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强烈反响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都市小说网 www.dsxsw.net,最快更新重生明末当皇帝最新章节!
“卖报,卖报,《大明日报》首日发行,只要两文钱。”
“卖报,卖报,东江军游击作战,再斩建奴百余人。”
这一天,京城的大街小巷上,出现了一阵阵的报童吆喝声,同时一个个卖报点也遍布京城各个商铺。
皇家资本经营的酒楼、粮铺之类的商铺外面,都设立了一个小小的卖报点。行人纷纷赶到惊奇,大明日报?
仔细一看,原来是报纸。
这倒是不稀奇,民间报业在明代本就存在,而且很多都实现了盈利。只是《大明日报》作为官方报纸,却是让人们感到稀奇了,于是纷纷掏钱购买。
只是一些文人买了之后,不由纷纷骂娘。
“这大明日报,怎么如此排版?文字竟是从左到右?而且还是横向书写。”一些人看得极不习惯。
“虽然不是很适应,不过这些分段符号还是颇为实用的,看起来方便不少。”一些人看过报纸后同样也发现了其中的优点,那就是标点符号。
古代人为什么要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书写方式呢?西方人为什么又是从左到右的书写方式呢?
这其中是有些玄机的。
中国是以道家文化作为基础的文明,道家的主要理论是用于修仙的。人要成仙,那么就是逆水行舟,正常人出生后是从先天步入后天,而道家做的事情是从后天返回先天。
左手代表先天,右手代表后天。
进而形成从右到左的段落排列方式,总体来说,中国的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不适合全民普及。
西方人发展的则是平民文化,则是遵循人道规律,从左到右。
朱由校采用后世的排版方式,主要是决定发展平民文化。这种平民文化的用处,基本上仅限于让老百姓识字,依旧是不如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
后世基本上人们都能认字,但是愚昧之人不依旧遍地都是,全世界皆是如此。本质上,后世的普通民众,就算能认字,但是和古代的文盲是没有太大的层次区别的。世界各国的统治者,都不会想让人民变得太聪明,最好是政府说什么,人民就信什么的那种。
可是学了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之后,将形成辩证和类比的思维方式,这种人看待事物本容易看透本质,统治者想要忽悠这群人,实在是有些勉强。特别是汉代在汉武帝之前,是用道家的黄老之术进行治国,导致文化份子都快成精了。所以汉武帝开始搞独尊儒术,将儒家寄生在道家文化之上。汉武帝的尝试让后来的统治者感觉挺成功的,于是历代就继续沿用。
发展到明代,儒家已经走火入魔了。
朱由校现在要把儒家踹到一边,同时发展出一些平民文化,进行全民教育什么的,这文字排版自然要改,所以先再《大明日报》上进行尝试,如果不成功,大不了把排版改回去。
然而《大明日报》的发行,还是十分顺利的。
仅仅当天就在京城卖出了将近5万余份,虽然读者对于排版有诸多吐槽,但是《大明日报》却凭借着比民间报业更加低廉的售价,以及能加丰富的内容,还有更加直白的文字,以及更加让人一目了然的标点符号,成功的抓住了读者。
民间报纸,首先不可能做成如《大明日报》这么大的信息量,这年头尽管存在民间报业,但是普遍具有地域限制,信息量大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那么一个区域的销售上不去,那就要蚀本了,本身报业就不是什么太暴利的行业。民间报业的很多信息,实际上就是来源于朝廷官场,规模性普遍较小。
再有一个,民代的民间报业并不是走廉价多销的模式,一份报纸最便宜也要三五文钱,版面普遍较小。而且大部分民间报纸实际上是手抄报,并非是用活字印刷技术。因为规模小,确实可以手抄。他们卖的报纸,更多的是在卖信息。
人总会对外界有一种求知欲望,特别是文化人。这个时候三文钱一份报纸也好,十分钱一份报纸也好,在信息缺乏的环境下,他们都可以接受,只是说价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购买频率。
而且明代的民间报业,实际上也不敢把规模做得太大,谁愿意被朝廷盯上?毕竟朝廷又没有相关法律,万一做得太大惹上官司,那可就不是开玩笑的了。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民间报业选择把规模做得非常大,从而进行广告盈利。
既然手抄报能赚到钱,而且还比较安全,为什么要搞廉价报纸呢?
