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袁家的威风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游戏玩家闹三国最新章节!
董卓皱了皱眉头,“文优,袁绍等人的声势浩大,人数也越来越多,我也不知道能拖延他们多久?”
李儒却胸有成竹,“相国,我所说的只是权宜之计,并非一定要做到。”
“敌军虽然势大,但只要我们在前面的战斗中,尽量少动用西凉骑兵,更不要用出那种骑墙的战术,万一我们守城不利,就把关东的联军放进来打。”
“在野战中,西凉骑兵才能体现出巨大的战斗力,保证会给关东联军意料之外的惊喜。”
董卓心领神会。
......
袁绍站在酸枣城外,可以说是意气风发。
雒阳城里的袁家被灭族,在人前悲痛欲绝的袁绍,心底却是狂喜。
朝廷被董卓掌控,袁隗实际上已经无法再有作为。
作为袁家的老家主,袁隗的最后贡献,就是用自己的头颅,为后辈的袁绍、袁术铺路,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
更让袁绍欢喜的是,新一代无可争议的家主继承人太仆袁基,也一起丧生在了雒阳。
袁绍和袁术依靠袁家四世三公的威名,继承了丰厚的政治遗产,从此成为了世家新的领头人。
在袁家继承人的竞争中,袁绍凭借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名声,得到了世家的拥护,成为了讨董联军的盟主。
在名声方面,袁术已经远远地落在了袁绍的后面。
但袁绍的庶子身份,又让他天生处于弱势。
这也是为什么袁术去南阳,袁绍必须远赴渤海的原因。
(在历史的记载中,马超因为不顾父亲、兄弟在曹操那里成为人质,受到后世人的鄙夷。
为什么历史不写出,袁绍、袁术兄弟才是汉末第一个不顾家族安危,违反了忠孝伦理的不肖之徒?)
......
袁绍这个盟主是越来越风光。
参与讨董的联盟队伍不断扩大,已经远远不止十路大军。
豫州的颍川太守李旻、陈相许玚以及陈王刘宠。
荆州刺史王叡。
兖州的济阴太守(名字不详)。
也先后加入讨董联盟。
在河内附近活动的丁原旧部张杨,还有南匈奴单于於夫罗同袁绍会合。
讨董联军经过几个月时间,已经到达所在位置,讨董联盟正式成立。
袁绍带着王匡从河内北下,准备到酸枣进行第一次正式会盟。
兖州的刺史刘岱、东郡太守桥瑁、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行破虏将军鲍信,后来加入的济阴太守,已经在酸枣会合。
豫州刺史孔伷带着颍川太守李旻、陈相许玚以及陈王刘宠从颍川赶来。
袁术和荆州刺史王叡,则从鲁阳出发。
冀州牧韩馥坐镇邺城,负责粮草供应,没有参加这次会盟。
几十万军马汇集在雒阳的周边,让袁绍这个盟主无比威风。
......
讨董盟军的中军大帐,袁绍坐在上面,两边是各个刺史和太守。
曹操虽然是依附在张邈的下面,但因为和袁绍是多年的朋友,又有西园校尉的履历,同样有自己的座位。
讨董联盟的各大要员齐集酸枣,重新进行誓血盟约。
讨董联盟到这时才真正成型。
各路讨董大军的首脑会盟,营帐里自然是欢歌笑语。
刺史和太守们互相敬酒、祝贺,乐师奏着欢快的乐曲,歌舞姬在场地中翩翩起舞。
大汉的军队虽然不允许带着女人,但这些享受惯了的大老爷,带的是自己的军队,哪里去顾及那些?
