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小说网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82章 万王之王
第82章 万王之王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最新章节!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蜀汉篇第82章万王之王【玄奘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物。
曲女城论佛之后大乘佛教尊玄奘为得到大正道的天人,称大乘天;小乘佛教尊玄奘为获得解脱的天人,称解脱天。
那烂陀寺内部认为玄奘精通佛教经典中之经、律、论三藏,尊三藏法师之号,因其为唐人,亦称唐三藏,当时天竺仅九名三藏法师。
东归大唐前,玄奘的老师戒贤三藏已经百岁左右,他很希望玄奘能够继承他的位置,任职那烂陀寺的ceo,但玄奘执意归国,当时那烂陀寺的僧人都来劝玄奘。
“印度者,佛生之处……巡游礼赞,足豫平生……又支na国者,蔑戾车地,轻人贱法……亦焉足念哉!”
其中意思很清楚,印度乃是佛国,别人来这里都不愿意走,您怎么反而想要回去呢?
此时的支na一词暂无贬义,有贬义的是蔑戾车,这个词在梵语中意为野蛮恶人,称唐为轻人贱法。
玄奘的回答中,对印度的佛法持肯定态度,对僧人们的偏见持否定态度,并最后感叹:
并辔长途,未可知也,岂得称佛不往,遂可轻哉!
大概意思就是咱走着瞧吧,以后说不定谁比谁强呢。岂能因为说那里没有佛法就轻视呢?
玄奘贞观十九年归国,此时他义兄麴文泰刚被灭四年,正在努力经营西域的二凤迅速把握到了玄奘的重要性。
于是被接到长安的玄奘接到了第一个任务,将沿途所见风土人情全部记录下来,最终成书《大唐西域记》。
这本书籍详细介绍了西域的地理情况以及人文风俗,书中玄奘几乎没有提及过自己,沿途所见所闻全部秉客观记录,没有丝毫感情色彩。
公元646年《大唐西域记》成书,657年曾经招待过玄奘,并派兵护送他去印度的西突厥被灭,唐军往西,再无敌手。
所以合理怀疑一下,二凤拿到这本书非常高兴,转手就送去了唐军的参谋部,列为了经略西域必读书籍。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这本书中,玄奘将这个世界分为了四主:
东部人主之国,仁义昭明,风俗机变,说的是大唐,很明显。
南部象主之国,多习异术,能清心释累,这个异术说的便是佛法了,也是玄奘去印度的目的,取其国文明精髓,点缀盛唐。
西部宝主之国,人无礼义。惟重财贿,多产宝贝。这个位置说的应该是三世纪安息灭亡之后,三世纪之光、万王之王阿尔达希尔建立的波斯帝国萨珊王朝。
北部马主之国,人则犷暴,其地寒劲宜马,地理上来说应该就是西突厥,灭国于玄奘归国后第十年。
《大唐西域记》全书由玄奘口述,辩机撰写,辩机和尚因此名噪一时,后来与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私通,被二凤腰斩。
到了我们现代,印度因为经历了一次次的被征服,其民不知其史,《大唐西域记》就成了研究印度史的最权威的资料。
百年前殖民印度的英国人发出过感叹:中世纪的印度历史漆黑一片,玄奘是唯一的亮光。
印度的诸多遗迹,包括最重要的那烂陀寺的遗迹都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录挖掘出来了。
以及印度国徽的四只狮子是来源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顶端的石刻,而这个石柱也是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载挖掘出来的。
当年的玄奘大师可能怎么都想不到,当初随口所言的一句“并辔长途,未可知也”,竟在一千多年后成为了现实。】
仔细看着光幕上三位僧人的记录,一位在乱世时一去不复返,这个众人倒是还能理解一点,毕竟彼时乱世,难于自保,安享僧人的天竺乐土不失为一个选择。
而第二位则就让贞观君臣有点意见了。
“若以印度为正,那将置中原、中华、中夏、中国于何处?其心可诛!”
