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在京都 第六十三章 破题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庆余年最新章节!
“是。”陈萍萍恭敬应命。
“那两名女刺客真的是四顾剑门下?”
“是。”
皇帝忽然皱眉问道:“那四顾剑难道不会真地为了报仇,去杀范氏子?”
陈萍萍恭敬应道:“一代宗师,总是有些架子的,眼下还在东夷剑坑里潜修,只要范闲自己不去东夷城就好,而且这件事情臣也在处理当中。”
“知道了,那些事情前天夜里还没谈完,今天继续。”皇帝半闭着眼睛养神,问道:“拖了许久才肯回京,就算你不怕御史们上章,朕也要顾及这天下臣民的议论。朕知道你是在使小性子,不满意对他的安排。”
陈萍萍轻轻搓着右手无名指的指甲,不知道是紧张还是激动,但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上却依然十分平静: “这件事情后,估计宰相会记仇,虽然他会相信是四顾剑出手,总会认为自己的儿子是因为范氏子死的,这门婚事……还是算了吧。”
皇帝静静说道:“不妨事,靖王已经入宫,不知道为什么,他很喜欢那个小家伙,别看他不管事,但若他真要护个人,这朝廷里也没有谁敢再动,至于林若甫,他是聪明人,林珙死后,他应该相信谁,二十年后,总该有个真正聪明些的决断才应该。”
“靖王?”陈萍萍有些意外。
“当然他没有认出来,所以不知道他与那小家伙儿是何处来的情份。”皇帝叹息道:“也许一切皆是命数。”
似乎这句话涉及到了某些经年之痛,一帝一臣同时极有默契地沉默了下来。
陈萍萍忽然说道:“四年前我就反对过,今日,臣依然反对这门婚事。”
皇帝睁开眼睛看着他,说道:“你比朕还要小,但这些年劳心劳神,却老了许多,以后还是少管些事情。这些小家伙儿的事儿,哪里有资格让你操心。”
陈萍萍微笑应道:“这件事情完了,臣就告老。”
“什么事情?”
“陛下,那个孩子的事情。”
皇帝的语气变得淡了起来:“为了将他母亲的东西留给他,朕转了这多道弯,假意心疼晨儿,封她为郡主,让这份产业作嫁妆,然后请太后指婚,这才名正言顺地让他得到这些东西。朕用心良苦,莫非你还有什么不满。”
“臣不敢。”陈萍萍心知肚明陛下为了让范闲能够重获叶家,着实施了不少手段,他正色说道:“只是臣总想着,万一哪日臣去了,这监察院该如何处置,如果将院子再交到一个外人的手里,实在是很危险的事情。”
与皇权的继承不一样,监察院是一个有些畸形的存在,全依赖于庆国皇帝对陈萍萍的无上信任,依赖于陈萍萍对皇帝的无上忠心,如果陈萍萍一旦死亡,不论是谁接手监察院,都极有可能对于庆国的朝局产生难以想像的可怕影响,交给臣子,则有可能出一权臣威胁到皇族,交给皇子,则有可能造就一位过于势大的皇子,影响到皇位的交迭。
皇帝又闭上了双眼,似乎在思考什么:“你是认为朕应该将院子交给他?”
“不错,那孩子既然不是外人,自然不会威胁到宫中。可是他的出身又注定了不可能参与到天子家的争斗之中,所以最能够保持中立。”陈萍萍缓缓应道。
皇帝似乎有些心动:“且待朕思琢思琢,你好生将养身体,总还有一二十年好活,这事情不用太着急。”
“是。”陈萍萍见今天的目的已经达到,恭敬行礼退出,早有远处宫女看见过来扶着,往宫外的道路走去。
皇帝站起身来,闭目良久,忽然睁眼看着那个轮椅往宫外行去,他不曾怀疑过陈萍萍对自己的忠心,但一直有些疑虑,为什么这条老狗会对那个女子如此念念不忘,不惜一切地替那孩子争取所有可以到手的权力——想到那个孩子,这位天下至尊的脸上忽然闪过一丝温柔,心想他来京后还没有见过,什么时候得去瞧瞧。
—————————————————————————————
宫女将轮椅推出内宫,有侍卫接过,然后缓缓推行在外宫里,再至宫门口,便有监察院的人接了过去,将陈老大人搀扶上马车,马车在朱雀大街上向前行进着,碾压着石板路,发出蹬蹬有韵律的声音,却是半天都还没有行出内城。
往东城去的路很安静,这时候天色也已经半黑了,马车往斜里一拐,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停了下来,这里早有另外一辆马车等候在此。监察院的官吏与那马车旁的护卫似乎并不熟悉,却很默契地同时离开马车,散落在四周,形成了一个比较隐蔽的防卫圈。
两辆马车挨的极近,同时间内,马车里的人将侧帘掀开,对视一眼,正是陈萍萍与范闲的父亲,当朝礼部侍郎范建大人。陈萍萍看见这张满脸正气的面容,便十分恼火:“趁我不在京,你就哄着陛下给你家儿子找了门好亲事!”
