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朱元璋垂帘听政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最新章节!
大明,奉天殿。
朱元章坐于龙椅之上,眼神平静的看着下边磕首的群臣。
半晌也没有开口说话。
在朱元章没有说平身之前,按照礼仪的流程,所有臣子是没有资格起身的。
朱英安静的站在朱元章旁边,似乎知道了今日有什么事情发生,眼神中带着一抹无奈。
半炷香的时间过去,朱元章微微咳嗽一声,这才开口宣布道:
“咱之大孙,英才伟略,自从入宫以来,两年的时间里,整个大明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
“京师的发展,咱相信诸位爱卿,也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这高产作物,想来大家都不陌生,咱便告诉你们,这并非是咱发现的,而是当初咱大孙还没有册封太孙的时候,自西域给咱运送过来的,这是咱大孙的功劳,亦是大明的功德。”
“近两年来,虽说各地仍旧有天灾饥荒发生,但是有了高产作物的帮助,咱大明的粮食储备越发充足,在咱打算的指导下,能够以最为快捷的速度,去解决这些问题。”
“百姓们是越来越相信咱大明了,咱没怎么出去走过,可有些东西,咱是非常清楚的,能够让天下人都吃饱肚子,谁还会不忠于咱大明呢。”
“两年,仅仅是两年的时日里,咱内帑的银子都快要装不下了,也就是这两年的时间里,户部的赋税钱财,也是往年的十多倍之多。”
“官员俸禄的改革,是咱大孙提出来的,因为咱大明有钱了,自然不能说苦着大家,咱也知道,很多爱卿们,家里是一地鸡毛,有些没啥底子的官员,甚至连吃饭都是个问题。”
“这些方面,你们要感谢咱大孙,是他让你们有了现在这样的生活,也便是如此,让诸多的大臣,也能够安心的为咱们大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可以心无旁骛的去施展抱负,而是纠结在这柴米油盐之上。”
说到这里,朱元章微微停顿了一下,给了下边大臣的一些思考时间。
其实这些事情,是朱元章一直早就想要说出来的,也是要为了给大孙证名。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朱元章很是欣慰,也有几分难过。
欣慰的是,朱英在当皇帝这块,似乎有着极强的天赋,好像本来就应该是皇帝,各方面的事情都化解得游刃有余。
难过的是,自己的本事,好像都没有要传给大孙的必要。
能够帮助大孙的,只是在一些细微的方面。
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方向,自然应该是朱元章来定夺。
毕竟夺得驱逐胡虏的是他,恢复中原的是他,整顿天下的亦是他。
但是随着事情的发展,好像在很多方面并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可是朱英从一些小事慢慢的累积起来,把他的一些曾经定夺好的东西,慢慢的就给推翻了。
比如海禁。
大孙在此之前,海禁几乎从来没有提起过,或者说不管是谁提起,朱元章都会直接反对,即便是大孙也不行。
可是大孙并没有在这个方面来讲述,更是没有去跟那些官员一样,去谈开海禁海的问题。
他只是先行点出,倭国白银。
大明是很缺银子的,当知道有大量白银存在于倭国之上后,怎么可能不动心思。
即便是茹瑺这个兵部尚书,也是在第一时间里选择了支持征伐倭国的提议。
说起来,不就是为了白银吗。
大明的赋税和支出,每年都非常的吃紧。
任何世代,从来都不缺少聪明人,大量的宝钞印刷,正在不断的降低朝廷的信用,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但也是谁都无法解决的事情。
为什么支持征伐倭国,简单点说,但凡是有识之士都明白,在这个时期,大量白银对于大明的重要性是极为关键。
大明有兵两百万余众,一个小小的倭国,别说是先前的五十万大军了,哪怕是出动百万大军,那也是极为值得的。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当金山白银的消息于大臣之中扩散开来的时候,征伐倭国之战,就成了一场必然要打的战争。
