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杀胡口争端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汉骑最新章节!
她知道崇祯皇帝很忙,每天几乎都是五鼓上朝,累了半天,然后在乾清宫批阅奏章。一直忙到晚上,吃了晚饭之后,还要忙,有的时候睡觉基本上是在三更之后。田妃感到好奇,在宫中,她记得前几代君王中,比如万历、天启皇帝,都是从来不看群臣奏章的,将一切国家大事交给亲信太监们去打理,照样是将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的,怎么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就非要事必躬亲,难道整个大明就没有什么亲信大臣们帮助崇祯皇帝治理天下吗?田妃一直不明白这个道理。
实际上,这与崇祯皇帝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崇祯皇帝继承大统之后,就改变了前几代皇帝的用人方针,加上他自己刚愎自用,生性多疑,所以奏章从来都是他自己一个人打理。因为文书太多,崇祯皇帝害怕阅览不及时,漏掉了重要的奏章。他就采取了宋朝的办法,让通政司先看一遍,用黄纸将奏章中的是由写出来,然后贴在前面,就是“引黄”了,然后又用黄纸将奏章中的大概的内容贴在后面,这就叫做“贴黄”,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先看引黄和贴黄,不太重要的就不必详阅全文。一旦有重要的塘报和紧急军情密奏什么的,随到随时送到宫里来,这样就没有引黄和贴黄,崇祯只能是从头看到尾。就这样,崇祯皇帝就陷入了书山文海之中。
有的时候,崇祯皇帝感觉到累了,就让太监们将奏疏和塘报念给他听,替他拟旨。但是他又对自己左右的太监们不能完全放心,时刻怀疑他们与外臣相互勾结,隐瞒朝廷大事,所以大多数时候,他还是挣扎着亲自批阅文书,亲自拟旨。在明朝,有名的就是票拟和披红两种了,票拟是内阁大臣们对事情发表一下看法,而披红一般的是司礼监衙门的事情,两者相结合,有的时候,就能代表圣旨,发往全国各地,可是在崇祯皇帝这里就不一样,只有票拟,没有披红,有的时候,票拟都不成,崇祯皇帝是一个挑剔的人,对票拟不满意的时候,自己亲自动笔修改。只要是一个人精力就有限,更何况是崇祯皇帝。
田妃看着崇祯皇帝一眼,又看了一下侍奉在一边的王承恩,朝王承恩瞟了一眼,却见王承恩摇了摇头。田妃只能是暗自生气,自己是皇帝的女人,可是若是论信任程度,还没有眼前的这个太监受皇上宠信。
“皇上,紧急奏章。”就在这个时候,承乾宫外传来一个太监慌乱的声音。声音尖细,一下子就刺破了承乾宫的沉静,崇祯皇帝猛的抬起头来,望着外面,王承恩一愣之后,赶紧出了承乾宫,而田妃脸上更是浮现一丝幽怨了。按照以前的规矩,崇祯皇帝今晚应该宿在承乾宫才是,可是既然有紧急军情,那就意味着崇祯皇帝将会去乾清宫,或者是去其他的地方了。
“怎么回事?是洪承畴的?还是卢象升的,或者是杨嗣昌的?”崇祯皇帝双目睁的老大,眼下也只有这三处有重要奏章来寻找自己。
“是辽国公的。”王承恩脸上露出一丝阴霾来。
“他还有胆子来上书?”崇祯皇帝一听是李信的,顿时怒火冲天,忍不住咆哮起来。杨嗣昌到了宣府之后,发现晋商七大世家都已经撤到了大同一带,他自己虽然封了晋商的几家铺子,收获了十几万两白银,可是对于朝廷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消息传到崇祯耳中的时候,崇祯皇帝更是砸了自己心爱的碧玉杯。这个时候听说奏章是李信送来的,顿时怒火冲天,大声怒吼起来。
