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二章 高原争锋(上)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猛卒最新章节!
吐蕃军藏有主力已经是郭宋和陇右将领的共识,事实上也是如此,吐蕃还有一万五千主力军,就藏身在七十里外,他们对这片地形极为熟悉,知道怎么才能让唐军发现不了他们的踪迹。
这次吐蕃军主帅正是大相尚赞结,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吐蕃元气稍有恢复,但外戚权力斗争却极为激烈,蔡邦氏占据了上风,而另一个外戚那囊氏屡受打压,而大相尚结赞正是那囊氏家族的重要人物。
此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又有了夺回河湟的念头,为了获得军权,对抗蔡邦氏的打击,这一次尚结赞不再反对赞普出征河湟的想法,反而极力支持,他亲自策划了方案,率领一万五千军队出征河湟。
尚结赞站在高处,注视着远处的冷泉方向,他不相信长安能忍受断盐的威胁,他深知盐税对唐朝的重要性,一旦断了冷泉盐场,对方在短时间内无法建起新的替代盐场,河湟的军队一定会出兵夺取盐场。
只要全歼鄯州的军队,就算石堡城也阻止不了吐蕃大军的脚步了,他有把握一鼓作气夺取河湟谷地。
吐蕃也比较重视情报,从前吐蕃设在长安的吐蕃使者馆就是专门收集唐朝情报,吐蕃在河湟谷地以及鄯州城也有探子,否则他们不会知道陇右的兵力分布,而郭宋率领唐军主力过来,吐蕃探子也会发鹰信回吐蕃,一般都是送往逻些城。
而尚结赞和大军此时远离逻些城,这些重要情报他暂时还不知道,等吐蕃赞普派来的信使通知到他时,可能就是六七天以后的事情了。
这里面就有一个获取情报的时间差,正是这个时间差的存在,使尚结赞发生了误判,他不知道唐军主力已经抵达鄯州。
这时,一名骑兵奔来喊道:“启禀大相,唐军已到冷泉,论悉林将军南撤了,但唐军并没有跟来。”
“有多少唐军?”尚结赞问道。
“约四千人!”
鄯州五千军队出来了四千人,看来鄯州城内只剩下一千人了,尚结赞厉声喝道:“传我的命令,大军出击!”
一万五千吐蕃大军从山坳中出现了,浩浩荡荡向北方大非川方向杀去,他们目标并非冷泉,而是要截断唐军的退路,最后将四千唐军全歼在高原上。
马蹄轰鸣,一万五千大军风驰电掣在高原上奔驰,这时,在远处一座高岗上,斥候校尉杨奇兴奋地望着远处的吐蕃大军,他们寻找了两天,终于发现了敌军主力。
杨奇迅速写了一张小纸条,卷起来递给手下道:“发出鹰信!”
一只信鹰飞起,向北面飞掠而去,正在奔驰中的尚结赞忽然发现了天空中的鹰,他立刻勒住战马,心中狐疑起来,这只鹰有点不对........
一名鹰奴吹响了鹰笛,天空一只信鹰长鸣一声,开始在天空盘旋,缓缓落下,最后落在鹰奴的肩头,鹰奴解下了腿上绑缚的红色信筒交给士兵。
红色信筒就代表着十万火急,士兵立刻撒腿向主帅的行军帐狂奔而去。
此时是中午时分,郭宋正在大帐内和几名将领商议军情,帐外忽然有士兵大喊:“殿下,斥候紧急情报!”
郭宋连忙道:“拿进来!”
一名亲兵走进大帐,将一只红色信筒呈上,郭宋从信筒中倒出一卷纸,展开看了一遍,他对众将道:“敌军主力约一万五六千骑兵在我们正南五十里外,正向我们这个方向杀来。”
众人一惊,大将李冰急问道:“敌军发现我们了吗?”
“应该不是,敌军应该是想断安将军的退路。”
郭宋随即起身命令道:“传令三军立刻集结!”