范建见他发火,既不恐惧也不紧张,微微笑着应道:“四年前,你坏了我的事,我只不过现在想办法将事情圆回来而已。”
陈萍萍冷冷道:“得那么一堆臭钱,又有甚值得可喜的。”
范建摇头道:“钱是最重要的东西,不要忘记当初院子初成之时,若不是闲儿母亲,你们喝西北风去。”
“如今这内库早不是当年的叶家,你范家如果接过去,只怕会焦头烂额。皇上逼林家认了私生女,就是想让你和宰相能和平相处,同时也是为以后考虑,不然将来让人知道郡主嫁皇子,那是个什么说法。”陈萍萍冷笑道:“听我一声劝,退了这门婚,对你对他都是好事。”
“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打算什么。”范建皱眉道:“你一直认为长公主和当年的事情有关系,但是这么些年了,你也没有找到证据。”
“不仅仅是这个原因。”陈萍萍寒着一张脸说道:“就算陛下觉得亏欠他,但你想想,如果陛下真听了你的,将叶家还给他,那这院子怎么办?陛下雄才大略,绝对不会允许世上有人同时掌握这两样国之利器,即便是他也不行。”
范建的眉头皱的更紧了:“你既然知道这些,为什么还要让我儿子牵涉到这些事情里面,让他做个富家翁岂不是更好。”
“富家翁就这么好做?”
“有你我在京都里,长公主也受了教训,以后的几年应该会很平稳。”
陈萍萍寒声道:“不要忘记,你的……儿子,一月前才险些被人给杀了。”
范建盯着他的双眼:“这是我的疏忽,何尝不是你的问题,如果你不是赌气不回,也不至于京里会有这些风波。”
陈萍萍静静道:“如果你儿子就这般死了,还用得着你我如此用心?”
……
……
一阵沉默之后,范建开口说道:“在这件事情里,我付出的代价远比你大,所以如果两边无法抉择的时候,我希望你尊重我的意见。”陈萍萍想了一想,认可了对方的说法。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范建冷冷地放下车帘,一声令下,两辆马车分道扬镳。
黑夜笼罩着皇城,在这片浓墨汁似的背景中,人们有的为了利益相聚,有的为了理念相聚,然后往往又会因为这同样的两个词分开,只等某日某个机缘巧合的缘故,再次走到一起。皇城根下,高高的朱红宫墙旁,缓缓地行走着一抬轿子,后方远远地跟着几名亲随,远处宫门的禁军看见这辆轿子绕着宫墙行走着,却没有人上前发问。
那是宰相的轿子,这是宰相的习惯,每当庆国陷入某种问题之中,他总是会令人抬着自己的轿子绕着宫墙打转,有的人说他是在森严的安静环境中思考问题,鄙视宰相的人认为这种怪癖说明了他对于权力的某种病态狂热。庆历二年,南方大江发了洪水,宰相大人便是坐着轿子绕宫墙转了许多圈,第二天便上了一道折子,详细地记述了赈灾救灾一应事项分工及流程,条疏清晰有力,而在最关键的银钱用度上,却有些捉襟见肘,户部有些独力难支,恰此时内库却有几大笔海外贸易银两入帐,险之又险地为宰相的计划提供了保障,陛下龙颜大悦。
世人常道,宰相是奸相,看他府第便知。宰相是能相,看这天下便知。但不管是奸相还是能相,其实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他总是会回归到最原始的角色,比如父亲。今日宰相绕着宫墙“散轿”,无人敢来打扰,正是因为大家知道他的二儿子死了,大人的心情不好。
夜色渐渐的深了,皇宫里点起了红烛灯笼,隐隐约约的黄色灯光从高墙之上洒漫了过来,但宫墙这面却依然是漆黑一片,轿子缓缓走到宫墙某侧僻静地,迎面远远有一个灯笼摇摇晃晃地过来了,走得近了些,才看明白原来也是一方轿子。
“是。”陈萍萍恭敬应命。
“那两名女刺客真的是四顾剑门下?”
