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稻桑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宋成祖最新章节!
赵佶今年七十岁了。
人活七十古来稀,奈何这位却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半点没有老态。不只如此,去岁的时候,赵佶还给赵桓添了个小妹妹……而且还是高丽婢女生的,算是个混血。
对这种破事赵桓简直无话可说,足足大半年,赵桓都没搭理赵佶。
直到今天,十月初十,赵桓才准备了一桌御宴,算是给赵佶庆生。
宴席之上,赵佶倒是很健谈,“官家,这些年多在康国住着,听闻了不少议论,唯独这一次大举剿匪建省,议论最多。”
赵桓放下了手里的酒杯,微微沉吟,便叹道:“议论之中,怕是骂声不少吧?”
赵佶却是摇头,“官家,这回你可是想错了,大家伙都称赞官家圣明,霹雳手段,大宋焕然一新,恰如开天辟地,日月重光啊!”
儿子争气,当爹的心情自然好不少。
虽说眼前这对父子算是全天下最特殊的爷俩,但也没有完全超脱人伦……赵佶兴奋说着,他带来的多是康国商贾的态度。
这帮人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所谓江湖和庙堂,自古以来,就有两套规矩,一个是孔夫子定的,一个是盗跖定的……哪怕是法度严明的秦汉,朝廷也有照顾不到的地方,也就是江湖!
在商言商,也就是说往来运送货物,打点官府是必然的,打通江湖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还要聘请镖局,全程护航,才能顺利运送到位。
短了任何一处,都是不行的。
而经济学又告诉我们,每一处环节,都是成本。
其实弄懂了这些情况,也就明白了,古代的商人一定要依附官府,依附士大夫,一定要结成商邦,彼此守望互助。
甚至是在王朝更迭的时候,一定要下注行险,搏一个前程。
如果他们不做这些,只是在商言商,按照商人的逻辑去做经营,对不起,随便一个江湖人物,就能把他们给捏碎了。
不是想不想,是根本做不到,活不下去。
所以在一个前现代社会里,追求经济发展,财富增加,一定会出问题的,一如咱们的邻居阿三,他的那个社会结构,未必比大宋好到哪里去,在这样的国家里,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绝不是国富民强,恰恰相反,少部分人的快速发展,只会撕裂整个国家,前途无以为继……
如此看来,赵桓的剿匪行动,简直是开天辟地,领先好多国家上千年。
简直不夸奖都不行了。
清剿匪徒,消除匪患,重新划分地区,明确权责,建立行省……这是在干什么?
如果把大宋看成一个整体,那就是在打通奇经八脉,建立起一个单一的庞大市场。
物流畅通,没有关卡厘金,没有苛捐杂税,所过之处,上下如一。
要说从此再也没有任何阻碍,那是扯淡,毕竟适当打点,送点礼物,疏通关节,哪怕到了后世,也不能免俗。
但是从整体上而言,整个国家都通畅了。
没有南北差别,没有了区域限制,一片庞大的蓝海,赫然出现在了大宋商民百姓的面前!
作为顶级商人云集的康国,焉能不沸腾!
赵佶手舞足蹈,讲述着这帮人的喜悦之情。
市场骤然扩大,无穷无尽的财富,滚滚而来,赫然出现在眼前。
“官家,你知道这些年大宋的丝绸贸易,有多少数量吗?”
赵桓略沉吟,就道:“应该有二三百万匹吧?”
赵佶抓着胡须,呵呵一笑,“是四百五十万匹上下,其中三百万供应国内,还有一百五十万匹,要出口海外,或者贸易属国。”
赵佶随后又问了一句,“官家,你可知道,为什么只有这么多?”
赵桓又是一怔,这下子赵佶得意起来,侃侃而谈……其实三五百万匹的数字,延续相当长时间,哪怕到了明朝,中国的丝绸年产量也很难突破一千万匹。
之所以达不到,是因为穿得起丝绸的,也就是前面的百分之十,非富即贵,普通人哪来的财力。
所以大明多增加的丝绸,很多都是供应海外……为了卖给西洋商人五十万匹丝绸,改稻为桑,倒也说得过去。
另外一面,适合种植桑树的土地也就那么多,还要种粮食,总不能全都种桑树吧!
