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小说网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742章:准备召开全国第一届将领大会
第742章:准备召开全国第一届将领大会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
蒸汽铁甲船的航行成功,意味着蒸汽机的成功使用。
这是朱英强行拔高的科技树,实际上在蒸汽机运用到蒸汽铁甲船上外,还没有人意识到这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
实际上等到蒸汽机开始越发普及开来的时候,即便是朱英不说出来,别人也会想到。
只是朱英完全可以让这个时间缩短。
在上海县这里住了一晚后,爷孙俩就再次乘坐定海舰返回了京师。
回到京师后,朱英并没有急着去进行石炭开采,而是把刘三吾召了过来。
“拜见太孙殿下。”
刘三吾的脸上带着几分憔悴。
朱英关心问道:“最近可是在筹办大学上太过于劳累了,不必这般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刘三吾作揖回道:“谢太孙殿下关心,臣最近一直在与其他学士一起编纂关于课本之事,因此多损耗了些精力。”
朱英点点头,这编纂课本确实要麻烦。
毕竟朱英要求的,可不是之前的那些四书五经,还有许多关于其他学科上面的课本。
刘三吾作为大学校长,所有学科都要稍微有些熟悉,这般大的年纪了,自然会有些劳累。
“这次叫刘尚书过来,是关乎到蒸汽机的事情,想来刘尚书已然是知晓了吧。”
朱英开口问道。
刘三吾现在也属于尚书行列,因此从曾经的刘翰林改为了刘尚书。
刘三吾点头回道:“臣听闻昨日陛下及太孙去了上海县,今日又回了京师,这蒸汽铁甲船的速度,当真是可见一斑。”
“往后我大明有这蒸汽铁甲船,运输速度更为快捷,国力升腾,此为盛世之兆也。”
蒸汽铁甲船在整个京师沸沸扬扬,朝廷里的官员虽然没有参与,但哪家不曾听说。
尤其是京师邸报,更是所有官员必读的刊物。
现在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英,对朝会开始逐渐的放权开来,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很多事情都摆在朝会之上讨论。
比如关于到军队的事情,现在已经不是其他官员可以随便议论了,也且只有兵部这边对陛下或太孙单独进行汇报。
而民生之类的事情也差不多,基本上各部自行消化,若是像从前那样拿到朝会上,不仅要遭受到其他官员的嘲笑,也会被陛下训斥办事不力。
在这样的转化下,皇帝对于臣子显得越发神秘起来。
威严反而是在不断的加深。
同时也少了很多聆听圣恩的机会。
揣摩圣意,这是能够上奉天殿所有大臣都要做的事情,而京师邸报上的风向,无疑是代表了最新的政策方向。
朱英讲述道:“蒸汽机之作用,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船舰之上,你可以把他当做一个不知疲累的仆从,只要有合适的方式,他就能一直帮着去做事。”
“比如采矿,织布,纺纱,甚至于在农业之事上,也可有着极大的作用。”
“现在的蒸汽机,在很多方面依旧是有着不小的缺陷,比如耗费的石炭过多,散发的热量太大等等,所以我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实现对蒸汽机的改良。”
“蒸汽机,这不仅是影响到当今的时代,更是在未来数百年,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与提高。”
“因此我决定在大学之中,开设关于蒸汽机的学科,这是目前大学的重中之重。”
“此番叫刘尚书过来,就是要督办此事。”
