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新任郎中令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三国之最强皇帝最新章节!
第六十五章新任郎中令
拜祭完毕之后,刘照告辞还宫。上了车,没走几步,却听前面的卫士回报,由于人太多,车马拥挤,前方有两匹马靠在一起的时候,发生了厮斗,导致道路被堵塞住了,只能稍稍停顿一会。
刘照掀起了车帘,正想透一透气,却听到旁边的一辆车中,有一个人说道:“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今日一见,还真是声势绝伦啊。”
说话的人的语气中,明显带有不屑与轻蔑的意思,刘照听了,本来不以为意,心想也许是有人眼红袁家的权势,说几句酸话罢了。谁知接下来答话的那个人,却引起了刘照的注意。
车中另外的一个人缓缓言道:“袁氏的诸位先人,皆以德行清正,忠于职守闻名于世,到了如今,周阳公(指袁逢)还算是继承了祖上的品德,为人宽厚笃信,而次阳公(指袁隗)则不免徒有高名,为人庸碌。和你我同辈的这一代,袁伯温恂恂君子,尚有几分袁氏遗风,而袁本初、袁公路兄弟二人,却都是野心勃勃之辈,可惜又没有什么济世安民的才干,只知道依仗着家世资历,装腔作势,沽名钓誉。以我之见,日后祸乱天下的,非此二人莫属。”
这个声音听上去极为熟悉,可是刘照还是一时没想起来究竟是谁。
先前的那人笑道:“若论当今天下的英雄,除了你,还能有谁?孟德,扫平天下,治世安民的重任,就要靠你了。”
孟德?原来是曹操,怪不得声音有些熟悉。车中的曹操听到对方的称赞,也不谦逊,只是哈哈大笑。
刘照放下车帘,心想,此时的二袁兄弟,特别是袁绍,与曹操交情颇为深厚,曹操如此在背后说两人的“坏话”,确实有些不厚道。但是,曹操说错了吗?两人虽然不是什么废柴,但是说道济世安民,的确是没有半点本事,甚至,出身世家阀门的他们,有没有“济世安民”这个志向,都很难说。
袁绍的志向是什么呢?做当世的孟尝君、信陵君,交结天下的豪杰,但他的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名气、威望。所以,他才会做出“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的姿态,这就导致,一来聚集到他身边的,大多是徒有虚名,夸夸其谈之辈,二来,就算是收揽到了一些人才,却是“能聚人而不能用人”。
袁术的志向又是什么呢?虽然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而当皇帝也是他后来看到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之后才有的狂妄想法。但是从他目前的为人处事可以推断出,他大概是想依仗自己高贵的家世,一路高升,最后做到三公级别的高位,延续家族“四世三公”的美名,甚至是权倾一时,威震天下吧。
没有济世安民的志向也就罢了,偏偏他们的胆子还都很大,由于出身顶级阀门,他们对于皇权的态度,远不如一般人那么敬畏,在曹操尚且还在拿已经没有实权的皇帝当政治旗号来用的时候,他们兄弟两个,已经一个敢于私立皇帝,另一个敢于自己称帝了。
没有安定天下的志向,没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却野心勃勃,利欲熏心,这样的人,难道不是祸乱天下的罪魁祸首吗?
历史上,出主意引董卓入京的,是袁绍;攻入皇宫,借收捕阉党之名大开杀戒的,是袁术。董卓死后,兄弟二人连横合纵,各引党羽,相互攻杀,十余年之间,狼烟四起,生灵涂炭,使得华夏在黄巾之乱后,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浩劫。这期间,生产秩序被大大的破坏,就连二袁部下的士兵,也一度要一个靠吃桑葚度日,一个靠吃蛤蜊维生,可想而知,二人治下的百姓,又过得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呢?