曹操却有点强颜欢笑。
看看其他人都有自己的军队,曹操却还只是寄人篱下。
如果不是张邈这人够义气,让他帐下的富商卫兹出钱,拉起几千兵马交给曹操。
曹操就没机会坐在这个地方。
生活在这个最重名声的时代,曹操当然知道,这场讨伐董卓的战争,就是分享政治资本的盛宴。
没有自己地盘的曹操已经落在了其他人的后面。
讨董联盟的结盟大会进行了三天之后,袁绍召集众人,开始分布任务。
“公路,你和王使君负责南面的战事,往伊阙关方向进攻前进。”
袁术不情不愿地“嗯”了一声。
荆州刺史王叡和的脸色却沉了下来。
袁术和曹操一样,目前没有任何职务,只有一个后将军的头衔。
他手中的兵力,也是指使孙坚以供应军粮为借口,杀了南阳太守张咨夺来的。
在讨董的大义之下,袁术的做法没有人去指责,心中却是有数。
无论如何南路的战事,也不应该由袁术负责。
无论如何,王叡这个荆州刺史,名义上负责一州之事。
袁术无名无实,凭什么领导王叡?
不过袁家的势力就是这么大!
袁绍从渤海根本没有带来多少人马,连颜良、文丑都不带在身边,一开始就保存实力。
至于袁绍带来的几千人,当然是保护盟主的安全。
袁绍才不理会王叡和张咨高不高兴,继续进行安排。
“孔使君,轘辕关就交给你们豫州的军队。”
孔伷自然答应下来。
袁绍又对王匡说,“平津和小平津渡口,王使君也不能放松,张扬和于扶罗都会听从你的安排。”
王匡点了点头。
袁绍这才看向其他人。
“诸位,衮州来的兵马最多,正面的战场就拜托各位了。”
荥阳和虎牢关这边,自然是衮州的军队负责攻击。
不过,袁绍不指定荥阳这边战事谁负责,说明由他来指挥。
衮州刺史刘岱当然有点不爽,但却不能出言抗争。
如果在讨董这场“正义”的战争中,为了权力而闹意见,那刘岱就会声败名裂。
......
果然,袁术和孔伷、王匡他们离开后,袁绍义正言辞地说,“荥阳是进攻雒阳最重要的战场,我身为盟主,自然要亲自关心,你们没有意见吧?”
刘岱和张邈、桥瑁、鲍信还能说有意见?
袁遗是袁绍的堂兄,自然更不会有意见。
袁绍也很照顾自己人。
“伯业兄长,你山阳的军队人数不多,刚好负责粮草后勤。”
刘岱和张邈、鲍信等人面无表情。
袁绍这个盟主,今天任命袁术负责南面的战事,已经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盟主是因为大家信任你才会推举你,只有公正做事,才能让大家服气。
曹操没有职务只能依附张邈。
袁术没职务,却要剌史、州牧依附于你?
现在,袁绍来到荥阳战场夺走指挥权不说,马上安排袁遗控制粮草,而且躲在后面不要战斗。
这叫什么事情?
接下来袁绍的安排,更让刘岱等人心生疑惑。
“公山、允诚、孟卓,你们明天分三路进攻荥阳。”
“元伟的军队就留下作为预备队。”
袁绍这样布置,好像是没什么毛病。
兖州这边,刘岱作为刺史,带来的兵力最多。
鲍信在被何进派出去征兵,先征得数千兵马,却得了五千车的粮草物资。
回到雒阳时,何进已死,董卓也已经进入雒阳。
鲍信没有傻乎乎地进入雒阳被人家当枪使,带着军队直接跑路,然后一路征兵,也征得了二万士兵和七百骑兵。
张邈在陈留这个大郡,可以说是钱多人多。
要不然也不会随便交待卫兹,就征集五千兵马,交给曹操带领。
可是,桥瑁所在的东郡同样是大郡。
东郡横跨黄河南北,在黄河以北还有一大片的地盘。
更重要的是,桥瑁是讨董联盟的召集人。
哪有带头召集人去打架,自己却躲在后面的道理?