结果《大明日报》一出现,仅仅首日发行量就突破了5万份,因为低廉的价格,而且内容还比较多,从而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特别是那些关心政治新闻的群体,《大明日报》上面,报道的内容很多都和皇帝有关,想要了解皇帝的动向,买一份《大明日报》就行了。
第一天的《大明日报》,并没有太多的猛料,但是信息量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谣言的驳斥,还是对舆论的引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普通老百姓,即有分辨能力,实际上也没有分辨能力,只看信息掌握在谁手上,以及传播的信息是否太离谱了。
然而就算是比较离谱的信息,如果只要官方进行反复宣传,那也能三人成虎,谎言重复一万遍就是真理。
《大明日报》的出现,无疑是那些官员极为关注的。当天东林党那些官员,基本上是人手一份《大明日报》,对于排版纷纷骂娘,然后又仔细的看完了报纸。
皇帝突然办报进行舆论引导,叶向高这些人精,自然看到了皇帝的用意。不由感觉到了危机,如果皇帝与普通百姓的民意相结合,双方拧成一股绳的话,那就大大的不妙了。
正在叶向高等人商讨对策的时候,第二天《大明日报》丢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大明日报》第00002号刊,显目的头版版面上,抛出了‘大明税收’的报道主题,客观的分析了大明开国两百多年下来,人口繁衍生息,工商不断发展,结果税收不增反减的事实。过去朝廷每年在田赋上的收入,甚至达到三千万石以上,可如今大明的田赋规模已经下降到了两千万石。同时过去军户不仅不需要调拨军饷,反而每年还能上缴两千多万石的粮食,如今朝廷不仅失去了这部分的收入,反而每年还要向九边补贴200万两军饷,同时辽东军饷已经增至500万两的财政窘境。
同时还罗列出了朝廷一年下来的财政开支项目,以及财政赤字规模,以及皇家一年用度的花费清单。
从清单上看,朝廷一年下来,财政赤字竟高达400余万两白银。
当天《大明日报》在京城销售量暴增到了八万份,头版所报道的大明税收问题,顿时引起了民间强烈的反响和议论。
皇帝和东林党讲不通这个道理,那和老百姓讲这个道理呢?
PS:第二更到,晚上0点冲榜,还会更新一章!
“卖报,卖报,《大明日报》首日发行,只要两文钱。”
“卖报,卖报,东江军游击作战,再斩建奴百余人。”
这一天,京城的大街小巷上,出现了一阵阵的报童吆喝声,同时一个个卖报点也遍布京城各个商铺。
皇家资本经营的酒楼、粮铺之类的商铺外面,都设立了一个小小的卖报点。行人纷纷赶到惊奇,大明日报?
仔细一看,原来是报纸。
这倒是不稀奇,民间报业在明代本就存在,而且很多都实现了盈利。只是《大明日报》作为官方报纸,却是让人们感到稀奇了,于是纷纷掏钱购买。
只是一些文人买了之后,不由纷纷骂娘。
“这大明日报,怎么如此排版?文字竟是从左到右?而且还是横向书写。”一些人看得极不习惯。
“虽然不是很适应,不过这些分段符号还是颇为实用的,看起来方便不少。”一些人看过报纸后同样也发现了其中的优点,那就是标点符号。
古代人为什么要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书写方式呢?西方人为什么又是从左到右的书写方式呢?
