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什么叫高欢遗言(3000)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重生北魏末年最新章节!
众所周知,高澄在不做人这一方面,一直是不做人的。
果然如一众权贵所料,这些时日尽显卑微的齐王终于露出了他的獠牙。
太昌十年(541年)正月十七,即元善见赏月后的第三天,开朝议,齐王高澄位列下首第一位。
元善见搬出一项议题,立即激起朝野千重浪:
迁河南民众三十万户于关陇,再以并州胡填河南。
齐王高澄听闻,当即表示反对,但任凭他在殿上苦苦哀求,甚至把头都磕破了,血流满面,也不能改变天子决心。
眼见孙腾、司马子如、高隆之等一众大臣纷纷跪地请求天子收回成命,元善见怒斥道:
“朕与齐王,究竟谁是天子!这天下是否还是朕的天下!如今齐王事事反对,诸大臣也随之附和,这个天子,朕不当也罢!”
说罢,元善见怒气冲冲的拂袖而起,一番诛心之言,让小高王如五雷轰顶,只听高澄颤抖着声音回答道:
“天下自然是陛下的天下。”
说罢,高澄摘下沾染血迹的头冠,又取出齐王印绶,放置于地,心灰意冷道:
“但臣实不忍见百姓流离失所,今日触怒君颜,心下惶恐,实不敢再当执政重任,臣请辞去。”
高隆之、孙腾等人哭求道:
“齐王,不可弃国事不顾呀,陛下,快劝劝齐王吧。”
元善见却勃然大怒:
“你要去便去,没了你齐王辅左,朕难道就保不住这天下了吗!”
高澄闻言更是面色惨白,他向元善见重重叩首,连发髻都散了。
“草民高澄,惟愿陛下龙体安康。”
说罢,只见高澄披散着头发,起身离开,背影落寞。
只留下殿内一众高党官员痛哭流涕,乞求元善见挽留齐王,元善见却始终不为所动,反而逼迫高隆之等人执行迁民政令。
而旁观了一整场戏的其余宗室大臣,则尬得能用脚趾在明光殿里抠出一套三居室来。
天子要能有这威势,他们也不至于这些年夹着尾巴做人,当然,他们是夹着尾巴做人,但这高澄肯定是不做人的。
毕竟这种锅都能让元善见去背,等事情一传开,只怕他高澄后脚篡位,河南百姓都要拍手叫好。
汉末,曹操在新征服地区以及边疆采取力役交错政策,即丁夫不从本地征发,而从别处调遣,而兵役亦是如此,士卒必须与家卷分隔两地,这就是臭名昭着的错役制。
建安十六年以后,错役制搭配新法,士卒逃亡、叛乱,父母、兄弟、妻子尽杀之,可还是屡禁不止。
大魏吴王曾经也效彷过,后来马上废除了,还站在道德高地对曹魏这一制度予以评价:‘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
意思就是曹操治军,就怕杀人杀少了,使人骨肉分离,过于残酷。
错役制度由于名声太臭,在东晋时期被废除,于是将士与家卷不再分开。
北魏末年,尔朱荣与高欢以晋阳作为根据地,便先后将六镇鲜卑迁徙至并、肆二州,与契胡、敕勒等族杂居,才也有了如今的并州胡。
由于高欢身死,单凭高澄一人不可能再维持过去东魏晋阳-洛阳军政二元制的权力架构。
原主选择提拔二弟高洋担任过去自己的角色,而他自己则往晋阳领兵。
但高澄不是原主,别说是高洋,他不放心任何人与自己共分军政权力。
既然自己无法分身,高澄能做的只有打破军政二元制这一权力架构。
即迁都晋阳,或者一如尔朱荣、高欢,选择迁徙包括六镇鲜卑在内的并州胡至河南。
不同的选择,出于人文环境的影响,也代表未来不同的走向,即鲜卑国体与汉化的区别,高澄最终选择将并州胡迁来河南。
他不会立即高举汉化大旗,但在中原环境的潜移默化下,汉化总要比在晋阳容易些。
迁并州胡南下不是难事,尤其是六镇鲜卑,都漂泊惯了,哪怕已经在并州定居十年,到底还是没有形成乡土思维,只是原本在并州生活得好好的,非要让他们南下,只怕也会有不少怨言。
被迁走的河南民众才是麻烦事,这事要搁在高澄自己身上,他也不干。
我好好的京畿地区户口,有田有房,你给我迁到关陇去,要是给分到陇山,谁乐意。
只不过安土重迁也抵不住强权威胁,最终结果肯定还是以河南三十万户西迁结束,而做出这项决策的人,必然受到西迁之民的怨恨。
所以,这种事情怎么可以让人美心善的齐王来干,当然得由元善见把锅背好。
到那时,面对朝野非议,自然是天子幡然悔悟,三顾茅庐,请齐王出山,重新执掌朝政。
