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大汉防灾手册(二)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昭武大帝最新章节!
看着忙碌了一天都不歇息的天子,白洁嘟着嘴,泡好一壶茶端了上来:“陛下,这是乌龙茶,可提神醒脑。”
“不过奴婢还是要说上一说,陛下当以江山社稷为重,切勿操劳过度~~~”
“朕知道了!”
端起那壶“乌龙茶”,刘协一瞧,只见茶水清爽怡人,色蜜绿带金黄。
“吸~~~”
吸上一口,只闻得茶香清新典雅,香气扑鼻。
“吖~~~”
咪上一口,喉韵回甘浓郁且持久,香气独特。
“真心不错!小洁,你的茶技很有长进!”
天子回味无穷的一脸享受,让白洁大受鼓舞,走到天子身后,柔夷轻抚,让刘协大脑更是为之一清。
“小洁,你就是朕的宝贝~~~”
抓过那双白嫩的香手,刘协轻轻嘬了一口,羞得她脸上发烫。
将茶盏放在一旁,刘协享受着美人的爱抚,继续创作大汉防灾手册。
旱灾往往导致蝗灾,而在刘协的记忆中,三年之后的大汉,可能会有持续的旱年出现。
所以接下来,如何抵御旱灾,便成为了刘协的心头重病。
对于特大旱灾,事先一定要做好准备,比如水利工程、水资源调蓄、雨洪资源的利用等等。
这接下来的这几年,可能会有持续不断的雨雪天气出现,所以雨水充足,在防灾洪涝的同时,必须要注意水资源的储蓄。
只要将这几年的雨水蓄好了,那么在接下的数年,甚至是十来年的干旱天气中,汉室都将会有喘息的机会。
当然还有一点,三年之内,最好一统天下,否则到时候干旱加兵祸,大汉子民们将会陷入极度灾痛之中。
拿起笔。展开一卷新的锦帛,刘协迟迟下不去笔,最后只好写上几句话。
三年后,天下将会大旱!
防旱有三策。一是百姓深挖井,二是蓄雨水,三是河流治理。
写完之后,刘协便将笔放下,因为这个开河流蓄水的事情。不是拍个板子就能决定的。
需要事先缜密地调查好,选出适合蓄水的低洼之地,然后发动工匠们凿山开河,引水入蓄池。
而且蓄水之地,还要便于农田灌溉,还要能够止洪。
否则大雨一下,蓄池崩塌,最后倒霉的便是汉室子民。
所以刘协现在打算,让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的司空黄琬,找一些水利方面的专家。去调研一番,找出适合蓄水的低洼地,最好是有能够蓄百里湖水。
刘协依稀记得,五十年前,还是顺帝时期,有一个水利大牛马臻,他任为会稽太守时,详考农田水利,发动民众,创建三百里镜湖。堤长127里,湖周长358里,上蓄洪水,下拒咸潮。旱则泄湖溉田,使山会平原9000余顷良田得以旱涝保收。
现在刘协便是想要在关中,建立几个这样规模蓄水湖。
将这几年的雨水储存下来,用于预防旱灾。
比如现在刘协便有一个想法,还是得益于后世。
黄河第一大支流是渭河,而渭河第一大支流便是泾河。
泾河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南源出于泾源县,北源出于固原,至平凉汇合,东流经平凉、泾川于杨家坪进入长武县,再经政平、亭口、彬县、泾阳等,于高陵县注入至渭河中。
其下游峡谷末端,质地疏松,极易被冲刷,经过了秦汉数百年的大量开垦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所以此地,常发生洪涝之灾,单是在竹简上,便记载这五十年,泾河下游崩过三次,一度将高陵县掩盖,溢出的河水甚至蔓延到了长安城脚下。
刘协便打算在泾河下游末端,淳化县之左,礼泉县之右,建立一个大型水库,方圆估计至少有八十里。
这样一可以蓄水,预防接下来的洪灾,又可以减缓渭河下游河道淤积,还可以提升河床,同时降低泾河下游崩塌的可能性。
除了多见水库蓄水外,刘协还想要从长江引水入黄河,搞一个南水北调工程;还有黄河也需要治理,要加强堤坝。
因为这三年主要是防止洪涝,此后便是抵御旱灾。
从书房中翻出一卷关中关于水利方面的竹简,上面记载着三辅之地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郑国渠。
此渠建于秦皇嬴政时期,是由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而成。
