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传教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三国之最强皇帝最新章节!
第三十七章传教
曹操的这首诗,反应了他早年的政治理想,在诗中,他勾勒出了一个自己心目当中的“乌托邦”。
乌托邦,这是一个外来的词汇,原意是“不存在的地方”,是由十六世纪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学者托马斯-莫尔构想的一个理想国度,近代方才传入了中国,并被十分传神的翻译为“乌托邦”,乌者,子虚乌有也,托者,理想寄托也,邦者,国家也,整个意思连起来,就是“子虚乌有,用来寄托理想的国家”,既是原文的音译,又契合了原文的含义。
所以,在汉代,自然不会有“乌托邦”这个词。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就没有“乌托邦”式的理想。
《诗经-魏风-硕鼠》一诗当中,有这样几句诗:“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几句诗歌里反复提到的“乐土”、“乐国”、“乐郊”,其实就是中国古代人民心目当中的“乌托邦”,所以,刘照在设计正一道的“天国”概念时,用的是“平安乐土”这么一个概念,其中“平安”一词,是从《太平经》的“太平”二字而来,而“乐土”,自然就是从《硕鼠》一诗而来的了。
当然,如果说“乐土”等一系列概念,还只是普通大众心目中的一个初步而又模糊的构想的话,那么到了春秋时期,以儒、道、墨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于心目中理想国度的构想,可就具体得多了。
老子认为“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是他心目当中的理想国度;而庄子则认为,“人不为物役,天下大同”,是他心目当中的理想国度。总体上说,道家的理想国度,乃是上古三皇甚至三皇以前的时代。
墨家却说,理想的国度,首先要“任贤”,“国君者,国之仁人也”,“乡长者,乡之仁人也”,选出贤人来治理国家,然后再“尚同”,下级要服从上级,这样整个国家就再也没有纷争,可以团结一心,和睦相处了。显然,既然墨家认为国君要选择全国当中最贤明的人来担任,那么他们心目当中的理想制度,肯定是实施禅让制度的尧舜禹时代。
孔子虽然也推崇上古的制度,但是,孔子的主张,就比较现实了,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孔子看来,能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就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到了曹操这里,已经很难说他在《对酒歌》里描述的理想国,是属于哪一家的了。然而,其内容却显得更加接近现实,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一些“治世”,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时代,其社会状况,已经是非常接近曹操的诗歌当中所描述的景象了。
这就说明,曹操虽然也是一位胸怀大志,有理想的政治家,但是他的政治理想,却并不脱离现实,而是有着巨大的可操作性,可实现性。正是这种既有理想,又注重务实的精神,才让曹操在汉末乱世当中迅速崛起,奠定了中原的霸业。
随着时光的推移,一年一度的腊日,即将来临。虽然腊日大致上是在每年十一月的十五日至二十日之间,距岁末还有一段时日,但是其在汉代的地位,丝毫不亚于后世的大年三十。
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腊日的来临,被严格兼管起来的屯民,未免就有些怨言了。就在这个时候,史道人来了。
第一眼看到史道人的时候,卢植颇有些惊讶。之前卢植在洛阳也曾见过史道人几面,在他的记忆当中,史道人的衣着向来都是非常的华贵的,浑身上下,没有一件不是绫罗绸缎的衣服,看上去非富即贵,哪有一点修道之人的样子?
然而,如今出现在卢植眼前的史道人,穿着一件粗麻布缝制而成的皂色长袍,而且衣裾比平常的长袍要短一些,很明显,这样的装束,更便于在乡间活动。
卢植暗自点了点头,这样简朴的装束,看上去才像个修道之人,也更容让底下的屯民们接受。
史道人此行的目的,卢植已经从刘照的书信那里知晓了。说实话,身为大儒,卢植对宗教这一套,是非常反感的,只不过,他也知道,普通的百姓可不会讲究什么“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很容易被“妖言”所惑。
就拿眼下的这十余万屯民来说吧,他们基本上都是太平道的信众——谁让巨鹿郡是太平道的大本营呢?张角在这一地区传教的力度最广,可以说,家家户户都信奉太平道,一点都不夸张。区别仅仅在于,有些人信得深,所以直接跟着张角起事了,而有些人则信得浅一点,并没有跟随张角起事,只是后来被强行裹挟进去罢了。
所以,这十余万人之重的屯民,实在是埋在广宗城边的一颗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而对卢植等人而言,如果放松对屯民的管制的话,不仅原先潜藏在其中的太平道骨干分子,会乘机煽动闹事,恐怕就连其他地方的太平道教徒,也会想方设法的渗透进来罢?