一瞬间,整个承乾宫内从田妃到宫女和太监,都提心吊胆,连大气都不敢出。这个时候,谁要是冒出一句话来,那必定就要倒霉的。
“他说了什么?”好半响,崇祯皇帝才冷哼了一声,声音中充斥着烦躁和威严。他也很郁闷,实际上,是自己摆了李信一道,只是没有想到李信如此狡猾,不但没有上钩,反而摆了自己一道,他就不相信晋商七大世家就如此聪明,猜到杨嗣昌前往是为了这些人。但是陈新甲传来的消息让他彻底的熄火了。杨嗣昌与晋商关系不怎么样,这些人一听到杨嗣昌来了,自然是各个都跑了。
“去文华殿。将温体仁他们都喊来。”崇祯皇帝紧接着又说了一句。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他对“祖宗家法”很重视,这祖宗家法当中有一种情况,就是后宫不得干政,在明朝,后宫有后宫干政的时候,当然,诸如“移宫案”这样的事件还是很少的。到了崇祯皇帝,对这一条极为重视,就算是皇后,除非逼不得已,才会说两句,否则的话,从来不会问一个字。
“皇上起驾。”王承恩不敢怠慢,赶紧收了奏章,对外面大声的喊了起来,瞬间就有龙辇准备完毕。崇祯皇帝上了龙辇,朝文华殿而来,夜色中,皇宫一溜灯光缓缓而行,王承恩侍奉在一边,穿过文化门,走过汉白玉甬道,崇祯皇帝下了龙辇,面色阴沉,径自走进文化后殿,在东头一间里的一只铺着明黄垫子的雕龙靠椅上坐了下来,也不让王承恩呈上奏章,只是坐在那里,等候着温体仁等人进宫,王承恩心中一阵苦笑,只能是站在一边,不知道如何是好。
等了将近一刻钟的样子,才见温体仁赶了过来,今天内阁是他值班,所以提前赶了过来,其他几个人恐怕还要晚点。温体仁跟在小太监之后,进了文华殿后殿,恭恭敬敬的向崇祯皇帝行了一个一拜三叩头的常朝礼,这要是一般的内阁大臣不需要行此大礼,但是朝廷自从出了一个杨嗣昌之后,温体仁也有一种危机感,见了崇祯之后,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的随便了,而是按照规矩,恭恭敬敬的行礼,果然,这让崇祯皇帝对他好了不少。
“先生起来说话。”崇祯皇帝点了点头说道。
温体仁又叩了一个头,这才站起身来,垂着双手,等候崇祯皇帝继续说话。只是此刻心中却是瞬间转过了千百个念头,温体仁也是刚刚在皇宫中用过了晚膳,他是内阁首辅,自然吃的还可以,只是吃了一半,就被崇祯叫来,这里面显然是有要紧的事情。可惜的是,派去传唤他的只是一个小太监,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只知道崇祯皇帝收到一份奏章,心情就不大好了。
“先生看看这份奏章,是李信传来的。”崇祯皇帝朝王承恩望了一眼,王承恩沉吟了半响,这才将奏章递给温体仁。
“皇上还没看。”王承恩在温体仁的耳边轻轻的说了几个字,又退了下来。
温体仁刚接过奏章,双手一愣,双目中露出异样来,沉思了半响,这才打开奏章,看了几行之后,顿时面色大变,双目转动,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怎么,是不是李信又提了什么要求?”崇祯皇帝阴沉沉的说道。他上次摆了李信一道,并没有成功,李信摆了他一道,让他损失惨重。这让他心中很不好受,若非因为朝廷内部的叛乱让崇祯皇帝分身乏术的话,崇祯皇帝或许早就兴兵进攻李信了。
“李信想从杀胡口入关,经过山西,先剿灭山西的叛逆,然后再进攻中原。”温体仁斟酌了一下用词,这才轻轻的说道。
“从杀胡口入关?”崇祯皇帝看了温体仁和王承恩一眼,说道:“李信要是入关的话,必须是从杀胡口走吗?”崇祯皇帝可是知道,在前朝,杀胡口这个地方一向都是中原防御草原的重要关隘。
“杀胡口距离李信的云中是要近了许多。”温体仁赶紧说道:“他要是从杀胡口进关也是说的过去的。只是微臣有些担心。”
“担心什么?”崇祯皇帝不屑的说道:“难道他想占据杀胡口不成?或者他要占据大同?”