当年郑国受命消耗秦国国力,便在关中建立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前后约十年后完工。
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将泾河从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
而这个郑国渠,没有疲秦成功,反而让大秦极为受益。
史书上记载,郑国用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一钟为六石四斗,而当时关东六国的亩产是一石半。
如此恐怖的亩产,让秦国国力数倍翻增,建立起足以扫灭六国的强势资本。
汉家天子即位后,对于郑国渠也是极为看中,比如武帝元鼎六年,左内史倪宽主持兴修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仰之田。
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设白渠,穿郑国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而这白渠位于郑国渠之南,是一个灌区的南北两条干渠,此后遂郑白齐名,谓之郑白渠。
建平四年,光禄大夫息夫,躬“持节领护三辅都水”,巡视督察渠道的管护和营运。
还有光和五年,也就是十年前,京兆尹樊陵,在泾水下游,阳陵县筑樊惠渠,曩之卤田,化为甘壤。
虽然四百年来,汉家天子一直对关中水利非常着重,也常常挖新的沟渠,但关中的良田肥沃度的降低,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
现在的亩产,远没有先秦的一钟,但一亩三石还是有的。
“呼~~~”
刘协重重吐出一口气,看来朕还需要建立起其它的河渠,一方面灌溉周围农田的同时,还要将数个河流连接在一起,便于调水之用。
比如刘协现在就有一个想法,一是可以将汉江支流的水,注入到渭河支流上,建立百里长的河渠,既可以沟通长江和黄河,又能够让关中之西地,变的沃腴肥美。
当然这个汉版南水北调工程,需要这个时期的水利专家是探索,去调研可行性!
按照刘协的观点,若是能够将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水,调入关中。
就算此后旱灾持续数十年,那关中大地,所受影响也不会致命。
想要完成如此多的大工程,大汉便需要近百万的劳力!
“呵呵~~~”
刘协放下笔,目光向北方望去,眼里透出一阵冷冽的锋芒,让一旁的白洁看得心惊肉跳······(未完待续。)
看着忙碌了一天都不歇息的天子,白洁嘟着嘴,泡好一壶茶端了上来:“陛下,这是乌龙茶,可提神醒脑。”
“不过奴婢还是要说上一说,陛下当以江山社稷为重,切勿操劳过度~~~”
“朕知道了!”
端起那壶“乌龙茶”,刘协一瞧,只见茶水清爽怡人,色蜜绿带金黄。
“吸~~~”
吸上一口,只闻得茶香清新典雅,香气扑鼻。
“吖~~~”
咪上一口,喉韵回甘浓郁且持久,香气独特。
“真心不错!小洁,你的茶技很有长进!”
天子回味无穷的一脸享受,让白洁大受鼓舞,走到天子身后,柔夷轻抚,让刘协大脑更是为之一清。
“小洁,你就是朕的宝贝~~~”
抓过那双白嫩的香手,刘协轻轻嘬了一口,羞得她脸上发烫。
将茶盏放在一旁,刘协享受着美人的爱抚,继续创作大汉防灾手册。
旱灾往往导致蝗灾,而在刘协的记忆中,三年之后的大汉,可能会有持续的旱年出现。
所以接下来,如何抵御旱灾,便成为了刘协的心头重病。
对于特大旱灾,事先一定要做好准备,比如水利工程、水资源调蓄、雨洪资源的利用等等。
这接下来的这几年,可能会有持续不断的雨雪天气出现,所以雨水充足,在防灾洪涝的同时,必须要注意水资源的储蓄。
只要将这几年的雨水蓄好了,那么在接下的数年,甚至是十来年的干旱天气中,汉室都将会有喘息的机会。
当然还有一点,三年之内,最好一统天下,否则到时候干旱加兵祸,大汉子民们将会陷入极度灾痛之中。
拿起笔。展开一卷新的锦帛,刘协迟迟下不去笔,最后只好写上几句话。
三年后,天下将会大旱!