魏征最为言辞激烈:
“何为正?中也。若有此言,则彼辈之中国乃是印度,而非华夏,此乃背德忘祖之言!”
此刻魏征深刻明白了什么叫做精神印度僧,并且打从心底嫌弃不已。
既然以印度为中国,何苦留在大唐?西域尽通,大可仿佛教先贤身奔印度,何苦在华夏发此贬损国格之言?
至于后面称唐为蔑戾车的言论则更是让贞观君臣皱眉。
“这印度,真是不识好歹!”
李世民心中还装着武后啦、夺位啦等事情,此时心情差得很,当即发作,暴跳如雷:
“番邦蕞尔,夜郎自大!以种姓奴民还敢称我唐轻人贱法?”
“被连番征服十一次还敢以中国自居?武功无分毫,胆气无半分,迟早要汝等好看!”
此时反而需要贞观君臣来拉劝他们陛下了,毕竟再这么骂下去,他们很担心陛下的头风之疾再次发作。
不过心底也是对这印度半分好感也无,毕竟光幕中的后辈也说了,后世立国之后这印度又贼心不死主动挑事儿,还是被收拾了一顿才又安生一段时间。
干脆咱们自己打下来算了!
此刻几位臣子心中达成了共识。
而对于玄奘,李世民的评价简简单单只有一个字:
“好!”
西域顺利攻伐,既有自己的英明裁决,又有这玄奘归来主动阐述地理情报,对此李世民还是分得清楚的。
因此对于如今还没踏上西行路的玄奘,李世民几乎转瞬间便计划出来好几套办法。
玄奘一人西行实在太过危险,合该遣一二十个好手护他周全!
不过如何挑出合适的人选也是一个问题吧?李世民心中嘀咕,他虽不信佛,但亦知那佛教的传教非常有一套。
别到时候情报没搜集到,平平给那佛门增添了十几名护教罗汉金刚那就贻笑大方了。
徜徉在自己想法中的李世民是被长孙无忌给拽回来的。
一抬头就看到了房玄龄脸色雪白,面带希冀看着自己。
而扫了一眼光幕,李世民就明白了,顿时脸色顿时像是吃了苍蝇一样。
李世民心中清楚知道自己对于房玄龄有多重视,尤其在后世的不夜长安看到房杜雕塑之后,对于这位肱股之臣的重视就又增添了一分。
因此他嫁出去的定然是十分宝贝的女儿,如此方能显示房家圣眷之隆重。
但最终竟落的如此田地……
摇摇头,李世民对房玄龄金口玉言允诺道:
“如此之事,定不复现!”
…………
成都府衙中,众人对三位僧人的评价亦是出奇的一致:唯赞玄奘一人。
“岂不闻苏武之节乎?”
这便是众人对于归国与否最直接的评价。
孔明则是注意到了那番邦之人的名字,眯着眼回忆了一下道:
“三世纪……说的不就是吾辈此时?”
“若按光幕此前讲述罗马之事,那安息之覆灭恐近在眼前。”
庞统摇摇头只觉得这称号稍显夸张:
“万王之王?一世纪为百年,这阿尔达希尔是百年之光?”
张飞不太懂,疑惑问道:
“比得上军师光耀千古不?”
“去去去。”庞统嫌弃推开张飞,琢磨了一下道:
“若是吾等重开西域,恐怕迟早要与这位万王之王打交道。”
“不知其秉性如何?”
