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章:拟托良媒益自伤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逍遥江山最新章节!
当然了,这么做的好处还有一点好处,那就是因为各国是平等做生意,生意好不好全靠货物的质量,以及经营手段,朝廷不必刻意负责接待他们,要接待也行,按照规矩来,你们得给银子,不必接受明知道以次充好的朝贡,所以开市舶司对朝廷,对百姓,甚至文官集团背后的商家都有莫大的好处。
当然了,除了这上面的好处外,还有一个好处,在于市舶司是朝廷设置的官职,有朝廷法度,有各自的章程规矩,可不管你是什么王子,王国,什么特使之类的官员,在这里一切都是来做生意的,就得遵守大明的法度,守规矩,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一来,不仅是朝廷,就是沿海百姓也省去了许多的麻烦,也不至于一些地方官儿碰上对方的什么王子、特使,国王之类的官儿,只碍于对方特使的身份,犯了罪行也不敢以朝廷法度办事,从而畏手畏脚,让朝廷在百姓面前失去了可信度……
基于以上种种好处,杨峥的话儿一落,群臣无人不较好,就是先前极力反对开海禁的陈山、杨善等人也齐声道:“皇上,臣等,愿陛下罢朝贡,重启市舶!”
朱瞻基面上有些不悦,市舶司的好处不言而喻,那是对朝廷,对百姓,对文官集团后的商家,可对他这个大明皇帝却没半分的好处?往日西洋之行,所获宝物不少,可多半都进入了皇室,奇珍异宝归皇帝所有,户部,百官半分好处也没有,这也是他乐于下西洋的原因之一了,可一旦市舶司重开,意义就不一样了,按照规矩下西洋所得的货物,无不是经过市舶司,按照规章制度收取税收,所得的银两,全都入了国库,自己的内库能得到的银两,微乎其微,闹腾了半天,到头来给他人做了嫁衣,这种结果谁愿意。
“皇上,我等附议杨大人所奏,恳请皇上罢朝贡,重启市舶司!“户部尚书郭资还以为皇帝没听见,此时大声的重复了一遍。
朱瞻基心头正郁闷,那里听得进去,好好一场下西洋,却没自己什么事情,心情的郁闷可想而知了,听了郭资的话儿,狠狠瞪了他一眼,冷声道:“此事,容朕想一想!朕累了,今日的早朝就到此为止吧?“
皇帝刚才对开海禁,下西洋虽不是很热情,但还算认真,如似这般冷淡还是不曾见,众官儿一时摸不着头脑,尤其是郭资皇帝临走时的那冰冷的眼神,没让他吓出一身冷汗来,想要解释什么,可看皇帝已经站了起来,摆了摆手,便往后宫去了,只好轻轻叹了声,就此作罢。
杨士奇与杨峥相识一望,眼里彼此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一闪即过。
早朝最后的结果虽没能让皇帝答应罢黜朝贡,重启市舶司,但开海禁,下西洋已经足以成为今日早朝的一件重大热闹的事情,有的众人说了,所以皇帝一走,众官儿三五成群,彼此议论纷纷的走了。
与众人失望相比,场上唯独郑和、王景弘、马欢显得十分的高兴,皇帝答应开了海禁,下了西洋,那就意味着他们马上就要回到自己熟悉的海洋上,那些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地方,他们日思夜想的西洋诸国,将会再一次随着海禁的重开,会再一次呈现在他们的面前! 想到这一切已经变成了真实,三人恨不得立即就率领宝船杨帆出海。
“郑公公恭喜了……?”杨峥笑吟吟的走了过来。
这次能重新下西洋,多亏了杨峥,对于这份感谢,郑和自是铭记在心,见他走来,忙抱拳道:“郑和多谢……?”
唯有杨峥自己知道,他不过是顺应了局势而已,就算是没他,明年这个时候,郑和的西洋之行,也必然会重启,所以对于郑和的感谢,他自问受之有愧,双手轻轻一拖,便拖住了郑和的双手,道:“公公客气了,西洋能重启,固然是朝廷的决策,可最应该感谢的是公公自己,若非公公心中梦想还在,朝廷便是下西洋,又能如何呢?”
郑和道:“话虽如此,可没有大人的帮忙……?”