防旱有三策。一是百姓深挖井,二是蓄雨水,三是河流治理。
写完之后,刘协便将笔放下,因为这个开河流蓄水的事情。不是拍个板子就能决定的。
需要事先缜密地调查好,选出适合蓄水的低洼之地,然后发动工匠们凿山开河,引水入蓄池。
而且蓄水之地,还要便于农田灌溉,还要能够止洪。
否则大雨一下,蓄池崩塌,最后倒霉的便是汉室子民。
所以刘协现在打算,让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的司空黄琬,找一些水利方面的专家。去调研一番,找出适合蓄水的低洼地,最好是有能够蓄百里湖水。
刘协依稀记得,五十年前,还是顺帝时期,有一个水利大牛马臻,他任为会稽太守时,详考农田水利,发动民众,创建三百里镜湖。堤长127里,湖周长358里,上蓄洪水,下拒咸潮。旱则泄湖溉田,使山会平原9000余顷良田得以旱涝保收。
现在刘协便是想要在关中,建立几个这样规模蓄水湖。
将这几年的雨水储存下来,用于预防旱灾。
比如现在刘协便有一个想法,还是得益于后世。
黄河第一大支流是渭河,而渭河第一大支流便是泾河。
泾河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南源出于泾源县,北源出于固原,至平凉汇合,东流经平凉、泾川于杨家坪进入长武县,再经政平、亭口、彬县、泾阳等,于高陵县注入至渭河中。
其下游峡谷末端,质地疏松,极易被冲刷,经过了秦汉数百年的大量开垦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所以此地,常发生洪涝之灾,单是在竹简上,便记载这五十年,泾河下游崩过三次,一度将高陵县掩盖,溢出的河水甚至蔓延到了长安城脚下。
刘协便打算在泾河下游末端,淳化县之左,礼泉县之右,建立一个大型水库,方圆估计至少有八十里。
这样一可以蓄水,预防接下来的洪灾,又可以减缓渭河下游河道淤积,还可以提升河床,同时降低泾河下游崩塌的可能性。
除了多见水库蓄水外,刘协还想要从长江引水入黄河,搞一个南水北调工程;还有黄河也需要治理,要加强堤坝。
因为这三年主要是防止洪涝,此后便是抵御旱灾。
从书房中翻出一卷关中关于水利方面的竹简,上面记载着三辅之地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郑国渠。
此渠建于秦皇嬴政时期,是由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而成。
当年郑国受命消耗秦国国力,便在关中建立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前后约十年后完工。
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将泾河从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
而这个郑国渠,没有疲秦成功,反而让大秦极为受益。
史书上记载,郑国用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一钟为六石四斗,而当时关东六国的亩产是一石半。
如此恐怖的亩产,让秦国国力数倍翻增,建立起足以扫灭六国的强势资本。
汉家天子即位后,对于郑国渠也是极为看中,比如武帝元鼎六年,左内史倪宽主持兴修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仰之田。
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设白渠,穿郑国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而这白渠位于郑国渠之南,是一个灌区的南北两条干渠,此后遂郑白齐名,谓之郑白渠。
建平四年,光禄大夫息夫,躬“持节领护三辅都水”,巡视督察渠道的管护和营运。
还有光和五年,也就是十年前,京兆尹樊陵,在泾水下游,阳陵县筑樊惠渠,曩之卤田,化为甘壤。
虽然四百年来,汉家天子一直对关中水利非常着重,也常常挖新的沟渠,但关中的良田肥沃度的降低,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
现在的亩产,远没有先秦的一钟,但一亩三石还是有的。
“呼~~~”
刘协重重吐出一口气,看来朕还需要建立起其它的河渠,一方面灌溉周围农田的同时,还要将数个河流连接在一起,便于调水之用。
比如刘协现在就有一个想法,一是可以将汉江支流的水,注入到渭河支流上,建立百里长的河渠,既可以沟通长江和黄河,又能够让关中之西地,变的沃腴肥美。
当然这个汉版南水北调工程,需要这个时期的水利专家是探索,去调研可行性!
按照刘协的观点,若是能够将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水,调入关中。
就算此后旱灾持续数十年,那关中大地,所受影响也不会致命。
想要完成如此多的大工程,大汉便需要近百万的劳力!
“呵呵~~~”
刘协放下笔,目光向北方望去,眼里透出一阵冷冽的锋芒,让一旁的白洁看得心惊肉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