不过袁绍好歹收揽了不少的人才,在兼并了河北四州之后,他也开始经营自己的领地,最后“兵强而食足”,成为了雄踞北方的霸主。而袁术,则是四面树敌,处处作死——最初到了南阳,本来南阳人口众多,是块好地盘,可惜他不修法度,只知道纵兵抢掠,百姓患之。就在这种不得民心的状态下,他还要连横合纵,与袁绍争雄,结果群雄大多依附袁绍,而和他结盟的,却只有远在天边、“远水不能救近渴”的公孙瓒和陶谦二人,这样一来,他的旁边,北有曹操,南有刘表,哪个都不是好惹的,最后他最大的倚仗孙坚在攻打刘表时战死,而他自己则被曹操打得大败,只能逃往淮南。此后的袁术,继续作死大业:孙策能征惯战,本来可以接替其父孙坚,成为袁术的一大臂助,可惜袁术却知不道珍惜,许诺孙策打下庐江后,就表奏其为太守,结果事后反悔,直接导致孙策从此与他离心离德,最终带着人马自立门户去了。之后觊觎徐州之地,攻打刘备,胁迫吕布,使得吕布对他心存忌惮,双方虽然几次结盟,但是貌合神离,面对共同的敌人曹操,始终不能合力抵抗,反而好几次破除了盟约,相互攻伐。就在这种四面树敌的环境中,袁术还要悍然称帝,把自己树成天下人靶子,最终一败涂地。在投靠袁绍的路途中,袁术想喝一口【蜜】【水】却不得,愤懑而死——就不知道他治下饿得“人相食”的百姓,临死前有渴求,会是一口【蜜】【水】吗?
这也是今天刘照没给袁术面子的原因了。你若好歹有点本事,那我也愿意礼贤下士一番,哪怕是当千金市骨呢!你若没有本事,但是态度好点,那也好说,我又不是陈登、阮籍【注一】,面子嘛,都是相互给的,大家斯抬斯敬,一团和气,也就过去了。可偏偏遇到袁术这种人,本事不大,脾气不小,又目中无人,真当刘照没有脾气么?
没过多久,前面的阻塞已经被排除,何咸一声吆喝,刘照的车驾又行动了起来。今日巧遇曹操,刘照不由得心中一动,之前认识曹操之后,刘照就一直想着怎么才能拉进两人之间关系。只不过弘农王府中的属官已经满员,刘照也没有办法将曹操转到自己门下任职。
如今,袁逢去世,袁基已经辞去职务,不日就要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了。因此,弘农王郎中令的位置,便暂时空缺了起来,或许正好可以请曹操来屈就此职?
曹操如今是议郎,品秩六百石,而王府郎中令品秩千石,请他来就任此职,也不算是委屈、俯就。就是不知道曹操是否愿意?
回到宫中,刘照拿定主意,先向刘宏禀报了此事。为了能让父亲对曹操有好感,更有可能答允此事,刘照特意提起,曹操的祖父乃是故中常侍、大长秋曹腾。
虽然曹腾在桓帝时期就已经故去,刘宏并未见过其人,但是曹腾为官谨慎,又一心为公,经常为国举荐贤能,更难得他为人大度,不记私仇,所以生前名气很大。
比如有一次,蜀郡太守借派遣郡吏去京师“上计”的机会,顺带给曹腾带了一封问候的书信,结果在过函谷关的时候,被益州刺史种皓把信件给搜了出来,并上告朝廷,说曹腾身为内侍,却交通外臣,应当治罪。汉桓帝认为,只有太守的来信,没有曹腾的回信,不足以说明曹腾交通外臣,所以就没有批准种皓的奏章。这事儿,要是换了其他的权阉,那可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小人报复从早到晚”,就要想方设法的打击报复种皓了。但是曹腾却赞扬种皓忠于职守,有节气。后来种皓升任司徒后,常对人说:“今日能成为三公,全靠曹常侍的恩德。”
刘宏自然知道曹腾的事迹。他宠信宦官,也知道自己身边的这些常侍,名声都不怎么好,所以有时候,他也不免叹气,觉得要是身边的内侍都像曹腾那样,岂不是既能托付诸般事务,让自己安心逸乐,又可以免得自己被物议所讥?
如今听到刘照举荐曹腾之孙出任弘农王郎中令,刘宏内心也是乐意的。他觉得自己的儿子拜师卢植、马日磾,又以士人子弟做伴读,未免太过亲近党人了,也让自己身边的一干亲信内侍觉得不安。如今以宦官的子孙担任臣属,正好可以缓和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刘宏二话不说,便准了刘照的奏请。
诏令一出,其他的人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不过袁绍便不免略微有些沉不住气,他积极养望,不就是为了坐涨身价,待价而沽么?如今小弟辈的曹操,居然被弘农王——未来的太子相中,收为臣属,而对于自己,弘农王虽然表现出一副看重、尊敬的姿态,却没有透露出一点招揽之意,这未免让袁绍觉得不平衡。不过,很快,他就安慰自己:或许是因为自己要守孝一年,无法出任此职的缘故吧?或许是弘农王对自己极为看重,觉得郎中令一职会屈贤吧?
