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二章 最后的闹剧(八)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新顺1730最新章节!
,!
既说回九州之内,李欗便沉默起来。
沉默,倒不是因为不好说、不方便说,而是他需要先揣摩一下刘玉到底是什么意思。
既说要先内部安稳,必要固本,而后术成。
那么,到底是说要做无底线的帝国保守派?
还是说,对于“固本”这件事,本身就有什么想法,并不那么太保守?
这其中,当然有区别。
前者是说,一切如常,不要变动、不要折腾、也不要琢磨着政变什么的野心,便是固本。
后者的意思……不免就有些是不是要继续变法、革新、乃至解决内部诸多问题的意思,而不是原地不动了。
刘玉既说要谈“自由贸易”,那么这个问题就更加复杂了。
李欗慎重地考虑了好一阵,才道:“国公多谈自由贸易。国内或未必知晓太多,但我在欧罗巴日久,深知之前联法制英的‘大义’,便是‘自由贸易’。”
“而说自由贸易,便不得不提所谓‘看不见的手’。亦或者说:货币财富商品流通之‘道可道、非常道’。”
“昔者,晁错言:商贾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由是商贾巨富,兼并土地。”
“那么,这算不算是看不见的手呢?”
“本朝亦有士大夫言:万般产业,皆不如土地。改朝换代,张家地依旧归张家、李家地依旧归李家。至于工商,动辄折本。而若买地,地却终存。于是财货皆流向土地。”
“那么,这算不算是看不见的手呢?”
“更至于说,若有财货,除了买地之外。或是放贷收租、或是印子钱吃利。其利,皆数倍于工业。”
“那么,这算不算是看不见的手呢?”
土地兼并,倒并不是大顺特有的事。
欧洲之前之所以没有,原因很多。除了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外,还有就是亩产不足导致的兼并土地并无剩余价值可榨等等原因。
历史上,法革之后,土地兼并之风急速刮起。这才有了拿三的活动空间,如老马所言,原本骑在农民头上的是贵族、可分了地之后骑在农民头上的是高利贷、抵押借债等等一系列之前没有的新东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垄作法、单牛耕犁、高炉铁,这几样东西,是土地兼并和小农所有制的基础。
没有这几样东西,“兼并”本身就是一种脱离了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奢求”。
李欗问,土地兼并、高利贷、买地收租,算不算是“看不见的手”?
这个问题,正问到了点子上。
鉴于之前李欗并没有听出来刘玉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也就并没有念上两句诗。
而现在,刘玉问及了自由贸易、看不见的手,又谈到了大顺的“固本”,以及谈大顺固本就根本不可能绕得开的“土地兼并”问题。
李欗终于还是念了一首诗。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
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
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
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
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
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
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
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咍。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
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
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
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
念罢,李欗苦笑道:“舒王做此诗,谈兼并之害。”
“苏子由言: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方其未得志也,为《兼并》之诗,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事后变法之祸,皆出于此诗。”
“盖昔之诗病,未有若此酷也”
谈到了这首历史上很是着名的诗,甚至被视作王安石没得志之前就显露出的政治倾向,难免保守派要说,变法的祸根,在这首诗上就体现出来了。
“不过,苏子由这话,其实还有另一半。”
“倘能使富民安其富而不横,贫民安;其贫而不贵,贫富相持以为久,而天下定矣……”
“父皇英明神武,乃以内外分治之法,便是取了王荆公与苏子由两人之意。各取一半。”
“先发诸省,取的是苏子由这话的一半,既所谓倘能使富民安其富而不横,贫民安;其贫而不贵,贫富相持以为久,而天下定矣……”
“外省,所能取此意者,也是因着情况允许。”
“一来,面朝大海,可去闯关东、下南洋、乃至东渡扶桑。”
“二来,扩军备战、抢夺市场,亦可使得富人出资、穷人出力,遂得贫富相持以为久之势。”
“而内省,不可取苏子由,只可取王荆公之故,主要还是两个原因。”
“一来,四地皆人口稠密处,闯不得关东、下不得南洋,甚至去西域若无朝廷财政,亦极难。若行兼并,失地百姓,恐成前朝末年之事。”
“二来,无有海外市场,内部市场,如何容得下这么多的人?人均不过二三亩地,人产粮食不过三五百斤,自己吃尚且不够,又如何拿得出粮食作为交换?无有交换,便是发展工商,货又卖给谁呢?”