然而,如果对屯民严加管制的话,又难免会引起屯民的怨言,长此以往,积怨太多的话,毫无疑问,许多原先对太平道并不死心塌地的屯民,也要因为怨恨,转而投向太平道的怀抱了。
就拿当下即将来临的腊日、正日来说吧,如果继续实行人身管制的话,屯民们亲人之间不得团聚,肯定要发出抱怨的。但是如果放松管制,准许他们在节日里,相互往来会面的话,又难保不会出什么事端。要知道,过节的时候,军营当中也要赐下酒肉,让离家在外的士卒欢庆、放松的,此时广宗地区的防备,无疑是最为脆弱的,如果被太平道乘机鼓动屯民,制造出一起暴乱来的话,那整个广宗地区,又将会乱成一团,最后应当如何收场,卢植都不敢去想。
因此,尽管卢植对“正一道教”也不怎么感冒,但是对于史道人的到来,他还是持欢迎态度的。
“史真人,弘农王在信中已经将你的来意,跟我详细的解释过了,我一定会全力配合你的行动。只是不知道,你有什么具体的计划?这里可有十余万的百姓,被分成了两百多个屯营,而你们一行,却只有十来个人,恐怕力有未逮吧?”卢植问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向天下之人宣讲正一大道,乃是莫大的功德,既非一时可成,亦非一人之力可成。因此,我想先在这里选定一两处屯营,宣讲教义,教化人心,等见了成效之后,再逐步推广到各营。”史道人胸有成竹的说道。
“既然如此,那我就将此时交托给孟德了。孟德如今身兼典农都尉之职,所有的屯营,都由他一人负责,史真人有什么事,尽管向孟德开口便是。”卢植道。
其实,到底选哪个屯营,史道人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因为这十余万屯民的身份太复杂了,而且在编制户籍的时候,也没法确定他们所说的籍贯、经历等等资料,就一定百分之百的是实话。所以,挑选什么太平道影响比较浅,潜藏的太平道骨干份子比较少的屯营,基本就是一句空话。
最终,史道人选择了一个在编制中名叫“贤良里甲字号”的屯营,开始了他的传教历程。
当然,选择这个屯营,并非是看重了“贤良”这两个字的彩头,而是贤良里的位置比较好,距离广宗城比较近,又处于各个屯营的中心位置,比较适合日后正一教的扩散传播。
带着身边的弟子,史道人在一队汉军骑兵的护送下,来到了贤良里甲字号屯营。
出发前,按照的卢植的意思,本想多派一些士兵前去保护史道人,因为不管怎么说,史道人都是秉持着刘照的使命而来的,可万万不能让他在广宗出什么事情。
但是史道人委婉的拒绝了,他此次前去传教,如果想要尽快获得屯民的信任的话,那就不能大张旗鼓,把自己的身份特殊化,特别是不能让屯民觉得,自己是“官府”派来的人。
即便这些屯民如今被官军管制的服服帖帖的,而且在分配了田地之后,他们的反抗心理,也急剧减弱了。但是,在他们内心里,对官府的抗拒和排斥,短时内是无法消除的,而且,因为有军事管制的存在,恐怕这种心理还会慢慢的加剧。所以,史道人绝不会摆出一副“钦差大臣”、“奉旨传教”的样子来。
到了贤良里的里门附近后,史道人示意随行护送的那队骑兵返回。领头的骑兵队正有些放心不下,但是看到史道人十分坚决的样子,也只好放弃了护送史道人进去的打算,但是,他仍然坚持,要在外面亲眼看到史道人进去了,才能放心离开。
