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放眼未来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
章武元年的在纷纷扬扬中落下帷幕。
到了年末,关羽和张飞回了一趟洛阳,虽然满朝文武并没有齐聚,但这个新年还是过得很美满。
朝廷上下一切都井井有条,各地官员改制的推动也都一切进行的很顺利。
不顺利是不可能的事情,打下来的地盘除了少数官员可以用之外,大多数官员如冀州、关中、南阳等地各县县令,都被罢黜。
换上来的都是青州出来的官吏,这些人早就熟悉了青州制度,上任之后各司其职,正副县令和正副县丞管民生经济农业,尉院、大理院、都察院管法制,政法分离,推动各地方发展。
汉朝的地方其实没有后世那么复杂,主要是现在地方大,人口少,一县几万人,矛盾和纠纷就比较少。土地多,大量流民得到安置,被分配田地,就没有生存问题。
地方上的问题更多的往往是治安和治理,汉人武德充沛,民生彪悍,游侠气息浓重,有的时候持械斗殴,闹起来可能是村子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这就十分考验各地县尉、大理院院长和都察院院长的能力。
治理方面便是引水灌溉的问题,田地可能不少,但水源并不稳固,特别是小冰河时期,冬天和夏季容易水流干涸,这就要考验地方县令和县丞的治理水平。
像陈登当初在徐州治理农田,就大量开垦水渠,而挖建水渠也是一门本事,光在学宫里学理论知识肯定是不行的,要有实践的本领。
好在刘备也没有愚昧到把所有县郡级官员都换掉,让那些刚刚毕业的泰山学宫毕业生去当官,他派遣的都是毕业比较早,在青州政务台、青州各县地方担任多年下层官吏。
比如之前是在各县担任县尉、副县尉、大理院院长、副院长、都察院院长、副院长、吏治院院长、副院长这些县级的中层官员,就多会被调去其它州郡县。
而之前青州各县的有秩、六部吏、乡长、下级的公检法御属以及各级别的曹掾、曹史等低级官员,就多被调去其它州郡县衙担任中级官员。
陈暮目前尚未进行九品改制,官员品秩依旧遵循东汉常例的以每月俸禄多少粮食来计算成多少石,官员等级制度不算明显。
因此在章武二年春天,陈暮正式主持九品改制制度,将官员分为九品二十个等级,以此明确上下级的制度划分。
当然。
也许有人会奇怪,九品不应该是十八个等级吗?
为什么是二十个等级。
原因很简单,最下层的两级是吏,并不算入九品制度当中,相当于普通办事员和科员。
就好像你考上了公务员并不算官,只有当上股长科长之类的职务才算正式有权力的官员是一个道理。
第二十级和第十九级便是各乡佐吏、各州郡底层公务员,包括如今的各县尉下属的门曹兵丁,在汉朝这些人往往都被当成官兵,明清以后称之为三班衙役。
这种人的地位很低,在明清时期几乎等同于罪犯。而且也没有任何收入,往往需要靠敲诈商家、勒索娼妓屠户来维持生计,被称之为规费。
但陈暮很清楚,他们的作用其实就是警察,如果把维护治安的人看作是罪犯,那这个地方的治安形势就可想而知有多糟。
像明清时期,三班衙役在地方上可以说是一大害,压迫底层百姓,收受贿赂,包庇罪犯,制造冤假错案无数。
因此提高门曹兵丁的地位,将他们放入吏员的行列当中,让他们不被歧视,有上升空间势在必行。
很多人以为明清时期官衙机构简练,一个县只有县令、县丞、县尉、主薄、巡检、教谕等等不到10多个有品级的官员,好像看起来人数不多。
但这是没有算吏员的,六部户曹、三班衙役、地方巡视,一个数万人口的县,数百名吏员,上千名衙役是常有的事。
清代曾任四川巴县知县的刘衡记载,他到巴县上任时,衙役竟有7000人之多,都快能组建军队了。
所以真正的简练机构,并不是看表面上有几个当官的,而是要明确公务员人数。
像现在青州因为广纳流民,一个大县十万人都有。