“占据倒是不敢,只是李信认为他的粮草转运困难,所以想将粮草囤积在杀胡口,派一部分人守护杀胡口,好方便他的粮草转运。”温体仁这是斟酌着用词,很委婉的将李信的办法说了出来。
“那不是叫占据叫什么?”崇祯皇帝闻言一愣,最后冷笑道:“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吧!”崇祯皇帝也不是傻子,他冷冷的望着温体仁,虽然温体仁说的比较委婉,但崇祯皇帝还是很清楚李信的打算,就是要借杀胡口。杀胡口乃是关外和中原最重要的通道,在这个地方,草原民族大部分都是从杀胡口杀入中原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地方才叫做“杀胡口”。一旦让李信占据杀胡口,他就可以随时攻打大同等地。
“李信恐怕还没有这个胆子,大同兵马十几万人,天下精锐都是出自大同,就算李信占据了杀胡口,但是出了杀胡口之后,还有左云、右玉两县,当年的蒙古诸族也曾经进攻大同,还不是在两县城下吃了大亏。”温体仁满不在乎的说道:“山西乃是表里河山,易守难攻,大同更是有无数精兵,想要进攻大同,李信除非拿出十万精锐来。臣估算过李信虽然有不少军队,可是他最起码要留下大部分军队坐镇草原,否则的话,就算他的兵马再怎么强壮,可是失去了草原,就等于失去了根基。李信此人是不会这么蠢的,他能动用的也不过三万到五万的兵力来平定中原叛乱,若是兵马多了,建奴就不会让李信好过的,臣以为李信就算是再怎么厉害,也不是大同精兵的对手,大同守将姜襄乃是将门之后,曹文昭现在也太远,左都督王朴作战极为勇猛,有这三员大将坐镇山西,想来也没什么关系。”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过了片刻,就见内阁大臣王应熊、吴宗达等人都来到大殿之中,崇祯让众人看了李信的奏章。
“皇上,臣以为李信此举是意在沛公,臣担心的是他要的是大同。”说话的是王应熊,此人也是懂得一点韬略,一下子就看出了这里面的问题。
“大同有不少的兵马,城高池深,想要进攻大同,恐怕没那么简单吧!”这次说话的是吴宗达。吴宗达字上于,号青门。江苏武进人。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升为国子监祭酒。充任《神宗实录》副总裁。崇祯三年与温体仁一起入阁为辅政大臣,为人正直,一时难展才华。他处事果断,宽严适度,关心他人。有言官得罪特旨都求助宗达,他总是与人为善,酌情相助。因此,深受朝臣、言官的爱戴和尊重。这一点与温体仁相差很大。
不过此人在民间名声并不好,这也归功于温体仁和东林党人,温体仁和东林党人是生死对头,温体仁上台之后,就开始打压东林党人,偏偏吴宗达和温体仁个人关系比较好,所以和温体仁一起入阁之后,东林党人就对以温体仁为首的内阁进行诋毁。
“内阁翻成妓馆,乌归王巴篾片,总是遭瘟(温)”。这首民谣以姓氏和籍贯为影射,“乌归”即乌龟,指得是乌程籍的首辅温体仁;“王巴”即王八,指的是内阁辅臣四川巴县人王应熊;“篾片”的意思是那些陪人念书、下棋、画画等帮闲的人,类似于现在的三陪,这里用来指另一位内阁辅臣吴宗达。这就是东林党人的过分之处。
“杀胡口乃是军事重地,不能交给李信。”崇祯皇帝站起身来,在大殿里走了几步,说道:“杀胡口那个地方朕是知道的,是我大明的边关重镇,岂能交给征北军,这送出去容易,可是要回来,恐怕就很难了。难道等剿灭了高迎祥、张献忠等人之后,朕还要向李信讨回杀胡口不成?”
“可是李信说的也是有点道理的。”吴宗达迟疑了片刻方说道:“他的根基在草原,朝廷征用他的兵马,却不给粮草,一切都是要他自己筹备,从草原到中原,千里迢迢,运送粮草极为不方便。他也只能将粮草囤积在杀胡口,或者张家口等等边关要地,然后征用民夫,进行转运。”
“他可以将粮草运到杀胡口,或者是张家口一带,然后由朝廷帮助其转运就是了。这其中若是有损耗,则是由朝廷来贴补就是了。”崇祯想也不想的说道。
温体仁等人相互望了一眼,看出了其中的苦涩。粮草是什么东西,众人虽然没有打过仗,但是也知道这里面的一些事情。粮草是一只军队的命脉,谁掌握了粮草就等于掌握了一只军队,李信是什么人,是一个军事大家,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呢?当初因为洪承畴的缘故,李信无奈之下,只得领军杀入北京城,来就食。这个时候,崇祯想要让李信交给朝廷来掌握,甚至可以说,让杀胡口或者是张家口来掌握,无论是镇守张家口的杨嗣昌也好,或者是大同的姜襄也好,都不是什么简单的货色,李信送了十万石粮草,恐怕能到他手的不过五万石而已。就算是全数送到,这些粮食什么时候送,每次送多少等等,这些都是不能掌握在李信手,李信又岂会答应。崇祯也只是异想天开而已。
“皇上,李信桀骜不驯,恐怕是不会答应的。”王应熊想了想,还是很委婉的说道。他不能说崇祯天真,只能说李信多疑。
实际上,崇祯皇帝说完之后,也感觉到自己说错了话,王应熊话音一落,也点了点头,说道:“那该如何是好?不让他入关?恐怕李信求之不得吧!”
