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卧龙辅翼之争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三国幼麟传最新章节!
这时,坐姿端正的郭攸之开口道:“学生也有一事,不知当不当讲。”
诸葛亮道:“演长但说无妨。”
郭攸之道:“建安十九年,主公入主益州,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进而又受封尚书令,可谓位高权重。然而,学生多有听闻,此人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以学生之见,法正于蜀郡太过于纵横,先生宜启禀主公,抑其威福。”
他此言一出,顿时满亭皆惊。
诸葛亮心中暗叹:“演长器识才学俱是一流,但为人却过于方正了。”
其实郭攸之的这番话说得的确不假,法正其人确实有些睚眦必报,有时候报复的手段也十分酷烈。只是他说话的时机却是有待商榷了。
此时的蜀汉朝廷,诸葛亮、法正并为刘备的左膀右臂,两人面上和气,但诸葛亮手下的荆州派系与以法正为首的东州派系不时也在别别苗头,看看到底谁才是最强的一派。
蜀中本地一派也不嫌事大,不时便来加油添火一番。郭攸之平时与法正交流不多,这番话指不定就是别有用心之人欺他为人方正而来。
好在诸葛亮、法正两人识大体。诸葛亮尊法正年长,委曲求全,一时倒也相安无事。
郭攸之这番话在自己人面前说说也就罢了。但姜维、马钧俱是外人,又是刚从法正府上而来,倘若传扬出去,岂非要挑诸葛亮和法正起两人之间的矛盾吗?
姜维转目去看亭外景色,只当没听见。马钧却不懂掩饰,面露局促之意,众人目目相觑,亭中顿时寂静下来,场面颇有些尴尬。
这时,一直在侍弄茶汤的费祎忽开口道:
“烹茶最讲究水质火候。水沸如鱼目微有声,此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此为二沸;腾波鼓浪,此为三沸也。诸君谈得这般兴起,却不知这壶中之水已是三沸,若待得再迟些了,水质更老,则不适宜烹茶了。”
他说话间,用勺子拨开壶中煮散了的茶末,将晶莹透亮的茶汤倒入一旁的杯中,又举双手一一奉于诸人。
“闻之沁人心脾,品之齿颊留芳,果然好茶。”
“莫不是荆南名种古丈茶芽?”
“都说公琰嘴刁,果不其然呀。”
众人皆是人精,哪能不知道费祎的用意?此时借着品茶的由头,瞬间岔开了话题。亭中气氛才稍见些缓和。
姜维向他望去,只见费祎目不转睛,依旧专心侍弄茶汤,浑似方才之事与他无关一般。
不由心道:“此人不动声色间,就能化解场面上的气氛,史书上记载此人在蒋琬之后,成为蜀汉第三任掌管军政大权的大人物,稳稳压过历史上的自己,果然有其独到之处。”
诸葛亮轻呷茶汤,缓缓开口道:
“主公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这是他方才喝茶时,经过深思熟虑后才想到的应对之语。他这话的意思是:主公北有强敌曹操,东有孙权威逼,身边还有孙夫人(孙权妹)掣肘,在这种内外交的情况下,正是因为有了法孝直的辅佐,才能大展拳脚。法正于主公而言,是独一无二的助力,这让我如何能限制法正的行为意志呢?
姜维闻言,心惊不已,暗叹道:“高,实在是高啊!”
在常人听来,诸葛亮这番话在表扬法正为刘备立下汗马功劳,是为大汉的辅翼。
但聪明人可以听出其中的潜台词:法正犯得这些错误,他心里明白着呢,只是念其对主公有用,这才网开一面、不愿深究。
若有睿智者再深探一层,就能发现诸葛亮这是在指责法正恃功而骄了。
为人臣子,恃功而骄向来就是的大忌,从来都是取祸之道。
法正才智高绝,焉能听不出其中深意?
故而,诸葛亮表面上虽然没有和法正交锋,这话一旦传扬出去,聪明如法正者必须缴械投降,收敛自己的行为。更何况,这番语明面上大大得维护了法正的面子,法正不仅不能翻脸,还必须感谢诸葛亮考虑周全。
姜维暗忖道:“或许尚书令的军事才能不在军师之下,但这份把握人心的细功夫,却是难望军师项背了。”
诸葛亮的眼光在亭中扫视,眼看众人还在回味他方才的话,尚未回过神来,不由微微一笑。《蜀科》是他的心血,也是他施展抱负的基础,决不允许有人肆意践踏。
姜维却知道诸葛亮这番话不是说给亭中诸人听的,而是说给法正听的,于是笑道:“先生之言,他日若有机会,维自当亲自说与尚书令大人。”
诸葛亮顿时露出赞许神色,暗自颔首:“此子聪明绝顶,真是可造之才。”
他好感既起,有心栽培,便作邀道:“伯约、德衡,你等皆是少年英杰,若有闲暇,可多来参加集会。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在场诸人都是才智高绝之辈,转瞬就已明白过来姜维所言之意。
马谡望向姜维,神色复杂:
“先生座下,论有捷才,自己若论第二,没人敢争第一。不想今日竟然让这个年轻人争了个先,倒是个…劲敌……”
******
被郭攸之这么一打岔,众人的谈兴有些淡了,在亭中烹茶闲聊一会儿后,便纷纷告辞离去。
诸葛亮将姜维、马钧二人引到书房。待童子奉茶后,姜维说明来意,又递上法正之信。
诸葛亮看过后,问了马钧几个学问上的问题。马钧经历了早上尚书令府上那一场,此时早已沉着许多,均能一一对答如流。
诸葛亮方满意点了点头,取了一纸信笺,伏笔写了几句,盖上方印后,将信交与马钧,请他随时到公署报到就是。
马钧知道此事已是板上钉钉,当下不住向诸葛亮拜谢。
这时,坐姿端正的郭攸之开口道:“学生也有一事,不知当不当讲。”
诸葛亮道:“演长但说无妨。”
郭攸之道:“建安十九年,主公入主益州,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进而又受封尚书令,可谓位高权重。然而,学生多有听闻,此人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以学生之见,法正于蜀郡太过于纵横,先生宜启禀主公,抑其威福。”
他此言一出,顿时满亭皆惊。
诸葛亮心中暗叹:“演长器识才学俱是一流,但为人却过于方正了。”
其实郭攸之的这番话说得的确不假,法正其人确实有些睚眦必报,有时候报复的手段也十分酷烈。只是他说话的时机却是有待商榷了。
此时的蜀汉朝廷,诸葛亮、法正并为刘备的左膀右臂,两人面上和气,但诸葛亮手下的荆州派系与以法正为首的东州派系不时也在别别苗头,看看到底谁才是最强的一派。
蜀中本地一派也不嫌事大,不时便来加油添火一番。郭攸之平时与法正交流不多,这番话指不定就是别有用心之人欺他为人方正而来。
好在诸葛亮、法正两人识大体。诸葛亮尊法正年长,委曲求全,一时倒也相安无事。
郭攸之这番话在自己人面前说说也就罢了。但姜维、马钧俱是外人,又是刚从法正府上而来,倘若传扬出去,岂非要挑诸葛亮和法正起两人之间的矛盾吗?