第六十五章新任郎中令
拜祭完毕之后,刘照告辞还宫。上了车,没走几步,却听前面的卫士回报,由于人太多,车马拥挤,前方有两匹马靠在一起的时候,发生了厮斗,导致道路被堵塞住了,只能稍稍停顿一会。
刘照掀起了车帘,正想透一透气,却听到旁边的一辆车中,有一个人说道:“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今日一见,还真是声势绝伦啊。”
说话的人的语气中,明显带有不屑与轻蔑的意思,刘照听了,本来不以为意,心想也许是有人眼红袁家的权势,说几句酸话罢了。谁知接下来答话的那个人,却引起了刘照的注意。
车中另外的一个人缓缓言道:“袁氏的诸位先人,皆以德行清正,忠于职守闻名于世,到了如今,周阳公(指袁逢)还算是继承了祖上的品德,为人宽厚笃信,而次阳公(指袁隗)则不免徒有高名,为人庸碌。和你我同辈的这一代,袁伯温恂恂君子,尚有几分袁氏遗风,而袁本初、袁公路兄弟二人,却都是野心勃勃之辈,可惜又没有什么济世安民的才干,只知道依仗着家世资历,装腔作势,沽名钓誉。以我之见,日后祸乱天下的,非此二人莫属。”
这个声音听上去极为熟悉,可是刘照还是一时没想起来究竟是谁。
先前的那人笑道:“若论当今天下的英雄,除了你,还能有谁?孟德,扫平天下,治世安民的重任,就要靠你了。”
孟德?原来是曹操,怪不得声音有些熟悉。车中的曹操听到对方的称赞,也不谦逊,只是哈哈大笑。
刘照放下车帘,心想,此时的二袁兄弟,特别是袁绍,与曹操交情颇为深厚,曹操如此在背后说两人的“坏话”,确实有些不厚道。但是,曹操说错了吗?两人虽然不是什么废柴,但是说道济世安民,的确是没有半点本事,甚至,出身世家阀门的他们,有没有“济世安民”这个志向,都很难说。
袁绍的志向是什么呢?做当世的孟尝君、信陵君,交结天下的豪杰,但他的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名气、威望。所以,他才会做出“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的姿态,这就导致,一来聚集到他身边的,大多是徒有虚名,夸夸其谈之辈,二来,就算是收揽到了一些人才,却是“能聚人而不能用人”。
袁术的志向又是什么呢?虽然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而当皇帝也是他后来看到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之后才有的狂妄想法。但是从他目前的为人处事可以推断出,他大概是想依仗自己高贵的家世,一路高升,最后做到三公级别的高位,延续家族“四世三公”的美名,甚至是权倾一时,威震天下吧。
没有济世安民的志向也就罢了,偏偏他们的胆子还都很大,由于出身顶级阀门,他们对于皇权的态度,远不如一般人那么敬畏,在曹操尚且还在拿已经没有实权的皇帝当政治旗号来用的时候,他们兄弟两个,已经一个敢于私立皇帝,另一个敢于自己称帝了。
没有安定天下的志向,没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却野心勃勃,利欲熏心,这样的人,难道不是祸乱天下的罪魁祸首吗?
历史上,出主意引董卓入京的,是袁绍;攻入皇宫,借收捕阉党之名大开杀戒的,是袁术。董卓死后,兄弟二人连横合纵,各引党羽,相互攻杀,十余年之间,狼烟四起,生灵涂炭,使得华夏在黄巾之乱后,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浩劫。这期间,生产秩序被大大的破坏,就连二袁部下的士兵,也一度要一个靠吃桑葚度日,一个靠吃蛤蜊维生,可想而知,二人治下的百姓,又过得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呢?