【玄奘大师的故事就此一直在民间流传,直到明朝时候,嘉靖迷信道教,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嘉靖一朝风气可想而知。
受不了这股风气的吴承恩愤而辞官,整合了民间传说创作了西游记,把佛道二教和大明官场讽刺了遍,不过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唐初的李世民很难预料到后来的佛教对李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那时候的他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
那便是从魏晋南北朝一次次厮杀留下来的:关东与关中的豪强之争!】
【明日加更】
佛教这个写的束手束脚,因为被很多人提醒过有太多不能写的,所以导致今天状态烂的一匹。
滚回来安安心心写唐朝世家之争了。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蜀汉篇第82章万王之王【玄奘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物。
曲女城论佛之后大乘佛教尊玄奘为得到大正道的天人,称大乘天;小乘佛教尊玄奘为获得解脱的天人,称解脱天。
那烂陀寺内部认为玄奘精通佛教经典中之经、律、论三藏,尊三藏法师之号,因其为唐人,亦称唐三藏,当时天竺仅九名三藏法师。
东归大唐前,玄奘的老师戒贤三藏已经百岁左右,他很希望玄奘能够继承他的位置,任职那烂陀寺的ceo,但玄奘执意归国,当时那烂陀寺的僧人都来劝玄奘。
“印度者,佛生之处……巡游礼赞,足豫平生……又支na国者,蔑戾车地,轻人贱法……亦焉足念哉!”
其中意思很清楚,印度乃是佛国,别人来这里都不愿意走,您怎么反而想要回去呢?
此时的支na一词暂无贬义,有贬义的是蔑戾车,这个词在梵语中意为野蛮恶人,称唐为轻人贱法。
玄奘的回答中,对印度的佛法持肯定态度,对僧人们的偏见持否定态度,并最后感叹:
并辔长途,未可知也,岂得称佛不往,遂可轻哉!
大概意思就是咱走着瞧吧,以后说不定谁比谁强呢。岂能因为说那里没有佛法就轻视呢?
玄奘贞观十九年归国,此时他义兄麴文泰刚被灭四年,正在努力经营西域的二凤迅速把握到了玄奘的重要性。
于是被接到长安的玄奘接到了第一个任务,将沿途所见风土人情全部记录下来,最终成书《大唐西域记》。
这本书籍详细介绍了西域的地理情况以及人文风俗,书中玄奘几乎没有提及过自己,沿途所见所闻全部秉客观记录,没有丝毫感情色彩。
公元646年《大唐西域记》成书,657年曾经招待过玄奘,并派兵护送他去印度的西突厥被灭,唐军往西,再无敌手。
所以合理怀疑一下,二凤拿到这本书非常高兴,转手就送去了唐军的参谋部,列为了经略西域必读书籍。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这本书中,玄奘将这个世界分为了四主:
东部人主之国,仁义昭明,风俗机变,说的是大唐,很明显。
南部象主之国,多习异术,能清心释累,这个异术说的便是佛法了,也是玄奘去印度的目的,取其国文明精髓,点缀盛唐。
西部宝主之国,人无礼义。惟重财贿,多产宝贝。这个位置说的应该是三世纪安息灭亡之后,三世纪之光、万王之王阿尔达希尔建立的波斯帝国萨珊王朝。
北部马主之国,人则犷暴,其地寒劲宜马,地理上来说应该就是西突厥,灭国于玄奘归国后第十年。
《大唐西域记》全书由玄奘口述,辩机撰写,辩机和尚因此名噪一时,后来与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私通,被二凤腰斩。
到了我们现代,印度因为经历了一次次的被征服,其民不知其史,《大唐西域记》就成了研究印度史的最权威的资料。
百年前殖民印度的英国人发出过感叹:中世纪的印度历史漆黑一片,玄奘是唯一的亮光。
印度的诸多遗迹,包括最重要的那烂陀寺的遗迹都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录挖掘出来了。
以及印度国徽的四只狮子是来源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顶端的石刻,而这个石柱也是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载挖掘出来的。
当年的玄奘大师可能怎么都想不到,当初随口所言的一句“并辔长途,未可知也”,竟在一千多年后成为了现实。】
仔细看着光幕上三位僧人的记录,一位在乱世时一去不复返,这个众人倒是还能理解一点,毕竟彼时乱世,难于自保,安享僧人的天竺乐土不失为一个选择。
而第二位则就让贞观君臣有点意见了。
“若以印度为正,那将置中原、中华、中夏、中国于何处?其心可诛!”