杨峥摆了摆手道:“这个就不说了,西洋之行已经停了这么多年,再下西洋万事还需从头再来,公公还是早早回去准备,免得皇帝日期下来,慌了手脚。”
郑和知他性子,便点了点头道:“咱家明白!“说完又是重重一抱拳,不顾杨峥阻拦结结实实的行了一个谢礼。
杨峥看他如此,也只能由着他去了。
送走了郑和,杨峥才看了看天,差不多午后了,早上吃的那点稀饭,点心早已消化得无隐无踪了,寻思着早些回去好吃上热乎乎的午饭,刚走出金銮殿,就见听得门外一人喊道:“杨大人请留步……?“
本朝杨大人太多,杨峥也没在意,仍旧低着头往前走。
却听得那声音道:“杨侍郎,杨大人……?“
朝廷做侍郎的不少,可姓杨的只有自己一个了,这下杨峥知道是喊自己了,忙停下脚步来,刚转过身就见金英急急忙忙走来,看得出这一路算是急赶,额头上都溢出了细小的汗珠。
“哟,这不是金公公,你不是陪着皇上去了么,怎么又回来了,瞧把您给累得?“杨峥急忙迎了上去。
金英着实累得厉害,看他走过去急忙站住了脚步,重重吐了口气,道:“皇上,皇上让咱家来请杨大人去东暖阁叙话儿,咱家这不是怕杨侍郎走了么,这一路跑了过来,差点没要了咱家的这条老命。
杨峥道:“公公辛苦了!“
“杨侍郎说哪里话儿,这还不是咱们做下人应该做的么?”金英揣着粗气回了一句。
杨峥看他着实累得够呛,便等了一会儿才问道:“皇上之召见了我一个人么?”
对于杨峥能停一会儿,金英颇有些感激地看了他一眼道:“不,还有大学士杨大人,以及户部尚书郭大人,对了还有你的上司,尚书大人!”
杨峥虽说对皇帝突然的召见,心知肚明,但还是哦了声,道:“皇上召见没说什么事情么?“
金英对杨峥的印象不错,主要来自他对太监没有寻常文官那点鄙视心思,虽说自宣德登基以来,太监的地位提高了不少,尤其是经过五年的培训,宫中的太监不断能识文断字,许多机灵的小太监诗词歌赋也知道的不少,比起外廷的科举出身的文官自是不能比,但比起往日被人骂了,被人轻视了都不知,情况是大为不同,谁看得起自己,谁看不起还是能看得出来的。
“这个咱家可不知道,皇上没说,不过看皇上的神色,好像很气恼?“金英想了想道。
“不气恼才怪呢,闹了半天,给他人做了嫁衣,自己半点好处也没有,是个人都会生气!“杨峥心里嘀咕了声,也不多说,只是轻轻哦了声。
两人说话之间,便绕过了金銮殿赶往乾清宫的东暖阁了。
东暖阁紧挨着乾清宫,从宣德登基后,这里就作为黄皇上批览奏折处理政务之地,里面除了皇家应有的气度外,以及各种皇帝用具外,最多的就是书卷了,书卷盈架卷帙浩繁,看上去似多年没动了,但每本书上仍看不到一丝一毫的灰烬。
在一张龙案后的正面墙上,悬挂着一块墨拓纸匾,匾额上写有“夙兴夜寐“。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当今皇帝亲手所书,取自秦朝宰相李斯的《泰山刻石》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重在提醒自己勤于治国。左侧书案后,却是一副对联,上联为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下联是,弘敷五典 无轻民事惟难。其意为仪表堂正(才能使)万邦来朝,(要使)自己和他人谨言慎行,统治方能长治久安;在天下大力地宣扬三纲五常,不要轻视子民所从事的事情,要真切地理解到其中的艰难,破有劝勉后代统治正廉的意思。
这里是暖阁,是皇帝办公的地方,按照朝廷规矩,外臣是不可进入这里的,但今日这事儿朱瞻基心头正气恼,又不不想去其他的殿宇,再说了这里询问政务也没什么不妥,自己父王在的时候,由于身子肥胖,平日里也懒得去更远的地方,偶尔也在这里召见大臣垂询军政大事,因此这间暖阁,从永乐末年时就一直很活跃,朱瞻基登基后,为了方便,特意让人在里面给大臣们也设置了几个单间,为了就是方便遇到朝廷有事情的时候,好着急大臣来此询问,单房设置的并不大,但胜在精致,从设置之初,就被杨士奇等人喜欢,几年后,内阁大臣遇到朝廷大事也多半会来此地,如此一来,又添了桌椅板凳,文房四宝以及先哲典籍,以及宣宗平日里赏赐的诗词歌赋,丹青字画,让小小的单间充满了文人气息。
当然了,这么做的好处还有一点好处,那就是因为各国是平等做生意,生意好不好全靠货物的质量,以及经营手段,朝廷不必刻意负责接待他们,要接待也行,按照规矩来,你们得给银子,不必接受明知道以次充好的朝贡,所以开市舶司对朝廷,对百姓,甚至文官集团背后的商家都有莫大的好处。
当然了,除了这上面的好处外,还有一个好处,在于市舶司是朝廷设置的官职,有朝廷法度,有各自的章程规矩,可不管你是什么王子,王国,什么特使之类的官员,在这里一切都是来做生意的,就得遵守大明的法度,守规矩,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一来,不仅是朝廷,就是沿海百姓也省去了许多的麻烦,也不至于一些地方官儿碰上对方的什么王子、特使,国王之类的官儿,只碍于对方特使的身份,犯了罪行也不敢以朝廷法度办事,从而畏手畏脚,让朝廷在百姓面前失去了可信度……
基于以上种种好处,杨峥的话儿一落,群臣无人不较好,就是先前极力反对开海禁的陈山、杨善等人也齐声道:“皇上,臣等,愿陛下罢朝贡,重启市舶!”