但包括各乡佐吏、底层斗食、三班差捕、各部曹吏以及大理院、都察院、吏治院的普通吏员在内,总共也就三四百名公务员。即便加上人手不足时雇佣的事业编,也不足千人。
十万人的治理只有数百名行政人员,官民比例大概是1比100多。
这样的官民比例算是比较少的,别看历史上唐宋时期官民比例是1比3000和1比1500,但那是不算吏员的,算上吏员,那宋朝的官民比例就可能会达到1比10,远远超出了历代所有公务员的比例。
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明确职责划分,提高公务员待遇,将各级职权进行系统性分类。什么部门的公务员管什么部门的公务员事情,其实远比一个草台班子,然后招募几百上千衙役治理地方,让一个县的百姓没有任何规划地野蛮生长强得多。
至少目前大汉的一个县令,直属于他的公务员并不算多。但这些公务员遍布这个县的各乡村,了解百姓的需求,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陈暮之前在青州的时候写过很多本关于如何当好公务员的书籍,简单来说,治理地方强调的第一件事就是民生,先管好百姓的肚子,再借用地方发展的优势,如产粮区,可以优势发展农业。靠近矿区,可以组织矿产,邻近海边就大力发展渔业。
种田的种田,挖矿的挖矿,砍树的砍树,打渔的打渔。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求发家致富,只希望能够让目前的百姓不用担心一日三餐。等将来国家大力发展运输业,修建水泥路和火车的时候,再考虑致富的事情。
至于生态环境?
除了黄河沿岸不准大量砍伐树木以外,其它地区,没有任何保护性措施。
在人类的生存问题面前谈生态,那就是一个笑话。
吏员之上的官员们和明清九品以及后世的官员差不多,如八九品对应股科级,六七品对应县处级,四五品对应市厅级,二三品对应高官,一品自然是国级。
像一个普通县的县令、县丞相当于县高官和县长,县令是从六品,县丞是七品。如果是人口较多的大县,县令就是六品,县丞是从六品。
还有两名主簿、县尉、大理院院长、都察院院长、吏治院院长、教谕等都是从七品或者七品,相当于两名副县长、公安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政法委、教育局长等,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职能。
在他们下面的副县尉、副院长、副教谕,自然就是从七品到八品,然后就是从八品到从九品之间底层官吏,如各部门下属的主事、曹吏、曹掾等,分门别类,各自都对应自己职权。
汉朝是有大小县区分的,大县像洛阳县,人口几十万,县令自然不能用一般品级来算,就必须提高品级。
比如当时的划分是大县县令秩千石,如洛阳县令、汤沐邑令、道令等。
中县县令是六百石,小县县令则四百石,县令叫县长。
所以一一对应的话,就得提高大县县令的品秩,一县人口超过二十万,便称之为县令,品级为从五品,对应副厅级。比如现在的青州临淄城,人口都已经四十多万,县令的品秩自然要高。
人口超过十万的大县的县令名称改为知县,六品,对应的正处级。像冀州和青州就有不少县城人口突破了十万大关,因此这样的大县在朝廷治下还是很多。
人口低于十万的普通县县令名称叫做县长,从六品,对应的副处级。这样的县是最多的,也是最普遍的县级城市。
至于洛阳令,四品,相当于正厅级。他的直属上司则是司隶校尉,二品,部长级。
当然。
所谓的股科级、县处级、市厅级、高官、国级只是陈暮自己方便理解,真正的实际情况还是跟后世有很大差别。
比如说一个六品县令对应正处级,从六品县丞对应副处级,八品副县尉和从八品有秩乡长对应科级和副科级,九品亭长和从九品佐吏斗食对应股级和副股级,那么七品和从七品又对应什么呢?