刘三吾年纪大了,对于新鲜的事物接受能力变差,但他知道,这是太孙殿下极为重视的事情,必不可疏忽。
当即回道:“请太孙殿下放心,臣必然全力督办此事。”
朱英点点头,而后道:“也不用你太过于操心,什么事情都抓在手里,是办不好事情的,这就跟曾经的朝会一样。”
“刘尚书可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专门来解决有关于蒸汽机学科之事,刘尚书主要负责把握方向跟进度即可。”
朱英稍微提点了两句,他也担忧刘三吾这般年纪,耗费过大一不小心就给猝死了。
刘三吾自然也听懂了,当下回道:“谢太孙关心,臣自明白。”
朱英心中一动,微微皱眉,随即对郭忠吩咐道:“去将锦妃叫来。”
锦妃就是徐妙锦。
郭忠当即领命去往后殿叫人。
刘三吾有些迷茫,不知道在这个时候太孙突然叫来锦妃作甚。
他当然是不知道,朱英的毛笔字写得并不好,在往前下达令旨,基本上都是以口谕为主,方才突然发现,这样并不是很好。
口谕的传达,很容易出现错误,而且也很容易被人所改用。
白纸黑字,盖上印章,才应该是正确的流程。
然而在宫廷里的这些宫女宦官,包括是郭忠在内,基本上都是不识字的,即便有些稍微懂一些的,写出来的字估计连朱英都不如。
这可是太孙令旨,怎么能如此随便。
所以朱英就想到让徐妙锦代笔。
在书画这块,即便是叶月清,也没有徐妙锦写得好看。
没多久,徐妙锦就过来了。
“殿下。”
徐妙锦见有外人在场,便盈盈施礼道。
“过来,帮我写一道令旨。郭忠,笔墨伺候。”
郭忠连忙去拿来丝帛。
丝帛上有特殊的暗纹,这是当今这个时代的特殊防伪标记,大明宝钞上也有这样的防伪标记。
“授教育部尚书刘三吾,全权督办大学内蒸汽机学科相关事宜。”
“洪武三十二年,六月十七。”
朱英口述,徐妙锦当即书写上去,用的是楷书。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而徐妙锦书写之下,又多了几分秀美。
“写得不错。”朱英夸奖道。
“谢殿下赞美。”徐妙锦笑嘻嘻的回道。
刘三吾看了一眼,沉默不语。
他是真正的书法宗师,这字体在他的眼中,当然还是有许多的瑕疵。
不过他不会蠢到在这个时候搞什么教书育人。
那就不是教学了,是找死。
即便头顶都要入土了,可刘三吾还想着多活两年呢。
刘三吾领着令旨走了。
朱英笑着对徐妙锦说道;“以后你就在我身边,给我写令旨吧。”
徐妙锦闻言很是开心:“好啊。”
突然又想到:“可是这样会不会让其他姐妹觉得我占据了殿下的时间啊。”
朱英笑道:“这有什么关系,你就是给我写个令旨,又不是天天守着,再说了,这是白天的事,不是晚上的事情。”
随后对郭忠吩咐道:“你们都出去吧。”
郭忠躬身遵令,而后带着宫女宦官出门。
看到人都走了,徐妙锦也不藏着,直接就贴到了朱英的身上。
“好舒服。”
徐妙锦不由轻声道。
大家都知道,太孙的身上冬暖夏凉,最是舒适了。
搂着徐妙锦朱英问道:“最近后宫这块,可是有什么八卦啊,说与我听听。”
徐妙锦想了想:“多数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过最近大家有说,陛下太孙都不怎么管理朝政,也不知会不会影响到皇家威严。”
朱英摇头道:“她们不懂,皇帝手中,兵权才是关键,现在实行军政分离,文官们再也没有干涉兵权的能力,这可跟以前不同了。”
“不过这么说起来,最近倒是确实要加强一下对兵权的把控了。”
朱英一边说一边想着。
他先前就准备筹办大明各卫所都指挥使大会。
这主要是对现有的将领进行一个教育培训,也是思想建设的关键。
大明的军队,主要为京军跟地方军两大块。
京师这边的士兵,在这数年的改革之下,已经基本上演变成了职业军的概念,他们的军饷由国库负责,平时只需要不断进行操练,无须去进行屯田。
这也是大明最为精锐的军队。
尤其是在实行退役制度后,让许多京军中的年迈士兵去到了各地区治安司,治安所。