“是。”
皇帝忽然皱眉问道:“那四顾剑难道不会真地为了报仇,去杀范氏子?”
陈萍萍恭敬应道:“一代宗师,总是有些架子的,眼下还在东夷剑坑里潜修,只要范闲自己不去东夷城就好,而且这件事情臣也在处理当中。”
“知道了,那些事情前天夜里还没谈完,今天继续。”皇帝半闭着眼睛养神,问道:“拖了许久才肯回京,就算你不怕御史们上章,朕也要顾及这天下臣民的议论。朕知道你是在使小性子,不满意对他的安排。”
陈萍萍轻轻搓着右手无名指的指甲,不知道是紧张还是激动,但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上却依然十分平静: “这件事情后,估计宰相会记仇,虽然他会相信是四顾剑出手,总会认为自己的儿子是因为范氏子死的,这门婚事……还是算了吧。”
皇帝静静说道:“不妨事,靖王已经入宫,不知道为什么,他很喜欢那个小家伙,别看他不管事,但若他真要护个人,这朝廷里也没有谁敢再动,至于林若甫,他是聪明人,林珙死后,他应该相信谁,二十年后,总该有个真正聪明些的决断才应该。”
“靖王?”陈萍萍有些意外。
“当然他没有认出来,所以不知道他与那小家伙儿是何处来的情份。”皇帝叹息道:“也许一切皆是命数。”
似乎这句话涉及到了某些经年之痛,一帝一臣同时极有默契地沉默了下来。
陈萍萍忽然说道:“四年前我就反对过,今日,臣依然反对这门婚事。”
皇帝睁开眼睛看着他,说道:“你比朕还要小,但这些年劳心劳神,却老了许多,以后还是少管些事情。这些小家伙儿的事儿,哪里有资格让你操心。”
陈萍萍微笑应道:“这件事情完了,臣就告老。”
“什么事情?”
“陛下,那个孩子的事情。”
皇帝的语气变得淡了起来:“为了将他母亲的东西留给他,朕转了这多道弯,假意心疼晨儿,封她为郡主,让这份产业作嫁妆,然后请太后指婚,这才名正言顺地让他得到这些东西。朕用心良苦,莫非你还有什么不满。”
“臣不敢。”陈萍萍心知肚明陛下为了让范闲能够重获叶家,着实施了不少手段,他正色说道:“只是臣总想着,万一哪日臣去了,这监察院该如何处置,如果将院子再交到一个外人的手里,实在是很危险的事情。”
与皇权的继承不一样,监察院是一个有些畸形的存在,全依赖于庆国皇帝对陈萍萍的无上信任,依赖于陈萍萍对皇帝的无上忠心,如果陈萍萍一旦死亡,不论是谁接手监察院,都极有可能对于庆国的朝局产生难以想像的可怕影响,交给臣子,则有可能出一权臣威胁到皇族,交给皇子,则有可能造就一位过于势大的皇子,影响到皇位的交迭。
皇帝又闭上了双眼,似乎在思考什么:“你是认为朕应该将院子交给他?”
“不错,那孩子既然不是外人,自然不会威胁到宫中。可是他的出身又注定了不可能参与到天子家的争斗之中,所以最能够保持中立。”陈萍萍缓缓应道。
皇帝似乎有些心动:“且待朕思琢思琢,你好生将养身体,总还有一二十年好活,这事情不用太着急。”
“是。”陈萍萍见今天的目的已经达到,恭敬行礼退出,早有远处宫女看见过来扶着,往宫外的道路走去。
皇帝站起身来,闭目良久,忽然睁眼看着那个轮椅往宫外行去,他不曾怀疑过陈萍萍对自己的忠心,但一直有些疑虑,为什么这条老狗会对那个女子如此念念不忘,不惜一切地替那孩子争取所有可以到手的权力——想到那个孩子,这位天下至尊的脸上忽然闪过一丝温柔,心想他来京后还没有见过,什么时候得去瞧瞧。
—————————————————————————————
宫女将轮椅推出内宫,有侍卫接过,然后缓缓推行在外宫里,再至宫门口,便有监察院的人接了过去,将陈老大人搀扶上马车,马车在朱雀大街上向前行进着,碾压着石板路,发出蹬蹬有韵律的声音,却是半天都还没有行出内城。
往东城去的路很安静,这时候天色也已经半黑了,马车往斜里一拐,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停了下来,这里早有另外一辆马车等候在此。监察院的官吏与那马车旁的护卫似乎并不熟悉,却很默契地同时离开马车,散落在四周,形成了一个比较隐蔽的防卫圈。
两辆马车挨的极近,同时间内,马车里的人将侧帘掀开,对视一眼,正是陈萍萍与范闲的父亲,当朝礼部侍郎范建大人。陈萍萍看见这张满脸正气的面容,便十分恼火:“趁我不在京,你就哄着陛下给你家儿子找了门好亲事!”