而征讨倭国的顺利进行,包括现在情报已经探明的白银矿藏,说明这是极为正确的选择。
之所以现在没有直接对白银去进行一个抢夺,只是因为大明的经济在飞速腾飞之中,大明宝钞于朱英不断的改善之上,其购买力正在不断上升。
原本的烂摊子,也在逐步的收拾干净。
耗费极大力气再去跟倭国开战,就显得有些鸡肋了。
这才是为什么会接受倭国投降的缘由所在。
倭国都投降了,沿海倭寇的问题,可以说是完全得到了解决。
尤其是对于倭国那边白银的一些贸易顺差,那么海禁反而成为了阻挡大明发展的障碍。
是以开海禁,好像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再说卫所问题。
当朱英麾下的玄甲卫,在表现出极强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的时候,就已经是证明在很多时候,兵真的是贵精不贵多。
还有卫所虽然不耗费大明户部的粮食,但从小的方面来看,一个个卫所,就好像一个个割据的藩镇。
里头贪污的问题,是朱英不断的通过调查慢慢展现出来,这是根子上的问题。
是以卫所可解一时之急,却无法百世流转。
时间一长,就会成为祸害。
当这一点挑明在朱元章的桉前时,自然也只能做出改变了。
随着卫所的逐渐变化,也就导致户籍问题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更换户籍的事情,即便是朱元章没有明令下旨确定,但现在随着事情的变化,也只能是以默许的形式了。
还有关于政务的事情。
从前忙得不可开交的朱元章,现在发现皇帝的权力稳住了,兵权也在手里头,但无须向先前那般忙碌了。
竟然开始变得有些清闲起来。
而不管是京师的治安,还是各地的治安,朱元章亦是在不断派遣锦衣卫进行暗中调查。
事实证明,即便这些琐事事务没有去管,但整体的治安环境,还是在呈现不断的上涨趋势。
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事情,都悄然无息的在发生改变。
朱元章想起当初,自己跟大孙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就现在看来,大孙是真正的做到了。
自己年纪大了。
打了天下,建立大明,干了二十七载皇帝。
这些年来,一直处于不断的忙碌之中,忽视了很多东西。
也并非是对于权力的贪婪,要紧紧的握住不放。
只是不敢放手罢了。
今日如此,对大孙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既如此,也是该放放手了。
侧头看了眼大孙,那眼睛里头的无奈,正好被朱元章捕捉到了。
‘你这备懒的性子,也是该给咱好好治一下了。’
原本还有些唏嘘的朱元章,突然就感觉有些发笑。
随后站起身来,一步一步的走到了朱英的旁边,朗盛道:
“自今日起,大明上下所有事务,尽皆交由咱大孙亲自负责,往后朝堂之上,由咱垂帘听政。”
话音落下。
文武百官山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
没有一点点的防备。
朱英没想到老爷子竟然给自己抽冷来这么一手。
忽然间就把自己给推到了台前。
说实话,现在的朱英,还真有些不适应。
在幕后待久了,一下子这偌大的奉天殿变成了一个人的舞台,这感觉一下子很难扭转过来。
这个舞台,可不是说随便上就随便上的。
压在肩头的,是沉沉的责任。
而其中最大的关键,便是跟大臣们的周旋。
从前,这些方面都是朱元章在担着,对于群臣的压制力,洪武大帝已然可以说到了极致。
就算是自己有什么想法,只要能够得到老爷子的同意,那么朝堂之上就可以很轻松的实行下去。
即使是有些意见,也没人敢多说。
可现在就不同了,朱英上台,这些事情能不能办,怎么办,怎么去落实,怎么去说服群臣,可就落到了自己头上。
朱元章的威信,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是这天下,都是他亲手打下来。
是这大明奉天殿二十七年来,不知道多少人头落地,才换来的。
朱英能学吗?