像是京军这边退役的,基本上九成多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即便是有些因个人情况无法安置的,津贴上也是相当丰富。
毕竟能够作为京军,大部分都是从前开国有过功勋,亦或是父辈有功勋门荫者。
明初的时候,京军这边共有四十八卫,这些年随着国库丰盈,则不断进行扩兵,已然有七十二卫。
一卫五千六百编制,京师有四十万士兵拱卫。
不过实际上已经没有四十万了。
海外藩王那里去了四万,吐蕃去了五万,安南去了将近三万,远洋舰队去了一万余。
京师缺人自然就会募兵,加上正在招募训练的,如今京师大约在三十万兵。
每逢战事,一般是京军出小部分精锐,地方军的大头。
像是徐辉祖去的时候,京师这边安排五万精锐先行,他自己带了数千亲卫,军官,然后地方军凑二十多万兵,这般进行组合。
朱棣等四藩王也差不多,京军配一万人,然后地方军配数万人。
地方军主要分为三大块:卫兵,边兵,民兵。
卫军主要是在大明内陆各重要军事重地,大部分就是屯田兵,战时参战,农时忙农。
一般出现战事,主要调动的就是卫兵。
边兵则是指大明各边关驻扎的士兵,他们可以说是卫所军中的精锐所在。
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史称“九边”的边兵便是。
这是比较出名的,也是大明最主要的边兵。
其他像是乌斯藏,广西,云南,在边关地带同样有边兵。
剩下的就是民兵了。
这些大多数是地方势力合法建立的非常规兵种。
后世叫民兵团,现在称呼为义勇军。
西北地区有土兵,云南地区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还有比如少林寺的僧兵,采矿的矿兵,盐司的盐兵。
他们不在军户体系中,但有战事也可征召,平时操练由各自出钱粮,没有军饷,但立下军功也能得到封赏。
还有水师。
这一块跟卫所差不多,先前朝廷不重视,现在随着海贸发展逐渐扩大,已然有超越地方军的声势。
水师目前总兵力在二十万左右,朱英准备扩军到五十万。
也就是比现在翻个倍还要多。
之所以需要如此多人,自然是关乎到大明对海上的掌控。
水军跟陆军不同,很多陆军并不能直接当成水师,否则就会出现当初蒙古人征讨倭国的情况。
蒙古人那个时候,直接就是将不懂水性,晕船的士兵硬塞上船,强行征伐。
这样士兵在抵达目的地时候,战斗力严重下滑。
所以朱英要召集的水师,首先就是要懂得水性,并且培养一定的海上应急知识,比如遇到风暴时的紧急应对演练,接舷战的操练等等。
朱英对军队的改制,主要还是集中在京军这块。
地方军目前虽有很多改革下去,但屯田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粮食的问题,也是目前大明需要考虑的问题。
直接取消卫所制那是傻子才会干的事,要知道在卫所中,除开士兵外,还有大量的军户。
目前大明外卫总计有三五百出头外卫,千户所两千五百余。
当然,不是所有卫所都是满员编制五千六百人,但这也有将近两百万的数目了,加上军户一起,超七百万人。
他们的生活都依赖于卫所制上,贸然进行大的改革,极大可能会让大明全国动荡。
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至少目前在朱英的不断干预下,卫所里已经不再像是从前那样贪腐横行,军户的生活好了许多。
“殿下为何皱眉,可是有什么烦恼之事。”陪在朱英旁边的徐妙锦柔声问道。
他看到朱英有些出神,而后眉头微皱。
朱英有些郁闷的说道:“我准备召集大明所有千户开一次军中大会,可是这其中至少有千人参与。”
“届时开会,我岂不是要扯着嗓子大喊,让人传话也太过于麻烦了些,很耽误事。”
这就是没有喇叭的痛苦了。
徐妙锦闻言开口说道:“我这里倒是有些想法,先前未入宫时,我经常去戏园子里听戏,因女眷的关系,只能是在楼上的包间,离得比较远。”
