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全是好处,没有坏处(上)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新顺1730最新章节!
,新顺1730
“父皇尝言,凡事有利有弊。国公以为,若此路通,于社稷苍生,几利?几弊?”
有些话,太子觉得没必要向刘钰转述。而且皇帝和他私下里说的一些东西,最好也不要外传。
但太子也不认为刘钰就不明白,估摸着朝中能明白这些事的人里,知道的不说也知道、不懂的说了也未必懂。
关于对统治、镇压的影响,太子只觉眼前这人肯定是懂的。既懂,那就大可不必谈。
刘钰皱着眉琢磨了一下这个问题,想了想,回道:“殿下如此问……若真要说利弊……”
“除却赈济、运兵、救荒等作用外,着实不好说。”
“但只看赈济、运兵、救荒等作用,其利便足以修这条路了。”
“而要说兴工商等,这个……嗯,有利开矿。除此之外,便不好说。”
他倒不是想要避开不谈“松苏先发区的货物涌入对内地传统小农经济之影响”的话题。
主要是这件事是真的不好说。
工商业这东西,其实就是那么回事。成本低,原材料便宜,就有竞争力。
大顺的传统纺织业,织,极其顽强。
配合着大顺的印度战略,这就会造成一种特别有趣的局面。
真要是把铁路修起来,从印度运棉花,运棉纱,再沿着铁路售卖,基本上能把大顺原本的棉花种植业彻底消灭掉。
如果一切不正常,海运没有那么早兴起,以及大顺的松苏地区没有完成先发的话,要是这条铁路在这种情况下修起来,倒是真有可能早就沿线一些城市的工商业发展和转型。
比如说河北地区,完全可以种棉花,织布,往内蒙、关东等地去售卖。这当然会形成一个不小的产业链,不说能富裕很多人,但是至少三五個县的工商业勃勃生机,是没啥问题的。
但现在的情况,那就不好说了。
东北的棉布市场,是松苏的自留地,河北现在就算开始种棉花,也争不过松苏。
蒙古地区,也差不多,棉布之类走天津、至京城,再到张家口。
所以河北地区想要发展棉纺织业,基本是没戏了。
毕竟修这条路的前提,就是大顺夺取了印度。而夺取了印度,意味着刘钰会想方设法把印度原材料化。
印度的棉花产出,棉纱产出,是拢在松苏资本集团的手里的。
当然大顺的情况非常的特殊,卖布,基本上卖不太动。
因为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村妇女的闲暇劳动力时间,几乎可以算作是“免费”的。
理论上,只要花比布便宜一点,那就肯定琢磨着买棉花自己织布,哪怕只便宜一点点。因为劳动力不值钱,闲着也不可能增加产出,所以哪怕只有微薄之利,她们也会尽量选择买棉花、买棉纱,不到万不得已不太可能去买布。
松苏地区先发一步,又把控着原材料,加之这些年一直牢牢把握着东北和蒙古这两个市场的自留地。
故而这种情况下,刘钰对河北地区能发展出来纺织业,感觉比较难。
再往下的河南……经济作物的话,其实也就还好。种点芝麻、种点黄豆什么的,差不多能卖出去。
过了黄河,若真到汉口,江汉地区,这也不好说。
关键在于,松苏资本集团在印度的劫夺,能到什么程度。
棉花价格只要比汉口地区低,那么汉口地区种棉花就是痴心妄想。
历史上,汉口地区的棉花种植业有过短暂的发展,但这个发展的前提,是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且英国和欧洲正处在高速工业化阶段,使得棉花的价格日日提升,这才导致了汉口地区的棉花种植业发展。
问题是在刘钰看来,就算大顺在南洋都护府的那群人一夜之间都降了智,印度被拿下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种情况下,棉花价格,至少在国内,是压根贵不起来的。
既然能修铁路、造机车了,其实距离蒸汽船也就更近了。汉口到松苏地区的“距离”,将会被拉近许多。
在这种情况下,是从松苏买棉纱,在汉口建纺织厂合算呢?
还是在松苏直接干纺织厂,往汉口售卖合算呢?
这不是个市场问题,而是各地地方官员怎么看的问题。
换句话说,大顺将来有没有可能出现国内的关税?
朝廷政府是什么样的态度?
是支持全国的统一市场?
还是保持各地的关税,维系各地的利益?