学不了。
总不可能跟老爷子一样,但凡是谁敢反对的,就直接拖出去砍了吧。
即便是不好砍的,也要给他一些罪责给弄死?
亦或是搞一个牵连。
这样做,可以是可以,但已经不合适了。
也不符合朱英的执政理念。
诶,事到如今,也只能是硬着头皮上了。
反正终究得干,早些熟悉,也不是什么坏事。
朱元章说是垂帘听政,那就是垂帘听政。
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直接就让人给拉起了一道帘子,把龙椅都给遮挡了去。
这帘子可是密得很,台下的大臣们,根本看不到里头是有人还是没人。
也就是说,往后除了按流程的拜见一番陛下之后,所有的政务,都是由太孙殿下来主持了。
.......
朱英监国这样的大事,自然于京师邸报上直接就刊登了出来。
对于京师的百姓来说,这绝对是一家值得庆祝的大事。
尤其是关于高产作物的事情,从前除了小部分知晓,大家都不知道这高产作物,原来是太孙殿下带过来的。
高产作物,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严格来说是去年,救活了多少的百姓。
更是因为高产作物的关系,导致再也没有了高昂的米价,粮食的价格处于平缓,甚至一直都有下跌的趋势。
这可是真正的让百姓得到了实惠。
免费学堂的开办,对于京师乞丐,流民的处理,还有得到了活路的工人们。
从低层面来看,这些好处,都是在向着真正的穷苦百姓靠齐。
曾经的百姓大字不识,当然现在文盲率一样很高。
但是所有的百姓都知道一个事情,那就是当今的太孙殿下,是真心向着他们的。
太孙殿下的长生牌一直很畅销。
自京师往周边地区辐射,不说家家户户吧,几乎是九成的百姓,都在家里头供奉着。
哪怕是不想出这个钱的,也会自己来凋刻一块,于家里头供奉着。
越是年纪大的,就越是虔诚。
这里头的推动,真要说起来,还有锦衣卫的一份功劳。
朱英没有插手,但是朱元章那边实则是暗中在指挥锦衣卫进行传播。
就现如今的大明来说,朱英个人的声望,已然是超越了先前所有朝代的君王。
达到了一个极为恐怖的程度。
所以现在的朱英,不需要任何的动作,就已经轻松的压制住各藩王宗亲。
别说是朱棣了,即便是朱樉,朱棡,也没有任何要跟朱英作对的心思。
这都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兵权这块,就更加不用说了。
朱英没有选择去抓大将的兵权,而是选择以中层军官作为突破点,不断的对各路卫所,将领,进行一个明谋上的突破。
大明军事学院毕业的将士们,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九成就会心向朱英。
而他们初出茅庐,心思单纯,很难会跟着先前的将领一样同流合污。
即便是有抵抗不住诱惑的,那也是少数罢了。
这些人一般还得罪不起,从军事学院结业的那天起,他们就天然的多了一层同窗的关系。
人在外,抱团是一种习惯。
他们出去之后对职位不算高,一般主要是在百户级别。
可就是这个级别,是真正对于兵权影响力最大的。
当百户足够多的时候,军队里头,这兵权的方向,自然就完全不同了。
先前关于卫所调动的时候,就有些卫所的指挥使想要联合起来抵抗,最后还是被朱英轻松破解。
现在可以说成了气候,再想动什么歪脑子,就很难说了。
因为这些百户严格按照军纪在执行,对于卫所指挥使来说,他们就是太孙殿下钉下的钉子,眼线,牢牢的关注着自己。
当把柄被抓住的时候,那也是只能收敛了。
即便是朱元章都没有想到,朱英就这么轻松的,破解了自己最为头疼的淮西勋贵武将集团。
就这么在夹缝里,建立出了自己的新兴势力。
朱元章之所以有垂帘听政的想法,并非是突然的心血来潮。
而是前些日子,朱英出宫的时候,那百万民众自发出行的事情,这才让朱元章下定了决心。
大明,奉天殿。
朱元章坐于龙椅之上,眼神平静的看着下边磕首的群臣。
半晌也没有开口说话。
在朱元章没有说平身之前,按照礼仪的流程,所有臣子是没有资格起身的。