“皇上,何不让姜襄来决定呢?”温体仁忽然说道。
“姜襄?此人如何?”崇祯皇帝面色一动,有些好奇的望着温体仁,他不明白自己都搞不定的事情,一个小小的大同总兵能做到呢?
“大同虽然有精兵无数,可是粮草缺乏,李信若是将粮草囤积在杀胡口,这些粮草最终还是落在姜襄手中。”温体仁老奸巨猾,笑眯眯的说道:“皇上可以下圣旨,关于征北军之事,可以让姜襄酌情办理就是了。”
“温大人,姜襄此人下官倒是知道一些,此人骄傲自大,做一方大将尚且要小心翼翼,这让他主管此人,恐怕会让征北军和大同军有些冲突啊!”吴宗达有些担心的说道:“皇上,老臣以为,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征北军入中原平乱,现在征北军掌控草原,宣大精兵驻守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抽调一些兵马,足以形成一支大军了。”王应熊等人双眼一亮,只有温体仁默默的摇摇头。
崇祯皇帝听了之后,皱了皱眉头,认真的思索起来,实际上,吴宗达的这个主意,他也想过了。只是他想来想去,还是不大相信李信。更重要的是他在心里还藏着一份心思,就是利用中原的叛军来不断的消耗李信的力量,等叛军平定之后,在宣大的二十多万精兵能够迅速北上草原,尤其是大同一带的兵马,能够迅速的通过杀胡口,攻入云中。
她知道崇祯皇帝很忙,每天几乎都是五鼓上朝,累了半天,然后在乾清宫批阅奏章。一直忙到晚上,吃了晚饭之后,还要忙,有的时候睡觉基本上是在三更之后。田妃感到好奇,在宫中,她记得前几代君王中,比如万历、天启皇帝,都是从来不看群臣奏章的,将一切国家大事交给亲信太监们去打理,照样是将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的,怎么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就非要事必躬亲,难道整个大明就没有什么亲信大臣们帮助崇祯皇帝治理天下吗?田妃一直不明白这个道理。
实际上,这与崇祯皇帝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崇祯皇帝继承大统之后,就改变了前几代皇帝的用人方针,加上他自己刚愎自用,生性多疑,所以奏章从来都是他自己一个人打理。因为文书太多,崇祯皇帝害怕阅览不及时,漏掉了重要的奏章。他就采取了宋朝的办法,让通政司先看一遍,用黄纸将奏章中的是由写出来,然后贴在前面,就是“引黄”了,然后又用黄纸将奏章中的大概的内容贴在后面,这就叫做“贴黄”,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先看引黄和贴黄,不太重要的就不必详阅全文。一旦有重要的塘报和紧急军情密奏什么的,随到随时送到宫里来,这样就没有引黄和贴黄,崇祯只能是从头看到尾。就这样,崇祯皇帝就陷入了书山文海之中。
有的时候,崇祯皇帝感觉到累了,就让太监们将奏疏和塘报念给他听,替他拟旨。但是他又对自己左右的太监们不能完全放心,时刻怀疑他们与外臣相互勾结,隐瞒朝廷大事,所以大多数时候,他还是挣扎着亲自批阅文书,亲自拟旨。在明朝,有名的就是票拟和披红两种了,票拟是内阁大臣们对事情发表一下看法,而披红一般的是司礼监衙门的事情,两者相结合,有的时候,就能代表圣旨,发往全国各地,可是在崇祯皇帝这里就不一样,只有票拟,没有披红,有的时候,票拟都不成,崇祯皇帝是一个挑剔的人,对票拟不满意的时候,自己亲自动笔修改。只要是一个人精力就有限,更何况是崇祯皇帝。
田妃看着崇祯皇帝一眼,又看了一下侍奉在一边的王承恩,朝王承恩瞟了一眼,却见王承恩摇了摇头。田妃只能是暗自生气,自己是皇帝的女人,可是若是论信任程度,还没有眼前的这个太监受皇上宠信。
“皇上,紧急奏章。”就在这个时候,承乾宫外传来一个太监慌乱的声音。声音尖细,一下子就刺破了承乾宫的沉静,崇祯皇帝猛的抬起头来,望着外面,王承恩一愣之后,赶紧出了承乾宫,而田妃脸上更是浮现一丝幽怨了。按照以前的规矩,崇祯皇帝今晚应该宿在承乾宫才是,可是既然有紧急军情,那就意味着崇祯皇帝将会去乾清宫,或者是去其他的地方了。