李欗跟随刘玉许久,不免听过许多刘玉嘴里的“怪话”,和一些听起来有些绕的道理。
大约是身在鲍鱼之肆,久而不问其臭。
这“方法论”,竟也渐渐和刘玉靠拢。
但他毕竟不是刘玉那样低端的文化水平,在皇宫里是受过完整的传统教育的,遂道:“庄子言: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其实是一样的道理。这个道理,国公之前也说过。”
“东施,可以效彷西施蹙眉。但是,东施能把西施的美貌,平移到自己的身上吗?”
“同样的。”
“内地诸省,可以效彷沿海诸省的政策。但是,内地诸省,能把沿海诸省的海运条件、对外市场、移民便利等等条件,平移到自己身上吗?”
“庄子的这番话,说的就是国公昔日讲的扶桑移民故事:富户可以把资产、工具、牛马等,平移到扶桑。但是,他能把人均耕地、社会关系、从属地位等等这一切,平移到扶桑吗?”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东施效颦、刻舟求剑、邯郸学步……我看,也都差不多。”
“内地诸省当然可以效彷沿海诸省的政策,正如东施可以蹙眉。但是,东施不能把西施的美貌平移到自己身上,同样的,内地诸省也不能把各种条件平移到自己身上。”
“是以……我不认为,国公这些年在松苏、东北、南洋、山东的改革,可以平移到河南、陕西、湖北、湖南等地。”
“亦是以,对于自由贸易、无形之手之类……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
“昔者,孔子问礼于老聃,苦思数月。老聃言: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经书,是脚印。可并不是脚。”
“是以,老聃说,本性不可改变,天命不可变更,时光不会停留,大道不会壅塞。假如真正得道,无论去到哪里都不会受到阻遏;失道的人,无论去到哪里都是此路不通。”
“我想,距离真正的经济之道,我尚未参悟。而那些以为国公的变法手段,便是真道的,亦多不过是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昔者,王荆公知鄞州,青苗法大利百姓。”
“而后推广全国,乃成流民图之大害。”
“这就是可以把政策推广到全国,但却不能把鄞州的现实条件平移到全国的缘故。亦即所谓东施可以蹙眉,却不能把西施的美貌平移到自己身上的可笑之处。”
“既要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美、知其所以美;知其富,知其所以富……这就不好说了。”
说到这,李欗也没有再隐瞒什么,而道:“之前一战,本朝虽胜。但胜之难,国公自当日下南洋、坑罗刹时候,就已开始布局联法。”
“前后近三十年。”
“最终,以本朝之体量、人口,堪堪战胜了人口不过数百万的英国。”
“更至于说,英国国土之狭、人口之少,?之前岁入,竟不大逊于本朝。要不是国公力主伐印,击杀克来武等辈,若其在印度征收土地税,只怕英人岁入,倍于本朝。”
“知其美、知其所以美;知其富,知其所以富。”
“以如此狭小之土地、如此寡澹之人口,竟使得本朝与法兰西联手,不敢登陆、不敢决战于海峡。总不好说,这英国政策不对。”
“可若说对……”
“棉布令、裹尸令、商品列举法、垄断专营令、商品补贴法、棉布豁免法、茶叶垄断法、糖税法、航海法、宗教令、爱尔兰羊毛法、扶桑铁器令、商船注册法、民兵轮戍法……如此种种,可有一样与‘自由贸易’有关?”
“它虽败,败在人口不过数百万、土地不过一省。所遇之敌,东西两大强国,乃至最后又加上西班牙海军,却并不是败在它不行自由贸易上。”
“是以,此战虽胜,我却多有反思。”
“楚不贡包茅,遂攻之。楚不贡‘包茅’,英不行‘自由贸易’,遂攻之。用此‘义‘,可以;而笃信此义……倒也未必。”
,!
