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 书院开学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穿越之巧凤再嫁最新章节!
江巧凤对于山的高度没有太大要求,她又不是去修仙的,要那么高山头做什么。这座山头地势比较平缓,一点都不陡峭,确实很适合盖书院。而且山坡上植被也比较多,夏天的时候肯定要比山下凉快得多。
衙门有人好办事,只花了二十多天的功夫,江巧凤不仅买下了那座小山,顺带着还把小山周边的一圈儿的土地都给买了下来,总共花费了一万多两的银子。
建房的事情不用江巧凤操一点心,但是书院的名称却叫她想破了脑袋。她与唐丽华两人想了好几个书院名字就没一个能满意了的。最后她还是把取名儿的事情交由唐世泽去头疼,没想到人家张口就来了一句:“不用那么太在意名字,我看叫青松书院就好了。”
“轻松?”
“对呀。”唐世泽说,“青松不好么?四季常青,既挺且直,品格高洁,可是岁寒三友之一呢。”
“好——好——”江巧凤藏起心中的尴尬,大声称赞这书院名字取得好,取得妙。
青松书院的事情随着名称的确定暂告一个段落,江巧凤开始琢磨起女学堂的事情来。
母女两个商量了好几天,一致认为她们老家的舆论宣传手段可以借到这里来用用。只不过要把那边的网络与电视等媒体宣传手段换成了这边的戏曲而已。
为此,江巧凤特意捡起了穿越前的老本行,写了一部描述女人读书有大用的故事出来。
唐丽华看了江巧凤写的故事后笑道:“感觉总体写得还算不错,虽然这故事情节一般般,但是应该很对这里老百姓的胃口。
真是看不出您穿越之前是干这一行的呀。可为什么之前问您,您总是不肯如实相告呢?”
江巧凤尴尬地笑了笑:“那还不是因为我是个扑街嘛——你问我是做什么职业的,我说是写网络小说的。
然后你肯定又会问我写的是哪本小说,结果我说了之后你说你从来都没听说过,那我得多尴尬呀!我一个扑街也是要面子的好吧!”
唐丽华这下再也没忍住,咯咯地笑了起来。
江巧凤:“你还笑,再笑我可生气啦——”
唐丽华:“好好,我不笑。惹恼了您,回头不给我嫁妆那我不得哭死。”
江巧凤写的这个故事叫做《刘三娘》,内容大概就是一位叫做刘三娘的秀才娘子在夫君去赶考却中途失踪之后如何撑起家庭的故事。
故事重点放在了这位秀才娘子因为识字有文化,从而给家里规避了不少的风险,后来终于熬到了她相公安全回来大团圆的结局。
江巧凤只写了故事大概,戏曲编词这些她可是一点都不懂,那还是要交给人家戏班子里的专业人员才行。
江巧凤找来了这一带颇富盛名的戏班子,出银子请班主把这个戏给写出来,然后还出银子让一些小戏班子排练好了之后下乡给老百姓们免费演出去。
戏曲排出来时秋收已经结束,种地的农民们就没那么忙了,所以听到到有戏可看,都一窝蜂地跑去瞧热闹。
秋冬季整个农闲时候过去时,这个戏曲已经成为整个庆州府境内老百姓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了。
与戏曲一起流传开的还有句“一个好媳妇旺三代”的民间俗语。老百姓们听到这话无不点头称是,认为这话讲得真是太有道理了。
江巧凤花了上千两银子去做宣传,到现在也算是初见成果了。相信等到青松书院走上正规之后,女学堂也可以着手来办了。
冬天的时侯,青松书院的校舍基本已经建好。学生宿舍有暖炕,那个烟道是直接连接着厨房的,这样厨房里头一烧火,宿舍里面就非常地暖和。
谁都知道烟是往上飘的。
为了能让学堂以及先生们的休息室、山长室地面下的烟道能正常使用,这些房屋的地基建得比较高。这么一来烟道的位置便高出地面一尺多的样子,然后在比地基还要低的地方砌了个火炉。
