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六章 凡尔赛和约(十二)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新顺1730最新章节!
如维伦德里这样的,便是大顺要重点“照顾”的龙虎将军人选。
有法国敕封的军衔,他爹还拿了个圣路易斯勋章,拿这个勋章不算是正经贵族,但是国王直属的骑士团。不是法兰西贵族,但是国王直属的骑士团荣誉骑士。
历史上,英国人也知道这些人对法国将来可能重返北美的重要性,所以办了一件和之前大顺在印度差毬不多的事:战后把121名法属北美的探险家、外交官、边军、印第安部落联络人,装载船上遣送法国,结果船只“意外沉没”,一波直接把法国最懂北美的人全都送走,这里面就包括这个维伦德里。
对大顺来说,历史上被英国“送走”的这百十号人,就是大顺在北美的最佳潜在盟友。
因为完全不必担心他们和大顺这边发生冲突,两边的利益完全不同,这就是一群挖人参、搓毛皮、采东珠的。
只要他们活着,整合了法国在北美的力量,那么他们外可以阻挡十三州西扩、内可以阻碍法国向这边以垦殖为目的的移民。
当然此时大顺这边的探险家并不知道上面的战略,不过他们还是很高兴眼前的局面。
局做到这种程度,有些事其实聪明人就很容易想到了。
靠挖人参、狩猎、取皮的印第安人,和法国人,战斗力是有的,尤其是在森林里的战斗力。
对法国来说,想要维系他们在北方和森林地带的优势,主要的问题是啥?
粮食。
只要有足够的粮食,法国在森林地区的优势就会继续扩大。
但法国的农民,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跑到这里来种粮食。
而大顺这边,当然,大顺这边靠种粮食,也是完全没有经济效益的。
且不说太平洋太宽,以此时的运输能力,从太平洋对岸运粮食去大顺,那真的要赔死。哪怕不去南洋买大米,去印度买大米运回来,都比从北美西海岸运回来更合适。
只说横在草原区和港口之间的落基山,那就是个根本过不去的坎儿。要是大顺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松辽分水岭以北的大片平原,现在就能作为商品粮基地了,显然这个问题这时候解决不了。
但是,大顺却可以生产粮食,形成一个人参大顺松苏地区白银白银回流到毛皮产区再用白银从大顺移民区买粮食烈酒沿着河流而下的完美商业循环。
说其完美,关键就在于,白银是世界货币,可以通过东西方贸易直接走账粮食沉重,顺流而下,最省人力。
即便说,大顺的目的也不是生产粮食、对于北美西海岸的经济价值只认黄金白银。
但是,大顺极为尖锐的人地矛盾,使得移民本身就是大顺的迫切需求。
而移民的人种粮食这属于额外的事。而大顺这边的移民,不种粮食是不可能的。而且,只要能卖,不多种粮食也是不可能的。
探险队的年轻人对于北美西海岸移民一事,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很清楚“金矿搭台、移民唱戏”的道理。
于是,很容易地,他们就举一反三地推出来了一种可能。
是不是,落基山以西的平原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呢?
只不过,搭台的,不是金银矿挖出来的金银,但却是人参貂皮等贸易品变成的金银呢?
如果,大顺朝廷集举国之力,不计成本、不考虑利润回报、不以经济为导向,那么的确可以不择手段地完成移民。
但显然,现在看起来朝廷并没有这个意思。实学系里的激进派,都是些没啥影响力的年轻人,人微言轻,因为实学派里的老一辈爬上去了人不微言不轻的,已经成为了大顺这一波扩张潮的受益者,他们当然不怎么激进,反而被评价为和刘玉一样混成了保守派。
激进派年轻人居多,又没啥权,至少在朝廷内部影响力不够大。
考虑到现实,那么退而求其次,去考虑经济利益来推动移民,也未尝不是一个可选项。
想到这,大顺探险队的年轻人便试着旁敲侧击地询问了一下维伦德里。
“前朝时候,东虏也是搞人参貂皮东珠贸易的。他们总是缺粮食。要交易粮食、烈酒、盐巴、铁器、丝绸、布匹等。”
“你们如今也是搞这个贸易来赚钱的。天朝有句话,自古大河向东流,这里倒也如此,我看这些人交易多用小舟,想来从东海岸运粮食等物到这里,很是麻烦吧?”