“怎么回事?是洪承畴的?还是卢象升的,或者是杨嗣昌的?”崇祯皇帝双目睁的老大,眼下也只有这三处有重要奏章来寻找自己。
“是辽国公的。”王承恩脸上露出一丝阴霾来。
“他还有胆子来上书?”崇祯皇帝一听是李信的,顿时怒火冲天,忍不住咆哮起来。杨嗣昌到了宣府之后,发现晋商七大世家都已经撤到了大同一带,他自己虽然封了晋商的几家铺子,收获了十几万两白银,可是对于朝廷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消息传到崇祯耳中的时候,崇祯皇帝更是砸了自己心爱的碧玉杯。这个时候听说奏章是李信送来的,顿时怒火冲天,大声怒吼起来。
一瞬间,整个承乾宫内从田妃到宫女和太监,都提心吊胆,连大气都不敢出。这个时候,谁要是冒出一句话来,那必定就要倒霉的。
“他说了什么?”好半响,崇祯皇帝才冷哼了一声,声音中充斥着烦躁和威严。他也很郁闷,实际上,是自己摆了李信一道,只是没有想到李信如此狡猾,不但没有上钩,反而摆了自己一道,他就不相信晋商七大世家就如此聪明,猜到杨嗣昌前往是为了这些人。但是陈新甲传来的消息让他彻底的熄火了。杨嗣昌与晋商关系不怎么样,这些人一听到杨嗣昌来了,自然是各个都跑了。
“去文华殿。将温体仁他们都喊来。”崇祯皇帝紧接着又说了一句。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他对“祖宗家法”很重视,这祖宗家法当中有一种情况,就是后宫不得干政,在明朝,后宫有后宫干政的时候,当然,诸如“移宫案”这样的事件还是很少的。到了崇祯皇帝,对这一条极为重视,就算是皇后,除非逼不得已,才会说两句,否则的话,从来不会问一个字。
“皇上起驾。”王承恩不敢怠慢,赶紧收了奏章,对外面大声的喊了起来,瞬间就有龙辇准备完毕。崇祯皇帝上了龙辇,朝文华殿而来,夜色中,皇宫一溜灯光缓缓而行,王承恩侍奉在一边,穿过文化门,走过汉白玉甬道,崇祯皇帝下了龙辇,面色阴沉,径自走进文化后殿,在东头一间里的一只铺着明黄垫子的雕龙靠椅上坐了下来,也不让王承恩呈上奏章,只是坐在那里,等候着温体仁等人进宫,王承恩心中一阵苦笑,只能是站在一边,不知道如何是好。
等了将近一刻钟的样子,才见温体仁赶了过来,今天内阁是他值班,所以提前赶了过来,其他几个人恐怕还要晚点。温体仁跟在小太监之后,进了文华殿后殿,恭恭敬敬的向崇祯皇帝行了一个一拜三叩头的常朝礼,这要是一般的内阁大臣不需要行此大礼,但是朝廷自从出了一个杨嗣昌之后,温体仁也有一种危机感,见了崇祯之后,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的随便了,而是按照规矩,恭恭敬敬的行礼,果然,这让崇祯皇帝对他好了不少。
“先生起来说话。”崇祯皇帝点了点头说道。
温体仁又叩了一个头,这才站起身来,垂着双手,等候崇祯皇帝继续说话。只是此刻心中却是瞬间转过了千百个念头,温体仁也是刚刚在皇宫中用过了晚膳,他是内阁首辅,自然吃的还可以,只是吃了一半,就被崇祯叫来,这里面显然是有要紧的事情。可惜的是,派去传唤他的只是一个小太监,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只知道崇祯皇帝收到一份奏章,心情就不大好了。
“先生看看这份奏章,是李信传来的。”崇祯皇帝朝王承恩望了一眼,王承恩沉吟了半响,这才将奏章递给温体仁。
“皇上还没看。”王承恩在温体仁的耳边轻轻的说了几个字,又退了下来。
温体仁刚接过奏章,双手一愣,双目中露出异样来,沉思了半响,这才打开奏章,看了几行之后,顿时面色大变,双目转动,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怎么,是不是李信又提了什么要求?”崇祯皇帝阴沉沉的说道。他上次摆了李信一道,并没有成功,李信摆了他一道,让他损失惨重。这让他心中很不好受,若非因为朝廷内部的叛乱让崇祯皇帝分身乏术的话,崇祯皇帝或许早就兴兵进攻李信了。