“大的戏园子里头一场也有数百人,多时过千,那些戏子也不是扯着嗓子大喊,我却能听得清楚。”
“或许可以参照一番。”
朱英闻言眼睛一亮道:“好想法,明日我便去瞧瞧,如若可行,则将东宫改造一番。”
蒸汽铁甲船的航行成功,意味着蒸汽机的成功使用。
这是朱英强行拔高的科技树,实际上在蒸汽机运用到蒸汽铁甲船上外,还没有人意识到这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
实际上等到蒸汽机开始越发普及开来的时候,即便是朱英不说出来,别人也会想到。
只是朱英完全可以让这个时间缩短。
在上海县这里住了一晚后,爷孙俩就再次乘坐定海舰返回了京师。
回到京师后,朱英并没有急着去进行石炭开采,而是把刘三吾召了过来。
“拜见太孙殿下。”
刘三吾的脸上带着几分憔悴。
朱英关心问道:“最近可是在筹办大学上太过于劳累了,不必这般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刘三吾作揖回道:“谢太孙殿下关心,臣最近一直在与其他学士一起编纂关于课本之事,因此多损耗了些精力。”
朱英点点头,这编纂课本确实要麻烦。
毕竟朱英要求的,可不是之前的那些四书五经,还有许多关于其他学科上面的课本。
刘三吾作为大学校长,所有学科都要稍微有些熟悉,这般大的年纪了,自然会有些劳累。
“这次叫刘尚书过来,是关乎到蒸汽机的事情,想来刘尚书已然是知晓了吧。”
朱英开口问道。
刘三吾现在也属于尚书行列,因此从曾经的刘翰林改为了刘尚书。
刘三吾点头回道:“臣听闻昨日陛下及太孙去了上海县,今日又回了京师,这蒸汽铁甲船的速度,当真是可见一斑。”
“往后我大明有这蒸汽铁甲船,运输速度更为快捷,国力升腾,此为盛世之兆也。”
蒸汽铁甲船在整个京师沸沸扬扬,朝廷里的官员虽然没有参与,但哪家不曾听说。
尤其是京师邸报,更是所有官员必读的刊物。
现在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英,对朝会开始逐渐的放权开来,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很多事情都摆在朝会之上讨论。
比如关于到军队的事情,现在已经不是其他官员可以随便议论了,也且只有兵部这边对陛下或太孙单独进行汇报。
而民生之类的事情也差不多,基本上各部自行消化,若是像从前那样拿到朝会上,不仅要遭受到其他官员的嘲笑,也会被陛下训斥办事不力。
在这样的转化下,皇帝对于臣子显得越发神秘起来。
威严反而是在不断的加深。
同时也少了很多聆听圣恩的机会。
揣摩圣意,这是能够上奉天殿所有大臣都要做的事情,而京师邸报上的风向,无疑是代表了最新的政策方向。
朱英讲述道:“蒸汽机之作用,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船舰之上,你可以把他当做一个不知疲累的仆从,只要有合适的方式,他就能一直帮着去做事。”
“比如采矿,织布,纺纱,甚至于在农业之事上,也可有着极大的作用。”
“现在的蒸汽机,在很多方面依旧是有着不小的缺陷,比如耗费的石炭过多,散发的热量太大等等,所以我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实现对蒸汽机的改良。”
“蒸汽机,这不仅是影响到当今的时代,更是在未来数百年,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与提高。”
“因此我决定在大学之中,开设关于蒸汽机的学科,这是目前大学的重中之重。”
“此番叫刘尚书过来,就是要督办此事。”
刘三吾年纪大了,对于新鲜的事物接受能力变差,但他知道,这是太孙殿下极为重视的事情,必不可疏忽。
当即回道:“请太孙殿下放心,臣必然全力督办此事。”
朱英点点头,而后道:“也不用你太过于操心,什么事情都抓在手里,是办不好事情的,这就跟曾经的朝会一样。”