这一下子便说到了维伦德里的痒处。
因为不只是这边弄粮食麻烦,就是和英国开战的时候,连路易斯堡那等海岸地方,弄粮食都费劲。
他在这一处堡垒,基本上算得上是“镇守一方”的羁縻卫指挥使,管辖范围往大了说,百十万平方公里是有的。虽然他手底下的卫所兵加起来也就几十个人。
他的前任科恩骑士,之前被调去了东部,组织阿卡迪亚民兵和新教徒作战。
两人是继任关系,交流很密切,故而他很清楚法国在这边缺粮食的窘境。种地的人太少不说,而且法国本土愿意来的人更少,当初路易十四想法设法弄人,也没弄来几个。
而来的人,则基本又都从事运输、私掠、毛皮、挖人参等,这玩意儿可比种地挣钱容易。
谁也不想在苦寒之地过一辈子,何不如赚点钱,衣锦回乡,回法国定居,岂不美哉?
这和十三州那群人不一样,十三州那群人当初是被迫害的新教徒,英国内部是有国教会的。而且正是因为新教徒认为国教会这群人“修”了,难以容忍诸如国教会还有教会这种“一点不符合原教旨圣经的东西、哪本圣经上说存在教会这种玩意儿”,而选择分离跑路、以及“出埃及记”来这片应许之地的。
法国人若是能来这里的,肯定是天主教徒,因为新教徒、胡格诺教徒,法国政府不信任他们,压根不让他们来法属美洲殖民地。是以,法国这边的移民并没有宗教上的歧视问题,赚钱、衣锦还乡,依旧是主流。除非是实在赚不到钱的,那就只能老老实实在这里种地了。
是以,法国在这边的军事行动,始终面临一个难堪的“缺粮”问题。
除了缺粮之外,还严重缺乏和印第安人进行交易的商品,尤其是酒类。
印第安人嗜酒。酒能换很多毛皮。
而法国又面临一个“保国内葡萄种植产业链”、还是“扩大朗姆酒和人参貂皮贸易”的两难问题。
结果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法国人选择了保国内的葡萄酒产业。
其实也是个加减法的选择,的确,人参貂皮和朗姆酒产业很挣钱,但是,国内上百万人从事葡萄种植、摘果、酿造、箍桶、运输等,以及法国这几年正猛发劳役修公路,公路也靠着国内的葡萄酒产业而繁荣。
法国人还是决定保所谓的“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不保也不是不行,像大顺一样,靠着东南沿海的资本力量组织军队,镇压住就行。但法国显然没这能力,因为法国过于充分地参与了世界贸易,而缺乏大顺这边的一个稳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群体,这些人稳得住,因为参与贸易和贸易改变导致的起义,就压得住,人口比例在那摆着呢。
这就导致法国在北美的贸易,非常别扭。
有些东西,不是靠仇恨、军队、巡逻就能防住的。
就比如所,那些爱尔兰羊倌,拿着自己酿的威士忌,也即粮食酒,去换毛皮人参。那是什么价?
法国靠着严格的贸易管制,拿着国内的白兰地,再沿河运到这一处湖泊,去换毛皮人参。那又是什么价?
靠人防、靠巡逻,怎么可能防得住走私。
在诉说了一下他们遇到的这些困难后,大顺探险队的年轻人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个想法。
“如果,我们在上游种植粮食、酿酒,提供给你们呢?”