朱英安静的站在朱元章旁边,似乎知道了今日有什么事情发生,眼神中带着一抹无奈。
半炷香的时间过去,朱元章微微咳嗽一声,这才开口宣布道:
“咱之大孙,英才伟略,自从入宫以来,两年的时间里,整个大明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
“京师的发展,咱相信诸位爱卿,也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这高产作物,想来大家都不陌生,咱便告诉你们,这并非是咱发现的,而是当初咱大孙还没有册封太孙的时候,自西域给咱运送过来的,这是咱大孙的功劳,亦是大明的功德。”
“近两年来,虽说各地仍旧有天灾饥荒发生,但是有了高产作物的帮助,咱大明的粮食储备越发充足,在咱打算的指导下,能够以最为快捷的速度,去解决这些问题。”
“百姓们是越来越相信咱大明了,咱没怎么出去走过,可有些东西,咱是非常清楚的,能够让天下人都吃饱肚子,谁还会不忠于咱大明呢。”
“两年,仅仅是两年的时日里,咱内帑的银子都快要装不下了,也就是这两年的时间里,户部的赋税钱财,也是往年的十多倍之多。”
“官员俸禄的改革,是咱大孙提出来的,因为咱大明有钱了,自然不能说苦着大家,咱也知道,很多爱卿们,家里是一地鸡毛,有些没啥底子的官员,甚至连吃饭都是个问题。”
“这些方面,你们要感谢咱大孙,是他让你们有了现在这样的生活,也便是如此,让诸多的大臣,也能够安心的为咱们大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可以心无旁骛的去施展抱负,而是纠结在这柴米油盐之上。”
说到这里,朱元章微微停顿了一下,给了下边大臣的一些思考时间。
其实这些事情,是朱元章一直早就想要说出来的,也是要为了给大孙证名。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朱元章很是欣慰,也有几分难过。
欣慰的是,朱英在当皇帝这块,似乎有着极强的天赋,好像本来就应该是皇帝,各方面的事情都化解得游刃有余。
难过的是,自己的本事,好像都没有要传给大孙的必要。
能够帮助大孙的,只是在一些细微的方面。
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方向,自然应该是朱元章来定夺。
毕竟夺得驱逐胡虏的是他,恢复中原的是他,整顿天下的亦是他。
但是随着事情的发展,好像在很多方面并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可是朱英从一些小事慢慢的累积起来,把他的一些曾经定夺好的东西,慢慢的就给推翻了。
比如海禁。
大孙在此之前,海禁几乎从来没有提起过,或者说不管是谁提起,朱元章都会直接反对,即便是大孙也不行。
可是大孙并没有在这个方面来讲述,更是没有去跟那些官员一样,去谈开海禁海的问题。
他只是先行点出,倭国白银。
大明是很缺银子的,当知道有大量白银存在于倭国之上后,怎么可能不动心思。
即便是茹瑺这个兵部尚书,也是在第一时间里选择了支持征伐倭国的提议。
说起来,不就是为了白银吗。
大明的赋税和支出,每年都非常的吃紧。
任何世代,从来都不缺少聪明人,大量的宝钞印刷,正在不断的降低朝廷的信用,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但也是谁都无法解决的事情。
为什么支持征伐倭国,简单点说,但凡是有识之士都明白,在这个时期,大量白银对于大明的重要性是极为关键。
大明有兵两百万余众,一个小小的倭国,别说是先前的五十万大军了,哪怕是出动百万大军,那也是极为值得的。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当金山白银的消息于大臣之中扩散开来的时候,征伐倭国之战,就成了一场必然要打的战争。
而征讨倭国的顺利进行,包括现在情报已经探明的白银矿藏,说明这是极为正确的选择。