所以只是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并不是说官员制度完全套用后世。
包括陈暮改革九品,也是在往唐朝方向进步,一步一步先改革到大部制,再往明清政治制度发展,而不是一口吃成胖子,直接照搬后世的制度过来。
只不过中华文明一直没有断绝,官员上下级制度到唐宋就已经趋于比较完善,到明清时到达巅峰。因此在某种形式上来看,明清九品制度和后世公务员二十级制度有些像而已。
地方官员制度进行改革,州郡同样也是如此,各部门都有州郡级直属上官,司法、教育、刑事、军事、交通、建造、农业、监管、税务都形成了各自的体系。
各级官员都受到本系统以及地方长官的双重领导,比如一个县的县尉,既受到郡国中尉的管辖,也受到县令、县丞以及吏治院的三重监督,比较大的避免了某些官员滥用职权的问题。
虽然小患还是不可避免,但至少要比明清时期那种黑暗的官场好很多。
《水浒传》里记载的官场黑暗讽刺的可不止是大宋,同样也有大量元末明初很多官场状况。
一个县令只手遮天,破家灭门,地方上官官相护,与豪强权钱交易,百姓怨声载道,却连发声的地方都没有。自古以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因此分减少地方官员的权力,明确官员的职责就很有必要。
而且现在这个时代正是这么做的最好时机,人口少,一个县就这么点人,乡里乡亲发生点什么大家都知道,方便治理的同时,监管也容易到位。
在县级以上,州郡级的长官基本都在三到五品之间,一名州牧最高也就是正三品,但也有例外,如司隶校尉作为掌管司隶六郡的高级官员,其品秩就类比九卿,达到正二品,至于三公和大将军,则为从一品。
正一品便是太师、太傅、太保,属于名誉型品秩,所以实权官员到从一品基本就是到头。至于其余还有大量名誉型散官职务就不用赘述,朝廷改制的目的,便是在往唐宋时期一步步推进。
另外除了官员改制以外,还有行政区域改制。大汉十三州,一州的面积非常大,像扬州就涵盖了后世的安徽、江苏以南的一部分,以及福建、江西、浙江三省的全境。
还有荆州包含了湖北和湖南两省,益州包含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广西和缅甸的一部分,凉州也差不多,一州之地,包含了后世的好几个省份。
因此重新划定行政区域,进行地理地质勘察,就变得十分有必要。
事实上陈暮这样做并非无的放矢,大汉的行政划分过于笼统,导致州郡长官的权力很大。一个州拥有巨大的地盘,州牧形同诸侯。而地盘大,就不容易治理,并且还会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
所以曹魏时期,就有过行政划分,增添司州,将原来的河东郡一分为二,加平阳郡,自此曹魏司隶变成司州。
又增添雍州,把现在属于司隶的关中地区,以及凉州以南的北地郡、安定郡、汉阳郡、陇西郡、武都郡等五郡并入其中,变成一个大州,从此关中地区又称雍凉。
像这样的改制历朝历代还有无数,往往大规模改制都是发生在旧的时代破灭,新的时代诞生。
汉朝州郡县,唐朝道州县,宋朝路州县,明朝两京十三布政司,乃至于我国开国时期的各省跟后来的二十多个省份完全不同,也都是这样不断划分所致。
因此合理的改制一定是有它的用意,比如陈暮现在之所以着手改制,就是在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
而且他打算继续沿用州郡县制度,只是名义上是州郡县,实际上其实跟省市县没什么区别。并且缩小各州郡县的行政区域,合理规划各地面积,包括各地的人口、农业、经济也都要重新进行统筹。
不过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解决,因此目前陈暮并没有搞一刀切,而是一步一步来,先让青州地质学院的专业人士勘探地形,描绘各地的地图。
整个过程也才是刚刚开始,甚至连目前已经全面占领的三韩半岛都没有正式并入这个行政系统,只是增添了马韩、弁韩、辰韩三郡而已。
未来也许要十几年乃至于几十年的时间才会把整个大汉十三州一百多个郡一千多个县,重新划分完。
并且随着大汉的面积越来越大,所辖的州郡县也会越来越多。
只是一口吃不成胖子,陈暮所有的规划都是在给未来做打算,除了九品改制以外,大的改制并没有,行政规划仅仅只是勘探地图一个起步,提高生产力目前仅有推广占城稻一项,工业革命更是连起步都不算。
然而人如果一直拘泥于眼前,不放眼未来的话,那么等到将来天下平定再开始做,显然会晚很多。明明很多事情可以一边打天下一边去对未来进行憧憬,又何必要按部就班呢?