范建见他发火,既不恐惧也不紧张,微微笑着应道:“四年前,你坏了我的事,我只不过现在想办法将事情圆回来而已。”
陈萍萍冷冷道:“得那么一堆臭钱,又有甚值得可喜的。”
范建摇头道:“钱是最重要的东西,不要忘记当初院子初成之时,若不是闲儿母亲,你们喝西北风去。”
“如今这内库早不是当年的叶家,你范家如果接过去,只怕会焦头烂额。皇上逼林家认了私生女,就是想让你和宰相能和平相处,同时也是为以后考虑,不然将来让人知道郡主嫁皇子,那是个什么说法。”陈萍萍冷笑道:“听我一声劝,退了这门婚,对你对他都是好事。”
“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打算什么。”范建皱眉道:“你一直认为长公主和当年的事情有关系,但是这么些年了,你也没有找到证据。”
“不仅仅是这个原因。”陈萍萍寒着一张脸说道:“就算陛下觉得亏欠他,但你想想,如果陛下真听了你的,将叶家还给他,那这院子怎么办?陛下雄才大略,绝对不会允许世上有人同时掌握这两样国之利器,即便是他也不行。”
范建的眉头皱的更紧了:“你既然知道这些,为什么还要让我儿子牵涉到这些事情里面,让他做个富家翁岂不是更好。”
“富家翁就这么好做?”
“有你我在京都里,长公主也受了教训,以后的几年应该会很平稳。”
陈萍萍寒声道:“不要忘记,你的……儿子,一月前才险些被人给杀了。”
范建盯着他的双眼:“这是我的疏忽,何尝不是你的问题,如果你不是赌气不回,也不至于京里会有这些风波。”
陈萍萍静静道:“如果你儿子就这般死了,还用得着你我如此用心?”
……
……
一阵沉默之后,范建开口说道:“在这件事情里,我付出的代价远比你大,所以如果两边无法抉择的时候,我希望你尊重我的意见。”陈萍萍想了一想,认可了对方的说法。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范建冷冷地放下车帘,一声令下,两辆马车分道扬镳。
黑夜笼罩着皇城,在这片浓墨汁似的背景中,人们有的为了利益相聚,有的为了理念相聚,然后往往又会因为这同样的两个词分开,只等某日某个机缘巧合的缘故,再次走到一起。皇城根下,高高的朱红宫墙旁,缓缓地行走着一抬轿子,后方远远地跟着几名亲随,远处宫门的禁军看见这辆轿子绕着宫墙行走着,却没有人上前发问。
那是宰相的轿子,这是宰相的习惯,每当庆国陷入某种问题之中,他总是会令人抬着自己的轿子绕着宫墙打转,有的人说他是在森严的安静环境中思考问题,鄙视宰相的人认为这种怪癖说明了他对于权力的某种病态狂热。庆历二年,南方大江发了洪水,宰相大人便是坐着轿子绕宫墙转了许多圈,第二天便上了一道折子,详细地记述了赈灾救灾一应事项分工及流程,条疏清晰有力,而在最关键的银钱用度上,却有些捉襟见肘,户部有些独力难支,恰此时内库却有几大笔海外贸易银两入帐,险之又险地为宰相的计划提供了保障,陛下龙颜大悦。
世人常道,宰相是奸相,看他府第便知。宰相是能相,看这天下便知。但不管是奸相还是能相,其实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他总是会回归到最原始的角色,比如父亲。今日宰相绕着宫墙“散轿”,无人敢来打扰,正是因为大家知道他的二儿子死了,大人的心情不好。
夜色渐渐的深了,皇宫里点起了红烛灯笼,隐隐约约的黄色灯光从高墙之上洒漫了过来,但宫墙这面却依然是漆黑一片,轿子缓缓走到宫墙某侧僻静地,迎面远远有一个灯笼摇摇晃晃地过来了,走得近了些,才看明白原来也是一方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