而且都种了桑树,势必蚕丝价格下降,影响丝绸的价值……
说到这里,基本就闭环了。
在壁垒重重的情况下,丝绸必须维持高价……因为只有价格够高,利润足够,才能经得起层层盘剥。
这个道理反过来讲,更加贴切一些,也就是说,古代的商业贸易条件,决定了轻薄昂贵的丝绸,才能通行全国,成为和黄金白银比肩的保值商品,这一点便是朝廷也是认的。
可是随着剿匪深入,关卡取消,市场洞开……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江南的丝绸工场都在大肆招收工人。
宋代的技术水平着实不低,在旺盛的需求之下,江南的工匠点了一项科技树……他们发明了水力大纺车,一次能纺三十二根线,尤其是靠着水力驱动,用不着工人。过去一天一个工人只能纺二斤线,水力纺车,一个晚上就能纺一百多斤,顶得上五十个工人干一天了。
赵桓微微皱着眉头,“水力纺车,能纺丝绸?”
赵佶突然笑了,“官家啊,你怎么糊涂了,水力纺车纺不了丝绸,却能让原来纺织麻布的工人去织丝绸啊!”
赵桓瞬间明白过来,敢情丝绸属于高档货,需要手工操作,其余的大路货却是可以用水力的,这也是劳动力合理调配了。
赵桓的嘴角不自觉上扬,竟然激动地站起来,在地上来回踱步,显得喜笑颜开,控制不住自己。
说实话,能看到赵官家如此失态,还真是少有的,尤其是这些年,就更是少见了。
可赵桓没法不高兴啊!
他讲了再多,费力气推动再多,只怕都赶不上这一次的变化明显。
庞大的单一市场形成了,商贾们窥见了巨大的商机,开始投资作坊工场,追求更高效率,水力纺车,应运而生……
这套剧本怎么如此熟悉啊?
莫非说属于大宋的工业发展模式出现了?
一想到这里,赵桓更加难以自制,也有些手舞足蹈了。
还在看笑话的赵佶有点害怕了,别是高兴糊涂了,那自己可就罪大恶极了。
“官家,这事固然值得高兴,可也不是没风险啊!”
这话打断了赵桓的思绪,让他从喜悦之中清醒过来。
“有什么不好的,只管说就是。”
赵佶深吸口气,其实按照他的立场,是不该提醒赵桓的,奈何到底是自己的儿子,不能看着他吃亏。
“官家,作坊越来越大了,工人越来越多了,需要的生丝也就越来越多,然后……”赵佶顿了一下,没有继续说。
可赵桓何等精明,而且这也是他熟悉的戏码。
“所以就要改稻田为桑田吗?”
“没,没到那一步。”赵佶忙道:“我就是听人抱怨,说农户的生丝质量不好,良莠不齐。收上来乱七八糟的生丝,织出来的丝绸就不好。”
赵桓翻了翻眼皮,轻蔑笑道:“那他们是什么意思?想要朝廷怎么办?”
“有人打算,希望朝廷能放松土地控制,准许桑田扩大范围,可以,可以多租用一些土地。”
赵桓嘴角上翘,呵呵冷笑道:“不就是想兼并土地吗?朕又不是听不出来。”
赵佶干笑了两声,作为一个当了二十多年皇帝的人,赵佶也懂这些事情。
怎么说呢,有人要赚钱,自然不能挡人家的财路。可问题是一旦开了个口子,兼并兴起,赵桓这十几年忙活什么啊?
除了他之外,还有李纲、吕颐浩、赵鼎,这三代宰相,兢兢业业,熬干了心血,不就是在恢复均田,打牢地基吗?
这时候因为商业发展,因为需要更多原料,就要破坏均田的根基,政事堂肯定不会答应的。
只不过政事堂能抵挡一时,终究抵挡不了一世。
“官家,我琢磨着,这些商人得陇望蜀,贪得无厌。不搭理他们就是了,用不着大动干戈,兴师动众的!”