一步一个脚印肯定是没错的,但至少你得明确方向,否则一步一个脚印,如果走错了歪路,到最后也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逃脱不了封建王朝的宿命而已。
陈暮的眼光,比谁都看得更长远。
章武元年的在纷纷扬扬中落下帷幕。
到了年末,关羽和张飞回了一趟洛阳,虽然满朝文武并没有齐聚,但这个新年还是过得很美满。
朝廷上下一切都井井有条,各地官员改制的推动也都一切进行的很顺利。
不顺利是不可能的事情,打下来的地盘除了少数官员可以用之外,大多数官员如冀州、关中、南阳等地各县县令,都被罢黜。
换上来的都是青州出来的官吏,这些人早就熟悉了青州制度,上任之后各司其职,正副县令和正副县丞管民生经济农业,尉院、大理院、都察院管法制,政法分离,推动各地方发展。
汉朝的地方其实没有后世那么复杂,主要是现在地方大,人口少,一县几万人,矛盾和纠纷就比较少。土地多,大量流民得到安置,被分配田地,就没有生存问题。
地方上的问题更多的往往是治安和治理,汉人武德充沛,民生彪悍,游侠气息浓重,有的时候持械斗殴,闹起来可能是村子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这就十分考验各地县尉、大理院院长和都察院院长的能力。
治理方面便是引水灌溉的问题,田地可能不少,但水源并不稳固,特别是小冰河时期,冬天和夏季容易水流干涸,这就要考验地方县令和县丞的治理水平。
像陈登当初在徐州治理农田,就大量开垦水渠,而挖建水渠也是一门本事,光在学宫里学理论知识肯定是不行的,要有实践的本领。
好在刘备也没有愚昧到把所有县郡级官员都换掉,让那些刚刚毕业的泰山学宫毕业生去当官,他派遣的都是毕业比较早,在青州政务台、青州各县地方担任多年下层官吏。
比如之前是在各县担任县尉、副县尉、大理院院长、副院长、都察院院长、副院长、吏治院院长、副院长这些县级的中层官员,就多会被调去其它州郡县。
而之前青州各县的有秩、六部吏、乡长、下级的公检法御属以及各级别的曹掾、曹史等低级官员,就多被调去其它州郡县衙担任中级官员。
陈暮目前尚未进行九品改制,官员品秩依旧遵循东汉常例的以每月俸禄多少粮食来计算成多少石,官员等级制度不算明显。
因此在章武二年春天,陈暮正式主持九品改制制度,将官员分为九品二十个等级,以此明确上下级的制度划分。
当然。
也许有人会奇怪,九品不应该是十八个等级吗?
为什么是二十个等级。
原因很简单,最下层的两级是吏,并不算入九品制度当中,相当于普通办事员和科员。
就好像你考上了公务员并不算官,只有当上股长科长之类的职务才算正式有权力的官员是一个道理。
第二十级和第十九级便是各乡佐吏、各州郡底层公务员,包括如今的各县尉下属的门曹兵丁,在汉朝这些人往往都被当成官兵,明清以后称之为三班衙役。
这种人的地位很低,在明清时期几乎等同于罪犯。而且也没有任何收入,往往需要靠敲诈商家、勒索娼妓屠户来维持生计,被称之为规费。
但陈暮很清楚,他们的作用其实就是警察,如果把维护治安的人看作是罪犯,那这个地方的治安形势就可想而知有多糟。
像明清时期,三班衙役在地方上可以说是一大害,压迫底层百姓,收受贿赂,包庇罪犯,制造冤假错案无数。
因此提高门曹兵丁的地位,将他们放入吏员的行列当中,让他们不被歧视,有上升空间势在必行。
很多人以为明清时期官衙机构简练,一个县只有县令、县丞、县尉、主薄、巡检、教谕等等不到10多个有品级的官员,好像看起来人数不多。
但这是没有算吏员的,六部户曹、三班衙役、地方巡视,一个数万人口的县,数百名吏员,上千名衙役是常有的事。
清代曾任四川巴县知县的刘衡记载,他到巴县上任时,衙役竟有7000人之多,都快能组建军队了。
所以真正的简练机构,并不是看表面上有几个当官的,而是要明确公务员人数。
像现在青州因为广纳流民,一个大县十万人都有。