史道人也不争执,跳下车后,他领着弟子,带着随身的行囊,徒步向贤良里行去。
对于贤良里甲字号的屯民来说,史道人的到来,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大的关注,只不过是在几天前,营中的女眷们被组织起来,将屯营里的一处残破的里社,打扫了一番而已。
这处里社原本祀奉的是荧惑,也就是火星。在东汉,人们认为荧惑是灾星,会给人间带来种种的灾难。当然,按照中国人的一贯习俗,对于凶神,也往往是要供奉起来,给他点好处,以求平安的。
里社当中的神位,早就被清理掉了。史道人先是分派好了各人居住的房屋,然后便在里社的正屋当中,摆好了元始天尊的牌位,开始祭祀。
屯营里留守的老弱妇孺们看到这个景象,纷纷好奇的走出屋子,远远的看热闹,当发现营中的官兵居然没有过来查问、喝止的时候,他们的胆子便更大了,渐渐的涌到了里社的周围,公然的驻足观看。
祭拜神灵的仪式,对于这些屯民们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乡间对各种神灵的祭祀,还是太平道对黄天的祭祀,他们都已经见惯了。只不过,这一回祭祀的神灵,他们却是闻所未闻,依稀听得叫什么元始天尊,也不知道是何方而来的神圣?
但是,不管这个元始天尊是何方来的神圣,他的身份非同小可,却是显而易见的。如今官府对于太平道查禁得十分严厉,别说是太平道本身,就连其他一些“非官方”的神灵,都受到了太平道的牵连,被官府给搂草打兔子,一股脑的封禁了。
更别说他们这些曾经“从贼”的百姓了。在屯营里,官军对太平道的提防,比起外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有些屯民仅仅是备了一点祭品,祭奠了一下先祖,就被官军给逮了去,虽然没有上刑,但也盘问查证了好几天才给放回来。
如今,居然有人在他们这个屯营里,公然祭祀一个他们闻所未闻的神灵,在震惊之余,众人对元始天尊,以及史道人一行的身份,便更加好奇了。
傍晚,屯里的男丁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在官军的“护送”下,回到了屯营当中。虽说工地上是管饭的,但是那一点定量,对于从事强度极高的体力劳动的男丁们来说,只能勉强果腹罢了。因此,回到家中后,各家都会拿出一点存粮,再给自家的汉子做一顿饭吃。
对于穷苦百姓而言,“食不言”之类的教诲,纯属放气,相反,在经历了一天的劳作之后,一家人聚在一起,边吃饭边拉一拉家长里短,才是他们惬意的生活。
在闲谈当中,家眷们将今天的奇异见闻,一一告诉了自家的汉子。而汉子在听说了这些逸闻之后,不由得心里痒痒起来,也想见识见识这伙奇怪的道士,以及他们所祭祀的“元始天尊”到底是什么样的神灵。
吃完饭之后,家家户户都开始收拾着,准备睡觉歇息了。穷苦人家往往连油都吃不起,又怎么能奢侈到有油灯来照明呢?所以,一到晚上,大家只有早早的上床睡觉一途。特别眼下正是隆冬,昼短夜长,天黑得早,而且天气寒冷,也没法像夏天那样,在外面乘一会凉,顺带再与左邻右舍闲聊几句。
然而,就在此时,众人突然发现,今天的夜空,似乎比往日有点亮。一些年长的人突然惊叫了起来:“不好,恐怕是哪里走水了吧?”