赵桓突然笑了,弄得赵佶有些莫名其妙。
“放心吧,这帮人只是求财,我还不至于大开杀戒……更何况要创造更多的财富,要让百姓过得更好,也离不开他们。这帮人还是有用的。”赵桓笑容和煦,十分灿烂。
可赵佶听在耳朵里,竟有些不寒而栗,这个逆子说一套干一套,也不是一次两次的,那些商人只怕要自求多福了。
不过赵佶这一次是失算了,因为赵桓有了更稳妥的算盘。
转过天,赵桓就把首相赵鼎请了过来。
“朕的意思,是要推动农户合作……让他们联合起来,按照标准,统一养蚕缫丝,保证生丝质量。”
赵桓说完之后,赵鼎竟然良久不语,显得很困惑。
赵桓主动探身,询问道:“赵相公,你是不是觉得,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均田,给百姓一块土地,现在又要让大家联合,万一出现了兼并,岂不是前功尽弃?”
赵鼎点头,“官家睿智,臣是有这个意思。自古以来,男耕女织,老百姓也常说,三十亩地一头牛,如此百姓便可以安居乐业,不饥不寒。这些年来,大半百姓都能填饱肚子,到了这一步,又何必继续折腾,臣着实想不通!”
赵桓深深吸口气,丝毫不意外。
虽然是士人精英,聪明才智,非同小可。
但到底还有时代局限,赵鼎的理想世界,还是离不开三代之治。
给百姓一块土地,不乱收苛捐杂税,没有官吏欺凌百姓,连土匪顽疾都给解决了。
还有什么好费力气的?
“赵卿,咱们不止一次讨论过备荒的事宜,你以为备荒的核心,又在哪里?”
赵鼎略思忖,就道:“应该在富民!”
“对!”赵桓肯定道:“老百姓的家底厚了,抵御风险的本事也就更强了,放在国家上,就是要有更多的商品财富。能生产更多更好丝绸,这种事情,如何能放弃?”
赵桓语气笃定,治国这么多年,他也有了很多体悟,国力的强悍与否,并不在财富多少,或者说货币财富,并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力量。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最根本的还是工农业生产总值,是物质财富的多少。
不然光是印票子,肯定不行的。
当然了,凡事也没有绝对,也有国家靠着印票子,满世界吸血,过着寄生虫的生活,舒舒服服,好似神仙。
可有一点别忘了,绿票子的背后,可是遍及四海的航母编队,是多达几千枚的核弹头,这才是一切的根本。
总而言之,要战胜匪帮,不被肆意剥削压榨,敲骨吸髓,就要强大武力,只有足够实力,迫使匪帮放弃掀桌子的冲动,一切才有的谈,否则谈成了,也是一纸可以随时推翻的空文。
“官家,道理如此,奈何粮食能吃,丝绸可不能吃……一旦那些商贾大户实力增加,到头来破坏均田,压榨百姓,自不必说。就算是百姓联合起来,也必然有人在里面挑头。保不齐过些日子,又会出现一群新的士大夫,官家不可不防!”
赵鼎所讲,一点不错。
可摆在赵桓面前的局面也很简单,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就在那里,不管他怎么折腾,都是有上限的。
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往上走,拿出新的技术,提升效率,往工业化之路上走。
“赵相,防范未然是情理之中。只不过朕以为一味禁绝,未必是好事。真正重要的还是落在教化上面。”
“教化?”