‘呜——’
集结的号角声吹响,正在吃午饭的大军纷纷停止吃饭,用水浇灭火堆,迅速收拾行装和装备,众人翻身上马,催马向各营的集结军旗奔去。
郭宋统率的两万大军分为十一个大营,每营两千人,另外还有重甲步兵营,每个营都有一杆自己的大旗,军队集结、行军、宿营甚至作战都要跟随着大旗,只要大旗不倒,军队就不会被冲散,士兵就会紧紧跟随着旗帜。
不到半个时辰,两万六千大军便已集结完毕,如洪流一般从山谷中冲出,向南面疾奔去。
高原上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晴空万里,转眼间便乌云密布,寒风凛冽,天空竟然飘起了雪花。
吐蕃军已经放慢了行军速度,不再拉长,而是结成军阵向前推进。
尚结赞心中充满了疑惑,刚才看到敌军探子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唐军还有一支军队?
他已经派出探哨前去打探,但又唯恐冷泉的唐军逃走,便结成军阵向前推进。
这时,他派出的探哨飞奔而来,高声禀报道:“启禀大相,前方发现唐军主力,相距我们约二十里。”
尚结赞大吃一惊,急问道:“有多少人?”
“大约两万余人!”
尚结赞连忙喊道:“大军停止前进。”
吐蕃大军停止前行,尚结赞心乱如麻,这下他该怎么办?
他用一千人作为诱饵把鄯州的唐军引来,没想到鄯州的唐军也是诱饵,还有另外一支更庞大的唐军躲在背后。
这一战是打还不是不打?
吐蕃大将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纷纷催马前来问道:“大相,出了什么事?”
不等尚结赞回答,远方便隐隐传来底层号角声,‘呜——呜——’
大将们都十分震惊地望向北方,前方竟然有唐军?
尚结赞仰头望着天空纷纷扬扬飘洒的雪花,他胸中忽然豪情涌动,为什么要惧怕?这是高原,是吐蕃人的天下。
他厉声高喊道:“传令全军,准备和敌军决一死战!”
唐军主力终于在远方出现了,此时郭宋也看见了远方的一条黑线,吐蕃军居然没有撤退?看来是要和自己决一死战。
“殿下,居然下雪了!”李冰望着天空道。
“不奇怪,高原就是这样,八月酷暑也会下雪。”
李冰回头看一眼士兵,低声道:“高原作战,恐怕我们没有优势。”
李冰没有明说,他们没有优势,就意味着对方有优势,吐蕃军确实擅长高原作战,这一点郭宋不否认。
其实这里的海拔还不算很高,自己的军队还能承受,如果再向南或者向西数百里,海拔会更高,不少士兵的体力恐怕就跟不上了。
他这次带来的军队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无论体力还是作战经验都是顶尖的,在现在这个海拔作战,应该能够坚持半天。
但如果超过半天,恐怕就有点吃不消了,郭宋迅速做出了权衡决定,这场遭遇战他需要速战速决,不能和吐蕃军拖延时间打持久战。
寒风中,两支军队渐渐靠近,这时,重甲步兵已经移到前方,他们单膝跪下,列阵成三排,每排一千人,而重甲步兵的三千辅助步兵则化身为弩军,他们手执军弩列阵在最前面。
其余两万骑兵则列阵为四个方阵,重甲步兵的左右各有一个方阵,这一万骑兵叫做阵地军,不会轻易改变位置,而另外两个方阵则叫做游击军,他们则比较灵活,随时可以调动。
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两万六千唐军俨如山一样矗立在高原上,这一刻时间也仿佛停止了。
尚结赞和唐军没有交战经验,上一次河湟大战,他正好回逻些述职,是由他的副将来统率军队,但不管他和唐军有没有作战经验,都不重要,每一支成熟的军队都有自己的作战风格。
尤其吐蕃军一直恪守自己的作战风格,不会轻易被敌军改变。
吐蕃大军作战主要以步兵为主,这也是他们短兵器决定,吐蕃军队擅长用短剑和盾牌,骑在马上用短剑根本够不着敌军,其次吐蕃步兵强悍无比,韧性十足,绝不投降,死战到底,正是这种不死不休的作战精神令唐军心生畏惧,很多次大战,唐军都是和吐蕃军熬战到最后而崩溃。
“第一队上!”
