”而不是“明”。这一点也被满清鞑子学去了。他们口头禅“我大清”这种说法很正确,因为人家黄台吉建国之时,国号正是“大清”而不是“清”。
既然国号用两个字是惯例了,那么“新明”这两个字也就没什么不妥。
这里面也有一层拉拢人心的意思,我张力是大明之臣,大明亡国其罪不在我,我的国号沿用“明”字,实在是心念旧国的一种表示。
而这个“新”字,又与先前的“大明”区分开来--新,实在是个绝妙的字眼。
“苟日新。****新,又日新”这是中国儒家经典--《大学》第二章的内容,对于熟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来说是在熟悉不过的了。
“苟日新,****新,又日新”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的意思!
做新民是中国古代的帝王成汤的座右铭,倡导代表人类不断发展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变化,从量变到达质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人类思想进步和物质创新的哲学。
张力要推行的工业革命,或者再往后的政治改革。都需要这一个“新”字。
……
新明王国建立了,张力出任的是国家元首。这个名称实在是很前卫,不过字面意思理解也不难,“元”和“首”都有“头儿”的意思。相当的浅显易懂。
进入京师之后,张力将以前自家的宅子扩建了一倍有余,就这么搬进去了……
正当所有人被“元首”这个称呼震撼的时候,张力居然不进紫禁城,这是什么意思?
张力很快发表通告,说紫禁城包括昌平的皇陵都要修缮。以后作为文物古迹保护起来--至于开放参观,张力并没有提,现在提这些太过惊世骇俗。
张力的这一举动,被舆论视为善待前朝的表现,为他赢得了大量心怀故明之人的人心。
万事开头难,王朝新建大量的琐事等着张力去拿主意,张力暂时照搬以前大明朝相对合理的制度,等以后再徐徐改进。
毕竟完全用后世的那些制度在现在绝对是不行的,因为有现代思想的人,只有张力一人而已。所有识字之人都是读四书五经长大,这是张力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制度可以照搬,但是改良却逐步开始。譬如眼下最为重要的,一切一切的基础,那就是教育。
而教育的根本,便是考试。
张力有些吐槽后世的教育制度,似乎根本就不重视素质教育。然则素质教育显然不能当饭吃,因为高考制度决定了--分数才能当饭吃……
新明王朝的改革一定很多,张力也会徐徐推进--现在张力才二十岁出头,还有大把的时间来完成国家的改良,使之成为近代国家。
但是眼下新明王国的第一项改革也最为引人注意,那就是科举。张力规定科举分科,初步分为工科、农科、商科、兵科、国学科五科,以后再逐步调整。
这里面工、农、商、兵四科顾名思义,考的都是相关的内容。而张力设立了一个国学科,乃是一招妙棋,可以大大的降低改革的阻力。
是啊,大明朝的读书人读了一辈子四书五经,你张力一来就不考八股文,而去考什么工、农、商、兵,这不是断人生路么?
历史让他们成为了八股文的受害者,但错误的并不是他们本身,而是制度。张力要改革,也必须考虑这部分人的利益。
所以国学科就这么出来了,考中之人也可以做官,不过是偏文方面的官职,譬如国子监之类的。这国学科并不限制文体,你愿意写八股文就写八股文,你愿意写诗写词甚至写短篇小说都行,采取一种海纳百川的考试风格。
这样那些完全不懂变通的读书人,也可以去考国学科,继续写他的八股文,也算是有个念想。而更多的聪明人,肯定是会另辟蹊径,不再抱着一棵大树吊死。
张力忙忙碌碌了将近一个月,总算是先把“考试取才”这一项最为重要的事情初步搞定,可是后面还有更多棘手的问题等着他……(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