袁绍才不管刘岱他们心中什么想法。
对于袁绍来说,这场讨董战争就是一场政治作秀。
讨董能不能取得战果,取得什么战果并不重要。
只要袁绍自己能在这场政治秀中,得到他想要的名声。
没有打败董卓又如何?
在政治斗争中,战争从来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既然这样,袁绍当然要为自己人着想。
......
刘岱回到自己的军营还是百思不解。
幕僚王肱听完刘岱的话,想了一会儿,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明公,你忘记了桥瑁和袁绍一起在大将军府任府椽?”
刘岱没有明白,“何进当初征辟人才,到大将军府任事的人多的是。”
王肱叹息着,“所以何进死了。”
刘岱一下子坐直了身子,“说清楚一点。”
王肱微微一笑,“何进会死,就是因为袁绍建议他招外军进京,这么隐秘的事情,却被宦官知道,才会设计杀死何进。”
“当时在大将军府任职的大部分人,如许攸、陈琳、淳于琼,都到了袁绍的身边。”
“袁绍停留在河内,也是因为王匡和他一起在大将军府任职。”
“桥瑁假借三公书信,传檄天下讨董。”
“明公,袁家是世家的领袖,三公的书信不送给袁绍,为什么送到桥瑁手中?”
刘岱猛地站了起来,“对啊,我为什么没想到这一点?”
王肱叹了一口气,“大家都是出于心中激愤,才带兵来参加讨董,谁又会去注意这些细节?”
“我也是因为明公心中存了疑问,开始分析,才发现了这个问题。”
刘岱喃喃自语,“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王肱很肯定地说,“为了这个盟主!”
刘岱也不笨,马上明白了。
——袁绍如果自己传檄号召大家讨董,他好意思做这个盟主吗?
还真不是那么好意思。
——你袁绍召集大家讨董,就是为了这个盟主?
讨董联军中,可不是只有袁绍一个人选。
刘岱、张邈、王叡、孔伷、韩馥,哪个不是大汉名士?
大家心中感激召集讨董的人,一般会让他推荐盟主。
只要是召集人推荐的人选,一般不会受到他人反对。
董卓皱了皱眉头,“文优,袁绍等人的声势浩大,人数也越来越多,我也不知道能拖延他们多久?”
李儒却胸有成竹,“相国,我所说的只是权宜之计,并非一定要做到。”
“敌军虽然势大,但只要我们在前面的战斗中,尽量少动用西凉骑兵,更不要用出那种骑墙的战术,万一我们守城不利,就把关东的联军放进来打。”
“在野战中,西凉骑兵才能体现出巨大的战斗力,保证会给关东联军意料之外的惊喜。”
董卓心领神会。
......
袁绍站在酸枣城外,可以说是意气风发。
雒阳城里的袁家被灭族,在人前悲痛欲绝的袁绍,心底却是狂喜。
朝廷被董卓掌控,袁隗实际上已经无法再有作为。
作为袁家的老家主,袁隗的最后贡献,就是用自己的头颅,为后辈的袁绍、袁术铺路,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
更让袁绍欢喜的是,新一代无可争议的家主继承人太仆袁基,也一起丧生在了雒阳。
袁绍和袁术依靠袁家四世三公的威名,继承了丰厚的政治遗产,从此成为了世家新的领头人。
在袁家继承人的竞争中,袁绍凭借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名声,得到了世家的拥护,成为了讨董联军的盟主。
在名声方面,袁术已经远远地落在了袁绍的后面。
但袁绍的庶子身份,又让他天生处于弱势。
这也是为什么袁术去南阳,袁绍必须远赴渤海的原因。
(在历史的记载中,马超因为不顾父亲、兄弟在曹操那里成为人质,受到后世人的鄙夷。
为什么历史不写出,袁绍、袁术兄弟才是汉末第一个不顾家族安危,违反了忠孝伦理的不肖之徒?)
......