尚结赞战剑一挥,下达了命令。
两千吐蕃士兵手执盾牌和短剑列队向唐军杀去。
吐蕃军藏有主力已经是郭宋和陇右将领的共识,事实上也是如此,吐蕃还有一万五千主力军,就藏身在七十里外,他们对这片地形极为熟悉,知道怎么才能让唐军发现不了他们的踪迹。
这次吐蕃军主帅正是大相尚赞结,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吐蕃元气稍有恢复,但外戚权力斗争却极为激烈,蔡邦氏占据了上风,而另一个外戚那囊氏屡受打压,而大相尚结赞正是那囊氏家族的重要人物。
此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又有了夺回河湟的念头,为了获得军权,对抗蔡邦氏的打击,这一次尚结赞不再反对赞普出征河湟的想法,反而极力支持,他亲自策划了方案,率领一万五千军队出征河湟。
尚结赞站在高处,注视着远处的冷泉方向,他不相信长安能忍受断盐的威胁,他深知盐税对唐朝的重要性,一旦断了冷泉盐场,对方在短时间内无法建起新的替代盐场,河湟的军队一定会出兵夺取盐场。
只要全歼鄯州的军队,就算石堡城也阻止不了吐蕃大军的脚步了,他有把握一鼓作气夺取河湟谷地。
吐蕃也比较重视情报,从前吐蕃设在长安的吐蕃使者馆就是专门收集唐朝情报,吐蕃在河湟谷地以及鄯州城也有探子,否则他们不会知道陇右的兵力分布,而郭宋率领唐军主力过来,吐蕃探子也会发鹰信回吐蕃,一般都是送往逻些城。
而尚结赞和大军此时远离逻些城,这些重要情报他暂时还不知道,等吐蕃赞普派来的信使通知到他时,可能就是六七天以后的事情了。
这里面就有一个获取情报的时间差,正是这个时间差的存在,使尚结赞发生了误判,他不知道唐军主力已经抵达鄯州。
这时,一名骑兵奔来喊道:“启禀大相,唐军已到冷泉,论悉林将军南撤了,但唐军并没有跟来。”
“有多少唐军?”尚结赞问道。
“约四千人!”
鄯州五千军队出来了四千人,看来鄯州城内只剩下一千人了,尚结赞厉声喝道:“传我的命令,大军出击!”
一万五千吐蕃大军从山坳中出现了,浩浩荡荡向北方大非川方向杀去,他们目标并非冷泉,而是要截断唐军的退路,最后将四千唐军全歼在高原上。
马蹄轰鸣,一万五千大军风驰电掣在高原上奔驰,这时,在远处一座高岗上,斥候校尉杨奇兴奋地望着远处的吐蕃大军,他们寻找了两天,终于发现了敌军主力。
杨奇迅速写了一张小纸条,卷起来递给手下道:“发出鹰信!”
一只信鹰飞起,向北面飞掠而去,正在奔驰中的尚结赞忽然发现了天空中的鹰,他立刻勒住战马,心中狐疑起来,这只鹰有点不对........
一名鹰奴吹响了鹰笛,天空一只信鹰长鸣一声,开始在天空盘旋,缓缓落下,最后落在鹰奴的肩头,鹰奴解下了腿上绑缚的红色信筒交给士兵。
红色信筒就代表着十万火急,士兵立刻撒腿向主帅的行军帐狂奔而去。
此时是中午时分,郭宋正在大帐内和几名将领商议军情,帐外忽然有士兵大喊:“殿下,斥候紧急情报!”
郭宋连忙道:“拿进来!”
一名亲兵走进大帐,将一只红色信筒呈上,郭宋从信筒中倒出一卷纸,展开看了一遍,他对众将道:“敌军主力约一万五六千骑兵在我们正南五十里外,正向我们这个方向杀来。”
众人一惊,大将李冰急问道:“敌军发现我们了吗?”
“应该不是,敌军应该是想断安将军的退路。”
郭宋随即起身命令道:“传令三军立刻集结!”