但要细说这条铁路能否促进沿途的商品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可以的。而这里面的关键,就是皇帝怎么看待经济作物的问题。
这种说法,叫作:臣为了防止百姓不种粮食,而是去种棉花、芝麻、烟草等经济作物,这可能导致粮食不足。所以,放开原材料关税,让印度棉花、棉纱向内倾销,冲击本国的棉花种植业。
在皇帝看来,对不对?
再深入一点,对松苏产的布匹,征收国内关税;而对松苏来的印度棉花、棉纱等,免关税,大量进入汉口,并且沿着长江和这条铁路运输。
对不对?
这就是新兴阶层和天子皇帝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老马说,资产阶级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
那么,内地在不在世界之内?
在的话,松苏的资产阶级,是不可能想要内地关税的。
他们会试图消灭汉口刚起步的纺织业,用他们的布匹将江汉地区的棉纺织业彻底击败,拉到他们的市场里。
这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无论是拼资本、拼金银、拼原材料控制、拼先起步,江汉地区肯定是拼不过大顺的“白银发钞”地的。
而反过来说,大顺奇葩的经济结构、超越了小农边界极限的劳动力价格……使得刘钰预想的“棉纱机械化”,是对大顺小农冲击最小的一种工业化。
大量的棉花、棉纱等进入江汉地区,江汉地区肯定是欢迎的。因为劳动力太不值钱,这不是有选择的事儿。
不是干这个挣20、干那个挣10块,所以我去干20的。
而是,我不织布,我干啥?地就那么点,就是拿舌头舔,也舔不出来多二斤的亩产,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又不是小农能干的。所以买点棉纱,自己搓成布,只要比直接买布便宜,那就行;要是能卖出去,那就更好了。
所以,这件事,再深入一点,就是说:征收布匹的国内关税,也不是不行;那么,松苏的资本,可以进入内地吗?
如果可以,买地囤地行不行?
就大顺这个鸟样的组织力和统治水平,能做到“只允许开厂、不允许买地”?
土地制度问题不解决,这里面全都是麻烦事。
如果不行,那这不是鼓励地方的分化、对抗,产生地方势力?
一旦地方势力产生了,他们必然会琢磨着固守省界,防止外来的商品冲击他们。要到放开的时候,多半也是一场腥风血雨,地方势力怕是可能要独走。
刘钰也不是瞧不起太子,这几件事,太子其实一个都解决不了。
现在大顺的情况,是原始积累没问题了、技术也有了、世界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也稳住了。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问题,是民族资本买办化,一群废物,软弱不堪,力量不足。
可这玩意儿力量足了,并不代表能平稳过渡、无伤转型啊。
反过来说,这玩意儿力量足了,不是意味着小农经济的毁灭加速吗?
说到底,还是这大约两三亿人的小农,他们是人,而且有相当强的反抗传统。
是不是可以和他们说,为了伟大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你们自己乖乖饿死吧。
说是可以说,但手长在人家手上,人家直接斩木为兵,转身就近上了大别山,那也是很正常的事。
这里面的逻辑是,半封建本殖民地的状态下,民族资本脆弱,他们担不起大梁;可对小农、佃农而言,区别在哪?
所以刘钰当然是非常支持国内免关税厘金的,而且非常希望把农村冲击到普遍破产、小地主全面贫穷化的地步。逼出来一场天翻地覆的条件。
逼的越厉害、货币化的税收越深入、廉价商品越冲击,种粮食收的租子就会越来越高。
表现在松苏,就是佃户受不了了,普遍退佃。要么做工,要么以类似契约奴的身份去关东、南洋。一省,还有各省盐税、江西瓷器外贸白银、福建茶叶外贸银、丝绸外贸银等,还靠海,这倒还能解决。
表现在内地,做工容不下,去南洋还是去关东,他们也都去不起。
理论上,大顺朝廷在理论上也能解决这件事。照着一年百十万的人口向外迁民,保证留下自耕农的人均土地在三四十亩,这肯定转型起来比较容易。
人均三四十亩的土地,不至于破产,还能活下去,转型起来贼简单,还能迅速扩大内部市场,促进工商业发展。
现实是……没那么多。
再或者,消灭地主,取缔地租,搞均田。保证每个农户拥有一定量的土地,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完成转型,明确工业化的目标,也行。
但刘钰看了看太子,觉得这两件事……太子还真就做不成。
那太子问他对这条铁路的看法,刘钰只能说,全是好处,一点坏处都没有。
你看,既保证了经济作物、棉花原材料等沿线售卖,使得百姓“务本”,不去种这些经济作物,免得粮食不够吃。
又可以保证除了灾荒,可以赈济,有利于朝廷之统治。
反正大问题你也看不到,也解决不了。
,新顺1730
“父皇尝言,凡事有利有弊。国公以为,若此路通,于社稷苍生,几利?几弊?”