袁绍这个盟主是越来越风光。
参与讨董的联盟队伍不断扩大,已经远远不止十路大军。
豫州的颍川太守李旻、陈相许玚以及陈王刘宠。
荆州刺史王叡。
兖州的济阴太守(名字不详)。
也先后加入讨董联盟。
在河内附近活动的丁原旧部张杨,还有南匈奴单于於夫罗同袁绍会合。
讨董联军经过几个月时间,已经到达所在位置,讨董联盟正式成立。
袁绍带着王匡从河内北下,准备到酸枣进行第一次正式会盟。
兖州的刺史刘岱、东郡太守桥瑁、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行破虏将军鲍信,后来加入的济阴太守,已经在酸枣会合。
豫州刺史孔伷带着颍川太守李旻、陈相许玚以及陈王刘宠从颍川赶来。
袁术和荆州刺史王叡,则从鲁阳出发。
冀州牧韩馥坐镇邺城,负责粮草供应,没有参加这次会盟。
几十万军马汇集在雒阳的周边,让袁绍这个盟主无比威风。
......
讨董盟军的中军大帐,袁绍坐在上面,两边是各个刺史和太守。
曹操虽然是依附在张邈的下面,但因为和袁绍是多年的朋友,又有西园校尉的履历,同样有自己的座位。
讨董联盟的各大要员齐集酸枣,重新进行誓血盟约。
讨董联盟到这时才真正成型。
各路讨董大军的首脑会盟,营帐里自然是欢歌笑语。
刺史和太守们互相敬酒、祝贺,乐师奏着欢快的乐曲,歌舞姬在场地中翩翩起舞。
大汉的军队虽然不允许带着女人,但这些享受惯了的大老爷,带的是自己的军队,哪里去顾及那些?
曹操却有点强颜欢笑。
看看其他人都有自己的军队,曹操却还只是寄人篱下。
如果不是张邈这人够义气,让他帐下的富商卫兹出钱,拉起几千兵马交给曹操。
曹操就没机会坐在这个地方。
生活在这个最重名声的时代,曹操当然知道,这场讨伐董卓的战争,就是分享政治资本的盛宴。
没有自己地盘的曹操已经落在了其他人的后面。
讨董联盟的结盟大会进行了三天之后,袁绍召集众人,开始分布任务。
“公路,你和王使君负责南面的战事,往伊阙关方向进攻前进。”
袁术不情不愿地“嗯”了一声。
荆州刺史王叡和的脸色却沉了下来。
袁术和曹操一样,目前没有任何职务,只有一个后将军的头衔。
他手中的兵力,也是指使孙坚以供应军粮为借口,杀了南阳太守张咨夺来的。
在讨董的大义之下,袁术的做法没有人去指责,心中却是有数。
无论如何南路的战事,也不应该由袁术负责。
无论如何,王叡这个荆州刺史,名义上负责一州之事。
袁术无名无实,凭什么领导王叡?
不过袁家的势力就是这么大!
袁绍从渤海根本没有带来多少人马,连颜良、文丑都不带在身边,一开始就保存实力。
至于袁绍带来的几千人,当然是保护盟主的安全。
袁绍才不理会王叡和张咨高不高兴,继续进行安排。
“孔使君,轘辕关就交给你们豫州的军队。”
孔伷自然答应下来。
袁绍又对王匡说,“平津和小平津渡口,王使君也不能放松,张扬和于扶罗都会听从你的安排。”
王匡点了点头。
袁绍这才看向其他人。
“诸位,衮州来的兵马最多,正面的战场就拜托各位了。”
荥阳和虎牢关这边,自然是衮州的军队负责攻击。
不过,袁绍不指定荥阳这边战事谁负责,说明由他来指挥。
衮州刺史刘岱当然有点不爽,但却不能出言抗争。
如果在讨董这场“正义”的战争中,为了权力而闹意见,那刘岱就会声败名裂。
......
果然,袁术和孔伷、王匡他们离开后,袁绍义正言辞地说,“荥阳是进攻雒阳最重要的战场,我身为盟主,自然要亲自关心,你们没有意见吧?”