朱瞻基面上有些不悦,市舶司的好处不言而喻,那是对朝廷,对百姓,对文官集团后的商家,可对他这个大明皇帝却没半分的好处?往日西洋之行,所获宝物不少,可多半都进入了皇室,奇珍异宝归皇帝所有,户部,百官半分好处也没有,这也是他乐于下西洋的原因之一了,可一旦市舶司重开,意义就不一样了,按照规矩下西洋所得的货物,无不是经过市舶司,按照规章制度收取税收,所得的银两,全都入了国库,自己的内库能得到的银两,微乎其微,闹腾了半天,到头来给他人做了嫁衣,这种结果谁愿意。
“皇上,我等附议杨大人所奏,恳请皇上罢朝贡,重启市舶司!“户部尚书郭资还以为皇帝没听见,此时大声的重复了一遍。
朱瞻基心头正郁闷,那里听得进去,好好一场下西洋,却没自己什么事情,心情的郁闷可想而知了,听了郭资的话儿,狠狠瞪了他一眼,冷声道:“此事,容朕想一想!朕累了,今日的早朝就到此为止吧?“
皇帝刚才对开海禁,下西洋虽不是很热情,但还算认真,如似这般冷淡还是不曾见,众官儿一时摸不着头脑,尤其是郭资皇帝临走时的那冰冷的眼神,没让他吓出一身冷汗来,想要解释什么,可看皇帝已经站了起来,摆了摆手,便往后宫去了,只好轻轻叹了声,就此作罢。
杨士奇与杨峥相识一望,眼里彼此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一闪即过。
早朝最后的结果虽没能让皇帝答应罢黜朝贡,重启市舶司,但开海禁,下西洋已经足以成为今日早朝的一件重大热闹的事情,有的众人说了,所以皇帝一走,众官儿三五成群,彼此议论纷纷的走了。
与众人失望相比,场上唯独郑和、王景弘、马欢显得十分的高兴,皇帝答应开了海禁,下了西洋,那就意味着他们马上就要回到自己熟悉的海洋上,那些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地方,他们日思夜想的西洋诸国,将会再一次随着海禁的重开,会再一次呈现在他们的面前! 想到这一切已经变成了真实,三人恨不得立即就率领宝船杨帆出海。
“郑公公恭喜了……?”杨峥笑吟吟的走了过来。
这次能重新下西洋,多亏了杨峥,对于这份感谢,郑和自是铭记在心,见他走来,忙抱拳道:“郑和多谢……?”
唯有杨峥自己知道,他不过是顺应了局势而已,就算是没他,明年这个时候,郑和的西洋之行,也必然会重启,所以对于郑和的感谢,他自问受之有愧,双手轻轻一拖,便拖住了郑和的双手,道:“公公客气了,西洋能重启,固然是朝廷的决策,可最应该感谢的是公公自己,若非公公心中梦想还在,朝廷便是下西洋,又能如何呢?”
郑和道:“话虽如此,可没有大人的帮忙……?”