姜维转目去看亭外景色,只当没听见。马钧却不懂掩饰,面露局促之意,众人目目相觑,亭中顿时寂静下来,场面颇有些尴尬。
这时,一直在侍弄茶汤的费祎忽开口道:
“烹茶最讲究水质火候。水沸如鱼目微有声,此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此为二沸;腾波鼓浪,此为三沸也。诸君谈得这般兴起,却不知这壶中之水已是三沸,若待得再迟些了,水质更老,则不适宜烹茶了。”
他说话间,用勺子拨开壶中煮散了的茶末,将晶莹透亮的茶汤倒入一旁的杯中,又举双手一一奉于诸人。
“闻之沁人心脾,品之齿颊留芳,果然好茶。”
“莫不是荆南名种古丈茶芽?”
“都说公琰嘴刁,果不其然呀。”
众人皆是人精,哪能不知道费祎的用意?此时借着品茶的由头,瞬间岔开了话题。亭中气氛才稍见些缓和。
姜维向他望去,只见费祎目不转睛,依旧专心侍弄茶汤,浑似方才之事与他无关一般。
不由心道:“此人不动声色间,就能化解场面上的气氛,史书上记载此人在蒋琬之后,成为蜀汉第三任掌管军政大权的大人物,稳稳压过历史上的自己,果然有其独到之处。”
诸葛亮轻呷茶汤,缓缓开口道:
“主公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这是他方才喝茶时,经过深思熟虑后才想到的应对之语。他这话的意思是:主公北有强敌曹操,东有孙权威逼,身边还有孙夫人(孙权妹)掣肘,在这种内外交的情况下,正是因为有了法孝直的辅佐,才能大展拳脚。法正于主公而言,是独一无二的助力,这让我如何能限制法正的行为意志呢?
姜维闻言,心惊不已,暗叹道:“高,实在是高啊!”
在常人听来,诸葛亮这番话在表扬法正为刘备立下汗马功劳,是为大汉的辅翼。
但聪明人可以听出其中的潜台词:法正犯得这些错误,他心里明白着呢,只是念其对主公有用,这才网开一面、不愿深究。
若有睿智者再深探一层,就能发现诸葛亮这是在指责法正恃功而骄了。
为人臣子,恃功而骄向来就是的大忌,从来都是取祸之道。
法正才智高绝,焉能听不出其中深意?
故而,诸葛亮表面上虽然没有和法正交锋,这话一旦传扬出去,聪明如法正者必须缴械投降,收敛自己的行为。更何况,这番语明面上大大得维护了法正的面子,法正不仅不能翻脸,还必须感谢诸葛亮考虑周全。
姜维暗忖道:“或许尚书令的军事才能不在军师之下,但这份把握人心的细功夫,却是难望军师项背了。”
诸葛亮的眼光在亭中扫视,眼看众人还在回味他方才的话,尚未回过神来,不由微微一笑。《蜀科》是他的心血,也是他施展抱负的基础,决不允许有人肆意践踏。
姜维却知道诸葛亮这番话不是说给亭中诸人听的,而是说给法正听的,于是笑道:“先生之言,他日若有机会,维自当亲自说与尚书令大人。”
诸葛亮顿时露出赞许神色,暗自颔首:“此子聪明绝顶,真是可造之才。”
他好感既起,有心栽培,便作邀道:“伯约、德衡,你等皆是少年英杰,若有闲暇,可多来参加集会。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在场诸人都是才智高绝之辈,转瞬就已明白过来姜维所言之意。
马谡望向姜维,神色复杂:
“先生座下,论有捷才,自己若论第二,没人敢争第一。不想今日竟然让这个年轻人争了个先,倒是个…劲敌……”
******
被郭攸之这么一打岔,众人的谈兴有些淡了,在亭中烹茶闲聊一会儿后,便纷纷告辞离去。
诸葛亮将姜维、马钧二人引到书房。待童子奉茶后,姜维说明来意,又递上法正之信。
诸葛亮看过后,问了马钧几个学问上的问题。马钧经历了早上尚书令府上那一场,此时早已沉着许多,均能一一对答如流。
诸葛亮方满意点了点头,取了一纸信笺,伏笔写了几句,盖上方印后,将信交与马钧,请他随时到公署报到就是。
马钧知道此事已是板上钉钉,当下不住向诸葛亮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