一时间,屋子里的人各个都慌乱了起来,赶忙穿好了衣服,来到院中。然而,在这一片纷乱当中,却始终没有听到警锣的声响。
按照里中的制度,如果哪家夜里遇盗或者走水了,可以敲响警锣来通知邻里救助,如果在邻里们不来救助,官府可以追究他们的罪责。相反,如果哪家走水之后,不及时敲锣警告邻里的话,这一家人也要被官府治罪的。
“唉,也不知是哪一家的人,如此的不晓事,走了水却没有敲警锣,回头说不定又要被官府抓去,好好查问一番,看他是不是与太平道有什么瓜葛了。”一位老者捋着胡须,喟然叹道。
“好像不太对劲呀!”老者的儿子说道:“如果真是走了水,就算那户人家忘了敲警锣,可是过了这么半天,也早该惊动屯里的官兵了啊?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
“莫非是有人反了?”媳妇闻言,在旁边插了一嘴,结果却被丈夫狠狠的一眼给瞪了回去。
屯民们虽然犹疑不定,但是没有屯营司马的命令,他们也不敢擅自出去查看。就在此时,一些屯民听到自家的柴扉被人拍响了,一个清亮的声音在门外说道:“我家史真人初到贵地,特来敦亲睦邻,请诸位乡亲到里社一聚。”
说完之后,那人便转身去了下一家,继续拍门通告。
屯民们听过之后,将信将疑,一些人怀疑这个史真人到底是什么来路,叫他们过去到底有什么目的;而另一些人则害怕出门之后,万一被官军逮住,说他们犯了宵禁怎么办?
最后,一些胆子大的人,决定过去看一看,因为官军既然允许这个史真人来屯营里居住,那么想来应史真人之邀,过去看上一眼,也不会有什么罪过。
众人来到里社附近之后,这才发现,那一道冲天的火光是从何而来的了。原来,在里社的院子中,高高的悬着近十盏明灯,那灯盏足有海碗般大小,里面少说也装了半斤菜油,灯芯比成年男子的大拇指都粗。屯民们见了,一个个咂舌不已,心道,莫非这位史真人,是一位土豪不成?
然而,当众人踟蹰着,你推我让的进到了院中之后,却发现正屋的檐下,站着一个身材高大的道士,身上穿着一件粗麻布制成的袍子,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奢华。
史道人朗声一笑,拱手道:“在下史邈,初来此地,承蒙乡亲们厚爱,前几日为我打扫庭院,我也没有什么能够谢大家的,只能摆一席便宴,请诸位乡亲来打个牙祭。只是,诸位乡亲日间还要出工,没有空闲,所以我只能在晚上设宴招待大家了。耽搁了乡亲们睡觉,我在这里先向大家谢罪了。”
说着,史道人便躬身向众人拜了下去。
第三十七章传教
曹操的这首诗,反应了他早年的政治理想,在诗中,他勾勒出了一个自己心目当中的“乌托邦”。
乌托邦,这是一个外来的词汇,原意是“不存在的地方”,是由十六世纪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学者托马斯-莫尔构想的一个理想国度,近代方才传入了中国,并被十分传神的翻译为“乌托邦”,乌者,子虚乌有也,托者,理想寄托也,邦者,国家也,整个意思连起来,就是“子虚乌有,用来寄托理想的国家”,既是原文的音译,又契合了原文的含义。
所以,在汉代,自然不会有“乌托邦”这个词。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就没有“乌托邦”式的理想。
《诗经-魏风-硕鼠》一诗当中,有这样几句诗:“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几句诗歌里反复提到的“乐土”、“乐国”、“乐郊”,其实就是中国古代人民心目当中的“乌托邦”,所以,刘照在设计正一道的“天国”概念时,用的是“平安乐土”这么一个概念,其中“平安”一词,是从《太平经》的“太平”二字而来,而“乐土”,自然就是从《硕鼠》一诗而来的了。
当然,如果说“乐土”等一系列概念,还只是普通大众心目中的一个初步而又模糊的构想的话,那么到了春秋时期,以儒、道、墨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于心目中理想国度的构想,可就具体得多了。