“由朝廷出面,组织粮食种植园和酿酒作坊,依靠天朝的人力,提供商品粮食和酒类。你们支付白银。”
“或者,由天朝的宝船直接运回去。”
“或者,直接走账,在松苏的银行兑付汇票,在交易人参貂皮东珠的时候直接结算。”
“朝廷在松苏拿到汇票结算白银后,作为移民的基金和经费,将人口迁徙到这边。形成一个贸易循环,弥补一下你们在这边缺乏粮食和酒类的问题。”
“这是不是可行的呢?”
“你应该想到,如果真有夕阳海、日落湾、或者一条适合通航的通向太平洋的河道,那么我想你应该在十年前就会见到我们的人来这里探索寻找毛皮了。”
最后的道理很简单,也很实在,点透了之后就是那么回事。真要是有什么夕阳海、一条适合通航的大河由东向西流,确实十年前只怕在这里就会常见到大顺的探险队了。
而这背后更多的道理,还在于两边的毛皮贸易结构。
对大顺而言,牛皮鹿皮什么的,利润率不足,基本赚不到什么钱。但草原上的毛皮,在欧洲是有销路和市场的。
维伦德里简单地思考了一下,便觉得这貌似确实是个好办法。
种地哪家强?欧洲正在经历农业革命,从耧车到曲辕犁,一堆东方传过来的农业工具,你说哪家强?
要说畜牧业,大顺肯定是比不过此时的法国的,这无需讳言。但要说单纯的种地,法国人很清楚中国人种地的本事,至少此时在没经历二百年的正确记忆塑造,农业革命是不是“东学西渐”,此时的人还是很清楚的。
大顺的亩产,此时就是世界第一。制约大顺农业的,就此时而言,不是技术,就是简单地生产资料不足,使得每个农业人口理论上使劲儿干能一个人养活三个非农业人口,但没地方可使劲儿而已。
那么,大顺会酿酒吗?
这显然也不是个有意义的问题。
那么,大顺的酒沿着河顺流而下,在贸易站交易,会不会比爱尔兰羊倌翻山越岭走私过来的威士忌更便宜呢?
如维伦德里这样的,便是大顺要重点“照顾”的龙虎将军人选。
有法国敕封的军衔,他爹还拿了个圣路易斯勋章,拿这个勋章不算是正经贵族,但是国王直属的骑士团。不是法兰西贵族,但是国王直属的骑士团荣誉骑士。
历史上,英国人也知道这些人对法国将来可能重返北美的重要性,所以办了一件和之前大顺在印度差毬不多的事:战后把121名法属北美的探险家、外交官、边军、印第安部落联络人,装载船上遣送法国,结果船只“意外沉没”,一波直接把法国最懂北美的人全都送走,这里面就包括这个维伦德里。
对大顺来说,历史上被英国“送走”的这百十号人,就是大顺在北美的最佳潜在盟友。
因为完全不必担心他们和大顺这边发生冲突,两边的利益完全不同,这就是一群挖人参、搓毛皮、采东珠的。
只要他们活着,整合了法国在北美的力量,那么他们外可以阻挡十三州西扩、内可以阻碍法国向这边以垦殖为目的的移民。
当然此时大顺这边的探险家并不知道上面的战略,不过他们还是很高兴眼前的局面。
局做到这种程度,有些事其实聪明人就很容易想到了。
靠挖人参、狩猎、取皮的印第安人,和法国人,战斗力是有的,尤其是在森林里的战斗力。
对法国来说,想要维系他们在北方和森林地带的优势,主要的问题是啥?