但包括各乡佐吏、底层斗食、三班差捕、各部曹吏以及大理院、都察院、吏治院的普通吏员在内,总共也就三四百名公务员。即便加上人手不足时雇佣的事业编,也不足千人。
十万人的治理只有数百名行政人员,官民比例大概是1比100多。
这样的官民比例算是比较少的,别看历史上唐宋时期官民比例是1比3000和1比1500,但那是不算吏员的,算上吏员,那宋朝的官民比例就可能会达到1比10,远远超出了历代所有公务员的比例。
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明确职责划分,提高公务员待遇,将各级职权进行系统性分类。什么部门的公务员管什么部门的公务员事情,其实远比一个草台班子,然后招募几百上千衙役治理地方,让一个县的百姓没有任何规划地野蛮生长强得多。
至少目前大汉的一个县令,直属于他的公务员并不算多。但这些公务员遍布这个县的各乡村,了解百姓的需求,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陈暮之前在青州的时候写过很多本关于如何当好公务员的书籍,简单来说,治理地方强调的第一件事就是民生,先管好百姓的肚子,再借用地方发展的优势,如产粮区,可以优势发展农业。靠近矿区,可以组织矿产,邻近海边就大力发展渔业。
种田的种田,挖矿的挖矿,砍树的砍树,打渔的打渔。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求发家致富,只希望能够让目前的百姓不用担心一日三餐。等将来国家大力发展运输业,修建水泥路和火车的时候,再考虑致富的事情。
至于生态环境?
除了黄河沿岸不准大量砍伐树木以外,其它地区,没有任何保护性措施。
在人类的生存问题面前谈生态,那就是一个笑话。
吏员之上的官员们和明清九品以及后世的官员差不多,如八九品对应股科级,六七品对应县处级,四五品对应市厅级,二三品对应高官,一品自然是国级。
像一个普通县的县令、县丞相当于县高官和县长,县令是从六品,县丞是七品。如果是人口较多的大县,县令就是六品,县丞是从六品。
还有两名主簿、县尉、大理院院长、都察院院长、吏治院院长、教谕等都是从七品或者七品,相当于两名副县长、公安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政法委、教育局长等,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职能。
在他们下面的副县尉、副院长、副教谕,自然就是从七品到八品,然后就是从八品到从九品之间底层官吏,如各部门下属的主事、曹吏、曹掾等,分门别类,各自都对应自己职权。
汉朝是有大小县区分的,大县像洛阳县,人口几十万,县令自然不能用一般品级来算,就必须提高品级。
比如当时的划分是大县县令秩千石,如洛阳县令、汤沐邑令、道令等。
中县县令是六百石,小县县令则四百石,县令叫县长。
所以一一对应的话,就得提高大县县令的品秩,一县人口超过二十万,便称之为县令,品级为从五品,对应副厅级。比如现在的青州临淄城,人口都已经四十多万,县令的品秩自然要高。
人口超过十万的大县的县令名称改为知县,六品,对应的正处级。像冀州和青州就有不少县城人口突破了十万大关,因此这样的大县在朝廷治下还是很多。
人口低于十万的普通县县令名称叫做县长,从六品,对应的副处级。这样的县是最多的,也是最普遍的县级城市。
至于洛阳令,四品,相当于正厅级。他的直属上司则是司隶校尉,二品,部长级。
当然。
所谓的股科级、县处级、市厅级、高官、国级只是陈暮自己方便理解,真正的实际情况还是跟后世有很大差别。
比如说一个六品县令对应正处级,从六品县丞对应副处级,八品副县尉和从八品有秩乡长对应科级和副科级,九品亭长和从九品佐吏斗食对应股级和副股级,那么七品和从七品又对应什么呢?