不过袁绍好歹收揽了不少的人才,在兼并了河北四州之后,他也开始经营自己的领地,最后“兵强而食足”,成为了雄踞北方的霸主。而袁术,则是四面树敌,处处作死——最初到了南阳,本来南阳人口众多,是块好地盘,可惜他不修法度,只知道纵兵抢掠,百姓患之。就在这种不得民心的状态下,他还要连横合纵,与袁绍争雄,结果群雄大多依附袁绍,而和他结盟的,却只有远在天边、“远水不能救近渴”的公孙瓒和陶谦二人,这样一来,他的旁边,北有曹操,南有刘表,哪个都不是好惹的,最后他最大的倚仗孙坚在攻打刘表时战死,而他自己则被曹操打得大败,只能逃往淮南。此后的袁术,继续作死大业:孙策能征惯战,本来可以接替其父孙坚,成为袁术的一大臂助,可惜袁术却知不道珍惜,许诺孙策打下庐江后,就表奏其为太守,结果事后反悔,直接导致孙策从此与他离心离德,最终带着人马自立门户去了。之后觊觎徐州之地,攻打刘备,胁迫吕布,使得吕布对他心存忌惮,双方虽然几次结盟,但是貌合神离,面对共同的敌人曹操,始终不能合力抵抗,反而好几次破除了盟约,相互攻伐。就在这种四面树敌的环境中,袁术还要悍然称帝,把自己树成天下人靶子,最终一败涂地。在投靠袁绍的路途中,袁术想喝一口【蜜】【水】却不得,愤懑而死——就不知道他治下饿得“人相食”的百姓,临死前有渴求,会是一口【蜜】【水】吗?
这也是今天刘照没给袁术面子的原因了。你若好歹有点本事,那我也愿意礼贤下士一番,哪怕是当千金市骨呢!你若没有本事,但是态度好点,那也好说,我又不是陈登、阮籍【注一】,面子嘛,都是相互给的,大家斯抬斯敬,一团和气,也就过去了。可偏偏遇到袁术这种人,本事不大,脾气不小,又目中无人,真当刘照没有脾气么?
没过多久,前面的阻塞已经被排除,何咸一声吆喝,刘照的车驾又行动了起来。今日巧遇曹操,刘照不由得心中一动,之前认识曹操之后,刘照就一直想着怎么才能拉进两人之间关系。只不过弘农王府中的属官已经满员,刘照也没有办法将曹操转到自己门下任职。
如今,袁逢去世,袁基已经辞去职务,不日就要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了。因此,弘农王郎中令的位置,便暂时空缺了起来,或许正好可以请曹操来屈就此职?
曹操如今是议郎,品秩六百石,而王府郎中令品秩千石,请他来就任此职,也不算是委屈、俯就。就是不知道曹操是否愿意?
回到宫中,刘照拿定主意,先向刘宏禀报了此事。为了能让父亲对曹操有好感,更有可能答允此事,刘照特意提起,曹操的祖父乃是故中常侍、大长秋曹腾。
虽然曹腾在桓帝时期就已经故去,刘宏并未见过其人,但是曹腾为官谨慎,又一心为公,经常为国举荐贤能,更难得他为人大度,不记私仇,所以生前名气很大。
比如有一次,蜀郡太守借派遣郡吏去京师“上计”的机会,顺带给曹腾带了一封问候的书信,结果在过函谷关的时候,被益州刺史种皓把信件给搜了出来,并上告朝廷,说曹腾身为内侍,却交通外臣,应当治罪。汉桓帝认为,只有太守的来信,没有曹腾的回信,不足以说明曹腾交通外臣,所以就没有批准种皓的奏章。这事儿,要是换了其他的权阉,那可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小人报复从早到晚”,就要想方设法的打击报复种皓了。但是曹腾却赞扬种皓忠于职守,有节气。后来种皓升任司徒后,常对人说:“今日能成为三公,全靠曹常侍的恩德。”
刘宏自然知道曹腾的事迹。他宠信宦官,也知道自己身边的这些常侍,名声都不怎么好,所以有时候,他也不免叹气,觉得要是身边的内侍都像曹腾那样,岂不是既能托付诸般事务,让自己安心逸乐,又可以免得自己被物议所讥?
如今听到刘照举荐曹腾之孙出任弘农王郎中令,刘宏内心也是乐意的。他觉得自己的儿子拜师卢植、马日磾,又以士人子弟做伴读,未免太过亲近党人了,也让自己身边的一干亲信内侍觉得不安。如今以宦官的子孙担任臣属,正好可以缓和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刘宏二话不说,便准了刘照的奏请。
诏令一出,其他的人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不过袁绍便不免略微有些沉不住气,他积极养望,不就是为了坐涨身价,待价而沽么?如今小弟辈的曹操,居然被弘农王——未来的太子相中,收为臣属,而对于自己,弘农王虽然表现出一副看重、尊敬的姿态,却没有透露出一点招揽之意,这未免让袁绍觉得不平衡。不过,很快,他就安慰自己:或许是因为自己要守孝一年,无法出任此职的缘故吧?或许是弘农王对自己极为看重,觉得郎中令一职会屈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