“对!”赵桓道:“咱们要给百姓提供便利,让他们明白什么事工业生产,让他们明白科技发明。就连熬些进入工厂的工人,朝廷也需要帮着他们进行培训,提升能力……至少让他们明白,进入工厂,并不是卖身给了有钱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权利。”
赵桓讲了许多,赵鼎听懂了,却还是犹豫迟疑。
最终君臣商定,只是在杭州一带,做一个试验田,在没有确切办法的时候,不要贸然推开。
赵桓欣然答应,只不过很显然,赵鼎这个年纪的人,已经有点跟不上了……
赵佶今年七十岁了。
人活七十古来稀,奈何这位却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半点没有老态。不只如此,去岁的时候,赵佶还给赵桓添了个小妹妹……而且还是高丽婢女生的,算是个混血。
对这种破事赵桓简直无话可说,足足大半年,赵桓都没搭理赵佶。
直到今天,十月初十,赵桓才准备了一桌御宴,算是给赵佶庆生。
宴席之上,赵佶倒是很健谈,“官家,这些年多在康国住着,听闻了不少议论,唯独这一次大举剿匪建省,议论最多。”
赵桓放下了手里的酒杯,微微沉吟,便叹道:“议论之中,怕是骂声不少吧?”
赵佶却是摇头,“官家,这回你可是想错了,大家伙都称赞官家圣明,霹雳手段,大宋焕然一新,恰如开天辟地,日月重光啊!”
儿子争气,当爹的心情自然好不少。
虽说眼前这对父子算是全天下最特殊的爷俩,但也没有完全超脱人伦……赵佶兴奋说着,他带来的多是康国商贾的态度。
这帮人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所谓江湖和庙堂,自古以来,就有两套规矩,一个是孔夫子定的,一个是盗跖定的……哪怕是法度严明的秦汉,朝廷也有照顾不到的地方,也就是江湖!
在商言商,也就是说往来运送货物,打点官府是必然的,打通江湖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还要聘请镖局,全程护航,才能顺利运送到位。
短了任何一处,都是不行的。
而经济学又告诉我们,每一处环节,都是成本。
其实弄懂了这些情况,也就明白了,古代的商人一定要依附官府,依附士大夫,一定要结成商邦,彼此守望互助。
甚至是在王朝更迭的时候,一定要下注行险,搏一个前程。
如果他们不做这些,只是在商言商,按照商人的逻辑去做经营,对不起,随便一个江湖人物,就能把他们给捏碎了。
不是想不想,是根本做不到,活不下去。
所以在一个前现代社会里,追求经济发展,财富增加,一定会出问题的,一如咱们的邻居阿三,他的那个社会结构,未必比大宋好到哪里去,在这样的国家里,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绝不是国富民强,恰恰相反,少部分人的快速发展,只会撕裂整个国家,前途无以为继……
如此看来,赵桓的剿匪行动,简直是开天辟地,领先好多国家上千年。
简直不夸奖都不行了。
清剿匪徒,消除匪患,重新划分地区,明确权责,建立行省……这是在干什么?
如果把大宋看成一个整体,那就是在打通奇经八脉,建立起一个单一的庞大市场。
物流畅通,没有关卡厘金,没有苛捐杂税,所过之处,上下如一。
要说从此再也没有任何阻碍,那是扯淡,毕竟适当打点,送点礼物,疏通关节,哪怕到了后世,也不能免俗。
但是从整体上而言,整个国家都通畅了。
没有南北差别,没有了区域限制,一片庞大的蓝海,赫然出现在了大宋商民百姓的面前!
作为顶级商人云集的康国,焉能不沸腾!
赵佶手舞足蹈,讲述着这帮人的喜悦之情。
市场骤然扩大,无穷无尽的财富,滚滚而来,赫然出现在眼前。
“官家,你知道这些年大宋的丝绸贸易,有多少数量吗?”
赵桓略沉吟,就道:“应该有二三百万匹吧?”
赵佶抓着胡须,呵呵一笑,“是四百五十万匹上下,其中三百万供应国内,还有一百五十万匹,要出口海外,或者贸易属国。”
赵佶随后又问了一句,“官家,你可知道,为什么只有这么多?”
赵桓又是一怔,这下子赵佶得意起来,侃侃而谈……其实三五百万匹的数字,延续相当长时间,哪怕到了明朝,中国的丝绸年产量也很难突破一千万匹。
之所以达不到,是因为穿得起丝绸的,也就是前面的百分之十,非富即贵,普通人哪来的财力。
所以大明多增加的丝绸,很多都是供应海外……为了卖给西洋商人五十万匹丝绸,改稻为桑,倒也说得过去。
另外一面,适合种植桑树的土地也就那么多,还要种粮食,总不能全都种桑树吧!