“李信想从杀胡口入关,经过山西,先剿灭山西的叛逆,然后再进攻中原。”温体仁斟酌了一下用词,这才轻轻的说道。
“从杀胡口入关?”崇祯皇帝看了温体仁和王承恩一眼,说道:“李信要是入关的话,必须是从杀胡口走吗?”崇祯皇帝可是知道,在前朝,杀胡口这个地方一向都是中原防御草原的重要关隘。
“杀胡口距离李信的云中是要近了许多。”温体仁赶紧说道:“他要是从杀胡口进关也是说的过去的。只是微臣有些担心。”
“担心什么?”崇祯皇帝不屑的说道:“难道他想占据杀胡口不成?或者他要占据大同?”
“占据倒是不敢,只是李信认为他的粮草转运困难,所以想将粮草囤积在杀胡口,派一部分人守护杀胡口,好方便他的粮草转运。”温体仁这是斟酌着用词,很委婉的将李信的办法说了出来。
“那不是叫占据叫什么?”崇祯皇帝闻言一愣,最后冷笑道:“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吧!”崇祯皇帝也不是傻子,他冷冷的望着温体仁,虽然温体仁说的比较委婉,但崇祯皇帝还是很清楚李信的打算,就是要借杀胡口。杀胡口乃是关外和中原最重要的通道,在这个地方,草原民族大部分都是从杀胡口杀入中原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地方才叫做“杀胡口”。一旦让李信占据杀胡口,他就可以随时攻打大同等地。
“李信恐怕还没有这个胆子,大同兵马十几万人,天下精锐都是出自大同,就算李信占据了杀胡口,但是出了杀胡口之后,还有左云、右玉两县,当年的蒙古诸族也曾经进攻大同,还不是在两县城下吃了大亏。”温体仁满不在乎的说道:“山西乃是表里河山,易守难攻,大同更是有无数精兵,想要进攻大同,李信除非拿出十万精锐来。臣估算过李信虽然有不少军队,可是他最起码要留下大部分军队坐镇草原,否则的话,就算他的兵马再怎么强壮,可是失去了草原,就等于失去了根基。李信此人是不会这么蠢的,他能动用的也不过三万到五万的兵力来平定中原叛乱,若是兵马多了,建奴就不会让李信好过的,臣以为李信就算是再怎么厉害,也不是大同精兵的对手,大同守将姜襄乃是将门之后,曹文昭现在也太远,左都督王朴作战极为勇猛,有这三员大将坐镇山西,想来也没什么关系。”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过了片刻,就见内阁大臣王应熊、吴宗达等人都来到大殿之中,崇祯让众人看了李信的奏章。
“皇上,臣以为李信此举是意在沛公,臣担心的是他要的是大同。”说话的是王应熊,此人也是懂得一点韬略,一下子就看出了这里面的问题。
“大同有不少的兵马,城高池深,想要进攻大同,恐怕没那么简单吧!”这次说话的是吴宗达。吴宗达字上于,号青门。江苏武进人。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升为国子监祭酒。充任《神宗实录》副总裁。崇祯三年与温体仁一起入阁为辅政大臣,为人正直,一时难展才华。他处事果断,宽严适度,关心他人。有言官得罪特旨都求助宗达,他总是与人为善,酌情相助。因此,深受朝臣、言官的爱戴和尊重。这一点与温体仁相差很大。
不过此人在民间名声并不好,这也归功于温体仁和东林党人,温体仁和东林党人是生死对头,温体仁上台之后,就开始打压东林党人,偏偏吴宗达和温体仁个人关系比较好,所以和温体仁一起入阁之后,东林党人就对以温体仁为首的内阁进行诋毁。
“内阁翻成妓馆,乌归王巴篾片,总是遭瘟(温)”。这首民谣以姓氏和籍贯为影射,“乌归”即乌龟,指得是乌程籍的首辅温体仁;“王巴”即王八,指的是内阁辅臣四川巴县人王应熊;“篾片”的意思是那些陪人念书、下棋、画画等帮闲的人,类似于现在的三陪,这里用来指另一位内阁辅臣吴宗达。这就是东林党人的过分之处。
“杀胡口乃是军事重地,不能交给李信。”崇祯皇帝站起身来,在大殿里走了几步,说道:“杀胡口那个地方朕是知道的,是我大明的边关重镇,岂能交给征北军,这送出去容易,可是要回来,恐怕就很难了。难道等剿灭了高迎祥、张献忠等人之后,朕还要向李信讨回杀胡口不成?”