刘岱和张邈、桥瑁、鲍信还能说有意见?
袁遗是袁绍的堂兄,自然更不会有意见。
袁绍也很照顾自己人。
“伯业兄长,你山阳的军队人数不多,刚好负责粮草后勤。”
刘岱和张邈、鲍信等人面无表情。
袁绍这个盟主,今天任命袁术负责南面的战事,已经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盟主是因为大家信任你才会推举你,只有公正做事,才能让大家服气。
曹操没有职务只能依附张邈。
袁术没职务,却要剌史、州牧依附于你?
现在,袁绍来到荥阳战场夺走指挥权不说,马上安排袁遗控制粮草,而且躲在后面不要战斗。
这叫什么事情?
接下来袁绍的安排,更让刘岱等人心生疑惑。
“公山、允诚、孟卓,你们明天分三路进攻荥阳。”
“元伟的军队就留下作为预备队。”
袁绍这样布置,好像是没什么毛病。
兖州这边,刘岱作为刺史,带来的兵力最多。
鲍信在被何进派出去征兵,先征得数千兵马,却得了五千车的粮草物资。
回到雒阳时,何进已死,董卓也已经进入雒阳。
鲍信没有傻乎乎地进入雒阳被人家当枪使,带着军队直接跑路,然后一路征兵,也征得了二万士兵和七百骑兵。
张邈在陈留这个大郡,可以说是钱多人多。
要不然也不会随便交待卫兹,就征集五千兵马,交给曹操带领。
可是,桥瑁所在的东郡同样是大郡。
东郡横跨黄河南北,在黄河以北还有一大片的地盘。
更重要的是,桥瑁是讨董联盟的召集人。
哪有带头召集人去打架,自己却躲在后面的道理?
袁绍才不管刘岱他们心中什么想法。
对于袁绍来说,这场讨董战争就是一场政治作秀。
讨董能不能取得战果,取得什么战果并不重要。
只要袁绍自己能在这场政治秀中,得到他想要的名声。
没有打败董卓又如何?
在政治斗争中,战争从来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既然这样,袁绍当然要为自己人着想。
......
刘岱回到自己的军营还是百思不解。
幕僚王肱听完刘岱的话,想了一会儿,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明公,你忘记了桥瑁和袁绍一起在大将军府任府椽?”
刘岱没有明白,“何进当初征辟人才,到大将军府任事的人多的是。”
王肱叹息着,“所以何进死了。”
刘岱一下子坐直了身子,“说清楚一点。”
王肱微微一笑,“何进会死,就是因为袁绍建议他招外军进京,这么隐秘的事情,却被宦官知道,才会设计杀死何进。”
“当时在大将军府任职的大部分人,如许攸、陈琳、淳于琼,都到了袁绍的身边。”
“袁绍停留在河内,也是因为王匡和他一起在大将军府任职。”
“桥瑁假借三公书信,传檄天下讨董。”
“明公,袁家是世家的领袖,三公的书信不送给袁绍,为什么送到桥瑁手中?”
刘岱猛地站了起来,“对啊,我为什么没想到这一点?”
王肱叹了一口气,“大家都是出于心中激愤,才带兵来参加讨董,谁又会去注意这些细节?”
“我也是因为明公心中存了疑问,开始分析,才发现了这个问题。”
刘岱喃喃自语,“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王肱很肯定地说,“为了这个盟主!”
刘岱也不笨,马上明白了。
——袁绍如果自己传檄号召大家讨董,他好意思做这个盟主吗?
还真不是那么好意思。
——你袁绍召集大家讨董,就是为了这个盟主?
讨董联军中,可不是只有袁绍一个人选。
刘岱、张邈、王叡、孔伷、韩馥,哪个不是大汉名士?
大家心中感激召集讨董的人,一般会让他推荐盟主。
只要是召集人推荐的人选,一般不会受到他人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