而且都种了桑树,势必蚕丝价格下降,影响丝绸的价值……
说到这里,基本就闭环了。
在壁垒重重的情况下,丝绸必须维持高价……因为只有价格够高,利润足够,才能经得起层层盘剥。
这个道理反过来讲,更加贴切一些,也就是说,古代的商业贸易条件,决定了轻薄昂贵的丝绸,才能通行全国,成为和黄金白银比肩的保值商品,这一点便是朝廷也是认的。
可是随着剿匪深入,关卡取消,市场洞开……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江南的丝绸工场都在大肆招收工人。
宋代的技术水平着实不低,在旺盛的需求之下,江南的工匠点了一项科技树……他们发明了水力大纺车,一次能纺三十二根线,尤其是靠着水力驱动,用不着工人。过去一天一个工人只能纺二斤线,水力纺车,一个晚上就能纺一百多斤,顶得上五十个工人干一天了。
赵桓微微皱着眉头,“水力纺车,能纺丝绸?”
赵佶突然笑了,“官家啊,你怎么糊涂了,水力纺车纺不了丝绸,却能让原来纺织麻布的工人去织丝绸啊!”
赵桓瞬间明白过来,敢情丝绸属于高档货,需要手工操作,其余的大路货却是可以用水力的,这也是劳动力合理调配了。
赵桓的嘴角不自觉上扬,竟然激动地站起来,在地上来回踱步,显得喜笑颜开,控制不住自己。
说实话,能看到赵官家如此失态,还真是少有的,尤其是这些年,就更是少见了。
可赵桓没法不高兴啊!
他讲了再多,费力气推动再多,只怕都赶不上这一次的变化明显。
庞大的单一市场形成了,商贾们窥见了巨大的商机,开始投资作坊工场,追求更高效率,水力纺车,应运而生……
这套剧本怎么如此熟悉啊?
莫非说属于大宋的工业发展模式出现了?
一想到这里,赵桓更加难以自制,也有些手舞足蹈了。
还在看笑话的赵佶有点害怕了,别是高兴糊涂了,那自己可就罪大恶极了。
“官家,这事固然值得高兴,可也不是没风险啊!”
这话打断了赵桓的思绪,让他从喜悦之中清醒过来。
“有什么不好的,只管说就是。”
赵佶深吸口气,其实按照他的立场,是不该提醒赵桓的,奈何到底是自己的儿子,不能看着他吃亏。
“官家,作坊越来越大了,工人越来越多了,需要的生丝也就越来越多,然后……”赵佶顿了一下,没有继续说。
可赵桓何等精明,而且这也是他熟悉的戏码。
“所以就要改稻田为桑田吗?”
“没,没到那一步。”赵佶忙道:“我就是听人抱怨,说农户的生丝质量不好,良莠不齐。收上来乱七八糟的生丝,织出来的丝绸就不好。”
赵桓翻了翻眼皮,轻蔑笑道:“那他们是什么意思?想要朝廷怎么办?”
“有人打算,希望朝廷能放松土地控制,准许桑田扩大范围,可以,可以多租用一些土地。”
赵桓嘴角上翘,呵呵冷笑道:“不就是想兼并土地吗?朕又不是听不出来。”
赵佶干笑了两声,作为一个当了二十多年皇帝的人,赵佶也懂这些事情。
怎么说呢,有人要赚钱,自然不能挡人家的财路。可问题是一旦开了个口子,兼并兴起,赵桓这十几年忙活什么啊?
除了他之外,还有李纲、吕颐浩、赵鼎,这三代宰相,兢兢业业,熬干了心血,不就是在恢复均田,打牢地基吗?
这时候因为商业发展,因为需要更多原料,就要破坏均田的根基,政事堂肯定不会答应的。
只不过政事堂能抵挡一时,终究抵挡不了一世。
“官家,我琢磨着,这些商人得陇望蜀,贪得无厌。不搭理他们就是了,用不着大动干戈,兴师动众的!”