老子认为“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是他心目当中的理想国度;而庄子则认为,“人不为物役,天下大同”,是他心目当中的理想国度。总体上说,道家的理想国度,乃是上古三皇甚至三皇以前的时代。
墨家却说,理想的国度,首先要“任贤”,“国君者,国之仁人也”,“乡长者,乡之仁人也”,选出贤人来治理国家,然后再“尚同”,下级要服从上级,这样整个国家就再也没有纷争,可以团结一心,和睦相处了。显然,既然墨家认为国君要选择全国当中最贤明的人来担任,那么他们心目当中的理想制度,肯定是实施禅让制度的尧舜禹时代。
孔子虽然也推崇上古的制度,但是,孔子的主张,就比较现实了,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孔子看来,能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就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到了曹操这里,已经很难说他在《对酒歌》里描述的理想国,是属于哪一家的了。然而,其内容却显得更加接近现实,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一些“治世”,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时代,其社会状况,已经是非常接近曹操的诗歌当中所描述的景象了。
这就说明,曹操虽然也是一位胸怀大志,有理想的政治家,但是他的政治理想,却并不脱离现实,而是有着巨大的可操作性,可实现性。正是这种既有理想,又注重务实的精神,才让曹操在汉末乱世当中迅速崛起,奠定了中原的霸业。
随着时光的推移,一年一度的腊日,即将来临。虽然腊日大致上是在每年十一月的十五日至二十日之间,距岁末还有一段时日,但是其在汉代的地位,丝毫不亚于后世的大年三十。
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腊日的来临,被严格兼管起来的屯民,未免就有些怨言了。就在这个时候,史道人来了。
第一眼看到史道人的时候,卢植颇有些惊讶。之前卢植在洛阳也曾见过史道人几面,在他的记忆当中,史道人的衣着向来都是非常的华贵的,浑身上下,没有一件不是绫罗绸缎的衣服,看上去非富即贵,哪有一点修道之人的样子?
然而,如今出现在卢植眼前的史道人,穿着一件粗麻布缝制而成的皂色长袍,而且衣裾比平常的长袍要短一些,很明显,这样的装束,更便于在乡间活动。
卢植暗自点了点头,这样简朴的装束,看上去才像个修道之人,也更容让底下的屯民们接受。
史道人此行的目的,卢植已经从刘照的书信那里知晓了。说实话,身为大儒,卢植对宗教这一套,是非常反感的,只不过,他也知道,普通的百姓可不会讲究什么“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很容易被“妖言”所惑。
就拿眼下的这十余万屯民来说吧,他们基本上都是太平道的信众——谁让巨鹿郡是太平道的大本营呢?张角在这一地区传教的力度最广,可以说,家家户户都信奉太平道,一点都不夸张。区别仅仅在于,有些人信得深,所以直接跟着张角起事了,而有些人则信得浅一点,并没有跟随张角起事,只是后来被强行裹挟进去罢了。
所以,这十余万人之重的屯民,实在是埋在广宗城边的一颗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而对卢植等人而言,如果放松对屯民的管制的话,不仅原先潜藏在其中的太平道骨干分子,会乘机煽动闹事,恐怕就连其他地方的太平道教徒,也会想方设法的渗透进来罢?
然而,如果对屯民严加管制的话,又难免会引起屯民的怨言,长此以往,积怨太多的话,毫无疑问,许多原先对太平道并不死心塌地的屯民,也要因为怨恨,转而投向太平道的怀抱了。