“刘尚书可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专门来解决有关于蒸汽机学科之事,刘尚书主要负责把握方向跟进度即可。”
朱英稍微提点了两句,他也担忧刘三吾这般年纪,耗费过大一不小心就给猝死了。
刘三吾自然也听懂了,当下回道:“谢太孙关心,臣自明白。”
朱英心中一动,微微皱眉,随即对郭忠吩咐道:“去将锦妃叫来。”
锦妃就是徐妙锦。
郭忠当即领命去往后殿叫人。
刘三吾有些迷茫,不知道在这个时候太孙突然叫来锦妃作甚。
他当然是不知道,朱英的毛笔字写得并不好,在往前下达令旨,基本上都是以口谕为主,方才突然发现,这样并不是很好。
口谕的传达,很容易出现错误,而且也很容易被人所改用。
白纸黑字,盖上印章,才应该是正确的流程。
然而在宫廷里的这些宫女宦官,包括是郭忠在内,基本上都是不识字的,即便有些稍微懂一些的,写出来的字估计连朱英都不如。
这可是太孙令旨,怎么能如此随便。
所以朱英就想到让徐妙锦代笔。
在书画这块,即便是叶月清,也没有徐妙锦写得好看。
没多久,徐妙锦就过来了。
“殿下。”
徐妙锦见有外人在场,便盈盈施礼道。
“过来,帮我写一道令旨。郭忠,笔墨伺候。”
郭忠连忙去拿来丝帛。
丝帛上有特殊的暗纹,这是当今这个时代的特殊防伪标记,大明宝钞上也有这样的防伪标记。
“授教育部尚书刘三吾,全权督办大学内蒸汽机学科相关事宜。”
“洪武三十二年,六月十七。”
朱英口述,徐妙锦当即书写上去,用的是楷书。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而徐妙锦书写之下,又多了几分秀美。
“写得不错。”朱英夸奖道。
“谢殿下赞美。”徐妙锦笑嘻嘻的回道。
刘三吾看了一眼,沉默不语。
他是真正的书法宗师,这字体在他的眼中,当然还是有许多的瑕疵。
不过他不会蠢到在这个时候搞什么教书育人。
那就不是教学了,是找死。
即便头顶都要入土了,可刘三吾还想着多活两年呢。
刘三吾领着令旨走了。
朱英笑着对徐妙锦说道;“以后你就在我身边,给我写令旨吧。”
徐妙锦闻言很是开心:“好啊。”
突然又想到:“可是这样会不会让其他姐妹觉得我占据了殿下的时间啊。”
朱英笑道:“这有什么关系,你就是给我写个令旨,又不是天天守着,再说了,这是白天的事,不是晚上的事情。”
随后对郭忠吩咐道:“你们都出去吧。”
郭忠躬身遵令,而后带着宫女宦官出门。
看到人都走了,徐妙锦也不藏着,直接就贴到了朱英的身上。
“好舒服。”
徐妙锦不由轻声道。
大家都知道,太孙的身上冬暖夏凉,最是舒适了。
搂着徐妙锦朱英问道:“最近后宫这块,可是有什么八卦啊,说与我听听。”
徐妙锦想了想:“多数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过最近大家有说,陛下太孙都不怎么管理朝政,也不知会不会影响到皇家威严。”
朱英摇头道:“她们不懂,皇帝手中,兵权才是关键,现在实行军政分离,文官们再也没有干涉兵权的能力,这可跟以前不同了。”
“不过这么说起来,最近倒是确实要加强一下对兵权的把控了。”
朱英一边说一边想着。
他先前就准备筹办大明各卫所都指挥使大会。
这主要是对现有的将领进行一个教育培训,也是思想建设的关键。
大明的军队,主要为京军跟地方军两大块。
京师这边的士兵,在这数年的改革之下,已经基本上演变成了职业军的概念,他们的军饷由国库负责,平时只需要不断进行操练,无须去进行屯田。
这也是大明最为精锐的军队。
尤其是在实行退役制度后,让许多京军中的年迈士兵去到了各地区治安司,治安所。
像是京军这边退役的,基本上九成多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即便是有些因个人情况无法安置的,津贴上也是相当丰富。
毕竟能够作为京军,大部分都是从前开国有过功勋,亦或是父辈有功勋门荫者。