杨峥摆了摆手道:“这个就不说了,西洋之行已经停了这么多年,再下西洋万事还需从头再来,公公还是早早回去准备,免得皇帝日期下来,慌了手脚。”
郑和知他性子,便点了点头道:“咱家明白!“说完又是重重一抱拳,不顾杨峥阻拦结结实实的行了一个谢礼。
杨峥看他如此,也只能由着他去了。
送走了郑和,杨峥才看了看天,差不多午后了,早上吃的那点稀饭,点心早已消化得无隐无踪了,寻思着早些回去好吃上热乎乎的午饭,刚走出金銮殿,就见听得门外一人喊道:“杨大人请留步……?“
本朝杨大人太多,杨峥也没在意,仍旧低着头往前走。
却听得那声音道:“杨侍郎,杨大人……?“
朝廷做侍郎的不少,可姓杨的只有自己一个了,这下杨峥知道是喊自己了,忙停下脚步来,刚转过身就见金英急急忙忙走来,看得出这一路算是急赶,额头上都溢出了细小的汗珠。
“哟,这不是金公公,你不是陪着皇上去了么,怎么又回来了,瞧把您给累得?“杨峥急忙迎了上去。
金英着实累得厉害,看他走过去急忙站住了脚步,重重吐了口气,道:“皇上,皇上让咱家来请杨大人去东暖阁叙话儿,咱家这不是怕杨侍郎走了么,这一路跑了过来,差点没要了咱家的这条老命。
杨峥道:“公公辛苦了!“
“杨侍郎说哪里话儿,这还不是咱们做下人应该做的么?”金英揣着粗气回了一句。
杨峥看他着实累得够呛,便等了一会儿才问道:“皇上之召见了我一个人么?”
对于杨峥能停一会儿,金英颇有些感激地看了他一眼道:“不,还有大学士杨大人,以及户部尚书郭大人,对了还有你的上司,尚书大人!”
杨峥虽说对皇帝突然的召见,心知肚明,但还是哦了声,道:“皇上召见没说什么事情么?“
金英对杨峥的印象不错,主要来自他对太监没有寻常文官那点鄙视心思,虽说自宣德登基以来,太监的地位提高了不少,尤其是经过五年的培训,宫中的太监不断能识文断字,许多机灵的小太监诗词歌赋也知道的不少,比起外廷的科举出身的文官自是不能比,但比起往日被人骂了,被人轻视了都不知,情况是大为不同,谁看得起自己,谁看不起还是能看得出来的。
“这个咱家可不知道,皇上没说,不过看皇上的神色,好像很气恼?“金英想了想道。
“不气恼才怪呢,闹了半天,给他人做了嫁衣,自己半点好处也没有,是个人都会生气!“杨峥心里嘀咕了声,也不多说,只是轻轻哦了声。
两人说话之间,便绕过了金銮殿赶往乾清宫的东暖阁了。
东暖阁紧挨着乾清宫,从宣德登基后,这里就作为黄皇上批览奏折处理政务之地,里面除了皇家应有的气度外,以及各种皇帝用具外,最多的就是书卷了,书卷盈架卷帙浩繁,看上去似多年没动了,但每本书上仍看不到一丝一毫的灰烬。
在一张龙案后的正面墙上,悬挂着一块墨拓纸匾,匾额上写有“夙兴夜寐“。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当今皇帝亲手所书,取自秦朝宰相李斯的《泰山刻石》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重在提醒自己勤于治国。左侧书案后,却是一副对联,上联为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下联是,弘敷五典 无轻民事惟难。其意为仪表堂正(才能使)万邦来朝,(要使)自己和他人谨言慎行,统治方能长治久安;在天下大力地宣扬三纲五常,不要轻视子民所从事的事情,要真切地理解到其中的艰难,破有劝勉后代统治正廉的意思。
这里是暖阁,是皇帝办公的地方,按照朝廷规矩,外臣是不可进入这里的,但今日这事儿朱瞻基心头正气恼,又不不想去其他的殿宇,再说了这里询问政务也没什么不妥,自己父王在的时候,由于身子肥胖,平日里也懒得去更远的地方,偶尔也在这里召见大臣垂询军政大事,因此这间暖阁,从永乐末年时就一直很活跃,朱瞻基登基后,为了方便,特意让人在里面给大臣们也设置了几个单间,为了就是方便遇到朝廷有事情的时候,好着急大臣来此询问,单房设置的并不大,但胜在精致,从设置之初,就被杨士奇等人喜欢,几年后,内阁大臣遇到朝廷大事也多半会来此地,如此一来,又添了桌椅板凳,文房四宝以及先哲典籍,以及宣宗平日里赏赐的诗词歌赋,丹青字画,让小小的单间充满了文人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