就拿当下即将来临的腊日、正日来说吧,如果继续实行人身管制的话,屯民们亲人之间不得团聚,肯定要发出抱怨的。但是如果放松管制,准许他们在节日里,相互往来会面的话,又难保不会出什么事端。要知道,过节的时候,军营当中也要赐下酒肉,让离家在外的士卒欢庆、放松的,此时广宗地区的防备,无疑是最为脆弱的,如果被太平道乘机鼓动屯民,制造出一起暴乱来的话,那整个广宗地区,又将会乱成一团,最后应当如何收场,卢植都不敢去想。
因此,尽管卢植对“正一道教”也不怎么感冒,但是对于史道人的到来,他还是持欢迎态度的。
“史真人,弘农王在信中已经将你的来意,跟我详细的解释过了,我一定会全力配合你的行动。只是不知道,你有什么具体的计划?这里可有十余万的百姓,被分成了两百多个屯营,而你们一行,却只有十来个人,恐怕力有未逮吧?”卢植问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向天下之人宣讲正一大道,乃是莫大的功德,既非一时可成,亦非一人之力可成。因此,我想先在这里选定一两处屯营,宣讲教义,教化人心,等见了成效之后,再逐步推广到各营。”史道人胸有成竹的说道。
“既然如此,那我就将此时交托给孟德了。孟德如今身兼典农都尉之职,所有的屯营,都由他一人负责,史真人有什么事,尽管向孟德开口便是。”卢植道。
其实,到底选哪个屯营,史道人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因为这十余万屯民的身份太复杂了,而且在编制户籍的时候,也没法确定他们所说的籍贯、经历等等资料,就一定百分之百的是实话。所以,挑选什么太平道影响比较浅,潜藏的太平道骨干份子比较少的屯营,基本就是一句空话。
最终,史道人选择了一个在编制中名叫“贤良里甲字号”的屯营,开始了他的传教历程。
当然,选择这个屯营,并非是看重了“贤良”这两个字的彩头,而是贤良里的位置比较好,距离广宗城比较近,又处于各个屯营的中心位置,比较适合日后正一教的扩散传播。
带着身边的弟子,史道人在一队汉军骑兵的护送下,来到了贤良里甲字号屯营。
出发前,按照的卢植的意思,本想多派一些士兵前去保护史道人,因为不管怎么说,史道人都是秉持着刘照的使命而来的,可万万不能让他在广宗出什么事情。
但是史道人委婉的拒绝了,他此次前去传教,如果想要尽快获得屯民的信任的话,那就不能大张旗鼓,把自己的身份特殊化,特别是不能让屯民觉得,自己是“官府”派来的人。
即便这些屯民如今被官军管制的服服帖帖的,而且在分配了田地之后,他们的反抗心理,也急剧减弱了。但是,在他们内心里,对官府的抗拒和排斥,短时内是无法消除的,而且,因为有军事管制的存在,恐怕这种心理还会慢慢的加剧。所以,史道人绝不会摆出一副“钦差大臣”、“奉旨传教”的样子来。
到了贤良里的里门附近后,史道人示意随行护送的那队骑兵返回。领头的骑兵队正有些放心不下,但是看到史道人十分坚决的样子,也只好放弃了护送史道人进去的打算,但是,他仍然坚持,要在外面亲眼看到史道人进去了,才能放心离开。
史道人也不争执,跳下车后,他领着弟子,带着随身的行囊,徒步向贤良里行去。
对于贤良里甲字号的屯民来说,史道人的到来,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大的关注,只不过是在几天前,营中的女眷们被组织起来,将屯营里的一处残破的里社,打扫了一番而已。
这处里社原本祀奉的是荧惑,也就是火星。在东汉,人们认为荧惑是灾星,会给人间带来种种的灾难。当然,按照中国人的一贯习俗,对于凶神,也往往是要供奉起来,给他点好处,以求平安的。
里社当中的神位,早就被清理掉了。史道人先是分派好了各人居住的房屋,然后便在里社的正屋当中,摆好了元始天尊的牌位,开始祭祀。
屯营里留守的老弱妇孺们看到这个景象,纷纷好奇的走出屋子,远远的看热闹,当发现营中的官兵居然没有过来查问、喝止的时候,他们的胆子便更大了,渐渐的涌到了里社的周围,公然的驻足观看。
祭拜神灵的仪式,对于这些屯民们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乡间对各种神灵的祭祀,还是太平道对黄天的祭祀,他们都已经见惯了。只不过,这一回祭祀的神灵,他们却是闻所未闻,依稀听得叫什么元始天尊,也不知道是何方而来的神圣?