‘呜——’
集结的号角声吹响,正在吃午饭的大军纷纷停止吃饭,用水浇灭火堆,迅速收拾行装和装备,众人翻身上马,催马向各营的集结军旗奔去。
郭宋统率的两万大军分为十一个大营,每营两千人,另外还有重甲步兵营,每个营都有一杆自己的大旗,军队集结、行军、宿营甚至作战都要跟随着大旗,只要大旗不倒,军队就不会被冲散,士兵就会紧紧跟随着旗帜。
不到半个时辰,两万六千大军便已集结完毕,如洪流一般从山谷中冲出,向南面疾奔去。
高原上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晴空万里,转眼间便乌云密布,寒风凛冽,天空竟然飘起了雪花。
吐蕃军已经放慢了行军速度,不再拉长,而是结成军阵向前推进。
尚结赞心中充满了疑惑,刚才看到敌军探子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唐军还有一支军队?
他已经派出探哨前去打探,但又唯恐冷泉的唐军逃走,便结成军阵向前推进。
这时,他派出的探哨飞奔而来,高声禀报道:“启禀大相,前方发现唐军主力,相距我们约二十里。”
尚结赞大吃一惊,急问道:“有多少人?”
“大约两万余人!”
尚结赞连忙喊道:“大军停止前进。”
吐蕃大军停止前行,尚结赞心乱如麻,这下他该怎么办?
他用一千人作为诱饵把鄯州的唐军引来,没想到鄯州的唐军也是诱饵,还有另外一支更庞大的唐军躲在背后。
这一战是打还不是不打?
吐蕃大将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纷纷催马前来问道:“大相,出了什么事?”
不等尚结赞回答,远方便隐隐传来底层号角声,‘呜——呜——’
大将们都十分震惊地望向北方,前方竟然有唐军?
尚结赞仰头望着天空纷纷扬扬飘洒的雪花,他胸中忽然豪情涌动,为什么要惧怕?这是高原,是吐蕃人的天下。
他厉声高喊道:“传令全军,准备和敌军决一死战!”
唐军主力终于在远方出现了,此时郭宋也看见了远方的一条黑线,吐蕃军居然没有撤退?看来是要和自己决一死战。
“殿下,居然下雪了!”李冰望着天空道。
“不奇怪,高原就是这样,八月酷暑也会下雪。”
李冰回头看一眼士兵,低声道:“高原作战,恐怕我们没有优势。”
李冰没有明说,他们没有优势,就意味着对方有优势,吐蕃军确实擅长高原作战,这一点郭宋不否认。
其实这里的海拔还不算很高,自己的军队还能承受,如果再向南或者向西数百里,海拔会更高,不少士兵的体力恐怕就跟不上了。
他这次带来的军队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无论体力还是作战经验都是顶尖的,在现在这个海拔作战,应该能够坚持半天。
但如果超过半天,恐怕就有点吃不消了,郭宋迅速做出了权衡决定,这场遭遇战他需要速战速决,不能和吐蕃军拖延时间打持久战。
寒风中,两支军队渐渐靠近,这时,重甲步兵已经移到前方,他们单膝跪下,列阵成三排,每排一千人,而重甲步兵的三千辅助步兵则化身为弩军,他们手执军弩列阵在最前面。
其余两万骑兵则列阵为四个方阵,重甲步兵的左右各有一个方阵,这一万骑兵叫做阵地军,不会轻易改变位置,而另外两个方阵则叫做游击军,他们则比较灵活,随时可以调动。
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两万六千唐军俨如山一样矗立在高原上,这一刻时间也仿佛停止了。
尚结赞和唐军没有交战经验,上一次河湟大战,他正好回逻些述职,是由他的副将来统率军队,但不管他和唐军有没有作战经验,都不重要,每一支成熟的军队都有自己的作战风格。
尤其吐蕃军一直恪守自己的作战风格,不会轻易被敌军改变。
吐蕃大军作战主要以步兵为主,这也是他们短兵器决定,吐蕃军队擅长用短剑和盾牌,骑在马上用短剑根本够不着敌军,其次吐蕃步兵强悍无比,韧性十足,绝不投降,死战到底,正是这种不死不休的作战精神令唐军心生畏惧,很多次大战,唐军都是和吐蕃军熬战到最后而崩溃。
“第一队上!”
尚结赞战剑一挥,下达了命令。
两千吐蕃士兵手执盾牌和短剑列队向唐军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