赵桓突然笑了,弄得赵佶有些莫名其妙。
“放心吧,这帮人只是求财,我还不至于大开杀戒……更何况要创造更多的财富,要让百姓过得更好,也离不开他们。这帮人还是有用的。”赵桓笑容和煦,十分灿烂。
可赵佶听在耳朵里,竟有些不寒而栗,这个逆子说一套干一套,也不是一次两次的,那些商人只怕要自求多福了。
不过赵佶这一次是失算了,因为赵桓有了更稳妥的算盘。
转过天,赵桓就把首相赵鼎请了过来。
“朕的意思,是要推动农户合作……让他们联合起来,按照标准,统一养蚕缫丝,保证生丝质量。”
赵桓说完之后,赵鼎竟然良久不语,显得很困惑。
赵桓主动探身,询问道:“赵相公,你是不是觉得,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均田,给百姓一块土地,现在又要让大家联合,万一出现了兼并,岂不是前功尽弃?”
赵鼎点头,“官家睿智,臣是有这个意思。自古以来,男耕女织,老百姓也常说,三十亩地一头牛,如此百姓便可以安居乐业,不饥不寒。这些年来,大半百姓都能填饱肚子,到了这一步,又何必继续折腾,臣着实想不通!”
赵桓深深吸口气,丝毫不意外。
虽然是士人精英,聪明才智,非同小可。
但到底还有时代局限,赵鼎的理想世界,还是离不开三代之治。
给百姓一块土地,不乱收苛捐杂税,没有官吏欺凌百姓,连土匪顽疾都给解决了。
还有什么好费力气的?
“赵卿,咱们不止一次讨论过备荒的事宜,你以为备荒的核心,又在哪里?”
赵鼎略思忖,就道:“应该在富民!”
“对!”赵桓肯定道:“老百姓的家底厚了,抵御风险的本事也就更强了,放在国家上,就是要有更多的商品财富。能生产更多更好丝绸,这种事情,如何能放弃?”
赵桓语气笃定,治国这么多年,他也有了很多体悟,国力的强悍与否,并不在财富多少,或者说货币财富,并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力量。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最根本的还是工农业生产总值,是物质财富的多少。
不然光是印票子,肯定不行的。
当然了,凡事也没有绝对,也有国家靠着印票子,满世界吸血,过着寄生虫的生活,舒舒服服,好似神仙。
可有一点别忘了,绿票子的背后,可是遍及四海的航母编队,是多达几千枚的核弹头,这才是一切的根本。
总而言之,要战胜匪帮,不被肆意剥削压榨,敲骨吸髓,就要强大武力,只有足够实力,迫使匪帮放弃掀桌子的冲动,一切才有的谈,否则谈成了,也是一纸可以随时推翻的空文。
“官家,道理如此,奈何粮食能吃,丝绸可不能吃……一旦那些商贾大户实力增加,到头来破坏均田,压榨百姓,自不必说。就算是百姓联合起来,也必然有人在里面挑头。保不齐过些日子,又会出现一群新的士大夫,官家不可不防!”
赵鼎所讲,一点不错。
可摆在赵桓面前的局面也很简单,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就在那里,不管他怎么折腾,都是有上限的。
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往上走,拿出新的技术,提升效率,往工业化之路上走。
“赵相,防范未然是情理之中。只不过朕以为一味禁绝,未必是好事。真正重要的还是落在教化上面。”
“教化?”
“对!”赵桓道:“咱们要给百姓提供便利,让他们明白什么事工业生产,让他们明白科技发明。就连熬些进入工厂的工人,朝廷也需要帮着他们进行培训,提升能力……至少让他们明白,进入工厂,并不是卖身给了有钱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权利。”
赵桓讲了许多,赵鼎听懂了,却还是犹豫迟疑。
最终君臣商定,只是在杭州一带,做一个试验田,在没有确切办法的时候,不要贸然推开。
赵桓欣然答应,只不过很显然,赵鼎这个年纪的人,已经有点跟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