魏征最为言辞激烈:
“何为正?中也。若有此言,则彼辈之中国乃是印度,而非华夏,此乃背德忘祖之言!”
此刻魏征深刻明白了什么叫做精神印度僧,并且打从心底嫌弃不已。
既然以印度为中国,何苦留在大唐?西域尽通,大可仿佛教先贤身奔印度,何苦在华夏发此贬损国格之言?
至于后面称唐为蔑戾车的言论则更是让贞观君臣皱眉。
“这印度,真是不识好歹!”
李世民心中还装着武后啦、夺位啦等事情,此时心情差得很,当即发作,暴跳如雷:
“番邦蕞尔,夜郎自大!以种姓奴民还敢称我唐轻人贱法?”
“被连番征服十一次还敢以中国自居?武功无分毫,胆气无半分,迟早要汝等好看!”
此时反而需要贞观君臣来拉劝他们陛下了,毕竟再这么骂下去,他们很担心陛下的头风之疾再次发作。
不过心底也是对这印度半分好感也无,毕竟光幕中的后辈也说了,后世立国之后这印度又贼心不死主动挑事儿,还是被收拾了一顿才又安生一段时间。
干脆咱们自己打下来算了!
此刻几位臣子心中达成了共识。
而对于玄奘,李世民的评价简简单单只有一个字:
“好!”
西域顺利攻伐,既有自己的英明裁决,又有这玄奘归来主动阐述地理情报,对此李世民还是分得清楚的。
因此对于如今还没踏上西行路的玄奘,李世民几乎转瞬间便计划出来好几套办法。
玄奘一人西行实在太过危险,合该遣一二十个好手护他周全!
不过如何挑出合适的人选也是一个问题吧?李世民心中嘀咕,他虽不信佛,但亦知那佛教的传教非常有一套。
别到时候情报没搜集到,平平给那佛门增添了十几名护教罗汉金刚那就贻笑大方了。
徜徉在自己想法中的李世民是被长孙无忌给拽回来的。
一抬头就看到了房玄龄脸色雪白,面带希冀看着自己。
而扫了一眼光幕,李世民就明白了,顿时脸色顿时像是吃了苍蝇一样。
李世民心中清楚知道自己对于房玄龄有多重视,尤其在后世的不夜长安看到房杜雕塑之后,对于这位肱股之臣的重视就又增添了一分。
因此他嫁出去的定然是十分宝贝的女儿,如此方能显示房家圣眷之隆重。
但最终竟落的如此田地……
摇摇头,李世民对房玄龄金口玉言允诺道:
“如此之事,定不复现!”
…………
成都府衙中,众人对三位僧人的评价亦是出奇的一致:唯赞玄奘一人。
“岂不闻苏武之节乎?”
这便是众人对于归国与否最直接的评价。
孔明则是注意到了那番邦之人的名字,眯着眼回忆了一下道:
“三世纪……说的不就是吾辈此时?”
“若按光幕此前讲述罗马之事,那安息之覆灭恐近在眼前。”
庞统摇摇头只觉得这称号稍显夸张:
“万王之王?一世纪为百年,这阿尔达希尔是百年之光?”
张飞不太懂,疑惑问道:
“比得上军师光耀千古不?”
“去去去。”庞统嫌弃推开张飞,琢磨了一下道:
“若是吾等重开西域,恐怕迟早要与这位万王之王打交道。”
“不知其秉性如何?”
【玄奘大师的故事就此一直在民间流传,直到明朝时候,嘉靖迷信道教,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嘉靖一朝风气可想而知。
受不了这股风气的吴承恩愤而辞官,整合了民间传说创作了西游记,把佛道二教和大明官场讽刺了遍,不过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唐初的李世民很难预料到后来的佛教对李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那时候的他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
那便是从魏晋南北朝一次次厮杀留下来的:关东与关中的豪强之争!】
【明日加更】
佛教这个写的束手束脚,因为被很多人提醒过有太多不能写的,所以导致今天状态烂的一匹。
滚回来安安心心写唐朝世家之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