火炉生起火,热气顺着烟道在好几间的房屋的地砖底下溜了一圈儿之后再从烟囱排出。
冬天时,江巧凤一家子特地过来体验了一下地暖的效果,感觉还挺不错。只要火炉里面一直有火,屋子里头就暖洋洋的,完全没有那种阴冷潮湿的感觉。
书院还没有完全建好,暂时还不能投入使用。苗姨娘见状便打算住到这里不回去了。这里可是要比庄子上好得多,她打算在这儿过完冬天。
唐世泽一边让人按照他的规划营造书院里面的景观,一边开始写信给他的朋友还有交情好的同僚,请他们帮自己推荐并留意一些有学问并且教书教得好的先生。
同时他还写信给许先生,邀请他过来书院任职。唐世泽在给所有人的信件中把书院的规划与未来发展方向都与他们讲了,同时也将高额的束脩告知,希望能以此吸引到几位先生过来。
就在江巧凤她们一家回到庆州的第二年夏初,书院终于竣工了。
许先生没有过来,但他推荐了他一个好友王先生过来,也是个相当有学问的先生。虽然距离庆州府也有几百里路的路程,但还是被高额的束脩费给吸引了过来。
唐世泽又把唐直方与李博文也一并叫过来先顶上。他们两个虽然看起来样子年轻,但是举人身份可是很有说服力的。
江巧凤派人把青松书院的招生广告贴遍了庆州与庆阳两地的主要集市以及书店文房店门口。刚开始来书院打听消息的人还挺多,结果发现这青松书院并不收蒙童,而且就算是十岁以上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也是要经过入学考试才能入学。
再一问束脩费还不便宜,所以招收的招生一开始并不顺利,但是她的奖学金制度很快便起到了作用。
有不少家境贫寒,但是成绩还都挺不错的农家子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过来询问并申请奖学金。
江巧凤对于山的高度没有太大要求,她又不是去修仙的,要那么高山头做什么。这座山头地势比较平缓,一点都不陡峭,确实很适合盖书院。而且山坡上植被也比较多,夏天的时候肯定要比山下凉快得多。
衙门有人好办事,只花了二十多天的功夫,江巧凤不仅买下了那座小山,顺带着还把小山周边的一圈儿的土地都给买了下来,总共花费了一万多两的银子。
建房的事情不用江巧凤操一点心,但是书院的名称却叫她想破了脑袋。她与唐丽华两人想了好几个书院名字就没一个能满意了的。最后她还是把取名儿的事情交由唐世泽去头疼,没想到人家张口就来了一句:“不用那么太在意名字,我看叫青松书院就好了。”
“轻松?”
“对呀。”唐世泽说,“青松不好么?四季常青,既挺且直,品格高洁,可是岁寒三友之一呢。”
“好——好——”江巧凤藏起心中的尴尬,大声称赞这书院名字取得好,取得妙。
青松书院的事情随着名称的确定暂告一个段落,江巧凤开始琢磨起女学堂的事情来。
母女两个商量了好几天,一致认为她们老家的舆论宣传手段可以借到这里来用用。只不过要把那边的网络与电视等媒体宣传手段换成了这边的戏曲而已。
为此,江巧凤特意捡起了穿越前的老本行,写了一部描述女人读书有大用的故事出来。
唐丽华看了江巧凤写的故事后笑道:“感觉总体写得还算不错,虽然这故事情节一般般,但是应该很对这里老百姓的胃口。
真是看不出您穿越之前是干这一行的呀。可为什么之前问您,您总是不肯如实相告呢?”
江巧凤尴尬地笑了笑:“那还不是因为我是个扑街嘛——你问我是做什么职业的,我说是写网络小说的。
然后你肯定又会问我写的是哪本小说,结果我说了之后你说你从来都没听说过,那我得多尴尬呀!我一个扑街也是要面子的好吧!”