既说回九州之内,李欗便沉默起来。
沉默,倒不是因为不好说、不方便说,而是他需要先揣摩一下刘玉到底是什么意思。
既说要先内部安稳,必要固本,而后术成。
那么,到底是说要做无底线的帝国保守派?
还是说,对于“固本”这件事,本身就有什么想法,并不那么太保守?
这其中,当然有区别。
前者是说,一切如常,不要变动、不要折腾、也不要琢磨着政变什么的野心,便是固本。
后者的意思……不免就有些是不是要继续变法、革新、乃至解决内部诸多问题的意思,而不是原地不动了。
刘玉既说要谈“自由贸易”,那么这个问题就更加复杂了。
李欗慎重地考虑了好一阵,才道:“国公多谈自由贸易。国内或未必知晓太多,但我在欧罗巴日久,深知之前联法制英的‘大义’,便是‘自由贸易’。”
“而说自由贸易,便不得不提所谓‘看不见的手’。亦或者说:货币财富商品流通之‘道可道、非常道’。”
“昔者,晁错言:商贾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由是商贾巨富,兼并土地。”
“那么,这算不算是看不见的手呢?”
“本朝亦有士大夫言:万般产业,皆不如土地。改朝换代,张家地依旧归张家、李家地依旧归李家。至于工商,动辄折本。而若买地,地却终存。于是财货皆流向土地。”
“那么,这算不算是看不见的手呢?”
“更至于说,若有财货,除了买地之外。或是放贷收租、或是印子钱吃利。其利,皆数倍于工业。”
“那么,这算不算是看不见的手呢?”
土地兼并,倒并不是大顺特有的事。
欧洲之前之所以没有,原因很多。除了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外,还有就是亩产不足导致的兼并土地并无剩余价值可榨等等原因。
历史上,法革之后,土地兼并之风急速刮起。这才有了拿三的活动空间,如老马所言,原本骑在农民头上的是贵族、可分了地之后骑在农民头上的是高利贷、抵押借债等等一系列之前没有的新东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垄作法、单牛耕犁、高炉铁,这几样东西,是土地兼并和小农所有制的基础。
没有这几样东西,“兼并”本身就是一种脱离了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奢求”。
李欗问,土地兼并、高利贷、买地收租,算不算是“看不见的手”?
这个问题,正问到了点子上。
鉴于之前李欗并没有听出来刘玉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也就并没有念上两句诗。
而现在,刘玉问及了自由贸易、看不见的手,又谈到了大顺的“固本”,以及谈大顺固本就根本不可能绕得开的“土地兼并”问题。
李欗终于还是念了一首诗。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
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
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
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
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
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
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
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咍。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
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
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
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
念罢,李欗苦笑道:“舒王做此诗,谈兼并之害。”
“苏子由言: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方其未得志也,为《兼并》之诗,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事后变法之祸,皆出于此诗。”
“盖昔之诗病,未有若此酷也”
谈到了这首历史上很是着名的诗,甚至被视作王安石没得志之前就显露出的政治倾向,难免保守派要说,变法的祸根,在这首诗上就体现出来了。
“不过,苏子由这话,其实还有另一半。”
“倘能使富民安其富而不横,贫民安;其贫而不贵,贫富相持以为久,而天下定矣……”
“父皇英明神武,乃以内外分治之法,便是取了王荆公与苏子由两人之意。各取一半。”
“先发诸省,取的是苏子由这话的一半,既所谓倘能使富民安其富而不横,贫民安;其贫而不贵,贫富相持以为久,而天下定矣……”
“外省,所能取此意者,也是因着情况允许。”
“一来,面朝大海,可去闯关东、下南洋、乃至东渡扶桑。”
“二来,扩军备战、抢夺市场,亦可使得富人出资、穷人出力,遂得贫富相持以为久之势。”
“而内省,不可取苏子由,只可取王荆公之故,主要还是两个原因。”
“一来,四地皆人口稠密处,闯不得关东、下不得南洋,甚至去西域若无朝廷财政,亦极难。若行兼并,失地百姓,恐成前朝末年之事。”
“二来,无有海外市场,内部市场,如何容得下这么多的人?人均不过二三亩地,人产粮食不过三五百斤,自己吃尚且不够,又如何拿得出粮食作为交换?无有交换,便是发展工商,货又卖给谁呢?”