“可是李信说的也是有点道理的。”吴宗达迟疑了片刻方说道:“他的根基在草原,朝廷征用他的兵马,却不给粮草,一切都是要他自己筹备,从草原到中原,千里迢迢,运送粮草极为不方便。他也只能将粮草囤积在杀胡口,或者张家口等等边关要地,然后征用民夫,进行转运。”
“他可以将粮草运到杀胡口,或者是张家口一带,然后由朝廷帮助其转运就是了。这其中若是有损耗,则是由朝廷来贴补就是了。”崇祯想也不想的说道。
温体仁等人相互望了一眼,看出了其中的苦涩。粮草是什么东西,众人虽然没有打过仗,但是也知道这里面的一些事情。粮草是一只军队的命脉,谁掌握了粮草就等于掌握了一只军队,李信是什么人,是一个军事大家,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呢?当初因为洪承畴的缘故,李信无奈之下,只得领军杀入北京城,来就食。这个时候,崇祯想要让李信交给朝廷来掌握,甚至可以说,让杀胡口或者是张家口来掌握,无论是镇守张家口的杨嗣昌也好,或者是大同的姜襄也好,都不是什么简单的货色,李信送了十万石粮草,恐怕能到他手的不过五万石而已。就算是全数送到,这些粮食什么时候送,每次送多少等等,这些都是不能掌握在李信手,李信又岂会答应。崇祯也只是异想天开而已。
“皇上,李信桀骜不驯,恐怕是不会答应的。”王应熊想了想,还是很委婉的说道。他不能说崇祯天真,只能说李信多疑。
实际上,崇祯皇帝说完之后,也感觉到自己说错了话,王应熊话音一落,也点了点头,说道:“那该如何是好?不让他入关?恐怕李信求之不得吧!”
“皇上,何不让姜襄来决定呢?”温体仁忽然说道。
“姜襄?此人如何?”崇祯皇帝面色一动,有些好奇的望着温体仁,他不明白自己都搞不定的事情,一个小小的大同总兵能做到呢?
“大同虽然有精兵无数,可是粮草缺乏,李信若是将粮草囤积在杀胡口,这些粮草最终还是落在姜襄手中。”温体仁老奸巨猾,笑眯眯的说道:“皇上可以下圣旨,关于征北军之事,可以让姜襄酌情办理就是了。”
“温大人,姜襄此人下官倒是知道一些,此人骄傲自大,做一方大将尚且要小心翼翼,这让他主管此人,恐怕会让征北军和大同军有些冲突啊!”吴宗达有些担心的说道:“皇上,老臣以为,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征北军入中原平乱,现在征北军掌控草原,宣大精兵驻守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抽调一些兵马,足以形成一支大军了。”王应熊等人双眼一亮,只有温体仁默默的摇摇头。
崇祯皇帝听了之后,皱了皱眉头,认真的思索起来,实际上,吴宗达的这个主意,他也想过了。只是他想来想去,还是不大相信李信。更重要的是他在心里还藏着一份心思,就是利用中原的叛军来不断的消耗李信的力量,等叛军平定之后,在宣大的二十多万精兵能够迅速北上草原,尤其是大同一带的兵马,能够迅速的通过杀胡口,攻入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