所以只是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并不是说官员制度完全套用后世。
包括陈暮改革九品,也是在往唐朝方向进步,一步一步先改革到大部制,再往明清政治制度发展,而不是一口吃成胖子,直接照搬后世的制度过来。
只不过中华文明一直没有断绝,官员上下级制度到唐宋就已经趋于比较完善,到明清时到达巅峰。因此在某种形式上来看,明清九品制度和后世公务员二十级制度有些像而已。
地方官员制度进行改革,州郡同样也是如此,各部门都有州郡级直属上官,司法、教育、刑事、军事、交通、建造、农业、监管、税务都形成了各自的体系。
各级官员都受到本系统以及地方长官的双重领导,比如一个县的县尉,既受到郡国中尉的管辖,也受到县令、县丞以及吏治院的三重监督,比较大的避免了某些官员滥用职权的问题。
虽然小患还是不可避免,但至少要比明清时期那种黑暗的官场好很多。
《水浒传》里记载的官场黑暗讽刺的可不止是大宋,同样也有大量元末明初很多官场状况。
一个县令只手遮天,破家灭门,地方上官官相护,与豪强权钱交易,百姓怨声载道,却连发声的地方都没有。自古以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因此分减少地方官员的权力,明确官员的职责就很有必要。
而且现在这个时代正是这么做的最好时机,人口少,一个县就这么点人,乡里乡亲发生点什么大家都知道,方便治理的同时,监管也容易到位。
在县级以上,州郡级的长官基本都在三到五品之间,一名州牧最高也就是正三品,但也有例外,如司隶校尉作为掌管司隶六郡的高级官员,其品秩就类比九卿,达到正二品,至于三公和大将军,则为从一品。
正一品便是太师、太傅、太保,属于名誉型品秩,所以实权官员到从一品基本就是到头。至于其余还有大量名誉型散官职务就不用赘述,朝廷改制的目的,便是在往唐宋时期一步步推进。
另外除了官员改制以外,还有行政区域改制。大汉十三州,一州的面积非常大,像扬州就涵盖了后世的安徽、江苏以南的一部分,以及福建、江西、浙江三省的全境。
还有荆州包含了湖北和湖南两省,益州包含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广西和缅甸的一部分,凉州也差不多,一州之地,包含了后世的好几个省份。
因此重新划定行政区域,进行地理地质勘察,就变得十分有必要。
事实上陈暮这样做并非无的放矢,大汉的行政划分过于笼统,导致州郡长官的权力很大。一个州拥有巨大的地盘,州牧形同诸侯。而地盘大,就不容易治理,并且还会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
所以曹魏时期,就有过行政划分,增添司州,将原来的河东郡一分为二,加平阳郡,自此曹魏司隶变成司州。
又增添雍州,把现在属于司隶的关中地区,以及凉州以南的北地郡、安定郡、汉阳郡、陇西郡、武都郡等五郡并入其中,变成一个大州,从此关中地区又称雍凉。
像这样的改制历朝历代还有无数,往往大规模改制都是发生在旧的时代破灭,新的时代诞生。
汉朝州郡县,唐朝道州县,宋朝路州县,明朝两京十三布政司,乃至于我国开国时期的各省跟后来的二十多个省份完全不同,也都是这样不断划分所致。
因此合理的改制一定是有它的用意,比如陈暮现在之所以着手改制,就是在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
而且他打算继续沿用州郡县制度,只是名义上是州郡县,实际上其实跟省市县没什么区别。并且缩小各州郡县的行政区域,合理规划各地面积,包括各地的人口、农业、经济也都要重新进行统筹。
不过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解决,因此目前陈暮并没有搞一刀切,而是一步一步来,先让青州地质学院的专业人士勘探地形,描绘各地的地图。
整个过程也才是刚刚开始,甚至连目前已经全面占领的三韩半岛都没有正式并入这个行政系统,只是增添了马韩、弁韩、辰韩三郡而已。
未来也许要十几年乃至于几十年的时间才会把整个大汉十三州一百多个郡一千多个县,重新划分完。
并且随着大汉的面积越来越大,所辖的州郡县也会越来越多。
只是一口吃不成胖子,陈暮所有的规划都是在给未来做打算,除了九品改制以外,大的改制并没有,行政规划仅仅只是勘探地图一个起步,提高生产力目前仅有推广占城稻一项,工业革命更是连起步都不算。
然而人如果一直拘泥于眼前,不放眼未来的话,那么等到将来天下平定再开始做,显然会晚很多。明明很多事情可以一边打天下一边去对未来进行憧憬,又何必要按部就班呢?
一步一个脚印肯定是没错的,但至少你得明确方向,否则一步一个脚印,如果走错了歪路,到最后也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逃脱不了封建王朝的宿命而已。
陈暮的眼光,比谁都看得更长远。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