李欗跟随刘玉许久,不免听过许多刘玉嘴里的“怪话”,和一些听起来有些绕的道理。
大约是身在鲍鱼之肆,久而不问其臭。
这“方法论”,竟也渐渐和刘玉靠拢。
但他毕竟不是刘玉那样低端的文化水平,在皇宫里是受过完整的传统教育的,遂道:“庄子言: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其实是一样的道理。这个道理,国公之前也说过。”
“东施,可以效彷西施蹙眉。但是,东施能把西施的美貌,平移到自己的身上吗?”
“同样的。”
“内地诸省,可以效彷沿海诸省的政策。但是,内地诸省,能把沿海诸省的海运条件、对外市场、移民便利等等条件,平移到自己身上吗?”
“庄子的这番话,说的就是国公昔日讲的扶桑移民故事:富户可以把资产、工具、牛马等,平移到扶桑。但是,他能把人均耕地、社会关系、从属地位等等这一切,平移到扶桑吗?”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东施效颦、刻舟求剑、邯郸学步……我看,也都差不多。”
“内地诸省当然可以效彷沿海诸省的政策,正如东施可以蹙眉。但是,东施不能把西施的美貌平移到自己身上,同样的,内地诸省也不能把各种条件平移到自己身上。”
“是以……我不认为,国公这些年在松苏、东北、南洋、山东的改革,可以平移到河南、陕西、湖北、湖南等地。”
“亦是以,对于自由贸易、无形之手之类……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
“昔者,孔子问礼于老聃,苦思数月。老聃言: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经书,是脚印。可并不是脚。”
“是以,老聃说,本性不可改变,天命不可变更,时光不会停留,大道不会壅塞。假如真正得道,无论去到哪里都不会受到阻遏;失道的人,无论去到哪里都是此路不通。”
“我想,距离真正的经济之道,我尚未参悟。而那些以为国公的变法手段,便是真道的,亦多不过是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昔者,王荆公知鄞州,青苗法大利百姓。”
“而后推广全国,乃成流民图之大害。”
“这就是可以把政策推广到全国,但却不能把鄞州的现实条件平移到全国的缘故。亦即所谓东施可以蹙眉,却不能把西施的美貌平移到自己身上的可笑之处。”
“既要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美、知其所以美;知其富,知其所以富……这就不好说了。”
说到这,李欗也没有再隐瞒什么,而道:“之前一战,本朝虽胜。但胜之难,国公自当日下南洋、坑罗刹时候,就已开始布局联法。”
“前后近三十年。”
“最终,以本朝之体量、人口,堪堪战胜了人口不过数百万的英国。”
“更至于说,英国国土之狭、人口之少,?之前岁入,竟不大逊于本朝。要不是国公力主伐印,击杀克来武等辈,若其在印度征收土地税,只怕英人岁入,倍于本朝。”
“知其美、知其所以美;知其富,知其所以富。”
“以如此狭小之土地、如此寡澹之人口,竟使得本朝与法兰西联手,不敢登陆、不敢决战于海峡。总不好说,这英国政策不对。”
“可若说对……”
“棉布令、裹尸令、商品列举法、垄断专营令、商品补贴法、棉布豁免法、茶叶垄断法、糖税法、航海法、宗教令、爱尔兰羊毛法、扶桑铁器令、商船注册法、民兵轮戍法……如此种种,可有一样与‘自由贸易’有关?”
“它虽败,败在人口不过数百万、土地不过一省。所遇之敌,东西两大强国,乃至最后又加上西班牙海军,却并不是败在它不行自由贸易上。”
“是以,此战虽胜,我却多有反思。”
“楚不贡包茅,遂攻之。楚不贡‘包茅’,英不行‘自由贸易’,遂攻之。用此‘义‘,可以;而笃信此义……倒也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