但是,不管这个元始天尊是何方来的神圣,他的身份非同小可,却是显而易见的。如今官府对于太平道查禁得十分严厉,别说是太平道本身,就连其他一些“非官方”的神灵,都受到了太平道的牵连,被官府给搂草打兔子,一股脑的封禁了。
更别说他们这些曾经“从贼”的百姓了。在屯营里,官军对太平道的提防,比起外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有些屯民仅仅是备了一点祭品,祭奠了一下先祖,就被官军给逮了去,虽然没有上刑,但也盘问查证了好几天才给放回来。
如今,居然有人在他们这个屯营里,公然祭祀一个他们闻所未闻的神灵,在震惊之余,众人对元始天尊,以及史道人一行的身份,便更加好奇了。
傍晚,屯里的男丁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在官军的“护送”下,回到了屯营当中。虽说工地上是管饭的,但是那一点定量,对于从事强度极高的体力劳动的男丁们来说,只能勉强果腹罢了。因此,回到家中后,各家都会拿出一点存粮,再给自家的汉子做一顿饭吃。
对于穷苦百姓而言,“食不言”之类的教诲,纯属放气,相反,在经历了一天的劳作之后,一家人聚在一起,边吃饭边拉一拉家长里短,才是他们惬意的生活。
在闲谈当中,家眷们将今天的奇异见闻,一一告诉了自家的汉子。而汉子在听说了这些逸闻之后,不由得心里痒痒起来,也想见识见识这伙奇怪的道士,以及他们所祭祀的“元始天尊”到底是什么样的神灵。
吃完饭之后,家家户户都开始收拾着,准备睡觉歇息了。穷苦人家往往连油都吃不起,又怎么能奢侈到有油灯来照明呢?所以,一到晚上,大家只有早早的上床睡觉一途。特别眼下正是隆冬,昼短夜长,天黑得早,而且天气寒冷,也没法像夏天那样,在外面乘一会凉,顺带再与左邻右舍闲聊几句。
然而,就在此时,众人突然发现,今天的夜空,似乎比往日有点亮。一些年长的人突然惊叫了起来:“不好,恐怕是哪里走水了吧?”
一时间,屋子里的人各个都慌乱了起来,赶忙穿好了衣服,来到院中。然而,在这一片纷乱当中,却始终没有听到警锣的声响。
按照里中的制度,如果哪家夜里遇盗或者走水了,可以敲响警锣来通知邻里救助,如果在邻里们不来救助,官府可以追究他们的罪责。相反,如果哪家走水之后,不及时敲锣警告邻里的话,这一家人也要被官府治罪的。
“唉,也不知是哪一家的人,如此的不晓事,走了水却没有敲警锣,回头说不定又要被官府抓去,好好查问一番,看他是不是与太平道有什么瓜葛了。”一位老者捋着胡须,喟然叹道。
“好像不太对劲呀!”老者的儿子说道:“如果真是走了水,就算那户人家忘了敲警锣,可是过了这么半天,也早该惊动屯里的官兵了啊?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
“莫非是有人反了?”媳妇闻言,在旁边插了一嘴,结果却被丈夫狠狠的一眼给瞪了回去。
屯民们虽然犹疑不定,但是没有屯营司马的命令,他们也不敢擅自出去查看。就在此时,一些屯民听到自家的柴扉被人拍响了,一个清亮的声音在门外说道:“我家史真人初到贵地,特来敦亲睦邻,请诸位乡亲到里社一聚。”
说完之后,那人便转身去了下一家,继续拍门通告。
屯民们听过之后,将信将疑,一些人怀疑这个史真人到底是什么来路,叫他们过去到底有什么目的;而另一些人则害怕出门之后,万一被官军逮住,说他们犯了宵禁怎么办?
最后,一些胆子大的人,决定过去看一看,因为官军既然允许这个史真人来屯营里居住,那么想来应史真人之邀,过去看上一眼,也不会有什么罪过。
众人来到里社附近之后,这才发现,那一道冲天的火光是从何而来的了。原来,在里社的院子中,高高的悬着近十盏明灯,那灯盏足有海碗般大小,里面少说也装了半斤菜油,灯芯比成年男子的大拇指都粗。屯民们见了,一个个咂舌不已,心道,莫非这位史真人,是一位土豪不成?
然而,当众人踟蹰着,你推我让的进到了院中之后,却发现正屋的檐下,站着一个身材高大的道士,身上穿着一件粗麻布制成的袍子,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奢华。
史道人朗声一笑,拱手道:“在下史邈,初来此地,承蒙乡亲们厚爱,前几日为我打扫庭院,我也没有什么能够谢大家的,只能摆一席便宴,请诸位乡亲来打个牙祭。只是,诸位乡亲日间还要出工,没有空闲,所以我只能在晚上设宴招待大家了。耽搁了乡亲们睡觉,我在这里先向大家谢罪了。”
说着,史道人便躬身向众人拜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