之所以现在没有直接对白银去进行一个抢夺,只是因为大明的经济在飞速腾飞之中,大明宝钞于朱英不断的改善之上,其购买力正在不断上升。
原本的烂摊子,也在逐步的收拾干净。
耗费极大力气再去跟倭国开战,就显得有些鸡肋了。
这才是为什么会接受倭国投降的缘由所在。
倭国都投降了,沿海倭寇的问题,可以说是完全得到了解决。
尤其是对于倭国那边白银的一些贸易顺差,那么海禁反而成为了阻挡大明发展的障碍。
是以开海禁,好像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再说卫所问题。
当朱英麾下的玄甲卫,在表现出极强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的时候,就已经是证明在很多时候,兵真的是贵精不贵多。
还有卫所虽然不耗费大明户部的粮食,但从小的方面来看,一个个卫所,就好像一个个割据的藩镇。
里头贪污的问题,是朱英不断的通过调查慢慢展现出来,这是根子上的问题。
是以卫所可解一时之急,却无法百世流转。
时间一长,就会成为祸害。
当这一点挑明在朱元章的桉前时,自然也只能做出改变了。
随着卫所的逐渐变化,也就导致户籍问题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更换户籍的事情,即便是朱元章没有明令下旨确定,但现在随着事情的变化,也只能是以默许的形式了。
还有关于政务的事情。
从前忙得不可开交的朱元章,现在发现皇帝的权力稳住了,兵权也在手里头,但无须向先前那般忙碌了。
竟然开始变得有些清闲起来。
而不管是京师的治安,还是各地的治安,朱元章亦是在不断派遣锦衣卫进行暗中调查。
事实证明,即便这些琐事事务没有去管,但整体的治安环境,还是在呈现不断的上涨趋势。
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事情,都悄然无息的在发生改变。
朱元章想起当初,自己跟大孙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就现在看来,大孙是真正的做到了。
自己年纪大了。
打了天下,建立大明,干了二十七载皇帝。
这些年来,一直处于不断的忙碌之中,忽视了很多东西。
也并非是对于权力的贪婪,要紧紧的握住不放。
只是不敢放手罢了。
今日如此,对大孙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既如此,也是该放放手了。
侧头看了眼大孙,那眼睛里头的无奈,正好被朱元章捕捉到了。
‘你这备懒的性子,也是该给咱好好治一下了。’
原本还有些唏嘘的朱元章,突然就感觉有些发笑。
随后站起身来,一步一步的走到了朱英的旁边,朗盛道:
“自今日起,大明上下所有事务,尽皆交由咱大孙亲自负责,往后朝堂之上,由咱垂帘听政。”
话音落下。
文武百官山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
没有一点点的防备。
朱英没想到老爷子竟然给自己抽冷来这么一手。
忽然间就把自己给推到了台前。
说实话,现在的朱英,还真有些不适应。
在幕后待久了,一下子这偌大的奉天殿变成了一个人的舞台,这感觉一下子很难扭转过来。
这个舞台,可不是说随便上就随便上的。
压在肩头的,是沉沉的责任。
而其中最大的关键,便是跟大臣们的周旋。
从前,这些方面都是朱元章在担着,对于群臣的压制力,洪武大帝已然可以说到了极致。
就算是自己有什么想法,只要能够得到老爷子的同意,那么朝堂之上就可以很轻松的实行下去。
即使是有些意见,也没人敢多说。
可现在就不同了,朱英上台,这些事情能不能办,怎么办,怎么去落实,怎么去说服群臣,可就落到了自己头上。
朱元章的威信,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是这天下,都是他亲手打下来。
是这大明奉天殿二十七年来,不知道多少人头落地,才换来的。
朱英能学吗?