明初的时候,京军这边共有四十八卫,这些年随着国库丰盈,则不断进行扩兵,已然有七十二卫。
一卫五千六百编制,京师有四十万士兵拱卫。
不过实际上已经没有四十万了。
海外藩王那里去了四万,吐蕃去了五万,安南去了将近三万,远洋舰队去了一万余。
京师缺人自然就会募兵,加上正在招募训练的,如今京师大约在三十万兵。
每逢战事,一般是京军出小部分精锐,地方军的大头。
像是徐辉祖去的时候,京师这边安排五万精锐先行,他自己带了数千亲卫,军官,然后地方军凑二十多万兵,这般进行组合。
朱棣等四藩王也差不多,京军配一万人,然后地方军配数万人。
地方军主要分为三大块:卫兵,边兵,民兵。
卫军主要是在大明内陆各重要军事重地,大部分就是屯田兵,战时参战,农时忙农。
一般出现战事,主要调动的就是卫兵。
边兵则是指大明各边关驻扎的士兵,他们可以说是卫所军中的精锐所在。
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史称“九边”的边兵便是。
这是比较出名的,也是大明最主要的边兵。
其他像是乌斯藏,广西,云南,在边关地带同样有边兵。
剩下的就是民兵了。
这些大多数是地方势力合法建立的非常规兵种。
后世叫民兵团,现在称呼为义勇军。
西北地区有土兵,云南地区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还有比如少林寺的僧兵,采矿的矿兵,盐司的盐兵。
他们不在军户体系中,但有战事也可征召,平时操练由各自出钱粮,没有军饷,但立下军功也能得到封赏。
还有水师。
这一块跟卫所差不多,先前朝廷不重视,现在随着海贸发展逐渐扩大,已然有超越地方军的声势。
水师目前总兵力在二十万左右,朱英准备扩军到五十万。
也就是比现在翻个倍还要多。
之所以需要如此多人,自然是关乎到大明对海上的掌控。
水军跟陆军不同,很多陆军并不能直接当成水师,否则就会出现当初蒙古人征讨倭国的情况。
蒙古人那个时候,直接就是将不懂水性,晕船的士兵硬塞上船,强行征伐。
这样士兵在抵达目的地时候,战斗力严重下滑。
所以朱英要召集的水师,首先就是要懂得水性,并且培养一定的海上应急知识,比如遇到风暴时的紧急应对演练,接舷战的操练等等。
朱英对军队的改制,主要还是集中在京军这块。
地方军目前虽有很多改革下去,但屯田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粮食的问题,也是目前大明需要考虑的问题。
直接取消卫所制那是傻子才会干的事,要知道在卫所中,除开士兵外,还有大量的军户。
目前大明外卫总计有三五百出头外卫,千户所两千五百余。
当然,不是所有卫所都是满员编制五千六百人,但这也有将近两百万的数目了,加上军户一起,超七百万人。
他们的生活都依赖于卫所制上,贸然进行大的改革,极大可能会让大明全国动荡。
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至少目前在朱英的不断干预下,卫所里已经不再像是从前那样贪腐横行,军户的生活好了许多。
“殿下为何皱眉,可是有什么烦恼之事。”陪在朱英旁边的徐妙锦柔声问道。
他看到朱英有些出神,而后眉头微皱。
朱英有些郁闷的说道:“我准备召集大明所有千户开一次军中大会,可是这其中至少有千人参与。”
“届时开会,我岂不是要扯着嗓子大喊,让人传话也太过于麻烦了些,很耽误事。”
这就是没有喇叭的痛苦了。
徐妙锦闻言开口说道:“我这里倒是有些想法,先前未入宫时,我经常去戏园子里听戏,因女眷的关系,只能是在楼上的包间,离得比较远。”
“大的戏园子里头一场也有数百人,多时过千,那些戏子也不是扯着嗓子大喊,我却能听得清楚。”
“或许可以参照一番。”
朱英闻言眼睛一亮道:“好想法,明日我便去瞧瞧,如若可行,则将东宫改造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