唐丽华这下再也没忍住,咯咯地笑了起来。
江巧凤:“你还笑,再笑我可生气啦——”
唐丽华:“好好,我不笑。惹恼了您,回头不给我嫁妆那我不得哭死。”
江巧凤写的这个故事叫做《刘三娘》,内容大概就是一位叫做刘三娘的秀才娘子在夫君去赶考却中途失踪之后如何撑起家庭的故事。
故事重点放在了这位秀才娘子因为识字有文化,从而给家里规避了不少的风险,后来终于熬到了她相公安全回来大团圆的结局。
江巧凤只写了故事大概,戏曲编词这些她可是一点都不懂,那还是要交给人家戏班子里的专业人员才行。
江巧凤找来了这一带颇富盛名的戏班子,出银子请班主把这个戏给写出来,然后还出银子让一些小戏班子排练好了之后下乡给老百姓们免费演出去。
戏曲排出来时秋收已经结束,种地的农民们就没那么忙了,所以听到到有戏可看,都一窝蜂地跑去瞧热闹。
秋冬季整个农闲时候过去时,这个戏曲已经成为整个庆州府境内老百姓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了。
与戏曲一起流传开的还有句“一个好媳妇旺三代”的民间俗语。老百姓们听到这话无不点头称是,认为这话讲得真是太有道理了。
江巧凤花了上千两银子去做宣传,到现在也算是初见成果了。相信等到青松书院走上正规之后,女学堂也可以着手来办了。
冬天的时侯,青松书院的校舍基本已经建好。学生宿舍有暖炕,那个烟道是直接连接着厨房的,这样厨房里头一烧火,宿舍里面就非常地暖和。
谁都知道烟是往上飘的。
为了能让学堂以及先生们的休息室、山长室地面下的烟道能正常使用,这些房屋的地基建得比较高。这么一来烟道的位置便高出地面一尺多的样子,然后在比地基还要低的地方砌了个火炉。
火炉生起火,热气顺着烟道在好几间的房屋的地砖底下溜了一圈儿之后再从烟囱排出。
冬天时,江巧凤一家子特地过来体验了一下地暖的效果,感觉还挺不错。只要火炉里面一直有火,屋子里头就暖洋洋的,完全没有那种阴冷潮湿的感觉。
书院还没有完全建好,暂时还不能投入使用。苗姨娘见状便打算住到这里不回去了。这里可是要比庄子上好得多,她打算在这儿过完冬天。
唐世泽一边让人按照他的规划营造书院里面的景观,一边开始写信给他的朋友还有交情好的同僚,请他们帮自己推荐并留意一些有学问并且教书教得好的先生。
同时他还写信给许先生,邀请他过来书院任职。唐世泽在给所有人的信件中把书院的规划与未来发展方向都与他们讲了,同时也将高额的束脩告知,希望能以此吸引到几位先生过来。
就在江巧凤她们一家回到庆州的第二年夏初,书院终于竣工了。
许先生没有过来,但他推荐了他一个好友王先生过来,也是个相当有学问的先生。虽然距离庆州府也有几百里路的路程,但还是被高额的束脩费给吸引了过来。
唐世泽又把唐直方与李博文也一并叫过来先顶上。他们两个虽然看起来样子年轻,但是举人身份可是很有说服力的。
江巧凤派人把青松书院的招生广告贴遍了庆州与庆阳两地的主要集市以及书店文房店门口。刚开始来书院打听消息的人还挺多,结果发现这青松书院并不收蒙童,而且就算是十岁以上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也是要经过入学考试才能入学。
再一问束脩费还不便宜,所以招收的招生一开始并不顺利,但是她的奖学金制度很快便起到了作用。
有不少家境贫寒,但是成绩还都挺不错的农家子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过来询问并申请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