战兵虽然不事生产,但田肯定要分的,可以妇孺耕种,也可以租赁给人或雇人耕种,迁走河南三十万户,空余出来的田亩、房屋也可以分配给他们。
同时高澄将会请旨免除河南迁民与并州胡三年田亩租金,同时也免除河南迁民一定程度的税赋。
这些实利,想来也能稍稍安抚民众。
当然,迁民们还有不满也没关系,毕竟坏事是元善见干的,吐沫星子冲他去,而小高王可是给大家这么多实惠,不给立个长生牌位不合适吧。
高澄他是懂如何当好一个权臣的,而元善见被恐吓过后,也终于知道该怎么做一名傀儡天子。
若非时间不等人,高澄甚至还想再演一演,多添加一些元善见呵斥自己的桉例,来增添可信度,但眼看就要春耕了,这时候动作快点,指不定今年田地里还能有点收获,不至于秋收以后,全靠朝廷供养。
毕竟一场西征下来,打得国库几近破产,齐王家里也没多少余粮呀。
齐王,哦,不对,庶民高澄暗然神伤的离开了宫城,回到了他落魄的府宅,说是闭门谢客,等待天子降罪,但往来文官武将络绎不绝。
哪怕都知道这是高澄甩锅的把戏:看啊!现在可不是我当政,我都弃职归家了,迁民这事是元善见逼着高隆之他们干的,可不能赖在我头上。
可有时候,君臣之间就是如此,君主需要臣子的忠诚,臣子也需要君主给予展现忠诚的机会。
这不,如今正好是假作不知情,往齐王府...往高府表忠心的时候,小高王一回家就把齐王府的匾额给摘了。
权势不仅仅来自官职,高澄如今只是白身,可一声令下,洛阳周边地区接近三十万大军,还不是唯他马首是瞻,毕竟统兵将领都是高党的人。
这时候恰好是晋阳大将彭乐登门慰问,高澄正在厢房中接见他。
彭乐对高澄所遭受的屈辱,感同身受,义愤填膺的彭乐恳求道:
“天子昏聩,不明忠奸,辱及贤臣,还请大王准许末将领兵,杀进宫城,为王雪恨。”
高澄紧紧握住彭乐的手,感叹道:
“父王临终遗言,‘彭将军赤胆忠心,却性情鲁莽,或有过失,汝当护之。’今日一见,果如父王所言,彭将军忠心,澄铭感五内,然澄父子深受国恩,彭将军万不可再提此事,否则澄宁愿戳聋了自己的耳朵!”
彭乐听得所谓高欢遗言,更是哭得不能自已。
那么高欢真正遗言是什么?
‘彭乐心思难测,你要小心提防他。’
没有谁比小高王更懂遗言。
高欢临终前曾与高澄独处了一段时间,谁也不知道他交待了什么,这不就给了高澄自己胡编乱造的机会么。
高欢若是泉下有知,以他的脾气肯定不会生气,只会说吾儿类父。
分明只提了斛律金、厍狄干、贺拔仁、彭乐、刘丰、可朱浑元、段韶、尉景、潘乐、韩轨等十名将领,可在高澄嘴里,但凡是来慰问的文官武将们,一个都没有被落下,评价更不会有差的。
比如高隆之,则是‘隆之,为父同族兄弟也,阿惠当以叔父敬之。’
高隆之这辈子最介意的就是自己本姓徐,高澄给高欢安排上这句遗言,可把高隆之激动得老泪纵横,哪怕明知主持迁民一事,会被人指着嵴梁骨臭骂,也义无反顾去做这件事情。
好不容易送走了彭乐,薛孤延又赶了过来,也是吵闹着要杀进宫城,改朝换代,拥立齐王为天子。
高澄只得好生安抚他,又现编几句高欢遗言,才送走了红着眼眶的薛孤延。
而府外,薛孤延前脚刚走,后脚又有大将前来表忠。
小高王忙于接见军中将领,让他们安抚好将士们的情绪,而受到高欢遗言激励的高隆之,也正全身心投入到民户迁移之中。
元善见下诏的次日,司州牧可朱浑元就已经划好了将被迁徙的三十万户民众。
得知自己将被迁移的民众,纷纷来到高府请愿,希望高澄能够让天子收回成命。
高澄在亲卫们的护卫下,前往宫门跪请天子回心转意,但直到日落,都无人招他入宫。
下诏第三日,三十万户狼狈就道,沿途哀哭声响彻天际,可谓怨声载道。
当然,这一切与高澄这个庶民无关,都是元善见造的孽。
众所周知,高澄在不做人这一方面,一直是不做人的。
果然如一众权贵所料,这些时日尽显卑微的齐王终于露出了他的獠牙。
太昌十年(541年)正月十七,即元善见赏月后的第三天,开朝议,齐王高澄位列下首第一位。
元善见搬出一项议题,立即激起朝野千重浪:
迁河南民众三十万户于关陇,再以并州胡填河南。
齐王高澄听闻,当即表示反对,但任凭他在殿上苦苦哀求,甚至把头都磕破了,血流满面,也不能改变天子决心。
眼见孙腾、司马子如、高隆之等一众大臣纷纷跪地请求天子收回成命,元善见怒斥道:
“朕与齐王,究竟谁是天子!这天下是否还是朕的天下!如今齐王事事反对,诸大臣也随之附和,这个天子,朕不当也罢!”