学不了。
总不可能跟老爷子一样,但凡是谁敢反对的,就直接拖出去砍了吧。
即便是不好砍的,也要给他一些罪责给弄死?
亦或是搞一个牵连。
这样做,可以是可以,但已经不合适了。
也不符合朱英的执政理念。
诶,事到如今,也只能是硬着头皮上了。
反正终究得干,早些熟悉,也不是什么坏事。
朱元章说是垂帘听政,那就是垂帘听政。
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直接就让人给拉起了一道帘子,把龙椅都给遮挡了去。
这帘子可是密得很,台下的大臣们,根本看不到里头是有人还是没人。
也就是说,往后除了按流程的拜见一番陛下之后,所有的政务,都是由太孙殿下来主持了。
.......
朱英监国这样的大事,自然于京师邸报上直接就刊登了出来。
对于京师的百姓来说,这绝对是一家值得庆祝的大事。
尤其是关于高产作物的事情,从前除了小部分知晓,大家都不知道这高产作物,原来是太孙殿下带过来的。
高产作物,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严格来说是去年,救活了多少的百姓。
更是因为高产作物的关系,导致再也没有了高昂的米价,粮食的价格处于平缓,甚至一直都有下跌的趋势。
这可是真正的让百姓得到了实惠。
免费学堂的开办,对于京师乞丐,流民的处理,还有得到了活路的工人们。
从低层面来看,这些好处,都是在向着真正的穷苦百姓靠齐。
曾经的百姓大字不识,当然现在文盲率一样很高。
但是所有的百姓都知道一个事情,那就是当今的太孙殿下,是真心向着他们的。
太孙殿下的长生牌一直很畅销。
自京师往周边地区辐射,不说家家户户吧,几乎是九成的百姓,都在家里头供奉着。
哪怕是不想出这个钱的,也会自己来凋刻一块,于家里头供奉着。
越是年纪大的,就越是虔诚。
这里头的推动,真要说起来,还有锦衣卫的一份功劳。
朱英没有插手,但是朱元章那边实则是暗中在指挥锦衣卫进行传播。
就现如今的大明来说,朱英个人的声望,已然是超越了先前所有朝代的君王。
达到了一个极为恐怖的程度。
所以现在的朱英,不需要任何的动作,就已经轻松的压制住各藩王宗亲。
别说是朱棣了,即便是朱樉,朱棡,也没有任何要跟朱英作对的心思。
这都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兵权这块,就更加不用说了。
朱英没有选择去抓大将的兵权,而是选择以中层军官作为突破点,不断的对各路卫所,将领,进行一个明谋上的突破。
大明军事学院毕业的将士们,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九成就会心向朱英。
而他们初出茅庐,心思单纯,很难会跟着先前的将领一样同流合污。
即便是有抵抗不住诱惑的,那也是少数罢了。
这些人一般还得罪不起,从军事学院结业的那天起,他们就天然的多了一层同窗的关系。
人在外,抱团是一种习惯。
他们出去之后对职位不算高,一般主要是在百户级别。
可就是这个级别,是真正对于兵权影响力最大的。
当百户足够多的时候,军队里头,这兵权的方向,自然就完全不同了。
先前关于卫所调动的时候,就有些卫所的指挥使想要联合起来抵抗,最后还是被朱英轻松破解。
现在可以说成了气候,再想动什么歪脑子,就很难说了。
因为这些百户严格按照军纪在执行,对于卫所指挥使来说,他们就是太孙殿下钉下的钉子,眼线,牢牢的关注着自己。
当把柄被抓住的时候,那也是只能收敛了。
即便是朱元章都没有想到,朱英就这么轻松的,破解了自己最为头疼的淮西勋贵武将集团。
就这么在夹缝里,建立出了自己的新兴势力。
朱元章之所以有垂帘听政的想法,并非是突然的心血来潮。
而是前些日子,朱英出宫的时候,那百万民众自发出行的事情,这才让朱元章下定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