有些话,太子觉得没必要向刘钰转述。而且皇帝和他私下里说的一些东西,最好也不要外传。
但太子也不认为刘钰就不明白,估摸着朝中能明白这些事的人里,知道的不说也知道、不懂的说了也未必懂。
关于对统治、镇压的影响,太子只觉眼前这人肯定是懂的。既懂,那就大可不必谈。
刘钰皱着眉琢磨了一下这个问题,想了想,回道:“殿下如此问……若真要说利弊……”
“除却赈济、运兵、救荒等作用外,着实不好说。”
“但只看赈济、运兵、救荒等作用,其利便足以修这条路了。”
“而要说兴工商等,这个……嗯,有利开矿。除此之外,便不好说。”
他倒不是想要避开不谈“松苏先发区的货物涌入对内地传统小农经济之影响”的话题。
主要是这件事是真的不好说。
工商业这东西,其实就是那么回事。成本低,原材料便宜,就有竞争力。
大顺的传统纺织业,织,极其顽强。
配合着大顺的印度战略,这就会造成一种特别有趣的局面。
真要是把铁路修起来,从印度运棉花,运棉纱,再沿着铁路售卖,基本上能把大顺原本的棉花种植业彻底消灭掉。
如果一切不正常,海运没有那么早兴起,以及大顺的松苏地区没有完成先发的话,要是这条铁路在这种情况下修起来,倒是真有可能早就沿线一些城市的工商业发展和转型。
比如说河北地区,完全可以种棉花,织布,往内蒙、关东等地去售卖。这当然会形成一个不小的产业链,不说能富裕很多人,但是至少三五個县的工商业勃勃生机,是没啥问题的。
但现在的情况,那就不好说了。
东北的棉布市场,是松苏的自留地,河北现在就算开始种棉花,也争不过松苏。
蒙古地区,也差不多,棉布之类走天津、至京城,再到张家口。
所以河北地区想要发展棉纺织业,基本是没戏了。
毕竟修这条路的前提,就是大顺夺取了印度。而夺取了印度,意味着刘钰会想方设法把印度原材料化。
印度的棉花产出,棉纱产出,是拢在松苏资本集团的手里的。
当然大顺的情况非常的特殊,卖布,基本上卖不太动。
因为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村妇女的闲暇劳动力时间,几乎可以算作是“免费”的。
理论上,只要花比布便宜一点,那就肯定琢磨着买棉花自己织布,哪怕只便宜一点点。因为劳动力不值钱,闲着也不可能增加产出,所以哪怕只有微薄之利,她们也会尽量选择买棉花、买棉纱,不到万不得已不太可能去买布。
松苏地区先发一步,又把控着原材料,加之这些年一直牢牢把握着东北和蒙古这两个市场的自留地。
故而这种情况下,刘钰对河北地区能发展出来纺织业,感觉比较难。
再往下的河南……经济作物的话,其实也就还好。种点芝麻、种点黄豆什么的,差不多能卖出去。
过了黄河,若真到汉口,江汉地区,这也不好说。
关键在于,松苏资本集团在印度的劫夺,能到什么程度。
棉花价格只要比汉口地区低,那么汉口地区种棉花就是痴心妄想。
历史上,汉口地区的棉花种植业有过短暂的发展,但这个发展的前提,是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且英国和欧洲正处在高速工业化阶段,使得棉花的价格日日提升,这才导致了汉口地区的棉花种植业发展。
问题是在刘钰看来,就算大顺在南洋都护府的那群人一夜之间都降了智,印度被拿下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种情况下,棉花价格,至少在国内,是压根贵不起来的。
既然能修铁路、造机车了,其实距离蒸汽船也就更近了。汉口到松苏地区的“距离”,将会被拉近许多。
在这种情况下,是从松苏买棉纱,在汉口建纺织厂合算呢?
还是在松苏直接干纺织厂,往汉口售卖合算呢?
这不是个市场问题,而是各地地方官员怎么看的问题。
换句话说,大顺将来有没有可能出现国内的关税?
朝廷政府是什么样的态度?
是支持全国的统一市场?
还是保持各地的关税,维系各地的利益?
但要细说这条铁路能否促进沿途的商品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可以的。而这里面的关键,就是皇帝怎么看待经济作物的问题。
这种说法,叫作:臣为了防止百姓不种粮食,而是去种棉花、芝麻、烟草等经济作物,这可能导致粮食不足。所以,放开原材料关税,让印度棉花、棉纱向内倾销,冲击本国的棉花种植业。
在皇帝看来,对不对?