说罢,元善见怒气冲冲的拂袖而起,一番诛心之言,让小高王如五雷轰顶,只听高澄颤抖着声音回答道:
“天下自然是陛下的天下。”
说罢,高澄摘下沾染血迹的头冠,又取出齐王印绶,放置于地,心灰意冷道:
“但臣实不忍见百姓流离失所,今日触怒君颜,心下惶恐,实不敢再当执政重任,臣请辞去。”
高隆之、孙腾等人哭求道:
“齐王,不可弃国事不顾呀,陛下,快劝劝齐王吧。”
元善见却勃然大怒:
“你要去便去,没了你齐王辅左,朕难道就保不住这天下了吗!”
高澄闻言更是面色惨白,他向元善见重重叩首,连发髻都散了。
“草民高澄,惟愿陛下龙体安康。”
说罢,只见高澄披散着头发,起身离开,背影落寞。
只留下殿内一众高党官员痛哭流涕,乞求元善见挽留齐王,元善见却始终不为所动,反而逼迫高隆之等人执行迁民政令。
而旁观了一整场戏的其余宗室大臣,则尬得能用脚趾在明光殿里抠出一套三居室来。
天子要能有这威势,他们也不至于这些年夹着尾巴做人,当然,他们是夹着尾巴做人,但这高澄肯定是不做人的。
毕竟这种锅都能让元善见去背,等事情一传开,只怕他高澄后脚篡位,河南百姓都要拍手叫好。
汉末,曹操在新征服地区以及边疆采取力役交错政策,即丁夫不从本地征发,而从别处调遣,而兵役亦是如此,士卒必须与家卷分隔两地,这就是臭名昭着的错役制。
建安十六年以后,错役制搭配新法,士卒逃亡、叛乱,父母、兄弟、妻子尽杀之,可还是屡禁不止。
大魏吴王曾经也效彷过,后来马上废除了,还站在道德高地对曹魏这一制度予以评价:‘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
意思就是曹操治军,就怕杀人杀少了,使人骨肉分离,过于残酷。
错役制度由于名声太臭,在东晋时期被废除,于是将士与家卷不再分开。
北魏末年,尔朱荣与高欢以晋阳作为根据地,便先后将六镇鲜卑迁徙至并、肆二州,与契胡、敕勒等族杂居,才也有了如今的并州胡。
由于高欢身死,单凭高澄一人不可能再维持过去东魏晋阳-洛阳军政二元制的权力架构。
原主选择提拔二弟高洋担任过去自己的角色,而他自己则往晋阳领兵。
但高澄不是原主,别说是高洋,他不放心任何人与自己共分军政权力。
既然自己无法分身,高澄能做的只有打破军政二元制这一权力架构。
即迁都晋阳,或者一如尔朱荣、高欢,选择迁徙包括六镇鲜卑在内的并州胡至河南。
不同的选择,出于人文环境的影响,也代表未来不同的走向,即鲜卑国体与汉化的区别,高澄最终选择将并州胡迁来河南。
他不会立即高举汉化大旗,但在中原环境的潜移默化下,汉化总要比在晋阳容易些。
迁并州胡南下不是难事,尤其是六镇鲜卑,都漂泊惯了,哪怕已经在并州定居十年,到底还是没有形成乡土思维,只是原本在并州生活得好好的,非要让他们南下,只怕也会有不少怨言。
被迁走的河南民众才是麻烦事,这事要搁在高澄自己身上,他也不干。
我好好的京畿地区户口,有田有房,你给我迁到关陇去,要是给分到陇山,谁乐意。
只不过安土重迁也抵不住强权威胁,最终结果肯定还是以河南三十万户西迁结束,而做出这项决策的人,必然受到西迁之民的怨恨。
所以,这种事情怎么可以让人美心善的齐王来干,当然得由元善见把锅背好。
到那时,面对朝野非议,自然是天子幡然悔悟,三顾茅庐,请齐王出山,重新执掌朝政。
战兵虽然不事生产,但田肯定要分的,可以妇孺耕种,也可以租赁给人或雇人耕种,迁走河南三十万户,空余出来的田亩、房屋也可以分配给他们。
同时高澄将会请旨免除河南迁民与并州胡三年田亩租金,同时也免除河南迁民一定程度的税赋。