这其中是有些玄机的。
中国是以道家文化作为基础的文明,道家的主要理论是用于修仙的。人要成仙,那么就是逆水行舟,正常人出生后是从先天步入后天,而道家做的事情是从后天返回先天。
左手代表先天,右手代表后天。
进而形成从右到左的段落排列方式,总体来说,中国的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不适合全民普及。
西方人发展的则是平民文化,则是遵循人道规律,从左到右。
朱由校采用后世的排版方式,主要是决定发展平民文化。这种平民文化的用处,基本上仅限于让老百姓识字,依旧是不如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
后世基本上人们都能认字,但是愚昧之人不依旧遍地都是,全世界皆是如此。本质上,后世的普通民众,就算能认字,但是和古代的文盲是没有太大的层次区别的。世界各国的统治者,都不会想让人民变得太聪明,最好是政府说什么,人民就信什么的那种。
可是学了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之后,将形成辩证和类比的思维方式,这种人看待事物本容易看透本质,统治者想要忽悠这群人,实在是有些勉强。特别是汉代在汉武帝之前,是用道家的黄老之术进行治国,导致文化份子都快成精了。所以汉武帝开始搞独尊儒术,将儒家寄生在道家文化之上。汉武帝的尝试让后来的统治者感觉挺成功的,于是历代就继续沿用。
发展到明代,儒家已经走火入魔了。
朱由校现在要把儒家踹到一边,同时发展出一些平民文化,进行全民教育什么的,这文字排版自然要改,所以先再《大明日报》上进行尝试,如果不成功,大不了把排版改回去。
然而《大明日报》的发行,还是十分顺利的。
仅仅当天就在京城卖出了将近5万余份,虽然读者对于排版有诸多吐槽,但是《大明日报》却凭借着比民间报业更加低廉的售价,以及能加丰富的内容,还有更加直白的文字,以及更加让人一目了然的标点符号,成功的抓住了读者。
民间报纸,首先不可能做成如《大明日报》这么大的信息量,这年头尽管存在民间报业,但是普遍具有地域限制,信息量大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那么一个区域的销售上不去,那就要蚀本了,本身报业就不是什么太暴利的行业。民间报业的很多信息,实际上就是来源于朝廷官场,规模性普遍较小。
再有一个,民代的民间报业并不是走廉价多销的模式,一份报纸最便宜也要三五文钱,版面普遍较小。而且大部分民间报纸实际上是手抄报,并非是用活字印刷技术。因为规模小,确实可以手抄。他们卖的报纸,更多的是在卖信息。
人总会对外界有一种求知欲望,特别是文化人。这个时候三文钱一份报纸也好,十分钱一份报纸也好,在信息缺乏的环境下,他们都可以接受,只是说价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购买频率。
而且明代的民间报业,实际上也不敢把规模做得太大,谁愿意被朝廷盯上?毕竟朝廷又没有相关法律,万一做得太大惹上官司,那可就不是开玩笑的了。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民间报业选择把规模做得非常大,从而进行广告盈利。
既然手抄报能赚到钱,而且还比较安全,为什么要搞廉价报纸呢?
结果《大明日报》一出现,仅仅首日发行量就突破了5万份,因为低廉的价格,而且内容还比较多,从而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特别是那些关心政治新闻的群体,《大明日报》上面,报道的内容很多都和皇帝有关,想要了解皇帝的动向,买一份《大明日报》就行了。
第一天的《大明日报》,并没有太多的猛料,但是信息量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谣言的驳斥,还是对舆论的引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普通老百姓,即有分辨能力,实际上也没有分辨能力,只看信息掌握在谁手上,以及传播的信息是否太离谱了。
然而就算是比较离谱的信息,如果只要官方进行反复宣传,那也能三人成虎,谎言重复一万遍就是真理。
《大明日报》的出现,无疑是那些官员极为关注的。当天东林党那些官员,基本上是人手一份《大明日报》,对于排版纷纷骂娘,然后又仔细的看完了报纸。
皇帝突然办报进行舆论引导,叶向高这些人精,自然看到了皇帝的用意。不由感觉到了危机,如果皇帝与普通百姓的民意相结合,双方拧成一股绳的话,那就大大的不妙了。
正在叶向高等人商讨对策的时候,第二天《大明日报》丢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大明日报》第00002号刊,显目的头版版面上,抛出了‘大明税收’的报道主题,客观的分析了大明开国两百多年下来,人口繁衍生息,工商不断发展,结果税收不增反减的事实。过去朝廷每年在田赋上的收入,甚至达到三千万石以上,可如今大明的田赋规模已经下降到了两千万石。同时过去军户不仅不需要调拨军饷,反而每年还能上缴两千多万石的粮食,如今朝廷不仅失去了这部分的收入,反而每年还要向九边补贴200万两军饷,同时辽东军饷已经增至500万两的财政窘境。
同时还罗列出了朝廷一年下来的财政开支项目,以及财政赤字规模,以及皇家一年用度的花费清单。
从清单上看,朝廷一年下来,财政赤字竟高达400余万两白银。
当天《大明日报》在京城销售量暴增到了八万份,头版所报道的大明税收问题,顿时引起了民间强烈的反响和议论。
皇帝和东林党讲不通这个道理,那和老百姓讲这个道理呢?
PS:第二更到,晚上0点冲榜,还会更新一章!