再深入一点,对松苏产的布匹,征收国内关税;而对松苏来的印度棉花、棉纱等,免关税,大量进入汉口,并且沿着长江和这条铁路运输。
对不对?
这就是新兴阶层和天子皇帝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老马说,资产阶级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
那么,内地在不在世界之内?
在的话,松苏的资产阶级,是不可能想要内地关税的。
他们会试图消灭汉口刚起步的纺织业,用他们的布匹将江汉地区的棉纺织业彻底击败,拉到他们的市场里。
这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无论是拼资本、拼金银、拼原材料控制、拼先起步,江汉地区肯定是拼不过大顺的“白银发钞”地的。
而反过来说,大顺奇葩的经济结构、超越了小农边界极限的劳动力价格……使得刘钰预想的“棉纱机械化”,是对大顺小农冲击最小的一种工业化。
大量的棉花、棉纱等进入江汉地区,江汉地区肯定是欢迎的。因为劳动力太不值钱,这不是有选择的事儿。
不是干这个挣20、干那个挣10块,所以我去干20的。
而是,我不织布,我干啥?地就那么点,就是拿舌头舔,也舔不出来多二斤的亩产,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又不是小农能干的。所以买点棉纱,自己搓成布,只要比直接买布便宜,那就行;要是能卖出去,那就更好了。
所以,这件事,再深入一点,就是说:征收布匹的国内关税,也不是不行;那么,松苏的资本,可以进入内地吗?
如果可以,买地囤地行不行?
就大顺这个鸟样的组织力和统治水平,能做到“只允许开厂、不允许买地”?
土地制度问题不解决,这里面全都是麻烦事。
如果不行,那这不是鼓励地方的分化、对抗,产生地方势力?
一旦地方势力产生了,他们必然会琢磨着固守省界,防止外来的商品冲击他们。要到放开的时候,多半也是一场腥风血雨,地方势力怕是可能要独走。
刘钰也不是瞧不起太子,这几件事,太子其实一个都解决不了。
现在大顺的情况,是原始积累没问题了、技术也有了、世界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也稳住了。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问题,是民族资本买办化,一群废物,软弱不堪,力量不足。
可这玩意儿力量足了,并不代表能平稳过渡、无伤转型啊。
反过来说,这玩意儿力量足了,不是意味着小农经济的毁灭加速吗?
说到底,还是这大约两三亿人的小农,他们是人,而且有相当强的反抗传统。
是不是可以和他们说,为了伟大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你们自己乖乖饿死吧。
说是可以说,但手长在人家手上,人家直接斩木为兵,转身就近上了大别山,那也是很正常的事。
这里面的逻辑是,半封建本殖民地的状态下,民族资本脆弱,他们担不起大梁;可对小农、佃农而言,区别在哪?
所以刘钰当然是非常支持国内免关税厘金的,而且非常希望把农村冲击到普遍破产、小地主全面贫穷化的地步。逼出来一场天翻地覆的条件。
逼的越厉害、货币化的税收越深入、廉价商品越冲击,种粮食收的租子就会越来越高。
表现在松苏,就是佃户受不了了,普遍退佃。要么做工,要么以类似契约奴的身份去关东、南洋。一省,还有各省盐税、江西瓷器外贸白银、福建茶叶外贸银、丝绸外贸银等,还靠海,这倒还能解决。
表现在内地,做工容不下,去南洋还是去关东,他们也都去不起。
理论上,大顺朝廷在理论上也能解决这件事。照着一年百十万的人口向外迁民,保证留下自耕农的人均土地在三四十亩,这肯定转型起来比较容易。
人均三四十亩的土地,不至于破产,还能活下去,转型起来贼简单,还能迅速扩大内部市场,促进工商业发展。
现实是……没那么多。
再或者,消灭地主,取缔地租,搞均田。保证每个农户拥有一定量的土地,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完成转型,明确工业化的目标,也行。
但刘钰看了看太子,觉得这两件事……太子还真就做不成。
那太子问他对这条铁路的看法,刘钰只能说,全是好处,一点坏处都没有。
你看,既保证了经济作物、棉花原材料等沿线售卖,使得百姓“务本”,不去种这些经济作物,免得粮食不够吃。
又可以保证除了灾荒,可以赈济,有利于朝廷之统治。
反正大问题你也看不到,也解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