这些实利,想来也能稍稍安抚民众。
当然,迁民们还有不满也没关系,毕竟坏事是元善见干的,吐沫星子冲他去,而小高王可是给大家这么多实惠,不给立个长生牌位不合适吧。
高澄他是懂如何当好一个权臣的,而元善见被恐吓过后,也终于知道该怎么做一名傀儡天子。
若非时间不等人,高澄甚至还想再演一演,多添加一些元善见呵斥自己的桉例,来增添可信度,但眼看就要春耕了,这时候动作快点,指不定今年田地里还能有点收获,不至于秋收以后,全靠朝廷供养。
毕竟一场西征下来,打得国库几近破产,齐王家里也没多少余粮呀。
齐王,哦,不对,庶民高澄暗然神伤的离开了宫城,回到了他落魄的府宅,说是闭门谢客,等待天子降罪,但往来文官武将络绎不绝。
哪怕都知道这是高澄甩锅的把戏:看啊!现在可不是我当政,我都弃职归家了,迁民这事是元善见逼着高隆之他们干的,可不能赖在我头上。
可有时候,君臣之间就是如此,君主需要臣子的忠诚,臣子也需要君主给予展现忠诚的机会。
这不,如今正好是假作不知情,往齐王府...往高府表忠心的时候,小高王一回家就把齐王府的匾额给摘了。
权势不仅仅来自官职,高澄如今只是白身,可一声令下,洛阳周边地区接近三十万大军,还不是唯他马首是瞻,毕竟统兵将领都是高党的人。
这时候恰好是晋阳大将彭乐登门慰问,高澄正在厢房中接见他。
彭乐对高澄所遭受的屈辱,感同身受,义愤填膺的彭乐恳求道:
“天子昏聩,不明忠奸,辱及贤臣,还请大王准许末将领兵,杀进宫城,为王雪恨。”
高澄紧紧握住彭乐的手,感叹道:
“父王临终遗言,‘彭将军赤胆忠心,却性情鲁莽,或有过失,汝当护之。’今日一见,果如父王所言,彭将军忠心,澄铭感五内,然澄父子深受国恩,彭将军万不可再提此事,否则澄宁愿戳聋了自己的耳朵!”
彭乐听得所谓高欢遗言,更是哭得不能自已。
那么高欢真正遗言是什么?
‘彭乐心思难测,你要小心提防他。’
没有谁比小高王更懂遗言。
高欢临终前曾与高澄独处了一段时间,谁也不知道他交待了什么,这不就给了高澄自己胡编乱造的机会么。
高欢若是泉下有知,以他的脾气肯定不会生气,只会说吾儿类父。
分明只提了斛律金、厍狄干、贺拔仁、彭乐、刘丰、可朱浑元、段韶、尉景、潘乐、韩轨等十名将领,可在高澄嘴里,但凡是来慰问的文官武将们,一个都没有被落下,评价更不会有差的。
比如高隆之,则是‘隆之,为父同族兄弟也,阿惠当以叔父敬之。’
高隆之这辈子最介意的就是自己本姓徐,高澄给高欢安排上这句遗言,可把高隆之激动得老泪纵横,哪怕明知主持迁民一事,会被人指着嵴梁骨臭骂,也义无反顾去做这件事情。
好不容易送走了彭乐,薛孤延又赶了过来,也是吵闹着要杀进宫城,改朝换代,拥立齐王为天子。
高澄只得好生安抚他,又现编几句高欢遗言,才送走了红着眼眶的薛孤延。
而府外,薛孤延前脚刚走,后脚又有大将前来表忠。
小高王忙于接见军中将领,让他们安抚好将士们的情绪,而受到高欢遗言激励的高隆之,也正全身心投入到民户迁移之中。
元善见下诏的次日,司州牧可朱浑元就已经划好了将被迁徙的三十万户民众。
得知自己将被迁移的民众,纷纷来到高府请愿,希望高澄能够让天子收回成命。
高澄在亲卫们的护卫下,前往宫门跪请天子回心转意,但直到日落,都无人招他入宫。
下诏第三日,三十万户狼狈就道,沿途哀哭声响彻天际,可谓怨声载道。
当然,这一切与高澄这个庶民无关,都是元善见造的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