粮食。
只要有足够的粮食,法国在森林地区的优势就会继续扩大。
但法国的农民,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跑到这里来种粮食。
而大顺这边,当然,大顺这边靠种粮食,也是完全没有经济效益的。
且不说太平洋太宽,以此时的运输能力,从太平洋对岸运粮食去大顺,那真的要赔死。哪怕不去南洋买大米,去印度买大米运回来,都比从北美西海岸运回来更合适。
只说横在草原区和港口之间的落基山,那就是个根本过不去的坎儿。要是大顺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松辽分水岭以北的大片平原,现在就能作为商品粮基地了,显然这个问题这时候解决不了。
但是,大顺却可以生产粮食,形成一个人参大顺松苏地区白银白银回流到毛皮产区再用白银从大顺移民区买粮食烈酒沿着河流而下的完美商业循环。
说其完美,关键就在于,白银是世界货币,可以通过东西方贸易直接走账粮食沉重,顺流而下,最省人力。
即便说,大顺的目的也不是生产粮食、对于北美西海岸的经济价值只认黄金白银。
但是,大顺极为尖锐的人地矛盾,使得移民本身就是大顺的迫切需求。
而移民的人种粮食这属于额外的事。而大顺这边的移民,不种粮食是不可能的。而且,只要能卖,不多种粮食也是不可能的。
探险队的年轻人对于北美西海岸移民一事,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很清楚“金矿搭台、移民唱戏”的道理。
于是,很容易地,他们就举一反三地推出来了一种可能。
是不是,落基山以西的平原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呢?
只不过,搭台的,不是金银矿挖出来的金银,但却是人参貂皮等贸易品变成的金银呢?
如果,大顺朝廷集举国之力,不计成本、不考虑利润回报、不以经济为导向,那么的确可以不择手段地完成移民。
但显然,现在看起来朝廷并没有这个意思。实学系里的激进派,都是些没啥影响力的年轻人,人微言轻,因为实学派里的老一辈爬上去了人不微言不轻的,已经成为了大顺这一波扩张潮的受益者,他们当然不怎么激进,反而被评价为和刘玉一样混成了保守派。
激进派年轻人居多,又没啥权,至少在朝廷内部影响力不够大。
考虑到现实,那么退而求其次,去考虑经济利益来推动移民,也未尝不是一个可选项。
想到这,大顺探险队的年轻人便试着旁敲侧击地询问了一下维伦德里。
“前朝时候,东虏也是搞人参貂皮东珠贸易的。他们总是缺粮食。要交易粮食、烈酒、盐巴、铁器、丝绸、布匹等。”
“你们如今也是搞这个贸易来赚钱的。天朝有句话,自古大河向东流,这里倒也如此,我看这些人交易多用小舟,想来从东海岸运粮食等物到这里,很是麻烦吧?”
这一下子便说到了维伦德里的痒处。
因为不只是这边弄粮食麻烦,就是和英国开战的时候,连路易斯堡那等海岸地方,弄粮食都费劲。
他在这一处堡垒,基本上算得上是“镇守一方”的羁縻卫指挥使,管辖范围往大了说,百十万平方公里是有的。虽然他手底下的卫所兵加起来也就几十个人。
他的前任科恩骑士,之前被调去了东部,组织阿卡迪亚民兵和新教徒作战。
两人是继任关系,交流很密切,故而他很清楚法国在这边缺粮食的窘境。种地的人太少不说,而且法国本土愿意来的人更少,当初路易十四想法设法弄人,也没弄来几个。
而来的人,则基本又都从事运输、私掠、毛皮、挖人参等,这玩意儿可比种地挣钱容易。
谁也不想在苦寒之地过一辈子,何不如赚点钱,衣锦回乡,回法国定居,岂不美哉?
这和十三州那群人不一样,十三州那群人当初是被迫害的新教徒,英国内部是有国教会的。而且正是因为新教徒认为国教会这群人“修”了,难以容忍诸如国教会还有教会这种“一点不符合原教旨圣经的东西、哪本圣经上说存在教会这种玩意儿”,而选择分离跑路、以及“出埃及记”来这片应许之地的。
法国人若是能来这里的,肯定是天主教徒,因为新教徒、胡格诺教徒,法国政府不信任他们,压根不让他们来法属美洲殖民地。是以,法国这边的移民并没有宗教上的歧视问题,赚钱、衣锦还乡,依旧是主流。除非是实在赚不到钱的,那就只能老老实实在这里种地了。
是以,法国在这边的军事行动,始终面临一个难堪的“缺粮”问题。
除了缺粮之外,还严重缺乏和印第安人进行交易的商品,尤其是酒类。
印第安人嗜酒。酒能换很多毛皮。
而法国又面临一个“保国内葡萄种植产业链”、还是“扩大朗姆酒和人参貂皮贸易”的两难问题。
结果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法国人选择了保国内的葡萄酒产业。
其实也是个加减法的选择,的确,人参貂皮和朗姆酒产业很挣钱,但是,国内上百万人从事葡萄种植、摘果、酿造、箍桶、运输等,以及法国这几年正猛发劳役修公路,公路也靠着国内的葡萄酒产业而繁荣。
法国人还是决定保所谓的“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不保也不是不行,像大顺一样,靠着东南沿海的资本力量组织军队,镇压住就行。但法国显然没这能力,因为法国过于充分地参与了世界贸易,而缺乏大顺这边的一个稳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群体,这些人稳得住,因为参与贸易和贸易改变导致的起义,就压得住,人口比例在那摆着呢。
这就导致法国在北美的贸易,非常别扭。
有些东西,不是靠仇恨、军队、巡逻就能防住的。
就比如所,那些爱尔兰羊倌,拿着自己酿的威士忌,也即粮食酒,去换毛皮人参。那是什么价?
法国靠着严格的贸易管制,拿着国内的白兰地,再沿河运到这一处湖泊,去换毛皮人参。那又是什么价?
靠人防、靠巡逻,怎么可能防得住走私。
在诉说了一下他们遇到的这些困难后,大顺探险队的年轻人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个想法。
“如果,我们在上游种植粮食、酿酒,提供给你们呢?”
“由朝廷出面,组织粮食种植园和酿酒作坊,依靠天朝的人力,提供商品粮食和酒类。你们支付白银。”
“或者,由天朝的宝船直接运回去。”
“或者,直接走账,在松苏的银行兑付汇票,在交易人参貂皮东珠的时候直接结算。”
“朝廷在松苏拿到汇票结算白银后,作为移民的基金和经费,将人口迁徙到这边。形成一个贸易循环,弥补一下你们在这边缺乏粮食和酒类的问题。”
“这是不是可行的呢?”
“你应该想到,如果真有夕阳海、日落湾、或者一条适合通航的通向太平洋的河道,那么我想你应该在十年前就会见到我们的人来这里探索寻找毛皮了。”
最后的道理很简单,也很实在,点透了之后就是那么回事。真要是有什么夕阳海、一条适合通航的大河由东向西流,确实十年前只怕在这里就会常见到大顺的探险队了。
而这背后更多的道理,还在于两边的毛皮贸易结构。
对大顺而言,牛皮鹿皮什么的,利润率不足,基本赚不到什么钱。但草原上的毛皮,在欧洲是有销路和市场的。
维伦德里简单地思考了一下,便觉得这貌似确实是个好办法。
种地哪家强?欧洲正在经历农业革命,从耧车到曲辕犁,一堆东方传过来的农业工具,你说哪家强?
要说畜牧业,大顺肯定是比不过此时的法国的,这无需讳言。但要说单纯的种地,法国人很清楚中国人种地的本事,至少此时在没经历二百年的正确记忆塑造,农业革命是不是“东学西渐”,此时的人还是很清楚的。
大顺的亩产,此时就是世界第一。制约大顺农业的,就此时而言,不是技术,就是简单地生产资料不足,使得每个农业人口理论上使劲儿干能一个人养活三个非农业人口,但没地方可使劲儿而已。
那么,大顺会酿酒吗?
这显然也不是个有意义的问题。
那么,大顺的酒沿着河顺流而下,在贸易站交易,会不会比爱尔兰羊倌翻山越岭走私过来的威士忌更便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